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五篇范例]

第一篇: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原理的必要性

       摘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得到中国历史实践检验的行动指南,有必要根植于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心中,指引他们在全球化大潮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向着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标迈进。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原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会有一些关键的变化。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它这被称为是具有潜力的时光,无论从好坏、真假、善恶等方面来说。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自不待言,大学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我国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就是关键时期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成人成才

       坦率的说,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为数不少的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的学生,仅仅看作是党和政府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而与自己的成人成才无关,甚至当作专业学习的累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大学生只要真正学好了马克思主义,就必定有益于自己的专业建树和全面成才。因此,应该自觉学好。

       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指导。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他在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就曾企图摆脱哲学世界观,并警告物理学不要陷入这一泥坑。然而,他自己并未遵守这一告诚,却信仰唯心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下,他虽然发现“万有引力”的经典定律,但他又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荒谬看法。在自然科学史上象牛顿这样由于不正确世界观的支配而损害了研究成就者是不乏其例的。可见,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世界观犹如高屋建瓴,是科学工揭示自然秘密,认清自然规律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其次有益于修炼大学生的良好人格魅力。要想将来当专家,不仅要受世界观的支配,而且还要受作为专业人格化的人生观的支配和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以它为思想武装十分有利于专家的德才兼备。大学生只有以这样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并且又努力学好专业,将来才能成为受到国家和人民欢迎和重用的专家,否则很有可能成人民另眼看待的专家。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科学史表明,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最后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品味和综合素质。就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品味和综合素质而言,学好马克思主义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应对和从容应对要求日益提

       高的社会选择

       社会选择包括初次选择和再选择。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工作需要等原因,社会有可能对他们进行再选择。

       诚然,我们现在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而暂时还不能有效地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看待马克思主义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否有用时,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对它到底是否运用及运用得好不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它作为一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一方面对未来的实践具有超前性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尚被总结过的新的实践的指导又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指望马克思主义对它的方方面面都提供现成的答案,实际上是一种苛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时滞性也是其它科学理论共有的。它恰恰是科学研究任务所在,发展动力所在及其生命力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大学生也不例外。究竟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多方面综合素养和技能的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它渗透到各种素质的培养教育之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此基础指导下,人们有了重大的科学发展。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处,从而建立新学科,从事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指出,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点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强调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事求是。这对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原理对于指导科学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素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灵魂,知识经济的发展实质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竞争。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争取优势,都纷纷把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了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培养和吸收创新人才已经成了各国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之一。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符合教育和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其能动要素还是人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指导和支配的,所以要解决现实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首先是要从人的思维、观念入手。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环节,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都将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的认识论,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并使之内化为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时代矛盾的多样性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加快自身发展和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其批判和前导性的功能,在意识形态方面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功能,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改进哲学教育的理念、思路、导向、内容等方面的对策,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培育创新人才的阵地,推动社会进步.六、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青年人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作为指引人们前进的一种强大内驱力,引导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目标。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信仰的基础。“依赖感”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是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斗争的产物。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依赖对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对社会,对生活,渴望拥有自己正确独特的见解。然而如果脱离了一种依赖对象,则其势必会受到外来思想潮流的影响,在当经这种世界文化思潮广泛传播与融合的大环境下,作为思想尚未成熟、阅历尚不丰富的年青一代来说很容易受到错综复杂思想文化的冲击,不知道何去何从,导致个人的精神空虚,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与安全感。影响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指导中国一系列革命与改革走向成功的风向标,毫无疑问可以成为中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依赖,成为他们不断学习、为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的强大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主义将零散的信念与价值观等细小概念在不同层次上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序的价值系统。这一价值系统不仅有利于人对外来的大量杂乱信息进行选择接收,减轻人的精神压力,节省判断的精力,能使人更明确地和不受干扰地去行动,提高人生活动地自觉性和一贯性。且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科学的辩证法及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指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众多具有现在是意义与价值的活动,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赋予丰富的内涵与内容。在凝聚力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为全体中国人所忠实信仰的一种科学信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共同的价值观与信仰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仅仅对整个国家,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坚定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与满足,很多人开始追求物质最大化,在当代社会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拜物教”。正如马尔库塞所说: 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传统的道德信仰缺失,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大空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例如,市场上商人逐利成风,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国内近几年不断除现诸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一系列严重危害国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而且道德失范影响下的人心冷漠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当今国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为人处世,唯恐发生像南京彭宇案那样的‘农夫和蛇’的遭遇。因此我们常常在大街上看到很有中国特色的一幕:老人倒在地上,众人围观,却无人上前。这样的状况对中国长期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将在长远上阻碍物质文明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为了逐步改善当前国民道德现状,我们必须现将一部分现金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起来,让这样一部分有能力影响普通大众的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然后引导和带动其他人后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富足、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摘 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

       励人们的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将实践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既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又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角度去改变世界,这样就使人从“行动着的活体”变为“行动着的思想者”,从而使人能够有自由的空间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交集。当前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危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的缺失,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出现断层,而真正的信仰就应该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引导同学确立人生信仰时,应该重视我们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深深扎根于实践的主体内在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与理论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积,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分,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恩格斯也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要想成为“ 四有”新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不断的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感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是由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是我们国家的主导政治信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动摇的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内乘虚而入,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主导性信仰地位的下滑,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生成引领全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性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这种为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才能够造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正所谓——“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将引导我们当代青年走出精神的荒漠,找到心灵的绿洲。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一切落后的、陈腐的、保守的观念做斗争的情况下,除旧布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品质。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的潜

       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的统一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帮助我们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22.[2] 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10.[3] 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4] 邹千江.冲突与转化: 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2.5.[5]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 石云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第三篇:大学生学习公关礼仪的必要性

       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我们深深地懂得,大学生掌握了公关礼仪与形象塑造,就等于手中握有一把人生成功的钥匙。首先,我觉得交谈在公关方面很重要。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 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

       关键字:大学生 公关礼仪 言行举止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公关礼仪

       第一,公关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

       第二,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

       第四,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

       二 我们可以学什么礼仪

       (一)交谈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 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 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在交际场合,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 不经心的动作。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等等。

       (二)化妆和服装

       化妆应以轻柔、优雅的淡妆为主,切忌浓妆艳抹。画眼线、涂口红也是可以做到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的。不过,不宜涂过多彩色眼影,口红不可以涂得太鲜太亮。服装最好以大方、舒 适,便于行动为要。当然,简朴、利落感并不是每日套装、窄裙的硬梆梆形象,也不单是千篇一律的制服。身为白领小姐的你,可以让柔和的线条与干练的敏锐感同时出现在你身上。款式上的 选择可以不必过于拘泥,颜色方面则不妨避开死灰、黑色之类,而改选较为鲜明一点的宝蓝、翠绿、亮橘、鹅黄等色系。

       (三)举止

       一要注意护理头发。在办公室,衣领及头上的头皮屑有碍观瞻,会影响你的形象。

       二要注意你的姿态。在办公室脱鞋是仪 态的大忌,如果穿着暴露足趾的鞋,就要小心注意足趾间的整洁。坐下来不要跷二郎腿,正确的坐姿应该两腿并拢,双脚并立或作相互交错的倾斜。保持微笑这是最最重要的仪态。行走时不 可以额首凹胸,显得无精打采,最可贵的是昂首阔步,收腹挺胸,以显示你的自信。

       (四)行握手礼

       (五)(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

       (2)长辈 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

       (3)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

       (4)握手时,男士应脱下手套,女士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

       (5)握手时,应伸出右手,绝不可伸出左手;

       (6)握手的力量要把握适中,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太用力。

       (六)乘车礼仪中小轿车的座位如何排定。乘车礼仪中小轿车的座位如何排定。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位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座右侧殿后,前排中间为末席,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 中间座为未席,前排中间座则不宜再安排客人。

       (七)乘车礼仪中旅行车的座位如何排定。司机座后第一排即前排为尊,后排依次为小,其座位的尊卑以 每排右侧向左侧递减。

       (八)馈赠礼仪中礼物应如何选择?一是向受礼者较为接近的人打听来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另一是靠自己平日观察他的爱好,留心他说过需要什么,这样出其不意,让他收到一份渴望已久,非常适合的礼物。

       (九)电话礼仪电话礼仪打电话

       1、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早上七点以前;晚上十点以后;午休 和用餐时间,都不适宜打电话。

       2、电话接通先问“您好”,再报姓名,身份。

       3、电话语言简明扼要,尽量节约时间。

       4、电话音量大小,不取决于通话距离的远,近取决于通话线路的好坏。说话的音量控制在 1-2 米内交谈的的感觉。

       5、要注意打电话的姿势。最好养成用左手拿话筒的习惯,右手空出来后随时都可将对方所讲的话或重要事项记下来,尽量站着听电话,即使采取坐姿,也要伸直上身,如此有助于语调的提高,精神集中,更能展现你高雅的神韵。

       (十)、听电话

       1、电话铃响尽量快接,如果做不到,也不能超过三声。

       2、拿起话筒,先问您好,再问找谁,语气亲切平缓。

       3、接听电话不 要做与通话内容无关的事情,4、通话结束,按电话礼仪,由打电话者先挂断电话。

       5、对于误拨的电话,耐心向对方说明,切忌出言不逊。

       三,怎样学习公关礼仪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1、从生活细节做起。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

       所以,在生活的细节上,我们也要学着换位思考,不仅仅为自己考虑。

       2、掌握好书本知识。

       书,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来看来学习。这主要是专业书籍。因为,专业知识至关重要。

       3、气质的培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气质最关键的还是提高自我的修养。那么,书本可以帮到你。“气质,应该是能使爱的对象,着迷着一种成熟而稳定的感召力。青春的丰采、灵与肉、健与美、智与力的蓬勃,为形成是以撼动人心的魅力提供了最充足的养分。

       4、学会和别人交流,处理好跟他人的关系。

       公关,也可以说是公共关系。公关礼仪对组织形象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塑造形象,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可想而知,交流对于公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5、通关专业礼仪训练。

       纸上谈兵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过训练永远不找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于是,训练,势在必行。

       后言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使我对公关礼仪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所谓公关礼仪就是人在交往中的艺术。

       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如何使自己的气质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上级下属和客户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懂得,大学生掌握了公关礼仪,就等于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四篇: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姓名:吴振国学号:2022019190006指导老师:徐一飞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定义,也因此它在众多的领域和题材上出现多元的发展,导致其门下包含众多明显对立甚至互相冲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检视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随着生产模式的进步,既有的社会组织和关系变得没有效率并且与经济活动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进而发展为阶级斗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由无产阶级劳动操作的高效率机械化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替少数持有生产工具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剩余产品并成为剩余价值,此种剥削关系进而转化而根本性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扩大,社会的革命必将发生。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会从革命中产生,并将生产工具归还到集体的手上,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劳动”分发利润,并且依据“需求”而非利润规划生产。马克思并且称在社会主义之后,共产主义将会诞生,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生产模式,成为一个无阶级、无国界、无货币、无私人产权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众多的分支和流派,不同的流派对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往往有不同解读和着重处,有时也会融合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由于这些理论方法上的差异,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除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态度一致以外,并没有既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因此,众多从马克思主义衍生的政治哲学,在追求社会主义上所采取的策略常大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定性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所获得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自由发展主要包括人和社会关系、自然关系、自身关系上的自由发展。人和自然关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自然威胁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人和自然对抗关系的消失,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味着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和社会关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枷锁,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自由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充裕的物质生活是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由时间是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和自身关

       第1页,共3页

       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不再盲目受外在力量所统治,也不再受自身内部盲目力量所任意摆布,而是受作为主体自我的有意识支配,作为客体的人自身的发展符合了作为主体的自我的真正需要。总之,自由发展就是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不断摆脱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摆脱片面发展、异化发展的状态,在社会关系、能力、素质、个性、需要、活动等方面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在于揭示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而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和选择的自由。从个人方面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或潜能、个性、素质等方面获得不断发展或发挥,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人的活动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以及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自由个性的张扬。从整个人类方面看,全面发展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和谐发展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并且整个人类共同控制着整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在物质需要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人与自然协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人类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类第一次成为与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人类从大部分人受压迫、剥削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进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共同体”中生活。在这么一个“自由人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都自由自觉地开展社会活动,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们克服了世界市场这个异己力量的支配。总之,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人’的平等发展、‘人的本质内容’的完整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下规范利益关系,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体自觉构建,具有现实和历史的社会合理性,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混合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部分人崇向金钱第一奉行物质利益至上,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追求个人中心主义,注重自我漠视他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深刻变革,要求我国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新时期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在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调节好国家利益与各利益集团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负责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其次,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规范为基本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实践导向,为人的相

       互关系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了一种价值的支撑和导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言行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要知荣辱、识大局,把自身的利益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实现联系起来,始终牢记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中。

       第三,要树立远大理想,心为社会,情系人民,以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有责任把人民的利益、安全和幸福放在第一位。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用具体的连续行动表达出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必要性

       浅谈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必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礼一词最早出自哪里,大体有五种说法: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

       对于从小生长在中国,被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熏陶的我们,骨血中就沉淀着礼仪的底蕴,待人接物乃至日常生活中温文守礼是我们的一贯做法。

       可以说在礼仪方面我们天生就有比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要高得多的优越性。

       然而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在当今社会学习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可以说我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国家的基石。

       中国如今的国策是对外开放。闭关锁国给我们的教训是惨重的,只有对外开放,与世界接轨,才能够不做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才能够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知识和力量,真正的强大起来。而开放自然意味着沟通,如何沟通,这就需要礼仪的力量。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只有学会了他国的礼仪,才能够更容易跟外国友人沟通联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残酷的竞争迫使我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在这个大学生就业同样困难的时代,有时候决定胜负成败的就只是很微小的地方,取决于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或者仅仅是一个人的谈吐、眼神。细节决定成败,而学习礼仪,就能够是一个人更好的把握细节。

       此外,礼仪的学习能够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进。直白的说就是能够改善个人形象。形象的重要性定是不需赘言的,自古以来一个人形象都能很大程度的影响他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形象的改进,使人在与人沟通中能够获得很大的便利,让人喜欢与之相处,对扩大交际范围增加人际关系有很大的用处。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当代社会由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压力过大,加之社会诱惑五彩缤纷让人难以拒绝,大学生大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常常有新闻报道大学生自杀吸毒堕落的消息,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起积极作用。除了以上的种种外,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学习礼仪。很多的犯罪分子拥有高绝的智商和学术知识,对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些曾经大学中的尖子生毕业后于国家不但毫无建设,反而是极大的威胁破坏。由此证明强大的能力是次要的,优秀的品德才是最主要的,对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素质教育。而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大学生则是公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群,是即将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团体,对大学生来说学习社交礼仪是绝对必要而且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