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秘书史
一、填空
1、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二、单选(2%*10)
1、汉朝皇帝颁布重大制度的命令性文书称——制书;
2、明代司礼监中,作用最大的是——秉笔太监;
3、历史上首个名实相副机构的主官为——秘书令;
4、元代中央政府内专门公文传递的机构是——通政院,另设急递铺,专掌递送紧急公文;
5、清代负责寄递记录外务部和驻外使馆间往来公文的机构——文报局;
6、清入关前,皇太极设立的性质类似于内阁的机构是——文管;
三、名词解释(5%*4)
1、西周时期主要秘书机构
答:太史寮,主官太史,执掌各异的史官,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着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如:拟制,处理公文,保管档案等,它是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
2、历代主要选官制度?
答:(1)察举制(两汉时期):皇帝征召大臣,依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及对策、射策;
(2)征辟制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
3、政事堂的设立?
答:是唐朝属于外朝的一个机构,相当于秘书机构,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是为了协调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出令与封驳的关系而设立的。
4、唐宋的信访机构?
答:唐朝匦使院,宋代的信访机构:鼓司,受理天下投书。二者比较:
1、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鼓院为初级部门,检院为高级部门;2 唐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强了作用。
3、就隶属关系而言,两院与皇帝更亲近。
4、两院的业务已有了规章,效率较高。这些区别反映出宋代的信访处理比唐代有明显的发展,其机构设置也趋于合理。
四、简答(5%*4)
1、秦汉时期尚书台地位的演变?答:汉初,丞相权力日重,汉武帝削弱相权,起用少府中尚书;汉成帝时,进一步信用尚书,设立尚书署,将尚书组织独立成官衙;东汉以后,取代“三公”。
2、宋代文书工作制度?
答:公文用纸制度;完善公文折叠制度;详细了公文的装封、编号制度;贴黄制度;补充了拟制和誊录制度;严格了公文的签名和判署制度;重申公文一文一事制度;公文移交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公文格式;公文军邮制度;文书工作中的保密制度。
3、秘书起源?
答: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起源于黄帝时期;萌发与夏朝;形成于殷商。
4、唐代朝廷秘书机构?(内侍机构)答:
1、隋唐时专设内侍省,为皇宫生活服务;
2、唐中期以后,削弱相权,任用身边宦官,使其处理奏章。
四、论述(10%*2)
一、清代主要秘书机构?
答:内阁:清入关之前,设立文馆,负责翻译汉文书籍和记注本朝政事;几年后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三年后,又改为旧称;康熙亲政后,又改为内阁;后沿用至清亡被废。
内阁内部设置十二房,其中有十一房均承担秘书业务。内阁官职有:大学士,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学士,从二品。内阁总编制达280人。
内阁的执掌,主要有:第一,参与议政;第二,办理本章;第三,拟撰、承宣谕旨;第四,筹备、组织大典;第五,收存重要档案;还有,负责组织修书。可见内阁主要是处理朝廷例行公文和日常事
务、辅助皇帝施政的办事机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
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最重要的辅助决策部门;
结构:非常简单,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执掌:
1、参与议政;
2、拟写谕旨;
3、办理奏折;
4、开列赏单;
5、备顾问当参谋;
6、参与审理档案;
7、奏补文武官员;
8、催办稽查公文;
9、办理随时皇帝交办的事项。
特点:被皇帝严格控制,执掌宽泛,人员精明强干,保密严格。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
答: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第二篇:秘书史
自考“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三)2022-04-11 17:43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
到清朝末年
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
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
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唐朝的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在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业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
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75.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是: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
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
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76.唐朝门下省的主要秘书官职有:唐朝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其职掌为出纳帝命,顾问答对,慰问朝拜的大臣,监修起居注,审定并主持六品以下文武官员的授职议事。其副手为门下省的实际主官,负责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审议中书省拟定的制,诏等公文。门下省的重要秘书官员还有:给事中-掌封驳之权,可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是门下省中的要职,地位仅次于侍中,门下侍郎。典仪-职掌偏重于负责
礼仪性的事务。符宝郎-掌管皇帝的御玺和朝廷的符节
77.宋朝中书省内秘书部门,其中书舍人分五案办事:秘书部门,主房事-掌管文书的收发,登记。哲宗元佑年间改称开拆房。点检房-掌点检各房的文书工作,由中书舍人统领。催驱房-掌督促,催办各房的文书。班薄房-掌管百官的名册以及有关官员基本情况的文件。制敕库房-掌收受制诏,保管并编录成册,并负责架阁库的管理。五案划分:上案-负责册礼和朝会事务。下案-负责收发文书。制诰案-负责制作皇帝的制,诏等文书。谏官案-负责处理与中央其他政府机构往来的文书。记注案-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
78.宋朝门下省的主要秘书部门及各自职责:通进司-隶给事中,负责收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各寺,监百司的符牒,文武近臣的表疏,以及银台司收受的各地的章奏案牍,具事目后进呈皇帝。皇帝批示后,由它颁布。它是中央政府处理文书的总枢纽。银台司-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事务,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以防文书积
压
章奏房-负责收受天下章奏案牍送交通进司。封驳房-掌文书的审议,封驳。发敕司-掌收受中书省,枢密院交付的宣,敕,登记后颁发。进奏院-其具体职掌为:摘录地方送京文书章奏事由,报告门下省,如是案牍及申禀文书,则直接投送有关省司;收受发往地方的诏敕;三省,枢密院的宣,六曹,寺,监百司的符牒并转送给地方;将中书省检正,枢密
院检祥的每月将颁行事状抄报各地,以交流信息,让地方了解朝廷政务的情况
79.唐朝外官的含义,其幕府中的重要秘书部门:唐初,各州,均设有都督府,为地方驻军的指挥机构,后改称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财权。此外,中央政府还派观察使,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田练使等名目繁多的大员,到地方任职,掌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统称外官,他们均建有幕府,有不少秘书人员,重要的有:掌书记-负责府内各种表奏,命令,书信的制作,是地方大员的高级文书秘书。判官-临时受谴充当地方大员的大臣,按制度是从中级官员中选用的,负责处理文书工作的属官。孔目-地方大员幕府中掌管文书,档案的属吏。县府内,则有主薄,录事等秘书人员。此外,还有
记室参军,均以地方大员幕府中负责文书工作的属吏
81.唐朝的甲库:唐朝,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库-甲库。唐行科举制,凡参加省试,选试者,其职名,姓名,籍贯,考绩,考选及授官等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形成人事档案,称官
甲,甲历或甲敕,保存官甲的库房就是甲库。尚书省的吏部与中书省,门下省三处各设有甲库,分别存藏官甲。甲库置有甲库令史,负责甲库工作,玄宗时定制,吏部的甲库由员外郎,主事各一人专管,中书,门下两省的甲库由主书,录事各一个掌管,每年更换一次,中途不得调动。甲库的工作人员专司抄录,收藏官甲,不负责拟制文书,属于单纯的档案工作人员,甲库也不兼有学术机构的性质,是单纯的档案库。官甲和甲库的产生,表明唐代已开始缉拿感档案工作从文书工作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业,从此,文书是档案的源流,档案是文书的归宿这一界限已经明了。这既是档案工作,也是秘书工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82.唐,宋朝廷及地方官衙的下行文有,官衙间的平行文有:下行文:堂判-唐朝政事堂宰相对各类事务判决和处理的文书。堂贴-唐朝政事堂宰相指挥政府百司行政文书。后改为政事堂行遣小事时所发的公文。宣-宋代时,凡枢密院以皇帝名义版下的文书皆称宣。其底本称“宣头”。箚-宋朝时枢密院本身向下级官府下发的文书。札子-是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处理公事时命下级官府执行的公文。部府-尚书省六部,寺发给下级官府的公文,文末有“府到奉行'字样。部省礼-尚书省处置公事,长官签押后发付给诛司,路,监,州,军执行的文书。符-州暑发给下属县衙的公文。平行文:唐,宋官衙间的平行文除关,刺,移以外,宋朝还增加有:咨报-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密白-枢密院的机速文本,不经中书省而直接送门下省的公文。牒-内外各官府不相统属者相互往来的文书
83.比较唐,宋的信访机构:宋代的鼓,检两院与唐代的匦使院相比较,有如下不同:1,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鼓院为初级部门,检院为高级部门。吏民须先投书初级部门,遭拒绝或不满其处理结果,可再投书高级部门,这就给上诉者多了一个申诉的机会,不致被一个部门所压制。2,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代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它的作用。3,唐代匦使院隶属中书省,宋代两院隶属门下省,门下省是皇帝的近侍组织,故就隶属关系而言,宋代两院更亲近于皇帝。4,宋代两院的工作已有了规章,这些规章的制定,使处理上书的手续有了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
总之,宋代的信访机构处理比唐代有明显发展
84.唐,明的“贴黄”制度的区别:唐代的贴黄制度是一种公文纠误制度,又叫押黄。凡拟制敕书时,有写错或谬误之处,因敕书一般用黄纸书写,故需在错处贴上黄纸,在黄纸上改正。而明朝的贴黄是崇祯皇帝为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公文处理效率,命令上呈奏的官员,按照内阁制定的统一格式,将公文中的内容用一百以下的字数概括出来,帖附于
文尾,以便其迅速了解奏章内容,避免耽搁对急件,要件的处理
85.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低于汉族;进入中原后,他们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秘书工作既带有其原有的旧制痕迹,又糅合了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别。辽,金,元时期秘书工作的水平从总体而言没有超越唐,宋,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如辽,金,元的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备有懂多种民族
语言的秘书官吏;辽代的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班子,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行政管理;金代创设了传递紧急文书的集递铺制度;元代则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公文传递制度方面颇有建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些证明,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是各民族共同积累起来的,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
86.辽代是如何学习宋朝的秘书工作经验的:辽代统治者十分注意学习,吸取宋代的秘书工作经验。1,在辽与宋的交战中,俘虏和招纳了不少汉族士人,统治者大都注意任用,让他们担任秘书官职,以图依靠他们的经验,学识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秘书工作2,辽统治者不惜重金,常以十倍的高昂价格收购并用各种方法竭力搜求宋朝的文书档案,既从中了解宋王朝的内部动向,也作为开展秘书工作的参考。3,由于与宋王朝长期对峙,时有战争,和宋王朝一样,辽统治者对本期的文书档案工作十分重视,规定无论是文书档
案,还是国人著述,只准在其境内流行,如有传于境外者处以极刑
87.元代中书省的秘书部门:承发司-负责文书的收发。管勾司-掌出纳四方文书,启拆缄封,邮递的程期。检校司-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照磨所-负责文书的照刷,磨勘。时政科-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
88.明朝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大加强。明太祖朱元璋时取缔丞相一职,皇权进一步集中,但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的数量也随之剧增,于是,强化秘书工作,依靠专职的秘书机构直接指挥国事。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数量众多,阵容强大,且已系列化。中央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员的实际地位很高,在国家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趋于完备。秘书人员主要来自科举出身者,文化水平高,从而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因此,明代是我国古
代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
89.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责,作用和地位:1.收受内外奏章,参验稽考,驳正其违失,分类抄写后发交所对口的部办理。2.皇帝上早期时,六科轮流派官员一人,侍立朝堂一侧,记录圣旨。3.将每天收集的奏章,逐一抄成副本,汇编成册,五天一送内阁,以共编篡。4.所收受的题本,奏本,状和奉旨发落的事件,由六科都给事中于早期时一起送御案前呈皇帝。5.检查各官暑奉旨执行的热闹物是否完成,或进展情况如何,五天一清理,完成者即予注销。六科集唐,宋时期的门下省,起注院的责任于一身,既辅助皇帝处理公文,又有封驳弹纠六部,监督,催促六部处理公文之权,又负责记注皇帝圣旨,是职掌颇宽的秘书机构。皇帝依靠它实现对六部的领导和控制,它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但
六部给事中的品秩低微,只是七品至九品的小官
90.明代秘书官吏的来源:明代选用各级秘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科举考试。中央六部,五军都督府,御史台等官署中的秘书官员大多由进士担任。地方各级政府中的秘书官员,也需从举人,贡士等科班出身者选用。由此可见明代秘书官吏的素质比较高。明代选用秘书除了要求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外,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于京城设国子监,挑选秀才或举人入监读书,称为监生。监生历事欺满,根据其能力,表现,送吏部附选候补
91.明代的公文文体:明代皇帝颁发的下行文有诏,诰,制,册文,谕,书,符,令,檄等,其中“谕”在习惯上又作为皇帝所颁布文书的总称。臣下上呈皇帝的上行文的有题,奏,表,讲章,书状,揭贴等:题,指凡以官署的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的上行文。奏,是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皇帝的上行文,内容多为具奏者本职以外的事情。揭贴,由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皇帝阅后退还被人不予公布。各级官府的上行文的咨呈,呈状,中状,牒呈,牒;下行文有照会,札,下贴,故牒等;平行
文有平咨,平关,平牒
92.明代秘书官吏的地位:明代中央机构的秘书人员虽然品秩不高,地位却比前代重要。如负责起草制诏的内阁学士,官位仅为五品,但是,明成祖却将他们与二品大员的各部尚书相提并论。有如六科给事中,仅为七品至九品的小官,但却有权封驳弹纠,监察督促由二品大员主管的六部。地方官衙门内的秘书人员地位也颇高,如县府内负责收发,处
理公文的典史,如遇县丞,主薄不在时,规定由他们带领县丞,主薄的职务
93.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期: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它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清初,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各项工作制度全面仿效明制,因此,清朝的秘书工作不但没有落后于前代,后而在明朝的基础上,一度扭转了明朝中后期以来秘书工作衰退的现象,解决了宦官秘书干预政务的问题;并采用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中央主要秘书部门的越权问题;同时,秘书机构和人员仍具有较宽的职掌,且功能更全;文书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发展完善,尤其是被皇帝紧紧控制的军机处,制度周密,人员精干,办事迅速,效率甚高,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务的得力辅助机构,其工作制度和军机章京的选拔制度已高度完善。因此,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
期
94.清代内阁的职掌;参与议政,内阁职官中能参与议政的主要是大学士。办理本章,这是内阁最主要的,大量的日常事务。拟撰,承宣谕旨。筹备,组织大典。收存重要
档案。组织修书
95.清代通政司的职掌:收受各省题本,如发现题本不合格式,报内阁参办,有逾期的则移文与相关部交涉。查核本章,凡各省将军,都统,巡抚等官,每季度须将上奏过的本章诰册,咨送通政司查核。参与议政,遇有交九卿议办之事,位居三品的通政使可参加商议,提出意见。负责上访事务,凡军民有冤屈者,可击鼓鸣冤,由通政使亲自询问,如
确系有冤,奏报皇帝后交刑部办理
96.清代外务部的秘书部门及其职掌:司务厅,负责收受文书,领用印信。翻译房,负责翻译各国文书和承担口译工作。清档房,掌管档案的编撰,校对等事宜,后增设秘书股,负责机要文书的拟稿和编辑。机要鼓,负责收集机密事宜。电报处,专掌以电报拍发
公文和翻译,传递电报事宜。文报局,负责寄递外务部与驻外使馆间的往来公文
97.清末责任内阁的各秘书部门及其职掌:承宣厅,负责宣布诏令,办理奏折,文移,保管图书,档案。制诰局,负责拟制诏诰敕,进呈贺表。收文处,负责收受京外衙门
投送京外衙门投送内阁的公文
98.清代幕僚盛行:随着地方官衙事务日益繁重,原先的一些秘书人员逐渐只担任某方面的具体工作。这样辅佐人员相对减少,需要有人来补充,这是幕僚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清王朝的正式腐败,从反动推动了幕僚的盛行,这可从幕主,幕僚两方面看:从幕主方面讲,相当一部分主官昏庸无能,他们或是花钱买的官,或是依仗一定背景而得的官,本身就不具备理政能力,难以胜任政务;对秘书吏员的业务要求大大提高了,而从正常途径任用的秘书则达不到其要求;主官对书吏大多存有戒心,自雍正对书吏进行整顿后,任用书吏又受到严格限制。从幕僚方面讲:为求取出路。清代官场黑暗,有才干之人常难迁升;卖官过多;科举考试腐败;迫于生计,他们为生活计,投到地方各级官员门
下,某得一职,以养家度日
99.清代密奏制度的特点:密奏制度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地凡重大之事,均上密奏请示,秉承皇帝旨意去办理,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务中枢的职权,加强了皇权。密奏制度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密奏直达皇帝,周转环节减少,能得到迅速处理,不少事当即便可决定,当即就下令实施办理,效率很高。密奏制度使地方大员彼此监视,各存戒心,不敢擅权行事,肆意妄为,有利于控制官员,整肃吏治。密奏制度还为我们提供了宝
贵的文书工作经验,对今天的秘书工作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100.北洋政府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已有类似区分全宗整理档案的具体做法;规定了文书处理部门立卷,移交的原则;明确地提出了档案的编目工作;创新了卷套;规定了档
案的保管期限;规定了销毁档案的原则,方法和手续;改善了查阅档案的办法
101.国民党政府秘书工作的特点:秘书机构的越权现象不再出现;对文书档案机构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秘书人员的个体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文书档案工作趋于规范化;向国外学习文书档案工作经验,使我国几千年来处于封闭状态的秘书工作首次吸收国外先进方法,有助于我国秘书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对文书档案工作进行的学术研究及其取得成果,使文书学,档案学开始形成,秘书工作中的这两类重要业务开始学科化;学校培
养专业秘书人才,使秘书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拓宽了秘书人员的来源
102.北洋政府秘书机构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机关,均普遍设置有秘书机构或秘书人员;秘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趋向一致;各机关大多只设一个机构负责全部秘书事务,只有少数机关才分置几个秘书机构,主要是将起辅助决策作用的高级参谋顾问人员和负责机密或重要文书的高级文书工作人员分开;秘书机构的职权范围明确;秘书机构的级别名称比较混乱
103.党中央最早的秘书的职责:负责本机关的文件处理;负责筹备会议及会议记录;负责保密党中央的文件材料;负责与委员长一起签发笔必要的文件和指示信;负责党内外的通讯工作
104.中共中央最早的秘书的特点:中共中央最早的秘书是一种领导职务。他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之一,参与最高层次的决策和领导工作,同时还兼任中央某一部门的主要领导
职务
105.中央秘书处文书科的职责:负责会议的安排和会议记录;负责一般文件的起草;负责文件材料的抄写,印刷;负责文件材料的接收,分发;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保管,整理,统计;负责保密工作;负责刊物的发行工作。
第三篇:秘书史复习资料
秘书史复习资料
1.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2.简述周代的“史官文化”。
答:先秦的史官作为我国秘书的鼻祖,表现出时代特点,有的特点被日后历朝的秘书官员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概括起来,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宗教色彩由浓至淡,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产生了职业道德,形成了职业个性,文化素质优秀。
春秋初期,情况发生变化,史官地位衰落,新秘书官职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这些都说明,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秘书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表明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其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3.分析“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答:(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声誉。(3)使古代秘书工作中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由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答:秦汉中枢机构的演进是从丞相府到尚书台。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至汉代先后经历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形成,最终尚书台取代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5.结合尚书台取代丞相府的过程分析中枢秘书机构变更的主要原因。答:汉代时,丞相的地位有所提高,丞相府也演变成为政权实体,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开始削弱抑制丞相的职权,并设立尚书台。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该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
6.简述曹操、诸葛亮任用秘书的原则及方法。
1)曹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而且知人善任,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分别将其用为不同类型的秘书。
(2)诸葛亮用人不注重门第资历,只要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者,一律任用,任人唯贤。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别具一格,在任用之前,从七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除了要求秘书忠于职守以外,还非常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此,他专门建立了“参署”制度,让秘书能充分发表意见,实行“纳言之政”。“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即“违覆”、“直言”、“进人”。
7.简述“九品中正制”及“寒门掌机要”。
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包括各级秘书官吏)的基本制度是自曹丕起始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2)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没有机会理政。担任高官的世族往往自鸣清高,不屑从事具体事务,且常常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实际上连一职也不能胜任。所以,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8.简牍文书
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是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形式。
9.上书: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是后代奏、章、表、疏等的前身。上书往往就一件事,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纵横议论,逻辑性很强,富有说服力,而且语言形象、生动,音节铿锵有力。其代表作如李斯上秦王的《谏逐客书》
10.奏:臣子向君王进言上书的统称。臣下评议政事、陈述政见、弹劾官员的文书。
11.章: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12.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上行公文。用处广泛,凡论陈、劝请、进献、荐举、庆贺、请安、讼理、弹劾均可用表。
13.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的上行公文,类似表。
课件中的重点: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1、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2、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文字和公务文书。
3.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因此产生了公务文书。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4.纳言 官
进善旌、华表木(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原始形态和早期表现。
5.《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设史官 6.商朝的史官
(一)史官的分工与名目
就作用而言,贞卜史官、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
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7.史官的来源:贵族(殷商)
8.太史寮: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这种秘书机构到西周时得到发展,臻于成熟。
9.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10.卜辞的基本结构: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
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
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第二章: 两周的秘书工作
11.史官的特点 12.史官衰落的原因
13.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特点、意义 14.甲骨文书 简牍文书 檄文 上书
15.西周时期,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成形,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设立,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16.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17.史官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18.产生了职业道德
“书法”
“秉笔直书”的行为规范和“君举必书”的行为准则 19.形成了职业个性 : 刚正不阿、威武不屈 20.文化素质优秀:
学校“六艺”
秘书人员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
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21.史官衰落的原因
(一)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二)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出私门”
“君举必书”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商鞅变法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22.士充实秘书队伍
(一)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
私学的兴办,政治的需要
(二)士担任秘书工作的特点 1.职能单一:参谋顾问,辅助决策 2.作用大、地位高
3.任期短,流动性大 24.士充实秘书队伍的意义
1.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促使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业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25.两周时期的文书表现形式:
甲骨文书、金文文书、简牍文书、缣帛文书
26.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官方文书实物,广泛应用于商朝后期,西周的甲骨文书绝大部分是贞卜文书,后被简牍文书和金文文书逐渐替代。
27.王命文书(下行文)誓、诰、命、策、典、训、令、檄文 28.上行文:谟、上书、事书 29.中央档案机构----天府 的设立
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30.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代: 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秘书机构 2.建立起全国划一的各项秘书工作制度
汉代: 秘书工作制度趋于稳定,并确立下来。其基本内容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仿照、沿袭,被视作基本模式
31.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32.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
33.尚书台取代相府所揭示的规律:P81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开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它导致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的周期性演变之中,致使秘书官员的职称处于不断变更,秘书人员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34.西汉武帝时,将中央官员划分为“外朝”和“中朝”两大体系,中央秘书机构随之划分为“皇宫”和“朝廷”两部分。
35.察举制:察举即皇帝诏命大臣,依据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凡对策(书面考试)、射策(抽签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分等授官。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 36.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37.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38.文书种类:秦代:制、诏
汉代:“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布一般性命令、训示、答复臣下上奏,或皇帝即位、逝世时颁告天下的文书。
39.臣下上呈皇帝的文书有:奏、章、表、疏、议、状、书 40.文书工作制度
1.避讳制度:是指文书中涉及皇帝名字以及与皇帝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时,必须换用其他字来代替。公文避讳制度被封建社会历代所沿袭。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部门。领导和秘书关系协调发展。
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文体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主要材料,新的公文制度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秘书工作大发展的时期 42.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过程: 1.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
(一)曹操设立秘书令
(二)曹丕设立中书监、中书令 2.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
3.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43.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 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以秘书令为首的秘书机构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机构。
44.曹丕设立中书监、令: 首开亲信幕僚转化为朝廷秘书首脑的先例。官署称作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记录朝廷大事,参与政务。
45.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分工是“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46.一、曹操招揽人才:《三国志》陈寿总结:曹操精于谋略,曹操善于用人。47.诸葛亮与秘书工作
(一)诸葛亮选用秘书的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48.)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违覆、直言、进人 49.、寒门掌机要
50.九品中正制的含义: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51.中正官根据国家颁布的世、状、品三个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把本地人才评为上上至下下九个品级。
52.寒门掌机要p122: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
53.曹操公文的写作特点:
1、以叙事为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2、权威严肃,指令性强;
3、篇幅简短;
4、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5、文辞朴实。
54.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55.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沈诗任笔:沈约为诗赋大家,公文写作却不及任昉。其余如陈琳、阮瑀、王粲等。56.刘勰 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
57.《文心雕龙》论著初步构成了我国古代公文的理论体系。58.文书制作制度:公文用纸制度、连署制度、一文一事制度 59.60.61.62.
第四篇: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指谶纬图录等类书。指官职名称。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
二、据《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的工作范围划定为:
1、记录帝王、长官言行、这么回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2、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
3、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
4、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
三、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智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概貌,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这门课程,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专业。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来有人将他说成左史,偏重于记事。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黄帝史官”,可见,在黄帝时代,史官不少。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是否形成。
商朝的史官名目众多,有十几种,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贞卜史官:有占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即神意)、刻写卜辞。贞卜史官在商朝这种神权统治中,实际上参与了军国大政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辅助商王朝的决策,实施神权统治,是商王的高级助手。
2、祭祀史官:有祝、多尹等名目,负责商王室祭祀事务。祭祀是商王朝头等大事。祭祀的对象有四类:天神、地、人鬼、物魅。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地,包括山川、海河。人鬼,包括祖先、圣贤、功臣。物魅指各种精怪。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庇护。职责类似于现代大会或典礼上的会务人员。
3、作册史官:称乍、乍册右史等,职责相当于现代起草重要公文的文字秘书。
4、记事史官:有史、卿史等名目。他们主要承担文书档案工作。
这四类史官中,占卜史官和祭祀史官占多数,地位较高,带有宗教色彩,所以有的学者称他们为宗教官,就作用而言,占卜史官偏重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其中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
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增加,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数量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从而有效地处理的各方面事务,这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测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它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占卜即在甲骨钻一小洞,用炭火炙烤,使之因受热而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称之为“兆”,被视为天的示意。
甲骨文书的认定: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从内容来看,它以记录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请示、报告的上行文。它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两周的秘书工作
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秘书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西周中央政府中形成了。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着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对下属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综合性机构,凡各种请示、报告均须通过它上达中央政府,它起到中央政府和下属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史官的特点:
1、宗教色彩由弄至淡
2、史官的分工、分层由浅至深
3、产生了职业道德
4、形成了职业个性
5、文化素质优秀
史官衰落的原因:春秋后期,诸国的政权机构逐步扩大,秘书机构和官职也随之冲破礼治制度束缚,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为史官地位的衰落,新秘书官职的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
“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荣誉。
3、促使古代秘书工作中的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写在单片竹片上的称竹简,也称简册、汉简、简册、杀青;刻在单片木片上的称“版”,写上字称“牍”。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是简牍文书,它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帝后才被废止。
2、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为辅。
汉初,政体沿袭秦制,到武帝时,对政体开始实行变革,中央政府的机构也随之演进,这一演进经历的阶段: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
2、尚书蜀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的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其首领颇受皇帝信重,不少人由此职位升任为丞相。
3、尚书台取代相府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的皇权,皇帝就对其进行抑制。削弱,或直接将其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成为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
西汉,皇帝中的宦官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出人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侍中——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能“喻旨公卿、上殿称制,秉陪见”,品级虽低,权利不小。
黄门侍郎——又称给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令。
武帝时,曾设中书令,负责起草、传宣诏命,掌管机要,也多以宦官充任。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秦统一天下后,在“明主吏民,而后治民”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包括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凡为吏之道,必静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是对官吏的原则要求。为便于理解和落实,秦朝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防止的“五失”。
“五善”: “忠心敬上”,就是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 “清廉毋谤”,就是廉洁奉公,任劳任怨; “举事审当”,就是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 “喜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国利民; “恭敬多让”,即谦虚为事、诚恳待人; “五失”是: “夸以Zhi”,即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贵以大”,即防止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 “擅制割”,即防止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犯上弗知害”,即防止犯上作乱、目无法纪; “贱士贵贝货”,即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公文文体:秦朝建立后,李斯提出建议:“命为‘制’,令为‘诏’”,臣子向皇帝上书、呈文统称“奏”,获得秦始皇允准。从此,制、诏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专用公文文体,奏则成为臣子呈皇帝的专用公文文体。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王朝更迭频繁,小国林立,割据称雄,各政权机构的名称不一,相应的秘书机构也称呼各异。但是,仔细梳理史料,仍可以追溯这时的秘书机构演进的过程,其基本线索是: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机要秘书的职能,尚书台转化为起执行作用的政府机构,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权,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曹操设立秘书令、秘书丞 曹操为了培植私人势力,进一步削夺东汉王朝的残余势力,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两官职,组成一个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文书,拟制传发敕令,以取代尚书台的职责。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遂成为我国历史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
五害:私结朋党,专事讥毁、打击贤能之士者;生活奢侈、哗众取宠;妖言惑众、欺诈视听者;专门搬弄是非、为一己私利而兴师动众者;只顾私利、暗中与敌人勾结者。
参署:违覆、直言、进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秘书制度是自曹丕时起始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五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使历史的残渣泛起,世袭制全面复辟。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由不混于一文。此制度有效的防止了行文的关系错乱,提高了公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
第五章:隋唐的秘书工作
隋文帝时,定制内史省取旨,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配合,互相制约,以掌管国家大致。
1、内史省
2、门下省
3、尚书省
秘书官吏的素质:
唐朝的秘书官员素质颇高,在以下几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文化修养很高:隋唐以科举考试取士,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秘书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奠定了社会基础。
2、尽心尽职,严守制度:唐代的秘书官员大多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严格遵守秘书工作制度。
3、应变能力强:隋唐,尤其是唐朝秘书大都应变能力很强。
第七章:辽金的秘书工作
辽境内民族众多,为了适应统治的要求,其中中央政府分为“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官系统称为“北面官”,汉官系统称为“南面官”。北面官治理契丹居民,系根据契丹族原有制度设立。南面官治理民族居中,系辽占据部分中原地区后,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的。统治中枢设在北面官。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如南、北枢密院,南、北相府,南、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等。
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
1、大批弃学少年为见习吏员
2、由吏员的子弟充任
3、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
元代公文一般用蒙文、回回文、汉文拟制、颁发,凡用一种文字拟写毕,由专人翻译成其他文字,再予以缮写。
第八章:明朝的秘书工作
明朝中央秘书机构主要有内阁、六科、通政司、司礼监、文书房。内阁设有两个专职秘书机构:
中书科——中书舍人的职责仅为缮写正本、誊抄副本,事毕后立即离开,所以其官职虽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同,而职权和地位却大大下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制敕房——设立制敕房的同时,又于内阁学士办公之处东阁设立了东制敕房,从进士、监生、儒生等人中选拔善书写者,任为中书舍人、序班、译字等官,负责缮写,誊抄诰敕,翻译敕书、外国文书,誊录揭帖、兵部记功薄及勘合等。
文书工作制度: 票拟——亦称条旨。
贴黄——明末崇祯帝即位后,惩办太监魏忠贤,取消了司礼监的批红权,亲自阅办奏章。为提高公文处理效率,他命令上呈奏章的官员,按照内阁制定的统一格式,将公文内容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概括出来,贴附于文尾,以便其迅速了解奏章的内容,避免耽搁急件、要件。
档案工作:
皇史窚——是专门保管皇家玉蝶、实录、肾训等御用档案的库房。后湖黄册库——是专门收藏全国皇册的库房。
内阁大库——保管明王朝在统治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档案文件。古今通集库——皇帝御用的档案库房,建于皇宫内,由太监掌管。大本堂——主要收藏元朝官府档案,洪武元年修建,由秘书监掌管。
第九章:清朝的秘书工作
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领导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鸦片战争后新增设的秘书机构:
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七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为外务部,其秘书机构增加到六个: 司务厅——负责收发文书、领用印信。翻译房——负责翻译各国文书和承担口译
清档房——掌管档案的编纂、校对等事,后又增设秘书股,负责机要文书的拟稿和编辑。
机要股——负责收集机密情报事宜。
电报处——专掌以电报拍发公文和翻译、传递电报。
文报局——光绪元年,清政府正式向外国派驻公使,设置使馆。文报局负责寄递外务部与驻外使馆间的往来公文。
第五篇: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
/ 李英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计划中中国秘书史课程去与留的争论
在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国秘书史课程无论教与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设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表时,中国秘书史是否开设总是备受教师们争论。坚持者认为中国秘书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反对者认为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中国秘书史是知识性课程,还不是有关现实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开设。争论的结果是,中国秘书史课程或者弃而不开,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
这是教师对中国秘书史的态度。学生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作为选修课时,经常出现中国秘书史因选课人少而开不成课的场面。问其原因,学生们认为研究历史、梳理久远的历史资料那是学究们的事情,不是现实社会所需要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秘书史课程是否保留?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中国秘书史的作用谈起。
二、端正认识:从造就“完整的人”角度出发,中国秘书史与文秘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在秘书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秘书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操作技能型课程很自然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然而工作技能绝不等同于工作能力,秘书人员不仅要谙熟各类公文的写作以及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而且要具有待人处事的智慧和谋略。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完整的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志向、情操、性格特征等职业素养。文秘专业教育应当关心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以及长远发展。历史经验表明:秘书的所有事迹都是以其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历程为出发点的。综观秘书专业教学计划,绝大部分是秘书技能知识课程,直接涉及秘书职业精神的仅有秘书学概论和中国秘书史。而秘书学概论课程由于任务重、内容多、时间少,是很难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的。
众所周知,秘书工作带有一定的机密性质,这使得现实秘书职场中的许多敏感问题难以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至于短暂的校外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只能接触到办公室非常表面简单的工作,根本无法涉及核心内容。
那么文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该怎样培养呢?孔子有句话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要从古人留下的精神宝库里获取知识财富。对于文秘学生而言,既然从现实中获取秘书职场知识途径不畅,那么从文献中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秘书史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我国是秘书工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积累了丰富的文秘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座蕴藏丰厚的宝库。历代具有杰出才干、优秀品质的秘书人物无疑可以成为文秘学生的职业典范。探究历代秘书的处世观、生死观、价值观、性格、能力等精神状态,对于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树立职业榜样具有积极的意义。而通过研究历朝秘书工作制度则可以为现实的秘书工作带来启发。
三、正视现实:中国秘书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中国秘书史课程具有如此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何实际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呢?作为教学人员,首先要自我反省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其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需求无疑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秘书史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和能力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精力用于学习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学习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以及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学生不胜其烦。
这样的内容对于中国秘书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是应当知晓的常识,但对于文秘专业学生缺乏吸引力。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更关心的现实问题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来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而用人单位,绝大多数是企业——这是绝大多数文秘学生的职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至于学生是否背得出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又有多少企业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呢?
二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漫长,加之朝代更迭频繁,秘书人员的称呼、职责以及选拔考核标准不断变化,秘书机构的名称前后不一,秘书工作的内容和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知识点多,变化频繁且线索错综复杂,要想学习、掌握这些内容,理清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文秘学生学习任务相当艰巨。“无用”加上“难学”两重思想,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四、解决思路:大力改革中国秘书史教学
要想改革中国秘书史尴尬的教学现状,就应当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职业发展为导向,在正确定位课程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中国秘书史在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目标上,中国秘书史要与秘书专业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中国秘书史教学是整个秘书专业教学内容之一,教学目标应当与专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即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不能遵循学科式教育的思路,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秘书史的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在培养和完善学生角色认同意识、专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辨识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将中国秘书史的学习变成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职业需求和教学实际重新规划
从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大多数文秘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从事理论研究的极少。而文秘专业的中国秘书史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严峻的就业预期使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单位到底需要什么。对这些准毕业生而言,能直接影响毕业后工作状况的课程才有学习的动力,与现实关联不大而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的课程普遍比较厌烦。
从教学用时看,中国秘书史的课时一般为32个课时,要在这么少的教学时间里将上下五千年的秘书历史梳理出来绝非易事,极易流于流水账式的泛泛而谈。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侧重,关于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性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学,而将有限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集中突破几个知识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深入挖掘某个历史专题的学习价值,使前人的实践真正转化成学生们可以借鉴的知识宝库。
(三)在教学观念上,破除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观念 从学习习惯来看,大学生们普遍能娴熟地通过网络和手机快速获得社会上新鲜的信息,中国秘书史知识大多数是资料性知识,古老久远的历史知识对他们的确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停留在介绍秘书历史知识的层次上只会招致学生厌学。实际上,与其要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成为学习上规规矩矩被动的接受者,不如开放课堂,使他们成为知识积极的探索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获取网络资料能力极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而教师则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教学手段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多种手法引入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中。
1.设置学习小组。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台成学习小组,围绕上课内容收集、整理资料,集体讨论确定上课目标、重点、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撰写讲课内容,并亲自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课。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古老的历史知识以别样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但毋庸讳言,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观点比较幼稚偏颇,论据不充分等。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做好督促、指导工作,比如,课前反复与学生沟通,仔细审核学生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商讨确定课堂教学方案,课后及时组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2,设置学习专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置自学专题和课堂讲授专题。
比如,选取郭嘉、许攸、张廷玉等优秀秘书作为专题,了解他们的秘书功绩,探讨他们取得这些成绩的个人、历史、社会原因,将历史人物与学生个人成长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又比如,历朝保密制度的学习十分枯燥,可以开设秘书保密典故专题,通过有趣的保密典故的学习,同学们既学习了保密的具体做法、形式,又避免了局限于讲解历朝保密制度所造成的蜻蜒点水式的泛泛而谈。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远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多媒体能展示更丰富更形象的内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活泼多彩的风姿。
4.充分利用各种视频资源。《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媒体知名栏目中有许多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精彩讲解,其中许多内容与中国秘书史教学有关联,秘书史教学不妨借用一下,以拓展学术视野。
要注意的是,艺术作品往往对历史作了戏剧化处理,如果使用影视剧中的内容讲解秘书历史,则应当慎重。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得当,会使中国秘书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