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的感情。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

       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 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 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阅读文章19-2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简介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在我心中的

       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2.结尾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那些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 课堂小结

       1.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 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 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心灵震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 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 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 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 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 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 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 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板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

       六、教学后记:

第二篇: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2.细节研读,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品悟“我”与阿长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我”的情感变化历程。

       教学难点: 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走近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4.欲扬先抑的写法

       概念:这是一种描写技巧。“扬”就是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计:

       一.讲述故事,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影《桃姐》画面)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故事。有一个叫钟春桃的人,她很不幸。她从小就失去父母,终身未嫁,没有亲人。她从13岁开始到一个大户人家——梁家当佣人。转眼间六十年过去了,她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人们都叫她桃姐。后来梁家一些人去世,一些人移民,近十年间,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爷罗杰一起生活虽少有交流,但相处颇有默契。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罗杰忙于工作,在桃姐的主动要求下把她送进老人院。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从这里开始展开。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情同母子。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周围的人。

       今天的课,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去认识一位曾经感动过鲁迅的保姆,见证一段主仆情,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否也能感动你我。其实这个人大家对她并不陌生,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那段温馨感人的记忆。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字词读音。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震悚()

       chuāng()疤 孤shuāng()jié()问 pī()雳

       三.介绍学法,指导阅读

       (多媒体出示学法介绍)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四.感知情感,概括事件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那些是详写?那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去安排?

       2.对阿长的感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归纳一下主要有几种,理清的情感历程,标出对阿长感情的语句,读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感情变化的原因。

       五.研读事件,品味情感

       1.设计:长妈妈做的哪件事让少年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使30年后仍然怀念着她,祝福着她。(买《山海经》)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怎么会和《山海经》扯上关系呢?请同学们重点研读第19---28自然段,分组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合作探究问题)

       ⑴.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⑵.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对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⑶.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⑷.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⑸.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⑹.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此前此后反而写了不少?

       2.分组讨论完成,交流评价。

       3.重点品读阿长的话和“我”的反应。指生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4.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究竟要突出对长妈妈的哪种感情呢?

       5.课文前半部分,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却透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恨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6.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去写“我”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

       (分析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作用)

       7.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无私,关心孩子,并尽可能地去帮助孩子,是一个很不幸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读到这里,你真正读懂阿长了吗?你们感觉鲁迅读懂阿长了吗?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6岁,那时阿长已经过世大概有30年了。如果他有机会穿越时空见到阿长,他会对他的长妈妈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8.鲁迅认为长妈妈感动他是因为长妈妈做了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她身上“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实际是什么?爱!对,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爱啊!那么,鲁迅在文中是怎样集中来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的?这个句子是:(生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具体事例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与阿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用成年人和儿童两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他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既写出了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又写出了当年对阿长的讨厌憎恶,让我们在那些褒贬不一的语句中能真切体会到他对阿长的爱与同情„„

       读懂阿长,读懂沉淀在鲁迅记忆中的那段温情的故事,读懂来自普通人的那份感动,读懂那份真诚质朴的爱。只要心中有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用我们的爱心和行动,一定能够共创美好和谐的社会。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最后,老师用冰心的一句话结束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勉——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多媒体出示本课作业)

       1.写作训练: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写出来,争取你写的故事也能感动读者。

       2.推荐阅读

       鲁迅的《朝花夕拾》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3.特别推荐

       观赏影片《桃姐》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教学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教学形式当然是重要的,但教学内容更为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就教学内容的把握而言,需要语文教师做两项工作。一是文本解读,即教师要深入地去挖掘文本的价值。二是教学剪裁,一篇文本可能有多个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取舍,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句话,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之本。

       一.目标与重点难点的设定

       《阿长与<

       二.故事导入趣味多

       用电影画面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与本文内容能够形成映照。导入与课堂作业布置中的“特别推荐”相呼应,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使之完满。其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片段与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可谓温故而知新。

       三.检查预习阶段

       处理预习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字词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呈现个体化问题和自由发问的机会。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师生平等对话”的精神要求,更是“生本”教学理念的内核所在。

       四.学法介绍的环节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基于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学法指导上,给出了“虚实串读”的四步方法。这就抓住了文本鉴赏把握“宏观叙事”和“细节描写”两个层面的基本步骤,符合逻辑过程,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详略得当,感知情感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学生感知情节的基础上,先抓住体现情感的词句,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词句的能力;再通过事件去分析人物情感,初步概括人物形象,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六.深层探究文本阶段

       本处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组,引导生去详读、详品文本详写的内容。在六个小问题逐层递进的思考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梳理“我”与阿长关于《山海经》故事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在读中品,于品中悟,最终达成对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作业布置的构想

       本课的作业布置重在体现以下三点导向:一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互相融合。阅读指导写作,写作反哺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三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号的影视作品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观看影片《桃姐》,既能让学生对照课文内容及人物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对家庭教育起到有意义的导向作用,即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观看影视作品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是对学习途径的尊重,更是对人性的尊重。

第三篇: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讲读课文。

       文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的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的思想感情。

       4、领会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表现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评点法、谈话法、导读法、练习法、读义讲练法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预计两课时完成。

       四、说学法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片段又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温故而知新。

       学习活动一:多媒体展示鲁迅与《山海经》简介。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活动二:检测学生预习中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轻视基础的意识强化了重点词汇的积累。

       学习活动三:初次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物。

       1、阿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可从身份、外貌、学识、心、地、性格等方面说)

       2、《山海经》这部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中哪段介绍该书,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3、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长妈妈,是哪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谁能说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部散文集?这书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活动四: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五: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本环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问题回顾昨天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活动六:分部分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1.《阿长与〈山海经〉》的说课稿

       2.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3.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4.《阿长与山海经》的说课稿

       5.《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6.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说课稿

       7.阿长与《山海经》优秀说课稿

       8.阿长与《山海经》的说课稿

       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四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导案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从典型的事件,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

       2、理解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感悟内容,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把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从简单介绍《山海经》一书导入本文。(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皆出于本书)

       二、课前检测,读准加点的字音。

       骇惶急疮疤掳渴慕霹雳 .......

       悚诘问惧惮 ...

       三、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个词语,写一段描述人物性格的话。

       A疏懒惶急深不可测惊悚渴慕

       B不能不却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本文,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四、研读课文,解答问题。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什么?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2、写了阿长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为人如何?

       五、课外作业

       在成长中,一定有你印象深刻的普通人物,请你把他(她)的外貌写出来,要求突出特点,字数60字左右。

       导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研读课文,解答问题。

       1、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现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3、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5、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请用的一句话(60字以内),提炼出长妈妈的形象。

       6、感悟本文的主题:

       二、语文知识积累: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即褒扬、抬高。“抑”即贬低、按下。往往是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贬抑落笔,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感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找出文中能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

       三、课外作业:

       在成长中,一定有你最喜爱的一本书,一句名言或者是一次经历,请你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约300字的片段描写)

       四、课外阅读。

       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

       (日本·岛田洋七)

       ①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都穷,很多孩子都吃不饱饭。

       ②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因为那里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的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真有趣,真好玩。”见我赞不绝口,朋友就把那个西瓜面具送给了我。我喜不自胜,很郑重地抱回家给外婆看。“阿嬷(mó称呼老年妇女),好不好看?”“哦,很有意思。”外婆也赞同地看着。

       ③晚上睡觉时我把西瓜面具放在枕边,打算明天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可是早上醒来,一睁眼,发现枕边的西瓜面具已经无影无踪了。外婆去上工了,不在家,我没办法,只好上学去。

       ④放学回家后,再问外婆:“阿嬷,我的西瓜面具到哪里去了?早上起来就没看了。”“啊,那个啊„„”外婆笑嘻嘻地让我看看玻璃盘子,“看,很好吃吧?”西瓜皮正腌在盘子里。

       在穷人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每天的饮食。屋子虽破,还能遮风避雨;衣服不求奢华,也不愁缺欠,总有表哥穿过不要的给我。只有饭是每天非吃不可的,因此外婆在吃的方面也就格外精明。

       ⑤首先,外婆很爱喝茶。喝过茶就会有茶叶渣,她把茶渣晒干,用平底锅煎脆后洒上盐巴,就变成“茶叶香松”。如果在现在,可以打着富含茶素的“外婆香松”称号大卖特卖也说不定。

       ⑥再就是鱼骨头。“鱼骨含有钙质,吃吧。”外婆这么说着,连很粗的鱼骨头都叫我吃下去。但总有些鱼骨头是肯定嚼不碎的硬骨头,像鲭鱼的骨头。每次吃完鱼肉后,外婆就把鱼骨头放在碗里,倒进热开水,冲成骨汤喝下去。这还没完哪,剩下的鱼骨头再晒干,用菜刀剁碎,压成粉,当作鸡饲料。其他还有苹果皮、有伤痕的蔬菜等等,都被外婆当作了鸡饲料。

       ⑦外婆总是不无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⑧说到捡来的东西,河滨“超级市场”每年都有一场美食盛会。那就是盂兰盆节。在九州岛,盂兰盆祭祀的最后一天有送神的“精灵流”仪式,就是在小船上载着鲜花食物,顺着河水漂流而下。

       ⑨你大概已经猜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小船,当然又被外婆的木棒拦住了。外婆捞起小船,拿起上面的苹果、香蕉等水果。我是很想吃苹果、香蕉,可是第一次看到外婆这么做时,担心遭老天惩罚。“阿嬷,这是供给菩萨的东西吧?”“嗯。”“这样做不会遭老天惩罚吗?”“什么话?这样放任它们漂下去,水果腐烂了,会污染大海,也给鱼类带来麻烦。”她说着,捞起一艘艘小船,手不停歇地只顾拿起水果。“可是„„”外婆继续说:“船上还载着死人的灵魂,不好好送回河里不行。”说着,又把小船恭敬地放回河里,并双掌合十说:“谢谢。”

       ⑩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

       (11)如果有菩萨因为我们这每年一度的美食盛会而惩罚我们,会让人觉得菩萨没有菩萨心肠。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叙写了外婆的精明安排使我小学时贫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事。

       2、“会让人觉得菩萨没有菩萨心肠”这句话中,两个“菩萨”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佛家语)佛、神;仁

       慈。

       3、从全文看,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怎么表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外婆是个精明的人,如在吃的方面,用茶渣做“茶叶香松”,对鱼骨头的处理,盂兰盆节捞食物等都能看出外婆极为精明。(如答为: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未注意结合全文,扣分)

       4、体会文末“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所蕴含的情感,并简要说说它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情感:贫穷的生活环境里也可以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蕴含着乐观的情感(或:蕴含着对外婆精明安排的赞叹、钦佩、感激之情)(言之有理即可)。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

       5、“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一句有什么含义?俗语也说“要富日子穷过”,这些对如今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我们来说,有什么启发?

       东西应该充分利用,不能随意认定为垃圾而抛弃(或:在别人眼里的废物,有很多可以利用)(大意对即可);启发:应该节俭、惜物(能扣节俭、爱惜物品、不奢侈等谈即可给

       分)。

       1、叙写了外婆的精明安排使我小学时贫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事。

       2、(佛教佛家语)佛、神;仁慈。

       3、(5分)精明的人(2分),如在吃的方面,用茶渣做“茶叶香松”,对鱼骨头的处理,盂兰盆节捞食物等都能看出外婆极为精明(3分)。(如答为: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未注意结合全文,给2分)

       4、(6分。每项3分)情感:贫穷的生活环境里也可以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蕴含着乐观的情感(或:蕴含着对外婆精明安排的赞叹、钦佩、感激之情)(言之有理即可)。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

       5、(6分)东西应该充分利用,不能随意认定为垃圾而抛弃(或:在别人眼里的废物,有很多可以利用)(3分。大意对即可);启发:应该节俭、惜物(3分。能扣节俭、爱惜物品、不奢侈等谈即可给分)。

第五篇: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学习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反思这节课的收获: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2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