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王勇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109091010
3英文篇名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Rural Economy in China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制约因素;思路
摘要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新时期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s the basis of the entire economy and the precondition of increas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level.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developing of r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s to develop it in the new period.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因此,探索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十分重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业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有些还相当严峻。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和矛盾.有利于在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科学抉择。
1.1农产品品质较差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I”。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由于人均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始终是困绕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围家,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极度短缺.要想在这种有限的资源空间中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的农产品,就不得不提高农业技术成本。以使农业生产达到预期目标。二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技术模式,虽然这种模式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了
一定的调节。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中国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竞力.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相对不足,己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制约素。随着国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再继续追求过去那种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就会难以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1.2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1990年开始,我国劳动力结构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人数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在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便开始下降121。近年来,由于一些城乡企业不景气,市场需求量降低,农业劳动力回流有所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虽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由于我国劳动力基数较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出现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1.3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从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因素【习;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贸易条件恶化也是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另外,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而增
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就相对减少了农民收入。在现阶段.虽然农业物耗率的增长慢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我国农户有一半左右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不出售或很少出售土地产出品,物耗率的上升使这些农户的纯收人绝对额减少。
1.4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农村投资的问题除了资金的限制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这都使农村投资者投资欲望降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某些重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体制性矛盾未
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并没有使城市化以及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若想缩短城乡差距,既不能依靠增产和提价,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经济本身,必须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快解决城乡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加快农村的整体配套改革。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人问题一直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法规。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_然在扩大。因此,若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农村税费,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二是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三是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使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此外。还要改善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合理政策,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
2.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由此可见,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村的调整应包括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要通盘考虑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营运与销售,多层面、多环节、全面性进行调整14]。首先,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依据,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以农业市场规模弥补生产规模的不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2.3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我国农村的薄弱环节。由于一些地区比较闭塞,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农村技术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市场151。可与一些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外请一些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培训,并以讲座等方式提高业户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农村技术市场的科技含量。在进行硬件改善的同时,还要进行软件改造,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法规,建立技术市场资金支撑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技术市场。
2.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多元化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强县。同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源补充的机遇性、策略性产业来抓,把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着力点来抓,初步形成起点高、收益快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2.5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经济.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就
是政府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根据外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自身制度创新,调整职能,转变职能,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应尊重和维护市场的效率,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对农户、乡镇企业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多给予(提供优质服务)、少索取(减少乱收费),为有效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条件。
2.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境兴县,发展生态工业。拒绝污染环境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型丁业化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将持续、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大幅度调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美国次货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进一步加剧、围外对农产品进口质量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情况下,对加强农产品出口工作提比如下建议。
3.1重点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规范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和农户之问的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议2022—2022年.每年设立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对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给予政策性扶持。
3.2加强农产品出口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辽宁省贸促会农业行业支会和辽宁省农业国际交流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加快组建由出口企业、农民和社会物流企业参加的农产品出口合作社,实现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和营销市场化,建立完备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把农产品贸易做大做强。
3.3设立境外展洽谈活动专项资金。组织和引导农事企业参加境内外展洽会等经贸活动。宣传辽宁农产品.吸引合作伙伴。强化企业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力度.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3.4开展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事企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国际贸易要求,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工作。政府对相关知识培训应给予资金扶持。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没有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今后,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政府领导和政策扶持,按照各地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业中心,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并提高就业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 2022
[2] 魏下海.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22.[3] 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22(i2):37—38.51.[4] 孙良媛.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挑战、机遇与出路——。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术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22(5):48-51.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22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22,4(28).[2] 马敏.十八大报告(全文).2022,11.[3] 徐培华,夏明.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2022,12(4):28~29.[4] 翟振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5] 刘彦随,鲁奇,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22,22(4):385~386.[6] 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22,5.[7] 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3.[8] 陈克立.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J].农民日报.2022,3.[9]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9.[10] 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2022,1:22~23.
第四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发展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好,西部和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差;说得多,做得少;表面的多,深层的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2)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如文化贡献率、实证模型等),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方面。
(3)许多大企业集团已经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而且设立了企业文化部,有的将其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真正地融合,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渗透力和实效性。企业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4)企业家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但企业家精神不能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凸显与张扬个性,并进行科学的CI、VI、MI、CIS设计和恰当的形象塑造。
(5)残酷的市场竞争唤醒了众多企业领导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放与利用。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宽松、优美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人的能量的发挥,更加重视人才的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6)中国企业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没有把品牌作为企业的运作中心,没有建立起客户对品牌强烈的忠诚度和崇敬感,没有利用各种方式为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注重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7)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的底蕴首先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融合了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精神的精华,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来充实、丰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国际化、本土化、多元化、人性化。我们要以开放、兼容的学习精神,主动吸纳外国优秀的企业文化,把它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
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3.1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
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与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
3.2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与统一行为的形成,它要求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3 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
员工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随着个人文化素质、经历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内客观存在。有的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企业的生存,离开企业发展,员工收益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均贫富、吃大锅饭的思想与习俗仍然存在,企业文化必须引导员工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3.4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团队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推动生产的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家是自己指挥自己的手,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优良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氛围,使各项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更主要的是协同企业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甚至每个员工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5 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方式
优秀企业文化一般都较注意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因为这样做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能看得见,学有榜样,效仿有型;另一个关健在于,能确立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
3.6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溶于全体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又带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形象策划;各种有意义的庆典活动,如厂庆、升旗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球赛、文艺汇演、邮展书画展等等。活动必不可少,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不可少,至于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则是需要提倡的,勤俭节约本身也属于企业文化提倡的内容。
3.7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沟通联络,它包括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方式。此外,文化网络还必须在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厂区规划、标志、商标广告等方面体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活动中注重贯穿和体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务实而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也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取得实效。
二、国际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
企业文化是一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它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要研究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各国企业文化兴起和学科发展的状况。
国际上关于企业文化的学说有多种,它们所强调的主题基本相同,但其内容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初步阐明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文化与用人之道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偏重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重视对人的管理。玛丽·凯·阿什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女企业家,1984年出版了她的《用人之道》一书。充分论述了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占据首要地位。
1.企业应最重视的是人
阿什强烈地意识到要培养独特的、强有力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始终强调“人 ”的重要性,并有机的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这就是她的独到之处。她的管理方式是坦诚的--关心、信任,并且深信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这种真正的管理秘诀不仅适合于她的化妆品公司,也适合于公司、汽车公司和其他各类公司。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阿什创办的公司已拥有20万名员工,年销售额达3 亿多美元。
2.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
如果你是一位新进玛丽·凯公司的雇员,你就会得到一块刻有该公司“金科玉律”铭文的大理石。上面写着“您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她力求公正、平等待人,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她也要求公司雇员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
3.人才比计划重要
在阿什眼里,人才远比计划重要。当你跨进达拉斯的总公司时,会看到一张比真人还大的照片,那是该公司的全国性推销指导员。在其他公司也许喜欢用图画、雕像或是自己的产品来装饰门面,而阿什要表现的正是“我们是一家以人为主的公司”。阿什坚信,一家公司的好坏只取决于该公司的人。首屈一指的公司必须有首屈一指的人才。人才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4.待人的方法
作为一个经理,待人的方法很重要,应多以表扬的方式鼓励人们去取得成功。因为人人都需要表扬,这里所说的表扬必须是诚心诚意的表扬。表扬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赞扬、奖给绶带、请被表扬人上台接受众人的祝贺,在刊物上公布先进人物的名单与事迹等。有时精神的鼓励胜过物质。
5.鼓励人们参加创造性劳动
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人人都会支持自己所参与的工作,这是玛丽·凯·阿什激励人们工作激情的又一管理方法。
(二)企业文化与实践经营哲学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气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1.4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司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
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学接受公司文化。
首先,松下认为,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而进行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这是松下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点。企业的使命和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有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松下则认为利润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地供应给社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松下一再强调,企业经营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业经营的秘诀、不过是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工作而已,这是松下的经验之谈。
其次,松下认为,企业的运作首先要树立一定能成功的坚定信念。应该坚持“成功靠运气,失败在自己”的思想。企业经营活动,就是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大众打交道。如何对待社会大众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不能只追求一个企业的繁荣,而是应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带动整个社会走向繁荣,与社会共同发展。
最后,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使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因此,在松下看来,在企业经营业中首要的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松下对自己作了这样的介绍:“我这个人与其说是实干家,倒不如说是理想者。但一个理想者往往要在现实中失败。经常追求 理想的我,所以能够在现实的工作中走向成功,原因主要是在于拥有人才和培育人才的缘故。”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文化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教授多年来从事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氨基酸的管理新观念研究。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他创立了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80年代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理论。
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无论是人还是企业,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成功的、美好的体验。全球企业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学习的社会。
全球朝着学习型迈进的趋势有其更深层的社会动因。这种变化是工业文明演进的一部分。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因物质的丰富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工具性--工作为达到之手段的价值观转变为精神性--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和乐趣的价值观,人们在寻求工作的意义。
(四)“企业再造”中衍生的企业文化理论
麻省剑桥Hammer and Company顾问公司经理迈克尔·海默(Michael Hammer)和CSC Index顾问公司执行长杰姆斯·钱彼(James Champy)是企业再造工程的倡导者。所谓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实际上是对企业最根本问题上的哲学思考和再认识。
企业再造工程也称企业再生工程。它是为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进行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而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实施再造工程,首先要营造一种不带任何条条框框的文化观念--一种完全不受旧思想束缚的文化观念。企业再造工程首先向企业提出的问题不是“如何把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省”,而是首先决定一个企业必须做什么以及怎
海默认为,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它规定了企业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产生更高的效益、什么是企业干得好与坏的主人标准。总之,它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行动指南。一个企业的价值系统虽不像机构、企业制度、管理程序那样显露直观,似乎难以捕捉,但从其实质来看它又是十分具体的。
三、现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企业文化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会对企业管理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思维方式以及战略发展目标的规划产生影响。现代企业基本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出了企业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始终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人的力量来发展企业。2.1企业经营管理手段朝着理念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企业理念的转变应该属于企业文 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管理模式和过去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可以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的转变以及自身企业的实际特点来确定其经营管理理念,之后再将其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便是理念管理,过去海尔公司在兼并企业的过程中并非是委派财会人员,而是委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完成这项任务,让企业员工认可海尔公司的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形成共识,这个企业就自然被激活了。海尔公司的这种管理模式是国内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管理方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企业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发展即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库同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提 供准确信息实现辅助决策的功能。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了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能够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2.3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入驻我国,目前世界五百强 企业中大约有超过70%的企业进入中国,他们都已经在国内设立了分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利用其自身的福利或者提供更好晋升机会等措施来挖掘人才,实行雇员本土化,如此便导致了国内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怎么制定出一个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人才争夺对 策是非常重要的。
2.4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方向发展。
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通过培养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 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系统全面的、具有较高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组织。其本质在于借助各种学习活动来让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已经越来越普遍化,也属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方向。2.5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合金化的趋势。
在当今时代,国内各大企业要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市场处于不断融合之中,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开始呈现出与外国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趋势。如海尔公司的文化便集合了东西方的管理理念,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在引进中逐渐消化,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海尔文化。张瑞敏先生曾经这样喻过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是从日本企业文化中吸取的,海尔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等同于美国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内企业也应当积极借鉴西方优秀大型企业的管理文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推动国内企业的发展。2.6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说即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优秀的企业中包含了有助于学习与知识共享的内部文化,而其实际行为也和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二十一
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点便是学习内容与效果。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利用学习与创新途径来处理好过去一直以来的分工、竞争以及反应性等基础问题。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让企业变成了相互 独立且比较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第五篇: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22-8-21信息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和各类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0年前美国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连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推广在线应用,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它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该系统大力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P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在农情监测与产量估算等方面居领先地位。
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向数字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英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在涉农部门和农户中广泛应用。德国已在农作物生产中成功地应用了3S技术,如对土地精确定位,按肥力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等。法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实时提供病虫害情况、药残毒预报和有关农药评价等信息。日本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以及海关等都已实现了联网,使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及时方便地从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及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等信息。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技术模拟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定位、定量和定时),即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以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我国自从1995年农业部提出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以来,用了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农业部门初步构建起了农业信息平台,有二百多个农业批发市场依托这一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同时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农、牧、渔等12个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经济综合信息网初步建成,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落实,农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通信运营企业不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更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省为例,自2022年以来,该省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6亿元,其中通信公司投资就有4000万元,并且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了为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通信传输硬件条件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对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建立信息采集渠道。然后根据市场发展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开发统一信息采集软件,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再通过完善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资源交流系统。例如,陕西省依托“陕西农业网”建成了果业网、农产品市场网、种植业网、畜牧兽医网、饲料工业网、政策法规网等一批省内农业专业网站。通过专业网,与省、市、县各企事业单位互连。农业厅通过网络传递一般性文稿,发布、查阅行业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机关办公自动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对此,农业部提出,要建立完善预警系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市场监管系统,加快开发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农村市场与科
技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一站通”功能和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启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开发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例如,海南省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订单农业”。一方面利用网络向全球发布、宣传和推荐农产品资源信息,另一方面推行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设网上农产品超市,逐步实现网上交易。通过发布供求形势预测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放心、放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在信息服务方面,山东莱州市“金城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该镇把农业信息服务站与农技综合服务站、果业协会合并在一起,一个机构、三个牌子,把协会会员作为服务对象,开展产前的项目咨询,产后的网上促销、网外统一联合促销等服务,把信息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运用到该镇支柱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中,提高了社会化服务层次,推动了该镇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镇仅苹果一项就比周边县乡每公斤多卖0.5元左右,果农增效十分可观。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在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早就开始了“精准农业”的实施。他们于1999年4月大力推广应用精准农业技术,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兵团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兵团农业新技术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普及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依托农技“110”服务体系,信息联络员的培训工作正在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辽宁省自2022年起,全省统一组织培训信息联络员,经过3期培训,省农业系统已聘用了116名信息联络员。2022年,该省采取省级审批、市级考核、县级培训的形式,在全省培训了1500名基层农村信息员,使农业信息体系覆盖到乡镇,延伸到村屯,从而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