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300字

第一篇:时事评论300字

       时事评论300字

       1.近闻秋季开学后,某地卫生局组织深入各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对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发现有食堂里土豆已发霉。卫生局按照《食品卫生法》相关规定,给予该校行政处罚。看后,不禁联想到“奶粉门”!难以想象,连发霉的土豆都敢用来做菜提供给学生吃,那么,食堂里提供的其他食品安全到底有多大保证?可以假设,如果卫生部门没有及时对学校卫生进行专项检查,那么,学生们就有可能像“三鹿”事件的婴儿一样到生病吃药才“如梦初醒”———原来,平时食堂吃的东西有毒!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黑心食堂”无视学生人身安全,安全重于泰山,卫生部门除根据法律罚款外,还应该勒令整改,撤换食堂失职人员,以儆效尤。但愿这一记警钟能够使人“闻者足戒”。2.岁末最后一天,国家审计总署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审计报告。报告披露四川5.12大地震救灾资金出现滥用等问题。报告说,截至2022年11月底,审计署共接到群众举报1962件,其中有176件有较明确的问题线索,已批转审计机关核查168件,转地方政府处理8件。由于元旦假期,这份挂在审计总署网站上的报告没有引起内地媒体注意,却没有躲过香港媒体的关注。香港媒体称,审计署在2022年8月4日至10月底,在对5.12地震的审计中发现了“六大”问题,移送给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案件146起,涉案人员162人。3.近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其实,孩童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假如父母总是把孩子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且学习效率会很低。更重要的是,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4.近日,粤东某媒体报道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在学小学一、二年级的功课。据老师介绍,这是为让孩子更好地上好小学的功课。读着报道,笔者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在此,笔者想借助媒体也来谈谈自己孩子的情况。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成绩尚可。可近期上课总是精神恍惚,作业也马虎应付。翻开他的作业本,确实是杂乱无章,我严厉批斥他一顿。孩子眼含泪花告诉我,不是他不想写好作业,而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班里多数同学的作业也是马虎应付。每天中午,他在学校写作业的时间要一个多钟头,晚上回到家又要写一个多钟头。他又告诉我,这个星期天的作业一共要做十多页,每页还要抄个二、三遍,忙得每天读点课外书的时间都没了。坦率地说,现在的孩子真可怜,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周末,除了应付繁重的作业外,还要参加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试问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吗?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快乐童年呢? 5.关注教师的“道德地位” 教师节我们一再呼吁提高教师的地位,尊师重教关乎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终于关注到教师的道德地位上了。毫无疑问,教师不但应占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传播者。师德水平如何,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素质水准高低。传道授业,这是职业精神所在;而为人师表,是以身体力行,做修养、道德、正义、操守的躬行者,这就是教师事业精神的写照

第二篇:时事评论300字

       时事评论300字

       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意欲何为

       特朗普一边和蔡英文通话,一边委托基辛格访华,这其实就是生意人的做派,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目的就是威逼利诱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特朗普对华政策大概是上台初期会强硬、各种与中国关系的“不睦”。但是,当到了火候时,也就会和中国谈条件,接着中美关系重新磨合进入正常状态。

       外长王毅对此的回应是蔡英文政府搞得鬼,同时表明这种小动作不可能改变一个中国的现实,既给特朗普政府留着回旋余地,也打压了蔡英文。与此同时,外交部的政府渠道则是对美提出严正交涉。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特朗普不过是想从中国“敲诈”好处而已,中国从容应对即可,翻不起什么大浪!总而言之特朗普需要好自为之,中华民族的底线,绝不能破!

第三篇:时事评论

       “碰瓷”时事评论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公民素质有所提升,2022年建成小康社会不难实现。但就目前社会状况来看还有些不文明、不和谐的成分存在。老人“碰瓷”事件、老人摔倒讹人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深思。

       2022年5月13日,六安中店乡六舒路中石化加油站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赶至现场,发现老人张某横坐在马路边,其驾驶的电瓶车倒在路上,老人腿部有红肿,驾驶员张某驾驶的轿车停放在加油站南侧。经了解,老人称由于轿车司机驾驶中右转弯不当,与其电瓶车发生刮蹭,导致自己跌倒且腿部受伤。驾驶人张某则称自己并未有驾驶不当的行为发生,双方及亲属就此事发生争吵。民警稳定双方情绪后,确定案发时间,并及时调取加油站内监控录像展开调查。通过视频影像资料,民警了解到,老人张某在驾驶电瓶车过程中,因自身驾驶不当以及道路湿滑原因跌倒,与轿车司机张某无关。在事实及证据面前,老人承认了自己企图索要钱财的目的。民警对老人批评教育后,责令其家人将其安全带离。5月16日早晨六安开发区纬三西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一前一后散步,道路两侧都是买菜小商贩,正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买菜小车从前方走来时,老妇女突然歪倒在地,中年妇女急忙放下小推车并将其扶起,转身要走,后面的老头将她拉住说到:“你不能走,老伴被你撞倒,要到医院检查,这是只听老妇女叫唤身上疼,”中年妇女听到其话回应到:“你这老头,睁眼说瞎话,明明是她自己跌倒,怎么能说是我撞的,真没良心。难道扶人有错,真是的。”围观的人都指责老头不说真话,老头气急败坏地说到:“谁再管闲事,就让他赔老伴到医院看病,”后来,中年妇女自认倒霉,付给1000元才算了事。

       “碰瓷”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它的花样不断地翻新一般用“碰瓷”手法的人,均具有吸引路人驻足、与陌生人攀谈的本领。这种招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使用的较多的应当算是“拾金平分”,“你轧我脚了”、“你剐了我的车”、“你把我撞倒了”等等。前些年“碰瓷”事件常在大街、马路上发生,时下已向乡镇和街道延伸,原因,没有监控摄像设施,不容易找到“碰瓷”证据。更有甚者“碰瓷”已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人,叫“职业碰瓷党”。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和良好秩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扶不扶?回答:一是以前可能会扶,但是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去扶了,二是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还是要伸个援手的。三是可能会扶,但是应该是在有其他人的见证下吧。四是坚决不扶,怕找麻烦。

       近年来,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出。大家纷纷感慨:“扶个老人的成本太高啊?”对待老人摔倒,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呢?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是生活窘迫还是道德缺失?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繁出现老人讹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好事者,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前段时间一段碰瓷视频在网上传火了。视频中,一名穿着黑色透视裙的女子,走到路中间的车前躺下。路人笑着对其说,“地上不热吗?”女子情绪激动地回答:“你给我2000块钱,再热我都能接受。”又有一路人劝道:“你快起来,别在这丢人现眼了。”黑衣女子继续躺在地上嚷道,“不行,我就在这,我就死在这。来来,你们车都开过来!”

       随后,这名女子站起来,用头猛撞身前的车,一边撞一边说,“撞死就撞死。”连撞了6、7下,女子对疑似车主的路人说,“你让我撞死你要付法律责任的。”女子的一番碰瓷不成功,仍然站在车来车往的路中间不肯走。这时,几位警察同志上前,合力把她拉到路边。原来,女子碰瓷的地点就在派出所门口„„

       笔者认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遇见老人摔倒的事情,一定要伸一把手帮助别人,同时还希望社会舆论要多报道相关的好人好事,弘扬互助的风气,对于那些‘碰瓷’的老人,无论年纪有多大,都应该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这样才能让做好事的人没有顾虑,让看见老人不扶的事情不再发生。”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识的普及,相信大家都可以把老人“扶起”,让爱心永远根植在最需要关怀的“土壤”里,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及地献出自己的爱,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第四篇:如何写时事评论

       徐兆荣,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国内部终审发稿人,新华社评论员。对新闻评论写作、研究及讲学的经历逾20年。编辑撰写新闻作品、评论作品及研究论文百多万字,有些作品获奖。

       ■徐兆荣

       一

       “时评的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界的一个耀眼的特征,甚而至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事件。

       自上个世纪初年的1904年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时评这一新闻评论新品种,伴随着时代的大变革应运而生,为社会的大改造而呼号呐喊,其自身的发生发展也与时沉浮,随世兴衰,时隐时现。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评遇到了互联网这个搭载了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式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出现,使得时评再一次地兴盛起来,而且不再限于报刊等纸质平面媒体,亦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所青睐,“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蔚然成风。”{1}

       一时间呈现出包括时评在内的以新闻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展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000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自复刊以来破天荒地开设了言论专栏“今日社评”。2022年的5月份,新华社改变了多年只提供纯客观新闻的“传统”,推出了“新华时评”发稿栏目,开始向媒体和社会提供直抒胸臆的“国家通讯社观点”。2022年11月11日,甫一创刊的新京报,即模仿海外一些报刊常用的社论版和社论对页版的样式,开设了包括时评在内的言论版。2022年4月人民日报在已有“今日谈”“人民论坛”及其他各专业版的专栏评论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与人民网联动的“人民时评”专栏。2022年3月5日,曾经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嘉兴日报,以向全国招聘人才组建新闻评论部为契机,推出了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宗旨的“嘉兴时评”及评论专版,并以此开创嘉兴评论的历史新纪元,进而把2022年定为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此后,上述各报先后编辑或出版了各自的评论专辑。像北京青年报的《今日社评》,新华社的《新华时评作品选》,新京报的《新评论》系列丛书,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2022年嘉兴日报新闻评论选集》等。从中可以看出,“时评的复兴”对中国新闻评论的大传播、大发展,尤其是对社会大变革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在人们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时评的再次复兴,并陶醉其中、享受其成果之时,研究者则需要暂时放慢脚步,回顾时评一路走来的脚印,反观时评发展的轨迹,梳理时评跌宕起伏的脉络,将时评的辉煌实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思考,作出些理论的研究与

       总结。

       首先需要给时评做出概念性的定义。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可资参考:“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按照这个定位,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如果简而言之,也可以叫做“时事评论”。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22年颁布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中对报纸的定义:“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这里要注意的是:政府的专门的权威的主管部门对报纸所下的定义表述是:作为报纸,就必然或必须要有“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两项主要的标志性内容和部分。这就难怪直到如今,也仍然常常有人有意无意地

       将时评与新闻评论整体混为一谈。然而,时评毕竟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品种存在着,则一定有它自己独特之处。回溯时评发生发展历史,结合其今天发展的形态,是否可以作出如下的归结:是新闻媒介常用的一种时事评论文体,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政论性文字。

       二

       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好像鲁迅在他的第三本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小引》中说的:“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2}是“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3}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这里说的“道理”自然应该包含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等等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律则和价值标准,这应该成为时评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时评的写作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用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总之一句话,时评就应该是情与理相互交融的结晶体。

       三

       在上述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之下,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

       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政府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

       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像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政府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

       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

       此其理由,国人知之,政府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政府请求不已,何也?必政府未尝拒之也。

       政府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政府拒之而未尝决绝也。

       谓政府不知而政府岂真聋聩?谓政府不理,而政府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

       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政府。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

       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了,想明白了,想仔细了,才可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说得周全,才可能说服别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

       解释:

       {1}卢新宁:《追求比一天更长的生命——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介绍》,2022年3月《新闻战线》。

       {2}《鲁迅著作全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3页。

       {3}《鲁迅著作全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0页。

       {4}《评论元年——2022年〈嘉兴日报〉新闻评论选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第五篇: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房价上涨过快原因?

       更新时间:2022年05月04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20多年来,城镇家庭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超过30平方米,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住房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房价上涨过快。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房价上涨过快原因?

        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能力越来越强,在缺乏“储蓄—投资”转化渠道的情况下,购置房产是较富裕居民的理性选择,住房投资需求逐渐启动,房价被进一步拉高,房价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攀升,早买房、买大房的住房消费行为成为居民应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选择。

        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低,对银行信贷高度依赖;而银行体系也很看重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调整资产结构的作用,并因手持土地抵押物而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高杠杆支持。同时,我国住房消费信贷政策非常宽松,银行大都按照央行规定的最大贷款比例和远低于其他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可以说,宽松的住房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是促成住房市场产销两旺、房价节节攀升的重要推手。

        “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城市,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在城市开展“三旧”改造,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如果说早期阶段是房价拉高地价,那么,现阶段已是地价推高房价了。

       如何看待我国最大规模车展?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25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2022年4月21日至2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展出规模创历届之最,也是今年全球规模、影响力最大的汽车展之一。豪车家族,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世爵、劳伦士、捷豹、路虎等品牌全部参展。此外,沃尔沃、雪铁龙、标致、雷诺、菲亚特、现代、起亚、马自达、三菱、铃木等世界主要汽车品牌无一缺席。国内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均以集团阵容高调亮相,并再次刷新参展规模。当前,作为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桂冠两年的中国,上海车展无疑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夺的市场,主办方还首次将中外汽车公司安排在同一个展厅,自主品牌与国际巨头同堂亮相。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我国最大规模车展?

        上海车展规模大,但缺乏支撑。规模超越并不代表水平超越。相比巴黎车展、法兰克福车展、日内瓦车展、东京车展、北美车展等各具特色并且主题鲜明的展会,上海车展除“大而全”外,缺乏一些独特内涵;而且,国际有影响力的车展都依赖本国、本地区强大的汽车工业而共同发展,上海车展则仅依赖本国的巨大市场,而非本国汽车工业、汽车技术。

        上海车展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有待提高。国内最具实力车企、最具说服力的产品几乎都是合资品牌,在同级别、同价位竞争中,中国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并能够与国外品牌相媲美的产品凤毛麟角。在一些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国内车企收到国外企业制约的情况依然存在。

        新能源汽车讲成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业起步并不算晚,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差距也不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势均力敌,甚至走在前面。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技术展示已成为最大热点之一,几乎所有汽车品牌都有相关技术和产品展示,一场汽车业的“绿色”大战即将打响,而在这场全球性竞赛中占得先机,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重中之重。

       如何看待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经验?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三年多前,四川省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自此,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重建社会结构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当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但不少城市城镇化推进中存在两类突出问题:一是城乡脱节、忽视农村的片面城镇化;二是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无序城镇化。作为试验区,成都如何突出难题,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带领农村一起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经验?

        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为城市的追赶跨越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一面努力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快发展;一面大力实施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其人口吸纳能力;同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 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成都1/3的耕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带动67%的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优质粮油等十大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闻媒体,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和能不能说话,成为领导干部时下遇到的新的挑战。当下,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导致的。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免于和媒体接触。三是顶,即和媒体采取针锋相对、顶牛的硬招,比如有的官员居然对媒体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雷语。四是拖,有的官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从而失去舆论先机。五是推,在媒体面前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推给下级,同样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和宽容。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时事评论观点:

        源于对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准备不足。今天的媒体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表现在信息生产者多、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控性难等特点,不少官员低估新媒体时代网络、记者、媒体的能量和威力,精神准备不足。

        源于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和作风的错位。一是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淡化;二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主义盛行;三是个人主义作祟导致左顾右盼。

        源于领导干部媒体素养不足。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技能,不懂得运用法律、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不懂得掌握宣传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致使一些事件由小变大。

        源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的执政环境。一方面,经济体制社科变动,社会结构社科变动,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出现,都将导致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分配机制的缺陷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以及腐败蔓延,紧张的官民、干群关系,往往促使网民一边倒,选择非理性的态度。

       如何看待加强职业培训的着力点?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十分突出。因此,必须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职业培训意义重大,而加强职业培训的重点工作又有哪些呢? 时事评论观点:

        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适应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 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培训就业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如何看待“公租房”建设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近年来,随着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需改善。大力发展面向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便成为了必然要求。我们应如何看待“公租房”建设的意义?

       时事评论观点:

        “公租房”建设将满足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当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面不到总人口的5%,加上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只能小范围“救急”,尚难大面积“保障”。特别是“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处在住房体系“空白区”。幸福生活,住有所居是最重要的一条。居无定所,生活就不稳定,也就谈不上尊严,谈不上幸福。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和提供优惠租赁价格,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持有产权,面向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房屋建设即公租房建设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 “公租房”建设将有效促进消费。“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势必将带动建筑、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对刺激消费绝对“利好”;更重要的是,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无疑将让潜在的“房奴”从房贷重压中解脱出来,拿出原本计划用于买房的那部分积蓄,改善生活,提高当前生活质量,从而有力刺激消费。

        “公租房”建设将同时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公租房不仅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还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公租房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力度民生投入,将推动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有助于新生代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群生活上安顿、工作上安心,这对许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利好”消息,这又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看待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近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迅速发展,年营业额已超过1600亿元,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22年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以此进一步发挥家庭服务业的作用。那么,发展家庭服务业有哪些好处呢?

       时事评论观点:

        增加就业。家庭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灵活、劳动强度适当,家庭服务业的大部分岗位,比较适合下岗职工、农民工、女性职工、年龄偏大职工和技能单一职工等弱势群体职工的就业,是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重要行业。 改善民生。家庭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维修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法律服务、生活百事等七大类服务内容,涉及千家万户,具有鲜明的民生特点。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家庭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将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服务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如何看待“三钱”星陨与“更待后来人”?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2022年7月30日,98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在上海溘然长逝,至此,被周恩来总理命名的,我国科学界巨星“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黯然陨落。连日来,科学与教育界人士在表达哀悼的同时,纷纷表示要铭记“三钱”留给世人的精神宝藏,前辈们的未竟事业更待后来人去继承。

       时事评论观点:

       “三钱”的相继仙逝,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痛楚,他们所象征的理想主义追求和科学精神,以及在科学领域实现的一个又一个跨越,对于当下的科研氛围乃至社会风气来说,无疑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钱学森曾在病榻上多次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大师已去,更待后来人。大师自身都有哪些令“后来人”称道和学习的品质呢?

        “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三钱”都有股纯粹的爱国热情。他们凭着这种纯粹的爱国热情,将生命与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融在了一起;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就算遭抄家、被拘留,也改变不了他报国的志向。钱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错误打击和迫害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没有放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顽强地开展“地下咨询”。

        “三钱”都淡泊名利。钱伟长在上海担任大学校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而钱学森挂在嘴上的名言是:“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就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 “三钱”都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钱学森善于从年轻一代中发现栋梁之材:在研制导弹时举荐了任新民,在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时举荐了孙家栋,在进行载人航天工程时举荐了王永志。1958年,在钱三强的举荐下,年仅34岁的邓稼先挑起了发展我国核事业的重担,最终成就了中国的“两弹”元勋。

       如何看待《唐山大地震》票房创国产影片新高?

       更新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电影《唐山大地震》从7月22日零点至7月25日24点,首周末票房超过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新高。许多人走出电影院时眼睛还挂着泪珠,一些看完电影的观众说:好久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时事评论观点:

       这部影片的出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超出影片本身,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次胜利之作,影片之所以被广大观众所认可,票房创历史新高,主流评论的观点有三:

        突出展现个体经验。《唐山大地震》突出了个体经验的表现,通过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长达32年的情感救赎过程,反映了唐山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并且对地震及灾后个体经验的呈现,贯穿电影始终。任何宏大的电影命题,只有通过个体经验的表现,才能让观众看到其中的意义。面对一个灾难性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选择面对集体,怎样抗震救灾,怎样重建家园,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非常正确,但存在艺术叙述的不合理,过多的宣传和说教,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

        拍摄态度朴实真诚。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大片,追求炫目的画面,《唐山大地震》克制了创作中难以避免的技术冲动和戏剧冲动,用真诚而自然的拍摄方式,形象生动的对白,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而中国的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

        融入主流价值观。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都会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以及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让每个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都有一点温暖和爱,观众的情感得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