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英语作文
My professional profile
My major is the subject of study on anorectal diseases.My stud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nus and rectum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I think most of anorectal disease although not endanger human life, but can severely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o I think I have the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is very meaningful.We all know the anus and rectum are a part of the digestive system.As an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rectum and anus with absorb moisture, storage and control of stool function.In the rectum and anu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hanged circumstances, produce disease of anus and rectum.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norectal diseases, including hemorrhoids, anal fistula, anal abscess, rectal polyps.There are several symptoms of anorectal diseases.You will feel the anus pain when you are defecation.there have another syndrome include Blood in the stool, Difficult defecation, Anal lump.These symptoms are painful patients.My work is to study the causes of anorectal diseases ,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and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the patient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 will do my best to do my job.I well Learning all kind of knowledgesabout anorectal diseas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blic.姓名:王志亮年级:2022级学号:2022S207
第二篇:中医英语教学研究(模版)
【摘要】就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医英语教学中引入翻译理论和实践,实现课堂互动,切实提高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医英语 教学改革 翻译技巧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reinforcing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enhan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Key words: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lassroom interaction;teaching effect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可见英语在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必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医介绍给世界,为全人类造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应用到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及如何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
作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翻译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空白,而这对学习中医英语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必须先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在课程设置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翻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其中还包括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引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包括翻译的原则、方法、技巧。由于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而且抽象,我就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翻译技巧中的“增益法”(amplification)时我就举了这样一个英译汉的例子: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其中“也能转化”就是增加的内容。我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从中文“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译成英文“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使用的是另一种技巧,学生马上就知道是“省略法”。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印象也很深刻。然后,我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运用这些学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而且饶有兴趣。介绍科技英语的术语特点及句法特点
科技术语一般都比较长,不容易记忆,学生往往对着一大串长长的科技词汇感到无所适从。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在介绍affixation(缀合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deoxyribonucleic acid=de(去掉) oxy(氧) ribo(核糖) nucleic(核) acid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DNA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个术语是这样组成的,而且大部分的术语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发现令他们兴趣大增。又如,“中医”这一术语经常被译为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里用的是首字母缩略法。在讲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时我主要通过举例和分析的形式把例句讲透,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鼓励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重视语境因素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2]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3]。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 blood pressure”。引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故而在教学中我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通过多年来中医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直认为介绍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翻译实践在中医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门课就成了无本之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194.[2]李虹.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26(3):181182.[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J].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9.[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4(1):26.[5]吴晓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科技翻译的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22,17(2):5154.
第三篇: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浅谈中医英语中多义词的翻译
张欣悦
万敏
丁润刚
邓兰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学(针灸英语方向)2022级
摘要:中医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伟大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特色逐渐被世界认可和接受。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使中医的翻译任务艰巨而复杂,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在具体的翻译上也存在着众多版本,尤其是关于多义词的翻译,其中不乏欠妥之处。笔者就中医多义词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医英语
多义词
翻译
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而又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中医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中医英语翻译充当着中医走向全世界人民的桥梁,然而,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和语言特殊等一系列的原因,这座桥梁尚未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1]。在实践中,存在着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等多种问题。如
[2]将“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five phase,Wuxing等诸多版本。这些因素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惑,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经典著作颇多,一字一句都需细细揣摩。在翻译时尤其要把握好“深、浅、轻、淡”的度,不及或太过都无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三字原则,“信”即忠实于原文,但中医中一词多义用法颇多,就此笔者结合专业特色,对中医英语多义词的翻译提出两种方法。
结合语境,一词多译
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词多义的用法屡见不鲜。但翻阅众多中医翻译书籍,多数译者单纯的一词一译,不能很好的结合语境,忠实原文。就此问题,[3]笔者将以“清”、“浊”两字为例,具体阐述结合语境翻译法。
“清”和“浊”是中医经典中常用的两个字。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现代翻译中多统一将“清”译作“lucid”,而“浊”译为“turbid”。《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词典)中对“lucid”的解释为:○1clearly expressed;easy to understand 表达清楚的,易懂的; ○2able to think clearly, especially during or after a period of illness or confusion(尤指生病期间或病愈后,糊涂状态中或过后)头脑清晰的,清醒的。对于“turbid”的释义为“full of mud, dirt, etc, so that you can not see through it ”浑浊的,污浊不清的。实际上清和浊的含义远非lucid和turbid能够概述。
就“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而言。《内经选读》对其的解释是:水谷之精气上奉于头面五官,饮食化生之后的糟粕经下窍二阴排除体外。即此处的“清阳”指水谷之精气,《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即是说 ,饮食进入人体胃腑后 ,通过胃的腐熟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 ,通过五脏六腑输布全身,维持人体生命不息。所以此处“清阳”翻译为“the essence of food and wanter”比单纯解释为“lucid”更为妥帖。“浊阴”指二便等经人体消化后的糟粕之物,牛津字典对turbid的解释“浑浊的,污浊不清的”含义用在此处较为妥帖,所以直接翻译为“the turbid yin”即可表达此意。
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含义有所不同。营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精专柔和、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营气具有化生血液、营运血液、营养全身的作用,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有“营阴”之称。卫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剽疾滑利的部分所生。《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引自《灵枢·本藏》)的作用。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有“卫阳”之称。现代通常翻译为“luc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nutrient qi,turbid part transforming into defense qi”,根据上文提到的牛津字典对于lucid和turbid的释义,可知这两个单词用来翻译清浊实为不妥。此言中,清和浊都是精微物质,所以可用“essence”诠释。而相对的精专柔和和剽疾滑利的特点,可以用clear 和sharp来区分。牛津词典中对于clear的释义较多,其中“清澈”之意用在此处比较合适。而sharp既有“clear and define”之意,又有“sudden and rapid,especially of a change
[6]
[5]
[4]in sth”之意,此种表达方式既能表现卫气本是水谷精微的本质,又展现了其剽疾滑利之特性。所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中清和浊应该分别翻译为“the clear of the essence“,”the sharp of the essence“ 由此可见,翻译中医时应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根据语境,一词多义,才能翻译出中医的精髓。音译法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面前,再顶尖的翻译家有时也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抽象或者含义众多或者有的特定意义的词语,因为没有哪个英文词汇可以准确传达出其中的真谛。此时可以别辟蹊径,采用音译。
2.1 音译在中医翻译中的使用现状
《译学词典》对音译的解释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中译英中的音译,即以拼音代替英语的翻译方法。此方法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尤为实用,因为很多中医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英文中存在文化空缺,无法找出合适的单词与之相对应,勉强意译之后又无法完整的体现原来的含义。
就目前中医的翻译现状来看,音译使用频率不高,且仅有Qi,yin yang 等少数词汇的音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3 音译的特色及未来在中医翻译中的发展前途
在大部分人看来,翻译时采用拼音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殊不知,这正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尤其是在中医文化中。如“阴阳”适用于天地、昼夜、男女„„简单的两个字几乎囊括世间万物,这是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比肩的。如若翻译,也只有”yin and yang“ 能够不损失其中的真谛。在文化空缺面前,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相互弥补,音译即为很好的途径。就此,笔者以“运气”和“痹”为例,详细论述中医英语,尤其是多义词的音译方法和原则。
运气,在中医中也叫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规律与人类疾病发生与流行关系的学说。《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象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循环的更替、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此处,五运即木火土金水,六运指风寒暑湿燥火。
此外,在气功中亦有“运气”之说,即把全身之气灌注到身体某一部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唤铁》:“ 太白山 有隐士 郭休,字 退夫,有运气绝粒之术。”清 纪昀《阅[5][7]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其乡有导引求仙者,坐而运气,致手足拘挛。”由此可见,运气也是中国功夫神奇所在。
现在,运气又常用于指机遇机会等,此种用法时,英语有对应词汇,即可译为luck在此不作详解。而前两种含义是英语的文化空缺。现在“五运六气”的常用翻译法有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five circuit phases and six atmospheric influences;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其中将“气”直译为”qi“或者”climate“尚可理解,而将“运”翻译为”movement“着实有些不可理喻,movement意为运动,与木火土金水的意思毫不相干,此种翻译将中医含义大打折扣。
此时,音译即可发挥其特色,与其片面的理解翻译,不如直接用”yun qi“,五运六气即可翻译为”five yun and six qi“。
“痹”出自《黄帝内经》:“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现代解释为: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病因有正虚和邪侵。而目前对于“弊”的翻译也五花八门,如”arthralgia”(关节痛)、”disadvantage”(不利)等,虽然该译法易于理解,但是却意义狭窄,不够全面。不能代表“痹”特点:多种病因夹杂而成且与体质病性等相关。所以此处,不妨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即为“Bi-syndrome”,从而避免误解。
当然,音译亦不可滥用,如果英语中有对应的单词可以完整的表达含义时,尽量不要选用音译,以免增加理解上的困难。而文章中在首次使用音译词时,最好将详细含义解释于后,以帮助理解。初学者亦可以借助中医英语字典。待逐步形成约定俗成的翻译法时,便可省去此步骤。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汉语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相信中医音译法必将在中医翻译中越来越受欢迎。
小结
所谓上乘之译,无非是自然流畅且符合原文之意的译文。然和对于中医来说,翻译出上乘的文章来并非易事。丰富的中医知识和较高的英文水平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提到两种方法(一词多译和音译),笔者认为对多义词的翻译较为适用,当然翻译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秉着将中医推广到世界的共同目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翻译队伍,统一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也指日可待。
[3]
【参考文献】
[1] 刘国伟.中医英语翻译的标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22.[2] 张晓明.中医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22(5(9)).[3] 李照国, 张庆荣.中医英语[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4] Hor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第七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2 [5] 张新渝.内经选读[M].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2.[6] 彭中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之我见[J].河北中医杂志, 2022(7-12):815-816.[7]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2
第四篇:中医怎么学
如何学中医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步骤和方法
1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
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解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鄒學熹的《醫易滙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4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
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陈修园医学全书》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吳佩衡醫案》
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5注意事项
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医各家各派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第五篇:中医精华
祖传凤阳门特效补肾强筋壮骨药酒秘方[内服]
杜仲30g 黄芪50g 大枣50g 千年健15g 川木瓜15g 春砂仁15g
菟丝子15g 复盆子20g 骨碎补12g 肉苁蓉30g 狗脊20g 当旧15g 巴戟50g
首乌50g 黄精15g 鹿茸20g 鹿筋30g 鹿肾30g 海马30g 细辛15g 银花60g
制附子50g 蜂蜜500g 冰糖500g
炮制方法:
上药用米酒或高粱酒5kg浸泡360天后开封饮用;每天1-3次,每次半两---壹两。功能效果:
大补肾阳肾阴、强筋壮骨、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对运动性疲劳、肾虚腰酸骨痛、手脚麻木僵硬、风寒湿痹疼痛、四肢发冷痹痛、阳痿早泄、阴冷宫寒不孕、性欲低下、夜尿遗精梦交、肌肉发冷痉挛
永不牙痛奇方,千人验证一次即效!
樟脑6克 龙骨3克 透骨草3克 甘草3克
上药研细浸入高度白酒中(酒浸没药即可),然点燃酒,如酒度数低点不燃可先加热白酒后再点燃,待火自行灭燃后,酒稍冷却即口含药酒汁30分钟左右(浸泡痛牙)吐掉,最好晚饭后应用(药后不可吃东西,否则易损牙床,一次愈)
------药汁不可吞下,含浸后吐掉!!
对牙龈炎、牙周炎、风火牙疼、虫牙、烂牙、智齿牙痛均有效,一次肿痛轻,最多二次愈!补充要点:含酒时务必令药液完.15天戒烟秘方;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尽人皆知,但许多人就是无法戒除,下面的秘方非常灵验,可供使用。
可乐定(为降压药,药店有售)。
第1天服药2次,每次50微克,间隔4小时。
第2—11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微克。
第12—13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50微克。
第14—15天,每天一次,每次50微克。
低血压者禁用。无任何副作用。
15天戒烟成功率100%。
此方曾经得过专利。
小儿肺炎:
一方;女儿三岁,咳嗽发烧,验血拍片说是肺炎,让挂水5天,吃药5天一共看10天,结果挂了5天水后医生又给复查说没好,让打两天屁股针再吃药3天。还开了头孢,猴枣散等,我实在不忍心了,抱着回了家,查网上有说鱼腥草炖荷包蛋,就去买了六两鱼腥草,每天用一两,分两次早晚各炖一个荷包蛋,后来就好了。鱼腥草很便宜,六两大概5元钱,鸡蛋12个约6元钱。比去医院一次打车还便宜。另外,猴枣撒是针对肺热咳嗽的,不能乱吃。
二方;沙参炖鸡蛋,沙参20克左右,先放少许水泡,泡软了切小片,注意泡过的水不要倒,和沙参片,鸡蛋一起炖,鸡蛋打散,放点冰糖,一小时就行。此方源自广东,我侄子和周边的几个小孩都是这样吃好的,一个星期炖一次吧
小儿疳积:鸡矢藤150克 鸡内金50克 炮山甲50克研粉。每次3-5克??一日三次。
《方证体悟》:此方是我在阅读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学来的。重庆已故名老中医陈源生在医学生涯六十年一文中谈到:“学问并非尽载名家论著。广采博搜,不嫌滴点琐碎,处处留心皆学问。同乡有李姓草医,祖传疳积秘方,以其简便验廉,远近求治者不少。该医视为枕中之秘。为学习伊之长处,乃与其结交至好,并于医道共同切磋,久之情深,伊知我乃方脉医,非卖药为生,渐去戒心.偶于醉后道出真言,曰:‘一味鸡矢藤研末即是’。事虽小而启发大。鸡矢藤一药,我几十年来屡用于肝胆脾胃诸病,健脾消食、行气止痛、利水消胀的良好效果”。从此文的学习中,我将鸡矢藤一药验证于临床效果确实非常有效,尤其是在治疗小儿疳积症中。由于现代生活优越,青年夫妇大多又是一个独生子女,骄生惯养,肥甘厚味,零嘴偏食,烧烤冰冷之物隨意恣食,造成了很多儿童慢性消化不良,皮包骨头,即中医的疳积症。典型症状:毛发纠结,毫无光泽,肚大肢瘦,厌食便结。家长甚为着急,又是化验微量元素,又是买大量的营养补品喂孩,还是调整不过来。碰到此患儿我即用一味鸡矢藤治疗,一月后即收到明显效果。由于该药太单薄又便宜,很多家长拿到药不屑一顾,我也认为没有经济效益,故而又添了两味药,即鸡内金和穿山甲,运用于临床,效果比一味鸡矢藤更好。而且家长也满意,我也赚钱,两全其美。现已将此方作为我治疗小儿疳积的专方,其效远胜于七珍丹、王氏保赤丸等。医中同道不妨一试。
前列腺炎效验方
主方:半枝莲30g??半边莲30g??虎杖30g??败酱草30g??马鞭草30g??怀牛膝30g??王不留行30??地龙干25g??白蒺藜15g??焦杜仲12g??川续断12g??青皮12g??乌药12g??穿山甲6g??水蛭5g??沉香5g??乳香3g
? ?主治:前列腺炎及泌尿系感染。
? ?此方集清热利湿、疏肝导气、活血散结、强正补肾于一体,治疗下焦湿热病效果很好。半枝莲、半边莲、败酱草、马鞭草、虎杖清热利湿解毒、皆为治淋要药,青皮、沉香、乌药、白蒺藜疏肝导气,引药入厥阴肝经,乳香、水蛭、山甲、地龙干、王不留行活血散结,杜仲、川续断、怀牛膝扶正补肾,全方标本兼治,攻防得体,用于临床,常获良效。
验案举例:王某某,男,32岁,西安某服装批发小老板。患前列腺炎巳三年,刻诊:人白瘦,自述,小便不利,尿无力,尿不净,滴白,会阴部胀痛,腰酸困,房事不济,舌质微红,苔白薄,脉弦细,饮食一般,大便正常,有乙肝病史。辨肝气不疏,湿热下注,久病伤肾。处上方加当归50g,十四剂,诸证减轻,效不更方,又十四剂,基本痊愈,小便通利。后以逍遥丸合济生肾气丸坚持服三个月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