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第一篇: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在特定的产品和市场范围内,为了取得差别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所采取的战略措施。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不得不关注和重视自身的竞争战略。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德勒、安索夫和安德鲁斯,他们强调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化的过程。表现为:首先,企业战略的基础是适应环境。企业自身一般难以左右其所处的环境,因此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顺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其次,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如何获得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企业只有获得了理想的市场占有率,才一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最后,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结构与其相适应。但是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也有不足,主要有: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它主要是从现存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环境来考虑企业战略问题。另外,该理论分析的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企业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中。

       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波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分析主要包括:(l)提出了关于企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威胁、供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这五种基本力量。(2)提出价值链理论。他认为,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并且每种活动都对企业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并且奠定了差异性的基位。(3)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总成本领先、位沦文基于进入壁垒下的手机业企业竟争.伐略分析差异化和重点集中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弥补了以环境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忽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产业分析这一缺陷。但是其理论缺乏对内在环境的考虑。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Wernereflt。企业资源的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的性质、信息、知识等;并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波特所指的市场中,而是在企业内部专有的优势资源。所以企业在实施一个进入战略时,首先要考虑公司的这种专有资源优势,并确定在哪种市场使用这些资源能获得的效益最大,最后再确认实施的具体方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认为知识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并认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能让企业有效地获取、支配并转化为其他资源。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竞争和合作的不断深化,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是信息、人才、高科技和无形资产的竞争,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力量综合考虑内外环境,制定实施合适的竞争战略来维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从进入壁垒角度的视角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考察,主要是分析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和原存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进入、防御战略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性进入壁垒和结构性进入壁垒的角度,分析手机行业潜在的或新企业原存企业的竞争战略问题对手机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因而更多地侧重于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但是与以环境为基础的战略理论以及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篇: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综述

       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综述

       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前者是以哈佛商学院的近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后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文章对这些竞争优势战略理论进行综述,并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核心能力

       [简介]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竞争、营销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22)11-0019-0003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使组织别具一格和与众不同(罗宾斯和库尔特,2022,P.215)。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

       一、产业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以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史煜筠,2000)。

       波特在其影响广泛的三部著作――《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1980)、《竞争优势:创造与维持高绩效》(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构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框架。

       波特理解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产业,一种产业是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者的群体,它们彼此间直接竞争(周晓东和项保华,2022)。有些相关产业尽管它们服务的消费者是相同的,但生产的产品不同,它们各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显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维持持久赢利的机会,表明产业吸引力,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另一个是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并不理想、产业的平均赢利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定位合适的企业仍然可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率,这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

       波特认为企业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性,这两种竞争优势的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集中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如图1所示:

       每一种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优势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采用战略目标范围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在多个产业细分的广阔范围内寻求优势,而集中战略在一个狭窄的单个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成本集中)或差异化(差异化集中)。

       基本战略概念的深层含义是竞争优势为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而创造竞争优势要求企业作出选择――如果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它必须选择它所要获取的竞争优势的类型以及活动于其中的范围。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

       宝贡敏(2022,P.132)认为:“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思想是确认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的确切位置,通过进行价值链调整,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克服企业的竞争劣势。”

       企业要素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政府、偶然事件等都能影响企业竞争的环境,推动竞争优势的创造。其中生产要素决定了在产业中竞争的必要投入,像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生产要素。不同要素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不同作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过于通用而不能在一些战略产业承担竞争优势的要素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能否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要素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要素比较优势,有些产业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工人,全球化的企业还能通过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购买优势要素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

       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以经典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的市场绩效是所处的产业结构的函数,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再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战略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结果形成相对位势,相对位势又带来超额回报。虽然波特的产业分析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而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从而难以解释诸如“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等问题,但其竞争作用力框架对于系统考察竞争力如何在产业层次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决定不同产业的获利情况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框架,三种基本战略的分析也为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从而确立竞争优势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二、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分析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小于产业之间的盈利率的差异。但事实上,许多经验研究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大得多。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来源于外部市场,在更大程度上还源于企业内部因素。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能力理论产生并迅速发展。这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

       (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Wernerfelt(1984)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第一次应用“资源”的概念来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资源基础理论最具影响力的经典论文。格兰特(R.M.Gromt)、杰伊?巴尼(J.B.Barney)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促成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1959年提出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上(陈耀,2022)。

       按科利斯等(1998)的观点,企业资源分成三类:有形资源(如厂房、设备等)、无形资源(如商标专利权、积累性学识和经验等)和组织资源(在企业投入一产出过程中对人、财、物的复杂组合)(转引自史煜筠,2000)。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尽管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企业资源能够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资源成为企业战略的实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

       企业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中很多是企业生存必需的、能够在市场上购得的普通资源。Barney(1991)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Barney(1991)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三个特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Barney(1991)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能力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而核心能力的实质在于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性的智力资本。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这里主要概述一下核心能力理论。

       战略管理中最普遍的核心能力定义由Prahal-ad和Harne(1990)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领域技术的能力(杜慕群,2022)。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性(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和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四个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安景玲等(2022)在对两种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基础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认为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但两者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在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关系上,堪培尔(Andrew Campbell)等(1995)认为,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比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更广阔些,它包括整个价值链(核心能力只体现在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转引自夏清华,2022)。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见,而核心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少看得见的。因此,堪培尔等(1995)认为,最好的母公司应该比它的各个战略经营单位在面对竞争者方面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转引自夏清华,2022)。张延锋和李垣(2022)认为“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相互作用产生能力,资源与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

       李海舰和聂辉华(2022)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景气一战略群组―核心能力”的一般分析范式,运用企业的“竞争优势空间”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从上述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研究来看,波特将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强调了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下转第18页)结构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利用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位势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指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通用的三种基本战略,而企业价值链的差异及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及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而系统提出了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分析工具。企业能力理论以企业“核心能力”为特征,企业核心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的持久力量,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视为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的这种特殊能力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而不是企业某个个人的私人财产。企业内部的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关键因素,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开发环境机会而增值并创造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又因为有价值资源和能力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而得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企业能力理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二百年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再现,当年斯密的分工理论强调的是生产分工,而现在企业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的能力分工。

第三篇:竞争战略分析

       近来,“手机定位”这个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天前,全球知名的SiRF公司宣称,“5年内大多数手机将装上全球定位芯片。在未来5年内,它将成为大多数手机一个必备的原件,除了那些非常低端的,只能用来语音通话的手机之外。”今年年初,中国移动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北四个省市进行“手机地图”业务的试点运行。

       现在在美国和亚洲等通讯市场,许多手机都正在配备GPS定位器,因为它们可以为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带来方便。除了手机产业需求不断增长之外,GPS也将被使用在汽车甚至消费电子产品中。整个市场的潜在需求非常巨大,在中国将存在更大的潜在市场。

       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竞争不断升级的原因。以中国手机市场为例,目前市场上总共有600多款产品,其中大部分型号的产品配置雷同、应用功能类似。只有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才能为整个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在短信、彩铃等业务趋于饱和的状态下,手机定位被视为无线增值新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确定。这种移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手机定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手机定位被业界认为是移动增值业务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增长点。近几年来,手机定位在日本、韩国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手机定位业务也十分重视,相继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

       这套手机定位软件主要由GIS浏览器、引擎和电子地图三部分组成。现阶段,我国可选择的试用服务包括“我在哪里”、“城市搜索”、“行车探路”、“你在哪里”、“城市热点”、“特约商户”等。事实上,中国移动很早就对手机定位业务进行了探索。早在2022年5月,北京移动就基于移动梦网推出位置服务,随后各省陆续推出。

       中国联通也早在2022年7月就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时,只要在手机上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就可以查到开车路线;如果用语音导航,还能得到实时提示,该项业务还能够实现5米到50米的连续、精确定位,并已经实现了全国漫游。为了能实现这一系列的功能,联通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从2022年开始,历时一年多针对定位模式的网络优化,对全国4万余个基站进行了测试、改造、优化和升级。目前,中国联通的网络已经能够全部满足手机导航的需求。

       “国外手机定位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韩、日在手机定位上有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缩小差距、弥补不足,使我国手机定位快速发展。产业合作将是手机定位发展及市场共赢发展的最快途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研究专家王成虞表示。在目前国内的移动位置服务大环境下,手机定位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要想在短期内获得突破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定位精度。其次,联合SP建立移动位置门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推动位置服务业务的发展,韩国和日本的运营商建立了门户网站,吸引众多SP,推出丰富的位置服务内容。如NTTDoCoMo推出的基于i-Mode品牌的定位服务“iArea”,提供的内容包括WNI气象信息、iMapFan电子地图、美食家、ATIS交通信息、Zenrin携带式地图以及住宿信息6项服务;KDDI推出的定位业务已达100多种,如电子地图、餐馆指南、火车时刻表、城市指南、天气和紧急信息等。最后,应注重与终端的配合。日本KDDI很好地团结了终端制造商,甚至芯片制造商,为位置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终端选择。截至去年6月,在KDDI发售的所有手机中,就有高达70%的手机支持GPSOne移动定位技术,而且价格普遍在200美元以内。

       总之,手机定位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系统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GIS开发商、应用提供商、中间件提供商等多个环节组成。而且,手机定位综合运用了移动通信、卫星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是多个产业、多项技术融合的产物。在移动定位产业合作中,运营商应当解决好各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确保产业各方在合作中获得共赢。

       策略: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诺基亚仍是2022年手机市场最大的赢家。2022年,诺基亚在全球销售了4.37亿部手机,销售额为510亿欧元,利润率15.6%,市场份额从去年的约34%上升到40%。与竞争对手相比,2022年三星电子销售1.61亿部手机,销售额约221亿美元;摩托罗拉手机全年销量为1.59亿部,销售额为190亿美元,亏损3.88亿美元;索尼爱立信销售1亿部;LG电子销售0.8亿部。2022年,诺基亚在中国地区(含香港和台湾)手机销量达7070万部,年增长率为38.6%。2022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出口总额超过120亿欧元,其中,销售额达64亿欧元(包括2022年4月1日成立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收入和此前诺基亚网络业务集团的收入);出口额达62亿欧元,较2022年增长30%。诺基亚已连续4年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中国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占诺基亚全球的13%,员工数占诺基亚全球的12%。

       诺基亚的成功没有秘诀,只是能够“做好自己”。手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众多手机厂商处于困境,老牌劲旅摩托罗拉业务亏损,而诺基亚却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常胜将军表面看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像当年摩托的V3或者今天苹果的iphon只是始终如一地奉行“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满足客户对于手机基本价值的诉求,扎扎实实做好产业链整合,做好研究、做好设计、做好产品、做好质量、做好供应链,做好渠道、做好品牌,这是诺基亚基业成功的根本,也是我们国内众多品牌手机要从诺基亚学习的精髓。中国手机企业困境在于其业务盈利能力降低,赢利空间大幅缩水。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建设先天不足,忽视了手机的研发、设计、质量等核心环节的建设,上游利润被芯片、手机设计、模具等企业控制,下游的利润被渠道商剥夺。做低端,亏损;做高端,卖不出去;做大众化的,竞争又太激烈。当诺基亚高、中低手机档手机全线覆盖,当黑手机以更新快、价格低的产品充斥市场时,中国的品牌手机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盈利能力,不是一朝一息的事情,诺基亚在中国市场已经耕耘二十几年,而我们的企业呢?大多不超过十年,还因为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或者盲目的多元化,错过了做强产业的黄金期。

       诺基亚在手机产业链上控制整机和关键核心环节。诺基亚自己做研发、芯片研究、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与品牌;诺基亚不自己做操作系统软件,但控股;诺基亚与手机芯片厂商和其他零部件厂商是供应链合作关系,但控制基带芯片的核心环节;诺基亚外包制造环节给富士康、伟力创、比亚迪等企业。

       诺基亚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妇孺皆知,“科技以人为本”,二十几年没有变过。

       诺基亚业务单元紧紧围绕专业化战略。诺基亚原有业务单元包括移动电话、多媒体、企业解决方案和网络设备。诺基亚的网络设备业务部门和西门子的通信部门合二为一组成新公司,总部设在芬兰。2022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

       司转型的步伐。从一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传统通信手机公司,向以增值和服务为主的全新互联网公司转型。为配合此次转型,诺基亚首先在公司组织架构上做了全面调整,将原有五大事业部——移动电话事业部、多媒体事业部、网络事业部、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客户及市场运营部,调整为终端部、服务与软件部、市场运营部3个部门,其中主要体现互联网增值部分的服务与软件部门史无前例地被提升为一个独立部门,并和终端部门成为并行重要的位置。

       诺基亚的设计追求精益求精。诺基亚总部拥有设计部门,负责从概念化到产品开发各方面的设计工作,设计部有来自很多领域的人才,包括工业设计、用户界面与交互作用设计、人机工程学、通讯设备设计、包装设计、颜色与用料设计、传感技术、消费者透视以及设计管理等。诺基亚全球有6个设计中心,负责进行5-10年产品的设计。诺基亚设计追求的是对品牌核心、恒久价值的诉求,不跟风,不落俗。诺基亚是始终把设计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我们国内很多企业既无研发也无设计。

       诺基亚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客户品味追求。诺基亚有四个产品类别,一是关于时尚类的Live(“至尚”)产品;第二是Connect(“乐享”)产品,即关于快乐分享,强调产品的易用性,给你一揽子简单实用而又刚好够用的功能;第三个是Achieve(“智成”)产品,通过这个智能手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让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第四,多媒体事业部专注于一个叫Explore(“前锐”)的产品系列。

       诺基亚的星网工业园模式打造手机产业生态体系。星网工业园已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手机产业生态体系,诺基亚与星网工业园内合作伙伴一起在北京打造了集研发、销售、市场、服务、生产、物流和地区总部于一体,世界一流的通信产业基地。就近完成研发、设计、开模、采购零部件、产品组装。诺基亚芯片供应抓高端放中间。从手机通信芯片来说,需要基带芯片、射频发送芯片、射频接收芯片与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的集成是趋势。诺基亚芬兰总部调整芯片发展战略,以前的模式是在手机通信芯片上多由诺基亚自行开发设计再交由德州仪器(TI)定制的模式,现在采取的是“在其芯片战略中引入授权许可和芯片来源多样化模式”,其主要精力放在通信芯片中最核心的基带IP部分研发与授权,并与4家芯片供应商合作,德州仪器(TI)仍是涵盖所有协议技术的供应商,博通(Broadcom)成为诺基亚EDGE技术的供应商,英飞凌被指定为GSM技术的供应商,意法半导体是诺基亚3G技术的供应商。

       诺基亚控制手机操作系统开发。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采用Symbian系统,Symbian是专门研发手机操作系统的一家独立的盈利性合资公司,诺基亚既是Symbian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时也是Symbian公司的用户。目前,Symbian操作系统在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7%。

       诺基亚采取多元化渠道策略。诺基亚有全国分销商、省级直控分销商、全国和省级的直供商、运营商平台等多种渠道。对全国分销售策略是精简总代理的数量、改进对总代理商的管理,包括蜂星、中邮普泰、长远通信、神州数码、首信、爱施德等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体系,有效地扩大在二、三级城市的分销渠道和铺货面,增强了渠道渗透能力;直供模式利用直营店的销售网点、规模、售后服务、大量客流等,来迅速增加诺基亚手机销售量,直供的零售商包括手机专卖连锁店如迪信通,家电连锁商场如苏宁、国美等; “省级直控分销”混合渠道模式,目标指向是当时仍未完全渗透的三线以下的城镇市场,“省级直控分销”渠道中,诺基亚全权负责和零售终端接触,省级分销商只提供物流和资金流平台;运

       营平台也是诺基亚重要渠道。

       诺基亚向互联网公司战略转型。2022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步伐。在此进程中,塑造全新的互联网公司文化和互联网公司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有助于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加速公司愿景的实现。诺基亚收购了数字媒体发行商Loudeye、媒体共享站点gate5、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等,推出了一个名为Ovi互联网服务品牌,作为开启互联网的大门,它包括音乐商店、地图和N-Gage游戏,同时也是开启网络社区的大门,用户可由此从诺基亚手机或个人电脑直接接入互联网内容、社区和联系人。

       未来手机市场的竞争可能发生在诺基亚、微软、谷歌、苹果这些厂商之间,但诺基亚一贯的竞争战略将使得诺基亚能够一直笑傲江湖!

第四篇:肯德基竞争战略

       肯德基的差异化战略

       作为西式快餐的肯德基,与中式快餐的较量当仁不让的是产品差异化,而与同时西式快餐并且是头号敌手的麦当劳所采用的竞争战略又是什么呢?从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产品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一个主打鸡肉,健康饮食;一个主打牛肉,营养丰富。但更大的差异化体现在战略本身。经过资料搜寻,他们所走的差异化路线其实是“水涨船高”式营销VS“量体裁衣”式营销的差别。肯德基提价在于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与利润率。麦当劳的目的在于低价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在这里介绍一下肯德基的差异化战略

       1、终端人员本地化、职业化;注重培训,志存高远

       肯德基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肯德基在全国共有员工50,000多名,餐厅及公司各职能管理人员5,500多名,从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起到现在的850多家餐厅,肯德基一直做到了员工100%的本地化。在近16年的发展里程中,肯德基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餐厅服务员, 餐厅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公司都按照其工作的性质要求安排科学严格的培训计划。这些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还丰富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许多有志青年在肯德基成长, 成为企业出色的管理人才。

       为使肯德基的管理层员工达到专业的快餐经营管理水准,肯德基还特别建有适用于餐厅管理的专业训练基地——教育发展中心。自中心建立以来,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

       2、本土化管理,知己知彼

       一家国际讯息公司近日在中国大陆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最喜爱的十大外国名牌中,肯德基家乡鸡高居榜首,而可口可乐和麦当劳仅屈居第四、五位。调查显示,愈是接近中国文化的外国品牌,如果在市场策略方面适当地推行本地化,则愈有可能在大陆消费市场扎根。《联合早报》报道,AC尼尔森公司最近公布,根据他们在30个中国城市发出共1万6677份问卷调查所得,肯德基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外国商品牌子,最大原因是中国人本身就喜欢吃

       鸡,而肯德基的主打产品就是炸鸡。相比麦当劳的汉堡包,鸡肉自然较易为中国人接受。去年,肯德基耗资760万元人民币(约152万新元),把位于北京前门的全球最大的分店重新装修,将北京四合院、长城作为壁画的主要基调,再将泥人张、风筝、皮影等传统民间技艺来点缀各餐区。

       此外,肯德基位于不同城市的分店都会因应各地社区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例如,开办英文教学班及设有大学奖学金;举办残障儿童奖学金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形象。报道指出,肯德基对中国的本土文化如此了解,是因为整个中国业务部清一色都是华人,当中决策部门更大部分是留学海外的中、港、台学生。

       3、渠道通路管理:“从零开始特许加盟”到“非零开始特许加盟”

       如世界上其他著名品牌的连锁业一样,肯德基以“ 特许经营 ”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全世界拓展业务,至今已超过了20年。在中国,肯德基于1993年在西安授权了第一家特许经营的公司,2000年8月,中国地区第一家“不用从零开始经营”的肯德基特许经营加盟店正式在常州溧阳市授权转交,至今,已有11家“不从零开始经营”的肯德基餐厅被授权加盟。目前肯德基在中国95% 的餐厅都是餐厅直营的,只有5%的加盟餐厅。必胜客在中国也设有100多家餐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餐厅是由特许加盟者来管理的。加盟商在加盟肯德基的同时,他们也同时开始了与肯德基平等互利、同舟共济的合作。为了促进肯德基在中国稳步发展,让更多城市的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够品尝到与世界任何一家肯德基餐厅一样的肯德基美食,肯德基于1993年就在中国开始了加盟业务,1998年年底肯德基再次在中国市场寻找加盟伙伴,并公开宣布了特许经营的加盟申请条件。

       在最近的两年中,肯德基计划对加盟申请者开放中国境内非农业人口大于15万小于40万,年人均消费高于人民币6000千元的城市(有肯德基合资企业的城市除外),即经过肯德基公司对加盟申请者从融资实力,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非常严格的审核,加盟者可以买下肯德基一家或几家包括餐厅经营场所、所有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经验丰富的餐厅管理人员在内、正在营运并赢利的肯德基餐厅,一家不用“从零开始”经营肯德基餐厅。

       4、利基市场定位准确,公益促销目的明确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肯德基以“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来积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尤其是近年来当肯德基自身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中国的公益事业,尤其是中国儿童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已成为肯德基“回报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

       据统计,十多年来肯德基直接和间接用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及社会公益方面的款项已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这些款项均用于帮助聋哑弱智儿童,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以及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和教育工。

       除了基本的竞争战略,还有特殊行业发展阶段战略。分为新兴行业、对峙状态的、分散状态的竞争战略。

       根据定义,所谓新兴行业,是指技术不稳定,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体系,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对资本的需要较大,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的行业阶段。

       而对峙状态的定义是,由市场规模较大,产业技术成熟,退出障碍较大而引起的。最后分散状态的特征是进入障碍较低、缺乏规模经济或经验曲线作用,交通运输成本较高,较高的储存成本或较大的销售波动,企业不具备与客户或供应商相抗衡的规模,市场需求的差别较大,较高的退出障碍,新产业,政府对规模的限制。

       经过三种特殊行业发展阶段的定义,相信都可以知道,肯德基所处的快餐行业以及其自身并不在这三个之内,因此不作分析。

       所以说,肯德基的竞争战略主要是采用差异化战略与中式快餐抗衡,与强力对手抗衡。

第五篇:竞争战略读后感范文

       读《竞争战略》有感

       今年寒假,我拜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首先我对竞争、对战略有了一定的认识。什么是竞争战略?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它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战略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有些专家认为企业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本书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是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他的书可以在很多商学院学生、大学教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国家领导人的书架上找到;他的“竞争和战略”理论已经或者正在被全球大部分的国家和企业深入研究;他的学术成果被美国国内的经济会议以及众多世界性的经济学术论坛列为正式的、重要的讨论议题。正如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对他的评价: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论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

       下面将从以下几点来讲我读此书的收获:

       本书从四个方面讲了竞争战略:

       1.形式竞争:第一种竞争是产品形式竞争,这是最狭义的一种竞争,它反映了企业竞争主要是产品品牌竞争的观点。这些品牌属同类产品,具有相同的产品特征,面对同样的细分市场。

       2.品类竞争:竞争的第二个层次是具有类似特征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竞争,称为产品品类竞争。在界定竞争对手时,企业应重点考虑这一层次的竞争对手。例如,如果不考虑目标市场的话,所有针对个人电脑的企业都可以相互视为竞争对手。

       3.属类竞争:竞争的第三个层次是产品属类竞争。属类竞争以更长的时间跨度为导向,着重于可替代的产品分类,是满足同一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竞争。比如,软饮料与橙汁在“解渴”上竞争,快餐与正餐的“方便”上的竞争等等。

       4.预算竞争:第四个层次的竞争更广泛,是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对抗”,即预算竞争。这个层面的竞争考虑了市场上争夺同一消费者钱包份额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此外他的学说重点主要有: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1

       产业集群。

       五力模型

       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如图所示,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

       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三大一般性战略

       竞争战略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竞争位置会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是高出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即使在产业结构不佳,平均获利水平差的产业中,竞争位置较好的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藉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链结的。

       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与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能形塑国家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企业战略是一个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有竞争战略、发展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人才战略,还有其它战略。不要把竞争战略等同于企业战略,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他又称为业务层次战

       略,它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指导和管理具体战略经营单位的计划和行动。企业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的谋略,引申义是谋略。谋略是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竞争战略是对竞争的谋略,发展战略是对发展的谋略,什么战略就是对什么的谋略。

       谋略的本质特征有四个:一个是整体性、一个是长期性、一个是基本性,一个是计谋性。竞争战略就是对竞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发展战略就是对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对很多相关竞争战略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了解到了经济战略的重要性,学会了对一般分析技巧,对基本产业环境的了解,还有怎样进行战略决策。但是书中还有一些不了解的地方,还是需要去再读几次。

       我感觉书中很多例子举得很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去主动去查资料,利于思维的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