关于追求自由的名人事例
一切最文明的东西所具有的价值,自由都具备
贾尔斯
只有由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杰斐逊自由的土地必须一寸寸夺取
杰弗逊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暴君的血作养料
杰弗逊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金斯伯格
在任何地方,人的灵魂都站在光明与黑暗两个半球之间,处在必要与自由意志两处永远敌对的帝国的边界上
卡莱尔
一个研究人员可以居陋巷,吃粗饭,穿破衣,可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但是只要他有时间,他就可以坚持致力于科学研究。
一旦剥夺了他的自由时间,他就完全毁了,再不能为知识作贡献。
坎农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
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
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
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克雷洛尔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克雷洛夫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法国)居里夫人
不惜牺牲自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关于法的平等价值
法律的平等价值首先是要保障公民的机会平等,既程序平等。
如同跑步比赛,选手的水平各自不同,但都要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按各自跑道跑。
法律的平等就是这根起跑线和这条跑道。
为什么要追求自由
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
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
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免于束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状态。
自由的反面,是通过暴力、奴役、屈从、恐惧,以及种种有形无形和内在外在的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动。
争取自由,就是争取从种种不合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
自由是个众数。
思想言论的自由,和随便冲红灯或任意嫖妓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
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抛垃圾,所以整体来说还是自由的。
不是所有自由,都值得追求;也不是所有限制,都应该否定。
人既然要活在一起,自然得接受一些约束─只要这些约束合理且必要。
因此,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透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 -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
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
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
它们是国家的基石。
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自由之重要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
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
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
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失,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没有人可以为这种境地辩护,因为这些都是对个体直接的伤害,是客观的恶。
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
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
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
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这些领域绝非可有可无,因为人只能在这些活动中实现自己。
人的生命像一棵树,要长得健康茁壮,能力情感信念就必须在不同领域得到充分开展实现,并在过程中建立自我,获得认同,看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一个从来没有机会参与政治的人,将永远无法体会什么是集体自治,永远不会意识到加诸其身的种种枷锁绝非自有永有不可改变。
一个从来没有机会献身信仰的人,也很难在吃喝拉撒之外体悟到生命神圣敬畏的一面。
愈多有助人类能力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人就活得愈不完整。
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
因为当这些重要领域的大门一一关上,活在其中所有的人,久而久之,就会以为这些领域根本不存在,更加无从想象自己有实现这些活动的能力。
难道不是这样吗
2000多年皇权统治下的国人,无论多么聪明,就几乎从没想过那个叫皇帝的统治者,其实可以由我们来选并由我们来换。
人们甚至寻找种种理由说服自己,那些自由根本不属于自己或根本不值得追求。
选择的价值 有人或会说,不是这些领域不重要。
恰恰相反,正因为政治关乎国之兴亡,信仰关乎灵魂之安顿,所以才不应给人自由。
因为大多数普通人,本质上都是懦弱自私偏见短视非理性的。
给他们予选择,只会害了自身伤了集体。
所以国家有责任像家长那样好好照顾他们,为他们做每个决定。
而管理国家的,自然是一群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超级精英。
这里带出一个根本问题:选择,为什么对人如此重要
因为我们想做自己的主人,并由自己去谱写自己的人生。
也就是说,问题的要点,不在于那些所谓精英往往并非真正精英,也不在于我的选择必然最好,而是我的生命属于我,我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因此可以作出理性选择并为之负责。
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的人生,是现代人最深的渴求。
要满足这种渴求,我们就必须有权为自己做决定。
家长制最大的恶,在于它贬低否定了人的自主性。
对自主的重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我们要求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婚姻、信仰和人生道路,甚至自己喜欢的 -。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较他人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即使我们有时错了,只要有自由,我们仍然可以修改甚至放弃原来的决定。
人总是在一次又一次选择中学习,学习作出好的和对的决定。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在乎结果,也在乎选择本身。
选择的过程,其实就在实现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并让自己真切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建构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这是一种自由人的意识。
这种意识愈强,就愈不接受别人强加其意志于我们身上,愈不接受极权专制,愈加相信自己有权利去参与和决定关乎一己和关乎公众的重要事务。
它们的合理性,直接源于我们对生命对世界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和理性认知。
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理想的社会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个理想,除了要求 -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例如:在政治上,我们应该追求人人平等,每个公民,不论男女种族肤色信仰贫富,都是国家的主人翁,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去参与和决定国家的未来。
这是自主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这种精神的价值,并非基于民主会带来什么后果,而是直接出于对人的尊重,尊重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理性的道德主体。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致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有判断力和有主见的人。
欠缺这些能力,即使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也不一定能作出好的和对的决定。
尤其在面对生命中的重要抉择时,我们往往需要对自己有深入认识,对眼前不同选项的重要性作出价值评价,对如何有效实现这些选项作出理性估量,甚至要将这些选项放在更宽广的意义脉络来理解,我们才有可能作出合理正确的决定。
填鸭式和 -式教育最大之恶,是压制人的自由意识,阻碍自主能力的健康发展。
未经反思的人生之所以不值得过,是因为那不是你经过深思熟虑且真心认可的人生。
在经济上,我们应该尽可能透过资源再分配及社会福利,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充分的物质条件过上自主的生活。
重视个人自主,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拥护市场,因为无约束的市场必然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穷人只能在生存边缘挣扎,徒令自由自主成为天方夜谭。
但我们并不因此要求过度的结果平等,一来这样很可能令人们失去工作意欲,导致社会生产力创造力下降;二来可能会使那些选择努力工作的人补贴那些选择生活懒散的人。
平等的分配,不等于公平的分配。
在文化上,我们应该致力创造和维持丰富开放的文化环境。
如果我们相信人性多元,每个人都会因应自己的能力性格喜好而作出不同选择,那么多元就是自主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社会只容许一种声音,那么人的个性就无从发展,更谈不上有真正的选择。
但我们也要小心,文化市场一如经济市场,一样会有垄断和种种不公平,并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被边缘化被异化。
所以我们不要迷信市场万能,并以为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中立。
以上所述,大略勾勒出一幅我所理解的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这样的社会,绝对不是将自由和平等,市场和社会正义对立起来。
恰恰相反,基于对个人自主的尊重,我们主张追求平等的自由权利,民主法治的 -,重视个性的释智教育,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多样开放的文化生活。
或许有人问,这样的立场,到底属于左派还是右派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样的社会,值得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吗
如何抓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下面,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加强备课管理,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备课,是衡量教师师德的主要标准。
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备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工作是教师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对这些工作是充分准备、一丝不苟呢,还是马虎从事,应付了之呢,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的主要标准。
要教好课,就得先备好课,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是如此,对老教师也不例外。
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有人会觉得,我已经读过几年大学,对中学的这些简单知识,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
记得有句行话叫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不要说现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不少的新知识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就算是所谓的旧知识也有个提高的问题。
例如相关文言知识,退一步来说,教师即使把自己懂得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讲一遍,学生也不一定就懂。
这是为什么
这里还有一个怎样教的问题,讲得雅致一点,就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
因此要上好每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还必须周密考虑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这就得认真备好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正所谓: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
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一、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
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
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第二、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
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
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
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
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注重过程管理。
过去的课堂管理是一种结果管理,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只管教不管学。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注意的方面:首先,有效的学法指导。
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样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显得不适应,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讨论、如何去活动。
无论是何种教法和学法都有其内涵。
如果教师和学生本身对教法或学法所知甚少的话,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随意采用,这常常导致课堂管理放的开,收不起,出现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正确可行的做法是,教师要真正学好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学法的内涵,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新课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学生,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会减少或者避免课堂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
三、注重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管理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重要依据,因此要求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做到三精、三必、三杜绝。
精心布置学生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设置必须要有针对性、选择性。
坚决杜绝重复抄写与罚作业现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精心批改作业方面,教师批改要做到及时准确,不使用×,必须用鼓励性语言,同时,学校要求教师采取一对一面批的形式,把批改作业作为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载体。
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督促学生改正,并进行再次批改。
坚决杜绝教师误批现象。
精心小结。
善于总结工作才会有提高,细节决定成败。
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建立错题档案记录,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常错的典型试题进行简单地登记、分析、归纳、小结,记录在教师作业批改本中。
坚决杜绝了教师的随意性。
为科学有效在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典型的学生作业案例。
四、抓好课后辅导和质量检测 首先,抓好了课后辅导。
辅导工作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始终持之以恒抓好尖子生和转差生这一工作。
开学初,每位教师必须高质量制定出尖子生和转差生计划,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做到尖子生要定时,转差生要随时,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辅导要耐心而细致,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
学期末学校通过学生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辅导的情况。
其次,抓好教学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为了及时发现教学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每到月末都通过月考的形式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上报学校,教导处及时进行分析汇总,并以年级为单位,召集各科教师进行集中反馈。
在反馈中对于教师工作中的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
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
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
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
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格拉底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怎样践行师德规范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八条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首次把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求教师要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概念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这种“一次性”的师范教育难以适应教师未来教学生涯的发展需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浪潮的发展,终身教育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教师成为最先感受终身教育的社会职业之一。
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专业化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其焦点就是教师教育问题。
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师终身学习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会加深我们对终身学习的理解。
当今,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①科学门类构建越来越快,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②科学知识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③各种产品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
例如:一个德国专家在修理机器时,要了1万美金只画了一条线,他解释说:画线只值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画线值9999美元。
④各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⑤行业兴衰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看学习者记住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发现和会解决问题。
三、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
这个教学理论启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多使用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好想法、好思路,甚至看过的一本好书,一道好题拿出来师生共享。
在课堂上,师生可以平等对话、讨论和交流。
教与学之间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学之间的互动共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要认识到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身上有缺点,行为有错误是正常的,要给学生自我反思和改正缺点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用糖果来奖励打架学生的事例广为传颂。
他处理学生过错行为的方法,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善于从错中找对,善于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优点,并以表扬替代批评,以奖励替代惩罚。
教师应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去发展。
四、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技术
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在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他“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越来越“孤陋寡闻”。
如何培养运用学习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网络教学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者,而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真正的参与者。
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五、在互动式教学中向学生学习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
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
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
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那种大胆质疑的浮想联翩,那种豁然开朗的妙不可言,那种合作探讨的共鸣与碰撞,那种创新发现的幸福与癫狂,乃至不解、疑惑、争辩…体现了学生发展意识上真正的自由和创造。
“终身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自觉地融入我们工作中,扎根于我们生活中。
通过学习去主动适应社会和教学的变革,参与课程的改革,追求适应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终身学习是实现自身价值,成就自我事业的必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也只有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即使他成不了一位教育家,他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他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
而不重复自己,不断挑战自我,其前提仍是学习。
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做什么不要说创新超越了。
宋代诗人黄山谷曾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这很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耕耘,到知识的海洋畅游,会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圣洁、思想变得高尚、知识变得丰富,心胸变得开阔,生活和工作也会更顺利,这样的人生也才有意义。
才会提高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022年9月2日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八条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首次把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求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学习是实现自身价值,成就自我事业的必需 教师作为一个专职人员,其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
身为一名教师,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必须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敏锐洞察表面现象之间的教学规律,及时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灵活运用教育原则,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诸多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寻求机会补充与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专业水平、做好本职的目的。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在:每天我们看到那么鲜活而富有生机的年轻的面孔,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永远快乐、永远自信满满,面对这样干净的脸,自己的胸怀都会被照亮。
现代教学无论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工作,都要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进行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步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时代。
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把科学探究作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
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们就动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了解周围的环境。
当儿童发现令他们迷惑不解或者能引起他们兴趣、激起了他们好奇心的物体和现象时,他们就会发问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大部分学生探究的兴趣磨灭了。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本文尝试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思考的人,能较全面地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能抓住问题本质,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提出各种有价值的猜测,能考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多种途径收集和评判证据,运用科学概念并检验其正确性,能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
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发现的乐趣,养成不屈不挠、敢于冒险、保持好奇、勇于创新等的科学态度。
将来长大成人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继续受用这些探究的技能。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科研工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
(1)、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可贵前提
胡适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
我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式。
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
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2)、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
[4]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如实验、多媒体技术、化学史、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①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陆九渊曾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要有问题、想问问题、敢于问问题、好问问题,更应该会问问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化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重视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却忽视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问,提出问题。
学生把教材和教师当成是权威和真理,学生也很少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很少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为前提,围绕某一个化学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与此化学识点有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师对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
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化学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③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大纲背景下化学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常都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再现教材中既定实验现象和结果。
学生不需要思考提问,学生也很少有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一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的方案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
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
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述出来。
对学生所表述的化学实验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正确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恰当的表述,要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经过多次的经验积累,随着他们化学知识、技能的提高,就可以逐步发展他们发现和提出实验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进行学生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牛顿对猜测作出过精辟的论断“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测和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猜测和假设,就没有研究的方向,更谈不到科学的发现。
(1)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测与假设的重要性
在化学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猜测与假设能力,不能离开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
那种为了培养猜测与假设能力而孤立地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培养应当是学生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猜测与假设对于发展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猜测与假设还是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且具体的学习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敢不敢、会不会作出猜测与假设,是衡量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
(2)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
对于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来说,要立刻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猜测与假设能力是不现实的。
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制定发展学生猜测与假设能力的计划,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逐步转变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在探究式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猜测与假设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对学生作出的猜测与假设给予肯定和赞赏,强化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猜测与假设的积极性。
(3)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对猜测和假设进行交流和探讨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实验探究能力不同,他们提出猜测与假设的方式、角度、深刻程度等,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何消除或弱化这种差异呢?教师在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提出猜测与假设的机会,都能对别人的猜测与假设发表个人的看法。
事实上,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主动交流,对于学生发展他们的猜测与假设能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尽管猜测、假设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猜测也不是胡猜乱想,假设更不是瞎说。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猜测与假设,应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论证。
小组内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三、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大熔炉。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更应大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开展各项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广阔性、创造性和敏捷性等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提高,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
(1)、学生亲手实验,加强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动手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很难想象他有多强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和技能的培养,学生来到实验室做实验时,往往是按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的步骤而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除了操作技能的练习外,化学实验和其他重要功能只停留在表面。
而新课程标准教材在实验上取消了传统教学的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完成,这样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活动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而体验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能清楚地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形成思路得到结论,并且可以与同学就实验及结论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对实验中产生的错误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通过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实验,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体验实验过程中所蕴含的乐趣。
这样让学生一方面在快乐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习掌握处理信息的技术和方法。
如在讲授“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时,我设计了三组实验(每组让三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中所用装置相同,药品不同-A组为:红磷、水;B组为木炭、水;C组为:木炭、石灰水。
实验现象是A、C两组的同学基本上能看见烧杯中的液体能倒流进集气瓶中,且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探究出空气中O2的体积含量;而B组的同学几乎看不见水倒流进集气瓶中。
根据这些实验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找出原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回去思考并做作业:假如用燃烧蜡烛的方法能否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化学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开展探索性实验的实践活动。
现代科学观点认为:科学应包含着科学知识和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已经获得过的系统知识,还要有效地传授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实施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的能动性,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发现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全貌,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是验证性的,它可以以“读教材”和“听教材”来代替,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忽视老师的主体作用,相反,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换实验方法,把实验探究做得更深入,并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来完成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让学生在动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探究水平。
老师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化学资料,如何描述宏观的化学物质和元素与微观的粒子运动状况,如何定量地揭示化学变化规律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尽可能地让学生到显示世界中亲自观察,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体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中首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
如何理解平等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于平等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论也就千差万别了。
但基本共识还是有的:就是既符合伦理和人的直觉,又在现实中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这被罗尔斯称为“反思的平衡”。
直觉和现实逻辑互相作用,反复修正,达到最终均衡。
但尽管如此,这个共识还是太基本了,由这颗种子所生出的花和果很难寻得共同特征。
因而似乎还有一个进一步的共识:人们行为的结果应尽少受到出身、性别、民族、种族等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与努力等可控因素相联系。
在这个共识下,许多传统平等理论不攻自破。
比如仅与结果平等或程序平等相关的理论,因为不考虑起点因素的差异,无论逻辑如何严密,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其违反了平等的伦理和直觉。
而且,结果平等又面临对结果的定义。
如果是效用、福利这种主观性结果作为平等的内容,则人际相异性会成为巨大的障碍。
乞食者能填饱肚子,即露出笑容。
贪心者即使家财万贯,仍然愁眉苦脸。
这与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而主观幸福感又与人的偏好有关,偏好又与人们先天或后天的环境有关。
因此,对这些因素视而不见而直接采用主观性结果平等的理论,无异于对现实种种不平等的一种辩护。
如果是客观性结果平等,就容易陷入绝对平均主义的误区,比如人人都要有相同的财富、住房面积、教育程度等,且不说社会无法实现这一事实,但是设想一下便不能接受。
人们有在各个领域施展自己才华的自由,人们有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的权利。
更重要的,社会天生具有多样化特征,人们的追求和偏好不可能一样,这样强制的结果平等反而在事实和直觉上都不能被接受。
另一种是程序平等,认为只要竞争的程序是公正的,人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就是相同的,成败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了,似乎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但仔细想来,并非如此简单。
要考察此种机会的内涵,或在什么意义上对所有人平等开放。
如果某份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本科学历,则仅对上过大学本科的人开放这种机会。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但同样能胜任此项工作,我也不在选择范围内。
除非所有应聘条件完全是与胜任工作的能力息息相关的,似乎才算程序平等,否则只能被称为某一阶段的程序平等,或某门槛之上的程序平等。
即便去除了与工作能力不相关的门槛,所有人都有竞争的机会,就称得上是平等吗
不然。
因为胜任工作的能力本身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如果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则无法称为是平等的。
但一个社会制度不可能将所有人的不可控因素都消除,而只体现其努力程度。
但一个将自由、平等、幸福都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理想社会,应尽可能在制度安排上接近这种理想。
如何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两个纲要都极力强调对幼儿和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以幼儿和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毋庸置疑,儿童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使人感到温馨、亲切、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对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有一份归宿感,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6437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实施新《纲要》的根本。
结合幼儿教育实际,反思传统的“师道尊严”、“你通我打”等陈腐观念以及折射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我们认为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保证幼儿拥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是当今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要从幼儿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入手,实施平等教育,把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放在首位,把平等与尊重精神渗透到各种活动中,达到传统教育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一、关注幼儿日常言行,保证幼儿生活愉快 在日程生活中,有的教师对待幼儿犹如制造盆景一样,扭扭这枝,弯弯那叶,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孩子,幼儿稍一越轨她们即认为“太调皮”、“不听话”;经常把“你住嘴”、“靠边去”、“站在那里不许动”、“再挠人剪掉你的手指头”等厌烦、恐吓的话语挂在嘴边;更有甚者,幼儿园丢失东西,教师不经家长允许翻动幼儿的书包、衣兜等。
有的教师表面对待孩子很好,心里却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幼儿几次呼喊“老师,我穿不上鞋子,”教师既不弯腰相帮也不授之以渔,置若罔闻,这都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
新入园的幼儿由于分离焦虑而哭闹,教师先哄再诓最后吓唬关小屋。
这些言行,从根本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造成了幼儿的心理压力,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由于长期受教师管束,有的孩子在家里本来是有说有笑,又蹦又跳,但一踏入幼儿园的门槛,即心情紧张,噤若寒蝉,行动畏缩,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又遭呵斥;内向一点的孩子就哭闹不堪,拒绝入园,对教师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梦中都在喊“我不上幼儿园,”更不愿意接触某些老师,对某些老师的态度是“问也不说,说也不信。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做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中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
一、爱从心中流出
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的;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
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
讲求真切、透彻、持久。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罗素语)。
而爱的核心却是善。
教师职业如何为善
从教师职业道德中更是难以尽数。
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到教师的自我修炼,从教师学而不厌的钻研进取到教师诲人不倦的忘忧情怀。
等等,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无不包含着何以为善的道德策略。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师德是教师的良心。
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学生也会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身教重于言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曾激励了无数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有志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大脑是“计算机”。
录下的信息存在“计算机”中,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时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
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动。
要使学生有远大理想和信念,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远大理想和信念;要使学生关爱他人,有崇高的道德,教师自己必须关爱他人,具有崇高的道德;要使学生不搞浅尝辄止,具有深刻的研究精神,教师自己必须不搞短期行为,具有深刻的学术耐心;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教师必须思维活跃,善于创新;要使学生遵纪守法,不搞学业舞弊,教师自己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和法规、不搞实绩舞弊。
要使学生待人讲究礼仪,彬彬有礼,教师自己必须待人讲究礼仪,彬彬有礼;要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完美,教师自己的人格必须健全和完美。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将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提升起来,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
正人先正己,时时做学生的表率,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不注重自身修养,也不会得到满意效果。
教师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幸福追求,行为选择,无不影响着学生。
当然,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教育,任何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它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渠道的“合力”,可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和效果。
但我们应该清楚,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其内涵:是肯定弘扬来自多方面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东西,和认识批评对学生成长有害的东西,教育学生获得综合素质,提高鉴别能力。
三、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为之而奋斗
在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人们追求的职业,“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象蜡烛一样一生半明半暗,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正是这一职业的真实写照。
虽然党和国家在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但还是杯水车薪,即便这样,教师工资每提高一点,就会遭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非议,好像教师天生就应该清淡,最多只能是温饱。
能够满足温饱,这种情况是中国教育界多少年形成的一种现状。
在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就已经很清楚这种状况。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没有理由再抱怨,只有为之而奋斗,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神圣责任。
教师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辉事业。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社会新风的倡导者,是人才成长的铺路石。
每个孩子诞生的时候,不过是个自然人,只有经过老师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了现代科技知识,掌握了生存发展的能力和方法,他才能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师者如父,六年的教育,要为其考虑终身。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我们不一定做到为讲台而生,为学生而活,但也要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
教师职业关系到千万人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关系着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
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奋斗的动力以及事业成功的保证。
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恪尽职守,为之奋斗终身。
四、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是教育的保证
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的学生。
教师是通过从事复杂的工作,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对学生是最好的教育。
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也是全社会的示范和楷模。
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动,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影响、陶冶学生的个性,学生对于教师都具有“向师性”,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每一个优良品德和表现,都会使学生深受鼓舞,甚至欣喜若狂;而教师的每一个不良的品德和表现,都会使学生遭受打击,造成心灵的创伤。
因此,做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锤炼崇高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
用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去教育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德行和知识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有良好个性的人,防止出现学术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和受过高等教育。
拓展资料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室,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①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作为一名教室最基本的本职工作需求。
只有拥有了专业知识,才有机会站上三尺讲台为学生授课,才有机会教书育人。
②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一名教师的师德。
而一名优秀的教师,更应该具备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呵护的能力。
③热爱祖国,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忠于党和国家,更何况是一名人名教师呢
④爱岗敬业,只有当热爱喜欢教师这个岗位,才能有更高的成就展现,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如果说一位教师连他自己的工作都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那怎么可能会好好工作呢
怎么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呢
⑤为人师表,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同事,以及家人乃至更多的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要做到让大家心服口服才能称得上为人师表,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⑥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应该有终身学习的心态,随着
时代的快速发展,肯定有更多的新鲜事物是我们不懂的,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教学生更多更广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