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障简答题
二、简答题
4、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5、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原则?
⑴基本功能:①稳定功能。②保障功能。③互助功能。④促进功能。
⑵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互济性原则;③强制性原则;④多样性原则;⑤其他原则
6、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项内容。
二、简述题
2、怎样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⑴加快立法,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依法进行管理。
⑵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机构。
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督。
⑷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准备金。
3、简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原则
①安全性原则。②效益性原则。③基金变现性原则。
4、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主要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社会保障规划,规定社会保障政策和管理法则,并组织实施;业务管理主要是依法对社会保障对象进行登记,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筹集和运用,审核、发放社会保障待遇,对受保人进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监督管理主要是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社会保障业务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6、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原则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⑴指导方针
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五保合一、资源共享、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⑵原则
①投资原则。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②技术原则。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安全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易操作性,灵活性,标准化。
⑶总体目标。
①建立计算机系统。一是业务处理计算机化;二是建设城市网;三是构建省网和全国网。
②建设资源数据库。
③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4、简述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及主要内容
⑴一般特征
①强制性;②保障性;③福利性(社会保险区别于商业保险的根本特征之一);④互济性。
⑵主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五大险种: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②失业保险、③医疗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在上述五大社会保险险种之中,还包含死亡和遗属保险。
5、社会保险的作用是什么?
⑴社会稳定机制
⑵促进劳动力再生产
⑶调节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主要是体现在资金筹措、支付和使用的全过程中。
⑷积累必要的资金,推动经济发展。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哪些的问题?
⑴部分农村贫困人口还没有被纳入农村社会保障网,纳入保障网的农村贫困人口享受的保障待遇水平还较低;
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⑶在农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迫切需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却发展缓慢和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⑷在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情况下,这种特殊形式企业的社会保险如何建立还不明确; ⑸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还不能享受社会保险;
⑹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较少。
另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土地保障妨碍农村的现代化。
3、简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意义
⑴必要性
农村改革之后,家庭养老保障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一是家庭结构的变化;二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三是年轻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变化表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的实际要求,需要建立社会性的养老保障。
⑵意义
①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
②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③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险有利于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对推动农村城市化也大有裨益。
④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贫困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起到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第一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第二社会保障是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三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2、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哪些制度?
第一社会保险,第二社会救助,第三社会福利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政策、机构统一的原则;二是政事分开的原则;三是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四是普遍覆盖的原则;五是城乡有别的原则;六是逐步建立的原则;七是多方共办的原则。
13、建立医疗保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第一医疗保险的待遇,应实行机会均等的原则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制度
第三医疗保险必须遵循“风险共同分担”原则,个人必须承担一部分的医疗保险费。
17、工伤保险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最有强制性,第二具有赔偿性
第三不受年龄的限制
第四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经费全部由企业(雇主)承担。
第五保障项目完备,待遇优厚
第六工伤赔付与工伤预防相结合第七保障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36、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第一社会保障法制制度还不健全,还未形成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二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
第三社会保障法规的实施机制和监督制度较为薄弱。
40.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要点:(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2)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补充,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居主导地位,其他保障项目是社会保险项目的补充。
(3)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一种递进的关系。社会救助属最低层次,主要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属基本纲领;社会福利属最高纲领,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而社会优抚属特殊纲领,是国家对以军人为主的特殊群体的一种特殊保障制度。
2.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
(1)我国企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第三部分为企业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
(2)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3)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用自有资金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社会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社会保险:企业补充养老社会保险。它是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社会保
第二篇:社会保障学概论简答题
社会保障概论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及其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社保制度特征:公平性、社会化、强制性、福利性、多样性、刚性。3.社保制度功能:保障、稳定、调节。
原则: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4.现代社保制度萌芽于19世纪的英国,正式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全世界形成了以福利国家型、投保资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四大类社会保障模式。思想基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构成:A国家财政支持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B国家法律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险。C商业保险有益补充:单位投保、个人投保、互助保险。三支柱:国家、企业、个人。
6.财政体制的变迁。健全→功能财政(资源、收入、经济,职能是配置、分配、稳定)
财政支出的变迁:①购买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发展支出下降,国防支出下降,科教文卫支出上升,社会性支出上升,以及其他支出。首要原则是公平。7.税收包括A微观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B宏观效应:调节、税收乘数即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8.财政政策的变化:扩张型、中性型、紧缩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时期:亚洲经济危机、2022年至今。
9.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社保制度完善,则社会稳定,会促进经济增长。②经济增长,能够使社会保障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10.社保制度对储蓄的影响:①挤出效应(良好的社保制度下)②挤入效应,导致提前退休。两种效应是并存的,主要看其力量大小。
11.社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助于保证劳动力的质量,刺激劳动力生产的积极性,容易增加劳动力的惰性,降低劳动供给。②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质量得到提高,需求下降,则成本增加。③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诱导流动,但容易导致循环累积。12.社保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①社保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丰富和健全了资本市场的内容,同时也刺激了资本的运行,增大了资本存量,健全和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基础,丰富了大家的投资选择。②资本市场对社保基金的英系那个: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其保值增值提供了载体。
二、养老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2.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政策,强制实施的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低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
3.特征:普遍需求、地位特殊、长期积累、管理复杂。
4.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制。特点: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校而费率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负担的代际转移。优点:短平快,成本低,缺点:没有积累经济储蓄费率波动大,劳动者代际之间矛盾激化。②完全积累制。特点:强调长期平衡,费率较为稳定,能够积累起养老保险基金。优点:预防老龄化冲击,使资金收取与企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劳动者权利义务关系紧密。缺点:固定的费率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个体养老责任凸显。③部分积累制。(我国的创举)特点:费率具有弹性,可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优点:满足一定时期养老保险金支出,又有资金积累,既不会超过企业与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又因阶梯实践不太长而易预测,面临的保值增值压力亦不会太大。5.企业年金制度
特征:一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制,二是为受益人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账户积累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及投资运营的收益构成,三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内,将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四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效应,金融创新突破。6.我国养老保险资源框架:核心是基本养老保险,补充是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个人储蓄、财政补贴、养老救助体系。
7.工龄: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工龄为常人的1.3-1.6倍。缴费年限为15年,未满15年需要①补缴②将缴纳的钱一次性偿还给员工续保,达到15年以后,每多缴一年,政府多补贴1%
养老金=个人 企业 政府(地方、中央) 养老基金分红 基数:缴费截止期上一职工日/年平均工资 养老金=基数*2%
专题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思路
1.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或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特征:地域化和地区化。
老龄化测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总人口>10e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总人口>7%
2.月计薪日21.75天,月工作日20.83天
3.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高龄化特征显著。
4.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保体系的挑战:①对养老方式的挑战②对医疗保险的挑战,总体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工资)③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挑战
5.应对思路: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完善退休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专题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评析
1.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单方负责,封闭运行,先收现付,制度分立。
2.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成就:单位化向社会化发展,单一的责任制向责任共担发展,单一层次保障到多层次保障发展,覆盖面持续扩大。
问题:分散决策与分割管理,转制成本的控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配套措施不足。
总结:包含问题很多且复杂,养老保险折射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专业视角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医疗保险制度
1.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资金,保证人们公平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2.特点①普遍性②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③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④涉及关系非常复杂⑤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稳定性和被动型。3.相关概念
A疾病风险 具有典型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B基本医疗保险 △!
定义: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根据经济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国家或地区基本健康保障范围内,为全体参保人员提供基础性,必不可少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C社会医疗保险特征:直接成本补偿 D统账结合4.世界各国现行医保模式简析
(一)国家或政府型英、俄
优点:保障水平高,可从宏观角度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点:财政压力大,相关医疗机构缺乏活力
(二)社会保险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优:强制缴费,责任明确,互助效果显著。缺:减少公民现实支出,受外界经济波动影响,强制缴费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形式。
(三)市场或私营型美国 橱窗保障
优:灵活,效率水平高,保障模式透明。缺:公平不足,效率有余,医疗成本支付压力大。
(四)储蓄型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账户联通体系。
优:家庭为单位强制储蓄,避免社会相关风气的代际转移。缺:对相关社会成员的排斥作用明显。
5.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累积制、混合制。
支付方式:按人头支付,按单元支付,总额预付制,按病种支付,按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偿付,按服务项目付费。6.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分析:
①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②医疗保障救助标准提升③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建立④药品采购,降低药品流通价格⑤基层医疗设施得到改善⑥公共卫生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齐公立试点改革初见成效。7.中国特色医保道路解析“七个一”
一个本质,公益化;一个方向,为人民服务;一个方针,三方面工作,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一个体制,医药要分开,盈利和非盈利分开;一个保障,强化财政扶持,加大投入;一个重点,基本医疗保险;一个目标,方便,有效,共享。
框架:一个本质,公益化;四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体系,保障体系,药品流通体系;八个环节,管理,投资,运营,监管,人才,信息,法律,价格形式。
8.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后付制向预付制,管理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起:健康维护组织,优先医疗提供组织,定点服务计划。
四、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
1.失业:在市场经济下,在劳动年龄内,由劳动能力并有求职要求的劳动之未能找到或丧失就业岗位的社会现象。
特征: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退休,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积极的就业意愿,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一周工作累计不超过7个小时),非本人意愿。
类型:摩擦性: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周期性: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下行期;技术性:科技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季节性:自然环境影响;结构性:复合型失业,经济社会结构紊乱。
2.失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的使劳动者因失业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是,在法定的期限内获取失业保险金给付的维持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性的失业保险制度。
原则:强制性,统一性,公平与效率兼顾,适时调整,适当积累,适度。目标:
(一)与失业者个人有直接关系的目标:对非自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提供现金补偿,维持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水平,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的时间。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目标:争取实现反经济循环的效果,改变失业的社会成本的分布,改变劳动力的使用,保留熟练工人,鼓励雇主稳定雇用。功能: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劳动者既有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条件,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下岗与失业的区别:劳动合同是否保留;管理单位不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下岗职工坐在单位的托管机构;待遇水平不同,失业保险,下岗职工有托管单位办理社会保险
体面就业:稳定的收入和保障;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 社会福利制度 内容:职业福利、津贴
历史演变:剩余型福利、制度性福利、发展型福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特征分析:典型的混合制度、典型的就业关联制度、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典型的收入补差制度
改革趋势(一个转型三个结合):补差型到适度普查型、居民社区结合福利机构、政府主导结合社会参与、法制化加专业化加标准化 对象:是否具有生活来源、特殊人群与弱势群体、贫困地区 弱势群体
特征(三低一高)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下、政治影响力低下、心里敏感性高
代表性人群:贫困者、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
社会扶助:强化政府职能、强化非政府组织的辅助功能、强化社区只能 低保制度
基础认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选择性救助制度、动态化管理体系、低水平收入补差制度、权力与义务相结合延伸认识:积极效应(覆盖面广。救助水平逐年攀升。与其他制度协调不断上升)存在问题(标签效应、稳定语气和制度依赖、获取稀缺资源的投机行为、强制执行与变通操作、成本扩张)
社区功能:社会整合(调整协调不同因素的矛盾纠纷以形成凝聚力)、社会控制(运用社会力量对乘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化(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社区管理模式:自治性管理模式、行政导向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社区扶助/、非营利性组织形成主体、社区教育、财政基础、社区文化
贫困特点:贫困人口在持续增加、贫困状况在持续恶化、贫困差距持续扩大、贫困全球化趋势
我国贫困测评指标:生存环境、生存质量、生存效果
第三篇:电大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集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
2、共同基金: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3、绝对贫困: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没有生活必需的食物、衣服、住所,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4、相对贫困: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而言的贫困,即相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较低水平线上,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
5、贫困线: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6、受益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或计算公式,如一定的年龄条件、身体状况、工龄长短及实际生活需要等。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领取养老金,其量的多少跟他过去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无关或关系不大。
7、供款基准制: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帐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
8、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9、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就业,但仍找不到工作。
10、摩擦失业:由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11、显性失业:充分暴露出来的失业现象,一般以失业率加以反映。
12、隐性失业:未曾表现出来但事实上确实存在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现象。
13、自愿失业: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14、普遍保障制度:即“人头”补助制度,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 ; 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三、简答题
1、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产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2、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3、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1)银行存款;(2)信托存款;(3)不动产投资;(4)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5)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4、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资金来源是自保公助式,保障的标准不高,项目也不完备。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存在问题是保障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加重财政困难;保障费用持续上升,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美日经济发展起“稳定器”的作用:
(1)缓和经济危机、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了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
(3)政府的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训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源。
6、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宪法把社会保障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
(2)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3)工会组织负责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资金来源靠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7、建立低保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界定;
一般低保包括生活救济、医疗救济、教育救济、住宅救济、分娩救济、求职救济和丧葬救济七个方面。目前大多数低保标准还很低,只解决生活救济、温饱问题。
(2)低保经费的来源(核心问题)
目前大多采取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的办法。今后要逐步过渡到主要由财政负担的方式,建立城乡统筹面向全民的低保制度,由各级财政合理分担。
(3)低保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明确各方的职责,合理分工。推广分类施助和差异施助,区分基本生活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
8、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推行保险立法化;筹资渠道多元化;享受待遇标准化。
9、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1)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原则(或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2)基本养老保险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3)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
(4)社会养老保险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体制分开的原则;
(5)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原则。
1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它在全新的基础上起步,没有历史包袱,所缴费用可完全积累;(2)它没有互济特征,不是社会统筹,个人缴费存入个人帐户,个人存入越多,集体补助就越多,养老金就越多;(3)保障水平非常低;(4)基金收缴、运营进入县以上经办机构专户,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11、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目前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补偿机制,保护“老人”和“中人”的养老权益。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原因:(1)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
(2)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3)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
(4)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
1999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
(1)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2)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制度;
(3)社会保险费征缴的监督检查;(4)对不执行《条例》规定的缴费义务人的罚则:处罚责任者个人。
12、医疗保险的特征和对象:
(1)保障的内容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2)保障手段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3)它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4)它的社会效应要在很长时间后才显现出来。
医疗社会保险的对象:一般包括所有雇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我国是介于全民保险和雇员保险之间,以全民为对象,但具体保障标准享受待遇又有城乡、地区、行业或职业的差别。
13、简述福利国家医疗保障制度:
1911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医疗保险法规,“贝弗里奇报告”是制度的大纲。主要特征是国家作为提供全民健康保障的责任主体,由它直接开办、掌管医疗卫生事业,由国家医疗机构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优点:最大程度上满足全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促进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国民缺乏费用意识,医疗费用持续攀升,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医疗机构人浮于事、服务效率低下。
14、简述医疗“保险”制度:
1883年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其医疗保险包括法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两种。资金来自雇主和雇员,国家基本不提供。
优点:强调个人在疾病保障中的主要责任,资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为主,国家只在特殊时提供少量资助,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现象;自由就医为医疗机构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医疗效率,满足了人们高质量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中的四方(投保方、医疗保险机构、医生同业公会、医院)联动和相互监督,使医疗服务有章可循。
不足:忽视疾病预防、医疗保险基金紧缺、行业间保险待遇不
一、无法控制基金会以外医疗市场、医疗费用持续上升等。
15、简述个人保健储蓄制度:
源于英国的“职业保障基金”,以新加坡为典型。强制性个人保健储蓄计划,个人及雇主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从中划出雇员工资的6-8%单立保健储蓄户头,作为个人或家庭成员医疗费用或大病保险等的开支。
优点:强调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医疗费用意识,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非正常增长。
不足:只有个人或家庭内的互济作用,缺乏整个社会的互助共济。
16、简述混合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按社会成员的不同阶层进行不同的划分,有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有雇主资助式的医疗保险制度,有个人自主参加的商业保险。
优点:使受保人按照不同的经济条件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满足了人们的不同医疗需求。
不足:政府不直接管理经营医疗卫生事业,无法控制医疗市场的价格,导致医疗费用的膨胀,一些贫困者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国家的“医疗扶助”范围较窄,限制太多。
17、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
(1)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而绝大多数人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
(2)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3)单位办医疗形成了不少弊端。
18、中国城乡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主要还是原公费、劳保医疗对象,非公有部门的扩展非常困难;
(2)医改探索并未真正触及医疗和医药体制的问题;
(3)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具体问题:一是统筹基金透支个人帐户的问题;二是职工个人帐户在制约医疗费用的支出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至今还没找到最佳的统帐结合的办法。
(4)职工家属的医疗保险问题。
19、生育社会保险改革存在的问题:(1)覆盖面、参保率问题;(2)各地实行办法不一致;
(3)具体实施标准不一;(4)基金统筹比率过高,结余量大。
按“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的原则,以生育保险的普及化与社会化的改革总目标继续进行改革。
20、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1)实施保险的强制性;(2)保险内容的丰富性;
(3)工伤保险的雇主完全责任制和无过失补偿原则;
(4)工伤赔付与工伤预防相结合;(5)保障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21、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类型:(1)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自愿性失业保险制度(国家补贴鼓励有关人员参加)(3)混合型失业保险制度
22、社会福利的特征:(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 ;(2)保障内容的福利性;
(3)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4)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社会福利的内容: A、社会津贴 ; B、职业福利 ; C、社会福利设施 ; D、社会(社区)服务
23、世界社会福利发展历史给我国的启示:
(1)社会福利的推进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资金保障已不很重要,福利服务上升为制度的主体。
(3)社会福利应发展为责任主体多元性、资金来源多渠道、服务体系多层次的新型保障制度。
24、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极大的不公平性。特点:
(1)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村的“五保”对象。;
(2)制度主体是职业福利。(3)福利制度的条块结构。
改革和发展目标应彻底改变传统制度下的“剩余福利”思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特别是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1)改变城乡福利分割、单位或行业福利分割的局面,社会福利社会办;
(2)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和监督机构;
(3)多渠道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25、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的保障内容:
(1)社会优待;(2)社会抚恤,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3)离退休保障;(4)安置保障,对军转干部、退伍士兵的就业安置。
社会优抚安置的特点:
(1)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保障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
(2)保障内容的综合性,它兼具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者的特点。
(3)保障的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4)保障手段的计划性。优抚经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筹集,安置保障通过行政命令有计划实施,相关单位无条件执行。(5)保障目标的双重性,经济上提供军人及其家属基本生活保障,政治上有宣传、教育、褒扬革命军人的作用。
26、社会优抚保障的不足:(1)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保障待遇偏低。(2)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多。(3)存在旧思想、旧观念的制约(“等、靠、要”思想)。
社会安置保障的不足:(1)安置退役士兵的任务越来越重,安置难度越来越大。
(2)退役军队干部的住房、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待遇和医疗费用等存在很多困难。
1、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内容的主要方面是(①服务对象最为广泛②免费、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③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 ④保障水平的弹性较大)。
2、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企业年金的特点有(①私人产品②通过资本市场运作)
3、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①经济保障②服务保障③精神保障)
5、从目前实施状况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①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负担②各方出力、财政保底)。
6、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包括(①国家或政府②社会保障实施机构③企业、社会团体④城乡居民)
7、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制度的开放性②筹资社会化③服务社会化)
8、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①自然灾害救助②洪水、地震救助③孤、寡、病、残救助④城乡贫困救助)
9、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为(①调节公平与效率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③调节国民经济发展④调节市场体系)
10、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主要包括(①预算管理②财务监督③投资管理)
12、工伤保险制度除具有赔偿性特征外,还包括以下特征(①最具有强制性②“无过失补偿”原则③保险费完全由企业(雇主)承担④待遇从优)。
13、中国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满足精神文化需求②物质生活福利③医疗保健服务④“五保”制度)
15、社会保障管理在运行中须遵循的原则有(①依法管理原则②公正与效率原则③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④属地管理为主)
1、社会保障的定义及核心内容?
答: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式,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
其核心内容包括:(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
2、社会保障的三种体制和四种模式是什么?答;三种体制是:
(1)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2)自由主义福利体制;(3)合作主义福利体制。
四种模式是:(1)福利国家型;(2)社会保险型;(3)国家保险型;(4)个人储蓄型;
3、养老保险的定义和特点?
答:养老保险是政府主办,通过国家立法保障退休老人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其特点有:(1)养老保险承诺与兑现之间的时间最长。
(2)养老保险是实际享受人数最多的险种之一。(3)养老保险费用的收和支出庞大。
(4)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往往是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的代表。
4、失业的类型有哪些?(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
(5)技术性失业
5、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
答:(1)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又称无过失补偿原则,指在劳动者负伤后,不管过失在雇主还是劳动者一方,工伤职工均可获得收入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2)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这是工伤保险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显著特点。(3)待遇优厚原则,工伤保险虽然不要求个人缴费,但在待遇上却要其他社会保险项目都要优厚一些。(4)救治、补偿、预防与康复相结合原则,工伤事故或者直接造成劳动者身体伤害,或者造成职业病,二者都离不开医疗救治。
6、社会救助的作用和特征?答:社会求助的作用:(1)缓解贫困(2)促进分配,稳定经济。
(3)促进社会融合。
社会救助的特征:(1)国家是责任主体。(2)享受社会救助是公民的权利。(3)受助者需要接受家计调查。
7、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法?它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恩格尔系数是目前较为普遍地用于分析特定国家或地区民众生活水平和贫困程度的指标之一。恩格尔系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民众总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等基本生活支出的比重越高。恩格尔系数根据满足生活需求最低营养摄取标准确定食品消费项目和数量,计算出饮食费用,用它除以计算期最低收入水平组的恩格尔系数,即可得到贫困线。
(1)优点:方法简便易行,可以用代表一般市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统来求得社会救助受助者的消费水平。
(2)缺点:要求恩格尔系数比较稳定。由于受价格、地域等因素影响,我国恩格尔系统变化较大,易受主观判断影响,且反映的贫困过于绝对,另外对基本生活费的规定有局限性,过于偏颇。
8、中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老年人福利(2)残疾人福利(3)儿童福利(4)住房福利(5)教育福利
9、什么是社会优抚?包括哪些项目?
答:社会优抚是国家专门为伤亡军人、人民警察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抚恤,为军人和人民警察及其家庭提供扰待,为退出现役的军人予以生活安置和就业安排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优抚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类项目。
10、社会保障管理的含义和一般原则?
答:社会保障管理是指社会保障责任机构和人员通过规划、组织、领导、人事和控制等活动经济有效地
完成社会保障任务的过程。
社会保障管理的一般原则:(1)服务至上原则。(2)公开、公正和效率原则。
(3)属地管理原则。(4)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不明确(2)统筹层次低,政策不统一,阻碍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导致参保人社会保障权益受损。(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统一,部门利益明显。(4)社会保障法律强制性不够,政策透明度差。(5)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权责不到位,监督不力。(6)社会保障管理行政色彩浓,社会化服务不够。
2、试论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内涵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一)绝对贫困是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贫困,可以被理解为物质上的匮乏,是指缺乏为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需的物品的状态。
绝对贫困的特征主要有:
(1)绝对贫困是指必需品的缺乏而导致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必需品通常是指维持生存的物质,如,食品、住房、衣服等。
(2)绝对贫困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由于收入极低,难以满足人类在衣依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
(3)绝对贫困在发展方面表现为,由于生产资料的缺乏,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更难以扩大再生产,从而陷入“贫困循环”之中。
(二)相对贫困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这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测度。
相对贫困的特征有:
(1)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社会作出的,它实际上是社会上多数人对于较低生活水平的一定确认,如有的国家以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而有的国家则以中位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作为贫困标准。
(2)相对贫困具有历史动态性。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差别。(3)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相对贫困实质是不平等,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就存在相对贫困,在现实上,不平等是常态,因而相对贫困也将普遍存在。
3、试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一、在思想文化方面
(1)社会保障是各类公正公平思想的具体体现,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反应的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公正分配的思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丰富了各派社会公正理论。
(2)社会保障的实践加深人们对人权意识和同舟共济思想的认识。社会保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人道主义灾难,是对人权的保障。同时,社会保障通过税收和集资再分配,救助贫困、普惠福利、缩小贫富差距,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发扬光大。
二、在政治方面
(1)社会保障提升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办,事关民生,这就意味着政府的社会权利增大,同时人民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望也相应增大,政府的社会责任也相应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水平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2)社会保障政策成为各政党争取民意的手段。既然社会保障关系到人们的福利,社会保障政策就成为普通百姓最关心的国家政策之一,其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民众反响。
三、在经济方面,社会保障既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关键是适度,符合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总体上社会更加稳定,另外,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了家庭的保障功能,养儿防老的必要性下降,对出生率和家庭解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篇:社会保障卡知识题库 简答题
社会保障卡知识题库 简答题(36题)
(二)简答题(36题)1.什么是社会保障卡?
社会保障卡,是指由国家统一规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集成电路卡。
2.社会保障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社会保障卡是持卡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电子凭证,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基本功能,同时加载金融功能,支持社会保险费缴纳、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及银行借记卡业务。
3.什么情况下需要注销社会保障卡?
持卡人因死亡、出国定居等原因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的,应持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险关系终止证明、本人身份证(或代理人身份证),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注销,注销的社会保障卡由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收回并集中销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老弱病残、出国、意外事件等处于特殊情况下的持卡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社会保障卡注销手续。
4.注销社会保障卡的前提条件?
须先办清所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和相应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后,才能办理社会保障卡注销手续。
5.社会保障卡的社保账户与金融账户是什么关系?
从管理主体上来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应合作金融机构管理;从业务应用上来看,两者有联系,金融账户可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相关的缴费、待遇领取、医疗费用支付等。
6.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密码遗忘了怎么办?
如果持卡人遗忘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密码,须凭社会保障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密码重置手续。
7.如何办理社会保障卡挂失?
社会保障卡丢失后,持卡人应当及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或通过12333咨询服务电话办理社保账户挂失手续;委托他人代理的,还应当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金融账户的挂失按照相应合作金融机构规定办理。
8.如何办理社会保障卡解除挂失?
挂失的社会保障卡在未办理补卡手续前找回,本人可持社会保障卡、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社保账户解除挂失;委托他人代理的,还应当提供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9.新发放的社会保障卡与原医保卡有何区别?
一是社会保障卡是采用国家标准的接触式CPU卡,满足跨统筹地区通读通用的要求,卡内信息更安全,而原医保卡大都由各地自行制定标准发行,往往采用存储记忆卡。二是社会保障卡应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而原医保卡仅用于医疗保险业务领域。三是新发放的社会保障卡是采用了加载金融功能的复合卡,相比原医保卡增加了银行借记卡的功能。
10.社会保障卡应用提供的九大类服务是什么?
一、就业服务;
二、社会保险公共业务;
三、养老保险待遇业务;
四、医疗保险待遇业务;
五、工伤保险待遇业务;
六、失业保险待遇业务;
七、生育保险待遇业务;
八、人事人才业务;
九、劳动关系业务。
11.什么情况需要更换社会保障卡?
(1)社会保障卡卡面污损,残缺不能辨认;(2)已不能在专用设备上读写;(3)个人的卡面关键信息发生变更(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和照片)。
12.如何申请换卡?
持卡人凭旧卡和本人有效证件可以向当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申请换领。
13.社会保障卡挂失后如何补卡?
办理书面挂失后,可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补卡手续;委托代办补卡手续的,应出具委托人的有效证件和被委托人的有效证件。
14.补换卡后又找到丢失的卡片,原卡还能用吗?
不可以,做补换卡后原卡已作废
15.临时社会保障卡跟社会保障卡有什么区别?
临时社会保障卡有效期为三个月, 在领取临时社会保障卡使用期满后,需交回并办理注销手续,且临时社会保障卡不具备金融功能。
16.哪里能重置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的密码,需携带什么证件?
社保账户的密码重置,须持本人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办理。
17.社会保障卡被锁了,是怎么回事? 参保人员在使用社会保障卡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时,须输入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密码,密码连续输错6次,社会保障卡社保账户将被锁定。
18.12333电话咨询服务方式有哪些?
服务方式有人工坐席、自助语音查询、传真等。
19.河南省计划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的“三个全覆盖”包含哪些内容?
“三个全覆盖”是指,社会保障卡发卡对象覆盖全部参保人员,金融服务终端覆盖全部行政村,社会保障卡应用覆盖人社全部用卡业务。
20.河南省计划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的“三个100%”包含哪些内容?
“三个100%”是指:社会保障卡发放使用率达到100%,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省级集中率达到100%,持卡人投诉解决率达到100%。
21.社会保障卡记录的三层信息分别是什么?
第一层是人员基础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等二十三项基本信息;第二层是社会保障卡基础信息。社会保障卡卡号、卡识别码、发卡日期、卡激活应用状态、金融账户卡号等八项社会保障卡基础信息;第三层是基本业务状态信息。
22.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中止社会保障卡功能?
持卡人因参军、入狱、失踪等原因中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应当在办理中止业务手续时,同步中止社会保障卡功能。除自助查询功能可以继续使用外,社会保障卡其他社会保障应用功能中止使用。待持卡人退役、出狱后办理恢复业务手续时,同步恢复社会保障卡全部社会保障应用功能。
2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注销社会保障卡?
持卡人因死亡、出国定居等原因终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在办理终止业务手续时,一并办理社会保障卡注销手续。除自助查询功能可以继续使用外,注销后的社会保障卡其他社会保障应用功能终止使用。社会保障卡服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注销证明。
24.社会保障卡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损坏?
社会保障卡在使用过程中不得刮擦、涂改、弯曲、重压、折叠或者剪切。注意保持芯片触点的清洁,避免化学物质的沾污。不能靠近高温、强磁场、强电场。
25.社保账户与金融账户的关系
从管理主体上来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金融机构管理;从业务应用上来看,两者有联系,金融账户可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相关的缴费、待遇领取、医疗费用支付等。
26.我省应用社会保障卡的路径。
按照先易后难、急用先行的应用路径,对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卡率先应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通过数据比对逐步扩展至其他业务;对于城镇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障卡率先应用于医疗保险业务,通过数据比对逐步扩展至其他业务。
27.社会保障卡服务“四个不出村”指什么。
持卡缴费不出村、领取待遇不出村、查询信息不出村、办理领卡挂失等部分业务不出村。
28.为什么要发行社会保障卡? 一是方便老百姓办理各项业务,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卡通,就是要让老百姓只用一张卡就能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办理各项业务、享受各种公共服务。二是有助于政府部门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有利于政府提供高质量、多功能的服务,让老百姓“一卡在手,服务无忧”。三是有助于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四是有利于信息安全建设,有利于防范各种风险。
29.社会保障卡在异地就医方面有什么便利?
参保人员在省内异地的定点医院就医时,可以使用社会保障卡即时结算,不必自己先垫钱、后报销,解决了老百姓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多的问题。同时,规范了医院医保资金结算,参保单位也减轻了事务性负担,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提高了医疗保险业务办理的工作效率,让老百姓享受更贴心、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30.什么是12333?
12333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统一的公益服务号码,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专用号码,利用该号码可以开展人工和自动语音、手机短信和网站服务等。
31.目前,我省各级人社部门有哪些公共服务渠道可供城乡居民进行个人权益的查询?
目前可提供个人权益查询的渠道主要包括:12333电话咨询、自助服务一体机、网上服务、移动应用(手机APP)和基层服务平台等。
32.12333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哪些服务?
12333电话咨询主要提供政策咨询、问题解答、办事指南、个人信息查询咨询服务,也提供社会保联卡口头挂失,以及投诉举报、就业服务等部分简单的业务办理。33.是否需要在办理社会保险或就失业登记后才能办理社会保障卡? 一般情况下,个人在首次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业务时,即可申请社会保障卡。参保人员可在办理完社会保障卡后再办理参保或就失业登记手续,也可先办理参保或就失业登记手续,再联动办理社会保障卡申领。
34.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卡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可由银行实行预存代扣或自主缴费,按(自然)缴纳。对于预存代扣方式,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确定缴费金额后,于当地规定的缴费期内,将当年的养老保险费足额存入社会保障卡的银行账户即可。社保经办机构将通过银行,按照个人缴费档次实现扣款。对于自主缴费方式,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到银行窗口,选择缴费档次,经系统后台审核后,个人直接通过社会保障卡的银行账户实现转账,完成缴费。
35.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卡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可按月通过社会保障卡加载的银行账户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可持社会保障卡在银行网点(含其授权的转账电话服务网点)领取。
36.城乡居民身份改变后,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原社会保障卡是否需要更换?
不需要。社会保障卡为持卡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应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全业务领域,无需因为持卡人身份变化或业务变更而更换。
第五篇: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复习参考指导(简答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复习参考资料(简答题)
1、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第一,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相同。民法以双方平等主体等价有偿为原则。劳动法除一般双方平等原则外,对某些主体还有特殊保护原则,如对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法的某些关系也不可能是等价有偿的,如劳动
《劳动法》规定的就业歧视类型包括种族、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四种。《就业促进法》在重述了以上四种就业歧视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歧视和户籍(农民工)歧视两种类型。
者社会保险中的一些关系。的关系。第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第三,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第四,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2、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一,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者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第二,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的主体,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第三,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
3、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区别。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第一,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人身关系,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第二,两者的主体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第三,两者调整的原则不完全
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非常广泛,它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调整这些经济关系是为了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显然与劳动法的调整雇佣与被雇佣的劳动关系是不同的。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劳动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职务时发生的各项社会关系,行政关系必须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而劳动关系必须有一方是劳动者。
4、简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但这两个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社会保障法调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军人优抚、住房福利等社会关系。社会保障法中的社会保险与劳动法中的社会保险,是两个法律部门的交叉部分。
5、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第一,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第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第三,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第四,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6、简述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
7、简述设立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①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②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③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
第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第二,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第三,劳动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第四,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9、简述劳动合同的作用。
一、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二、劳动合同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
10、简述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
按照就业方式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从事全职工作的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又称部分时间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从事部分时间工作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11、在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第一,职工与企业形成了利益与共、休
17、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②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⑤劳动合同无效的;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12、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随时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⑤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追究刑事责任的。
13、简述用人单位不得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有哪些?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14简述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
戚相关的共同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了保障。第二,职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不再盲目追求企业的短期效益或利润,企业资产配置更趋优化、合理。第三,职工参与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使劳资双方彼此互通信息,形成一种信息交流机制,有利于消除劳资隔阂,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5、简述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②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③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职工 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④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⑤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16、简述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关系。
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
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第二,进入谈判准备阶段。第三,正式进行谈判阶段。第四,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协商谈判双方讨价还价、互相让步的结果,一般要求采取书面协议的方式,经过协商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正式的协议。集体合同一经签订,集体协商即告结束。
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情形有哪些?
①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②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发行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约定的变更或解除条件出现的;④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
18、简述工资的特征。
第一,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第二,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的;第三,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第四,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则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19、简述工资分配的原则。
(一)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二)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
(三)宏观调控原则 20、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哪些因素?
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1、简述最低工资的含义。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第一,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劳动后得到的工资。第二,最低工资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得到的最低劳动报酬。第三,最低工资是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法定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下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22、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哪些显著特点?
第一,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二,无论是标准工作日还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第三,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时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
23、简述我国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的种类。
(一)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二)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三)公休日
(四)法定节假日
(五)探亲假
(六)年休假
24、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
第一,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第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第三,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
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5、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②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③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④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⑤特种嶷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⑥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⑦依法参加工作工作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⑧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⑨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⑩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6、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①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②设计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③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④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
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27、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①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②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③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④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⑤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28、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第二,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29、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30、简述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1.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2.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使用 3.税费优惠与相关支持 4.扶持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
31、简述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监察有哪些区别。第一,监督主体不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主体除了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外,还包括公安、卫生、工商、财税、审计、防疫等专项行政管理部门,而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督主体则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第二,监督范围不同。其他有关行
35、简述在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执行中引入支付令制度的原因。
(一)普遍性原则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四)社会化原则 政部门只是在自己特定的权限范围内对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某一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则负责对遵守和执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第三,监督过程中行使的职权不同。与其监督检查的范围相适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督职权相对比较宽泛,涉及监督检查的职权有一些是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能享有的。同时,一些特定行政部门的特定职权也只能由该行政部门享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也不得享有,如治安处罚权就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32、简述工会在劳动法监督检查方面的权利有哪些。
(1)知情权(2)独立调查权(3)要求、建议权(4)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权(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6)支持举报控告权(7)舆论监督权
33、简述劳动法社会监督的主要的特点和方式。
第一,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对劳动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监督方式兼具特定性,即社会监督的方式一般限于举报和投诉。
34、简述劳动争议的特点。
第一,劳动争议的产生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之上,即劳动争议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劳动关系。第二,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或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组织。第三,劳动争议的标的是劳动权利或劳动义务。
第一,尽快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强化调解的作用。
36、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哪些?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37、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哪些法定条件? 第一,起诉人必须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第二,必须是因不服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向法院起诉,未经仲裁的案件不得直接起诉。第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第四,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第五,起诉不得超过法定的时效期限。
38、简述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裁
决不予执行的情形。
一是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
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二是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是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四是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39、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特征。1.广泛的社会性2.严格的强制性3.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4.特定的技术性
40、简述社会保障法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41、简述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法律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42、简述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原则2.社会保险现代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3.保障功能秘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43、简述养老保险的特点。
1.强制性2.补偿性3.广泛性4.社会性
44、简述失业保险的特点。
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3.待遇水平较低4.保险功能的特殊性
45、简述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46、简述《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的具体范围。1.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47、简述社会求助的原则。(1)反贫困原则(2)生存权原则(3)积极救助原则
48、简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原则。1.自愿原则2.无偿救助原则3.临时救助原则
49、简述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50、简述社会优抚的性质。
社会优抚具有社会保障和褒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社会优抚为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具有物质保障的性质。另一方面,社会优抚通过群众性的拥军优属活动,对革命军人进行褒扬,是对全体国民的一种宣传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褒扬性。
51、我国现役军人义务兵的优待有哪些?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义务兵和初 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优先录取。
52、我国给予现役军人的社会优待有哪些?
(1)义务兵的优待。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退出现役后,允许复工复职,并享受不低于本单位同岗位(工种)、同工龄职工的各项待遇。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义务兵和初 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优先录取。
(2)社会优待。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
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参观浏览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管理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
53、对义务兵的家属实行哪些方面的优待?
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待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含合同制人员)的,服现役期间,其家属继续享受该单位职工家属的有关福利待遇。
54、我国对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表现在哪几方面?
(1)服役优待(2)随军及就业安置优待(3)子女入学优待(4)医疗优待(5)住房优待
55、简述退伍义务兵包括哪些? 退伍义务兵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下列人员:(1)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现役的;(2)服现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的;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以及精神病患者经治疗半年未愈的;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家庭所在地的县、市辖区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56、简述对残疾军人有哪些方面的优待?
(1)医疗优待(2)福利优待(3)交通优待(4)其他优待
57、简述社会福利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和
社会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福利,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得
到全面发展,保障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和发放各种社会津贴,会增加社会货币的投放,形成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促进社会总需求的上升,有助于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福利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