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报告[5篇模版]

第一篇:课题成果报告

       《民族地区小学生禁毒防艾珍爱生命教育策略》

       成果报告

       一、成果来源:

       此课题是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凉山彝区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课题于2022年10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尽心尽力,群策群力,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科研工作,已完成了课题科研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特将本课题科研成果汇报如下:

       因禁毒防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关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课题主研人员严格按各阶段提出的目标要求,想办法,添措施,扎实有效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认真收集各种资料,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再认真提炼,形成了两大类成果,一是认识成果,二是操作性成果。

       二、成果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一)来自国家禁毒办公室的最新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高危人群,吸毒人员低龄化,因毒品犯罪,吸毒患上艾滋病等,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和危及其生命。因此本课题提出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开展禁毒防艾生命教育科研工作势在必行,任务之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

       艾知识,让禁毒防艾工作辐射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共同参与禁毒防艾工作;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实物展览,听禁毒防艾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禁毒防艾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从而构建好禁毒防艾教育“防火墙。”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两年多来,通过《民族地区小学生禁毒防艾珍爱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师生命教育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懂得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提高了珍爱生命的意识,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学校建立禁毒防艾工作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开展毒品宣传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2.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拒毒、防毒意识,树立学生“拒绝毒品,预防艾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

       3.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引导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远毒”。

       4.学校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课题组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学习了禁毒防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自己禁毒防艾的理论知识,更新了传统的禁毒防艾教育,打破了单一的宣传教育策略。

       5.让禁毒防艾理论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教室,进学生

       4.每期主办一期“禁毒防艾”手抄报。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心得体会,动手办成手抄报。

       5.每年举办一次由县禁毒大队民警主讲的关于“毒品的认识及危害”专题讲座。我们将禁毒防艾与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每年都举行法制报告和禁毒防艾的知识讲座。我们邀请到禁毒大队法制副校长到我校进行了治安处罚法,毒品的危害等专题讲座。他们将法理和典型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的意义。有的事情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周围,所以,这些事件学生感受很深,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都很好!我们今后将继续与禁毒防艾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沟通,邀请他们为我们的学生作更多的禁毒防艾和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讲座。全校老师每年开展一次禁毒防艾知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禁毒防艾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抵制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6.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每期开展一次“禁毒防艾” 征文比赛,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禁毒防艾意识,还对参赛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禁毒防艾知识的能力。

       7.上好每一堂禁毒防艾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所侧重、分层次的

       会压力,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禁毒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运用校刊、广播网、宣传栏等来宣传禁毒法律法规知识,揭露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自我保护意识。

       1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1.课题组密切联系学校安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落实渗透到各学科中去。

       12.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以禁毒防艾为主旨,设计开展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禁毒防艾教育,从而达到禁毒防艾教育效果,设计主题要新颖,活动目标要精准,活动要紧紧围绕禁毒防艾的内容去开展落实,达到预期的目的。

       13.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密切联系家、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营造禁毒防艾的教育氛围,学校抓住契机,邀请家长代表听禁毒防艾知识讲座,同时还推荐学生看禁毒防艾专题警示片等,从而拓宽教育的宽度。

       14.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课题组主研人员王大飞撰写的论文《浅淡凉山毒品犯罪,共营和谐凉山》获第三届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凉山)征文三等奖。

       四、成果的适用条件、推广范围,已产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影响:

       (一)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广泛宣传禁毒防艾教育工作,大,毒品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从而让学生树立拒毒、远毒的意识。

       (二)成果的实效性: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让学生知道毒品的种类、特性、危害等。可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禁毒防艾工作有机地与学校的德育、安全、健康教育,生活生命等教育相融合,在各学科中都能广泛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小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从而达到了课题科研的预期效果。

       我们学校对禁毒防艾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我们每学期“国旗下讲话”都安排这个话题的教育,各班都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还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宣传片,让小学生知道毒品会让人生病死亡,都是不治之症,它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途与希望,还毁掉一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四)存在的问题

       1.对课题开展的面比较狭窄,研究的力度需要加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拓宽课题的科研面。

       2.课题科研校外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课研经费太少,活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和落实

       3.学校、家庭、社会“禁毒防艾”工作配合不密切,面狭窄,推广的力度不大,具有局限性。

       禁毒计划,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引导小学生全面了解毒品知识,从而远离毒品。

       总之,学校在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了家长和社会的作用,避免形成校外教育盲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校教育阵地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给小学生创建洁净、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课题科研工作收到实效,使课题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

       会东县鲹鱼河镇中心校

       课题组

       2022年6月28日

第二篇:社会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华农本科生消费

       调查报告

       班

       级

       :

       植物保护0903班 小组组长及学号: 韦

       鑫 2022301202221 小组成员及学号: 王星冉 2022301202223

       谢

       冲 2022301202227

       郑

       满 2022301202229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一

       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那么我们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理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华中农业大学随机对各个年级的同学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关注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

       二

       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在校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是否正确,我们在消费问题上锁反应出的情况是否能折射出我国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普遍问题,社会是否应该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我们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对 “华农本科生消费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我校的一下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我校本科生对金钱的合理规划性;

       调查我校本科生对消费物品本身的态度从而反映出其消费的观的成熟性; 调查我校本科生生活资金来源从而反映出其消费的独立于自主性。

       三

       调查方案

       1.时间:11月9日---12月1日 2.地点:华农校园内

       3.分工合作:问卷编写,发放与回收:小组全体成员

       数据整合:小组全体成员

       数据分析:韦鑫,郑满,谢冲

       图表的制作:谢冲

       文本的编写:王星冉

       四

       调查过程 问卷的内容形成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和消费理念两大部分,以消费目的为依据,每一目的设置了三或四个能够充分反映问题的问题,大致包括:理财记账状况、对自我消费物品的态度,经济独立程度以及对身边同学消费情况的看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问卷96份,大一30份,大二33份,大三33份,回收率96%。发放时,基本做到年级上与男女比例的平衡。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对数据进行了整合与分析。

       五

       调查结果 所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基本情况所反映出的内容,我校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基本为:15%城市,30%城镇55%农村,可见我校农村学生居多;家庭状况多为一般,部分贫困。

       基本情况直接反映了我校学生消费的层次与结构。消费的合理规划性

       1.根据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在所调查的同学当中,有54.55%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花完,15.15%的同学不够花,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的理财与消费还是合理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同学理财观念淡薄,我们应在加强同学们的理财观念方面进行加强。

       2.在消费方式的调查中,有41.41%的同学能省则省,43.45%的同学会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15.14%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由此可见,超过80%的同学不会大肆花钱,并有少部分同学有储蓄习惯。

       50.00@.000.00 .00%基本没有记账习惯对于较大支出有记账习惯很少记账10.00%0.00%大一大二大三从不记账关于记账习惯的分析

       对消费的态度

       大部分同学对自己喜欢的商品不会大肆花钱,且对于消费商品无力购买时,超过50%的同学会放弃该商品。而有66.64%的同学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商品是否实惠与质量的好坏。

第三篇:小课题阶段成果报告

       小课题阶段成果报告

       大庆第一中学

       2022年6月27日

       大庆市“十二五”小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主动学习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类别:高中生物

       课题编号:2022gxkt310

       课题主持人:毛文艳(执笔)

       课题参与者:王宁宁、董伟佳、赵昆、陶亭宇

       汇报单位:大庆第一中学

       汇报时间:2022年6月27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教育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体验、探究、质疑、讨论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主动学习理论,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新一轮课堂改革为契机,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师生和谐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赢为研究目标,努力构建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符合教学实际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

       2.研究目标:

       “主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相应评价体系。

       3.研究内容: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和学生主动学习生物情况的调查;

       (2)主动学习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案例分析,初步构建出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3)课堂教学实施中,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流,教师精讲点拨疑难,学生反馈展示成果,体现新课堂教育教学。

       (4)形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式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课题组成员教师实施班级教学,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如下方法:

       (1)调查法。通过个别访谈、教学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实验前后课堂和学生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2)经验总结法。对新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操作之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文献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发展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

       三.课题开展以来的研究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们成立了5人研究2人指导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成立后就制定课题相关管理制度和会议计划,明确了课题研究分工。

       2、分析整合资源

       首先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培训:市教科所的培训和王宁宁、毛文艳两位老师昌乐二中的实地学习和经验交流,我们课题组根据这些光盘、音像,文字资料,再结合自身的教情和学情进行培训学习,有主题发言人,有记录2篇,有学习心得5篇。同时我们借助互联网完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查阅,继续丰富资料完善我们的课型。

       3、精心编制学案和测量表

       ①在学案编写上汲取集体备课的精华、借鉴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备课组长把关的固定模式(即三案并举: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编写程序。集体备课时要围绕学案编制进行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编写者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精选素材,精心编制,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通过。目前已经编写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整本书的系列学案,并挂在大庆网络教研综合平台上供全市学校试用。

       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设计了本课题调查问卷,有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水平量表和教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表2类。

       ③通过对4节观摩课的集体研讨和分析,初步设计出新授课课型的模式如下:

       课前预习案导学、明确目标——课内探究案分组合作、展示思维、点拨提升——课后训练案分层巩固。

       4、进行了学案教学的观摩课和研讨课

       ①2022.4.24吕召志老师做了新授课《动物细胞核移植》的教学研讨课

       ②2022.5.12庆外刘锡凯老师做了《PCR技术》的教学观摩课

       ③2022.5.19庆外李淑芬老师做了新授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观摩课

       ④2022.5.19一中代丽莉老师做了《DNA的复制和结构》的教学研讨课

       四.存在问题及待研究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学案设计与应用方面

       ①教案化:不能充分体现对“学”的指导。

       ②共性化:教、学环节不完整,与实际教学过程不一致。

       ③盲目性: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④习题化:预习即填空,主动学习的兴趣没有很好的被调动。

       ⑤不够精准:与教科书、教辅资料上的内容雷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学案个别知识点、练习题不够精、准,偶尔有错误。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①重教轻学,完成学案即完成教学任务。

       ②课堂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③忽视情感教育。

       ④脱离学案组织教学,仅把学案当练习册。

       ⑤过度开放,完全自学。

       ⑥有的学生的学案用过就丢了,没有及时整理。

       2.待研究的问题

       (1)在学案应用中应注意

       ①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查阅。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查阅可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②注重引导、探究,结合学生水平,适当对学案内容进行取舍。

       ③学案装订成册,方便于学生的复习。

       (2)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

       ①有机结合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避免课堂中有走极端现象,教师必须从学情出发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实践,相互批改。

       ②形成多种课堂评价形式。如提问评价、作业评价、成绩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内容,每个课题组成员在高

       一、高二随机选取两个平行班(包括尖子班﹑重点班和普通班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开展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班开展常规教学,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2.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认真作好每一次活动记录,并定期交流,作好总结。

       3.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说课、评课、外出听课等活动充实课题组活动。捕捉课题信息,搜集教学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以便取长补短,完善课题。

       4.每一位教师撰写有质量的科研论文、案例、反思等,积极投稿。

       大庆第一中学小课题研究组

       2022年6月27日

第四篇:教改课题奖成果报告

       《基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研究》

       成果总结报告

       报告人: 傅晓明

       一、本项目的研究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来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课程,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侧重点不在于介绍管理活动和职能的特点,并不是主要以职能活动的流程和特点、规律为主要内容。该课程侧重于在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中对于行为者所表现出的行为规律以及产生相应行为的心理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分析为主要内容。

       对于该课程特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往往将其定位于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孙成志,2022),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持有相同观点,如认为,该门学科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经营管理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查德 L.达夫特,雷蒙德 A.诺伊,2022),斯蒂芬·罗宾斯(2022)也将该课程定位于此。西北大学的曹蓉和王强(2022)尝试了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角度来进行课程的教学创新,提出通过学习本课程,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自制能力的较强;广东工业大学的彭维文(2022)则认为,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可以和学生的网络交际教育结合起来。

       上述这些观点给予了我们对于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定位的进一步思考,给我们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有益启发。

       我们认为,由于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该门课程在教学中要较多的涉及一些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感受,以及专业分设的客观原因,导致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对这让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很多知识点只能囫囵吞枣;另一方面,对于行为科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也因为缺乏实践机会,无法真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提出了需要对我们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正是基于此,我们尝试结合大学生对自身个性发展的高度关注这一特点来探索教学改革,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和改革,在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的认知飞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改革还有可能实现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改善在校大学生对于自我个性的认识和完善的进程,为他们进一步深刻准确地把握自我,设计未来的人生规划作出良好的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项目的研究的意义就超越了仅仅是教学本身了。

       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确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是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定位和主线。

       2、调查问卷的设计和问卷结果的分析;针对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设计问卷,并且实施问卷调查和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结果分析。

       3、探索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课程定位问题和专业培养方向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4、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课和课堂活动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三、本项目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项目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和行为的转变适应期,这个断奶阶段的体验使得他们对于应该发展一个怎样的自我,以便更好的发展和环境的友好关系,以至于将来更好的适应和接受社会的选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在大学时期关于自我问题的集中思考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充分的觉醒和完善阶段,也是我们进行个性发展的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组织行为学》的学习选择这个阶段将是最佳的时机。

       同时,课程定位还包括教学对象的定位。根据两条主线的要求,我们还需达到学生学习组织管理尤其是人的管理的知识的教学目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课程学习对象主要应该定位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目前经济类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实际上很多专业也和经济管理、人的管理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该门课程的学习对象也不妨向其他专业学生进行扩展,以专业限选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向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开放。

       2.2 综合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目前,针对湖北经济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的主要是《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先修课程,同时,我们也明确提出,在对新生的入学专业介绍中,也要把心理学的相关课程的选修作为介绍内容,对于新生专业教育的方式也要改变,不能仅仅进行口头教育,要将教育内容作为新生的入学必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告知,要求相关专业学生选修或者自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3、实现了组织行为学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3.1 全面改革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从2022年9月开始,我们结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与方法探讨》课题的研究,全面尝试进行了结合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的改革,强调将案例教学活动分为准备阶段和学习阶段,在准备阶段做好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和学生的预习,明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方向,明确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期望以及明确对学习改变的预期;而在学习阶段则强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是一种催化剂、教练或有效的信息源,而不应是说教者或仅解释教科书的原理。对于组织行为学中的心理行为关系以及个性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理解,联系具体环境模拟进行分析和体验,总的来看,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亲验式学习特点,充分让学生认识个性发展的各种变量关系和环境要素,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真正进入到我们所制造的个性发展氛围和情景,使得学习者面临使人困惑、模棱两可及不充分信息条件下,敢于做出有充分理由依据的个性发展决策,提出发展各种关系的解决方案。

       3.2 利用实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注意了在《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一方面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参考书籍,同时,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实验设备,结合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穿插进行各种个性测试和自我素质测评,在提高教学互动和实践效果的同时,更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于我们在个性问题、群体交互关系、人际交往和组织发展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思考,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课堂游戏活动,如“盲人方阵”、“信息传递”等,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个性发展、环境影响等诸方面来综合思考问题,学会联系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群体的具体特征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如通过性格测试和各种个性小测验,了解个性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书面分析,强化这种认识,这一方面实现了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通过学习,提高了对于个性发展和环境关系的认识,对于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自我个性很有帮助。这说明,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内容是完全可以紧密结合的。

       3.3 明确学生的个性发展期望,引导学生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和个性认识活动相结合。

       在知识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学习目标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方向。而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和传统的简单告知课程重点和难点不同,我们在改革探索中,尝试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和学生们关注的个性发展问题进行结合。由于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的高度一致性,所以要求学生们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课程学习的重点,如个体行为中的个性和行为关系的认识、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群体行为中群体的互动关系、群体特性对成员行为的影响等就是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就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我们的学习重点中去,尤其对于个体行为的认识,由于涉及了较多心理学知识,我们还将之纳入教学难点内容中,引起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这一内容的重视,既要求老师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更推动了学生在学习中对这一内容的深化认识。这样实际需求和学习期望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效果。

       五、主要创新点:

       本成果的最重要创新体现在研究立足点的选择上,既立足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又能够较好的解决《组织行为学》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不足和实践活动缺乏的问题,将课程学习和大学生的自我个性的发展做到了较好结合。

       六、研究成果主要形式和应用情况:

       主要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表相关论文(见附件原件和复印件)和研究报告,另一个方面则是教学实践上。本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通过两年来我们进行的上述教学改革探索,应该说学生的反映比较强烈,通过多次教学评价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组织行为学教学的教师的评价普遍提高,2名教师被选为学校授课大赛决赛选手,多名教师获得教学奖励,而且,《组织行为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2022年优质课程,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到,我们所进行的这一改革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而这些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项目虽然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了《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

       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特点,进而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中教学活动应该如何更好体现个性的认识和发展这一立足点? 我们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如何更好的把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综合考虑? 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并不断地结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发展选择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创新,积极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就能够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并取得积极的成果。

第五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