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教学(齐晋鞌之战)演示

第一篇:文选教学(齐晋鞌之战)演示

       文选教学(齐晋鞌之战)演示

       1、师陈于鞌:教材注:陈,后来写作“阵”,古今字。

       2、邴夏御齐侯:特殊动宾关系,为齐侯御。其下“解张御郤克”同。

       齐军:主帅战车——齐侯,齐顷公,名无野;驾车者,邴夏;车右,逢丑父。佐车——驾车者,郑周父;车右,宛茷。晋军:主帅战车——郤克、即郤献子;驾车者:解张,即张侯;车右,郑丘缓;司马之车:主将,韩厥。

       3、右:车右。古代乘车之法,中为御者,右为武士,左为主帅。

       4、翦:《说文》:“羽生也。从羽,前声。”用为“剪灭”字,乃假借。剪灭:晋·杜预注:翦,尽也。误。教材注:剪除消灭。视同二义。也不彻底,实乃同义连用。

       5、不介马而驰之:为马披甲。陶鸿庆《左传别疏》解释为“不备副马”,误。有两个语法问题,第一:介用为动词,介的本义是“助”,如《诗经》“介尔景福”。第二:特殊动宾关系。

       6、郤克伤于矢:于,介词,表示被动关系。

       7、屦:《说文》:履也。履,足所依也。当有质地的差别。

       8、病:《说文》:疾加也。此指伤得很重。

       9、而矢贯余手及肘:旧教材注: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把“及”当作动词。后来才修改为“连词”。同样这件事,在《齐世家》中写道:“我始入,再伤。”

       10、左轮朱殷:殷,破读为“yān”。

       11、吾子:第二人称的尊称,相当于“您”,其下“子”义同。因郤克是主帅。

       12、此车一人殿之:殿,《说文》:“击声也。”此用为镇守义,与“镇”同源。

       13、大事:《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今词义不同。

       14、右援枹而鼓:援,引也。枹,也写作“桴”,异体字。从中可见“包”与“孚”古代读音相同。

       15、三周华不注:(1)此句没有动词谓语,所以“三周”当“绕三圈”讲。(2)华不注:《水经注·济水》:“孤峰特拔,大明湖望之,如在水中。”在今济南东,只剩一小山。

       16、毙:有三义:

       1、本文为“倒仆”义。

       2、《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指“倒台”。

       3、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17、肘之:名词“肘”后面跟代词宾语“之”,所以用为动词。

       18、俛——俯,异体字。

       19、絓:《说文》:“茧滓絓头也。”通“挂”。

       20、读“逢丑父与公易位„„”这段文字,要注意:一是追叙述写法——“丑父寝于輚中„„”;二是古代外交礼节——“奉觴加璧”;三是委婉的外交辞令——“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

       21、当:《说文》“田相值也。”田相对。引申为“正值,处在。”

       22、忝两君:即对本国国君不忠,对敌方国君不敬。

       23、敢:谦敬副词。

       24、以免:以,连词。免,幸免于难。

       25、为戮:为,表被动。或作“为所,为„„所„„”。

       2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以动用法;免,使动用法。二者套用,使句子结构简化。

       27、劝:《说文》“勉也。”古代为“勉励“”之义。

第二篇:鞌之战教案[范文模版]

       《鞌之战》教案 课题名称:《鞌之战》

       课程类型:梳理探究指导交流课

       授课课时与时间:2个,2022·8·25 教学目标:掌握积累把握本篇文章的重要字、词、句及特殊语法现象。

       体会左传特殊的叙事手法之一细节描写,如对战争场面等复杂历史事件的展示及

       写实记录人物言行表现性格、暗示结局。

       教学重难点:找出文章细节描写之处,主要从参战双方的战前准备、战时打斗环节着手,体

       会左传对诸如战争场面的复杂历史事件的展示及形象性格。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历史上随着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589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向晋国求援没,继而秦晋之间发生了此次鞌之战。左传作为记录战争的史料,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对战争过程和参展双方的细节描写最为见长。

       二、整体感知:大致了解文章大意,由学生自主发言复述大意,加深对原文的印象。

       三、词句积累:针对文章具体内容依字、词、句复杂程度由浅入深,深入浅出,讲解字形、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多重义项,分析句子类型、特殊语法现象及句子意义

       四、重难点突破:提问文章有几处体现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说明各自的用处何在?

       1、关于驾驶车位的细节:

       邴夏御诸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

       ——车左右为骖乘或卫士以保卫车中主帅齐矦安全,符合古代战车座次。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表明张侯座次车左。

       韩厥梦子舆己谓曰:旦避左右。故中御而从齐矦。

       ——韩厥昨夜受父托梦,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车的左右两侧。”因此他就在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齐侯说:“认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这不合于礼。”射韩厥的车左,车左坠掉在车下;射他的车右,车右倒在车中。綦毋张的兵车坏了,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

       ——綦毋张站在兵车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身后。韩厥低下身子放稳当被射倒的车右。逢丑父乘机同齐侯互换了位置。暗示战争结局。

       2、关于战争准备、战争场面描写: 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战前准备不足,实力相对薄弱,为下文铺垫,暗示战果。不介马而驰之。

       ——详述战时战马装备细节,代表左传战争特色。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强调旗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指挥、集中展示注意力的作用。

       3、关于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战时郤克、张侯、缓自我牺牲、顾全大局的形象通过其言行展现。其中情况危急下的韩厥只能用动作完成形象刻画:保护同类、忠君爱国。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战时参战人员之间相互勉励有助于战争胜利。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离心离德的场面与晋同心同德形成对比。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韩厥关心手下卫士的形象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五、自由讨论:此篇文章除了细节描写这一叙事手法以外,还运用了哪些叙事手段? 提示:详述与简述的错综运用

       六、课堂延伸:课后翻阅左传其他反映战争事件的文章,体会通用的叙事手法。

       七、教学反思:此次课堂基本达成最初的教学目的,通过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及课时限制,未涉及到更多的叙事手法方面的介绍,望下次教学准备充分,学生课前多方了解课文。

第三篇:左传鞌之战原文及翻译

       导语: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左传鞌之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谤也。”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译文】

       齐军:

       (主战车)——齐侯(居中指挥)、邴夏(居左御车)、逢丑父(戎右)

       (后备车)——郑周父(御车)、菀茷(戎右)

       晋军:郤克(中军主帅)、士燮(上军佐)、栾书(下军主帅)、韩厥(司马)

       (一号车)——郤克(居左主帅)、解张(居中御车)、郑丘缓(戎右)

       (二号车)——韩厥(居中御车,本应为左)、(车左坠车)、(车右倒在车内)

       (三号车)——綦毋张(车损,搭二号车,韩厥使之从身后)

       孙桓子(卫大夫,为了救鲁国而帅师攻齐,失败后)返回新筑(卫邑)。不入新筑,随后往晋国求救兵。臧宣叔(鲁大夫,齐伐鲁)也到晋国求救兵。都投到郤献子门下(郤克三年前出使齐国,因跛脚遭齐顷公之母萧同叔子的耻笑,曾发誓要报仇,所以鲁、卫求兵都来找他)。晋侯(晋景公)答应给他七百辆战车的兵力。郤子说:“这是城濮战役(632年晋与楚在城濮交战)所用的军额。有已故的前代国君(晋文公重耳)与已故的卿大夫(在城濮战役中立有功勋的先轸、狐、偃、栾枝等人)的敏捷,所以才取得胜利。我跟先大夫相比,不能胜任(用七百乘取胜)这样的战事。请求八百乘战车。”答应他。郤克为中军主帅,士燮以上军佐的身份率领上军(荀庚因故未能出征),栾书为下军主帅(公元前633年,晋国建立三军,称中军、上军、下军。各军都有主帅和副帅,叫将、佐,由六卿担任)。韩厥(卿大夫)为司马(职官名,掌军法),去救鲁、卫两国。臧宣叔迎接晋军,为他们引路。季文子(鲁大夫)帅军与晋军相会。到达卫国境内,韩献子按军法处死部下,郤献子驱车奔驰,想要救他。到达后,却已经处死了。郤子索性以首级示众,高诉他的仆从说:“我以此(替韩厥)分担背后的指责。”

       (晋军)跟踪齐军到莘(卫邑,齐师伐鲁,败卫而归,晋师跟踪至此)。六月十六日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朝相见(以上几句挑战的话使用外交辞令,表面上很客气,骨子充满着火药味)。”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这里是委婉语,意思说让我们速战,一决胜负)。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挑战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委婉语,说明明朝我们一定奉陪)。”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鞌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右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饶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

       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按,乃齐侯愚蠢之举)射他左边的人,坠落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倒在车里。(晋军)将军綦毋张(晋大夫,綦毋氏,名张)失去战车,跟随韩厥,说:“请搭车。”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后(按,韩厥由于梦中警告,所以这样做,以免綦毋张受害)。韩厥弯下身子,把倒在车中的戎右安放稳当。逢丑父和齐侯交换位置(这是逢丑父为了保护齐侯,乘韩厥低下身子安放戎右的机会与齐侯交换位置,以便不能逃脱时蒙混敌人)。将要到达华泉(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时,(齐侯)两边的(中间两马为服,旁边两马为骖)被树枝等钩住。丑父睡在轏车(一种卧车)里,有蛇从他身底出现,以臂击蛇,手臂受伤却隐瞒了伤情。所以不能推车而被追上。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絷:拴缚马足的绳索),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这是臣下对君主所行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等级尊卑,韩厥对敌国君主也行臣仆之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外交辞令:自己是不得已参加战斗,不能不履行职责,来俘获齐侯你)。”逢丑父(充齐侯)命令齐侯下车,往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副车,宛茷担任副车的车右,载上齐侯使他脱身。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将要杀掉他,呼喊道:“在我以前从来没有代替他的国君承担患难的,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第四篇:《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解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五篇: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二、一读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舆薪

       百钧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第一部分(开头至“无以,则王乎?”)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虚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引导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论辩的技巧呢?(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明确:

       1、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2、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术。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87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2第一组问题。(也可选择88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