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述题

第一篇:马原论述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举例说明。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知道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举例:

       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看当前我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新发展)。

       (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创新能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故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批判精神,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的先导。其内在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是革命的,批判的,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其内在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1.为什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物质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与改造世界。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的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规律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日常的实践中。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能力(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处于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相成,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则推动事物发展。

       (2)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其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方法,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寻找同一性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重点,找出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用矛盾分析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变化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达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3)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事物量变过程中会局部开始发生质变,质变之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量变积累。

       第二章

       1.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作用与能动的反作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90(1)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方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2)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然而,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89、90分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真理和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具体地实现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对价值的追求同样是具体的、历史的。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2)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107、108。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109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指导意义:

       (1)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或总体部署,必须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

       (2)思想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发展起能动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当代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04(1)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1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135、136。分析中国大数据战略实施的意义与作用。(结合前两个问题答案)(1)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3)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133.具体分析中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答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但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缓解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百度百科)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46、147剖析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答案: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无产阶级领袖代表了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等的限制。一方面要高度肯定她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第四章

       1.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

       答案: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答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其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来实现牧师职能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文明成分,加以研究参考和借鉴,对于其历史局限性,加以分析批判和摒弃。)

       第五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本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简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第五种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业规制;其三社会经济规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后果及对策。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答;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大工厂。(2)贸易全球化

       由于更为便捷的通信和运输条件的出现、日益先进的贸易手段的使用以及各国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使得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流动(3)金融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和融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快速流动,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自20世纪90年底啊以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和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全球生产和要素流动的主体力量。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后果:

       积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消极: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2)忽视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对策:

       (1)各国都应该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2)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3)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机遇: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京城,优化产业结构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乃至全球性传染变成为经常性且不可避免的问题。(2)各国的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丰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应对

       (1)中国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2)中国要坚持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完整和不可侵犯

       (3)要进一步缩小国内地区间以及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罪恶和社会不平等等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未来的新社会应该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社会生产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内在统一性。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该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得国家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基本前提和首要标志。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后,要改造旧社会,实现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也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第二篇:马原论述题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是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需要长期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生产力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积极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但政治体制暴露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阻碍经济发展,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获益。

第三篇:马原论述题答案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

       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注重量的积累。(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质变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不这样……比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质变目标,要求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没有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容易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另一种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但不注重量的积累,使目标无以完成。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真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导师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前人理论继承的结果,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了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原则对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穷尽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一切认识,因此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原理,结合我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则起着阻碍作用。其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再次,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有一条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这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改革前的经济体制是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通过改革,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奖金制度,多干多得,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反对改革,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事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度性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复杂性和长期

       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在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态的约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巨大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的平等。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后,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一和平演变为主。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盒有限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四篇:马原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 绪论

       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答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辨析题

       3、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答案要点:

       (1)不正确(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

       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不定项选择题

       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德国古典哲学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国古典经济。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论述题

       1、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请回答:

       (1)旧哲学对世界理解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答:旧哲学或者从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或者从主观去理解,但都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而达不到对现实事物的正确理解。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理解人和世界及其关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质

       (3)为什么说“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旧哲学总是以追求“世界何以可能而解释世界”,马克思则以探索“解放何以可能而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统一”?(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的活动的主要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作为问题,揭露其矛盾;(3)人类一方面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达到对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作为问题,揭露其矛盾,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世界。

       简答题

       1、简述辩证思维方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区别。

       (1)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就是不是,不是就是是。亦此亦彼。它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就是是,不是就不是。非此即彼。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 忘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看到了存在,忘了产生和消失,看到了运动,忘了静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观点上互相对立,在内容上又互相贯通、互相包含。形而上学的内容作为因素包含在辩证法里,辩证法的内容,分别看来也没有不能为形而上学所采用的。形而上学只为形而上学,只是在于它割断了对立着的概念(事物)之间的联系,把它们孤立起来变成绝对化的东西;同样辩证法只为辩证法只在于它对这些对立的概念始终坚持从对立统一的联系中理解它们。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贯通,因此可以发生互相转化。如果把对立的方面放到统一的联系中去理解,就可以消除片面性,走向辩证法;反过,如果把对立面之间的统一联系割断,使他们变成孤立僵死的存在,全面性就变成片面性,辩证法就变成形而上学。

       (3)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常识领域是极其合理的。但人是理想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存在,形而上学本质上是反人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高超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在形而上学仅看到对立的地方发现统一,在形而上学仅看到肯定性的东西里发现否定,所以辩证法总是不合时宜的。但它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它是超逻辑和反逻辑的,是人本质的思维方式表达。辨析题

       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失败是成功之母”都是经典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请用辩证法的科学原理分析其得失。(1)朴素辩证法是笼统直观的结果,还没有掌握事物本质的辩证关系,还没有深入内部,并未反映出对立面之间的全部辩证内容,也未包括对立面转化的多种情形。(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表达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具有多种发展趋势。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论述题

       1、试述主客体关系的实质及其内容,为什么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要点:

       (1)主客体关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反思,其实质实践关系,包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2)客体是认识形成的基础,反映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主体是认识形成条件,反映具有创造性。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展现未来、无限逼近。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即思维能符合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即真理是对对象反映,是绝对的,真理对存在的反映又是历史的;

       (3)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础是实践。

       2、什么是价值观?请以“诚信”或“腐败”为题,论述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2)一方面,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广大人民锐意改革勇于探索,敬业奉献,建功立业。

       (3)关键是用历史的眼光,实践地看待腐败问题(诚信问题)。

       第四章唯物史观

       论述题

       1、试述“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命题的唯物史观依据,并根据你的理解,阐述应如何实现之。

       (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既是唯物史观,又是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每一个普通个人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依据,并根据你的理解,阐述应如何实现之。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虚心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既是唯物史观,又是群众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每一个普通个人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3)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简答题

       1、为什么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概括和总结。

       (1)社会意识的特点:派生性、历史性和阶级性(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第五六七章 论述题

       1、马克思经济学是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及其根源的。

       答案要点: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2)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商品形式就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物的性质,人的关系变成物的关系,价值的本质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其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于私人劳动采取价值、价值量货币等特殊形式引起的。

       2、马克思如何分析资本的本质及其表现,来断言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前途。

       答案要点:

       (1)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它是最高的、控制一切的社会力量;

       (2)资本本身的内在矛盾,为了增值它要摧毁一切,包括它自己,这就预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超越资本个人所有制,实现资本社会占有,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必然。

       3、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分析货币的本质来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的存在方式。(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从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关系,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金钱关系;(3)货币使社会权利转化为私人的权利,成为支配别人、社会的权利,人的关系被异化为金钱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的存在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现实历史”的存在。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任何真理一样,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是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需要长期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生产力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积极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但政治体制暴露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阻碍经济发展,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获益。

       1、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2、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3、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4、试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大意义。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5、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重大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6、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9、论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0、为什么说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价格出现未否定价值规律,表现在: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1、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2、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1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14、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论述题:(这是根据2.3班老师划的加上汪雪老师平时上课的笔记整理的,大家看看吧)1.P147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也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P157 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P159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得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P182 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注重量的积累。(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质变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不这样„„比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质变目标,要求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没有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容易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另一种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但不注重量的积累,使目标无以完成。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真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导师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前人理论继承的结果,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了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原则对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穷尽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一切认识,因此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原理,结合我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则起着阻碍作用。其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再次,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有一条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这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国改革前的经济体制是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通过改革,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奖金制度,多干多得,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反对改革,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事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度性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消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在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态的约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巨大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的平等。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后,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一和平演变为主。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盒有限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篇:马原实践教学用书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 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 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超出度的 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4)根据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①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大胆改革,锐意进取。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日常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布署,艰苦创业,循序渐进,力争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反对因循守旧。因此,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大大的革命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机结合起来。

       5.运用辩证否定观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对待西方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待西方文化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吸取什么和抛弃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和方法。要有选择地学习、吸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抵制、防止那些落后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渗透。

       6.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这句话是马克思用来描述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方式。新兴的资产阶级还通过各种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但是,资本的形成和原始积累过程,却是以牺牲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权为代价的。因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步罪恶的掠夺史。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时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7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绝对真理又称真理的决定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局限性。相对真理又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倾向,又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人物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样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8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阐述科学发展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群众史观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有机结合;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有机体思想,主张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并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体现了唯物史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要求。9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加强这些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和政治觉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10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和后果?(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3)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1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样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各个国家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各国不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相反,而是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黄金时间,当然,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各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下面为其主要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是根本原因。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第三世界新的经济掠夺。4.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5.东欧剧变、苏联瓦解,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扩张提供了新的市场和动力。

       6.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和价值观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有效推广。所以,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够下定义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局面。

       12分析“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的含义?(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一种新的集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它使企业资本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大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

       (2)但“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实际操纵股份公司的仍然是大资本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胜份公司,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13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进改革的合理性? 从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应该得到如下启示: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即保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不变; 第二,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坚持革命性和渐进性的统一;

       第三,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违背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 第一,从落后的程度上来认识,相对落后与比较落后是相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落后的,但它不是绝对落后。

       第二,从革命直接条件来认识,生产力发展是革命的根本条件,单并不是直接条件,并不等于直接的革命形势和革命主观力量的成熟。第三,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角度来理解,考察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不能只站在某一个国家的角度,而应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

       第四,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由薄弱环节先突破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它不是特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例,是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15论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高级阶段。

       2.社会主义有阶级存在;共产主义消灭了阶级。

       3.社会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是谋生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16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及意义?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展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再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的和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最高原则,指导和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发展方向。意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17为什么说认识运动过程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P72 18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 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 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2)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3)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0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21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 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 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2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 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 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