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重点总结

第一篇:电子政务重点总结

       第九章:

       1,本书所指的“法律法规”并不仅仅指严格意义上由国家立法部门制定并颁布实行的“法律”,也包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行政规章

       2,从广义上看,我国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行政规章;⑦特别行政区的法;⑧国际条约。

       3,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行政程序、电子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电子签名的管理等问题

       4,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 这部分内容包括电子政务管理机制、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电子政务安全三个方面。

       5、所谓“技术中立原则”,是指电子政务立法对其所涉及的有关范畴应保持开放、中立的立场,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需要,而不应将其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技术形态。

       6、技术中立原则的体现: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电子认证、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制度等都是以密码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支持为基础的。

       7、我国的电子政务立法工作进展缓慢。这里有体制的原因,有观念的因素,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

       8、两部重要法案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9、《电子签名法》应用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电子商务领域,至于政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规定的部门依据该法制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具体办法。

       10、从总体上说,我国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仍然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说明立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11、无纲领性立法,无明确的立法规划,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

       12、标准是:“得到一致(绝大多数)同意,并经公认的标准化团体批准,作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规则或特性要求,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4个层次。

       14、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组成

       15、法律法规标准往往只能的宏观上起导向作用,与微观实际结合得不多下到微观的操作层面,往往还需要电子政务的业主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第八章:

       1、绩效通常是指某一系统的运行结果,包含有经济、效率和效能的含义。

       2、政府绩效就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的管理能力。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含义在内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 是在电子政务“投入”角度所产生的网络设施、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安全系统及其表现形式——政府网站等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二 是电子政务在“政务”角度所实现的职能,包括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及经济调节等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加强内部管理与监控、提高服务品质为宗旨的内评估; 另一类是以外部评价、排序比较为主的外评估。

       5、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治理创新

       6、FEA包括五个参考模型:

        绩效参考模型(Performance Reference Model,PRM)、 业务参考模型(Business Reference Model,BRM)、  服务组件参考模型(Service Component Reference Model)、数据参考模型(Data and Information Reference Model,DRM)

        技术参考模型(Technical Reference Model)。

       7、“绩效参考模型”内容:包括任务和业务结果评估、用户结果评估、业务流程及业务活动评估、人力资本评估、技术评估、其他固定资本评估。

       8、我国现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1)政府机关绩效评估

       (2)行业组织绩效评估。

       (3)专项绩效评估。

       9、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缺位严重

       (2)缺乏绩效评估的制度保障,绩效评估活动流于形式

       (3)仍然没有脱离传统行政效率测量和干部政绩考核的思路

       10、电子政务测评主要都是以网站分析、外部评价、排序比较为特点进行,属于电子政务绩效外评估范畴。

       11、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国际机构中,联合国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埃森哲(Accenture)、布朗大学等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12、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工程,应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进程,从系统的视角,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起“全面改革”的战略规划。

       第七章:

       1、日常工作主要包含两部分: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处理。

       2、数据输入包括数据的收集、校验及录入三个环节。

       3、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包括:例行的数据更新、统计分析、报表生成、数据的复制与保存以及与外界的定期数据交流等。

       4、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数量、工作效率、信息服务质量、系统维护修改情况和系统故障情况等。

       5、系统维护目标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动,以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

       6、影响系统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系统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2)可测试性:表现为对系统进行诊断和测试的难易程度。(3)可修改性:表现为对系统各部分进行修改的难易程度。

       7、系统维护主要包括软件维护、硬件维护和数据维护三个方面

       8、系统投入运行后,首先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确定进行维护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化的过程,并建立一套适用于具体系统维护过程的文档及管理措施,以及进行复审的标准。

       9、当对系统的修改不再奏效,修改的困难很多且工作量很大,或者改进、完善的内容远远超出原系统的设计要求时,就应提出研制新系统的要求,从而开始新系统的开发。

       10、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目标

       (1)可用性目标:可用性就是要保证用户在需要使用电子政务系统时就能够正常使用。(2)完整性目标:完整性目标包括两个方面: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完整性,(3)保密性目标:保密性目标是指不向非授权个人和部门暴露私有或者保密信息。(4)可审计性目标:是指电子政务系统能够如实记录一个实体的全部行为。(5)保障性目标:是指提供并正确实现需要的电子政务功能

       11、网络实体的安全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

       12、安全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管理、安全机制管理、安全事件处理管理、安全审计管理和安全恢复管理等内容。

       13、密钥的管理主要涉及密钥的生成、检验、分配、保存、更换和销毁等。

       14、行政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立、安全人事管理、安全责任与监督等。

       15、安全组织机构的任务是:统一规划各级网络系统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安全事宜等。

       16、对人员的安全管理主要有:人事审查和录用、岗位和责任范围的确定、工作评价、人事档案管理、提升、调动和免职、基础培训等。

       17、瞬时复制技术就是使计算机在某一灾难时刻自动复制数据的技术。

       18、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在远程备份中心提供主数据中心的磁盘影像。

       19、数据库复制技术是产生和维护一份或多份数据库数据的复制。

       20、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因素可以被划分到如下五个层次的安全中去:物理层安全、操作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以及安全管理

       第六章: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以用户至上为原则,按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2、原型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

       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1)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这一阶段一般称为面向对象分析,简称为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2)整理问题。这一阶段一般被称为面向对象设计,简称为OOD(Object-Oriented Design)。(3)程序实现。这一阶段一般被称为面向对象的编程,简称为OOP(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4、类图就是用来表示系统中类和类之间的这些关系,它是对系统静态结构的描述。

       5、对象图是类图的变体。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对象图表示的是类的对象实例,而不是真实的类。

       6、包: 将许多类集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单位,形成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类的集合。

       7、组件图显示软件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

       8、配置图描述系统硬件的物理拓扑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上执行的软件。

       9、状态图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状态及其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表示单个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行为。

       10、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

       11、协作图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

       12、活动图依据对象状态的变化来捕获动作(将要执行的工作或活动)与动作的结果。

       13、客户所定义的“需求”对开发者来说是一个较高层次的产品概念,而且可能是一个从商业角度来定义的概念。

       14、需求捕获的重大意义在于获得系统需求,建立待开发系统的模型,而用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系统需求并以规范化的格式进行描述。

       15、分析人员需要及时地记录这些原始想法,把它们作为候选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后续的系统建设中有选择地实现它们。

       16、系统环境是系统所处的业务、技术环境的综合描述,包括对环境中的重要概念和过程的描述。

       17、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系统规划规定的某个开发项目范围内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

       18、域类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成果是“概念模型”和“顺序图”

       19、概念模型是对问题域中的概念或对象的描述,它将展示应用系统涉及领域的有意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它是面向对象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和产出,是下一步面向对象设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20、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中,首先要识别职责,其次要根据一定的模式或规则来分配职责,即把职责分派给合适的对象。

       21、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就是要提出合理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技术方案,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满足用户需求。

       22、系统设计的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构架设计、用例设计、系统静态结构设计(主要是类图设计)和动态行为设计(主要是顺序图设计)四个部分,23、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用例设计、交互图设计和类图设计。

       24、交互图包括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和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两种。

       25、在UML中共有四种主要关系:关联、依赖、泛化和实现,其中前三种主要体现在类与类之间的关系上,第四种主要体现在类与接口、用例和协作上。

       26、系统实施阶段则要继承此前各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技术设计转化成为物理实现,因此系统实施的成果是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工作的结晶和体现。

       27、系统测试,是系统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是保证系统质量和可靠性的最后关口,是对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最终审查。

       28、系统实施也可以成为编码或称程序设计,是按照详细设计阶段产生的有关文档,用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源程序,开发整个系统。

       29、系统测试是系统质量可靠性保证的关键,也是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30、数据准备是从组织原有的信息系统中整理出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即把原来的系统中的文件、数据加工成符合系统要求的数据。

       31、系统初始化包括进行环境和资源设置、控制参数设定、数据加载以及调整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等内容。

       第五章:

       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无信息系统战略阶段。

       第二阶段:第一代——需求驱动型(demand-driven)战略规划。第三阶段:第二代——方法论型(methodological)战略规划。

       第四阶段:第三代——整个机构型(organization-wide)战略规划。

       第五阶段:第四代——IT系统和战略相互作用型(interaction)战略规划。第六阶段:第五代——整合型(integrated)战略规划。

       2、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是电子政务系统(E-Government System)建设,具体包括战略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等阶段,其中战略规划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

       3、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就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4、政府战略与电子政务战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战略决定电子政务战略,电子政务战略的实现程度反过来影响政府战略的实现,只有做好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才能保证政府战略的实现。

       5、政府战略与电子政务战略的关系 :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政府战略决定信息技术战略,政府战略决定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设置又是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战略的物理原型,信息技术战略本身是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但作为一种存在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子政务战略规划。

       6、广义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战略目标集设计和执行计划集制定。狭义的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则只包括战略目标设计。

       7、电子政务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战略、评价标准三个元素。

       8、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Nolan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分成六阶段,即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控制阶段、综合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9、电子政务发展到第二个阶段进入到第三阶段时,是作战略规划的最好时机。

       10、管理的功能可分为五个方面: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计划的制定;组织与人事;协调;调整与控制。

       11、目标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利用一个组织内的分层结构,进行纵向的沟通和横向的协调,尽量使组织内的分层结构,进行纵向的沟通和横向的协调,尽量使组织内每个个人和每个单位的目标同整体目标协调起来,使整个组织达到最大的正功效。

       12、战略管理(Management by Strategy—MbS)。是对目标管理的补充,即在考虑组织的每一层次目标的同时,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战略。

       13、组织目标是组织系统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14、关键性能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简称KPI)。关键性能指标是用于衡量行为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15、CSF是一个由组织目标、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性能指标组成的复合概念体系。管理者可以根据组织目标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制定描述相应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性能指标,紧紧围绕关键成功因素工作并凭借关键性能指标评价管理工作成效。

       16、组合规划是指对未来的信息系统投资的数量和范围的决策。

       17、通常规划的核心团队应包括业务分析人员、系统软硬件专家、技术架构师、以及其他相关的业务和技术人员。

       18、战略规划过程的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与政府领导层的沟通确定电子政务项目规划的目的、规划的范围、规划的过程以及规划人员的组织。

       19、业务战略分析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分析。包括宏观业务分析、微观业务流程分析和、组织机构分析。

       20、信息技术战略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信息技术的外部环境分析、信息技术的内部环境分析、组织内支出与积压项目分析。

       21、信息技术总体框架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建设中到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信息活动的统一体,粗略地可以划分为系统基础结构、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服务基础结构三部分。

       第四章:

       1、基础设施层主要由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两部分组成。

       2、信息资源服务层一般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3、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公众服务业务网、非涉密政府办公网和涉密政府办公网几大部分。

       4、对整个系统内部的安全域划分提供了清晰的界定准则:和接入平台以及Web服务的门户系统直接相连的网络系统为非安全的网络,除此之外,其余的内部网络系统均可视为安全的网络系统。

       5、安全和非安全网络系统之间的边界网络及其设备将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也是系统安全策略的主要实施者。

       6、网络信任域技术是为实现信息安全的最终目的——确保数据的机密性、数据的完整性、身份认证、不可抵赖性和授权服务,提供安全保障的。

       7、网络信任域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统一的PKI机制,建立分布式的、逐级可信的信任域管理。采用策略一致的PKI证书发布及认证机制,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网络的规模和网络的分布状况,为整个系统建立多级信任域管理的分层模型,并实现每个信任域架构服务于本信任域的信任域综合管理系统;而位于系统上层的信任域可以接收底层信任域所采集的业务数据,负责对底层的信任域提供系统管理和信任服务,通过分层管理可以构建范围更广的网络信任域。

       8、数字证书认证中心CA(Certificate Authority,CA)、审核注册中心RA(Registration Authority)、密钥管理中心KM(Key Manager)都是组成PKI的关键组件。

       9、密码技术是最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

       10、根据所基于的数学难题来分类,有以下3类系统目前被认为是安全和有效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系统(代表性的有RSA)、椭园曲线离散对数系统(ECC)和离散对数系统(代表性的有DSA)。

       11、PKI通过证书进行认证,证书作为一个通信双方均信赖的第三方证明,通过它,通信双方可以安全地进行互相认证,而不用担心对方是假冒的。

       12、PKI能够通过良好的密钥恢复能力,提供可信的、可管理的密钥恢复机制。

       13、信任服务体系主要是为网络信息空间提供一个信任的基准,即在用户实体和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用户角色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以便能将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信任关系移植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去。

       14、对于整个国家的信任服务体系而言,信任服务的基准体系将包括自然人证书认证体系、机构证书认证体系和设备证书认证体系,15、国家电子政务认证和管理中心是整个信任服务体系的信任源点(Source of Authentication,SOA)和信任基准点,也是整个信任服务体系的最终信任源和最高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包括:证书策略的管理、CA根证书的发放与管理、下级CA的设立审核及管理、信任服务体系业务的规范化管理等。

       16、CA是信任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业务节点,CA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各类证书的发放和管理、证书撤销列表的管理、下级RA的设立审核及管理等。

       17、RA中心负责提供信任服务体系内的证书受理审核和注册服务,18、CA业务受理核发点其主要职责包括:证书请求的接收、用户资料的初级审核与提交、用户证书的物理介质制作等。

       19、PMI(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是一个由属性证书、属性权威、属性证书库等部件构成的综合系统,用来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

       20、授权服务体系主要是为网络空间提供用户操作授权的管理,即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用户角色与最终应用系统中用户的操作权限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

       21、PMI技术通过数字证书机制来管理用户的授权信息,并将授权管理功能从传统的应用系统中分离出来,以独立服务的方式面向应用系统提供授权管理服务。

       22、信任源点(SOA中心)是整个授权管理体系的中心业务节点,也是整个授权管理基础设施的最终信任源和最高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授权管理策略的管理、应用授权受理、AA中心的设立审核及管理和授权管理体系业务的规范化等。

       23、授权服务中心AA:AA中心的职责主要包括:应用授权受理、属性证书的发放和管理,以及授权服务代理点(AA代理点)的设立审核和管理等。AA中心需要为其所发放的所有属性证书维持一个历史记录和更新记录。

       24、AA代理点的职责主要包括应用授权服务代理和应用授权审核代理等,负责对具体的用户应用资源进行授权审核,并将属性证书的操作请求提交到授权服务中心进行处理。

       25、访问控制执行者的主要职责是:将最终用户针对特定的操作授权所提交的授权信息(属性证书)连同对应的身份验证信息(公钥证书)一起提交到授权服务代理点,并根据授权服务中心返回的授权结果,进行具体的应用授权处理。

       26、元数据(Meta 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其抽象定义为“关于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描述一个资源的属性的数据、关于数据的信息”。

       27、元数据是使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以用于许多方面,包括数据文档建立、数据发布、数据浏览和数据转换等。

       28、资源目录体系是数据、文档等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是记录资源结构和资源属性的数据体系。资源目录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资源结构和资源属性。

       29、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包括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

       30、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政府信息的采集、登记、维护、交换公开制度及工作流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交换和共享管理制度。

       31、如何把分析型数据从事务处理环境中提取出来,并将其清理、转换为新的存储格式,建立单独的分析处理环境,以适应分析、决策的需要,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新的分析处理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数据存储和组织技术。

       32、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仓库是对分布在政府内部各处的业务数据的整合、加工、分析的过程。

       33、数据仓库根据它的工作过程分为:数据的抽取、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表现等三个基本方面。

       34、数据抽取在技术上主要涉及互连、复制、增量、转换、调度和监控等几个方面。

       35、数据中心其核心内容是“数据集中存储管理、提供共享和交换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

       36、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目录体系可以分为共享存储资源目录体系、交换资源目录体系和各下属单位自有资源目录体系3大类。

       37、按信息的应用属性,一般可将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类型分为两大类:基础数据库类和业务数据库类。

       38、基础数据库类作为国家统一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数据库,应包括基础支撑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39、显示标准一般采用W3C推荐的层叠式样单CSS、可扩充式样单语言XSL。

       40、业务数据包括关系型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根据数据库的操作性、数据的语义,可以将业务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分为三大类: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库即关系数据库(DB)、供综合业务系统和门户使用的面向主题的操作数据库(OSD)、供决策者使用的数据仓库(DW)

       41、XML数据库提供的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收集和预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块、数据挖掘分析模块、数据导出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五个模块,42、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的概念是指服务的提供者针对特定的用户群,通过网络提供一个有统一入口的服务平台,用户通过访问统一的门户即可得到全程服务。

       43、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框架的基本设计思路为:在统一的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可信Web Service技术提供政务应用的基础运行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需求,搭建统一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框架。

       第三章:

       1、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组织中,依法运用公共权力,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社会资源,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地计划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组织目标与宗旨的识别与确认,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选择与战略管理,为了实施战略而进行的公共政策设计与选择

       3、公共管理的组织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组织机构的设置、公共权力的配置、公共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及公共资产的配置与管理等。

       4、公共管理的领导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领导的效能、体制与环境的匹配,公共激励方式的选择,公共沟通机制的建立,冲突的协调与解决,公共关系的协调等。

       5、公共管理的控制职能,着重强调的是公共监督与公共责任机制,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与管理,公共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政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等。

       6、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是集中式管理和分散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即每一个工作部门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7、政府竞争力是由政府决策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政策监控能力3部分构成

       8、提升政府竞争力的途径无非有3条:提升信息能力、提升策略能力、提升支付能力。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政府竞争力的这三大要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以信息能力为基础、为核心。

       9、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了企业原有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之间的结构和边界,使整个系统价值链即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紧密协作,信息共享,形成供应商、企业、销售渠道的价值联合体,实现三者的利益统一。

       10、电子政务的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立法、行政以及司法功能组成,体现了政府的3个基本管治领域,即立法统治(legislative governance)、行政资源管理(administrative resource management)和服务传送管理(service delivery management),每个领域又分成3个层次:战略构建层(strategic-constitutional level)、战术调解层(tactical-intermediation level)和操作交互层

       11、流程管理强调管理的整体性,强调政府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配合,强调对管理过程的协调控制。

       12、这里我们可以将业务流程理解为是由一系列相关活动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输出的业务过程,即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第二章:

第二篇:电子政务总结重点资料.doc

       3.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电子政务

       资源体系,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政府门户网站,系统维护管理体系,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4.我国电子政务“三网一库”的基本框架:三网为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政府内网);与政府内网有条件关联,实现地区级政府涉密信息共享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务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一库即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政务资源数据库。

       5.中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6.中间件及其类型: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

       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类型:事务式中间件,过程式中间件,面向消息的中间件,面向对象的中间件,web应用服务器,web services中间件

       7.云计算及其特点: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特点: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及其廉价,潜在的危险性

       应用形式:SaaS(软件即服务),实用计算,网络服务,平台即服务,MSP(管理服务提供商),商业服务平台,互联网整合8.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简单的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主要功能:工作流引擎,工作流过程建模工具,流程操作,工作流客户端程序,流程监控,表单设计器,与表单的集成,与应用程序的集成。

       9.密码技术分为:对称密码技术和非对称密码技术

       实施密码技术的目的:防止信息被剽窃,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10.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征: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

       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中,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特征: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表现性

       11.一站式服务:利用计算机对传统政务进行业务流程重

       组和再造,以便将其职能通过网络来实现

       12.办公自动化: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13.公文流转模式:直流 分流 合流 回流

       14.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P11)

       相同点:支撑体系是同一个结构,开展电子政务是为了实现政府的办公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业务流程上:电子政务是政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是商务流程再造;

       客户关系管理上:电子政务是政务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是商务关系管理;

       信息门户网站上:电子政务是政府的信息门户,电子商务是企业的信息门户;

       跨部门合作 上: 电子政务协调政务,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不同点:

       (1)主体不同: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府电子商务的主体是企业;

       (2)目的不同:电子政务是为了让政府更好实现自己的职能,让政府更好为大众服务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联系:都是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实现,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具有业务往来的。

       17.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

       缺乏全国性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很差,独占很强;重硬件,轻软件

       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统筹规划政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开放的运行机构,探索符合我国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

       15.电子政务基本模式和功能:

       基本模式: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例如:电子公文,电子办公,业绩评价),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电子采购与

       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功能:

       1.降低工作成本,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2.加快部门整合,有利于政府部门优化; 3.提高工作水平,便于公众监督;

       4.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5.提高了行政监管的有效性,加强了政府部门对经济监管的力度;

       6.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从另一个方面,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了企业的决策速度,促进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1.政府改革运动是电子政务的政府发展背景。

       (1)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和社会发展停滞的社会局面,开始了一场影响比较广泛的政府改革运动。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为政府改革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革命与政府改革运动开始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的政府改革运动的发展。

       (3)

       以最早提出电子政务概念的美国为例,其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就是政府改进、完善其行政方式的过程。

       (4)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政府计划经济计划和统计汇总等方面的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设重点放在了“金卡”、“金卡”和“金税”等“三金”工程的建设上。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强调了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5)

       可以说,政府改革不仅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环境背景,还是电子政务发展的 内在动因之一。

       2.金卡、金关、金税是“三金”工程,是电子政

       务与社会信息化融合的产物。

       3.变革传统政务关系中业已存在的G to G(governmenttogovernment)、G to B(governmenttobusiness)、G to C(governmenttocustomer)等联系方式和运行结构,以支持高效率的政府运行。

       4.政府的四大职能: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5.从外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我们可以

       得到哪些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从电子政务在国外的发展来看,由于国情和发展重点不同,各国在电

       子政务的具体建构方面有许多差异。但一些共同特征还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的,如:都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相应地制定了电子政务由易到难、分段实施的发展原则;多管齐下,努力缩小数字鸿沟;重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整合;把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的目的。

       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1).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影响:a,电子政务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为方式带来变化;b,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新要求;

       (2).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a,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目标的影响;b,电子政务削弱以致取消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c,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政府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3).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的影响;改善现有行政方法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行政措施

       (4).电子政务对行政组织的影响:a,中间管理层的缩减;b,管理幅度的增宽;c,行政组织绩效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 当前 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它可以减缓甚至是杜绝传统组织形态下经常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消除信息传递的障碍;

       (2)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政府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政务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先进生产力来解放管理能力,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3)使公众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通过政府公务活动的电子化,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流程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及时准确了解到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规程,并获取相关信息。

       (4)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使社会公众更好地参政议政。它可以通过灵敏有效的网络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5)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能力。比较充分的电子化、网络化,使政府可以有切实的手段和措施为社会有关方面建立或者促进建立相应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三金工程的实施,在客观上极大地加强了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

       (6)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因此,电子政务也就成为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发展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网上信息资源,而且成为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17.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基本内容:民主理念、法

       治理念、公平理念、科学理念、责任理念、服务理念、效能理念、系统理念、创新理念、安全理念。

        20.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政府管理的挑战:

       (1),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行政环境的挑战;(2),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行政职能的挑战;(3),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行政组织的挑战;(4),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行政人员的挑战。

        中国电子政务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通过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促进了经济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若干“金”字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都证明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物价,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俄和保障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秩序的建立。(2).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网上建立的虚拟机关、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减去了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降低了行政费用支出,提高了办事效率。(3).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电子政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了更多高效便捷的沟通联系,推动政府理顺整体的工作流程,为政府机构处理事务提供了优化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

       (5).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是电子政务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和启动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效益更直接的体现 31..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二是分阶段,分层建设;三是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四是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五是充分发挥多种机制作用。

       32.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政府信

       息资源的规划;二是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的管理;三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四是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五是建设信息资源库。

       29.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

       大资源。

        2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是:(1)在使用对象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定位比较广泛;(2),在功能范围上,较为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包括传统的公文处理,还会包括文档资料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处理功能,日常办公管理功能,以及辅助领导决策的功能。(3),在信息内容上,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管理事务管理信息,而且可以和具体的业务系统相结合,直接对业务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兼顾了决策信息的管理。(4),在表现形式上,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以web端作为普通客户端,通过web端让普通用户直接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这种开发模型也具备了相当的灵活性、安全性。

       功能是:.提供电子邮件服务,(2).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3).具备多种共享方式和强大共享能力,(4)优化政府工作流程,(5)具有完备的安全特性 23..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管理职能:

       外化知识、内化知识、中介知识、认知过程

       根据公务处理系统覆盖范围不同,专用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专门机关系统、专门部门系统、专项业务系统、专项功能系统四类。24.电子化公共服务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1).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改革公共服务。一个政府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进展,它是电子政务建设的衡量器。

       (2).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全心全“E”为公众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它的水平与效果,就是电子政务的水平与效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必须重视且花大气力发展电子化公共服务。

       25.按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电子化公共服

       务可以被划分为:对公众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对企业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对其它政府部门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

       26.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网站而言,其所提

       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政府公开信息的提供;二是在线办理相关事务;三是为社会公众参与政务特别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条件。

       27.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

       (1).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

       (2).政府门户网站可以成为全社会理解、支持政府工作的窗口,进一步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3).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对整个电子政务建设与运作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和拉动的作用

       28..三网一库是指:(1)机关内部办公网,机关内部

       办公网(简称“内网”);(2)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3)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简称“外网”)。

       34.当今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二,全面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三,有力地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四,充分实现政府的服务职能。

       36.制约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1),相应政策法规供给不足;(2),现行体制下部门利益泛化;(3),信息资源获取的不对称性;(4),政府数据管理混乱问题严重。

       37.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

       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政务活动对信息安全的基本需求和要求。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来自于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也取决于信息化背景下政务活动的特点和方式。

       一,电子政务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电子政务环境

       中的安全威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因素,(2),技术系统因素,(3),安全管理因素,(4),自然因素。

       二,电子政务安全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电子政务整体有效运行和行政秩序的需求,(2)保障基础设施安全的需求,(3),保障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安全的需求,(4),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需求。

       38.电子政务安全目标:

       (1),通过技术自主化保障安全;(2).保护信息资源;(3).持续安全保障;(4),电子政务功能指标。(保密性指标,完整性指标,真实性指标,可用性指标,可塑性指标)

       39.电子政务安全的总体策略是:国家主导、社会

       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等级保护、保障发展。电子政务安全防范技术:

       1、反病毒系统

       2、防火墙系统

       3、虚拟专用网络(VPN)

       4、入侵检测系统(IDS)

       5、物理隔离系统

       40.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关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法制环境建设,主要是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二,关于惩治信息犯罪与信息安全的维护;三,关于政务信息公开;四,关于电子商务;五,关于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 41.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发展的基本原

       则:

       (1),突出重点,层层推进;(2),在立足现实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3),保持必要的动态适应性;(4),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228)广州市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43..政府流程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约束性,确定

       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44.政法流程的种类:

       (1),依照其法定的效用,可分为强制性与选择性两种

       (2),依照其效力范围,可分为内部流程与外部流程两种

       (3),依照工作行为的性质,可分为立法性、执法性、司法性流程三种

       (4),依照其精细的程度,可分为一般流程、作业流程、动作流程三种。

        45.政府流程设计的程序:

       一,明确目的、任务,制定计划 二,认真调查研究 三,分析评价既有流程 四,规划新流程

       五,实验平价审批新流程方案 六,正式确定新流程

       46.政府流程优化的方法技巧:

       一,政府流程优化前的准备工作

       二,政府流程优化中认识改进必要性的方法技巧 三,政府流程优化中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技巧 四,政府流程优化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8..与此相适应,所制定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也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二,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三,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49..同时,这份重要的中国信息化纲领性文件

       《2022—2022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还对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规定了具体的指标性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三,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四,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0.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

       法律政策基础、管理基础、信息资源基础、信息基础设施、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基础。

       51.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基础应当具有如下特征:

       一,树立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新管理理念 二,熟悉并正确运用新的管理方式 三,全面实施管理的规范化。

       名字解析:

       1.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OA)或者是办公信

       息系统可以看作是政府信息化或者电子政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解决政务过程与流程问题的信息化方式,可以提供自动化处理政务信息的技术功能,可以认为是政务活动的技术应用方式和技术组织方式。

       2.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各种公务机构通过广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活动方式的变革,提高行政效率,发展民主决策进程,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的过程和结果。

       3.电子政务的实质是: 电子政务既是社会信息化

       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职能、改革政府体制机制形成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形态,这就是电子政务的实质。其中,电子政务覆盖政务活动的全过程,二是电子政务是政务活动全面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三是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务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

       4.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为了提高政府

       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政府机关向社会公开有关政府信息的过程或行为。

       5.政法流程:是指政法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

       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第三篇:电子政务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电子政务: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2、办公自动化:所谓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3、GtoC: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4、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就是将政府的

       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5、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就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6、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含义:也叫“政府电子化服务”,是指政府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公共服务。

       7、数字鸿沟: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占据的资源、共享的权利之间的差距拉大的现象。

       8、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而产生、获取、利用、传输、保存的那部分信息内容资源。

       9、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政府部门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

       10、什么是公钥基础设施:又称PKI。公钥基础设施是一个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来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通用性的安全基础设施。

       填空题:

       1、体现公平理念,就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实行雪中送炭,优先锦上添花的基本发展策略

       2、树立公平理念,防止出现数字鸿沟扩大化,避免数字鸿沟造成新的不公平。

       3、在电子政务环境下,随着政府职能从以政治统治为主转变到以社会管理为主,政府管理类型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服务型管理将成为主要的政府管理型式,管制型管理将居于次要地位。

       4、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基本形成了由政务涉密网(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公众网构成的三网结构。

       5、拓扑结构是表示系统中各个设施物理位置关系、物理面壁的一种图示方法。

       6、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小步快走、分步实施这样一条战略原则,才能即不使系统建设成为孤岛建设。

       7、辅助决策型公务处理系统是目前层级最高的公务处理系统,代表了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8、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空间范围可以将信息源划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

       9、电子政务的安全总体测略是国家主导、全员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等级保护、保障发展。

       10、我国于2022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为电子政务发展和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总体来说:“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

       12、电子政务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法律政策基础。

       13、电子政务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完成这个任务是电子政务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电子政务?(1)、电子政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2)、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3)、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优化的信息化过程

       2、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意义

       (1)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方式。

       (2)可以作为更加全面、深入、通畅和便利的信息交流方式。(3)是整合资源和管理的重要模式。

       (4)政府的绩效需要通过更加开放的途径来衡量和评估。

       3、政府内部效率模式(1)、事务型(2)、管理型(3)、辅助决策型

       4、电子政务运营理念

       (1)、民主理念(2)、法制理念(3)、公平理念(4)、科学理念(5)、责任理念(6)、服务理念(7)、效能理念(8)、系统理念(9)、创新理念(10)、安全理念

       5、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职能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2)、改变着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主要方式(3)、降低了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成本

       6、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在控制方式方面的特征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是一种以直接控制为主、间接控制为辅,以过程控制为主、控制结果为辅的管理。

       7、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性质(1)、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的系统(2)、是人机协作的系统(3)、是具有统一性的系统(4)、是自动的工作流系统(5)、是智能性信息系统(6)、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8、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基本规则(1)、以公众需要为目标(2)、整体规划,分布实施(3)以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4)以标准化为基本尺度

       (5)规划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9、电子政务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1)、合理体现政府职能是关键(2)、充分信息化是重点(3)系统安全性是难点(4)人、管理、技术应协调(5)解决问题要注重有效性(6)整合通信是基本模式(7)整体稳健,局部创新(8)积极采用外包方式(9)标准化

       10、政府内部公务处理电子化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政府机关公务处理电子化就是办公自动化的高级阶段 区别:(1),在基本功能方面不同(2),在运作机制方面不同(3),在应用范围方面不同(4),在管理核心方面不同(5),在管理的根本理念方面不同

       11、电子化公务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

       (1)事务型公务处理系统(2)管理型公务处理系统(3)辅助决策型公务处理系统

       12、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比,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点?

       (1)、网络化(2)、需求导向(3)、全天候(4)、跨地域(5)、互动(6)、透明(7)、整合(8)、公开(9)、优化(10)、高效

       13、按照职能领域可将电子化公共服务分为哪几类?(1)、政治服务(2)、经济服务(3)、文化服务(4)、社会服务

       14、政务信息资源的特点

       (1)政治性(2)综合性(3)权威性(4)层次性

       15、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 •

       (二)分阶段、分层次建设的原则 •

       (三)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原则 •

       (四)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五)促进市场竞争的原则

       16、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模式 •

       (二)联合经营模式 •

       (三)集约经营模式

       17、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措施

       (1)统一技术标准,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2)统一领导,整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3)正确处理好资源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4)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5)做好政务信息资源库的动态更新和维护工作,防止“死库”现象

       18、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的内容

       

       1、政务信息安全问题

       

       2、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问题

       

       3、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的安全问题 

       4、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

       19、电子政务实现的安全目标(1)、通过技术自主化保障安全(2)、保护信息资源(3)、持续安全保障(4)、电子政务功能指标

       20、电子政务的安全总体策略是什么?

       国家主导、全员参与、全局治理、积极防御、等级保护、保障发展

       21、发展电子政务法制环境应的要求?

       

       1、完善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环境,全面和快速推进电子政府的立法工作。

       

       2、重视构建以人的基本信息权利及其保护为基本内容的法律体系,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基本的法律环境。

       

       3、重点加强信息安全与防止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

       

       4、要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5、以数字信息取代纸质载体信息,并在网络基础上实现广泛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增值。

       6、发展电子政务标准,推动标准化方面的立法。

       22、《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原则

       (1)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2)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3)政府拒绝提供信息应负举证责任 (4)法院具有重新审理的权力

       23、美国电子政务的应用特色

       1、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规划领导 •

       2、构建基础框架,明确建设目标 •

       3、建立IEE建设,强调信息共享 •

       4、提倡政务公开,注重对外服务 •

       5、强化安全意识,注重成本管理

       2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措施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

       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 •

       3、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 •

       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

       5、基本建立起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

       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 •

       8、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25、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1、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2、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3、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战略模式 论述题

       1、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动因

       (1)、内在动力,建设高效的政府。电子政务意味着高效、开放的政府凭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全方位地开展政务活动。作为电子政务的主体,政府机构期望以此为契机,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施政效率,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2)社会动力——满足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信息化、民主化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是推进电子政务向前发展的社会因素。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3)、技术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命,使信息化所涵盖的信息收集、传递与共享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

       2、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1)降低电子化服务系统的应用门槛(2)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低廉的设备、培训(3)坚持平等原则设计公共服务系统,为特殊群体提供方便

       3、简述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与一般的电子化服务相比

       1、广泛性

       2、公益性

       3、非盈利性

       4、权威性

       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比,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点?

       (1)、网络化(2)、需求导向(3)、全天候(4)、跨地域(5)、互动(6)、透明(7)、整合(8)、公开(9)、优化(10)、高效

       4、简述电子政务面临哪些新的法制问题?

       

       1、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虚拟性的,这对传统社会方式下的信用体系提出了挑战。

       2、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使获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确凿证据变得十分困难。

       

       3、互联网是开放性的,用户之间由于没有国境、政府的限制,导致某些现实生活中      受到严格约束的行为在互联网上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4、使个人的隐私权难以得到保护。

       5、著作权受到侵犯。

       6、电子的、数字的载体或媒体,其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等都与传统的载体形式有了本质的差别。

       7、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特别对政府工作体制和运行方式的转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8、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技术基础设施的开发、使用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不能应对基于互联网的许多社会新变化。

       9、“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第四篇:电子政务基础重点

       湘潭大学电子政务基础考试试卷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题:15分(每题3分)

       1.G2B

       2.信息孤岛

       3.电子浦东

       4.政府流程

       5.一表式办公

       二、简述题:20分(每题5分)

       1.简述 “三金”工程、“十二金”工程的各个项目名称。

       2.简述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3.简述今后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4.你认同“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的观点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

       1.结合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论述其发展的策略选择。

       2.任选一个国家或地区(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分析该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比分析这些情况给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带来的启示。

       3.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变革?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30分(每题15分)

       1.1995年7月,黑客“闯入”法国海军参谋部的计算机系统,把包括几百艘盟军军舰的声音识别密码及舰只航行图等军事情报机密窃走,引

       起了军政当局的高度恐慌。

       2022年,武汉一名年轻人,为炫耀自己的技艺,通过境外代理服务器隐藏真实IP,利用一种经他改造过的黑客软件,在网上大肆攻击国内一些软件有漏洞的网站。仅3天时间,就先后侵入武昌区政府网站、武汉电视台 “科技之光”网站、楚天人才热线、大冶市政府网站、黄石热线网站、数字重庆网站以及福建一个证券网站等多家国内网站,肆意修改主页内容,粘贴色情淫秽图片,并对政府进行攻击。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请分析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2.根据《中国信息年鉴》(2022年),世界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60.80台增长到2022年的99.10台,年均增长率12.6﹪;中国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8.92台增长到2022年的27.60台,年均增长率41.9﹪;美国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458.84台增长到2022年的658.90台,年均增长率8.7﹪。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年),从各省市拥有的站点数来看,2022年1月~2022年7月的四次调查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5个省市的站点数均依次位居前五位,全部来自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青海、宁夏、西藏、贵州、新疆在历次调查中站点数均位居后五位。另外,截止到2022年7月,我国拥有站点数最少的青海省与拥有站点数最多北京市之间的比例为1:303。

       上述两组数据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分析这种现象的一般表现、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其解决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5分(每题3分)

       1.G2B——G2B是英文Government to business的缩写,这里的2代表to,发音与to相同,G2B是指政府对商家的电子政务。

       2.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指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由于各系统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成为“信息

       孤岛”(不包括网上无序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资源)。

       3.电子浦东——作为“国家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的核心,浦东构筑了以张奖为龙头,向金桥、外高桥延伸,辐射周边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带,并初步形成投资规模集中、产业链完整、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高、产值增幅大等综合优势。在浦东投资的企业,带来了世界先进的集成路存储器研发水平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另外,全球最大的光掩膜企业、微电子设备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进驻,也提升了浦东微电子的生产规模。

       4.政府流程——政府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5.一表式办公——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科学成果,在“一网式”办公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程序手续,便利于民。因可把复杂程序手续简化到网上填写一张表格而得名。

       二、简述题:20分(每题5分)

       1.答: “金卡”工程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信用卡为核心介质,借助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如CD、AD、ATM及POS等),通过电子信息的转移来实现货币流通。金卡工程“广义上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帐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它的实现必将加速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从而提高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人民工作生活。

       2.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历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四个阶段:

       1、“办公自动化”(OA)阶段,是开展电子政务基础的基础,2、“三金工程”,推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向深化,3、“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信息化工作开始考虑借助网络面向社会、面向公众,4、“三网一库”,旨在实现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递,逐步实现网络化协同化办公,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答:政府电子服务的发展趋向在广度上主要有:

       1、在服务领域的扩展方面,电子服务将很快向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开拓,2、在服务方式的扩展方面,将呈现有益的多样化局面,3、在服务提供者范围的扩展方面,政府将不再是电子服务惟一的提供者。在深度方面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方面。具体表现在:

       1、各项电子服务切实以顾客为导向,2、切实使电子服务产生比传统服务更加优化的服务特性。

       最近20 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压力、财政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其具体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即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宽政府的行政管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缩小政府规模,削减政府开支,调整、简化政府的业务流程,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对政府绩效,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中,都以政府改革为契机,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心,突出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评价指标。例如,在美

       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不只是精简人事和减少财政赤字,它更注重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民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务。

       4.认同。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实质上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基础,它的涉及面非常宽,影响非常广泛。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大到怎样实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特别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小到如何构筑一个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也就是依靠社会力量,使政府构建和维护电子政务系统时,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政府机关只要提出自己的真正需求,用外包方式就可以快捷有效地实现目标;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都有深入研究、加速构建的客观必要性。

       三、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通信与交换将日益频繁,信息网络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国力,1993年3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朱溶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跨世纪重大工程。金关工程就是要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金卡工程是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启动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随着”三金工程”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IC卡应用和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

       2022年8月5日,中办发17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4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业界把这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2.国外:(1)起步阶段:政府在网上发布信息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组织机构、联络方法等。(2)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如用户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政府报税表。(3)政府与用户双向互东: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如用户在网上下载报税表并在网上填写报税务表,然后从网上发送报税表至国税局。而政府根据需要随时就某个非政治性的议题(如公共工程项目)在网上征求居民的意见,使居民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决策等。(4)网上事务处理:国税局在网上收到企业或居民的报税表并审阅后,可以向报税人寄回退税支票,或者在网上完成划账,将企业或居民的退税所得直接汇入企业或居民的账户。这样,居民或企业在网上就完成了整个报税过程的事务处理。政府的许多作业原来是以纸张为基础的,现在则变成电子的文件了;政府与居民的”接口"原来是在办公室,或者在柜台和窗口,现在则转移到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某些政府部门及某些人员;设立一些新的部门及新的岗位; 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只有这种改造实现了,电子政务才会真正地趋于成熟。

       国内:(1)“办公自动化”(OA)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2)“三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3)“政府上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4)“三网一库”——始于21世纪初期

       四、案例分析题:30分(每题15分)

       1. 信息安全

       成因:数字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由于具有高度机密或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吸引攻击者的眼球,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步演化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内容和国际角逐的新领域,信息战已成为新时期国家矛盾集中体现的新的冲突形式。当前,加强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保障变得异常迫切。加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课题。

       对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建设涉及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个层面,需要动员和调动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需要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层面研究和构建安全平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是指能够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各种技术、管理措施和体制的有机综合体,该平台包括:信任服务体系、密钥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安全政策等。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还需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指导思想,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三个基本层面出发,通盘考虑物理(硬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访问控制、安全扫描审计与监控、病毒防范、安全管理、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方面的安全需求,任何想通过单一手段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企图都是片面的;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安全教育与安全预防,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需要认清技术是手段、管理是基础和人是关键这三大要素,实行分域分级管理与保护;需要注重发挥隐患发现、安全防护、应急响应和信息对抗四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和对抗六个环节的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产业自主研发和安全环境建设等,安全设备依赖进口会导致受制于人,而且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陷阱会使我们对安全性无法作出的准确而科学的预期。

       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信息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的技术。1)报文鉴别:判断数据信息是否完整的技术。最著名的报文鉴别算法是MD5(128 bit)摘要算法。2)PKI和数字签名:PKI是指以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认证、授权、加密等软硬件综合公钥基础设施,是进行网

       上审批时识别身份的重要手段,包括数字签名、加密技术及证书管理单位(CA)。数字签名的目的是使接收者能核实发送者所宣称的身份,保证发送者事后不能否认并使接收者不能伪造信息的一种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22.4.1实施)对数字签名的合法性作出了明确规定。3)认证技术:保障公文发送方或接收方身份真实性的技术。主要有:指纹、虹膜识别等基于生物特征的技术;I C、USB Key智能卡技术;基于时间、事件同步的一次性口令方式。(2)针对数据机密性的保障措施。1)加密传输:为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听、中途修改和劫持对传输数据进行的编码变换。2)安全协议SET:SET协议涉及顾客、商家和商业银行三方,专为与支付有关的报文进行加密,可使流经政务网的交易信息及Internet上的信用卡在线交易变得安全。(3)针对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的保障手段:1)多层次防病毒体系与防火墙:在政务内外网之间设置的某种阻止或放行信息的机制。2)入侵检测(IDS)与安全扫描监听:IDS和安全监听可监测传输数据、分析及检测流行的系统漏洞。3)备份与容灾恢复:政务数据信息在一旦遭到破坏时能及时恢复使用的机制,技术上采取双工工作方式。

       2. 数字鸿沟

       一般表现:数字鸿沟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在一国范围内表现为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不同信息主体等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的影响:造成发展机遇和环境的巨大落差。

       成因:(1)国家、社会之间的整体实力的差距是国家间数字鸿沟形成的根本原因。

       (2)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解决的方案:(1)在观念上要重视数字鸿沟,消除盲目乐观的误区,建立危机意识。

       (2)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定正确的信息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产业支撑。

       (3)要注重培育数字化的内在生长力,把握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性。

       (4)加快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应该网络先行,这是弥补数字鸿沟的基础。

       (5)树立人才资源观,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人力支持。

       (6)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可以使知识传播成本不断下降,而且这一下降是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的,即人的现代化。

第五篇:电子政务考试重点(模版)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动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二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的区别

       1、组织形态不同,传统政府是金字塔形的科层制,电子政务的是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2、管理体系的不同。传统政府到电子政务,是从集权式过渡到交叉式、网络式的扁平管理体系。

       3、信息渠道流通的不同。传统政府单一的信息流通渠道到电子政务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渠道。

       4、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同。传统政府垄断信息,电子政务中上下级信息趋于对等,信息渐渐公开便民。5民众与政府的互动程度不同。传统政府中民众与政府互动困难,电子政务中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三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1、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转换政府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和节约行政成本。

       3、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从经验决策过渡到科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决策。

       4、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

       5、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增加政府运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四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

       1政府信息的公开。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3政府信息与通信网络的发展。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5政府服务模式的创新。6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7电子政务的法律制度。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9公务员的教育与培训。

       或者可以答信息基础结构状况:

       1、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政策基础。

       2、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基础。

       3、电子政务发展的资源基础。

       4、电子政务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

       5、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基础。

       五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策略十原则(不用背)

       1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2要实施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的策略。3要针对政府提供的信息、办事事项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4要在客户与政府打交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施动态的管理和服务策略。5要实施交互渠道创新与整合的策略。6要实施主动提供服务的策略。7要实施联接“信息孤岛“、整合系统后台的策略。8要实施数据挖掘提升政府服务能级的策略。9要借鉴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10要实施网上隐私保护的策略。

       六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政府、政府雇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

       七电子政务的互动模式

       1、G to G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打破机关组织部门的垄断与封锁,加速政府内部信息的流转与处理,克服政府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提高政府内部的行政效率。

       2、G to E电子政务是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

       3、G to B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政府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系统等。

       4、G to 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政务。主要目的:为广大社会大众提供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使政府能及时、真切地了解、充分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八电子政务的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外部系统是电子政务的G TO B和G TO C两种模式的作业信息系统,内部系统是指电子政务的G TO G和G TO E两种模式的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九网上受理应用阶段

       1网上审批,是政府对外办公的一个窗口。其是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将各个部门现行的工作流程简化转移到网上,方便公众办理各类事务。

       2网上并联审批是指用户所申请的审批业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联合审批,其可以直接在窗口提交资料,同主受理单位负责各个相关的审批单位办理,再完成最后的审批工作。

       十结构化决策:对某一决策过程的环境及规则,能用确定的模型或语言描述,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的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指决策过程复杂,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其决策过程,更无谓最优解的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介于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决策可以建立适当算法的方式产生决策方案,使决策方案中等到较优的解。十一数据仓库和数据库的区别

       1、数据库是面向事务的设计,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设计的。

       2、数据库一般存储在线交易数据,数据仓库存储的一般是历史数据。

       3、数据库设计是尽量避免冗余,一般采用符合范式的规则来设计,数据仓库在设计是有意引入冗余,采用反范式的方式来设计。

       4、数据库是为捕获数据而设计运用简单的事故处理,数据仓库主要运用于数据的分析处理。

       十二政府流程的概念及基本运行模式

       1、政府流程是对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社会各利益团体之间以及他们和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

       2、电子政务的基本运转模式:“前后台,一站式”。基本模式:创造一个虚拟的、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能够超越职能完成集成式的服务。

       13交易费用: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14电子政务绩效的内容

       1、用户满意度。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要求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宗旨。

       2、成本——收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考量;委托-代理人。

       3、运作效益。技术层面:信息渠道畅通、流程顺畅等。

       4、社会效益。

       十五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原则

       1、科学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科学方法。

       2、系统优化。评估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例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等)。

       3、通用可比。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4、实用性。

       5、目标导向原则。

       十六绩效模型应用领域

       1、G2C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

       2、G2G政府部门之间的应用。

       3、G2G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

       4、G2E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

       5、G2B政府电子化采购。

       6、G2C大力发展电子社区,通过信息手段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十七指标选择的标准

       1、效益准则。效益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情,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效益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2、效率准则。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的做事,即不浪费资源,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

       3、回应性准则。针对不同对象体现特殊性。

       4、公平性准则。针对不同对象合理分配,体现公平。

       十八指标验证:

       1、信度,指标精确性的反映。2效度,是否真实反映电子政务绩效的状况。

       十九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的特征

       1物理控制阶段。对数据或信息进行初加工,整理和归档等。2技术管理阶段。引入系统科学的思想,对信息进行系统集成。3信息资源管理阶段。从辅助角色转变为管理的主角,新型部门和职位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出现。4知识管理阶段。以实现组织的知识共享、提升知识的价值,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为目的。

       二十一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是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服务的一种工具。以元数据为核心,将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嵌套组织,可以方便地根据应用需要按行业、部门、地域、应用主题和其他使用目的变换出政府信息资源的各种目录。政府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以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为依托,支持跨区域、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信息系统。

       二十二电子政务的安全需求

       1权限控制。2身份识别与验证。3保密性。保护敏感信息。4数据完整性。5不可篡改性。

       二十三“三网一库”:机关内部办公网络(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络(专网)、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外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一库)

       二十四对称密钥:又叫专用密钥加密,即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双方必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明文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

       非对称密钥: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成对出现,却不能根据加密密钥推出解密密钥。发送数据的一方用另一方的公钥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然后由接受者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数字签名:以电子形式存在于数据信息之中的,或作为其附件的或逻辑上与之有联系的数据,可用于辨别数据签署人的身份,并表明签署人对数据信息中包含的信息的认可。

       二十五物理隔离技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联接到公共网上。其的解决方式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单个用户不能同时使用两个系统。

       二十六防水墙技术是针对企业级用户的内网安全加密管理系统。

       二十七公钥基础设施(PKI)平台即公开密钥体系,是一种遵循既定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它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简单来说,PKI就是利用公钥理论的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

       PKI的基础是加密技术,核心是证书服务。

       PKI的五大安全服务:身份认证、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不可否认性。

       二十八特权基础设施PMI与PKI的区别:PKI主要进行身份鉴别,证明用户身份,即“你是谁”。PMI主要进行授权管理,证明这个用户有什么权限,能干什么,即“你能做什么”。

       二十九属性证书与公钥证书的区别:

       1、属性证书及其属性授权机构AA考虑的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公钥证书考虑的是基于有户或ID的身份鉴别。

       2、公钥证书将某一主体的身份与其公钥相绑定,并由可信的第三方签名以向公钥的使用者证明公钥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属性证书仅将持有者身份与其权力属性相绑定,它不包含持有者的公钥,因此不能单独使用。

       三十“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就是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