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职业倦怠的概念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产生了[1]。Freuden-berger的观点继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与模型。在已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分别由Maslach、Pines以及Shirom提出[2]。随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学领域。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 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2)整体性。(3)相对稳定性[3]。
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3、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沈翰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5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为2.146,虽然还没有达但从分布来看,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普遍存在;其中,教师的情绪衰竭问题比较严重,而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的问题尚不严重[6]。
乔富胜、宋新国、苗丹民通过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14个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得分21.24,每题平均得分2.36;去人格化维度平均得分6.39,每题平均得分1.28;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28.22,每题平均得分3.53.说明就平均分数来看,小学教师整体上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程度不高,个人成就感较低,有轻微职业倦怠现象.小学教师已经产生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高个人成就感低落29.28%,其次情绪衰竭问题也较突出,高情绪衰竭5.26%,中等情绪衰竭36.84%,去人格化的问题不太普遍[7]。
李冰运用改编的MBI对上海市8所小学、6所初中、9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选取四组被试(即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750名进行施测,上海市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偏高,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成效感较高。
1、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在性别、科目、收入、教龄、学历、学校性质、是否具有行政职务以及是否班主任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性别、是否班主任和学校性质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2)教龄在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三个维度上都有显著的主效应;(3)科目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4)收入在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5)学历在情感耗竭和成效感维度上有显著的主效应;(6)是否具有行政职务在成效感维度上的主效应显著。(7)在去个性化维度上,收入与学历的二维交互作用显著。
2、对科目、教龄、学历三因素进行多重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在情感耗竭维度上,文科教师与教辅人员间有显著差异。(2)在情感耗竭维度上,6一10年教龄和11一15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在去个性化维度上,5年以下教龄和6一10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在成效感维度上,5年以下教龄和6一10年的教龄的教师与25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显著差异。(3)在情感耗竭和成效感维度上,专科以下教师和本科组教师有显著差异[8]。
4、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我国关于幸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落后西方大约3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处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教师和老年人的调查研究,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和城镇居民,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现端倪[9]。
相类似的研究中,杨宏飞和吴清萍用人脸量表和SCL90测量了301名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成右偏态分布趋势,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10]。
宋德香通过问卷、访谈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因素层面、领导因素层面、同事因素层面、整体因素层面满意度较高;在晋升因素层面基本满意,在收入因素层面、物质因素层面、发展因素层面满意度较低。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各层面差异并不显著。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教龄的教师在考试压力维度上差异不显著[11]。
肖杰通过问卷、访谈,认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受到学校、人际关系、性格、经验、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12]。
言妹媛通过自编问卷分析发现广西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水平不高。比较满意的是同事关系;中等满意是对领导的管理、工作环境和自我实现;对工资待遇、工作本身、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学生及家长则不太满意。另外,她认为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这与之前的几位研究不同[13]。
李育华运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一百多名城镇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被调查的城镇教师的精力良好,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平均得分最低。精力与对健康的担心程负显著相关,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情、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与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同松驰与紧张呈显著相关[14]。
曹建强通过自编问卷分析,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学校、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不同工龄段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体验频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些和肖杰的研究一致。另外,他认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成就感、自己认为的社会地位、工作感受状况、单位提供给教师个人发展机会、教师主动获得个人发展机会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此外,择业动因与职业幸福感之间也有关系[15]。
倪林英,杨勇波等在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量表对328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已婚教师在情感和行为控制与未婚教师差异有显著性。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不同性别、教师类型(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已婚和未婚教师间差异无显著性。总体幸福感评分与主观支持评分、EPQ-N分、经济状况呈显著相关。主观支持、神经质与经济状况是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6]。
参考文献:
[1]卞 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年 第11卷 第4期 [2]Shirom A.Job-related burnout.In: Quick JC, Tetrick LE(Eds.).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2.245-264 [3]王燕,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22年
第2期 [4]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
[5]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23~28。
[6]沈翰,教师职业倦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7]乔富胜,宋新国,苗丹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22, 29(1)
[8]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5月
[9]杨宏飞,吴清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2(3).[10]李志,谢朝晖.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11]宋德香.济南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2.[12]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2.[13]倪林英,杨勇波等.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2(1)[14]李育华《城镇小学教师个人评价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22.9
[15]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2.[16]倪林英,杨勇波等.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2(1).
第二篇:浅谈职业倦怠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原意为“燃烧待尽”,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国际心理学大会将教师列为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马老师以如何让蜡烛持续燃烧为主线,结合大量的生动案例及权威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从“闪烁的火焰——倦怠的辨别、重燃火焰——倦怠的恢复与预防”两方面给出了十余条操作性强、令人感悟的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调节策略
“职业倦怠”却悄悄地侵袭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
我个人自从大学毕业,在农村任教已有三年有余,做过两年班主任,所带班级班风规范,学风较浓;所任科目学生成绩也较好,经常在学校统考中位居同年级前列。然而,个人感觉有稍微的职业倦怠症状,主要表现为:有时候会感觉到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感觉微薄的薪水和辛劳的付出不成比例,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有时候会烦躁、效能感降低,自责。
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学校所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双休日的时候,寂寞就偷偷来袭,感觉生活平淡如水;另一方面是担任班主任,早晨五点多起床,带学生上早操,清点人数,维持晨读纪律。之后自己做早饭,备课,准备上课,劳累了一上午,中午做完午饭,要去教室维持午休的纪律,晚上,去学生宿舍查看人数,因为有个别学生夜里会偷偷翻墙去网吧,维持就寝纪律。学生给你休息之后,要批改作业,准备明天的新课,熬夜是经常地事情,这基本上就是我一天生活的写照。微薄的薪水和辛勤的付出不成比例。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现实生活的压力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努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国家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切实做到教师职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其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这样会使教师心情舒畅,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安排好教师的工作,适当控制教师的工作量,帮助教师解决好劳逸结合问题。
第三、要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调节,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该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释放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解脱,还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豁达,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妥善处人处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如书法、绘画、写作、旅游、文娱活动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也使各种活动互为调剂,避免过于紧张。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与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心理。
第三篇: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之我见
从事教师行业十二年,总感觉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态度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总感觉学生愈来愈烦,从学生的身上找不到快乐,从教学工作中找不到乐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学生没一点耐心,总感觉学生什么都不对,不想和学生过多的说话,对前途感到无望。
2.个人成就感比较低,做事总感觉没自信,凡事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去做,所以应付差事的次数就多了。
3.经常感觉深度疲劳、失眠、情绪低落、不想和家人交流等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本次培训,我知道了这是职业倦怠引起的,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准备状态,还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使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造成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积极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教师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培训,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节自己的职业倦怠:
1、在人际交往中要心态平和、坦然工作、开心生活,不要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更不能把对学生怨气撒下家人,也不能将家中的不快带到教室,保持心态平和,是调节倦怠的重要方法。
2、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在一旦
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想办法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翌一扫而光。
3、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空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4、学生的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倦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得以在安静、有纪律的情境下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减少教师的挫折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和你顶嘴,或因学校某些不公平的事让你愤愤不平时,当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时,你要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像旁观者一样告诉自己,人生旅途经常会出现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顺利,没有挫折就失去了奋斗。你为一件烦恼的事情痛苦得难以自拔时,不妨对自己大喊一声:生命太短暂了,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还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便会豁然猛醒,悟透人生。
5、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放松自己。可外出旅游、购购物,跳出工作的小圈子,变换一下环境,跟其他行业的人多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
6、注意调节压力、生活、事业三者平衡,让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尽量选择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如爬山、郊游等。
总之,调节职业倦怠的方法还很多,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让自己能自愿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寻找教学的乐趣,你的生活肯定会丰富多彩的。
第四篇: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 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当前,教师超长的工作时间、超大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和思想压力,令许多教师们患上了“职业倦怠”,新浪教育频道曾做过一次“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是,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
主要表现有①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②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③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此导致教师缺少幸福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造力,使教学效果下降,最终使学生利益受到损伤。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帮助教师预防与走出工作倦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1.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要树立“以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学校制度的制定必须有人性化的内涵,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在评价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需要激励、公平激励、目标激励。当然激励策略因人而异。激励要公开、公平、公正,奖励要分明,以奖为主,以惩为辅。摆脱狭隘的个人情感因素,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评价体制;校领导及时下基层与教师沟通,并把它制度化,作为考核校领导的重要依据。奖惩要有力度,还要及时。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是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有效方法。
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与其他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很差,单就个体来说,就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是与他们因为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教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物质支持,又要有精神支持。随着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了,让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天底下令人羡慕的职业也就有效预防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的发生。
3.引导教师自我调节
(1)正确引导教师认同教师职业,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除了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他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奉献意识、质量意识和成就意识,使得他们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教师工作兴奋点,关心教师职业价值创造。
(2)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a.满足教师需要,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学校要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整体把握教师一定的心理需要,尽其所能,适度满足教师需要。
b.优化学校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凝聚力。学校领导可以运用这两种渠道,采用一些有效策略增进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做到烦恼有处倾诉,快乐有人分享,使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c.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当教师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可以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让教师参加各种团体咨询活动、设立个体咨询室,给教师提供一个宣泄压力、放松自我的空间。
(3)教育管理者要为教师适度开展一些娱乐、运动和休闲活,提供更多的娱乐、运动的时间与场所。娱乐、运动、休闲是人生的润滑剂,让教师相信自己能够从事运动性、文艺性、学习性等休闲活动,让教师轻松、满足、愉快,达到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健康、丰富经验、提升价值的效果。
教育管理者正确引导教师积极进取,收获人生,善待生活,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不断增加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这样才能有效杜绝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第五篇: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带病的大夫如何给别人健康
“工作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因果关系。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也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适度的压力可以给工作注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下无法解决,又缺乏缓冲和外部支持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或者枯竭,而枯竭带来的多是负面影响。职业倦怠多发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职业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要求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长期面对这些压力,一些人会出现情绪情感上的疲惫不堪、消极怠工,甚至对工作的厌倦。
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心理原因如下:
1.教师内心原有的对职业的认识与现实提出的社会认识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
社会在发展,对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那些新的压力,就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师对职业的反叛。2.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产生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曾经有一位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矛盾心理,使教师对职业产生了反抗情绪,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3.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人格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的发生。
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特别是具有A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强烈地寻求成就、竞争意识强、行为急躁、动作及语言粗鲁等。研究表明,A型个性个体血液中的激素成分多得多,更容易受环境要求的影响,发生心理紧张反应。
(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社会原因如下:
1.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现在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负担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时间,这更加增添了教师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这又可能导致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长期如此,必然会使教师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2.教育中一些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
现在社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实际权重之间的矛盾差异,教育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广大家长的客观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这些矛盾大多又是不可调和的,这势必会极大地扼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使教师丧失了自我价值,教师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3.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已经形成了诸如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的传统观念,这些都是以牺牲教师作为其本质要素,这样的观念只会给教师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如果一种职业非要以毁灭自己作为代价的话,那谁还愿意从事该职业呢?另外,一些教师周围的许多教师一生都是在高考的重压下消耗完了生命,这也给一些教师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感觉职业的无奈。
二、教师亟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 “多数人在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往往浑然不觉,忽略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直到身心无法负荷,引发各种疾病。事实上,倦怠就是以最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要放慢脚步、体验生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面对职业倦怠的潜在威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将职业倦怠的危机转化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一)、“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
(二)、职业倦怠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要积极规避职业倦怠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三)、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倦怠的技巧。“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仅如此,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
(四)、职业倦怠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因此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手段。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职业倦怠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倦怠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六)、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出现职业倦怠。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同时,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在一些地方,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心理学专家在教学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中小学开辟“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有助于为老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