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教师版)
编号: 12132 gey-x037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年级: 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hè)蓧(diào)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4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P7,了解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一、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前551~前479年),名,字,春秋末期的、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2、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3、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二、墨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尚贤”“明鬼”等。
三、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1、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人生观。
2、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四、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高考常考成语: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58.《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两三个字。《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课文段落
1【解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àn):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相当于“”。(3)从者见之:。(4)丧(sàng):。
(5)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
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
服至极了。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课文段落2 【解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
(3)问津:津。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èi)。(5)以:。(6)辟:同“”。(7)耰:音。(8)怃然:。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1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子路说:“我是仲由。”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子路说:“是的。” 而是政治需要。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课文段落3 【解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2)殆(dài):危险。(3)趋:快步走。(4)辟(bì):通“避”,躲避。【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课文段落4【解释】(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2)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4)黍:音,黏小米。(5)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1、后:
2、“芸”通“”。
3、见:
4、明日:
5、“反”通“”,6、其:
7、洁:
8、乱:使……乱。
9、仕: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
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高考常考成语:59.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60.课文段落
5【解释】(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3)奚自:从何处来?奚,疑问代词:何,什么地方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评析】“”,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思考问题: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二、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三、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5
6、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2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 积累作文素材。
57.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3
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高考常考成语:58.高屋建瓴(
第二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子路从而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 止子路宿 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 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保持纯洁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
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
1、仪封人请见 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 拜见
从者见之 引见
子见夫子乎 看见
见其二子焉 介绍,引见
使子路反见之 拜见
2、是鲁孔丘与 判断词
是知津矣 这个人
是鲁孔丘之徒与 判断词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这样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判断词
3、重要句式
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
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固定句式
晨门曰:“奚自?”
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
长沮、桀溺耦而耕 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 通“尔” 你
耰而不辍 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 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
趋而辟之 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 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 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 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 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转折关系
三、诵读巩固
四、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
项伯即如见沛公 会见
亮见权于柴桑 拜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使往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推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北邀当国者相见 会晤
汝真女子之见 见识,见解 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
军无见粮 《项羽本纪》 现成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 为政》 疑惑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也有解释为“迷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接近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近,接近,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3、解释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 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 通“尔” 你
耰而不辍 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 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
趋而辟之 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 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 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 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 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转折关系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 对,正确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认为正确,肯定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这样
是鲁孔丘之徒与 判断词
是知津矣 这个人
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6、拓展延伸
“而”的用法归类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而谁以易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2、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一、复习巩固 默写下列语句
1、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来着犹可追。
3、。孰为夫子?
4、君子之仕也。,已知之矣。
二、课堂解疑:
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相同吗?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
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也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这些人不完全相同,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
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以道易之,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写作训练: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第三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①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板书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②
明确: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作业:习题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内容 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③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五小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石门:
10、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11、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评析
1、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2、“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五:作业 :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④
第四篇:教案 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
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3.多方考证,“文”“质”并重。
教学过程
一、孔子与他的弟子
1、孔子生平简介与成就
汉平帝时封“褒成宣尼公”;唐代加封为“文宣王”;元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932、孔子重要弟子介绍
颜回
(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聪明过人(回也闻一以知十),《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陋巷简居,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墓六年。
子路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曾子
(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修》《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三、选段翻译、分析
• 1.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翻译: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正面描写
• 2.长沮(jù)、桀(jié)溺(nì)(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3)焉。长沮曰:“夫执舆(yú)(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其从辟(6)(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ò)。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孔子并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境界实际上更高远。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1)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蕴含着对众生的深切关怀。(2)自己之所以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告诉长沮、桀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2【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
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1)。子路问曰:“子见
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ì)(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5.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解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 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提示: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第五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的: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 1
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
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第二课时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明确: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5)之:与。(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
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3)趋:快步走。(4)辟(bì):通“避”,躲避。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五小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石门:
10、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11、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评析
1、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
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2、“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五: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