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总结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社会治安预警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治安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现就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谈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掌握治安信息是建立治安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治安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研判、分析反馈治安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治安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治安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治安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治安信息是建立治安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治安信息可理解为在治安管理中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社会治安消息。是治安管理活动中接受和发出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内容的总称。如我县因占地拆迁、企业转制、移民安置、民间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情况、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犯罪数据、杀人、抢劫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案件发生原因等,都是重要的治安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重要信息,才能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领导,建立治安预警机构,畅通治安信息渠道

       (一)承借综治成效,建立预警人员组织机构。如果专设预警机构成员,势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工作紊乱。利用现有综治机构,赋予其预警职能。

       1、建立以综治委员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领导小组。以综治办主任为组长,综治委成员为成员开展工作。综治办为日常信息处理机构,负责对辖区社会治安预警机构及工作人员的选配、调整,实施工作检查和奖惩。对预警信息进行汇总、筛选、核准,提出决策建议。

       2、建立督促检查机构。成立以综治成员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督查督办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社会治安预警信息情报的督查督办,中继和传递。

       3、建立专群结合的工作网络。以110报警站(点)、治安报警点、公安巡警、单位保卫、门面、门卫、社区巡逻队、“四车两员”、路政道班、乡(镇)综治干部(专干)、村组治安员、中心户、山湾院坝联防队、守楼护院队等群防群治组织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工作组。负责对信息情报的调查、考证、巡视、搜集和报告。

       (二)因地制宜,建立预警信息网络机制

       1、设立社会治安预警信息网站。以现有综治网络为载体,建立预警机制网络,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收纳所有预警信息工作人员的姓名、住址、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进行网上横向信息交流,纵向信息传递,把信息预警工作全部纳入系统视线。

       2、建立科技防范预警系统。一是在公共场所、交通要塞、车站、大型商场、金融、财会、宾馆等部门和地段设立电子监视和报警系统,以实现对流动人口、闲散人员的监控,一有情况,适时报警。二是在社区、村组、山湾院坝、险要路段设立治安报警点、Ip电话和村、组长、中心户、零散户三点一线的流动预警、报警线。

       三、建立治安预警机制要做好治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工作

       (一)收集工作。治安信息只有收集才能得到。收集工作是治安预警工作的起点,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求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及时性;二是全面性;三是连续性;四是准确性。方法有交流法、调查法、查阅法、分析法等。

       (二)处理工作。即分离出一些失效和无效信息进而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治安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治安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治安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治安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治安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治安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治安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一)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二)督办制度。对处理的重要信息和需要反馈结果的信息,要加强催促和督办工作,限期完成。

       六、建立日常性治安预警工作机制

       (一)实行领导责任制。与所有预警单位和部门领导签订责任书,将预警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对造成重大责任后果的单位领导实施责任追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二)督促检查机制。由督促检查工作组对各预警工作按各自的职责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

       (三)奖励机制。对提供重大可靠线索、信息的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

第二篇: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研究

       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研究

       摘要: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社会治安预警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监测不力;预案粗陋,缺少演练;未能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而公安机关要增强驾驭治安形势发展需要完善现有的治安预警工作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的构建应从完善治安预警组织体系,树立情报信息意识;强化信息情报收集能力,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健全情报信息研判机制,深度运用情报信息;建立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合理引导舆论方向这几个方面进行。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于源头上消灭影响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社会治安;预警机制;信息研判机;信息传播

       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和民主法制建设状况以至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社会治安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部分,是公共秩序好坏和社会安定与否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面临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逐步暴露。如果我们对这些社会治安问题能够做到明察秋毫,予以重视和警觉,作出科学的判断,防患于未然,就能及早地预防和纠偏,为解决、防范社会治安问题提供先决条件,奠定稳固的基础。由此可见,构建灵敏、完善的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防止和治安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把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当前我国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动态分析

       我国目前社会治安秩序基本上是稳定的,多数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秩序是好的,各项重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活动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国面临的治安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刑事案件特别是一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重特大案件,仍然呈上升的趋势。[1]赌博卖淫、传播淫秽物品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影响

       社会安定和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聚众斗殴、拐卖妇女儿童的问题仍然较多、损失严重。有些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通过治安预警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我国关于治安预警机制的构建至今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就预警机制的构建而言,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地公安机关都在陆续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预警体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不难看出,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关于收集信息、动态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分布以及监督的机制。【2】甚至有些落后地区,治安预警工作还处在准备阶段。预警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收集的情报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甚至质量不高。这样的预警信息直接影响了预能力的发挥。没有高质量的预警信息就无法进行科学地分析研判,更无法将预警的结果用于实战决策中,影响预警的效果。另外我国的治安预警目前大多数地方还只是停留在警情的收集和简单的预防上,缺乏对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判,以至治安事件发生时缺少了应对的策略。

       (二)管理机制有缺陷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预防认识有所增强,但依然有部分领导对此认识不足。表现为少数领导认为城市社会治安预警体系浪费警力耗资巨大,收效缓慢,不如严打整治或专项行动见效快,因而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建立缓慢收效不大。因此要加强公安机关对预警机制建设的管理,提高领导的预警意意识,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严打”仅是一种手段,它只能起到使社会治安暂时好转,刑事犯罪暂时回落的作用。要想社会长治久安就应该建立“打”“防”相结合的有效的预警机制,从源头上消灭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

       另外公安机关在获取情报信息的收集、评估上存在盲目、充数、失真的情况,导致治安预警的后期工作显得没有意义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预警信息缺乏妥善的处置,上报没有掌握时机。上报太早可能无法引起重视,太晚则贻误战机。

       (三)监督体制的不健全

       近些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了保障预警机制建立在监督上做了不少工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治安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等方面依然显示出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如:原则性规定较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少,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另外一些公安机关对于预警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制定严、执行松的情况,缺乏常抓不懈,严抓严管的精神。特别有些领导同志对于监督规定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一些违反监督体制的同志开脱、说情,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干扰了监督机制的落实。督察部门对制度落实的情况监督不够,对制度不落实触犯“高压线” 的情况追究的少。

       二、造成社会预警机制缺失的原因分析

       治安问题通过工作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今年来,治安问题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的“四早”预警机制。【3】因此,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来审视现有的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现阶段我国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缺失重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监测不力

       1.对预警信息的监管不足

       社会预警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各种潜在的社会风险进行监测,而我国现行社会预警机制缺少专管部门,无法对危害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调查、评价和预测。具体表现为:

       一、情报信息不灵,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情报信息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该收集的情报信息没有收集到,危害社会治安问题的苗头没能及时的掌握,无法及时预警、报警;

       二、重大情报信息报送渠道不畅通,甚至被人压制,致使上级公安机关不能及时掌握情况,影响决策,贻误战机;三情报信息收集后缺乏整合和专业的分析,使得预防与处置工作陷于被动,拿不出针对性的措施。许多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的出现也表明,缺少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无法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风险判断能力,因而很难做到对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的准确定性和详细预警分析,从而导致错过处置最佳时机,使得化解危害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功率不高。

       2.缺乏深层次的情报信息

       由于当前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财政不同,科技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各地的警用装备的配置不同,数量不齐。一些财政收入较少的县对于治安预警机制的建设缺乏资金的保障。在警员、联防员的配置上满足不了当地治安状况的要求。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每10万人口所拥有的警察人数为500至900人不等。即人口与警察之比在110:1至200:1之间。【4】警力不足造成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仅使其身心疲惫,而且难以对人口的熟悉程度,对重点人口的掌握程度达到要求,造成了警务人员对情报收集的不及时。一些警务人员对情报信息的认识不足,认为公安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是上级部门、刑侦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的思想导致了基层民警对收集情报信息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各业务部门存在信息不共享,各自为战的情况。基层一线单位对利用网络开展侦控的工作技能不高,少数民警还停留在以前的办案模式上,致使各部门、各警种之间的沟通不畅。警力的减少,分配的不合理、技能水平不高导致了情报信息获取的不及时、不准确,公安机关因此对突发事件缺少了预案,未能在它有苗头时将其阻止。

       (二)预案粗陋,缺少演练

       要做到预案求实管用,不仅要有治安事件一旦发生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的指挥能力和处置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治安事件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5】一些公安机关对一些可能引发治安问题的情报不重视,以至于缺乏与之相对应的预案,来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而且大多数的预案过于简单、草率,对问题缺乏针对性。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预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训和演练,对于预案没有系统的演练,在治安问题的防范上没有从预案上找对策和不足,只是停留在应付上级的检查,做表面文章。

       (三)未能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

       一直以来,有些公安机关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弄虚作假行为,致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公安机关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有些地方公安机关为了“保稳定”,个别公安机关的领导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中过分看重一些局部利益,使得公安机关与处置治安事件的透明度较差。

       三、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加强社会的治安防范与控制,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备的社会治安预警体系。【6】所谓“预警” 是指“实现察觉可能某种情况的感觉”,其主要功能是发现征兆并事先进行预防。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过预警的记载。“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地之利就可得地之助,知人之情就可得人之用,知敌之虚实就可因敌制胜”。【7】治安预警系统是通过对引起或者产生治安问题或者治安事件的各种社会成因实行检测并进行量化分析,从社会现象中发现社会治安问题或者事件的征兆,做出预警并发出警报。正确的预警能够做出正确的警力部署,采取正确的行动,收到最好的效果。通过对社会治安的预警,借助预警本身的反馈作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反馈调控机制,实现对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和调节。还可统一对经验性的东西进行及时总结,为今后治安事件的处理提供信息。关于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治安预警组织体系,树立情报信息意识

       1.设立社会预警机制组织机构

       一个及时有效的社会预警机制系统需要成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的预警组织机构,所以公安机关应在其现有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专门的治安预警研究机构。专门负责治安预警工作。这个机构具体负责决策、监测、情报信息收集、信息报告、信息处理、公布信息等各项职责。这个机构人员的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警、选拔、整合、兼职、引进、聘用等方式引进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从现有的业务骨干中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情报信息研判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分类培训、定期考核等方式,逐步提高信息研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并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各种重大风险隐患和可能引发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等作出评估和预测,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2.提高警务人员对情报信息的认识

       实现治安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而要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治安信息,了解其在建立社会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深层次的治安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警务人员正确认识治安信息是建立治安预警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民间纠纷等人民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情况、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犯罪数据、暴力性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等,都是重要的治安信息。公安民警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重要信息,才能做到对治安预防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所以,公安机关应定期组织民警参加治安预警情报信息收集、研判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警务人员对情报信息的认识,加强他们对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能力,确保情报信息收集的及时性,情报信息自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信息收集能力,健全情报信息网络

       要强调情报信息的先导作用。各级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形成完善的信息情报网络系统。密切关注本地一些刑事案件、治安事件的先期苗头,形成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做到先期发现、先期预警,发挥情报信息在处置影响社会治安事件中的枢纽作用,并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传达指令,使各部门协调运作。对于信息情报的收集,其主要的任务是能及时对社会利益冲突、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管理的能力、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状况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真实信息进行独立有效的收集管理。目前,单纯依靠各级公安机关收集的社会状况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一些公安机关的负责人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段,将社会矛盾掩盖,在信息上采取封锁或弄虚作假,使决策者不能真实地了了解基层社会治安的状况,失去处理事件的最佳机会。

       建立公安机关、社会组织、社区、民众在内的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搜集影响社会稳定的社情动态,在公共场所、交通要塞、车站、大型商场、金融、财会、宾馆等地方和地段设立电子监视和报警系统,以实现对流动人口、闲散人员的监控,及时发现那些可能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隐患和苗头,切实提高综合分析、查证、甄别和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公安机关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形成纵横交错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网络,建立多层次覆盖整个社会的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动态。

       (三)健全情报信息研判机制,深度运用情报信息

       研判是预警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是信息收集工作的升华。研判工作一般是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在信息的海洋中提取筛选出有用的情报信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决策。除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收集来的情报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归类,还要通过富有经验的工作团队对情报信息就行科学的提炼、归并、整理、提出决策建议,从而对公安机关的相关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各级情报信息研判部门要始终坚持从实战出发、为实战服务的原则,在具体的治安预防工作的指导上下功夫,对有针对性的治安预警研判成果要着力指导基层实战单位开展专门性的工作,对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进行必要的“跟踪”和动态指导,使分析研判的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打有效地防控管中去,真正发挥服务决策、指导防范、引领实战的作用。公安机关预警机构要定期制定本区域的情报信息工作计划,评估本区域内的风险事件,再将评估的结果上报给公安机关领导,报告中对一些治安问题要做出趋势性、利害性、预警性等判断。对有激化倾向的要发出警情通报,提高警务活动的精确性。

       (四)建立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合理引导舆论方向

       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知情权,因此建立公平、透明、民主、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实行社会警信公开是大势所趋。适当的社会预警信息公开不进不会将社会各类突发危险扩大,反而更有利于稳定民心,以科学和理性为武器将危险控制住乃至消灭。

       在社会治安事件爆发的背景下民众可能处于一种惊觉的状态,心态处于比较薄弱的时期。在这种情形下,个体在群众中更易受别人的情绪波动所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如果缺乏权威信息的正确引导,少数个体的非理性活动很可能逐步蔓延成群体行为,造成很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甚至**。而通过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允许新闻媒体对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的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和适当的评论,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满足发多数社会成员的知情权;一方面也有利于事件得到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处理,将事件的诱因公之于众,可以使民众将视线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事件产生的更深层次上来,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即达到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对治安事件的报道以此来对那些可能会影响治安稳定的社会公众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此外,新闻媒体的介入和采访,一方面可以帮助群体性事件事后处理时再现当时的现场情况,又因第三方的立场,容易取信于公众,可以疏导民众的紧张情绪,有效释放社会的心理压力,稳定社会治安局势。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深度报道可以提高警务人员在群众的形象,让更多的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治安预警机制中来,实现全民预警。

       四、结语

       社会治安预警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预防治安事件、突发性事件等建设的重点和未来的发展的趋势。社会治安预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应严格按照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内容实施社会治安预警,减少治安事件等发生,确保社会治安的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罗锋.中国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控制战略[M].群众出版社,2022:194.[2]淦芹.我国社会治安动态预警机制现状[J].科教文汇,2022,(6):132.[3]张思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探说[M].群众出版社,2022:125.[4]舒扬,彭彭.动态防范下的治安防范与控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208.[5]言午,林海.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132.[6]邓九生,陈会昌.构建社会治安防控须实行“猫鼠同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22,(5):87.[7]何丽君.孙子兵法中的危机管理思想及启示[J].理论导刊,2022,(2):112

第三篇: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就是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和作出快速反应的机制。企业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对于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妥善处理企业的内部矛盾,保持企业发展稳定的大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政工预警机制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机

       制

       信息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耳目”,也是政工预警机制的关键所在。只有“耳目”灵敏畅通,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掌握解决思想问题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控制系统。为及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企业应建立了到集团公司党委、下到厂矿、院校、部室、区队和班组的纵向网络以及联系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企业域网,并设立专兼职的信息员,及时收集和分析职工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建立职工思想动态定期分析制度。企业应通过对基层各信息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捕捉、整理出带有倾向性并且有助于改进管理的信息源,归纳、分析、加工,理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以便作出正确决策。再次,定期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中心任务,超前选择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现实问题,深入班组和现场,特别是那些问题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及时捕捉职工的情绪热点,对职工群众的意见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改进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二、建立和完善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

       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对于融洽干群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平衡职工心理,把问题消解在初起阶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话机制要注意突出“三个及时”。一是企务、厂务及时公开。通过企务、厂务公开栏、职代会、党政工团联席会等形式,就企业的工作重点和方针目标、生产经营状况、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工资奖金分配方案、自有资金使用、劳动用工及人员招聘等情况进行公开,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透明度,激发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二是情绪及时理顺。职工的思想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很容易走向偏激、影响企业的稳定。应注意通过民主恳谈会、职工代表对话会、领导接待日等形式,广泛开展领导与职工面对面的对话活动,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做到“问题不积压,职工不积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三是疑惑及时消除。企业劳动、用工、工资制度以及住房分配等项改革,直接触及职工群众利益,所以在出台之前往往有很多传闻和疑虑。如不能及时消除,就会以讹传讹,越传越走样,越传越失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举办报告会活动,根据每季度的中心工作,由领导分头到各基层单位去作报告,与职工直接交流,消除职工疑惑。

       三、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机制

       预警不是目的,解决职工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使预警信息能够进入决策、影响决策,使企业的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可以使职工的思想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相反,决策失误,企业发展出现曲折甚至陷入困境,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会大大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随之加大。建立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工决策机制,就是要根据经济规律和市场环境,善于谋划企业的改革战略,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建立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工决策机制,就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的思想,要把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决解情况、思考问题、制定决策的目的,这也是政工预警机制的题中之义。在制定和出台各项具体改革决策时,要充分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重大决策让职工参与,向职工通气,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把职工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稳妥推进。

第四篇: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的思考

       当前,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说明职工的维 权意识有所增强,敢于与“老板”较真;另一方面也说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 生,工会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工会组织要从预测、预审、预报、预防这四个环节上下功夫,要有效地减少劳动争议,避免矛盾激化,保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已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并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总的来看,当前,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才刚刚起步,不少地方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责任不明确,队伍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建设,在企业里具体是落实到劳资料,还是落实到工会,职责不明。另外,一线职工中的预警信息员队伍不健全,不能及时有效 地 预测职工思想动态。

       (2)预警指标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与职工队伍稳定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如统计职工下岗、失业率、困难职工比例等指标不完善。虽然,劳动、统计、工会、民政等部门各有一套调查 统计数据,但是标准口径不统一,缺乏动态管理及预测分析,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影响。工 会组织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情况季报统计分析直接来自企业,准确性、科学性较高,但周 期较长,对一定时期内的下岗、特困职工生活思想状况监测的触角不灵。

       (3)报忧信息尤其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渠道不畅。信息的逐级报送与事件的分级管理、“谁 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信息报送中“有忧不报”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各有关信息部门之间在信息报送方面缺少应有的交流与协调,有的甚至从各自部门 利益出发去分析报送中职工的动态、苗头或突发事件,影响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4)制度落实不到位。维护职工稳定工作多处于“年前松、年底紧”,“跟着节日跑”,不 是“干稳定”,而是“保稳定”与“压稳定”的尴尬局面,因而维护稳定的许多政策措施很 难到位。一般来说,职工权益受到损害,发生劳动争议或突发事件,有萌发、酝酿、爆发三个阶段。预警机制的重点和主要注意力应放在第一阶段,努力控制第二阶段,尽量防止矛盾发展到 第三阶段。因此,建立劳动关系协调预警机制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企业内部自我协调,建立健全职工劳动争议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

       (1)加强《劳动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依法治国,树立法律的 权威,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要加强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 常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以法律己,这样,矛盾才会不断减少。

       (2)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职代会 及 工会组织,坚持和完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企业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职代会民主 评议企业领导干部等制度,实行厂务公开,扩大同职工群众的联系,畅通对话渠道,提高职 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3)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中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绝大多数事出有因,只要我 们真心实意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改职工上访为干部下访,认真地解决好关系到 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劳资矛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在调查 研究中发现并掌握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动态或苗头,要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能 解决的要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确实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的,要耐心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 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进 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群众的风险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职工自觉依法办事,按照正 常合法渠道、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

       2.加强社会预警指标研究,建立劳动关系动态监控机制。

       建立监控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探测仪”。为此,一是要建立社会预警核心指标体系。目前,建立劳动关系预警监控机制中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动 态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因而对许多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控往往是“事到临头”才预防,缺 乏对可能引发职工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主动决策和超前、整体部署。因此在建 立一套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之前,统计、信访、工会、劳动等部门可以把 几个对维护社会稳定关系特别密切的指标,如物价上涨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等作为其核 心指标进行先期研究、定期分析,同时对下岗、失业职工状况,困难职工、特困职工生活状 况,“三条保障线”以及党和政府有关职工生活政策法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在分析各 指标时应尽量细化,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加强对职工思想状况的研究。政府有关部门和 工会组织应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若干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在职工中进行快速、准确的民意调 查,及时反映职工对政治、经济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看法。政府有关部门综合预警指标和职工 心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及时判断出职工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不稳定因素快速 积聚以前,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健全负反馈信息的报送机制。

       负反馈信息是职工实际思想状况的“探测仪”、“警报器”。畅通信息渠道对尽早预防、及时处理、并最终把职工突发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健全负 反馈信息报送机制,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搜集职工思想动态信息,及时 向企业党政工领导报告,同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工会传递信息。目前的困难是基层企业信息 员队伍还没有引起各级党政组织的足够重视,尤其是私营、外商投资等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党 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滞后,信息点建设基本还是空白。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 点,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地方要布建专门力量,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把工作做到前头,把 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畅通信息渠道,解决报忧信息报送难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机制上 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息必报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报送时间、要求; 二是建立信息奖励机制,对勇于报忧,避免决策失误、弥补工作缺陷、挽回工作损失的同志,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表彰和提拔重用;三是建立追究责任机制,对信息漏报、误报、迟报或 不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者,要给予严肃批评,甚至给予必要的党纪处分,并追究单位领 导的责任。

       4.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迅速高效的劳动争议应急预防处理机制。

       基层企业要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深化创建合格劳调会的活动,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把争议解决在基层。要真正形成党 委、政府总揽,部门主管,社会各方参与,依靠基层,领先群众的维护稳定的工作格局。对 已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处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确定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及时予以解决。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 第一责任单位;对于跨地区问题的解决,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 解决重大敏感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一些重点地区和单位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实 行挂牌督办,并派出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组指导帮助,限期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工会 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动争议的各项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处置预案,亲临第一线指挥实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及时研究解决 问题,消除对立情绪,尽快平息事态。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前失察、事中失措,工作 不力、失职渎职,致使矛盾激化、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

       5.加强督查落实,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反馈机制。

       目前,对于引发职工劳动争议的因素,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一时难以从 根本上得以解决,因而职工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复性,而且往往一次比一次更

       具规 模,组织性和破坏性更强,处理难度也更大。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反复出现,建立健全跟踪 反馈机制尤为必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兑现政策,对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求得职工群众的谅解。要以事件为教材,向职工群众进行一 次法制、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防止发生类似事件。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掌握职工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尽快妥善处理,真正实现处理一件事,安 定一大片的目的。

第五篇: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

       第一,掌握区情民意。采取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或网上调查等形式,每年开展民意调查,及时了解我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走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等,直接听取情况反映和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行风评议和考核评价机制,找准问题,提出

       建议,及时进行整改。科学设计行风评议指标体系,每年对行业风气进行调查、测评。第二,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战略性、方针性问题研究。研究分析我区目前存在的现实矛盾,了解掌握反腐败斗争发展的进程,及时揭示腐败与反腐败的趋势和走向。加强政策性、对策性问题研究。结合本区实际,围绕一个时期的工作难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进行重点调查和专题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综合运用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揭示腐败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和条件,提高防范腐败的预警能力。

       第三,加强信访分析。建立信访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纠正。探索实行廉洁自律警示书制度。改进信访办法。做好初信、初访苗头性问题的排查分析;加强对重复信访、越级信访等情况的分析和监测。

       第四,加强案件分析。开展个案、类案分析。建立相应分析指标,对典型案件进行剖析,查找主客观原因和深层次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帮助发案单位总结教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开展案件综合分析。定期对发案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分类分析,对违纪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件发展进行趋势分析,从中发现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五,探索建立健全廉情收集和分析系统。建立健全测评预警信息收集网络。建立廉情信息员制度,设置廉情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建立测评预警信息资料库和分析平台。健全廉政档案制度,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案件综合分析平台,通过设置案件资料库、档案库,广泛收集各类案件的信息资料,对典型案例和大案要案实行分类建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