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一体系主要发挥五大方面的作用:第一,社会动员功能。良好完备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取得最大的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合力。第二,社会组织功能。即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把个体化、原子化的社会主体(企业、个人等),融入特定类型、特定目的的各类组织体系之中(如党组织、单位组织、社会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等),提高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谋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第三,监管功能。
即国家治理体系在帮助实现市场和社会不断走向自由、民主、发展的同时,需要一套完备的监督手段,对各类经济主体、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实施宏观监控,保持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和谐稳定。第四,服务功能。即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最大程度地提供规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多元化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是国家治理体系保持长久运转的基础保障。第五,配置功能。即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实现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服务资源的社会化配置,通过建设科学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挖掘国家发展的活力。
治理制度体系:法制、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治理制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保障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问题。建构好治理主体、明确了治理功能后,重点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制度作为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笔者以为,需要确立三大根本性制度体系:首先,法制体系。即在政党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适时更新和建立成套的法律体系,把所有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全纳入法律框架体系之下,严格执法,严厉杜绝非法犯罪活动的产生和蔓延。
其次,激励制度体系。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领域的多元化主体,在合法前提下,激发和释放内在潜能和活力,促进国家各领域主体“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纵向流动,协同推动个人和国家不断走向进步。再次,协作制度体系。在强调各领域、各条线依法高效运转的同时,强调纵横交叉协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要义。为此,大到全球治理、次区域治理,小到主体功能区治理、地方治理、城市治理、特定问题治理等,需要一套完备的国际间、政府间、部门间、公私间的跨界协作制度体系,化解冲突和矛盾,在互动合作中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治理方法体系: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协商六大方法。治理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具体靠什么手段进行治理”的问题。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多元方法和手段的协同使用。主要包括六大治理手段:第一,法律手段。这是首先需要采用的方法,对违反法律的一切行动,都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制止,创建法治型国家。第二,行政手段。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行政体系的大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适时采取高效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依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经济手段。特别是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多的要采取财政、税收、货币、价格等符合价值规律的经济手段,引导宏观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第四,道德手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是中华五千年总结的有益经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治精髓,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引导个体加强自我约束,实现社会和谐。第五,教育手段。除了正规的学历和职业教育,更要强调各行各业开展继续教育和民众社会教育,让每个个体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潜能,激发活力。第六,协商手段。按照民主协商的总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商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民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治理运行体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三大运行方式。治理运行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路径运转”的问题。需要三大运作方式:首先,自上而下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这是大国治理必须依靠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坚决贯彻落实有益政策,根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性做法,实现政策不走样、不变味。其次,自下而上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可依靠地方层面的先行先试,等掌握了规律、积累了经验以后,再向全国推行和推广,降低改革风险与成本。最后,横向互动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学习借鉴”,在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走访、学习等过程,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整合效应、创新效应。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
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
篇一:陕西公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1 考试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指定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课程考试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40分钟 | 距离结束还有39分52秒
1.【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目前中国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损失的比例不到()【2 分】
A.20% B.15% C.10% D.5%
2.【单选题】 弥补生产要素市场缺陷的主要方法是()。【2 分】
A.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B.打破交易壁垒
C.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D.政府监督及干预
3.【单选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2 分】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高宗李治
C.宋太宗赵光义
D.明太宗朱元璋
4.【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政府配置资源只要是根据()【2 分】
A.价格机制
B.供求关系
C.市场干预
D.行政手段
5.【单选题】 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2 分】
A.平衡
B.中立
C.客观
D.理智
6.【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2 分】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7.【单选题】 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的要求来配置经济职能。
【2 分】
A.和谐社会
B.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环境保护
8.【单选题】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向外国金融资本开放市场,但外资银行的业务只占银行业务(),说明对外的开放程度不是很高。【2 分】
A.2% B.3% C.4% D.5%
9.【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地方法院的人财物由地方政府统一提供,可能导致地方行政权力干预司法。【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 政府干预市场定价,不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只会使市场价格更加趋于合理。【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 本课程内容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是以司法改革为重点。【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着重抓好的工作之一。【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 本课程内容认为,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树立权威和公信力的基础。【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要求包括()。【3 分】
A.依法
B.合法
C.公正
D.公开
E.独立
15.【多选题】 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3 分】
A.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B.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
C.独立的司法体系
D.反腐败机制
E.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16.【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保证()【3 分】
A.地位平等
B.机会平等
C.分配平等
D.交易规则平等
E.以上都是正确的
17.【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措施有()【3 分】
A.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B.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C.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D.完善土地租赁、转
18.【多选题】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为()。【3 分】
A.行政类
B.公益类
C.企业类
D.科研类
E.服务类
19.【多选题】 现代市场体系主要构件是()。【3 分】
A.商品
B.要素
C.货币
D.资产
E.以上都正确
20.【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常项目的是()【3 分】
A.长期资本
B.贸易收支
C.劳务收支
D.单方面转移
E.短期资本
21.【多选题】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3 分】
A.经济转型面临重大历史台阶
B.工业化、城镇化面临重大历史台阶
C.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生改变 E.以上都正确
试卷一:
考试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指定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课程考试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40分钟 | 距离结束还有39分52秒
1.【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目前中国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损失的比例不到(D)【 2 分】 A.20% B.15% C.10% D.5% 2.【单选题】 弥补生产要素市场缺陷的主要方法是
(D)。【2 分】 A.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B.打破交易壁垒
C.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D.政府监督及干预
3.【单选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
(A)【2 分】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高宗李治 C.宋太宗赵光义 D.明太宗朱元璋
4.【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政府配置资源只要是根据
(B)【2 分】 A.价格机制 B.供求关系 C.市场干预 D.行政手段 5.【单选题】 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B)【2 分】 A.平衡 B.中立 C.客观 D.理智
6.【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 的战略任务是(C)【2 分】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7.【单选题】 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C)的要求来配置经济职能。【2 分】 A.和谐社会
B.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环境保护
8.【单选题】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向外国金融资本开放市场,但外资银行的业务只占银行业务(A),说明对外的开放程度不是很高。【2 分】 A.2% B.3% C.4% D.5% A9.【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地方法院的人财物由地方政府统一提供,可能导致地方行政权力干预司法。【2 分】 A.对 B.错
B10.【判断题】 政府干预市场定价,不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只会使市场价格更加趋于合理。【2 分】 A.对 B.错
B11.【判断题】 本课程内容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是以司法改革为重点。【2 分】 A.对 B.错
A 12.【判断题】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着重抓好的工作之一。【2 分】 A.对 B.错
篇二: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01-0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这一体系主要发挥五大方面的作用:第一,社会动员功能。良好完备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动员功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取得最大的社会共
识,凝聚社会合力。第二,社会组织功能。即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把个体化、原子化的社会主体(企业、个人等),融入特定类型、特定目的的各类组织体系之中(如党组织、单位组织、社会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等),提高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谋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第三,监管功能。即国家治理体系在帮助实现市场和社会不断走向自由、民主、发展的同时,需要一套完备的监督手段,对各类经济主体、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实施宏观监控,保持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和谐稳定。第四,服务功能。即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最大程度地提供规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多元化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是国家治理体系保持长久运转的基础保障。第五,配置功能。即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实现经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服务资源的社会化配置,通过建设科学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挖掘国家发展的活力。
治理制度体系:法制、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治理制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保障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问题。建构好治理主体、明确了治理功能后,重点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制度作为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笔者以为,需要确立三大根本性制度体系:首先,法制体系。即在政党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适时更新和建立成套的法律体系,把所有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生态活动,全纳入法律框架体系之下,严格执法,严厉杜绝非法犯罪活动的产生和蔓延。其次,激励制度体系。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体系,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领域的多元化主体,在合法前提下,激发和释放内在潜能和活力,促进国家各领域主体“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纵向流动,协同推动个人和国家不断走向进步。再次,协作制度体系。在强调各领域、各条线依法高效运转的同时,强调纵横交叉协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要义。为此,大到全球治理、次区域治理,小到主体功能区治理、地方治理、城市治理、特定问题治理等,需要一套完备的国际间、政府间、部门间、公私间的跨界协作制度体系,化解冲突和矛盾,在互动合作中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治理方法体系: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协商六大方法。治理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具体靠什么手段进行治理”的问题。国家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需要多元方法和手段的协同使用。主要包括六大治理手段:第一,法律手段。这是首先需要采用的方法,对违反法律的一切行动,都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制止,创建法治型国家。第二,行政手段。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行政体系的大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适时采取高效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依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经济手段。特别是在全面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多的要采取财政、税收、货币、价格等符合价值规律的经济手段,引导宏观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第四,道德手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是中华五千年总结的有益经验,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治精髓,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引导个体加强自我约束,实现社会和谐。第五,教育手段。除了正规的学历和职业教育,更要强调各行各业开展继续教育和民众社会教育,让每个个体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潜能,激发活力。第六,协商手段。按照民主协商的总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商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扩大民主参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治理运行体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三大运行方式。治理运行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路径运转”的问题。需要三大运作方式:首先,自上而下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这是大国治理必须依靠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坚决贯彻落实有益政策,根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对抗性做法,实现政策不走样、不变味。其次,自下而上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可依靠地方层面的先行先试,等掌握了规律、积累了经验以后,再向全国推行和推广,降低改革风险与成本。最后,横向互动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学习借鉴”,在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走访、学习等过程,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整合效应、创新效应。
篇三:2022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解读》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考试题目:共21题 | 考试时间:40分钟 | 距离结束还有39分52秒
1.【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目前中国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损失的比例不到()【2 分】
A.20% B.15% C.10% D.5%
2.【单选题】 弥补生产要素市场缺陷的主要方法是()。【2 分】
A.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B.打破交易壁垒
C.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D.政府监督及干预
3.【单选题】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出自()【2 分】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高宗李治
C.宋太宗赵光义
D.明太宗朱元璋
4.【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政府配置资源只要是根据()【2 分】
A.价格机制
B.供求关系
C.市场干预
D.行政手段
5.【单选题】 要想真正建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的经济组织之间保持()【2 分】
A.平衡
B.中立
C.客观
D.理智
6.【单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决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和新的战略任务是()【2 分】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C.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7.【单选题】 根据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配置的要求,要按照()的要求来配置经济职能。
【2 分】 A.和谐社会
B.先进文化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环境保护
8.【单选题】 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向外国金融资本开放市场,但外资银行的业务只占银行业务(),说明对外的开放程度不是很高。【2 分】
A.2% B.3% C.4% D.5%
9.【判断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地方法院的人财物由地方政府统一提供,可能导致地方行政权力干预司法。【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 政府干预市场定价,不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只会使市场价格更加趋于合理。【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 本课程内容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是以司法改革为重点。【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着重抓好的工作之一。【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 本课程内容认为,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树立权威和公信力的基础。【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要求包括()。【3 分】
A.依法
B.合法
C.公正
D.公开
E.独立
15.【多选题】 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3 分】
A.国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B.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
C.独立的司法体系 D.反腐败机制
E.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16.【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能够保证()【3 分】
A.地位平等 B.机会平等
C.分配平等
D.交易规则平等
E.以上都是正确的
17.【多选题】 根据本课程内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措施有()【3 分】
A.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B.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C.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D.完善土地租赁、转
18.【多选题】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为()。【3 分】
A.行政类
B.公益类
C.企业类
D.科研类
E.服务类
19.【多选题】 现代市场体系主要构件是()。【3 分】
A.商品
B.要素
C.货币
D.资产
E.以上都正确
20.【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常项目的是()【3 分】
A.长期资本
B.贸易收支
C.劳务收支
D.单方面转移
E.短期资本
21.【多选题】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3 分】
A.经济转型面临重大历史台阶
B.工业化、城镇化面临重大历史台阶
C.改革开放步入了深水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生改变
E.以上都正确
第三篇:五大基石构筑国家法治体系
五大基石构筑国家法治体系
《 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4日 02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会议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五大体系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建设五大体系?本报记者约请国内法学界5位权威学者进行详细解读。
——编者
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只有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才能实现良法善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制度依循。
专家解读
假如某人因网购的热水器漏电而受伤,审理案件时,法官可以适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以至因法律规定不一而“同案不同判”。
2022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截至2022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强烈,加强和改进立法的任务越艰巨。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首先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解决因体系性不强导致的法律规定在逻辑上、价值取向上相互“打架”。比如,应该加快制定民法总则、人格权法,进而编纂形成逻辑、价值一致的体系化的民法典。
其次要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变“政策引领”为“立法引领”,坚持改革于法有据,使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这需要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
再次要改进立法体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去除立法部门化,使立法真正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使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的任务已经从以立法为中心转向以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为中心。从形成法律体系到形成法治体系,是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认识的深化,制定良法、落实良法,法治中国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王利明
(本报记者 徐隽采访整理)
高效的 法治实施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至为关键。
专家解读
当前,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时有发生;法治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有的人缺少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立法阶段还存在“部门立法”等问题,影响了立法质量;执法机构权责不清、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不文明执法、选择性执法、牟利型执法、不公正司法和不作为等问题;法律实施的评价考核制度缺失,难以对执法机构和人员形成激励奖惩机制。
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科学立法是基础。立法要扩大公众有序参与途径,克服部门本位主义,超越部门利益,制定出公正合理、操作性强的“良法”,为法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保证法律有效实施,严格执法是关键。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行政行为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机构、充实基层执法、强化综合执法,做到严格高效执法。
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是动力。应加快建立法律实施的激励保障机制,运用“法治GDP”考核、提拔、使用能够确保法律有效实施的干部。
保证法律有效实施,严密监督才有效。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形成全天候立体监督模式,让执法者须臾不敢忘记法定的职责,司法者丝毫不敢违背法律准则,确保法律的严格、公正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马怀德
(本报记者 黄庆畅采访整理)
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离不开对法律实施的强力监督。只有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才能防止腐败,纠正以言代法、恃权凌法、徇私枉法之风,才能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之风,社会主义法治才会有权威性,才会有生命力。
专家解读
目前,在我国,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情况时有发生。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或者监督疲软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浙江叔侄强奸杀人错案的平反过程中,新疆石河子检察官张飚前后花了5年时间,才纠正了错案。司法机关在对这起案件反思时认为,如果当时的法律监督能够更加有力、更有效率一些,或许冤假错案就不会发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出了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法治体系不同于以前提到的法律体系,其中包含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
法治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法律能不能很好地实施,关系到公权力机关能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关系到组织、公民能不能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因此,法治监督体系必须以法律为前提,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干扰、阻挠甚至破坏法律的实施,这是法治监督必须遵守的前提和原则。
此外,在法治监督体系前还有一个定语“严密的”,这是对法治监督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严密,意味着监督必须是全方位的,监督主体之间必须衔接到位,必须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监督权、监督范围、内容和程序等,明确监督机构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绝不能出现法治监督方面的空白。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胡建淼
(本报记者 彭波采访整理)
有力的
法治保障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是宪法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只有保障体系科学、机制健全、资源充分,才能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提供基础。
专家解读
近些年来,我国法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法治保障体制机制的部门化、行政化,人财物保障体制的“分灶”固化,进而滋生执法司法领域的人情案、金钱案,出现了个别执法、司法行为被干预、被插手的情况,损害了法治威信。
同时,执法司法保障的低职业化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准入、遴选、晋升、转任机制不健全,形成职业保障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公平、起点不公平,“驱逐人才”。
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相关主体的冲突与磨合,亟须增强理念认同,对制约法治保障体系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逐一解决。
首先,应加快推进省以下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其次,围绕遵循司法规律,理顺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权、司法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健全办案组织体系,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司法职权配置科学化。
再次,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进司法职业化,如建立以法官、检察官为主体,以司法助理官、书记官、司法警察等为辅助,以综合管理服务事务官三个序列适度分离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体系。
当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根本所在。接下来亟须加快推进人权司法保障法治化,完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律宣传等工作,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徐汉明
(本报记者 张洋采访整理)
完善的
党内法规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既是适应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加强党内法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与保障。
专家解读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根据决定要求,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将作出修改。同年11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22—2022年)》发布,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对现有党内法规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力争经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适应管党治党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首先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国家制度建设与党内制度建设要同步进行,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强化腐败的制度治理,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要以宪法原则为指导。要始终贯彻依法执政理念,实现党内法规法治化,使党的权力结构及其行使方式符合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分割的内容,是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动力机制。
再次,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要注意处理好与宪法法律的关系。党内法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规则体系,更不能超越于宪法法律之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体推进,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强化权力的制度制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周祖成(本报记者 王比学采访整理)
第四篇: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
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宗旨使命、愿景、信念为源头的事业理论系统;以人性善、恶,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基本认知的假设系统;以文化价值要素提炼的理念系统,如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企业价值判断系统,包括市场观、客户观、质量观、服务观、用人观、激励观等。这些正是品牌的脉络、性格、素养、动力、机制的根本,也是品牌强度、品牌溢价、品牌忠诚的源泉。
由 内 而 外 的 力 量 来 自 何 处
——企业文化构建品牌核心
中国企联宣委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祝慧烨
一提到海尔,我们不由地想到海尔的服务和产品创新,想到海尔“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市场理念,“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的营销理念,这些都是海尔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并且已触及到社会生活的角落,形成更多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氛围,难怪宋楚瑜也为长安街看到的某公司的理念口号而大加赞赏。张瑞敏精心设计的海尔文化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对内,塑造“产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就要员工有归属感、自豪感,要有激情、忠诚,提出“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这就要求“快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市场的压力传导到内部,就是“赛马”,就要“SBU”;对外,主要坚持"真诚到永远”,坚守“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海尔很好地处理了“企业”与“事业”,“目标”(世界名牌)与“目的”(关爱消费者,服务社会)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地处理“方”与“圆”、“有”与“无”、“大”与“小”的关系。底蕴深厚的文化赋予了海尔独特的优势,是海尔品牌成为中国第一的秘诀。同样,远大的理想是:改变“中国制造”的不良形象。他们推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这是远大品牌性格的源头——精致、严密,制度主义,流程主义。
优秀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企业文化放在重中之重,把文化基因当成品牌构造的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内而外,迸发出无穷力量,这是在资源匮乏时代的不竭资源。
一、品牌构造的文化基因。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又是企业塑造品牌的导向和指南。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如它体现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讲究品质、诚信、人本为核心的品牌战略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等。(2)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如企业目标。阶段性目标是企业量化指标、细化环节、强化措施的过程,最高目标是企业追求卓越的体现,是终极价值追求和信念。如福特公司提出的要为平民造车:要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上帝赋予人们的快乐时光!——在美国这样基督教社会,这种文化感染力是巨大的,持久的。(3)企业道德与伦理。企业道德可包括: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公平竞争;这不就是品牌美誉度的文化基因吗?!——同仁堂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服务中强调童叟无欺,一视同仁;胡庆余堂“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强调了企业高度自觉的职业道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企业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它具有延续性,易形成传统。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目标、方向和战略的取舍以及对相关利益群体的态度,它要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看待顾客;第二,如何看待员工;第三,如何看待股东;第四,如何思考和定义合作与竞争;第五,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所以说,企业精神文化就像企业的哲学和宗教,如同人自身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来,为什么去,然后才是怎样去。
二、由内而外的力量的基石。企业的制度文化很多,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做到文化与制度一体化。经过多年“贯标”,引进现代管理,如六西格玛,中国企业的流程规范和制度建设已有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就是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企业文化要干预组织流程,影响制度安排,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海尔的OEC的管理模式就是文化选择和判断的结果,联想的屋顶图,同样是文化使然。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文化引导的结果,然后才形成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华为有个很好的做法——不让雷峰吃亏,就要有不吃亏的机制。就是说企业强调什么理念,就要用制度安排配套,企业没有空文,令行相应,形成可靠、延续的良性循环。不少企业在贯彻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的同时,用现代管理理念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管理原则”等等,使企业的精神力量、观念力量、作风力量、形象力量、信誉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只有“内修外练”,练好文化内功,浸润于整个筋骨,才会长袖善舞!
三、文化外化于形,一个是形象,一个是行为。
1、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是企业员工、社会公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能够折射出或透视出的文化形象,比如企业名称、标志、企业外貌、企徽、企歌。企业形象和品牌塑造简单地说就是用能看到、听到、摸到的物质的东西构造外部吸引力。
2、企业文化在行为上的体现,通常指行为规范,即许多企业编制的《员工共同守则》、《干部信条》等。阳泉煤矿的刚性约束和行为规范建设花了很大力气,从不得随地吐痰开始,到后来的矿区行走两人成列、三人成队,再升级到更高要求的“手指口述”。当然,物质文化还要由企业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就是由品质,由产品、人品、企品来说话。
有人说万科的员工眼神都很相似,为什么?万科的职业表情,是万科文化熏陶出来的,说明万科文化成熟度比较高。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了解到他的做事风格,这是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这就取决于他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念了。同样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制度和行为传统,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其核心内涵,外界可以从一个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出来。企业给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就是品牌内涵,是联系消费者心理需求与企业的平台,是品牌建设的高级阶段。企业文化可使消费者在消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时,能够产生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并形成品牌忠诚度。
四、文化资源与品牌创新。企业文化与社会、历史、种族、地域文化息息相通,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要有创新的文化之道,如何整合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建设,推行企业文化品牌战略,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五千年文明史、东方智慧,劣势是缺乏宗教传统,缺乏商业文明和现代理念。企业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模式,必须与社会、民族、传统、心理、生活习惯等保持一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因素的形成和传播可以脱离社会公众的传统习惯文化,所以谈品牌与企业文化就不能仅仅眼睛朝内看,还要看社会地域文化,看人们的普遍思潮。
可口可乐在我国大学食堂的品牌宣传更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身披一缕,当思慈母之恩;日食三餐,每念家父之功”,可口可乐与中国的孝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文化,进一步提高自身品牌含金量。肯德基“来到肯德基,生活好滋味”、“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定位,也强调了肯德基对产品和生活的关注。
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在海航体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修中华优秀传统之精髓,得道;外用西方现代之科学,得力,内外兼修,中西合璧,矫然天成。
五、内外两种“企业生态”决胜品牌生命。内部生态的考察指标是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宿感、自豪感;在内部生态的构造中形成执行力、凝聚力、创造力,形成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向外传播和渗透,改善外部生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这是品牌发育、成长的动力源泉,更是品牌传播和发展的途径,也是品牌性格的脉络,是品牌议价的核心。
有人说,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如同婚姻。谈恋爱的时候,你总是希望尽量吸引对方注意力,引起对方好感,甚至一见钟情。所以塑造品牌文化时首先要选好对象。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你会根据以前所接触到的不同品牌给你的感受来挑选,关键在于这个品牌有没有给你一种“来电”的感觉,品牌的“文化情感”已经对你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这个品牌所体现的个性、品味非常符合你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感觉”,你就会对其产生好感,选择这个品牌。当你使用了这个牌子一段时间后,品牌满足了你的心理预期,那你们就陷入了“热恋”,这就逐渐形成了品牌的忠诚度。
说企业文化的塑造更象是一场婚姻,用佛家的一句话来形容非常恰当,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员工对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认同和追随,就会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中的企业精华,渗透到品牌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所代表文化的竞争。
品牌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空间,消费的本质内涵是文化,人们的品牌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文化的差异化,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区隔和竞争力!
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企业必须塑造独特的文化来适应这种竞争局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企业文化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道”,只有道乎自然、修心化丹,迸发由内而外的力量,从无形到有形,像原子能一样地裂变,才能使企业奠经世之基、修阔达之业,完成从无生有、从有做大、从大做强的过程!(以上为在“世界品牌大会”上的录音整理,有删节)
第五篇:其他应收款包括哪些
其他应收款包括哪些、1.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
2.应收出租包装物的押金
3.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4.备用金
5.存出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
6.预付账款转入
7.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会计科目其他应付款里包括哪些?
(一)应付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和包装物租金;
(二)职工未按期领取的工资;
(三)存入保证金(如收入包装物押金等);
(四)应付、暂收所属单位、个人的款项;
(五)其他应付、暂收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