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关系(合集五篇)

第一篇: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关系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关系

       摘要:到 2022 年我国全面脱贫之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转换将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具有紧密的联系,对更好更快解决“三农”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探索三个角度出发,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为深刻认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关系问题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提出的,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粗放式扶贫的弊端所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脱真贫,要求扶贫开发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扶贫摘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该战略从重塑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七个方面破解“三农”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贫困地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短板,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提高脱贫质量,合理利用资源,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都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制定的,符合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之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脱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从实践角度出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复杂的,特别是 2022 年脱贫任务完成之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转换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前人研究的基础,多数学者在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从含义、目的、对策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普遍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但就乡村振兴反哺精准扶贫方向的思考,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二者都着眼于当今大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服务于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工作的推进。因此本文着重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促进,即两者实属“一体两面”,主要是将辩证法作为其思考路径,一方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为精准扶贫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立足于 2022 特殊的时代背景,思考了二者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举措;三是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主要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等五个具体抓手出发,从具体举措分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只有得到“精准”发展,才能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深入解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关联,提出存在的不足和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及展望,以此促进乡村发展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高,推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于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一)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互促进作用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本质看实属“一体两面”,从达成目标看,二者都针对于“三农”问题,促进“三农”问题又好又快解决,为农村、农民、农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出路;从时间节点上看,2022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转折之年;从实施内容上看,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纲领性谋划,还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 年)》阶段性部署,都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重点详述。因此从辩证的角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不少学者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看法和思路。1.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刘升(2022)认为精准扶贫通过资源下乡的方式为贫困地区输入了大量资源,着重分析了精准扶贫投入巨量资源奠定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1]。舒畅(2022)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角度出发,在认为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的基

       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助增收的途径及发展现状,并指出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由于目前我国“三农”面对着严峻的问题,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经济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层出不穷,对脱贫攻坚以及之后的乡村振兴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而许多学者都从精准扶贫角度出发,对精准扶贫提供解决角度和思路,从而以小见大用“阶梯式”的方式解决目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2.乡村振兴提升并巩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是面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思考,二者相互集成相互衔接,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就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反作用机制,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为狭窄,笔者搜索相关文献,其中以李敏(2022)的观点最为新颖,他认为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长效机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脱贫攻坚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这一目标入手,指出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做到稳定脱贫而不返贫,着眼于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出了具体的举措。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耦合衔接

       张文光(2022)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精准扶贫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侧重于微观政策。并从正确认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全面建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保障机制三个角度出发,为二者衔接和保障提出了解决之策。[4]豆书龙、叶敬忠

       (2022)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从现实需要、制度衔接理论诉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个层面论证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必要性,指出虽然目前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在衔接上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衔接不畅、产业发展升级困难和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等问题。但从实践可行性方面分析,乡村振兴可以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实现稳健推进,而脱贫攻坚亦能够利用乡村振兴机遇谋求纵深发展。[5]文丰安(2022)则在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理论进行精确分析后,对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现状进行审视,从利弊两个角度对目前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释,并提出从健全管理体制和强化技术支撑、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精准扶贫方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等三方面出发,解决目前两者关系存在的问题。[6]相雪梅(2022)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研究》中指出,一方面,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补齐短板,乡村振兴为精准脱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既利于推动脱贫减贫工作,又利于乡村全面振兴,并在详细分析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中存在相异点后,用示意图清晰展现二者的关系,指出二者在构成要素、涉及层面和实施领域等方面的极大相近性,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7]以上充分认识到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关系的重要意义,并着重从二者的耦合衔接角度出发,分析二者协同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发挥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用,助力精准扶贫实施,另一方面使乡村振兴有更好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反哺精准扶贫,使二者更好相互助力的同时,更好

       推助“三农”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三)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2022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出五个具体路径,即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既是我国面对“三农”问题的又一理论创新,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这五大振兴相互不同又密切联系,共同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和“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1.产业振兴。依据我国乡村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从产业振兴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牛胜强(2022)认为,实现产业振兴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将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和原则深度融入产业扶贫实践,从而科学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高长效发展动能[8]。其次,发挥旅游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助推产业振兴,例如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困境及路径探究》一文中,张莉、邵俭福(2022)就指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新兴的产业扶贫形式,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农村产业联合发展的新动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贫困人口自我提升的新路径[9]。最后,主要结合目前新兴电商经济的新势头,将电商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其中叶诗凡(2022)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 ”战略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带动国民经济特别是农

       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10]。2.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孙志国、刘红、刘之杨(2022)等人立足现状从分析原因的角度入手,指出可以从专利、地理标志、传统知识等当地特有传统文化入手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文化振兴。[11]当然,这里所谓的文化振兴不仅是指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更是通过转变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达到当地农户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思维的转换,“扶贫先扶智”让农户在更好理解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调动其生产发展积极性,切实从扶贫对象所需出发,使农户可以真正结合实际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3.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国为了促进乡村振兴的高速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违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此生态振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立足于可持续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研究贫困问题,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脱贫,实现环境优化和脱贫共赢的局面,张玉等人(2022)就对江西省采取的生态振兴项目成果进行研究,立足江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12]4.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理论上的“领头羊”作用发挥不足,因此恢复其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王韬钦(2022)的《乡村组织振兴的基本逻辑及实现路径探讨》就从目前乡村组织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制约我国目前组织振兴的四对基本矛盾,并着力从协调国家有效治理和乡村基层民主之间的关系角度解决目前我国组织振兴存在的问题[13]。而殷梅英(2022)的《以组织振兴为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农村中常见的四种组织,即: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村民自治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二者虽角度不同,但都题材新颖且分析准确到位[14]。同时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等形式的帮扶,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或驻村干部往往是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的人才,将他们纳入扶贫组织体系来,能够更好发挥政策的上传下达作用,推进脱贫政策落实的同时,与当地实际存在的脱贫问题相结合,团结和整合具体资源,在与农户亲切沟通的过程中确保了当地脱贫攻坚保质保量地完成。5.人才振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重要论断,而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却面临着挑战:留守老幼多、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等,而面对上述问题,不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刘秋林、李林春(2022)则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例提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其“造血能力”[15];余应鸿(2022)认为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模式,它能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

       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可充分发挥教育精准扶贫作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发展[16]。人才振兴的途径一方面是利用教育扶贫,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农村的教育现状和整体素质,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教育落后和人才外流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专门的科技扶贫手段,培养或吸纳科技人才,从而立足实际对面临的贫困问题提出具体举措。上述五种具体途径既是乡村振兴的推进之法,也是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通过在实际路径中融合与践行使五种举措能与当地实际问题具体结合,从而推进脱贫攻坚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蓝图。

       三、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一)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且二者互相促进的研究成果较少。从前人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对其的助力作用,且结合具体实例涵盖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各个具体领域,研究较为详实,但就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提升作用研究较少,从时间和范围来看二者相互递进、相互包含,但从影响程度里看应更辩证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问题,但就目前学者的研究来看,较为狭隘且浅显,涵盖面也较小,后者主要以李敏的《以乡村振兴助推精准扶贫形成防治返贫长效机制》为例,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乡村振兴对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高于精准扶贫的目标,时间上也是更为长远的目标。但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2022 年脱贫

       任务完成之后,精准扶贫的经验、措施、管理机制等可以优化升级后用于乡村振兴;二是巩固了精准扶贫成果。脱贫后预防返贫的任务艰巨,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是有效预防返贫、巩固脱贫成效的有力措施。2.对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但没有大的理论框架将其整合在一起,且重合度较高。例如,李敏的《以乡村振兴助推精准扶贫形成防治返贫长效机制》中就提出了从贫困群体的识别认定要精准,开拓多元化扶贫主体,激活现有扶贫主体动力,扶贫资源的传输要高效精准三个角度如何实现精准扶贫;而梁铭豪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创新研究》就从优化贫困识别流程,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加强帮扶监管创新,完善精准帮扶制度、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大数据扶贫、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整合、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五个角度出发,二者既有差别,又有一定的包含关系,界定不清。学者们主要从具体问题出发思考对策,未从哲学层面构建理论框架。从而导致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却缺乏整合性和理论性,新颖观点和理论较少,着眼点小,思考范围过于狭窄。3.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目前较为前沿,成果较少,且发表时间较紧凑,文献之间的借鉴与整合程度较低。就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关系问题来看,当前学者已经意识到二者从时间、内容、目标等方面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理解,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时间较晚,研究者无法有效全面整合前人研究,因此多数只是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前人的借鉴较少,未能全面整合提出较为系统的思路。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关系问题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1.探索二者的内在关联。要结合扶贫开发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理论、历史、实践逻辑,探索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区别。主要立足于理论层面。从理论层面利用辩证法的思维全面理解、深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整合零碎观点,形成大的理论框架,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更好地指导目前我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只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例如多数研究的落脚点是从各个地区的扶贫问题出发,具体分析了呈现现状及解决措施,但并没有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在从实践向理论的转换和衔接问题上缺乏大的理论框架,且研究应更深入于研究二者的关系层面,探索二者的内在关联,再上升到理论层面后为更好地指导实践奠定基础。2.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转换机制。2022 年脱贫任务完成之后,我国扶贫开发中形成的大量经验,管理、投入、协同、考核、监督等机制、大量倾斜性政策、大量机构、软件系统等该何去何从,如何将精准扶贫机制转换为乡村振兴机制,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并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从 2022 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特别是到近几年我国更是加大了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力度,明确提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 2022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站在 2022 年这个关键节点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整合精准扶贫的内在资源,将现有的政策成果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实现内在的衔接,更好地为我国“三农”问题提出解决策略。3.总结并创新有效的具体实践路径。目

       前,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已形成,但如何有效落实,还需要深入探索。例如,如何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人的问题、土地的问题、资金的问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如何监测工作进程、如何考核督促地方政府工作、谁来帮助农村、乡村振兴的具体标准有哪些等。只有把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才能找到抓手,稳步推进,确保按期实现目标。理论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真脱贫的战略目标,由于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现状和难点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这时就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找出适合自己的脱贫发展之路。例如在明确区域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找准乡村发展着力点和突破点,明确乡村发展战略,在综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依托科学技术等手段,提高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目标明晰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冀潘渝 杨智 单位:甘肃政法大学

第二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汇报材料

       安边镇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工作汇报材料

       一、全镇基本概况

       安边镇地处定边县东部,距县城50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边”之一;1949年撤县建区,素有“旱码头”之称,是定边县东滩六乡镇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商贸物资集散地;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199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22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陕北“50镇”,后又被确定为陕西省107个重点镇之一,榆林市“一县一镇”试点镇。

       全镇辖1个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11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驻镇企事业单位21个;总人口2327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1人;党委辖党支部18个,其中农村支部11个,共有党员603名。全镇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603户,贫困人口2488人。全镇土地总面积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林草地面积12万亩,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红胶土等储量十分富集,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区域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主导产业以马铃薯、玉米、荞麦、小杂粮、蔬菜、羊子为主,其中,南部7个行政村属于白于山丘陵沟壑地带,以旱作物为主,北部4个行政村为滩区,土地平坦肥沃,部分地为盐碱地,多为水地,旱地少,以种植反季节、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甜瓜、红葱、大棚菜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0元。2022年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同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模范乡镇”。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具体抓好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保障民生、社会事业、重点工程、作风转变“六方面重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通过在杨岭村实施18公里高压、8公里低压改造,雷圈村实施7公里高压、8公里低压改造,使得全镇电力入户率达到100%;二是配合县水务局对全镇人饮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建成水窖88个、硬化集雨场26700平方米,财政补助资金132.9万元,北园子、雷圈、杨岭实施人饮工程使得全镇人饮安全率达到100%;三是新修水泥路,惠楼至杨岭,雷圈至杨岭等5段49.6公里,使全镇11个行政村均有通村水泥路或沥青路,并且延伸至村部。四是移民搬迁和危房改造工程,全镇共易地扶贫搬迁199户,其中169户人均补贴2.5万元;分散安置30户,人均补贴1.5万元;危房改造130户,补助资金325万元,全面解决了我镇农村群众的住房问题。五是投资1350万元实施了1.7公里安边镇街道改造一期工程,二期街道改造工程0.9公里目前已开工建设,后续将积极争取资金实施街道改造、亮化、绿化,全面改善镇域道路。六是投资183万元建成安边文化馆一座,投资167万元建成10000平方米安边文化广场1个。

       三、2022年工作打算

       一是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改造北园子村2000亩高标准农田;优化杨岭村龙飞马铃薯基地建设;打造牛圈塘村德旺专业合作社千亩示范基地、安寺村集体洪漫地集约种植基地和王寨子村百亩“温室”蔬菜村,创“安边小瓜”特色品牌;以退耕还草、家庭农场建设等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二是打造雷圈村、王寨子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改路、改水、改电、改圈、通讯、绿化等民生工程。

       三是推行“旅游 ”发展模式,打造塞上古镇。依托安边古城、“五里墩”和安边起义纪念馆等打造安边文化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开办“农家乐”带动群众就业。

第三篇:关于X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X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调查报告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从xx省xx县农业发展实际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农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xx县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xx县位于xx省南部,xx市东南部,地处长江水系x江上游和xx水系东江源发源地,为典型的山区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是生态之都、资源富饶地,也是苏区全红县、苏区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xx县属于典型的罗霄山贫困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xx%,是振兴农业的主战场,是乡村振兴的战略主体。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农村发展动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中,xx县筑牢收入达标的基础,扶贫先行扶志,扶贫与扶智结合,建立健全扶

       贫长效机制体制,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产业、就业支撑,走上脱贫有保障、增收可持续的道路。

       创新创立“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创业信贷通”等x个信贷通支持产业发展,近x年累计发放贷款x.xx亿元,并对产业发展进行奖补,发展红薯、紫山药、百香果等电商扶贫合作社xx个,产业x.x万亩,大力打造脐橙标准化生态果园基地,形成“春瓜、夏桃、秋薯、冬橙”的扶贫农业发展新格局,带动xxxx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xxxx元以上。

       全县投入柑橘黄龙病防控资金x.x亿元,脐橙复产面积x.x万亩,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脐橙交易集散中心;新增脐橙复产面积x.x万亩,建设生态果园xx个xxxx亩。脐橙转型升级项目“橙中城”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建成蔬菜基地xx个xxxx亩。开工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发展猕猴桃、薯类等特色产业x.x万亩。新(扩)

       建生猪养殖场xx个,新增产能x.x万头。种植烟叶x.x万亩,产量x.x万担。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x个,20xx年获评全省农业农村综合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统筹财政资金,累计投入xx.x亿元改造景区设施、提升景观质量,xx景区焕然一新,成功

       列入国家x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xx围获评国家xA级旅游景区;建成并运营了全省最大规模的房车营地—xx酒店。加快推进xx索道、xx整军纪念园、xx户外越野公园等项目。成功承办全省旅发大会xx段踩线、马拉松赛等系列活动。

       “两天半”旅游圈成型,全年共接待游客xxx.x万人次,旅游总收入xx.x亿元。旅游业入选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推进电商产业发展。

全面建设电商未来城、电商快递物流园,建成中通、顺丰xx分拨中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两次荣获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年快递单量突破xxxx万单,电商交易额突破xx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增强发展动能。金融机构由x家增加到xx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xx%。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xxx.x亿元、贷款余额xxx.x亿元,分别增长x.x%和xx.x%。

       (三)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工作。

脱贫攻坚中,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解决困难群体安全住房、建设保障房等措施,全面解决安全住房问题,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同时,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xxxx年统筹资金x.x亿元用于xx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xxxx年统筹x.xxx亿资金用于全域整村推进项目。

       二是扎实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x.x亿元,统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立面改造等民生工程,完善小区基础功能设施,有效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时,逐步实现社区管理基本覆盖,探索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完成xx、xx、xx等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xxxx余户,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提升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

修复城区污水管网xxx公里,建设人防工程x.x万平方米,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xx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xx处。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方面,鹤子镇、版石镇获评省级卫生乡镇。就永镇水库开工建设。xx个农村电网工程完成升级改造。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后劲

       交通是制约xx脱贫的重大瓶颈。xx县精准施策,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xxxx.x公里,全面改善交通条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深入实施“构建大交通”战略,累计投入资金xxx.x亿元,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所有村组道路实现硬化,从昔日的交通闭塞县成为交通枢纽县,推动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处处呈现路畅景美、宜居宜业、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

       此外,建成xx水库,彻底解决了困扰县城居民喝水的问题。完成九龙山风力发电站、xxx千伏变电站建设,改造xx千伏线路xxx.x公里、低压线路xxxx.x公里,水利设施、通信保障和能源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三、xx县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乡村专业人才力量紧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涉及全域,面广任务重,现有人员力量尤其是懂规划、懂“三农”的专业人员严重紧缺,在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项目施工等过程中,发挥全面指导作用容易受限。村两委干部的年龄较大,受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乡村带头人数量和能力不足,各项素质有待提高,在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缺乏,指导和带动农户致富的力度不够。

       (二)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只是创造了一个条件,打了一个基础,现在很多产业的基础并不牢固。更重要的是,全县形成这些扶贫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这只手来支撑,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产业链条、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发力,所以产业的发展始终是一个弱项和短板。同时,贫困户的脱贫、贫困村的脱贫,主要是靠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不少人反映,现在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甚至有的形成了“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科技仍存在短板,普及性不广,很多山区农村仍然使用原始的人工务农,费时费力、效益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够明确,科研与生产推广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条件保障能力有待提高、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四)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着农村生产生活甚至发展。近年来,为保障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地基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总体上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等突出问题,面临提档升级、强化管理的多重任务。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基础设施城里高大上、农村一穷二白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农村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中存在着“痛点”和“堵点”。

       (五)乡村居民主人翁意识不够

       村民是村落的主人,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建设者。村民不能当美丽乡村建设的“甩手掌柜”,而应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做主人,唱主角。然而,一些村民缺乏美丽乡村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的思想观念,缺乏主人翁意识。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大局意识。比如,在一些古村落的开发建设中,村民们要懂得传统民居也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够自觉舍弃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从而维护村落整体风貌,保持古朴韵味。

       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要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同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完善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各类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

       训机构,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农村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的新局面。

       (二)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具体说来,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三是大力培育“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四是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

       (三)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状,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具体说来,一是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元素高效配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是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联盟,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农业科研攻关,推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完善适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律的保障制度,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激发创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供给。

       (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影响广,必须先进行科学规划再开展项目实施,杜绝建设性破坏、贪大求洋、“翻烧饼”等现象。同时,要将规划放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设计,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务求多规合一、实用适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只靠敲锣打鼓,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关部门应再多给予一些财政支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一方面,算好“整合账”,统筹安

       排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重点支持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避免撒胡椒面;另一方面,念好“撬动经”,积极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

       (五)持续培育乡村精神

       乡村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有了乡村精神,才有可持续的动力和后动。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亟须培育其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参与、决定的积极性以及对乡村精神的依恋和热爱,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幸福事业中,不做旁观者,而做建设者,努力挖掘本地独特优势和创建模式,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绿色发展。要借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政策资金契机,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配合政府群策群力,从而改善日益空心化的村落现状并推动农业持续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对于县域金融机构来说,必须拥有乡村精神,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如果仅仅只是把乡村作为简单的信贷支持对象,那么县域金融机构仍会走脱农、离农、对农村资金起“抽水机”走过的弯路。因此,全县金融机构特别是法人机构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把服务重心下沉,才能把乡村振兴作为事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殚精竭虑。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实践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山东省德州市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文章分析了该模式的制度设计、运行特点、实施程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内容,对其他地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该模式的不断完善,将在决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收官战中发挥其重大历史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

       我国经历了快速转型期,已经迈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发展成为制约共同迈向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把中国乡村发展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改革开放 40 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财政实力,党和政府一直不同程度的在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先后走过了救济式扶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温饱式扶贫、以“输血”为主的扶贫、以“造血”为主的扶贫、综合性扶贫开发(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精准到户到人的扶贫等 6 个阶段。在精准扶贫阶段,如何完善扶贫开发的策略和帮扶方式,山东省德州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提出并全面推行了“村级扶贫专岗”制度,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该模式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

       验,值得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该目标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推进精准扶贫,达到农村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进行乡村重建,健全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最后才能实现乡村社会全面现代化。只有乡村社会全面脱贫,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第一步必须全面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

       (二)当前形势下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贫困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回避不开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也有落后城市,繁华都市也有贫民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贫困问题在城市并不突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目前,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国民经济也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有能力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脱贫攻坚三年来先后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9.5 亿元,实施工业项目 1300 多个,使 96.8 万人脱贫。贫困率从 2022 年初的2.88%降至 0.1%。全市 566 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村全部脱贫。原先的反贫困策略已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农村扶贫的宏观政策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精准扶贫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意义。一是随着农村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对象发生了变化,预期的脱贫目标随之改变,扶贫工作任务愈加艰巨,扶贫面临最后的难题。必须探索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扶贫模式,采取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要。二是只有精准扶贫才能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要确保扶贫攻坚的胜利成果,就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更好的扶贫效果。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途径和方式的转变,更意味扶贫政策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能够带来更广泛、更强劲的扶贫力量。

       (三)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必要性

       精准扶贫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应结合自身贫困问题的具体情况,大胆创新,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山东省德州市提出并全面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就是精准扶贫新模式的典范。

       二、山东省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模式分析

       (一)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制度设计

       《德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22 年工作要点》将村级扶贫专岗作为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实施意见》,制定了《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山东地方标准。该项制度推动了开发性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融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全面落实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德州市有信心在三年内,让“能干活”的贫困人口都得到工作岗位,实现服务特困群体全覆盖。

       (二)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特点

       德州市推行的“村级扶贫专岗”制度只要体现为五个特点,一是扶贫专岗的岗位具有公益性。岗位薪酬所需资金来源于政府出资或社会

       筹资,这与企业设立的商业性岗位明显不同。二是扶贫专岗就业人员具有特定性。只有符合政策的贫困户人员才能在专岗就业,一方面要有劳动意愿,另一方面劳动能力较弱或因故不能外出务工的;同时被帮扶人员是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三是具有互助性。上岗人员与被帮扶对象一般为本村或者邻近村贫困人口,相互之间相对熟悉,双方均能受益。四是具有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扶贫专岗的开发不是仅靠政府完成,而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参与。五是制度设计的持续性。专岗设立是党委、政府的制度设计安排,不是临时性的,是保障性扶贫的长久举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实施程序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制度的实施程序严格。坚持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通过全面清点全市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摸排,重点排查,对“无业可扶、无力脱困”的特困群体,建立帮扶需求台账。同时,对有劳动意愿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摸底排查,掌握上岗需求。经过详细深入的调查,13 个县市区登记在册的有上岗需求的贫困人口 1183 人,有被帮扶需求的特困群体 2442 户。专岗人员聘用必须严格遵守 6 道程序:1.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扶贫专岗的人员向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提出申请或帮扶责任人推荐。2.村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应对申请人员的资料和体检结果进行核实并提请召开民主评议会;民主评议无异议后,进行村级公示,并向所在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进行报告。3.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对报告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办理相关录用手续。5.确定岗

       位,签订聘用协议,集中岗前培训。6.乡镇(街道)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完善档案资料,并向县级扶贫专岗工作机构备案。

       (四)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的资金来源

       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具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坚持“财政拨一块、集体投一块、社会筹一块”,市财政专门设立了扶贫专岗专项资金,整合就业扶贫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村集体经营收入、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及其他可用于支持扶贫专岗的资金,不足部分本级财政予以足额保障,明确资金的来源、实用程序、使用方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资金作用,以财政扶贫投入为先导,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村级扶贫专岗资金 742.3万元,推动扶贫成效成倍“放大”。其中德州市乐陵市发挥爱心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57 家企业捐助资金73.8万元,49家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扶贫专岗131个。

       三、德州市“村级扶贫专岗”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的现实意义

       村级扶贫专岗的意义不单单是为有一定能力的贫困户落实了岗位,同时,让鳏寡孤独病幼残等特困群体得到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满足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所需,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有效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相比物质上的贫困,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更加不能

       忽视。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补齐脱贫攻坚的“精神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精髓,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贫困,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匮乏,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窘困。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贫乏,也不乏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等方面的精神贫困。实施村级扶贫专岗可产生双向激励作用,既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上岗人员的心气和内生动力。

       (二)拓宽了保障性扶贫的新路径

       脱贫攻坚初期,大量的扶贫资金投向见效快、收益高的扶贫产业项目,开发的就业扶贫岗位也大部分适用于劳动能力强、有技能的贫困人员。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打开扶贫工作局面,带动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但是扶贫工作发展到保障性扶贫阶段,关注的重点就必须要转移到那些基本生活难自理、日常照料缺乏保障、生存条件长期恶劣的贫困户,因为这些人才是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村级扶贫专岗的做法来源于群众,来源于实践,从成本上、方便度上更加灵活,更加接地气。村级扶贫专岗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天时地利,恰逢其时。

       (三)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

       从实践上看,村级扶贫专岗在提高村级治理能力方面作用重大,可谓一举多得。一是引领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脱贫解困。开发村级扶贫专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上岗人员可以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解决了一批有意愿且“能干活”的人的脱贫问题。村级扶贫专岗不仅解决了一家一

       户一人的就业脱贫问题,还通过精准帮扶服务了更多的贫困家庭,解决了特困群体的解困难题。二是打造了治理有效的新农村。推行村级扶贫专岗的村庄,党支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得到了群众认可和拥护,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三是树立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村级扶贫专岗的推行,增加了对贫困群众的关注关怀,扶贫济困、邻里互助、孝善义举、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不断改善。四是拓展了居家养老的新途径。这种扶贫模式丰富了农村居家养老形式,为农村集中养老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实现了老有所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黄祥祥,朱雅妮.乡村振兴:理念依托、规则确立与技术路径———第三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2]成兆文.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J].社科纵横,2022(09).[3]张志胜.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基于精神扶贫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22(03).[4]王晓毅.重建乡村生活实现乡村振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王宇峰 张乃琴 贾海慧 许少红 王希江 张荣昌 单位:德州学院

第五篇: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

       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

       要确保贫困地区如期实现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做到3个坚持。

       一、坚持勤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扶贫工而言就是坚持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核心价值观,把扶贫到户作为扶贫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树立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顿;以公仆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努力使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带头深入群众,带头服务群众,带头敬畏群众,实施好整村推进,脱贫解困,精准识别、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其次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扶贫事业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代表群众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经常对照焦裕禄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拷

       问自己,是否有“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否有“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是否有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要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就要树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的观念,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以更大的努力啃下精准扶贫“硬骨头”,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作为扶贫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充分尊重民意、主动问需问计于民,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雨露扶贫、为民办实事等10项重点工作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切实保障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实处符合群众利益。“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二是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定项目符合实际,群众拥护。三是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选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四是要听到实话,看到实情,采取“找一条致富之路、教一门实用技术、联系一个就业岗位”等帮扶措施,引导群众充分发挥本地和自身优势,走科技致富、特色致富之路,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五是扎实做好惠民工程,突出扶贫到户,资金使用权全部下放到村,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好生产生

       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绝不能替群众“做主”、“包办”等违背扶贫政策的错误做法,绝不能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维护贫困群众利益。

       二、坚持求真务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只有树立扶贫为大,扶贫为重,扶贫为先的理念,才能体现到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各项安排中,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把群众利益“守护好”,促使人民群众致富是最大的为民。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是,更是衡量我们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干出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好的作风,不断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解决贫困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落实扶贫政策,找准发展路子,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参与式扶贫为抓手,形成精准扶贫大扶贫合力,增强贫困地区城步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同时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时刻牢记“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用心做事,激情做事,不断迎接各种发展竞争挑战,勇于克服惯性

       思维,树立担当意识,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完成好,一是立即行动,抓紧制定实施中央省“两个意见”方案。二是集中力量,扎实做好重点工作,三是科学统筹稳步实施片区规划,四是加强资金监管、绝不能让制度成为“稻草人”。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巩固完善大扶贫格局。

       三、坚持廉洁奉公

       作风决定事业的兴衰成败。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不称职的理念。我们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做到心不贪、手不伸、嘴不馋,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服务群众水平,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以“秦亡于奢”和李自成“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以史为鉴教训,始终保持走好群众路线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坚守廉洁奉公、树立清廉形象,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干部的清正,政府的清廉,政治的清明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发挥。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思想

       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自觉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确保政治上不迷航。要树立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忠诚党的事业,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乐于奉献,把做好每项工作、每件事情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座标”,不断攀升,不断奋发,不断进步。要树立立党为公的事业心和勤政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作,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尊严与人格力量,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要勤俭节约和改进工作作风。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优秀传统,身体力行地勤俭办一切事业,要踏实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艰苦奋斗,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诚恳接受人民的监督,用艰苦奋斗之风彻底扫除享乐主义等浮灰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