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波尔卡》教案

第一篇:《微笑波尔卡》教案

       《微笑波尔卡》教案

       教学内容

       1、聆听曲子。

       2、了解本曲的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手风琴独奏的歌曲,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对音乐的了解。

       教学工具

       手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言。

       师:同学们喜欢微笑吗? 生答。

       二、介绍微笑的好处

       师:那你们知道微笑的好处吗? 生答。

       师:微笑代表着善良、友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无论走到哪里,如果你总是面带微笑,别人就会感受到你的友善,你就会受到欢迎和帮助,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谐地相处。

       三、聆听曲子

       1、引入。

       师:下面来欣赏这首《微笑波尔卡》。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说一说老师对微笑的理解。师:同学们,那么接下来你们就说一说你们对微笑的理解吧。生答。

       师:好,咱们开始学习这首乐曲吧。

       2、聆听第一遍。

       师:同学们,听了第一遍你想到了什么?

       3、聆听第二遍。

       师:根据音乐做出微笑的表情。

       四、介绍手风琴

       手风琴是一种既能够独奏,又能伴奏簧片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单声部得优美旋律,还可以演奏多声部的乐曲。

       五、总结

       欢乐的音乐课很快就结束了,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听了这首《微笑波尔卡》,希望大家都能热爱音乐并能保持微笑,下课。

第二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三: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

       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入到了轻歌曼舞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彩的音乐作品,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难忘今宵》,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 生:想!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2)

       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 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 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

       师: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随后引出曲 式结构的分析讲解,借助幻灯片的图形演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个、四个

       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 在音乐术语里称为? 生:再现三段式

       师:具体到这首作品,每个部分又是由几个音乐主题组成的。(展示结构图)

       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作品的形式、风格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这首作品,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 建立了整体的认识,不过这还很肤浅,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内部结 构组成和能够突出反映音乐思想感情刻画音乐形象的典型音乐主题。请边聆听边思考两个问 题: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师: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师: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展示作品的结构图示)生:再现三段式

       师:在刚才音乐中大家没有发现有相似的旋律呢? 生:有!

       师: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分析,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 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a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 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 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 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 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5: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 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 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再次播放乐曲并结合结构图形依次给学生展示全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6:探究总结全曲各音乐要素的特点。

       师:通过局部和整体地赏析,相信大家对作品的认识已经到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总结 全曲在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各要素的特点。生: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探究,然后请学生发言。师:纠正总结

       7:知识拓展;音乐实践。教授波尔卡舞蹈的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老师教授三个简单 的步伐。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波尔卡原本是一种活泼、跳跃的舞蹈,大家想不想学呢?——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个简单的波尔卡舞蹈步伐。

       跳步——双手叉腰,类似于高抬腿,支撑脚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个八拍。点地跳步——双手叉腰,侧前侧后分别点地,左右各四拍,支撑脚加上小跳步。叠加跳步——双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叠加步。

       8:创编表演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合舞蹈动作,创编简短的舞蹈片段。

       9:教学总结。

第三篇:《狩猎波尔卡》教案

       《狩猎波尔卡》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中欢快活泼的节奏。

       2、能随音乐大胆的做动作,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3、学习用图谱记录音乐旋律。活动准备:

       音乐《狩猎波尔卡》、小铃铛人手一个、纸、笔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养了许多的小动物,有小狗汪汪,还有小鸭子嘎嘎,你们想一想,老爷爷还养了什么小动物?(请幼儿回答)老爷爷他养的这些小动物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可是有一天,村庄里来了许多怪兽,他们把老爷爷养的小动物全部吃光了,老爷爷可伤心了,村子里的人说:“哼,不行,我们要骑马打猎消灭这群怪兽!”那他们是怎么打猎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

       2、幼儿初步欣赏音乐。

       (1)第一次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猎人打了几抢?

       (2)第二次配动作欣赏,提问:我们仔细数数看猎人到底打了几抢?

       (3)引导幼儿分析音乐节奏,提问:我们打猎的时候是不是一直都骑着马在跑呢?除了跑还有什么?为什么?

       3、集体练习,引导幼儿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1)徒手练习,引导幼儿掌握骑马、打枪动作。

       (2)人手一个铃铛,再次练习,巩固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3)请6名幼儿扮演怪兽,第三次练习。

       4、帮助幼儿学习使用图谱记录音乐旋律。

       (1)与幼儿共同商量表示不同节奏型的标记。(2)教师进行示范。

       (3)幼儿根据音乐自主记录

       5、拿着自己所画的旗子,随音乐退场。

第四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合作。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把我们带进了缤纷舞曲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裁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雷电,闪电„„ 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管弦乐、交响乐„„)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热烈地、欢快地„„)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大鼓、镲、定音鼓„„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带再现三段式)

       在聆听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5:知识拓展;音乐实践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6:创编表演活动。

       老师教授波尔卡舞蹈的三个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跳步——双手叉腰,类似于高抬腿,支撑脚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个八拍。点地跳步——双手叉腰,侧前侧后分别点地,左右各四拍,支撑脚加上小跳步。叠加跳步——双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叠加步。让学生自由组合舞蹈动作,创编简短的舞蹈片段。7:小结结束本课。

第五篇:铁匠波尔卡教案[范文]

       铁匠波尔卡教案

       一、教材分析

       管弦乐《铁匠波尔卡》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Feuerfest),因此,乐曲喻意为这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欢快的心情,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劳动时的快乐心情。中间转为G大调,乐曲轻松跳跃,形成舞蹈气氛,再现第一部分后,在简短的结尾中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乐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

       2、本课内容及知识、技能在学段、单元中的位置、关系和任务。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九课《巧巧手》第二课时中的欣赏作品。本课所涉及到的音乐音乐形象活泼有趣在本册的学习中突出一种乐观勤劳向上的精神。使学生在快乐的音乐节奏,欢快的喜悦与欣赏劳动成果的自豪心情。并为自己有一双能干的手感到骄傲。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受到爱劳动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根据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应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课标确定本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通过聆听学习和运用多种方法去探索生活中的声音,使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可以贯穿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更加热爱音乐,并能尝试把音乐融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或表现乐曲,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铁匠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2)学生能按照节奏图形谱敲击节奏,能听出音乐中的强弱变化。(3)学生能根据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简单分清乐曲段落。

       (4)学生能听出音乐变化并随之表演,感受表现音乐的乐趣。

       (5)简单介绍波尔卡及《铁匠波尔卡》,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波尔卡。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根据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简单分清乐曲段落。学生能听出音乐变化并随之表演,感受表现音乐的乐趣。难点:学生能按照节奏图形谱敲击节奏。

       3、重点、难点的解决方式。

       以乐曲中的强弱不同区分音乐形象,加上表演加深学生印象。这样乐曲的段落清晰而简洁的呈现出来。在学生表演的同时也是用音乐形象的变化让学生关注到音乐的变化随着音乐愉快的表演。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装水的碗、勺子

       五、教学过程

       二、导入

       1、师:今天啊,我们将要随着音乐来听一个小故事。在奥地利的小镇上有这么一座铁匠铺,(课件说明:出示课件中老铁匠和小铁匠的图片)铁匠铺里的老铁匠和小铁匠打铁的手艺非常了得,小镇上生活的所有人家使用的铁制品都是他们亲手打造的,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么打铁的?用什么工具来打铁的?(课件说明:课件播放乐曲最后一句)[设计意图:给学生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生:锤子。

       师:哦!他们是用锤子,有节奏的在敲打铁块儿。[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中打铁的声音]

       2、师:他们打铁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说明:课件播放乐曲最后一句)

       生答:有的声音非常的强烈,有的声音非常的轻巧。评价:你的小耳朵真灵敏,表达的也非常准确!

       师:对了!声音强烈的是老铁匠用大锤子,声音轻巧的是小铁匠用小锤子。[设计意图:学生能分辨音乐中声音的强弱]

       3、模仿铁匠打铁

       师:我们来看!这是大锤子还是小锤子?(课件说明:指着课件节奏图中的大锤子)生答:大锤子

       好!我们一起用大锤子来锤锤看。

       师:那这是什么呢?(课件说明:指着课件第一小节中的小锤子)生:小锤子

       师生一同模仿敲击前两小节。

       师:这里是小锤子一起劳动,非常轻巧,节奏要快一点(课件说明:指着课件第三小节中的小锤子)

       我们一起来敲一下,丁当丁当

       师:最后要大锤小锤一起敲。下面我要请男孩子来锤大锤子,女孩子来锤小锤子,最后大锤小锤一起,男生女生一起敲好吗?

       4、加上象声词,完整读节奏

       5、跟着音乐一起敲击节奏。

       (课件说明:边播放刚才最后一句的音乐片段边让学生敲)

       [设计意图:学生能按照节奏图形谱敲击节奏,同时塑造音乐形象]

       三、欣赏《铁匠波尔卡》

       (一)第一部分

       1、师:铁匠们打出的宝剑削铁如泥,打出的剪刀咔嚓咔嚓响,因为他们精湛的手艺,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他们每天都劳动得很快乐!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他们快乐的劳动,然后告诉老师老铁匠和小铁匠工作的顺序是怎样的?(课件说明:课件播放乐曲第一部分)

       2、师:老铁匠和小铁匠是谁先开始劳动的? 生:小铁匠

       师:小铁匠拿着小锤子叮叮当当的工作,然后又是谁工作了? 生:老铁匠,大锤子 师:最后呢?

       生:大锤子和小锤子一起。

       师:对了!音乐的开头是小锤子在劳动,中间呢是大锤子在锤响,最后大锤子和小锤子一起合作打铁。如果我们用小锤子和大锤子来分段,音乐可以分为几段?[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形象为乐曲第一部分分段,学生能根据音乐形象为乐曲分清段落。] 生:三段

       师评价:同学们很聪明思路也非常清晰!

       3、师:第三段中是两位铁匠师傅一起配合着完成工作,我们请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下,如果你们都是铁匠师傅,你们要怎么合作一起打铁呢?你一下我一下,打打看。(课件说明:课件出示图形谱)

       好!我想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有节奏的,按照图谱上丁当丁当的敲击一下。你先敲,我后敲,你是丁我是当,好不好? 评价:哦!我们合作得可真愉快!谢谢你!

       [设计意图:按图形谱打节奏,为乐曲中表演做准备]

       我们请同位一起跟着老师的节拍来敲打起手中的锤子。请左边的同学先敲,右边的同学后敲。准备开始(课件说明:课件播放第一部分第三段)

       4、学生听音乐表演

       师:下面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表现表现,当你听到有小锤子的声音的时候请你随着音乐轻轻的敲起来,当你听到大锤的声音的时候,请你站起来,抡起你手中的大锤来敲一敲,合作的时候看看你们配合的怎么样,好不好?恩!我们来试试看!(课件说明:播放乐曲第一部分)学生表演。

       [设计意图:学生注意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角色表演。]

       (二)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听了乐曲的第一部分,我们再来听一听下面的音乐中铁匠们在干什么?(课件说明:课件播放第二部分第一段)生:在烧铁

       噢!他们在烧铁,说得非常好!你看!这个铁匠打铁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劳动工具。生:火

       对了!铁匠打铁需要火的帮忙。

       在过去,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就靠拉风箱使火越烧越旺。我们也来帮忙好吗?让他的火苗越烧越旺吧。[设计意图:引出与第一部分不同的音乐形象,区分段落]

       2、表演拉风箱 数拍子表演 谢谢小朋友,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吧。跟音乐表演(课件说明:播放第二部分第一段)师评价:哎呀!真是一群快乐勤劳的小铁匠。

       3、欣赏第二部分第二段

       火炉烧得越旺,他们打铁打的越起劲,你们听。(课件说明:播放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欣赏全曲

       1、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乐曲的一个片断,现在我们把乐曲完整的欣赏一遍,听一听刚才完整的打铁过程出现了几次?(课件说明:播放全曲)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倾听全曲,注意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不同角色表演] 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3、完整表演

       让我们跟随音乐完整的表现一下铁匠打铁的场面吧。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认真听注意音乐的变化你们的动作也要跟着变化。(课件说明:播放全曲)

       四、介绍铁匠波尔卡以及波尔卡

       1、欣赏和表演过这首乐曲后,相信你已经对乐曲内容很熟悉了,你能帮他起个名字吗? 生起名。[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乐曲形象的印象,引出铁匠波尔卡及波尔卡介绍]

       2、揭示课题

       这首乐曲的名字叫《铁匠波尔卡》

       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斯特劳斯创作的。《铁匠波尔卡》是约瑟夫•斯特劳斯创作的100多首波尔卡当中流传较广的一首。1869年,同年3月在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Feuerfest),因此,乐曲喻意为这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

       3、谁知道什么是波尔卡? 生答:铁匠的名字等。

       “波尔卡”是音乐的一种体裁,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捷克波西米亚的一种乡村舞蹈。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广为流传,这是一种男女对舞用的舞曲,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3、拓展

       除了铁匠波尔卡老师还带来了四首波尔卡任选两首让学生欣赏。(课件说明:课件展示)啤酒桶波尔卡 单簧管波尔卡 雷鸣闪电波尔卡 闲聊波尔卡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五、演示生活中的声音

       生活中的声音可以被作曲家写成美妙的音乐,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老师也找到了生活中美妙的声音,给你们表演一下。老师表演敲碗音乐《小星星》 音乐好听吗? 下课了!你们也赶快利用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去寻找美妙的声音吧!同学们!再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

       六、教学反思

       1、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效果

       以乐曲中的强弱不同区分音乐形象,加上表演加深学生印象。乐曲的段落清晰而简洁的呈现出来。在学生表演的同时也是用音乐形象的变化让学生关注到音乐的变化随着音乐愉快的表演。但是学生表演有时忘了关注音乐的变化。

       2、本课成功之处

       教学目标设计较为合理,学生能够达成目标,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能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主动参与表现,并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勾勒出音乐形象。音乐形象贯穿整节欣赏课为学生欣赏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让学生听得不枯燥,还很自然的根据音乐形象为乐曲划分段落并准确表现。

       在整节课结尾处给学生演奏小碗敲出的乐曲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学生体验了从生活中的声音到美妙的乐曲再到生活中的声音的过程,让他们明白音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实践他们也能把普通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正扣住了本单元的主题——生活中的声音。

       3、本课失败之处

       本课中设计的节奏练习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特别是两人配合完成的大锤子和小锤子的合作打铁,学生不能协调配合,教师给与指正后仍然有学生不能胜任。

       4、生成问题

       学生不知道打铁的过程,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了讲解。

       5、今后调整思路

       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认为应该在节奏练习部分多花点时间让学生配合好,这完整的表演整首乐曲的时候,可以先按老师的要求表演一遍,再按自己的想法表现一下,可能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兴趣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