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篇:思修论文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
论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理想信念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恋,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好是庸俗空虚。然而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和价值观定位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应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关键词】 理想信念
探究问题
对策
人生观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其精神动力。所以,理想信念是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理想信念能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在理相信念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如今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在校园内外经商、泡网吧玩游戏,男生晚上通宵玩游戏,女生晚上看电视等等,到第二天上课时不能准时到班,课堂上睡觉、逃课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不少的学生把个人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沉迷于恋爱,对象理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上大学就为了张文凭,浪费了大好的大学时光。有些人视能赚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为理想信念,可见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才是理想信念,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2.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逐渐形成多元化思想观念,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时有表现。一部分大学生抛弃远大理想抱负和追求,相反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如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如何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金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不能”,“唯利是图”等等。缺少了理想信念,变得世俗化,不断地追求各种利益,纸醉金迷,他们以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成为了世俗的追名逐利者忘记了反思总结,缺少了人情味。
3.好高骛远,不能正确定位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规划,在大学前几
年中,认为大学还刚刚开始,没有必要考虑未来职业的问题,而到了大四,对择业了解得又不多。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满怀抱负,有着一腔热血,急切的想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有些学生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经验,却想要一步青云,高不成,低不就,此时便造成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4.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不少大学生连班级工作都不关心,更不用讲关注社会。在校园中,关心社会的同学并不多,很多同学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不了解,而当社会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也置若罔闻,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也就是举手之劳,走出校园去做义务劳动的人也是少见,而当前大学教育中,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根据以上现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性策略:
1增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信念 :刚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放松了自己,大学没有高中那么的紧张,所以有些同学开始睡懒觉,上课迟到等等,但大学也不是天堂,还会有压力,如果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同样也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其他人玩自己跟着玩,最后一无所获。应该树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等等的信念。
3弘扬奉献精神 :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半个社会,作为大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还是看为社会付出了多少。在大学期间,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去做点义务劳动,帮助弱势群体,关心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不仅是完善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更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互帮互助,在大学里我们会得到同学的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得到别人的青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的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自主择业与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但并不完全自由,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同时要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在大学里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人才成长规律。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诱惑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失去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引,极易导致道德沦丧、误入歧途。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各种诱惑,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因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之海的导航明灯。【参考文献】
【1】周曙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策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
【3】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
第二篇: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前进壮大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简要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当前的领导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但是由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某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变化,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部分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淡漠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行为上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严重后果。
(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
某些领导干部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解决 实际问题。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完全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但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四)部分领导干部道德缺失,缺乏模范作用和号召力 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多数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全丧失了号召力。
二、解决对策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三个学习”,把握工作主动权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只有学懂了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坚持对党的创新理论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同时,自觉运用新理论指导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一要遵循发展规律学。当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与风险同在,机遇和压力并存,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辨明前进方向,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去学习。二要结合工作实践学。我们要紧密联系各自单位工作、岗位业务实际,将所学理论只是运用到服务部门、服务群众等工作实践中去,努力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推动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动力。三要着眼解决问题学。学习党的理论,必须着眼于解决工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心工作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二、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三个落实”,管控言行不失范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远大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它的实现离不开具体而实在的行动。这就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必须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做到知行合一。一是落实在严守党的纪律上。党的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必须要求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做到知纪、懂纪、守纪。二是落实在踏实履行职责上。本职岗位是检验理想信念的基本平台,像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锐意改革的人民公仆就是一根根标杆和一面面旗帜,我们广大领导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把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最大职责和最高使 命,用情用心用力干事,模范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奉献精神。三是落实在廉洁自律上。清正廉洁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我们一定要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等方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做到表里一致、始终如一,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筑牢思想防线,方能永葆政治本色
第三篇:思修论文论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精)
论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摘要:
法制观念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就此现象,我们讨论大学、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自己应该如何增强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关键词:
普法教育,思想氛围,教育改革,法律权威 一 调查
通过校园调查表显示:
有28%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没用过法律知识,不知道怎么用;有46%学生认为掌握法律知识一般有用;有22%大学生认为掌握法律知识很有用;有4%学生认为没学到多少法律知识。
有52%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能学到东西;有20%学生认为太形式没意义;有14%学生不愿意去,认为浪费时间;有18%学生没参加过。
有32%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经历;有64%学生暂时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有4%学生认为不会有类似的经历。有36%学生充分信任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有50%学生比较信任此类机关;有14%学生不信任此类机关。
有44%学生认为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是最有效的;有26%学生认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是最有效的;有20%学生认为群众监督是最有效的;有6%学生认为执法机关自我监督是最有效的;有4%学生说不清。
有78%学生认为法律能维护自身利益;有26%学生认为不信任法律认为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有16%学生认为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禁发现当代的大学生法律观念比较淡薄,虽然当他们权益受到损害时,有一部分人想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更多的是自认倒霉。他们大多数人法律常识很少,掌握法律名词也很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律观念,有待提高。
二, 大学生应树立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
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
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 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律的权威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臵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中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
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虽多数大学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臵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
对于法学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
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
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1986年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的根本途径。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后备干部和各级管理人才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法、知法,使他们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而做到守法、用法、护法,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四,维护法律的权威
(一)全面认识法律的潜能和价值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全面而充分地开发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相反,滥用和践踏法律的历史所造成的消极法律态度对人们却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潜能和价值确实是值得信奉和可以依托的。
首先,法律作为一种心智现象,包含着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成果,反映了大众的感情倾向,表现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因而,法律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
其次,法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它是概括性和稳定性较强的规范体系,便于人们把它应用到具体的事实上,对社会关系作出合理的调整;同时,法律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变成了广为人知、难以掩盖的社会存在,成为公民通用的一把尺度,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而且
可以用它来评价别人的行为,特别是评价公职人员的行为,从而形成一定的法律秩序。因此,法律也是逻辑、事实和理解的统一。
再次,法律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内在的批判能力和进化机制,它总是一头连着特定社会的历史传统,一头连着未来的理想王国;它不仅能够与社会进步保持协调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引导和保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法律体现了传统、批判和进化的统一。单从法律的上述潜能和价值看,也许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发明堪与法律媲美;而且,法律的这些潜能和价值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能够全面地开发和利用之。
从法律的社会功能来看,在现代法治国家里,特别是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法律不仅是必要的社会控制系统,而且是国家的精神存在形式和政权的象征。国家和社会对法律存在多方面的需求:
1,法律往往被作为国家主权的存在形式,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2,法律往往被作为政权的确证方式,构成了分配权力的主要途径和行使权力的主要依据。
3,法律是社会内部多元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冲突得到协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妥协和共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4,法律既是社会道德的起码要求,又是人权的存在形态之一。作为最低道德标准的法律,往往构成了民族的人格素质、信念和自律的支柱和依托。作为人权存在形态之一的法律,是实现人权要求的最可靠的保障。
5,法律是形成和保障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的控制系统,通过法律确立公认的行为模式和解决争议的程序,可以实现人类尊严、合作愿望和利已本能的均衡,从而达到社会最优状态。
6,社会因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往往导致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需要法律通过对价值系列的确认和对价值标准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来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
既然法律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具有如此广泛而重要的意义,我们就应当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意识。
(二)正确认识人民、执政党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邓小平一惯倡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要把党政关系理顺;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理解,党政关系问题主要是执政党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必须先解决在常规政治下人民、执政党和法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化身。彭真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我们的法律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就表明了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违反法
律,就是违背人民意志,损害人民利益。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法律是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就意味着法律不仅仅是哪一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就意味着法律与人民意志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法律就是人民的化身。
2、中国共产党既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也是人民的工具,是组织和引导人民形成和表达共同意志以及将这种意志转化为法律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地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是我们认识党与人民和法律的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政治理论界和法学界已经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阐述。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a、执政党领导人民,但不能代替人民,执政党只是引导和组织人民按照法制化的民主程序实现由人民意志向法律转化。
b、政党作为社会权力的代表不能等同于国家机关,政党权力能够通过国家权力(主要是代议机关的立法权)来实现,但本身不是国家权力。
c、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人民利益体现的法律也高于一切,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把党臵于法律之上是错误。
(三)正确认识法律与政府的关系
在法律与政府的关系上,当前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作出正确的回答:宪法主要是约束谁的?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
从整体上说,‚政府与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政府形式及其机构的权力及职能由法律加以规定,而每一政府机构都要通过制定、适用和在具体情况下对个人实施法律规则来进行工作。‛“14”在几千年的专制历史中,人们奉行的是绝对的国家至上原则,政府是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强大机器,是人民的主人;人民完全处于服从政府的地位(只有到了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才奋起反抗);法律是政府驾驭人民的工具,是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然而,现代民主政治否定了绝对的国家至上原则,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政府被视为实现和保障人民利益的一种政治共同体,政府既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机构,又是受法律约束的机构,即有限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是政府的主人,法律则是人民约束政府和进行自治的规范系统。
从宪法史来看,宪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法律权威逐步取得优于政府权威的过程。在英国,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首次把王权臵于法律的约束之下,迈出了人类追求民主宪政的第一步;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提高了法律的地位;1689年的《权利法案》则是国会权力取得高于王权的地位和民主制最终战胜专制的标志,也是法律取得最高权威并实现法治的标志。在美国,作为历史上宣布民主共和国原则的第一个政治纲领的1776年的《独立宣言》庄严地宣告:‚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引者注。),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政治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787年的宪法为了永远确保人民主权和人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织政府;这种‚分权制不仅是强化权力的,而且是维持民主的。‘分而治之’的格言过去被人类的主人用来使其臣仆受奴役。信仰民主的制宪者利用了这条古老的原则,并在相反的意义上把它当作被治者得以将他们的意志强加于其未来的统治者头上的一种战略。‛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前苏联,列宁曾明确地宣布:‚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第一次解决了平等权的经济基础问题,完成了宪法史上又一次伟大革命;但是,由于简单地否定了历史上某
些宪法的积极成果(如分权与制衡原则和法治原则),‚法律被看作是政治权力的工具,而不是防止滥用权力的保障‛,获得了平等权的公民仍然难以抵制各种权力的滥用,也使国家政局难以保持稳定。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是宪政的目标之一。‚宪法只不过是限制政府权力的工具而已。‛怎样才能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必须确立这样的前提,即‚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说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并非虚言。邓小平说人都是有缺点的,也包含着这一层意义。卢梭曾经把行政官个人身上的意志区分为三种,按其对行为的影响力依次(自然次序)是个人意志、团体意志、公意,而社会所要求的次序与此正相反。用人性的弱点解释权力滥用现象固然是片面的,但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前提,则是必要而有益的。第二,在制度安排上,‚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不仅要在中央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实行分权,即所谓‚双重分权‛,而且要使各种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关于这两点,联邦党人说得更为透彻和尖锐:‚防止把各种权力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分侵犯的必要的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五 总结
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法律权威。
由此可见,实现社会的法制化,增强大学生法律意思,维护法律的权威并不是一件难事,它需要高校、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文库,思修课本 2022年11月27日星期日
目录 一 调查
二 大学生应树立的法律意识
三 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律的权威 四 维护法律的权威 五 总结
第四篇:思修理想信念
理想,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谈到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人,他们一开始都是有理想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不能坚持,从此失去了理想,要记理想失去了可以找回来,但你一定不要失去斗志,不要失去激情,不要失去了对生活 的美好向往,如果这些你还没有失去的话,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理想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 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充实,还是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追求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和信念就是引导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在人生的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 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的保障。在很多的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的目标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 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的历程起着导航 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时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 使人的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多么的曲折,人生的境遇多么的复杂,多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 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就会以惊人 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而具有锲而不舍的动力。与次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可能浑河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坠落,走上邪路。
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的 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 空虚和迷茫,另 一方面又引导人们不段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一个人在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和花朵,也可能遇到挫折 和失败。我们对次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力量,理想信念越强大,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极端困难和严酷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革命的胜利,就是由于党的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的战士,他们前扑后继,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唤醒了民众,战胜了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千百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样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的困难,改变了我国一贫二白的面貌,在建设 和改革的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的成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是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定意志。
大学时期我们都普遍的面临着一系列的人生的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定,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的择友,如何恋爱,如何的面对挫折,如何的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着就
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我们应当高度的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的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充满自豪。
谩谩的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的大学生乘风破浪,破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是自身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的要求。
2‘’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是对犯罪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所作的规定,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本质特征。但是刑法所规定的每一种具体犯罪行为,犯罪人在行为表现上应由哪些要素构成,尤其在主观条件和客观表现上应当具备哪些构成要件,从而体现出犯罪概念所揭示的本质特征,这就是犯罪的构成要件所要研究的问题。刑法所规定的每一种犯罪行为,其主客观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种犯罪都有具体的目的、动机、手段和方法,比如杀人、放火、抢劫、盗窃等犯罪,犯罪人有不同的目的和行为,同样是杀人罪,犯罪手段也不一样。犯罪构成要件就是从各种不同犯罪行为的主客观表现中抽象出共同的规律,研究犯罪在主客观方面所具有的法定条件,解决构成犯罪的规格和标准问题。因而犯罪构成要件无论对立法还是司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思修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姓名:**** 班级:**** 学号:**** 时间:****
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既不是像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的糟糕极了,也不是我们所谓的总体状况良好。应该说,问题确实不少,但这些问题又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严重,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暂时的适应问题,是由于缺乏独立应对各种困难造成的能力造成的。本文重点是从心里问题切入来关注大学生深层的人生价值问题,即保持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的状况
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入大学是理想的实现,也是人生的起点,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重要的是准确了解和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状况,既不能熟视无睹,不管不问,也不能夸大其词。
大学生的心里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和恋爱方面。具体到大学四年的情况,大一新生是“适与不适”的问题,即主要会在新环境适应和新角色定位方面出现问题和偏差。大二是问题“多发期”,不论是评奖评优,还是从大三大四提早到大二的考研和就业压力,使之进入了紧张激烈的各种竞争中。大三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爱的变奏”,大四时“去向何方”。主要的心理特点是:情绪波动大、情感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认识较为深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要求和成人感,但自主能力还有待完善;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冲动,但忍耐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入大学是理想的实现,也是人生的起点,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由依赖父母的家庭生活,变为需要自主、独立的集体生活;由自主性差、自由学习时间少的学习,变为独立性、创造性要求更高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也由以往的佼佼者变为现在的普通者。这些客观情况的变化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导致很多心理和思想矛盾的产生。
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很多,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一方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有害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会使一些分辨能力较低的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从而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在促使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矛盾和压力。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影响也很大。家庭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家庭及其成员是孩子最依赖和信任的,因此,家庭成员关系、家长道德和行为状况如何,会对孩子人格的发展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学校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小学教育普遍忽视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锤炼更是不够,不少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同社会打交道的经验,缺乏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造成心理素质的先天不足。
(二)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是产生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身心素质、性格、生活经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历、抱负层次和期望值以及认识状况都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原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心理学基本知识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消除心理压力和障碍的方法。另一方面,调节对人对事的认知方式、增强智慧,从更长远的利益和更广大人民群体的视觉,分析利益得失,解释心理矛盾和压力。
(一)保持心理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养成心理保健的自我意识,注意及时调节不良情绪和片面认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消除心理障碍的具体方法,缓和心理冲突,注意培养积极愉悦的情绪;增强信心,增强忍耐和受挫能力等。
(二)走出认识误区,正确的认识自我
大学生只有走出认知误区,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既不盲目自负,也不妄自菲薄,而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直观的标准。一个人的主观评价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在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上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最根本方法。一个人具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就能对世界上的事物、对社会和人生有较全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理性的剖析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家庭、学校等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相信在学生自身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一定会迈向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成为心理健康、积极有为的祖国优秀的建设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