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探讨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必须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从对主观能动性的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可缺少的,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起主导因素,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就不能区别于动物。所以,我们需要有主观能动性来引导。
有了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凡是都有两面性,主观能动性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有利的。例如,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获得了胜利。而他的父亲鲧用的堵的办法却失败了。同样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是两者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道理就在于如果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利用、改造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不尊重客观客观规律和利用、改造自然条件,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主观能动性需要正确地发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主观能动性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着作用,但能否按我们期望的实现,却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发挥主管能动性呢?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只有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目的。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大跃进是在“左”的思潮的影响和支配下,极度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荒谬地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唯心主义的口号,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了大跃进的失败。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例如,马克思主义最早从苏联传到中国,开始只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之后从《论十大关系》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具体条件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这就有了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刷,终于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和深刻的思索中,为我们带来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才真正意义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例子说明: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客观,使得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在中国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国情,制定了本国方针,又通过实践改变的中国所走的道路。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就拿我们都很熟悉的伤仲永的故事来举例。仲永天生通达聪慧,而由于父亲的“不使学”,还是从神童沦落到“泯然众人”。说明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对于天才长成人才的重要性。这里,良好的教育就是所说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摘要:“少教多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少教多学”已成为目前高中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与研究方向,而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古典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存在方法单一,趋向功利,方法零散等问题。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培养诗歌学习方法,增强审美体验,最终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字:少教多学
高效课堂
主观能动性
兴趣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科学合理的关系,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并将形成的习惯与方法用于课下自学。高效课堂包括教师高效地教(即少教)与学生高效地学(即多学)两方面。
在新课标要求下,诗歌学习已不是简单的理解背诵,它更注重一种文学的审美与思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少教多学”已成为完成诗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存在问题
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法单一,一讲到底。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2.趋向功利,轻视审美。很多老师只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缺少深入发掘,背离了诗歌教学的宗旨。
3.零散讲解,缺少系统方法。由于课文分布零散,讲解诗歌大都以分析内容为主,所以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
二、方法探析
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少教多学”,就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探讨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也有几十篇诗歌。如果每篇诗歌都按照背景、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顺序一一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实际与教育趋势下,“少教多学”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解决时下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少教多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笔者将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探析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觉研读诗歌。
整体感知,模块预习。在诗歌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读单元内容,对这一模块所学诗歌有总体的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必修三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在学习之前,先让学生思考唐代都有哪些有名的诗人,你最喜欢哪一位?并小组合作讨论唐代诗歌为何有如此高的成就,唐代诗歌的发展流程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点播,学生对唐诗这一模块内容有了总体了解,学习唐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系统预习,细化任务。在正式接触诗歌之前,教师先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并布置文学常识的查阅任务,包括、作品、背景三个方面,同时提出一些基本问题供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如: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状态下写的,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结果,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并使学生养成系统有效的预习方法,同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圈点批注,明确重难点。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他们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有感受的地方不妨将感受写出来,觉得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圈出来。通过圈点批注,找出重难点,自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使上课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率。2.在课堂上做到“四个结合”
自动与互动相结合。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那么,有效提出讨论问题,准确拿捏讨论时机,维持讨论秩序是教师组织学生互动必须要思考的三个方面。
入书与出书相结合。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教师不要拘泥于诗歌内容,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发散思维。以李白《蜀道难》为例,在总结蜀道高险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描写高山的诗句,在讲剑阁险要地势时可以让学生列举历史上在蜀地成帝业或叛乱事例,在课文学习完也可以展开李白的送别诗系列探究活动。课堂内容应以课本为切入点,又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大胆拓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发问与学生提问相结合。传统教学以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给出标准答案为基本流程,这样做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在高效课堂的创设中,我们认识到: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好课。学生的“问”是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的体现。学生不发问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认识仅仅只限于肤浅的知识面,毫无深入拓展可言。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大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注重对诗歌基本知识的把握以及分析诗歌方法的总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生发。学者叶嘉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这句话可以奉之为古典诗歌教法和经验的圭臬。之所以这样评价,一是它否定了将这种教学知识化、工具化、教条化的做法;二是它特别强调这个教学过程的着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以杜甫诗三首为例,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可以让学生谈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者思考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等。长做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他们体会蕴含在诗歌中的诗人品格与文化内涵。
3.在课外开展有效活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利用手中有限的学习材料,最大的发挥他们的价值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抓住课外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自习课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兴趣学习的核心所在。系统的课前预习,多样的课堂学习,有效的课外活动都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增强他们对诗歌魅力的体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他们热爱诗歌这一古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仍要注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少教多学”理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必须扎实备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出有效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少教多学”理念,达到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少教多学理念的运用也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比重,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篇:浅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浅谈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认真学习了周主任推荐的四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文中所讲的人和事,都是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和不断发生的,文中所批判的惰性、陋习和不良观念,都能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影子。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知道哪些环节出错,甚至知道如何改进,但真正到了该落实的时候,却又拖沓反复,畏缩不前。而我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学会用“平常心”去消除“功利思想”。当今社会,真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小被灌输“付出就有回报”思想的人们,每付出一点努力,就希望立即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每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付出没有回报”甚至“不劳而获”这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一直都客观存在,当我们越来越多的面对这种现状之后,很多人往往产生消极情绪,不作为,不上进。其实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有人当领导,就有人当小兵,有人当老师,就有人当学生,有人当老板,就有人当司机。并不是当领导的就一定人生得意,顺风顺水。也不是当小兵的就一定生活拮据、颠沛流离。虽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要真的人人都 1
是将军,这部队也没法打仗了。佛教讲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来自于这个“求不得”。解决这种痛苦,正确面对人生,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如何得到这种“平常心”,最好的方法是大量的吸取知识,增长见识。有句话说,“人学的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当我们知识和见识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世界自古既有“一览众山小”,也有“高处不胜寒”,既有“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健康的身体、完美的性格、美满的家庭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当我们的眼睛不再仅仅聚焦于金钱和权力的时候,我们就能以享受人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办公室里人人都能不去斤斤计较一分一毫的得失,不去反复揣摩吃亏还是沾光,那么,推诿扯皮,明争暗斗,“酱油瓶子倒了没人扶”的现象,自然就会少了很多。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点要学会用“方法论”去克服“畏难情绪”。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自己,“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人生就是一个反复战胜困难的过程,每战胜一个困难,你就爬上了一阶楼梯,自然就成长进步了一些,到哪一天你不敢去、或者不愿去战胜困难了,爬不动了,那就站在原地不会进步了。我认为困难并不可怕,从前每当我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总会以为这道坎
是迈不过去了,但真到了解决困难之后,就又感到这个困难似乎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掌握好两个字,一个叫“逼”,这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另一个叫“学”,这是战胜困难的方法。上学的时候,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人前开口说话,一说话就紧张脸红,我就是用这两个字,先是主动要求担任班级的团支书,“逼”自己上台讲话,俗话说的“赶鸭子上架”,既然知道必须要面对这道坎,必须要战胜这道关,就先把自己逼上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然后就跟老师“学”,跟学长“学”,跟电视“学”,看别人怎么做的,一开始就是“比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的读文件,念稿子,反复多次上台之后,就能拿出自己的东西,这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工作之后,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写材料,新闻简报倒还好,最难写的就是领导的讲话稿,还是两个字“逼”和“学”,但是这个学就有很成熟的方法了,周主任曾经说过,写文字无非三句话:“搞清上面的,摸清下面的,拿出自己的”,意思就是先学习上级文件,再调查研究具体情况,最后结合自身谈看法。有了这个方法,文章的大结构和具体内容的丰富都有了思路,难也就不难了。可以说,困难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论”,解决困难也就变成了“庖丁解牛”一般的程序问题。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点要学会用“方法论”去克服“畏难情绪”。
这个社会总是不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最终走上成功之路的,靠的确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越挫越勇的韧性。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应从现在做起,拿出自己的热诚,拿出自己对崇高理想的信念,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
2戚中美,陈明华
(1,2东华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西 抚州 344000)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JL03)
Shallow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farmers subjective play QIZhong–mei,ChENMing–hua
(JiangX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s ,FuZhou,344000,China)Abstract:Thi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 words goal request, expounds the farm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full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nd analyz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restrict peasants' subjective factors of correct play, and on this basis, reached some Suggestions,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of farmers, correct subjective initiative, promoting the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smoothly.keyword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Farmers subject、Subjective initiative 摘要:本文从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要求出发,论述了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思考建议,以充分、正确的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主观能动性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收入相应增加,生活宽裕;团结和睦、乐于助人、邻里之间一片和谐的良好风气基本形成;新农村村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呈现整齐干净的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科学民主, “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群众积极参与、农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农民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党和国家针对新农村建设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在财政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提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农企合作”等政策性口号。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概念,更加突出了“农民”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的重要性,而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显得尤为重要。
1、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从洪荒之世到现代科技革命,从蔡伦造纸到飞船
12遨游太空,无不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也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的农民在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现实的原材料,对新农村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抽象思维,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材料,达到对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能动飞跃,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服务 于新农村建设实践。
2、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彻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在党的方针政策影响下,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显然,广大农民积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专业技能等,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主动与农业科技大篷车接触;返乡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开设禽畜养殖场、水产养殖等;坚持走我省农业标准化道路,继续建设出像全南县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新余蜜桔标准化示范区等示范区;勇于科技创新,打造农民自己的品牌,依靠科技提高农业产业积聚力等等,是与农民主动、积极发挥能动性分不开的。如果广大农民群众,不积极主动,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财政投入,也只能解新农村建设的燃眉之急,也只是取得象征性的成绩,不会触及到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3、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推动农民开拓创新 古人云:“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人身不能久安,有疾所当治也。”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每一次重大创新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每一次创新的出现,将时代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就这样推动社会螺旋式向前发展。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创新精神,而且出现的创新越多,新农村建设就越有活力,就越充满希望。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2】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新农村建设,不会自动满足农民的需要,而是要靠农民大众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开拓,去创造,更需要创新,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在新农村创造一片新天地。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而不只是技术创新,还需要思想创新,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农产品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些创新只有依靠处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当中的农民才能实现,这是一批与新农村建设有直接接触,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最为熟悉农村的环境,对其中的一些东西最为了解,也有一个比较清楚直接的认识,而且他们长期处于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新、正
确的认识,加上具备上述一定的优越条件,推动创新。
4、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维护自身权益
新时期,农民传统观念要转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要保持城乡相对平衡,摆脱以往所处的劣势地位,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促使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
【3】转移,有效杜绝伪劣农用产品,抗衡农村工业化、产业化过程中恶性污染,这要靠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真正地自我管理,学会民主化,促使自己成为有组织能力的农民,以有效保护自身的权益。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促使他们建立一个自己的组织,走联合互助的道路,像我们的工人的组织叫工会,民营企业家的组织叫工商联,那我们的农民自己的组织就应该叫农【5】会。农民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联合互助,走
公司化道路,切实保障自身的权益。
二、制约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
1、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受自身素质的制约
【1】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在生理、心理素质相同的条件下,农民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方面素质直接决定着其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的方向和实践活动类型的选择。而具有严重的单家独户经营观念、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农民,和过着缺乏创新、对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意识,目光短浅、懒于竞争的传统劳动生活的农民来说,他们显然是不能正确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农民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方面的素质是与他们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大小成正比的。诸如“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的观念在广大农民中普遍存在,这严重增加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精神负担,促使他们甘愿于固步自封,自给自足;严重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致使农民主体不断重复在土地上的单调实践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同时,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的思想或行为也被扼杀在这种落后观念造成的精神负担之中。
2、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受资金、创业风险、政策方面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制订了很多优惠政策,也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但农民自主创业缺少资金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一部分有思想有胆识的有志农民想要创业,但苦于缺乏资金。农民家庭收入有限,基础薄弱。如果脱离农业生产,转向其他行业或产业经营,所承担的风险太大,一旦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失败,他们就可能面临家庭破产,连带的负担大,比如父母孩子的生活问题方面就会失去保障。成功的机会和承担的风险几乎相当。一部分农民想有所作为,想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摆在面前的困难重重,诸如相关的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间漫长;公职服务人员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基层干部并不能真正保护农民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吃喝拿现象严重等。
3、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主体的农民与客体之间的能动与受动关系的制约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这是由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不是截然独立的,而是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在与自身身心矛盾过程中得到发展。农民主体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表现在农民与自然、农民与社会及农民与自身身心的一定关系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就与客体形成了能动与受动的客观存在的双向关系,农民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受制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客体。农民即是 “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又是“受
【6】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农民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始终既相矛盾又相统一。农民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及发挥程度如何,主要受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能否突破来自自
【7】然界、社会的外界受动性和来自自身内在受动性的双重制约。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的几点思考
1、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解放思想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要自觉提高自身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因科学文化知识欠缺而对农村建设的影响,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主体自身的影响,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如果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会有开阔的眼界,对事物就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才可能正确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才有可能使主观能动性朝正确的方向发生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
【8】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的“想”与正确的“做”两者的有机统一,而不是主观随意性和自发盲动性。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坚持不随波逐流,以正确的“想”和正确的“做”,正确挖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思想掌控自己的未来,以行动为思想插上翅膀,实现“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解放思想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解放思想的同时要把获得的直接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论,自觉消除社会上一切不良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武装自己,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国家要为农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相关条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要继续推行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农民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完善农村保险业,为农民积极创业把风险减少到最少最低;为有志农民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缩减相关审批手续,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农民提供服务保障,为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9】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农民主体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而这些条件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方法、形式、能力等。农民主体在立足现实,充分借助现有的条件和相关制度保障进行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既有的条件,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条件,为主观能动性能不断正确的发挥下去再创造新的条件。
3、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对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 新农村建设活动,要使农民认清自身和客体的关系,解决好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身与客体之间的能动与受动关系,即农民要突破来自自然界、社会的外界受动性和来自自身内在受动性的双重制约,还要认清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绝不可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搞主观随意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恩格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客观规律性,他强调:“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10】确运用自然规律”。同时要把抽象出来的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找解决新农村建设当中的现实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新农村建设客体的现状、特点及规律,人为地改变规律赖以发生作用的条件,限制客体运动变化的速度、方向、形式、范围等,把对农民主体
【11】最为有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四、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农民的作用,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实践者。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由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12】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顺利进行,就要靠农民主体掌握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武装自己,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修订版.第49页 [2]列宁全集[M].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3]世纪大讲堂[D].第11辑.凤凰卫视编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第108页
[5] 世纪大讲堂[D].第11辑.凤凰卫视编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42卷.第167页
[7]于维民.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J],甘肃社会科学,1998(5)10.11 [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第44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60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518页 [11]于维民.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J],甘肃社会科学,1998(5)1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460页
简介:戚中美,男,1986年4月生,安徽濉溪人。东华理工大学思政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联系电话:***
陈明华,男,1967年4月生,江西乐安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农村问题研究。
第五篇:在学习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人的行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和影响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进步。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一是要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人无理想凡是不立。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具有动力源泉,使自己的奋斗围绕着这个目标。当前,我们要树立的理想应该是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为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学习。
二要端正学习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我们学习效果的基础。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集体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只有用宽广的胸怀,用为民族、为社会而学习的态度,才能促进我们的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学习宣言,他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要谦虚谨慎,勤于钻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治学之道,来不得半点虚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用充满睿智的言语告诉我们,谦虚使治学之本。
同时,学习需要钻研,浅尝辄止做不了学问,只有在学习上树立钻研思想,不畏艰难,才能使自己的学习不断的更上一层楼。
一位哲人说过:请注意你的思想,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端正学习态度、要谦虚谨慎,勤于钻研。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奶酪”。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企业的青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责任心如果都提高了,工作就能够有序的进行,我们的品牌、服务也会一个个走向精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效益提高了,青年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要能动地把握形势,做形势的主人。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应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既包括承受能力,又包括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
《自动自发》一书告诉我们,在职业场中,有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能圆满的完成上级布臵的各种任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为公司着想,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不仅获得了荣誉还获得了报酬,在主动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的同时,他获得的机遇与机会也相应增加了。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应从现在做起,拿出自己的热诚,拿出自己对崇高理想的信念,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奶酪”。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企业的青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责任心如果都提高了,工作就能够有序的进行,我们的品牌、服务也会一个个走向精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效益提高了,青年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要能动地把握形势,做形势的主人。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应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既包括承受能力,又包括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
《自动自发》一书告诉我们,在职业场中,有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能圆满的完成上级布臵的各种任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为公司着想,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不仅获得了荣誉还获得了报酬,在主动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的同时,他获得的机遇与机会也相应增加了。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应从现在做起,拿出自己的热诚,拿出自己对崇高理想的信念,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全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