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练字

第一篇: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练字》读后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王羲之练字》这个故事,书中说绍兴有个墨池就是王羲之的“杰作”,还有他家院子里的八口大水缸也是王羲之成名的秘密武器。我想王羲之这位伟大的书法家,练习书法也是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下了苦功夫才行。

       书上还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他学生家作客,看见他家有张新书桌,于是就叫学生笔墨伺侯,在书桌上龙飞凤舞的写了几个字。几天后,学生的父亲给他整理房间,看到书桌弄脏了,手把上面的字擦了,那个学生发现后痛哭一场,差点就跟他父亲断绝关系。我想王羲之的字写得是多么的好呀,学生为了字都差点要和父亲断绝关系了。

       王羲之一直是我的书法偶像,也是我的奋斗目标。我今年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就感觉谁都比我差,所以我立刻骄傲了起来,平时练习书法也松懈了,现在看了《王羲之练字》的故事,才明白书法就像一个无底洞,深不可测,学习书法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古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打算以后一定勤加练习,也有一手漂亮的字。

第二篇:《王羲之练字》读书笔记

       课余时间,我读了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王羲之练字》这一篇让我深有感触。

       王羲之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许许多多的墨水,写烂了不计其数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深感惭愧。因为只要一说起我的字,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没有一个不摇头叹息:“你都六年级了,写的什么……”唉,我和王羲之是天壤之别。

       记得有一次,妈妈看着我的语文试卷,语重心长地说:“烨烨,你看这成绩还行,但按书写排名,倒数第一的‘桂冠’非你莫属呀!”听着妈妈苦口婆心的唠叨,我的脸“熟”了,头低着,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瞧瞧我的试卷仿佛变成了“t”字舞台,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字在上面又蹦又跳……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心好好写字,可没几个月,就又重蹈覆辙,写的字就如同大海里的波浪,高高低低,胖胖瘦瘦,深深浅浅。它们仿佛在嘲笑我:“何辰烨,老毛病又犯了吧!”后来,妈妈买了一个“神奇练字板”,让我练字。开始我还有点儿新鲜感,可没过多久,我对它不再感兴趣,不再每天都练,即使练也草草了事,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啊!

       是啊,与王羲之比起来,我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作业书写太差,一再地被老师、家长批评,但我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不把它当回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没有多大进步,连这么一个小小的缺点都没有改正,真是无地自容。我想:王羲之刻苦练字,成为伟大的书法家,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只要努力,肯下决心,狠下功夫,难道还有改正不了的缺点吗?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下规定: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在练字,锻炼自己的写字能力。平时一有空就描红练字,因为现代社会,虽然电脑已经普及,电脑打字代替了手的书写,但会写漂亮的字,还是引以为傲的一项技能,是每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同学们,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做一个像王羲之一样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人吧!

第三篇: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第四篇: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

       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第五篇:王羲之练字的秘诀用四字成语概括

       王羲之练字的秘诀用四字成语概括 小故事: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见父亲正在案头挥毫,就走到跟前,必恭必敬地问:“爹爹,人家都说您字写得好,请您把写字的秘决告诉我吧!”王羲之放下笔慈祥地望着儿子,然后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它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勤学苦练

       业精于勤

       勤能补拙

       将勤补拙

       勤勤恳恳

       捷径可能有,但是我有说不上来具体有什么捷径,依我的经验首先你得对练字感兴趣,每天不必练太多的字,找一本字帖(最好是庞中华的,比较能容易练出来骨感的神似),你先练偏旁部首,每个部首多练几遍,每天练10几分钟就够了,用心点.千万别买描的字贴,那样就不能自己领悟了.

       具体做法是,看着人家写的哪一笔轻,重,急,缓,然后自己领悟,自己写.刚开始写不来别可以模仿,时间久了你自然能领悟,就这样..

       时间嘛我想大概一个多月起效(我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大概半学期起效的呵呵,笨了点,不过初3时已经跟庞中华差不多了,行书也是).

       最后楷书写好了行书自然就好练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刻意,也不要随便乱写,很容易的,效果也很明显,等真正有了一定的境界了,你想写难看到写不成了,就这样,希望你成功.

       对了再说一遍,最重要的是不能太刻意,高中的时候收了个徒弟,练了一学期,效果一点点,老是把字的拐角-折写的死版......我感觉能做到收放自如了就是你成功的转折点,个人感觉练字绝不是模仿,而是领会,可能这样效果会很快...对了当你写的感觉不错的时候就不要模仿人家了,这说明你领悟了呵呵,然后平时多注意点,然后一两年之后又是一个很大的跨步

       写的有点乱,一点个经验送给你,希望你能体会,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