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原经济崛起
促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东南西北的枢纽地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原经济区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在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上争优创先势在必行。
2022年《中原蓝皮书》提出中原经济发展目标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
●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温家宝强调,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在今后十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使中原经济区有个跨越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靠什么?靠改革开放,靠科技创新,靠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协调。对中原经济区来说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是要走新型化和信息化道路。不要盲目铺新摊
子,要立足于高起点。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要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要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低碳高效之路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
在“三化”上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郭庚茂省长提出的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
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那么怎样解决值几个问题呢?试分析钱就是经济,要想有经济就必须要发展。人去哪?必须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第二、三产业就业场景很大,所以要想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做基础,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至于粮食问题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
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三化”中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
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
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 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口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粮食优势。五是基础优势。六是后发优势。再加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的“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张景宾
机械材料系机械设计(1)班
***
第二篇:中原崛起演讲稿
奏响中原崛起之凯歌
中原崛起,相信身为河南人听闻此言心灵都会有所触动,中华文明之摇篮-----黄河贯穿全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延续地,繁荣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原崛起有其实现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中原崛起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必经阶段,是华夏腾飞的臂膀。
这些年河南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史诗般的巨变得益于河南人的奋斗与拼搏,河南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大省,悠久的文化滋养,让河南人朴实厚重。崇尚仁爱滋润我们的心灵,讲求信誉化为我们的气质,力行勤勉渗入我们的血液,刚直勇毅构成我们的骨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也在重塑着升华着河南人的精神气质,河南人更自信,自信可以创造人间奇迹,河南人更昂扬,振奋精神踏平坎坷,河南人更洒脱,张扬个性,挥洒豪情敢为人先,敢做英雄!
武文斌,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但是他却把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抗震救灾的前线,无怨无悔,他本来只是一个实习学员,他本来是不用参加抗震救灾的,然而,纵使有一百个理由让他留下,它却能找出一百零一个随部队抗震救灾的理由。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当武中林身着儿子生前穿过的迷彩服出现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武文斌的战友特意赶到北京,向英雄的父亲敬礼,并现场展示了灾区人民咬破手指,用鲜血写的请功挽幛。主持人白岩松说:“文斌的这座奖杯,是老百姓给的!”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依然记得记得他真诚的笑脸,朴实的话语:“穿上了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我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乡亲们一天住不进板房,我就一天不休息。”:“我们铁军都有双铁手,我的手就是拧不坏的螺丝刀!”
抗震救灾前线,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他的脚底,他向老乡要来盐巴,往汩汩冒血的伤口上一抹,背起粮袋继续冲锋;抗震救灾前线,一条蚂蟥钻进他的手背,他在战友的帮助下,用力拍打出蚂蟥,便又跳进了臭水池里;还是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为让群众尽快住进板房,他一天徒手拧螺丝1400个,最后螺丝刀都拧弯了。
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行动怎能不令人感动,怎能不令人动容,放眼全国,无论是一生清贫的方志敏,靠草根充饥的将军杨靖宇还是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或者是为救孩子牺牲在废墟里的老师向倩驻守在边疆几十载的边防战士,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撑起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我们的党也带领着中华儿女从1921年到2022年风风雨雨走过了九十年。
九十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昌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也要靠党的领导,但是更要靠河南的努力和拼搏,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的偶然中一定蕴含着必然,无论是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河南人还是劳动模范代表中的河南人都是历史偶然的必然体现,或许,获得一项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人身上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河南人的奋斗与光荣,我们要谨记这份荣耀,谨记这些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般遗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秉持这些瑰宝,我们可以说,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无论是经济的严冬还是大地的干旱,还是未来道路上我们无法预料到的困难,河南人能扛得住,河南人能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
亲爱的党,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迎着党旗,唱响九十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新世纪的大学生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原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奏响中原崛起的凯歌!
第三篇: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梦想是什么?在卖火柴小女孩的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年少英雄霍去病的梦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是少年毛泽东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总书记的中国梦。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船,因为有舵而远渡重洋;雏鹰,因为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因为有梦而铸就生命的辉煌!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遭遇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呢? 2022年11 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国梦从理想变成为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重大,中原梦是中国梦鲜艳的底色,是最为壮丽的一页。这些年河南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史诗般的巨变得益于河南人的奋斗与拼搏。悠久的文化滋养,让河南人朴实厚重。崇尚仁爱滋润我们的心灵,讲求信誉化为我们的气质,力行勤勉渗入我们的血液,刚直勇毅构成我们的骨肉。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他们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实践者,他们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冬手裂口,夏天晒脱皮”的筑梦人。他们就是650万奋战在河南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也是铸就中原崛起的一粒粒最寻常最平凡的石子。今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郑东新区的壮丽蓝图化为现实,明日,建设中原经济区,展现河南发展的恢弘画卷;打造郑州航空港,奏响河南发展的华丽乐章,他们重
任在肩。
冬天他们冒着冷冽的寒风,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手脚冻僵了,活动活动再干;由于劳动强度大,再冷的天也是汗流浃背,汗水浸透了衣衫,只要一歇下来,寒风一吹,冷得直打哆嗦。由于长年累月露天作业,他们的脸黑了,手粗了。再累再苦,他们不叫一声。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空调和风扇,只有那火一样的炙热阳光无情地舔舐着他们那黝黑的皮肤和偶尔吹来的自然风带给他们丝丝凉意;他们没有纯净水,只有随时都有可能被太阳蒸发掉的白开水来补充体内水分的缺失;他们工作的地方没有舒适的桌椅,只有钢筋、砖块和混凝土……
我抬头仰望,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他们的身影仿佛在半空中飞舞,只能隐约看到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在跃动。这是他们在辛勤地工作。每一处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埋头苦干的身影,这是他们对工作的尽职,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真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在文章中,不在口号里,而是在我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做为河南建筑业的普通一兵,我知道,只有把自己平凡的细微工作做好,才会有不平凡的业绩出现。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完成好本职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十多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
昌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也要靠党的领导,但是更要靠河南自身的努力和拼搏。
“中国梦”里包括“河南梦”,“河南梦”就是中原崛起的梦。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就是梦想。中原崛起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必经阶段,是中国梦想腾飞的坚实臂膀。曾经,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梦想从不曾失去。相信梦想,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们的梦想绽放。中原兴,中部兴;中部兴;中国兴。中原崛起,筑梦中国!
第四篇:以知识产权助推中原崛起
以知识产权助推中原崛起
“2022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开幕!”2022年4月20日,随着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介新热情洋溢的致辞,2022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在该省人民会堂广场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成效显著。该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连续3年专利申请超过万件,2022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9090件,进入国内前列;该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3个,累计制定国家标准达1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该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位居中西部前列。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尤为重视涉农专利的管理。该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总量已达到441个,申请数量居全国第3位,被农业部授权保护的农业植物新品种达到144个,授权数量居全国第5位。长期以来困扰该省的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
为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河南省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专题报道、安阳知识产权战略论坛,开通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电话12330等系列活动。同时,各省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举办新闻发布会、知识竞赛、主题晚会,企业论坛、集中销毁侵权物品、街头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专栏专刊、学者访谈,企业和权利人现身说法典型案例报道、公益广告等各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
安阳作为文化古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甲骨文的发现地,今天的安阳,涌现出一大批发明创造人才,在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的鼓励、支持下,近年来安阳专利申请量连年攀升在安阳市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雁卿表示,希望通过宣传周活动大造声势,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启动仪式后,安阳市知识产权局举行了盗版音像制品销毁和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示活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安阳知识产权战略论坛在安阳市知识产权局郭建林局长的主持下召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副部长曾武宗就专利申请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巡讲,得到了与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
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前不久召开的中部六省论坛上曾指出,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多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而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的“双自”企业却在“冬泳”中增强了“抗寒”能力,变得身强体壮、基于此河南省决定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在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力度的同时,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记者从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了解到,目前该省已经在郑州 洛阳 新多、南阳,平顶山驻马店等6个城市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将接受单位或个人对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举报或投诉此外,河南省还将继续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记者特约请河南省知识产权局郭民生局长撰文篇,郭局长欣然应允,不日即寄来雄文《加快推进河南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今与读者共享。
第五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材料
《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材料汇编(2022年9月18日)
一、胡锦涛: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22年9月10日,第1版 二、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新华网》,2022年9月9日
三、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东方今报 》,2022年9月13日,第3版
四、河南日报:新十八谈 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 《河南日报》,2022年9月9日,第1版
五、何平:《振兴之本》
《河南日报》,2022年9月9日,第1版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时勉励教师 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2022年9月10日 人民日报
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可喜成绩。
上午9时许,胡锦涛前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察。一到学校,总书记先参观了校史陈列,了解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成果,希望他们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八十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室里,学生科技社团正在开展活动。胡锦涛走进教室,观看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模型。适应抢险救灾需要的无尾式无人机,能够清理水上垃圾的多功能船,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太阳能校园草坪灯„„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还亲自用微型锯床锯了一小块做船模的塑料板。高三学生赵冬杰向胡爷爷演示自己设计的仿生学机械手,只见机械手灵巧地做出捏、抓、握等动作。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戴上特制手套,通过活动手指体验这个机械手远程同步操作的效果,夸奖这个小发明做得好。看到这些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提高了实践本领,总书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他勉励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使自己的素质更加全面,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八十中从2022年开始,平均每年接收20名西藏学生入校学习。总书记牵挂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专门到一个宿舍看望。在宿舍门口,1名藏族学生向胡爷爷献上洁白的哈达。胡锦涛同这个宿舍的西藏学生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同学之间相处得好吗?„„西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告诉胡爷爷,老师们像父母一样关爱大家,汉藏同学在一起非常和睦,在这里学习进步很大、生活也很快乐。说着,她们还拿出到北京同学家里作客时拍的照片,请胡爷爷看。总书记听着学生们的讲述、看着她们的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西藏学生说,中央安排西藏中学生到内地上学,是关心西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希望你们珍惜难得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将来为建设西藏、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总书记还特别叮咛她们,给家里的爸爸、妈妈带个好。望着和蔼可亲的胡爷爷,西藏学生倍感温暖。
八十中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生在读。国际部语言一班教室里,十几名外籍学生围坐在一个四合院模型前,听老师讲授汉语课文《我真想住住四合院》。胡锦涛坐下来,观摩起这堂汉语课。领读课文、提问练习、纠正发音,老师教得绘声绘色,外籍学生学得十分认真。教学告一段落时,胡锦涛问外籍学生课文里的珍妮为什么想住四合院,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交谈中,听说一些外籍学生还没去过四合院,胡锦涛建议他们去实地看看,这样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可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胡锦涛希望外籍学生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结识更多中国朋友,进一步加深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教学楼一层大厅,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学校教师代表。总书记动情地说:“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勤勉工作,默默奉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谢大家,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教师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重托。
当胡锦涛就要离开学校时,热情的师生们拥到路边,争相问候总书记,胡锦涛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和兴奋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等一同考察。
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
—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2022年9月9日 新华网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入秋的坝上地区,天高云淡,空气清凉。张北县第三中学校园里的格桑花开得格外灿烂。学校食堂二楼大厅临时搭起的讲台上坐着温家宝总理,台下满满地坐着张北县等张家口市10个县区的1000多名教师,座位不够,不少人就站着听。听众中三分之二来自农村学校。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讲问题切中要害,谈措施实实在在。教师们屏气凝神,倾心静听,听到动心处就响起一阵阵掌声。
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这段只有几分钟的讲话,13次被教师们热烈的掌声打断。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温家宝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关心,他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说者动情,听者会心。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不少教师的眼里噙着泪花。
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卜延荣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的第一线,从教近40年。为了孩子,多次拒绝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1990年他右侧肢体偏瘫以后,用左手重新拿起粉笔,靠半侧的肢体坚守岗位20载。温家宝讲起卜延荣的感人事迹,引起全场教师的共鸣。
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这些措施都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尊重、承认和关怀。
“要无私奉献,要满怀爱心,要提高素质,要教书育人„„”最后,温家宝向广大教师表达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掌声代表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蕴含着办好农村教育的力量和希望。
张北县小二台乡中心小学教师范文花,有着27年的从教经历。她曾在小二台乡小西梁村小学度过24年的“一人一校”教师生涯:全村一个班分5个年级、所有的课程都由她一个人来教。听了报告,范文花说:“温总理对农村教育理解如此深刻,对农村教师如此关心,我们满心感谢。他给我们这些基层的农村教师鞠躬,提出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好措施。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为孩子们扎根农村,我愿意。”
油篓沟乡中心小学参加工作刚满三年的英语教师袁彩说,温总理在讲卜延荣老师的故事时动了感情,我们也在底下抹眼泪。拿卜延荣和自己比,拿总理的希望和自己比,我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张北镇中心小学27岁的语文老师韩丽娟说:“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温总理的这句话,会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报告结束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温家宝总理是给张北的老师们讲的,也是给全国教师上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农民的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学,中国社会的教育学。
当温家宝离开张北三中时,师生们夹道欢送,依依不舍„„ 8月27日,温家宝到沽源县白土窑乡寄宿制学校与学前班的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和游戏,在七年级1班听了一段语文课,并且在操场上同老师和同学们谈心。8月28日上午,报告会前,温家宝到张北三中学生宿舍察看了学生住宿情况。在八年级147班,温家宝看到同学们正在学习虎门销烟这段历史,向他们讲起林则徐从虎门销烟到发配新疆伊犁、带领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的故事,并在黑板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还到教研活动室,看望正在备课的语文教师们。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2022年9月13日 东方今报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编者按】9月10日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兴豫必先兴教。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期节目中,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做客新闻演播室,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强国必先强教 兴豫必先兴教
主持人:教育承载着国家伟大复兴的美好期盼,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王厅长,我们经常讲“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基石”,我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王艳玲:教育是基础,这是因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教育办上去了,我们一亿人口就会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正像卢展工书记去年8月10日在教育系统调研时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形象,是后劲,是未来。我们常说,强国必先强教,兴豫也必先兴教。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教育,就是兴豫必先兴教。王艳玲:对,强国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教。○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
主持人:王厅长,河南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成就和我们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老百姓的需求,还有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王艳玲:应该说,河南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的需要,和我们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多样化教育的需要、优质教育的需要,确确实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叫做新的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的需要上,我们还有些不适应。比方说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特别是在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跟我们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适应。
第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我们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比方说我们的学前教育,群众确实还存在着入托难、入园难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大学少、名大学少。
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显得不够。另外,学生上名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比其他的省份要少,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比其他省份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与他们并肩跨入名校大门。
○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 主持人:王厅长谈了目前河南教育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谈教授怎么看?
谈松华:河南目前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它既有全国的共性,也有河南一些特殊的情况。所谓共性,我认为主要反映的就是两个供求关系的矛盾。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需求和教育目前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这方面的不适应。二是教育发展新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现在教育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多样化办学,要满足各种各样专业人才的需求,那么教育资源要有更多的增加,但是目前的资源确实还有很多短缺,这一点河南可能反映得更加突出一点。比如说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河南的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大概是北京的1/5,和全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刚才王厅长分析的这种问题,确实是河南教育下一步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在调整这两个供求关系上要做更大的努力。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主持人:针对教育,老百姓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心声,而他们谈到的不足,也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河南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啥?或者说我们怎么解决这些不足?
王艳玲:刚才谈教授也讲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是靠发展去解决,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构建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我们零到六岁叫学前教育,还有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有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层次以及各类研究生教育。我们还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另外还有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存在“两难” 3年要建6600所幼儿园
主持人:河南的学前教育目前是个什么情况?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王艳玲:学前教育,现在主要是入托难、入园难这个问题。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零到六岁孩子的教育,目前,河南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将近800万,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我们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也就是用3年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地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这其中有4000所是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任务是促均衡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呢? 王艳玲: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均衡。主持人:均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王艳玲:均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正在实施,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的,比方说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这些都是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办学条件的改造建设。当然了,除了办学条件以外,学校质量的好坏,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师资。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让更多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抓提升 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主持人:职业教育呢?
王艳玲:在职业教育上,现在主要抓提升。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市场,适应需求。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支撑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应用或者基础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要上水平不断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 主持人:高等教育呢?
王艳玲: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上水平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我们要围绕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中西部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我们省有更多的大学、更多的学科,落入到国家建设计划这样一个平台上。
○在发展当中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主持人:就像您所讲的,教育是一个体系,它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些都谈到了,那么其他的一些教育类型呢?
王艳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我们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另外还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我们要有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我们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今后,我们在发展当中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要让人民评我们的质量,要建立一个社会和人民评价教育质量的这样一个机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公平,教育发展了,我们还要特别在发展中体现公平,只有体现了公平,人民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果满意。
主持人:怎么体现公平?
王艳玲: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目前要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机制来促进公平。
○要在“转变”和“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 谈教授,刚才王厅长介绍了河南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你觉得这个重点是否抓住了? 【谈松华】我认为这个发展规划是非常全面的,是覆盖全社会的,也可以说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外,从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来看,人才的覆盖面也很广,因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千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各级各类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个主题目标。不仅对河南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将会发生长远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的发展呢?
【王艳玲】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靠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促进。
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在两个词上下工夫,一个是转变,一个是改革。靠转变来促进发展,靠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转变”就要转出服务、为民、育人的活力
【王艳玲】先谈一下转变,转变就是指我们的观念要转,我们的思路要变。这个转变,我想应该在这几方面转出活力。
第一,要转出服务活力来,就是说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当中去。要适应我们如何来保障农业、粮食,如何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环境,如何来服务好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这样一个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都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当中,我们才能提升办学质量,在服务当中来实现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转出为民的活力。这个问题上,教育发展要去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这种需要。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持人】人民群众满意,转出服务的活力,转出为民的活力。那么第三个?
【王艳玲】第三就是转出育人的活力。转出育人活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所以要转出育人的活力。
这样,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等措施,最后转出干事的活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干,我们教育发展也要立足于干,立足于做。在干中求实,在做中求效,我们要以正确的政绩来造福于民,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
○“改革”要在办学、管理、人事分配和培养模式上做文章 【主持人】两个关键词,这是“转变”,那么,如何理解“改革”? 【王艳玲】我们要靠改革去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体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志办学的我们都欢迎,只要投资办学的我们就支持。同时我们要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大力气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其次,我认为要加快我们的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注重服务。过去我们还是重管理,轻服务,这种倾向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重服务。该管的我们一定要管好,但是该放的我们一定要放下去。另外,应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办学的主体。
同时,我想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特别重视教师,重视我们的教育工,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再次,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这种新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者说办学的积极性。
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使我们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改革需要有胆略,有胆识,有智慧
【主持人】王厅长刚才谈了下一步如何实现河南教育发展的重点,谈教授听了以后,有什么看法?
【谈松华】“转变”,我觉得它有内在的要求和外在的要求。客观要求教育需要转变,这个转变就在于因为经济社会本身在转变,经济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领导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讲,它也需要转变。因为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是跨越式发展,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数量的扩张,是普及教育的实施。
那么现在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必须要转变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
“改革”呢,我想这是一个根本动力,可以说教育发展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根本靠改革。新一轮的改革不仅需要有胆略,需要有胆识,而且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凝聚各种不同群体对于教育的需求,然后,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那么我们的改革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认为刚才王厅长谈的很多改革思路,正是体现了新一阶段改革的这种客观要求。
【主持人】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