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论述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迎接其挑战的时候,重新审视和确立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开放改革步伐的时候,更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
关键字:教育 优先发展 战略地位社会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篇:19(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定稿)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九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考招生规模、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开展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援等方面,明确了支持甘肃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加快发展甘肃教育事业,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教育发展,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6.78%;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同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基”攻坚任务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职普比例未达到国家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总体来看,我省教育还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
求,教育基础亟待加强,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只有统筹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教育实现更大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省是西部的人口大省,特别是农村人口占70%,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教育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更加突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任务。《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省必须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新的起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
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两基”攻坚是国家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我省积石山、东乡、碌曲、玛曲4个县还未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需要巩固成果。要把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和巩固“两基”攻坚成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一县一策”的工作部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义务教育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每个孩子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止辍学问
题的发生。在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我省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中小学校舍危房比例高。另一方面,农村办学分散,程度不同地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解决资源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必须从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入手,着眼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把教育布局调整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以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为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最突出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滞后,尚未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的4个县均在民族地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仅事关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这就必须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全面实现“两基”攻坚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民汉合校,切实加强“双语”
教育,提高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补助标准,确保到2022年初中入学率、三年保留率和青壮年文盲率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解决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矛盾,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我省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整合资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使城乡“两后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创业就业的技能和能力。要创新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加强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和联合招生,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多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偏小,高考录取率多年徘徊在40%左右,迫切需要发展高等教育。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积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的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深入实施高
等学校质量工程,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积极争取部署院校和外地高校扩大在甘招生规模,提高我省的高考录取率,努力培养大批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首位。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采取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考的办法,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以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积极争取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援,大力引进急需的师资人才。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以及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科专业能力。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和一致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发展教育的第一责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支出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三篇:0915-中国教育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这充分表明:优先发展教育,既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中国未来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也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育人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推动中国教育“由大到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优先发展教育,既要舍得为教育投入,更要真心为教育办事。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须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只有各级政府观念到位、意识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才能保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目前,困扰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的合力。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入了关键期。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第四篇:要把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定稿)
要把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大洼是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占国民经济的大部分。目前,我县农业尚未突破一家一户式的粗放型发展格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全县仅有700多名农业一线技术人员,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7名,而发达国家则是100名。
一、当前我县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结构、分布不合理。从我县人才总量来看,高学历、高层次、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人才相当稀少,而农业高级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科技人才大多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而经济建设、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员力量则十分薄弱。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来源匮乏。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外流出不少人才资源。在人才资源大量流失的同时,还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回乡率”低的问题。有的地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农业大学毕业生搞科技农业和办企业。
三是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潜在的农村人才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隐性闲置浪费现象。
二、当前我县农业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使农村人才开发事业显得更为急迫
1、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的需要。实践证明,资金不与合适的人结合起来做合适的事,是不会增值的。在农产品产业化、配置全球化的今天,要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就必须设法解决农村人才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不够的问题。
2、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层次的需要。现在新一轮的调整是以质量调整为主,特别是加入WTO后,要与世界农业接轨,所有农作物都要进行品种、品质的更新。进行这样高层次的调整,如果没有农村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的带动,小规模农户进行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盲目性。
3、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我们现在的农民还是传统农业领域就业的多,乡村干部多,乡村工业少,农民企业家少。也就是就我们农业产业化的“设计师”不少,但却缺乏能够把蓝图变为现实产业化的“工程师”。
4、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转变农业工作领导方式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所以直接干预农民的经营以及农村的一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是服务,我们各级干部必须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来抓农业,原来由政府管的很多事情,都应当交给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去办。
5、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也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的内在需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要真正成为“三个代表”必须紧紧抓住农村经济发展最为关键因素之一的农村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包括农村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已经成为继土地、能源、原材料之后,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20多年来,一大批种、养、加工专业户,通过刻苦自学和长期实践,已经掌握某一方面的生产技术式经营管理经验,具备了普通知识分子无可比拟的市场实践能力,是推进农
业产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过去我们提出引才引智,但我们大洼不具备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我们应该大胆发掘和起用本地乡土人才,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土能人”、“土专家”。我们要适应形势需要,要把开发利用农村人才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采取有利措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体制
1、要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并给予人才战略应有的位置。
2、要成立农村人才开发管理机构。在不增强人员编制和单位编制的前提下,要成立农村人才开发和管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人才管理机构网络,进行农村人才资源的协调开发,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人才开发管理机构网络。
3、建立人才档案。在农村工作的领导者,不但对本地有多少基地,有多少项目,多少产品,做到心中有数,更应对农村潜在的人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本地拥有哪些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及各种能人,做到心中有数。并把这些分别造册、选入人才库。
4、建立乡土人才联络员队伍,组建各类农研会,了解各方面需求信息。根据信息调剂余缺,合理配置人才,形成农民有生产难题就能找到村上,乡里的“土能人”,乡镇在农业生产中有难题就通过人才网络到县级人才找专家的良好局面。
5、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农村培养人才最关键的要对位市场,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培养适用人才。要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业成人院校为依托,整合和利用农村各种培训资源,要充分利用现在农村教育培训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科技教育、农业技术教育等
各种教育资源。
6、建立可靠的农村人才保障体系。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民职称评价体系,对乡土人才给待遇、给地位、给职权。
第五篇: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蒋建国: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来源:湖南日报 :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30日 09:28
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六•二O”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
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巨大成绩和贡献,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理论的科学总结和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新闻宣传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纲
领。
当前,全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帮助大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五个明确”:一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使新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
作用,在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坚持正确导向不含糊,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放松,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导权不动摇,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三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把握人民的脉搏,体现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需求。四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正确方法。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坚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五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奋斗目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按照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坚持实干、增强实效的要求,努力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去。当前,要特别注意联系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加快富民强省宣传工作的实际,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提高掌控舆论导向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是对新时期舆论导向极端重要性的精辟阐述,是对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的“喉舌论”、“耳目论”、“祸福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宣传活动之中。在政治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不压服;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要主动引导,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特殊敏感问题上,要严守规程,审慎从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群众利益和情绪、影响人们心理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慎重对待,稳妥把握;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和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2、贯彻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特别要改“"官本位”观念为“平民化”视角,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让普通群众成为版面、话筒、镜头、网页的主角。特别是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坚持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努力把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实现党的主张。
3、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把握新闻规律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这个论断表明,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把我们所倡导的与群众所需要的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升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并使之成为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机遇、推进新闻宣
传工作的动力、发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起点。
4、加强媒体建设,切实提高拓展传媒阵地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媒体、拓展宣传阵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形成“三管齐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中形成强大声音,做到强势主导、权威引领。要抢占“制高点”,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要壮大“生力军”,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服务百姓生活、通达社情民意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成为开展新闻宣传特别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从而实现各类媒体功能互补、共同发展,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进
入千家万户。
5、提升队伍素质,切实提高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这是对新闻宣传队伍和人才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新闻宣传战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队伍优则导向正,人才兴则事业旺。优秀的队伍和人才是干出来、磨出来甚至是逼出来的。我们不仅要抓好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更要注意加强实践锻炼,平时多交任务、多压担子、多提要求,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期要让他们到第一线去经历风雨、接受考验。当前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我们要把艰苦工作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载体和平台,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放在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通过考验不断提高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告诫我们,要时刻准备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我们一定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在特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迎接挑战、投入实战。为此,要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切实增强“六个力”:一是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舆论掌控力。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及由此引发舆论危机并不可怕,只要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未雨绸缪,及时应对,就能化危机为契机,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坚持快速发布新闻,增强舆论引导力。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社会普遍关注,只有反应敏锐,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三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增强舆论公信力。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公开透明能有效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提升党和政府及传媒的公信力。四是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增强舆论感染力。在迎战重大自然灾害和处理突发事件中,更要坚持贯彻人本理念,既关乎事,更关乎人,还关乎情,这样才能起到安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作用。五是有效利用新兴媒体,增强舆论传播力。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是舆论的放大器,一定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特殊作用。六是统筹整合宣传资源,增强舆论影响力。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舆情纷纭复杂,只有充分调动各种宣传资源,统筹各种宣传方式,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打好组合拳,打好总体战,才能形成舆论引导的集束效应和强大声势,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