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论文(合集5篇)

第一篇:近现代史论文

       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研究

       摘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今天,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 根据地开辟 建设 井冈山精神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1928年2月新城战斗胜利后,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形成。毛泽东派何长工到湘南、粤北去寻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在江西、福建、广东边境坚持斗争,听说毛泽东已经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便派毛泽覃前去联系。几经周折,两支革命武装终于取得了联系。

       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安全地转移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5月4日,根据湘南特委决定,将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对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领导红军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党领导的农民战争同旧式农民战争严格加以区别。在井冈山时期,他在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发生错误的。

       为了解决在农村环境中保持党和红军的先进性的问题,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的决议案。它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决议案总结创建红军和农村根据地以来的经验教训,着重强调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选出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1

       毛泽东当选为书记。

       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内,土地革命有很大发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县《土地法》。次年春,兴国等县全面展开分田运动。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以来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在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中国共产党坚决地领导贫苦农民向着封建土地制度猛烈开火这个事实,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成功经验,对各地红军、根据地的发展和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经过艰苦的斗争,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懂得,农村根据地已成为积蓄和锻炼人民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基地。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井冈山精神的实质是敢闯新路。正是凭着这种“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首创精神,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两者的本质或者说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两者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和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直接相关,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一个缺乏理想信念的民族,必然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有力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并最终带领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理想。这种为理想而奋斗奉献的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

       2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以及有关这条道路的理论的初步阐明,是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结果。毛泽东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反对本本主义》文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坚持这样一条思想路线,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提出关于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道路。尽管革命的发展还会遇到挫折,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走向胜利的。

       参考文献: 《井冈山的红色传说2》 张泰城 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10出版)

第二篇: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小论文

       老师:范国权

       专业:11级土木1班

       自评:优 学号:1150571 姓名:宋堃

       我说李鸿章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逐渐变得缓慢。清朝中后期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无知的清政府却仍以地大物博,视自己为天朝大国,对西洋器物不屑一眼。殊不知,自己官员腐败,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于是,到了1840年,英帝国的第一声枪炮便轻而易举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拉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帝国列强相继趁火打劫,为攫取利益,蛮横地入侵中国。为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和独立,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如三元里抗英英雄以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诸如袁世凯之类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而来巩固自己地位的买办势力的所谓卖国贼。而对于李鸿章,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来是否定大于肯定,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袁世凯之流的卖国贼。那么,李鸿章是否真是卖国贼呢?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又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曾经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慈禧太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引自百度)。既然清政府都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那么为何这一晚晴重臣还会晚节不保,招致“卖国贼”之骂名呢?

       事件的起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李鸿章赴日本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引起。

       1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千万两白银;○

       3中国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4中国政府给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 州为商埠;○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不仅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民愤深度积聚的时刻,他们极其需要一个“罪魁祸首”,来发泄他们心中对这一屈辱事件的愤恨和不满。不巧,在人们还未深入透彻的了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背景的情况下,李鸿章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一冤大头,被冠以“卖国”之罪名,谁叫他是停战条约的签订代表呢。举国上下认定了,就是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求和,这一软弱性,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上和认识上,他为什么“消极”避战求和;在条约的签订的过程中,在清政府全权委托他签订事宜的前提下,他又费了多少周章,吃了多少苦头,来争取一分一寸的领土主权、来减少一分一厘的赔款。

       首先,在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上,他站在了一个更为理性的高度上。在甲午海战前,朝野皆谓日本国小不足畏,故全国主战,唯独李鸿章深知其强盛,而中国海军费用多半被慈禧太后挪用修颐和园,海军装备落后,设备多不完全。“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结果甲午一战,据称世界第六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事实证明,李鸿章的避战主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次,李鸿章在马关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在日军的前线正在紧逼的情况下,他们给李鸿章的选择只有“允或不允”,催促李鸿章尽快签字。就在准备进行第三次的商议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极左翼分子开枪击中,险些丧命。于是,李鸿章以此相威胁,而日本政府迫于压力和希望尽快了结此事、防止西方列强参与坐收渔翁之利,无奈答应削减白银一亿两左右,这相当于清朝一年多的财政收入!李鸿章更深刻地衡量过主战的利益轻重,所做的一切决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更大的利益,难道仅因为避战和签订条约就要背负千世骂名?这是很冤屈的,就算他不去签,还是有人要去的,这是已经注定了的。应该的态度是,当国家危亡之际,李鸿章凭借独立于众人的见解和非凡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利益,他是一个勇者。

       李鸿章被认为是卖国贼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代表清国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致使俄国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横贯的大铁路,便利了俄国日后侵入中国。李鸿章没能意识到铁路的延伸正是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他以为大清国受到日本威胁的时候,铁路能够便于军事援助这一点,这也是大清国官员的主流认识。但李鸿章已经意识到一旦“路权”模糊不清,俄国人就会有理由在铁路沿线派驻武。于是他坚决反对俄国以官方的名义投资铁路,而坚持用私人投资的方式。李鸿章以为这样就可以将铁路的修建变成商业行为。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俄国侵入并占领中国的东北,这条铁路最终给俄国人提供了军事运输的便利。

       要知道,他的目的,是为了联俄抗日,是为了守住中国的国土。在当时那样封闭自守的大清国里,不能去苛求他具有太超前的前瞻性。如果,俄国遵守条约,那么结果很容易想到。只能说是,这是一次好心办了坏事。而且,李鸿章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意识。他清楚的认识到,西方列强在器物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李鸿章总结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于是,他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发展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为后来的中国军事重工业垫下了基础;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学堂,培养了许多科学技术人才;兴建近代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保护了中华民族资本的兴起和发展。

       而我们对于“卖国贼”的定义是:为了一己之私或一党之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或做出出卖国家利益行为的没有民族观念的人。那么,李鸿章呢?他签订条约是为了一己或一党之私吗?他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了吗?他没有民族观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并且毫无对外邦有投诚之心,甚至是痛恨。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他又何可谓是“卖国”?

       王树增先生曾说:“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我是很赞同王老的观点的,从他的种种事迹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实际上有着一颗无比热忱的爱国之心和济世胸怀。只可谓他是生不逢时,一次又一次地做了清廷的替罪羔羊,而不可谓其为“卖国贼”!我们对待这一老人的态度不应是鄙薄,而应该是敬仰!

第三篇:近现代史论文

       回顾一九四二

       还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一群陌生的亲戚,连大伯都不认识,当时我就愣住了,是不是他们走错门了,直到他们能准确的说出爷爷奶奶的名字的时候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自称是奶奶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奶的后人,然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亲戚。然后我就去匆匆忙忙的找奶奶,因为当时奶奶去邻居家玩儿去了,当我告诉奶奶是她的妹妹的时候,她的眼眶突然就湿了,他当时哭着自言自语:“一直以为她们都没了呢!”当奶奶回到家的时候,奶奶也是一脸的茫然,因为来的都是一些晚辈,因为老年人坐不惯现代的交通工具,都出不了远门。于是大家就都坐在一起开始回顾当年的事。

       原来爷爷奶奶都不是本地人,他们都是在1942年那年河南全省闹饥荒的时候逃荒出来的。那年,河南全省都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而爷爷奶奶就是这流民中的一份子。

       那个时候奶奶还有舅爷(奶奶的弟弟)随着太奶奶逃荒到这里,而大舅爷(奶奶的哥哥)则带着他的家人往另一个方向逃难去了。后来饥荒过去了,而奶奶在这里遇见了同样逃难而来的爷爷,于是他们就在这儿定居了,而对于大舅爷逃到了哪儿,是否还在人世,这些都无法知晓。奶奶说:“从41(1941)年开始,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当听到这些,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但是奶奶就是从这段年月里走出来的。而爷爷也不例外,也是从外地逃荒来的,大爷爷就是在逃荒的途中饿死了。想到这些,我就突然想起了刚拍出来的一部电影《一九四二》,于是第二天我就在网上下了这部电影看了起来。看了电影之后,真的被吓到了,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现在站着的这片土地上吗?电影里的画面镜头是那么真切,旱灾蝗灾更可恨的是军阀国民党统治者,溃散的军队,腐败的政府,更是把灾民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事后我翻阅各种资料,对于当时的情况做了更详细的了解:1942年,就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全国人民一致对外抗战,后方的支援尤为重要,但当时河南爆发了大饥荒,死亡人数达300万之多!1942年,豫北、东、南30多个县占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已被日军占领,剩余的豫中、豫西尚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域内。1938年,黄河决堤泛滥,这让我们记住了洪水,记住了蒋介石,更记住了日本。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以水代兵”之法让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所属44县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黄河水淹没,我们暂不考虑此次洪水对日军的影响,应该考虑的是89万河南百姓。黄河水退后,形成了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黄泛区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大批流向国统区,加重了国统区人民的粮食负担。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决口。大水之后,撂荒的土地又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啃个精光,眼看着仅存的一点庄稼被毁,百姓有苦难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有几十万中国抗日军队驻防,而这几十万人的粮草补充,全靠自己省内解决。从1937年到1942年,五年半的时间,河南兵粮的贡献都是全国第一。沉重的兵役和赋税数额,使河南的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枯竭,许多农民破产逃亡。其实就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和一些杂粮度日,更谈不上任何储藏。当时的百姓家都吃不上饭,许多百姓就被活活饿死。1942年河南全省遭灾,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当时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甚至完全绝收,一场特大的饥荒就爆发了,这决不是偶然。

       但是蒋介石对1942年的河南大灾却不管不问,他不想百姓,只顾自己的利益。1943年3月底,当美国记者白修德向蒋介石汇报灾情时,他说不知道。其实,他早知道,只是不想负责任。1942年8~9月河南刚开始有灾时,蒋介石已从军方得知消息,他就召开了紧急的“前方军粮会议”,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一方面减少河南的征粮数额,另一方面决定把西安方面的储粮运往河南以备军队之用。但蒋介石采取这些非常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河南军队的粮食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救灾措施,只是减免了很少的征粮数额而已,置灾民于不顾。1942年10月,这时冬季来了,天气变冷,灾民很多都逃亡了,百姓的死亡率也迅速上升。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实施救灾工作的最重要时刻,此时也可以阻止灾情的蔓延,但是事实却相反。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粮数额,蒋介石不但不见他们,而且还不让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实地进行考察,也承认河南灾情真的很严重。10月29日,豫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也对河南的灾民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要求采取措施。然而,多方的呼吁,并没有引起蒋介石政府对河南灾情的重视,救灾的延误加深了百姓的苦难。1943年灾区气候依然干旱,灾情进一步恶化。这时,灾区的情况开始外传,2月初重庆版《大公报》刊登了该报记者从河南灾区发回的关于大饥荒的报道,却遭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即勒令停刊三天的严厉处罚。消息传出后,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一片哗然,白修德决定亲赴灾区一探虚实。月底,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白修德来到河南灾区。虽然已经有所耳闻,但亲眼看到灾区的情况他还是深受震动。路旁、田野中一具具尸体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野狗在啃咬死尸。白修德拍下了多幅野狗从沙土堆中刨出尸体来啃的照片。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他走访了一些村庄,访问了许多灾民。从灾民的口中,他才知道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翻阅完这些资料,我真的无法言喻自己内心的感觉,在现在的社会,一个传承了数千年文明的国度,居然发生了这样残忍的事情,不得不说统治者的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果当时政府及时挽救,停免赋税、采取赈灾措施,就能迅速减少灾民的死亡人数,因为资料显示在河南省邻省陕西就有大批存粮。然而,各级官员对灾情总是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统治者就是这样残害了数百万人民的生命。

       那天奶奶整整哭了一天,我不知道是因为想到了她那几十年没见过面的妹妹还是想到了当初逃难时经历的种种心酸„

       今天的我们是何等幸福,我们没有为战争而发愁,更没有为吃穿而苦恼,我们拥有着如此优越的条件却还在抱怨着生活的种种不公平,我们总是这样不满足,总是这样的身在福中不知福。突然间我就醒悟了:生在今天,我很幸福!我应该是努力的把握现在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能很自信地说出我无愧于我们今天所拥有的!

       愿那些逝者能够安息„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题目 :浅析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 :2022级

       班级 :BG1001班

       姓名 :后涛

       学号 :101001010109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22年11月

       内容提要:1840 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起 , 备受欺凌的中国人便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产生的怒火与几千年爱国情结的驱使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同时,上层阶级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然而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军阀就是代表),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孙中山同志把中国引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可是就中国来说注定要失败的。而后李大钊把马列主义带到了中国,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了方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更加顺应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字:国家出路,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毛泽东 正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且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冲击

       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为了挽救清政府危机,镇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想把中国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驮起来。他们兴办工厂,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了官僚资本。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然而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一,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二,洋务运动中翻译了一些外文书籍,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人才。其三,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知识促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得到传播。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此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这样的救亡,难免夭折,结果只是证明希望封建政权本身通过改革顺应潮流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中国欠缺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的土壤,这种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所能灌溉滋养的。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也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静,只要不至于危及生存他们也不愿加以破坏,从而损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热情的支持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只有资产阶级政权才能最大保障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是在国内,它推翻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亚

       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际方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鼓舞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始终不敢这样做,因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资本主义失之交臂,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而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要求用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自此,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历史一本通》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正道可道沧桑可观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感悟

       姓名:张冬妮专业 :环境设计学号:20225711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通过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我看到500年前那红色久远的过往,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重温了信仰的味道,尤其是领悟了社会主义先驱们对信仰、信念忠诚坚守的高尚品格和巨大价值。更让我懂得了中国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332年,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160余年,贯穿这500年发展的一条红线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尤为艰难。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斗争的必然结果。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近代史。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近代史,这一金玉良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近代史这一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足以让每一个国人深刻反思并总结。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美、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仍然在封建主义道路上缓慢发展。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步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但是不久,新思潮还是化为泡影。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背景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反映了农民阶级运动的局限性。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告诉我们,旧式的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面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带来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部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并且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学习并传播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百日维新依旧是以失败告终。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不断的总结历史,探索出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不断奋起抗争,探索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革命的基本规律,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1949年后的近30年中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

       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让我想到了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也是社会主义梦。中国梦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承担一份责任。“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有梦,中国梦就有强大的实现力量。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要紧跟党走,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紧跟党的步伐。实现“中国梦”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学生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才能寻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寻求到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