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力测验解题的基本方法
1、排除法
把一些无关的问题先予以排除,可以确定的问题先确定,尽可能缩小未知的范围,以便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很有用处的。
2、递推法
由已知条件层层向下分析,要确保每一步都能准确无误。可能会有几个分支,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简单的一支入手。
3、倒推法
从问题最后的结果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直到求出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用此法解起来很简单,如用其他方法则很难。
4、假设法
对给定的问题,先作一个或一些假设,然后根据已给的条件进行分析,如果出现与题目给的条件有矛盾,说明假设错误,可再作另一个或另一些假设。如果结果只有两种可能,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在科学史上,“假设”曾起了极大的作用。
5、计算法
有些问题必须经计算才能解决。要注意的是,智力测验中的问题往往含有隐含的条件,有时给出的数是无用的。
6、分析法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方法常常要用到分析法。可以说,分析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不仅是先天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应养成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的良好习惯。
7、作图法
根据问题中已知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方法画出图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在没画图之前,会觉得无处下手,画了图后就一目了然了。
8、综合法
事实上,许多问题都要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所谓综合法,就是综合各种方法(包括前述各种方法以外的方法)去解决某些问题。
第二篇: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一、配方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变形(配成“完全平方”)的技巧,通过配方找到已知和未知的联系,从而化繁为简.何时配方,需要我们适当预测,并且合理运用“裂项”与“添项”、“配”与“凑”的技巧,从而完成配方.有时也将其称为“凑配法”.最常见的配方是进行恒等变形,使数学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它主要适用于:已知或者未知中含有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代数式的讨论与求解,或者缺xy项的二次曲线的平移变换等问题.配方法使用的最基本的配方依据是二项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可得到各种基本配方形式,如:
a+b=(a+b)-2ab=(a-b)+2ab;
a+ab+b=(a+b)-ab=(a-b)+3ab=(a+)+(b);
a+b+c+ab+bc+ca=[(a+b)+(b+c)+(c+a)]
a+b+c=(a+b+c)-2(ab+bc+ca)=(a+b-c)-2(ab-bc-ca)=…
结合其它数学知识和性质,相应有另外的一些配方形式,如:
1+sin2α=1+2sinαcosα=(sinα+cosα);
x+=(x+)-2=(x-)+2
;……
等等.Ⅰ、再现性题组:
1.在正项等比数列{a}中,asa 2asa aa=25,则
a+a=_______.2.方程x+y-4kx-2y+5k=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A. B.k<或k>1 C.k∈R D.k=或k=1 3.已知sinα+cosα=1,则sinα+cosα的值为______.A.1 B.-1 C.1或-1 D.0 4.函数y=log (-2x+5x+3)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A.(-∞,] B.[, ∞) C.(-,] D.[,3) 5.已知方程x (a-2)x a-1=0的两根x、x,则点P(x,x)在圆x y=4上,则实数a=_____.【简解】 1小题:利用等比数列性质aa=a,将已知等式左边后配方(a+a)易求.答案是:5.2小题:配方成圆的标准方程形式(x-a)+(y-b)=r,解r>0即可,选B.3小题:已知等式经配方成(sinα+cosα)-2sinαcosα=1,求出sinαcosα,然后求出所求式的平方值,再开方求解.选C.4小题:配方后得到对称轴,结合定义域和对数函数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求解.选D.5小题:答案3-.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A.2 B.C.5 D.6 【分析】 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x,y,z,则,而欲求对角线长,将其配凑成两已知式的组合形式可得.【解】设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x,y,z,由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而得:.长方体所求对角线长为:===5,所以选B.【注】本题解答关键是在于将两个已知和一个未知转换为三个数学表示式,观察和分析三个数学式,容易发现使用配方法将三个数学式进行联系,即联系了已知和未知,从而求解.这也是我们使用配方法的一种解题模式.例2.设方程x+kx+2=0的两实根为p、q,若() ()≤7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解】方程x+kx+2=0的两实根为p、q,由韦达定理得:p+q=-k,pq=2,() ()====≤7,解得k≤-或k≥ .又 ∵p、q为方程x+kx+2=0的两实根,∴ △=k-8≥0即k≥2或k≤-2 综合起来,k的取值范围是:-≤k≤- 或者 ≤k≤.【注】 关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总是先考虑根的判别式“Δ”;已知方程有两根时,可以恰当运用韦达定理.本题由韦达定理得到p+q、pq后,观察已知不等式,从其结构特征联想到先通分后配方,表示成p+q与pq的组合式.假如本题不对“△”讨论,结果将出错,即使有些题目可能结果相同,去掉对“△”的讨论,但解答是不严密、不完整的,这一点我们要尤为注意和重视.例3.设非零复数a、b满足a+ab+b=0,求()+() .【分析】 对已知式可以联想:变形为()+()+1=0,则=ω (ω为1的立方虚根);或配方为(a+b)=ab .则代入所求式即得.【解】由a+ab+b=0变形得:()+()+1=0,设ω=,则ω+ω+1=0,可知ω为1的立方虚根,所以:=,ω==1.又由a+ab+b=0变形得:(a+b)=ab,所以 ()+()=()+()=()+()=ω+=2 .【注】 本题通过配方,简化了所求的表达式;巧用1的立方虚根,活用ω的性质,计算表达式中的高次幂.一系列的变换过程,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我们善于联想和展开.【另解】由a+ab+b=0变形得:()+()+1=0,解出=后,化成三角形式,代入所求表达式的变形式()+()后,完成后面的运算.此方法用于只是未联想到ω时进行解题.假如本题没有想到以上一系列变换过程时,还可由a+ab+b=0解出:a=b,直接代入所求表达式,进行分式化简后,化成复数的三角形式,利用棣莫佛定理完成最后的计算.二、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局部换元又称整体换元,是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过变形才能发现.例如解不等式:4+2-2≥0,先变形为设2=t(t>0),而变为熟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和指数方程的问题.三角换元,应用于去根号,或者变换为三角形式易求时,主要利用已知代数式中与三角知识中有某点联系进行换元.如求函数y=+的值域时,易发现x∈[0,1],设x=sinα,α∈[0,],问题变成了熟悉的求三角函数值域.为什么会想到如此设,其中主要应该是发现值域的联系,又有去根号的需要.如变量x、y适合条件x+y=r(r>0)时,则可作三角代换x=rcosθ、y=rsinθ化为三角问题.均值换元,如遇到x+y=S形式时,设x=+t,y=-t等等.我们使用换元法时,要遵循有利于运算、有利于标准化的原则,换元后要注重新变量范围的选取,一定要使新变量范围对应于原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如上几例中的t>0和α∈[0,].Ⅰ、再现性题组: 1.y=sinx·cosx+sinx cosx的最大值是_________.2.设f(x+1)=log(4-x) (a>1),则f(x)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3.已知数列{a}中,a=-1,a·a=a-a,则数列通项a=___________.4.设实数x、y满足x+2xy-1=0,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5.方程=3的解是_______________.6.不等式log(2-1) ·log(2-2)〈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简解】1小题:设sinx cosx=t∈[-,],则y=+t-,对称轴t=-1,当t=,y=+; 2小题:设x+1=t (t≥1),则f(t)=log[-(t-1)+4],所以值域为(-∞,log4]; 3小题:已知变形为-=-1,设b=,则b=-1,b=-1+(n-1)(-1)=-n,所以a=-; 4小题:设x+y=k,则x-2kx+1=0,△=4k-4≥0,所以k≥1或k≤-1; 5小题:设3=y,则3y+2y-1=0,解得y=,所以x=-1; 6小题:设log(2-1)=y,则y(y+1)<2,解得-2 例1.实数x、y满足4x-5xy+4y=5 (①式),设S=x+y,求+的值.【分析】 由S=x+y联想到cosα+sinα=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设代入①式求S和S的值.【解】设代入①式得: 4S-5S·sinαcosα=5,解得 S=; ∵ -1≤sin2α≤1 ∴ 3≤8-5sin2α≤13 ∴ ≤≤ ∴ +=+== 此种解法后面求S最大值和最小值,还可由sin2α=的有界性而求,即解不等式:||≤1.这种方法是求函数值域时经常用到的“有界法”.【另解】 由S=x+y,设x=+t,y=-t,t∈[-,],则xy=±代入①式得:4S±5=5,移项平方整理得 100t 39S-160S+100=0 .∴ 39S-160S+100≤0 解得:≤S≤,∴ +=+== 【注】 此题第一种解法属于“三角换元法”,主要是利用已知条件S=x+y与三角公式cosα+sinα=1的联系而联想和发现用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值域问题.第二种解法属于“均值换元法”,主要是由等式S=x+y而按照均值换元的思路,设x=+t、y=-t,减少了元的个数,问题且容易求解.另外,还用到了求值域的几种方法:有界法、不等式性质法、分离参数法.和“均值换元法”类似,我们还有一种换元法,即在题中有两个变量x、y时,可以设x=a+b,y=a-b,这称为“和差换元法”,换元后有可能简化代数式.本题设x=a+b,y=a-b,代入①式整理得3a+13b=5,求得a∈[0,],所以S=(a-b)+(a+b)=2(a+b)=+a∈[,],再求+的值.例2. △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A+C=2B,+=-,求cos的值.【分析】 由已知“A+C=2B”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性质,可得 ;由“A+C=120°”进行均值换元,则设,再代入可求cosα即cos.【解】由△ABC中已知A+C=2B,可得,由A+C=120°,设,代入已知等式得: +=+=+===-2,解得:cosα=,即:cos=.【另解】由A+C=2B,得A+C=120°,B=60°.所以+=-=-2,设=-+m,=--m,所以cosA=,cosC=,两式分别相加、相减得:cosA+cosC=2coscos=cos=,cosA-cosC=-2sinsin=-sin=,即:sin=-,=-,代入sin+cos=1整理得:3m-16m-12=0,解出m=6,代入cos==.【注】 本题两种解法由“A+C=120°”、“+=-2”分别进行均值换元,随后结合三角形角的关系与三角公式进行运算,除由已知想到均值换元外,还要求对三角公式的运用相当熟练.假如未想到进行均值换元,也可由三角运算直接解出:由A+C=2B,得A+C=120°,B=60°.所以+=-=-2,即cosA+cosC=-2cosAcosC,和积互化得:2coscos=-[cos(A C)+cos(A-C),即cos=-cos(A-C)=-(2cos-1),整理得:4cos+2cos-3=0,解得:cos= y,- x 例3.设a>0,求f(x)=2a(sinx+cosx)-sinx·cosx-2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 设sinx+cosx=t,则t∈[-,],由(sinx+cosx)=1+2sinx·cosx得:sinx·cosx= ∴ f(x)=g(t)=-(t-2a)+ (a>0),t∈[-,] t=-时,取最小值:-2a-2a- 当2a≥时,t=,取最大值:-2a+2a-; 当0<2a≤时,t=2a,取最大值: .∴ f(x)的最小值为-2a-2a-,最大值为.【注】 此题属于局部换元法,设sinx+cosx=t后,抓住sinx+cosx与sinx·cosx的内在联系,将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问题,使得容易求解.换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新的参数的范围(t∈[-,])与sinx+cosx对应,否则将会出错.本题解法中还包含了含参问题时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即由对称轴与闭区间的位置关系而确定参数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般地,在遇到题目已知和未知中含有sinx与cosx的和、差、积等而求三角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题型时,即函数为f(sinx±cosx,sinxcsox),经常用到这样设元的换元法,转化为在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的研究.例4.设对所于有实数x,不等式xlog+2x log+log>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不等式中log、log、log三项有何联系?进行对数式的有关变形后不难发现,再实施换元法.【解】 设log=t,则log=log=3+log=3-log=3-t,log=2log=-2t,代入后原不等式简化为(3-t)x+2tx-2t>0,它对一切实数x恒成立,所以,解得 ∴ t<0即log<0,0<<1,解得0 (②式),求的值.【解】 设==k,则sinθ=kx,cosθ=ky,且sinθ+cosθ=k(x y)=1,代入②式得: +== 即:+= 设=t,则t+=,解得:t=3或 ∴=±或± 【另解】 由==tgθ,将等式②两边同时除以,再表示成含tgθ的式子:1+tgθ==tgθ,设tgθ=t,则3t—10t+3=0,∴t=3或,解得=±或±.【注】 第一种解法由=而进行等量代换,进行换元,减少了变量的个数.第二种解法将已知变形为=,不难发现进行结果为tgθ,再进行换元和变形.两种解法要求代数变形比较熟练.在解高次方程时,都使用了换元法使方程次数降低.例6.实数x、y满足+=1,若x+y-k>0恒成立,求k的范围.【分析】由已知条件+=1,可以发现它与a+b=1有相似之处,于是实施三角换元.【解】由+=1,设=cosθ,=sinθ,即 代入不等式x+y-k>0得3cosθ+4sinθ-k>0,即k<3cosθ+4sinθ=5sin(θ ψ),所以k<-5时不等式恒成立.【注】本题进行三角换元,将代数问题(或者是解析几何问题)化为了含参三角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再运用“分离参数法”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数范围.一般地,在遇到与圆、椭圆、双曲线的方程相似的代数式时,或者在解决圆、椭圆、双曲线等有关问题时,经常使用“三角换元法”.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使用数形结合法的思想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ax+by+c>0 (a>0)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ax+by+c=0所分平面成两部分中含x轴正方向的一部分.此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化为图形问题:椭圆上的点始终位于平面上x+y-k>0的区域.即当直线x+y-k=0在与椭圆下部相切的切线之下时.当直线与椭圆相切时,方程组有相等的一组实数解,消元后由△=0可求得k=-3,所以k<-3时原不等式恒成立.y x x+y-k>0 k 平面区域 三、待定系数法 要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设出某些未知系数,然后根据所给条件来确定这些未知系数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其理论依据是多项式恒等,也就是利用了多项式f(x)g(x)的充要条件是:对于一个任意的a值,都有f(a)g(a);或者两个多项式各同类项的系数对应相等.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已知,正确列出等式或方程.使用待定系数法,就是把具有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要判断一个问题是否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主要是看所求解的数学问题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数学表达式,如果具有,就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例如分解因式、拆分分式、数列求和、求函数式、求复数、解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等,这些问题都具有确定的数学表达形式,所以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使用待定系数法,它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所求问题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式; 第二步,根据恒等的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第三步,解方程组或者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如何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① 利用对应系数相等列方程; ② 由恒等的概念用数值代入法列方程; ③ 利用定义本身的属性列方程; ④ 利用几何条件列方程.比如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我们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方程:首先设所求方程的形式,其中含有待定的系数;再把几何条件转化为含所求方程未知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所得的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的系数,并把求出的系数代入已经明确的方程形式,得到所求圆锥曲线的方程.Ⅰ、再现性题组: 1.设f(x)=+m,f(x)的反函数f(x)=nx-5,那么m、n的值依次为_____.A.,-2 B.-,2 C.,2 D.-,-2 2.二次不等式ax+bx+2>0的解集是(-,),则a+b的值是_____.A.10 B.-10 C.14 D.-14 3.在(1-x)(1+x)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是_____.A.-297 B.-252 C.297 D.207 4.函数y=a-bcos3x (b<0)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则y=-4asin3bx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5.与直线L:2x+3y+5=0平行且过点A(1,-4)的直线L’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6.与双曲线x-=1有共同的渐近线,且过点(2,2)的双曲线的方程是____________.【简解】1小题:由f(x)=+m求出f(x)=2x-2m,比较系数易求,选C; 2小题:由不等式解集(-,),可知-、是方程ax+bx+2=0的两根,代入两根,列出关于系数a、b的方程组,易求得a+b,选D; 3小题:分析x的系数由C与(-1)C两项组成,相加后得x的系数,选D; 4小题:由已知最大值和最小值列出a、b的方程组求出a、b的值,再代入求得答案; 5小题:设直线L’方程2x+3y+c=0,点A(1,-4)代入求得C=10,即得2x+3y+10=0; 6小题:设双曲线方程x-=λ,点(2,2)代入求得λ=3,即得方程-=1.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已知函数y=的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1,求此函数式.【分析】求函数的表达式,实际上就是确定系数m、n的值;已知最大值、最小值实际是就是已知函数的值域,对分子或分母为二次函数的分式函数的值域易联想到“判别式法”.【解】 函数式变形为: (y-m)x-4x+(y-n)=0,x∈R,由已知得y-m≠0 ∴ △=(-4)-4(y-m)(y-n)≥0 即: y-(m+n)y+(mn-12)≤0 ① 不等式①的解集为(-1,7),则-1、7是方程y-(m+n)y+(mn-12)=0的两根,代入两根得: 解得:或 ∴ y=或者y= 此题也可由解集(-1,7)而设(y+1)(y-7)≤0,即y-6y-7≤0,然后与不等式①比较系数而得:,解出m、n而求得函数式y.【注】 在所求函数式中有两个系数m、n需要确定,首先用“判别式法”处理函数值域问题,得到了含参数m、n的关于y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且知道了它的解集,求参数m、n.两种方法可以求解,一是视为方程两根,代入后列出m、n的方程求解;二是由已知解集写出不等式,比较含参数的不等式而列出m、n的方程组求解.本题要求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概念理解透彻,也要求理解求函数值域的“判别式法”:将y视为参数,函数式化成含参数y的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知其有解,利用△≥0,建立了关于参数y的不等式,解出y的范围就是值域,使用“判别式法”的关键是否可以将函数化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例2.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求椭圆的方程.【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解】 设椭圆长轴2a、短轴2b、焦距2c,则|BF’|=a y B’ x A F O’ F’ A’ B ∴ 解得: ∴ 所求椭圆方程是:+=1 也可有垂直关系推证出等腰Rt△BB’F’后,由其性质推证出等腰Rt△B’O’F’,再进行如下列式,更容易求出a、b的值.【注】 圆锥曲线中,参数(a、b、c、e、p)的确定,是待定系数法的生动体现;如何确定,要抓住已知条件,将其转换成表达式.在曲线的平移中,几何数据(a、b、c、e)不变,本题就利用了这一特征,列出关于a-c的等式.一般地,解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大部分用待定系数法,基本步骤是:设方程(或几何数据)→几何条件转换成方程→求解→已知系数代入.例3.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3+…+n(n+1)=(an+bn+c)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是否存在,不妨假设存在.由已知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取特殊值n=1、2、3列出关于a、b、c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c的值,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对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解】假设存在a、b、c使得等式成立,令:n=1,得4=(a+b+c);n=2,得22=(4a+2b+c);n=3,得70=9a+3b+c.整理得:,解得,于是对n=1、2、3,等式1·2+2·3+…+n(n+1)=(3n+11n+10)成立,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任意自然数n,该等式都成立: 假设对n=k时等式成立,即1·2+2·3+…+k(k+1)=(3k+11k+10); 当n=k+1时,1·2+2·3+…+k(k+1)+(k+1)(k+2)=(3k+11k+10) +(k+1)(k+2)=(k+2)(3k+5)+(k+1)(k+2)=(3k+5k+12k+24)=[3(k+1)+11(k+1)+10],也就是说,等式对n=k+1也成立.综上所述,当a=8、b=11、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注】建立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在于由几个特殊值代入而得到.此种解法中,也体现了方程思想和特殊值法.对于是否存在性问题待定系数时,可以按照先试值、再猜想、最后归纳证明的步骤进行.本题如果记得两个特殊数列1+2+…+n、1+2+…+n求和的公式,也可以抓住通项的拆开,运用数列求和公式而直接求解:由n(n+1)=n+2n+n得S=1·2+2·3+…+n(n+1)=(1+2+…+n)+2(1+2+…+n)+(1+2+…+n)=+2×+=(3n+11n+10),综上所述,当a=8、b=11、c=10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例4.有矩形的铁皮,其长为30cm,宽为14cm,要从四角上剪掉边长为xcm的四个小正方形,将剩余部分折成一个无盖的矩形盒子,问x为何值时,矩形盒子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分析】实际问题中,最大值、最小值的研究,先由已知条件选取合适的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研究.【解】 依题意,矩形盒子底边边长为(30-2x)cm,底边宽为(14-2x)cm,高为xcm.∴ 盒子容积 V=(30-2x)(14-2x)x=4(15-x)(7-x)x,显然:15-x>0,7-x>0,x>0.设V=(15a-ax)(7b-bx)x (a>0,b>0),要使用均值不等式,则 解得:a=,b=,x=3 .从而V=(-)(-x)x≤()=×27=576.所以当x=3时,矩形盒子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576cm.【注】均值不等式应用时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要凑配系数,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本题解答中也可以令V=(15a-ax)(7-x)bx 或 (15-x)(7a-ax)bx,再由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最佳条件而列出方程组,求出三项该进行凑配的系数,本题也体现了“凑配法”和“函数思想”.四、定义法 所谓定义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由定义和公理推演出来.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定义是千百次实践后的必然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特点.简单地说,定义是基本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用定义法解题,是最直接的方法,本讲让我们回到定义中去.Ⅰ、再现性题组: 1.已知集合A中有2个元素,集合B中有7个元素,A∪B的元素个数为n,则______.A.2≤n≤9 B.7≤n≤9 C.5≤n≤9 D.5≤n≤7 2.设MP、OM、AT分别是46°角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则_____.A.MP D.OM 3.复数z=a+2i,z=-2+i,如果|z|< |z|,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A.-1 B.a>1 C.a>0 D.a<-1或a>1 4.椭圆+=1上有一点P,它到左准线的距离为,那么P点到右焦点的距离为_____.A.8 C.7.5 C.D.3 5.奇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T,则f(-)的值为_____.A.T B.0 C.D.不能确定 6.正三棱台的侧棱与底面成45°角,则其侧面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简解】1小题:利用并集定义,选B; 2小题:利用三角函数线定义,作出图形,选B; 3小题:利用复数模的定义得<,选A; 4小题: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得到=e=,选A; 5小题:利用周期函数、奇函数的定义得到f(-)=f()=-f(-),选B; 6小题:利用线面角、面面角的定义,答案2.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z=1+i,① 设w=z+3-4,求w的三角形式; ② 如果=1-i,求实数a、b的值.【分析】代入z进行运算化简后,运用复数三角形式和复数相等的定义解答.【解】由z=1+i,有w=z+3-4=(1+i)+3-4=2i+3(1-i)-4=-1-i,w的三角形式是(cos+isin); 由z=1+i,有===(a+2)-(a+b)i.由题设条件知:(a+2)-(a+b)i=1+i; 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解得.【注】求复数的三角形式,一般直接利用复数的三角形式定义求解.利用复数相等的定义,由实部、虚部分别相等而建立方程组,这是复数中经常遇到的.例2.已知f(x)=-x+cx,f(2)=-14,f(4)=-252,求y=logf(x)的定义域,判定在(,1)上的单调性.【分析】要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必须首先确定n与c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解】 解得:,∴ f(x)=-x+x 解f(x)>0得:0 设 x x>,x x> ∴ (x x)(x x)〉×=1 ∴ f(x)-f(x)>0即f(x)在(,1)上是减函数 ∵ <1 ∴ y=logf(x) 在(,1)上是增函数.【注】关于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的判断,一般都是直接应用定义解题.本题还在求n、c的过程中,运用了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例3.求过定点M(1,2),以x轴为准线,离心率为的椭圆的下顶点的轨迹方程.【分析】运动的椭圆过定点M,准线固定为x轴,所以M到准线距离为2.抓住圆锥曲线的统一性定义,可以得到=建立一个方程,再由离心率的定义建立一个方程.y M F A x 【解】设A(x,y)、F(x,m),由M(1,2),则椭圆上定点M到准线距离为2,下顶点A到准线距离为y.根据椭圆的统一性定义和离心率的定义,得到:,消m得:(x-1)+=1,所以椭圆下顶点的轨迹方程为(x-1)+=1.【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按照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步骤,设曲线上动点所满足的条件,根据条件列出动点所满足的关系式,进行化简即可得到.本题还引入了一个参数m,列出的是所满足的方程组,消去参数m就得到了动点坐标所满足的方程,即所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在建立方程组时,巧妙地运用了椭圆的统一性定义和离心率的定义.一般地,圆锥曲线的点、焦点、准线、离心率等问题,常用定义法解决;求圆锥曲线的方程,也总是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解,但要注意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两个定义的恰当选用.五、数学归纳法 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n且n∈N)结论都正确”.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的,属于完全归纳.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Ⅰ、再现性题组: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2·1·2…(2n-1) (n∈N),从“k到k+1”,左端需乘的代数式为_____.A.2k+1 B.2(2k+1) C.D.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n>1)时,由n=k (k>1)不等式成立,推证n=k+1时,左边应增加的代数式的个数是_____.A.2 B.2-1 C.2 D.2+1 3.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若n=k (k∈N)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当n=5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______.A.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当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当n=4时该命题成立 4.数列{a}中,已知a=1,当n≥2时a=a+2n-1,依次计算a、a、a后,猜想a的表达式是_____.A.3n-2 B.n C.3 D.4n-3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5 (n∈N)能被14整除,当n=k+1时对于式子3+5应变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设k棱柱有f(k)个对角面,则k+1棱柱对角面的个数为f(k 1)=f(k)+_________.【简解】1小题:n=k时,左端的代数式是(k+1)(k+2)…(k+k),n=k+1时,左端的代数式是(k+2)(k+3)…(2k+1)(2k+2),所以应乘的代数式为,选B; 2小题:(2-1)-(2-1)=2,选C; 3小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若n=k+1时命题不成立,则n=k命题不成立,选C.4小题:计算出a=1、a=4、a=9、a=16再猜想a,选B; 5小题:答案(3+5)3+5(5-3); 6小题:答案k-1.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数列,得,…,….S为其前n项和,求S、S、S、S,推测S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 计算得S=,S=,S=,S=,猜测S= (n∈N).当n=1时,等式显然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S=,当n=k+1时,S=S+ =+ = ==,由此可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注】 把要证的等式S=作为目标,先通分使分母含有(2k+3),再考虑要约分,而将分子变形,并注意约分后得到(2k+3)-1.这样证题过程中简洁一些,有效地确定了证题的方向.本题的思路是从试验、观察出发,用不完全归纳法作出归纳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这是关于探索性问题的常见证法,在数列问题中经常见到.假如猜想后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解答过程也不严密.必须要进行三步:试值 → 猜想 → 证明.【另解】 用裂项相消法求和:由a==-得,S=(1-)+(-)+……+-=1-=.此种解法与用试值猜想证明相比,过程十分简单,但要求发现=-的裂项公式.可以说,用试值猜想证明三步解题,具有一般性.例2.设a=++…+ (n∈N),证明:n(n+1) (n+1) .【分析】与自然数n有关,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时容易证得,n=k+1时,因为a=a+,所以在假设n=k成立得到的不等式中同时加上,再与目标比较而进行适当的放缩求解.【解】 当n=1时,a=,n(n 1)=,(n 1)=2,∴ n=1时不等式成立.假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即:k(k+1) (k+1),当n=k+1时,k(k+1)+k(k+1)+(k+1)=(k+1)(k+3)>(k+1)(k+2),(k+1)+=(k+1)+<(k+1)+(k+)=(k+2),所以(k+1)(k+2)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问题,注意适当选用放缩法.本题中分别将缩小成(k+1)、将放大成(k+)的两步放缩是证n=k+1时不等式成立的关键.为什么这样放缩,而不放大成(k+2),这是与目标比较后的要求,也是遵循放缩要适当的原则.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直接采用放缩法进行证明.主要是抓住对的分析,注意与目标比较后,进行适当的放大和缩小.解法如下:由>n可得,a>1+2+3+…+n=n(n+1);由 .命题与n有关,考虑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解】 设a-a=d,猜测a=a+(n-1)d 当n=1时,a=a,∴ 当n=1时猜测正确.当n=2时,a+(2-1)d=a+d=a,∴当n=2时猜测正确.假设当n=k(k≥2)时,猜测正确,即:a=a+(k-1)d,当n=k+1时,a=S-S=-,将a=a+(k-1)d代入上式,得到2a=(k+1)(a+a)-2ka-k(k-1)d,整理得(k-1)a=(k-1)a+k(k-1)d,因为k≥2,所以a=a+kd,即n=k+1时猜测正确.综上所述,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a=a+(n-1)d,从而{a}是等差数列.【注】 将证明等差数列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数学恒等式关于自然数n成立的问题.在证明过程中a的得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利用了已知的等式S=、数列中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a=S-S建立含a的方程,代入假设成立的式子a=a+(k-1)d解出来a.另外本题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忽视验证n=1、n=2的正确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递推的基础是n=2时等式成立,因为由(k-1)a=(k-1)a+k(k-1)d得到a=a+kd的条件是k≥2.【另解】 可证a -a= a- a对于任意n≥2都成立:当n≥2时,a=S-S=-;同理有a=S-S=-;从而a-a=-n(a+a)+,整理得a -a= a- a,从而{a}是等差数列.一般地,在数列问题中含有a与S时,我们可以考虑运用a=S-S的关系,并注意只对n≥2时关系成立,象已知数列的S求a一类型题应用此关系最多.六、参数法 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典型例子.辨证唯物论肯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穷的,联系的方式是丰富多采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参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数体现了近代数学中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其观点已经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运用参数法解题已经比较普遍.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Ⅰ、再现性题组: 1.设2=3=5>1,则2x、3y、5z从小到大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2.(理)直线上与点A(-2,3)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文)若k<-1,则圆锥曲线x-ky=1的离心率是_________.3.点Z的虚轴上移动,则复数C=z+1+2i在复平面上对应的轨迹图像为____________________.4.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互相垂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6、4、3,则其体积为______.5.设函数f(x)对任意的x、y∈R,都有f(x+y)=f(x)+f(y),且当x>0时,f(x)<0,则f(x)的R上是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6.椭圆+=1上的点到直线x+2y-=0的最大距离是_____.A.3 B.C.D.2 【简解】1小题:设2=3=5=t,分别取2、3、5为底的对数,解出x、y、z,再用“比较法”比较2x、3y、5z,得出3y<2x<5z; 2小题:(理)A(-2,3)为t=0时,所求点为t=±时,即(-4,5)或(0,1); (文)已知曲线为椭圆,a=1,c=,所以e=-; 3小题:设z=bi,则C=1-b+2i,所以图像为:从(1,2)出发平行于x轴向右的射线; 4小题:设三条侧棱x、y、z,则xy=6、yz=4、xz=3,所以xyz=24,体积为4.5小题:f(0)=0,f(0)=f(x)+f(-x),所以f(x)是奇函数,答案:减; 6小题:设x=4sinα、y=2cosα,再求d=的最大值,选C.Ⅱ、示范性题组: 例1.实数a、b、c满足a+b+c=1,求a+b+c的最小值.【分析】由a+b+c=1 想到“均值换元法”,于是引入了新的参数,即设a=+t,b=+t,c=+t,代入a+b+c可求.【解】由a+b+c=1,设a=+t,b=+t,c=+t,其中t+t+t=0,∴ a+b+c=(+t)+(+t)+(+t)=+(t+t+t)+t+t+t=+t+t+t≥,所以a+b+c的最小值是.【注】由“均值换元法”引入了三个参数,却将代数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化,是本题此种解法的一个技巧.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利用均值不等式和“配方法”进行求解,解法是:a+b+c=(a+b+c)-2(ab+bc+ac)≥1-2(a+b+c),即a+b+c≥.两种解法都要求代数变形的技巧性强,多次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代数变形能力.例2.椭圆+=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k=-,①求证:|OP|+|OQ|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θ为P、Q两点,先计算k·k得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OQ|,并运用“参数法”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解】由+=1,设,P(4cosθ,2sinθ),Q(4cosθ,2sinθ),则k·k==-,整理得到: cosθ cosθ+sinθ sinθ=0,即cos(θ-θ)=0.∴|OP|+|OQ|=16cosθ+4sinθ+16cosθ+4sinθ=8+12(cosθ+cosθ)=20+6(cos2θ+cos2θ)=20+12cos(θ+θ)cos(θ-θ)=20,即|OP|+|OQ|等于定值20.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所以有()+y=2+2(cosθ cosθ+sinθ sinθ)=2,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1.【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b=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 cosθ)+(sinθ+sinθ),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两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消y得(1+4k)x=16,即|x|=;,消y得(1+)x=16,即|x|=;所以|OP|+|OQ|=()+()==20.即|OP|+|OQ|等于定值20.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x|求|OP|和|OQ|的长.七、反证法 与前面所讲的方法不同,反证法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法国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对反证法的实质作过概括:“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Ⅰ、再现性题组: 1.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A.至多一个实根 B.至少一个实根 C.一个实根 D.无实根 2.已知a<0,-1ab> ab B.ab>ab>a C.ab>a> ab D.ab> ab>a 3.已知α∩β=l,a α,b 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A.a、b都与l相交 B.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D.a、b都与l相交 4.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97年全国理) A.150种 B.147种 C.144种 D.141种 【简解】1小题:从结论入手,假设四个选择项逐一成立,导出其中三个与特例矛盾,选A; 2小题:采用“特殊值法”,取a=-1、b=-0.5,选D; 3小题:从逐一假设选择项成立着手分析,选B; 4小题:分析清楚结论的几种情况,列式是:C-C×4-3-6,选D.Ⅱ、示范性题组: S C A B O 例1.如图,设SA、SB是圆锥SO的两条母线,O是底面圆心,C是SB上一点.求证:AC与平面SOB不垂直.【分析】结论是“不垂直”,呈“否定性”,考虑使用反证法,即假设“垂直”后再导出矛盾后,再肯定“不垂直”.【证明】 假设AC⊥平面SOB,∵ 直线SO在平面SOB内,∴ AC⊥SO,∵ SO⊥底面圆O,∴ SO⊥AB,∴ SO⊥平面SAB,∴平面SAB∥底面圆O,这显然出现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C与平面SOB不垂直.【注】否定性的问题常用反证法.例如证明异面直线,可以假设共面,再把假设作为已知条件推导出矛盾.例2.若下列方程:x+4ax-4a+3=0,x+(a-1)x+a=0,x+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 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情况仅有一种:三个方程均没有实根.先求出反面情况时a的范围,再所得范围的补集就是正面情况的答案.【解】 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解得,即- (其中x∈R且x≠),证明:①.经过这个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点的直线不平行于x轴; ②.这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分析】“不平行”的否定是“平行”,假设“平行”后得出矛盾从而推翻假设.【证明】 ① 设M(x,y)、M(x,y)是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则x≠x,假设直线MM平行于x轴,则必有y=y,即=,整理得a(x-x)=x-x,∵x≠x ∴ a=1,这与已知“a≠1”矛盾,因此假设不对,即直线MM不平行于x轴.② 由y=得axy-y=x-1,即(ay-1)x=y-1,所以x=,即原函数y=的反函数为y=,图像一致.由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可以得到,函数y=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注】对于“不平行”的否定性结论使用反证法,在假设“平行”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一些性质,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出与已知a≠1互相矛盾.第②问中,对称问题使用反函数对称性进行研究,方法比较巧妙,要求对反函数求法和性质运用熟练.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前言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而当我们解题时遇到一个新问题,总想用熟悉的题型去“套”,这只是满足于解出来,只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理解透彻及融会贯通时,才能提出新看法、巧解法。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高考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 ① 常用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 ② 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③ 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和演绎等; ④ 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层次。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也还是对你起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中,数学基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是数学的行为,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选用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与数学基本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 可以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金钥匙,掌握解题的思想方法,本书先是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再介绍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最后谈谈解题中的有关策略和高考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并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在每节的内容中,先是对方法或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再以三种题组的形式出现。再现性题组是一组简单的选择填空题进行方法的再现,示范性题组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对方法和问题进行示范。巩固性题组旨在检查学习的效果,起到巩固的作用。每个题组中习题的选取,又尽量综合到代数、三角、几何几个部分重要章节的数学知识。 类比推理解题技巧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 类比推理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固定地有10道题目。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专家从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出发,从题型和考查内容上对类比推理的10道题做了详细分析。具体到题型,到目前为止共出现过三种:二项式、三项式和对称型类比推理。其中二项式型由07年的10题减少到09年的2题,三项式和对称型分别由08年的3题和2题增加到09年的4题。很明显第二、第三种题型在近年来的考试中比重逐年增加,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因此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从根本上突破类比推理的解题技巧。具体到词项间的关系,词组间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并列、对立、包含等关系,很多词组间的关系很难进行概括,对常识的考查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将类比推理和常识考查结合了起来,2022年国考大纲中已经对常识部分进行了较大改革,因此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将常识与类比推理相结合可能会作为今后类比推理题的一个发展方向。 从问题的设置入手 类比推理题目不难,是整张试卷最好挤时间的点,但简单并不代表我们都能做对。如果在这里失分,将非常可惜。要做到又快又好,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具下面具体介绍几种技巧: 技巧一 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大多为因果、递进、转折、层进、条件、假设、并列、相反、类属、代表等,后面将举例说明。只有积蓄了这些逻辑关系,才能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1.原因与结果 【例1】努力:成功:失败 A.生根:发芽:开花 C.发展:城市:乡村 B.耕耘:丰收:欠收 D.起诉:原告:被告 【考题解析】该题题干中的第一个词与后两个词具有某种条件(或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同时努力了不一定成功,还可能失败。努力能引起成功和失败两种相反结果。弄清了这一关系,就很容易找出正确的答案。答案是为B。 2.工具与作用 【例2】伤人:汽车:运输 A.鱼网:编织:鱼群 C.捕鱼:鱼网:出海 3.物体与其运动空间 【例3】轮船:海洋:陆地 A.飞机:海洋:天空 C.海鸥:天空:地面 4.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 【例4】商场:售货员:经理 A.生猪:工厂:城市 C.农民:阡陌:大路 5.整体与其构成部分 B.教室:学生:老师 D.野兽:旷野:地球 B.海洋:鲸鱼:陆地 D.山:河流:芦苇 B.海难:编织:鱼网 D.捕虾:鱼网:捕鱼 【考题解析】中间是工具,两旁是两种不同用途的后果。此题答案D。【考题解析】前两词为物体与其运动空间,后两词为对应关系。此题答案为C。【考题解析】特定环境联想到特定人员。此题答案为B。 【例5】水果:苹果:圣女果:无花果 A.水果:香梨:黄梨:贡梨 C.家具:桌子:椅子:凳子 个“果”字,所以答案为选项B。6.同一类属下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 【例6】绿豆:豌豆 A.家具:灯具 哺乳动物。答案为D。7.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称谓 【例7】芙蕖:荷花 A.兔子:月亮 8.事物的出处与事物 【例8】稻谷:大米:粗糠 A.核桃:桃仁:桃壳 C.西瓜:瓜子:瓜皮 答案为B。9.工具与作用对象 【例9】剪刀:尺子:布匹 A.玻璃:屋顶:门窗 C.衣服:剪刀:缝纫机 【考题解析】此题答案为B。10.与作品 【例10】易中天:三国志;三国演义 A.宋江:花荣:水浒传 C.王勃:李白:长恨歌 B.鲁迅:呐喊:少年闰土 D.于丹:孟子:论语 B.锯子:斧子:木头 D.门窗:玻璃:木头 B.棉花:棉绒:棉子 D.枪:子弹:弹头 B.住宅:府第C.伽蓝:寺庙 D.映山红:杜蘅 【考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因为芙蕖是荷花的书面别称,而伽蓝是寺庙的书面别称。 B.猴子:树木 C.鲨鱼:鲸鱼 D.香瓜:西瓜 【考题解析】对于此题,考生常常是看到哪里就选到哪里,尤其是选项C,其中的鲸鱼其实不是鱼,而是 B.树木:树枝:树干:树梢 D.山脉:天山:高山:昆仑山 【考题解析】该题题干中“水果:苹果:圣女果:无花果”四个词之间是总称与特称的关系,并且都有一 【考题解析】因为稻谷是大米和粗糠(大米的外壳)的惟一来源,而棉花是棉绒和棉子的惟一来源。此题 【考题解析】易中天的《品三国》主要源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此题答案为D。11.物品与制作材料 【例11】书籍:纸张:()相当于菜肴:():萝卜 A.毛笔、宣纸 B.文具、文具盒 C.油墨、调料 D.铅笔、辣椒 【考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12.专业人员与其面对的对象 【例12】作家:出版商:读者 A.售货员:经理:顾客 C.官员:改革:百姓 销商品,消费者才能了解厂商。此题答案为D。13.事物的环节 【例13】争议:仲裁:听证A.诉讼:审判:旁听 C.突发事故:现场抢救:善后处理 B.通货膨胀: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D.交通安全:交通法规:交通警察 B.校长:教师:学生 D.厂商:营业员:消费者 【考题解析】通过出版商出书使读者认识他。与读者很难直接见面。厂商通过营业员向消费者推 【考题解析】发生争议后进行仲裁,然后是执行过程。听证是劳动仲裁中的程序。那在诉讼审判中旁听也是同时发生的程序。此题答案为A。14.特殊与一般 【例14】馒头:食物:物质 A.食品:副食品:饼干 C.手:手指:食指 B.头:身体:躯干 D.钢铁:铁:金属 【考题解析】注意铁与钢铁没有种属关系,只是含碳量的不同。此题答案为D。 技巧二 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特别要注意词性间的类比。【例15】安居乐业:颠沛流离A.吸收:放弃 C.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B.简单:杂乱 D.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考题解析】这种题相对比较简单,首先从逻辑关系上看,安居乐业:颠沛流离是对立的关系,意义相反。其次,从匹配度上来看,他们都是成语。因此,选C。【例16】()对于知识相当于分析对于()。A.书本 理论 C.学问 研究 B.学习结论 D.学生 研究员 【考题解析】这种题目由于题干没有给出任何一组完整的词,因此,不能直接判定所需的逻辑关系。所以,要将四个选项都带入并进行比较,才能得出。这里选择B,学习为了得到知识,而分析为了得到结论,属于目的关系。而且,更为快速的思路是,分析是个动词,是个行为,因此,第一个()也应该找一个表示行为的动词会比较匹配,这里“书本”,“学问”“学生”显然都是不合适的。【例17】恋爱: 结婚 A.打架 :斗殴 C.狂风:细雨 B.骄傲 :落后 D.祖国 :大地 【考题解析】“恋爱”和“结婚”都是表动作的名词,“打架”和“斗殴”也都是表动作的名词。词性相同一般为最优选项,所以选A。 技巧三 将类比推理题中的词语用合适的词语连接,形成完整的句子,有助于加快解题速度。【例18】马铃薯:土豆 A.地瓜:红薯 C.甘蓝:大白菜 【例19】逗号:中止 A.拂晓:黎明 C.回车:换行 B.节省:吝啬 D.好像:好比 B.西红花:玫瑰 D.杨花:柳絮 【考题解析】“马铃薯”就是“土豆”。“地瓜”就是“红薯”。选A。 【考题解析】“逗号”用于“中止”。“回车”用于“换行”。选C。【例20】雨伞 : 挡雨 A.火机:打火 C.志气 :有用 B.书本:录用 D.革命:同志 【考题解析】“雨伞”用于“挡雨”。“火机”用于“打火”。选A。【例21】旗帜:天空 A.书本:页码 C.棋子:棋盘 B.字符:音节 D.同事:同志 【考题解析】“旗帜”在“天空”(飘扬)。“棋子”在“棋盘”(行走)。选C。【例22】失恋了: 很痛苦 A.夜晚断电了:屋里黑 C.加油站:洗车房 B.学问大:知识广 D.开汽车:奔驰车 【考题解析】“失恋了”后“很痛苦”。“ 夜晚断电了”后“屋里黑”。【例23】绿豆:豌豆A.家具:灯具 C.鲨鱼:鲸鱼 B.猴子:树木 D.香瓜:西瓜 【考题解析】“绿豆”和“豌豆”都是豆。“香瓜”和“西瓜”都是瓜。 类比推理的练习不在多,关键是总结规律和方法。尤其是一组类比推理中有三个或四个词的题目,应充分发挥联想能力,联系逻辑反映速度。 第七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 一、智力的定义 (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 (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 二、智力测验定义: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三、智力报告的结果 (一)高尔顿和生理计量法 (二)比奈的智力年龄 (三)推孟的比率智商 (四)韦克斯勒的离差智商 (五)皮亚杰与认知发展测验 四、智力的分布和分类标准 (一)推蒙对智力的分类 140分以上 天才 (二)韦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 120-140 上智 130以上 极优秀 110-120聪颖 120-129 优秀(上智)90-110 中材 110-120 中上(聪颖)80-90 迟钝 90-109 中材 70-80近愚 80-89 中下(迟钝)50-70低能 70-79 低能边缘 25-50无能 70以下智力缺陷 25以下 白痴 第二节 智力理论 一、现代智力因素分析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904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1、G因素(普通因素):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 2、S 因素(即特殊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 (二)瑟斯顿的七因素论 1938年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e)提出智力的七因素论。智力包含7种不相关联的基本心理能力。1、语词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三)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p188 1955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内容(4)、操作(5)和产品(6)三个维度模型描述智力的结构1、1967年:120种因素 2、1982年:将内容中图形分两类(视觉图形和听觉图形)150种 3、1988年:将操作中的记忆分两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80种 (四)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1963年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调和了斯皮尔曼和瑟斯顿的观点,从G因素下面分析两个一般因素和三个次要因素(视觉能力、记忆提取和执行速度) 1、晶体智力:通过学校和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是个体所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表现为个体的学识水平。 2、流体智力:个体的基本生物潜能,是非言语及不受文化影响的智慧能力。 (五)维尔隆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1971 Vernon 英国心理学家,智力三层次模型:G因素处于最高层,贯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两个因素,分别控制第三层的若干较小的群因素,如创造力、语言流畅、数字能力、空间、心理动作能力等。 二、智力的认知理论 (一)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1985 1、成分亚理论:主体内部世界——阐述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机制 成分: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单位。(1)元成分(2)操作成分(3)知识获得成分 2、情境亚理论:人生存的客观外部世界——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 3、经验亚理论: 联系主客体的经验世界——提出测验公平性的问题 (二)戴维等人的PASS理论 1990 1、“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1)三大系统:计划系统 注意-唤醒系统 编码系统 (2)四个认知过程:计划 注意 同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 2、根据PASS模型设计的智力测验——DN认知评价系统 4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有三种任务: ①计划系统:视觉搜索、计划连接、数字匹配 ②注意-唤醒系统:表现的注意、找数、听觉选择注意 ③同时性加工:图形记忆、矩阵问题、同时性的言语加工 ④继时性加工:句子重复、句子问题、字词回忆 三、智力的生物学理论 P189 第三节 智力测验介绍 一、个别智力测验 (一)比西量表 Binet-Simon Scale 1、1905年量表:诊断异常儿童的智力,30个项目 2、1908年量表:3-13岁、智龄报告、测定正常儿童智力,59个项目、第一个年龄量表 3、1911年量表:3-13岁,成人组、测定正常儿童 (二)斯比量表 Stanford-Binet Scale 1、年代:1916年 2、编制人:推蒙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90个项目(51个来自比西量表,39个自编) 3、理论基础:卡特尔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一般智力(G因素)—— 晶体智力(语言推理、数量推理)、流体-分析能力(抽象/视觉推理)、短时记忆 4、测验内容(1986版本) (1)语言推理:词汇、理解、谬误、语词关系(2)数量推理:算术、数列关系、等式 (3)抽象/视觉推理:图形分析、仿造和仿画 (4)短时记忆:珠子记忆、语句记忆、数字记忆、物品记忆 5、适应范围: (1)1916年版:3-13岁儿童、普通成人和优秀成人两组(2)1937年版:1.5岁-18岁(3)1960年版:2岁-成人 (4)1972年版:2岁-成人,重新修订常模 (5)1986年版:2岁-成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修订 6、报告结果:比率智商(1916、1937)、离差智商(1960、1972) 7、测验内容: (三)韦氏智力测验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Wechsler,1896-1981 1、成人智力量表 16岁以上 (1)1939,Wechsler-Bellevue Intelligence Test,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 ①比西量表常模过时 ②不同意比率智商计算方法,采用DIQ,deviation intelligence quotient ③仅有一个测验限制了诊断功能 (2)1955,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改名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3)1980,WAIS-R 2、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6-16岁儿童 (1)1949,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 (2)1974,WISC-R(3)1991,WISC--Ⅲ 3、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 4-6岁 (1)1963,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2)1967,WPPSI-R 4、理论基础:维尔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四)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价测验 1、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K-ABC,1983,美国测验学家考夫曼夫妇 2、试用范围:2.5-12.5岁正常儿童及特殊儿童 3、理论依据:PASS模型 4、测验内容(1)智力量表 ①动作模仿、数字背诵、系列记忆——继时性加工 ②图形辨认、人物辨认、完形测验、图形组合、图形类推、位置记忆、照片系列——同时性加工(2)成就量表(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词汇表达、人地辨认、数字运用、物件猜测、阅读发音、阅读理解 二、团体智力测验 (一)陆军测验 (二)瑞文推理测验:原名“渐进矩阵”,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创制 1、渐进矩阵标准型:1938年,5.5岁-成人,60个项目,A、B、C、D、E五个单元,每个单元12个题目 2、渐进矩阵彩色型:1947年,幼儿及智力低下者,A、AB、B三个单元,36个题目。AB为彩色图片 3、渐进矩阵高级型:1941年,1947,1962修订,智力超常者,60个题目 4、瑞文测验联合型:72个题目,5-75岁,A、AB、B、C、D、E六个单元,每个单元12个题目,前三单元为彩色,后三个单元为黑白。 第四节 智力测验评价 一、传统比奈式智力测验的优点 1、评定内容来讲:智力测验中严格选定的试题比较有利于考察被试的各种能力,而不像学业考试那样只侧重考察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 2、就被评定者范围看:学业考试仅限一个班级或年级进行比较,而智力测验则把一个人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加以考察。 3、评定时间上:智力测验一般2个小时就可做出评价,而教师评价要半年或更长时间。 二、传统比奈式智力测验的缺点 (一)智力测验主要进行了量的分析 (二)只测了受测者当时的智力,没有考虑其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三)只是部分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三、斯腾伯格对传统智商测验批评 (一)测题的实际情景性问题 (二)对于先前学习知识的要求 (三)速度问题 (四)测验的焦虑 (五)关于测验依据的智力理论第三篇: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
第四篇:类比推理解题基本方法总结
第五篇:智力测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