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全)

第一篇: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全)

       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材是由两线贯穿而成。即以各阶段历史变迁的时间为纵线,以各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政治、经济、文化)为横线。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时间这条线往往把握不住,也就是记不牢。感觉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收效不理想。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化学教师把化合价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的曲来演唱,很受启示。但由于本人不懂音律,故无法实施。期望有好的方法能够赐教。

       二、历史中的地点名称与现在的地点名称相差甚远,有的没有标注现在的地理位置,这给学生学起来造成一定困难,感觉学起来有空中楼阁之感。我的方法是尽量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联系,实在无法联系的只能死记硬背。不知各位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三、提出以上两个问题,老师们会说,你是不是教历史的观点有问题。我也正想谈谈教历史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教历史是要教学生知识点,以丰富学生信息量,提升其人文素养。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辨证的分析其实质,形成学生自己独有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进而联系生活,关注生活,产生感悟,达到借鉴的功效。以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篇: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法仍占主要地位

       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对于知识点的深化要求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用过多的语言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生怕学生学不到知识,归纳知识点不全面、不完整。

       2.学生学习历史仍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爱动脑筋,常常等着老师划记重点,然后花时间去背,只要背过了,就会“胸有成竹”地迎考。做试题练习也随便,不会做的就干脆空白,等着老师评讲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依赖性就会越来越重,更别提培养历史科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3.教师教学对三维目标的实现流于形式

       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备课要备好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与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会有所渗透。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往往容易忽视,只有在公开课时才会做得比较好,但平时上课就很少体现。

       4.课堂提问不够科学

       一个班集体,必然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课堂提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该是某些特定学生的专利,最好设计出有梯度、分层次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培养或加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给出适当的、适时的启示,感觉是和学生一起努力解决问题。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师永杰

       一、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地位未能落实。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但是,目前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课堂上更是抓紧45分钟,惟恐讲得不够深,不够透。从字词到写作背景,到简介,到词句的分析,到主题思想再到写作特色。也有教师在此基础上采用所谓的启发式,课前,教师预先设制好教学思路与环节,课堂上,虽然也调动学生讨论问题,探究文本,但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轨道之中。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唯一的解读,并以之统一所有学生的认识,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去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显现的是“以师为本”的理念,学生不可能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心得体会。这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普遍感到乏味,享受不到学语文的乐趣。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应变“满堂灌”、“老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变

第四篇: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地图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因此对于课本中和地图册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及图表不会阅读,遇到问题不会利用地理图表去分析解决,靠死记硬背掌握课本知识.2.现在我们使用的湘教版地理课本,图文并茂,其中安排有较多的活动和阅读部分,并且需要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出现的重点内容,如何处理这些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目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小组合作过程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内容过于简单.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只是应付了事,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缺乏合作意识.二.解决方法: 1.针对学生不会利用地图学习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例如我们在讲我国辽阔的疆域时,就充分利用了地图册和课本中的地图,指导学生首先在地图上找出领土四至点,再找出我国的临海,临国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从而分析得出我国领土之辽阔.由于充分利用了地图,所以本节重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并且使学生明白了使用地图的重要性.其次培养学生读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活跃课堂气氛,地图的生动象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主动掌握地理知识.如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就采用形象记忆法.让学生找出一些有特点的省区,说出它们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台湾像一个香蕉,有的说黑龙江像一只天鹅,山东像驼峰等,就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地理兴趣.最后利用填注填充图册上的内容,使学生达到对知识巩固的目的.2.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和“阅读”部分,我们也进行了重点补充,并且教给学生利用课本中出现的信息分析回答问题,例如课本P23页中的活动题: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沿北纬32`纬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图册上沿北纬36`剖面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拔,针对教材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我们要求学生记在课本上,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3.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学会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在合作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性.其次,在小组合用讨论问题设计上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决不要讨论解决,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并且对小组合作的效果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忽视因人施教,忽视启发诱导,热衷于“满堂灌”、“填鸭式”,相信高压力、高负担才能出成绩的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忽视因人施教,忽视启发诱导,热衷于“满堂灌”、“填鸭式”,相信高压力、高负担才能出成绩的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堂灌”“满堂问”,毫无启发的问题充斥课堂。这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简单的问答,让学生忙于应对“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式的应答,课堂上一问一答,看起来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表面上看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师生的思维并没有互动。学生缺乏独立性,体现出的只是常规性与再现性,而缺乏探索性与创造性。学生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配角与陪衬,而教师却成为教学的主宰。

       (2)教师不讲或少讲,放任自流。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完全让学生自我表演,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反馈,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3)教学手段盲目追求形式化。一定的内容都需要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如讨论、辩论、游戏、小品、歌曲、舞蹈、影视等,可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用简单划一的讲授法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教学手段与形式时却不顾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等特点,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与课堂气氛的热闹,致使教学形式与内容发生错位,因而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只记得忙得不亦乐乎,乐得不亦乐乎。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认识、理解与实践误区,是导致目前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要实现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课堂教学做起,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实践看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就不是新课程的地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所在。要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主角”,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怎样能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避免步入主体性教学的误区?这些都是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说对地理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七年级地理组的余永静。今天能在这样的会议上发言,使我既紧张又害怕。我今天所要发言的内容是我这一个月的教学中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地理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初中地理是初中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之前对于地理的知识学习几乎为零,所以有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目前地理科属于非中考科目,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初中地理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再加上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充足的课前备课,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其次,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第三,要认真设计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才能取得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呢?

       (一)、设计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在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例子,或联系学生在班级的座位,通过让学生找到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让学生找到自己位于第几排第几列,这样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难的地理知识,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

       2、利用多媒体,促进对地理知识的感知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丰富学生地理知识,达到教学手段实效。

       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地球运动是怎么回事,因此给教学设置了障碍,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画面,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地球运动的情况,通过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了解了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因素,从而解决了教师无法讲清的难点内容。

       (二)、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尤其是经线和纬线这一节,这一节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知识点比较乱,学生之前关于经纬网的知识一点没接触过,所以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来帮助学生去记忆理解这一节的知识。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科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地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可以把地理和历史联系起来,我在讲到运河的时候就会联系到京杭大运河,就可以联系到是隋炀帝杨广修建的,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暴君之一,这就又可以把商纣王和夏桀这两个暴君联系出来,初一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夏商周的的历史,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知识兴趣不自觉的就被激发了,另外,在地里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歌曲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到地球究竟有多大时,我就用一首老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首歌有两句歌词这样唱的“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我会告诉你很高,不要问我星星有多少,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然后我就在后面自己加一句“不要问我地球有多大,我会告诉你很大”这样学生马上就会觉得地理课很有意思。此外,还可以把语文和地理联系起来,语文诗句里有很多诗句都是描写地理事物的,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描写的是黄河等等。通过把地理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学习思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析图绘图,认识地理事象,培养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读图析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有形有实的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规律建立,完善学生的空间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实效,所以,从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开始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地图在地里学习中的作用,在平时的地理课上更应该引导学生读地图,学会用地图,让养成学生打开地理书就看地图的好习惯。

       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一节课45分钟,教师必须精心筹划、合理安排。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复习巩固;其次,应预留课内的作业时间;第三,应做好课后的总结记忆。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需要一个老师在上完课之后进行自我的反思,我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新老师,在地理教学中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还有一些课堂语言上的表达还不是很准确,但是我相信如果我每堂课下来都进行教学反思的话,我一定是成长最快的老师,以及课堂效率最高的老师。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生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景”。

       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记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记法就要“尊重”,这样就是“自主”。我认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记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谈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此外,在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很好!真棒!”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的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三)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至于“口语交际”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而习作教学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在考核时只是亏好不亏赖,也就使部分教师对习作缺乏有效地作前指导和具体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深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本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有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五)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六)教学观念滞后,课堂教学沉闷

       目前,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上课的第一任务是执行教案,并且一个个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教师手中的底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问完了,教案设计的“板书提纲”,便一字不落地搬到黑板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创新意识,老师宁愿上去上一堂平平常常的错漏不多的课,也不愿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己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危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七)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