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共5则)

第一篇: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重要理论意义

       (1)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社会主义和私有制看成是不可相容的对立双方,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当然,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建成后还要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到那时私有制将为更高级形式的公有制所代替。但是,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资本主义可以逾越,但还需要充分发展商品经济以充分发展生产力,这就使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也是十五大提出的我们现在要着重研究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说明了私有制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容许存在,而且还应支持和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又从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不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要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正确而健康的发展轨道。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成功例证。事实上,科学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必须通过实践检验、运用和发展。

       (2)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经济制度与经济基础其含义是相同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则构成该社会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为消灭私有制这个旧的经济基础而积极斗争。但这种看法忽略

       了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要的实际内容。私有制经济既然包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当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说,私有制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内容之一。由此在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新贡献:一是破除了传统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一的经济基础的观念,确立了综合经济基础的新内容;二是上层建筑是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服务的,私有制经济既成为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上层建筑也要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就不应该再把私有制作为限制直到消灭的对象。这样,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有经济应该具备新的认识、新的观念,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它。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增加了新的内容。

       (3)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思路。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处在建设过程中,当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处在建设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新概念、新范畴、新内容,这是经济理论工面临的艰巨任务。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这个重大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内容确定了,将会推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诸如,如何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如何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正常而健康地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关系到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也是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定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重大现实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所有制关系是经济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巩固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以及其他经济制度,进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2)有利于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繁荣市场,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如前所述,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目前经济条件下对生产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还可以打消一些人的不必要疑虑,如怕发展私营经济被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支持私营经济被说成是鼓吹私有化等,从而在思想领域里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正常的看法。思想认识的转变带来实际行动的转变,有利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4)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本质最终是达到共同富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加不同阶层人民的收入,增加就业途径,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达到共同富裕而逐步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2社会主义的性质的基本意义

       【摘要】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更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社会制度的确立更是为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中国取得的成绩更彰显

       其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制度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当时社会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已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并有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先决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而其具体意义更是: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问中国现阶段发展取得的卓越成绩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的关系。

       二、制度确立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其制度的确立更引起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种种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以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立起来。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由21.3%上升到92.9%,这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为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地主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到1957年超额完成了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的高速度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以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四、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第五、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人民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经济领

       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中国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的轨迹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种种影响更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的重大意义与我国社会所取的成就之间的关系。

       三、制度确立的意义与现阶段国家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在一次次抓住历史机遇并接受机遇挑战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并不断获得世人的称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新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国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十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国际性的大型会展和活动不断举办,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总之,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再一次深刻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繁荣中国。所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就一定能创造更大的辉煌,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

第二篇:社会转型期确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几个基本的概念。

       (一)价值、核心价值的含义

       价值在一般意义上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二是在研究价值观上,主要指的是价值的哲学意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也就是事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

       相对于价值来说,核心价值是一个与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果把“价值”理解为一般价值,理解为一系列观念形态的多元集合,那么“核心价值”就是这个多元集合中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因子,即对一个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能够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核心价值来源于一般价值,但又是一般价值的“中心”,是对一般价值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它反映了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才是最为突出和最为重要的。

       (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社会生活中在多种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价值追求。

       二、社会转型一社会矛盾强化和彰显的特殊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治和文化思想电在经历着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们国家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负面效应和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岗位、管理方式等的多样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阶层、群体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的存在以及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蔓延并影响着我国公民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价值观念。

       从世界历史的现实来看,社会转型时期是最容易发生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和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时期,就像亨廷顿曾指出的:“某一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该国在其它时期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可见,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强化和彰显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各种经济和政治的问题都会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表现出来: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文化认同和价值冲突等新的问题,加上在全球化背景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和挑战,这些都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良性发展的潜在威胁,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关系到中国特毡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的形势而提出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首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们就一直在强调并丰富着社会主义学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性是马克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实践,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成果进~步丰富和完善。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任务,将我们党和人民在过去的历史实践中提过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些思想通过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系统化地提出,是我国关于价值观理论的重大飞跃,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应对全球化的现实选择。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来说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化并不是世人所期待的大家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全球化,全球化也没有能够真正地消除分歧和距离,既没有实现西方国家希望的“普世价值”,也没有能够达到第三世界所期望的平等和公平。正如前文已经论述的全球化充满了意识形态陷进,在东西方的文明冲突中,实际上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的意识形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我们是一个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的国家和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与西方国家在文化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十分激烈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其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有时是根本对立的,虽然人权、平等、民主、自由和正义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那里得到了强调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是社会主义也同样在追求着这些价值并且更加现实更加普遍地在努力实现着这些价值追求和目标。社会主义在努力实现着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愿实现也不能真正实现的价值原则,因为这是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相矛盾的。因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这也是当前全球化不能

       解决反而会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和渗透越来越明显和加劂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维护党和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和政治权威,努力实现社会整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最高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增长,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作为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发展的同时,也将其平等、自由、竞争和法制等价值层面的基本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寓于表达和强化。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的利益多元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也逐渐多元化,我国的社会思潮越来越具有差异性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固有的一些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目前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以及道德失范等问题。当前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的伟

       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每个阶段的现实目标作为我们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时尚,加强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鼓舞人民的斗志,促进社会团结进步、奋发向上。在实践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在具体问题和重大问题上,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进社会公平,努力并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推进

       改革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和保障。文化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对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愈加深入。文化实力不但能够反殃一国综合国力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而且是一个国家其他方面势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中国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不断展开,文化安全问题和文化主动权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而且愈加突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处理等重大问题在新的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增强国家和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不断被认识、凸显和弘扬。同时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提倡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主体内容,是先进文化的根本和保障。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针对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重要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可以说社会的和谐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价值观的引导和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表现突出,存在着社会分化、分配不公、腐败堕落等各种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冲击、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导致社会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当前我们要努力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和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进步的因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将和谐文化和和谐思想作为党和人民自觉的思想指导,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不断加强和教育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

       但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在整个社会领域里成为人们自觉的观念意识,指导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加强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内容和前提,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精神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要理论创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是应对全球化的现实选择,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还没宥能形成完整的理论和统一的认识,因此,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仍在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现实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世界和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巨大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第三篇:谈谈你对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的认识。

       答: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的前提条件;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⑷、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⑸、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定,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召开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并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

       为了加深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有必要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包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由此可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做出了深刻论述,这就为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2022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表明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奋斗目标。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上述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门做出决定。于是就组织起草《决定》班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历经8个多月,形成了《决定》的初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了50多次修改,使《决定》的内容更丰富,论述更系统,提法更准确,结构更严密,措施更实际。更有力。《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同志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并先后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和3次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组汇报,认真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落实“五个统筹”以及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关注和反复强调。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因此,它是指导我国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的重大意义可以从我国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加以深刻理解。

       第一,从我国所处的国际背景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能够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大背景,必须从有利条件和面临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抓住各种机遇搞好经济合作和开拓世界市场,加快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是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发展,我们应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发展经验,不断促进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还要看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给我国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称霸的斗争还要反复较量。二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比如金融危机

第五篇: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3、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称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后,开始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核定私营资本的价值和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即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私人资本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在生产领域和所有权领域中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性作用了。

       1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基本形式:实行赎买政策和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5、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其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成,多个第一。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

       ❶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❷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❸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

       ❹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二、简答题

       2、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是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五反”是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

       3、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❶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❷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❸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是怎样的?

       ㈠特点:

       ❶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上是三种主要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❷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❸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㈡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是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5、简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❷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一场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6、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阐述。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❶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❷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❸军阀割据混战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❺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

       ❶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❷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❸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❹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的必然性?)

       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表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❷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❸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来规模性增产农产品,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❹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4、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和方针?(简述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❶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❷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即干个体的积极性和要求合作的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❸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❹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❺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5、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特点:

       ❶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❷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❸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