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亨利的个人及作品英语介绍
O.Henry’s writing styles
O.Henry is one of the American famous short-story writers.His novels expose the darkness of capitalism from different angles, describe the difficult life of lower class, praise their sincere friendship, love and desire to blessed life.He always write a comedy ending to express deep social meaning, serious social reality and higher level.Furthermore, it points out the inevitability.As we all know O.Henry’s ending is always unexpected.He will suddenly change the inner world of the figures in an unbelievable way, or reverse the fate of the hero.In most time, it will make people feel in track, but the majority will think it reasonable after a while, such as “The Cop and the Anthem”.In the passage, Souby wanted to be in a prison so he made troubles outside.However, his hopes always were defeated.When Souby was reclaimed by the Anthem and decided to live a new life.Unfortunately, policemen put him into prison on some trumped-up charge.When all people assume he will be safe through life, policemen took him to a court.This is a typical O.Henry’s ending, which puts people into a dark hole with thinking deeply.And yet O.Henry just use this way to reflect the reality of being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good from the bad.The artistic effects of O.Henry’s ending does not always appear in the end.For example, there are two plots in the “The Cop and the Anthem”.One is that Soupy molested a woman, but in an opposite manner, the woman molested him.The other is that Soupy took away a customer’s illegal umbrella.Both a simple and attractive woman and a well-dressed customer give readers a decent feeling, but in fact, they are not the people what we are thinking.I believer everyone will think it is incredible like me.Only if we think carefully is it normal.After all, those people really exist in our society.Is everyone in upper-class noble, kind and well-behaved? Of course not, someone just put their dirty behaviors under their beautiful mask.In order to express the inner dirtiness, O.Henry had to decorate a lot in the passage.Although what it is isn’t as how it is, in short, it is reasonable.O.Henry’s ending exposed the public morals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of capitalism in the humors.
第二篇:欧亨利作品读后感
欧亨利作品读后感
(一)契柯夫,欧亨利,莫泊桑这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想必每个人都知道,作为世界三大小说之王的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沧桑。在这个第一次在初中度过的秋天里,我有幸读到欧亨利的小说。
在欧亨利的笔下,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富人的贪婪,穷苦人民的善良,社会的黑暗……当翻开第一个故事《麦琪的礼物》时,我不由得为这对年轻夫妇感到悲哀,2人昔日感到彼此珍贵的东西到现在却成了无用的东西;但我又为2人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得到了比表链和梳子套装更珍贵的东西——爱,他们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这难道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么?
我用一丝惋惜翻去麦琪给予的礼物,展现在眼前的是《警察与赞美诗》,文中的苏比想去监狱熬过冬天,几次惹是生非。当听到赞美诗想改邪归正时,却被意外的逮捕。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感到捧腹有心酸。
欧亨利借苏比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与残酷。主人公借助许多坏事扰乱社会,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精神痛苦。
欧亨利为了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把手中的笔当作武器,大量运用穷富的对比手法,揭示自己作为一名作家对这个社会爱莫能助的忧伤。
欧亨利的作品中,幽默代替了酸楚,流露出自己对被命运捉弄的穷苦人民的悲惨情绪。
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是那个颓废的年代,不再有那么多饱尝辛酸的人民。读着欧亨利的小说,我可以想象出那个年代的悲惨,一个个画面浮现在眼前……我不由得为欧亨利先生由衷敬佩。
欧亨利作品读后感
(二)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我选择了欧·亨利写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来作为假期阅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
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这些小说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记得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像中药那样难喝一样很难读懂,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究竟是在讲怎样的一件事。是要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完成弄不清楚,刚开始读了一点点就没读了,过了几天,我重新仔仔细细的品读这本书,逐渐读懂了内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里所包含的的真正含义。
当我阅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启发,例如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的责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责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责任做好某事却找借口而推脱?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外面喝了饮料明明垃圾桶就离自己不远,却因为和自己走的路没在同一个方向而懒得走过去丢进垃圾桶,而是远远的往垃圾桶扔,扔不进也不去管他,明明是想尽自己责任的,却因自己的懒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总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一下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欧亨利作品读后感
(三)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扞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来自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欧亨利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你的心灵。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即使他衣不蔽体,即使她食不果腹,他也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第三篇:欧亨利作品艺术特色
欧·亨利小說特色
语教9班第九组
主人公苏比是个流浪汉,伴随着大雁的南飞和枯叶的凋零,寒冷的冬天已悄悄来临。对于苏比这样一个无家可归,又无经济来源的人,这无疑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时候的苏比并不能像春天一样,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他在长凳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他不能去晒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阳,他不想去地中海游戈,不想去维苏威湾漂流„„他只想去布莱克威乐岛监狱。然而,去监狱了也得有个缘由。他首先想去吃一顿霸王餐,可他还没进去,服务生看他衣衫不整,就把他打发走了。他又拐到马路边,看到一家灯火通明的店铺,顺手拾起一块石头扔去,他一阵暗喜,等着警察来抓他。可事与愿违,警察来了却不认为是他做的,这样进监狱的“梦”化为泡影。于是他就像这样做了更多的坏事,可都没有如他所愿。正当听到教堂善诗,有了重新做人的打算时却莫名被捕了。
欧亨利生平:
1.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9.11—— 1910.6.5)仅活了48岁。
2. 他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
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做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
3. 创作:
(1)1898年,他为了养育女儿,在业余开始写小说;
(2)1899年,第一篇短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
(3)1902年,他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创作。他以一周一篇的创作速度进行写作。到她逝世为止,他创作了300多篇小说。分别收入《四百万》(1906),《翦亮的灯盏》(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声》(1908),《善良的骗子》(1908),《命运之路》(1909)以及《滚石》(1913)等十余部集子中。
我最喜欢的是《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和《警察与赞美诗》这三部作品,《麦琪的礼物》被选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这里不作太多讲解。
《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欧亨利小说的幽默举世公认。在这篇作品中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诙谐寄意这一要旨。
小说特色:
纵观全文,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巧妙地
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合理性”。苏比曾多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荡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心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挬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方法,就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塑造一些乖
僻的“反英雄”人物,接他们可笑的言语影射社会现实表达社会问题的观点,并借此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拟人、夸张、比喻、讽刺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俏皮的写到:“一张枯叶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洛斯特德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有所准备”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将霜冻作为对一个人的称呼,吧经霜的枯叶比作弗罗斯特的名片,同时又把麦迪生广场说成是“露天公寓”,将北风暗喻成“门公佬”,把在广场上过夜的流浪汉成为“老住户”,在这里谐音、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熔为一炉,想象丰富、奇特、含蓄的衬托了苏比乞求入狱的急切心情。
人物分析:
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地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不用付出就能吃住的监狱,这种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根深蒂固,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显示反抗的正确行为。比尔“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提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辱的傲骨。小说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却被抓。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苏比宁愿去监狱也不想接受慈善事业对穷人的施舍。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
对我触动较深的是作品《最后一片叶子》,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读后感。《最后一片叶子》这篇小说主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女画家乔安西得了肺炎,生命垂危,乔安西却把自己的生命和常春藤叶子联系起来,认为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自己也将死去,为了让乔安西燃起活下去的信心,老画家用画笔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让她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但老画家却与世长辞了。读了这篇小说我深深的感受到:小小的一片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乔安西之所以能够战胜病魔,顽强的活下去,正是因为他有了活下去的坚定信念,也正是这个信念,促使自己顽强的奋斗直至成功。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只要有这种信念,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取得人生的胜利。所以,坚定的信念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强大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比财富、名利、知识更为重要,人生路上坎坷不断,当我们面临人生的低谷时,强大的内心世界不会让你一撅不振。不会压倒你,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仍能坚强乐观的活在世界上。活着你可以拥有一切,而死去你将一无所有。
老贝尔门等待那一幅杰作已经二十五年了,可是连一点线索都还没有。他到底在等什么呢?依我而言,老贝尔门在等待美的画章。他等到了,同着风雨,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相信这片最后的叶子是画家心中最完美的画篇,也是他苦苦等待的杰作。贝尔门为此付出的一切,想信他是无悔的,也同时诠释了生命的今一番美,那是画家心里执着追求的画章,也是生命的美章。
让我们一起努力起来,为自己的生命画一树绿叶,也为别人画一树绿叶,让自己与他人拥有永不凋零的信念,让我们迈向成功的道路吧!
第四篇:欧亨利短篇小说
《麦琪的礼物》:为了给丈夫条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却是无价的。《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带家具的出租屋》、《生活的陀螺》是一曲曲刻骨铭心的爱情礼赞;《最后一片常青藤叶》、《刎颈之交》歌颂感人至深的真挚友谊和善良人性;《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想躲避进监狱以免受冬日的饥寒之苦,数次以身试法却屡试不得如愿,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决心从此振作精神认真做人时反被诬陷入狱,故事结局,使人啼笑皆非;《汽车等待的时候》表现都市小职员的虚荣心;《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我们选择的道路》抨击惟利是图的经纪人和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径;《财神与爱神》讽刺了拜金主义以及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资本家;《二十年后》表现警察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行为;《改邪归正》、《一位幽默家的自白》则力图探索复杂的人性。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揭露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的社会罪恶,描绘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门辛,赞美了他们的人性美,反映了作家对健康人性和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从此振作民众精神,医治社会痼疾。而对“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巧取豪夺、利欲熏心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从社会生活的侧面,选取极富表现力的生活场景,以奇特的构思、调侃的口吻表现他那个时代的风貌。
第五篇:欧亨利读后感
欧亨利读后感
(一)“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欧·亨利说。虽然欧·亨利是个著名的作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拮据。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欧·亨利常常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了解他们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贫困算什么?悲惨算什么?苦恼算什么?他们依旧幸福,因为他们拥有比财富更珍贵的——爱。
《麦琪的礼物》,让我真正体会到爱可以超越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圣诞节来临,德拉为了给丈夫杰姆买个表链配他最爱的金表,剪掉自己最心爱的犹如瀑布般美丽的长发,卖了20元替杰姆买了表链。杰姆为了给妻子德拉买套梳子梳她美丽的长发,当掉了自己最心爱的金表,替德拉买了套梳子。当杰姆和德拉互换礼物时,彼此都惊呆了。梳子无法再梳美丽的长发了,表链也无法再配闪亮的金表了,可是这时的他们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在分享甜蜜的爱情。也许这是一个含有点点遗憾的故事,可无不透露点点的感动呢?
《爱的牺牲》让我真正体会到爱可以超越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背井离乡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施展报复。于是妻子为了生计中断学琴去教音乐,丈夫停止学画而去中央公园一边画画一边出售成品画作。两人虽然中断了学业,却都没有离开艺术。然而,一起偶然的事故让事情的真相暴露出来。原来,妻子并没有“教音乐”,而是为了丈夫可以“卖画”在洗衣坊烫衬衣;丈夫并没有“速写卖画”而是为了妻子可以“教音乐”在洗衣坊做烧火工。虽然同在一个洗衣坊,可是妻子在二楼,丈夫在一楼,所以他们一直没有见过面。这样,他们为了对方不放弃艺术,制造一个美丽的谎言。严酷的生活虽然使他们都放弃了最钟爱的艺术事业,但他们的爱却感人至深。
读这两篇小说好像是在嚼一只橄榄,甜味中带一丝酸涩,这也是欧·亨利小说的悲剧艺术感。并且这两篇小说都有出人意料的结局,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著名的“欧·亨利结尾”。
罗曼·罗兰说过:“爱情,当它作自我牺牲的时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所以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爱情。欧·亨利的小说也让我们看清楚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上层贵族阶级的人们被金钱、利益冲昏了头脑,没有权利去感受爱。爱只有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才能闪现。
爱可以超越一切,这是欧·亨利小说所倡导的。欧·亨利渴望冲破黑暗,但却无能为力,因而造就了他不朽的篇章,也带给我们现在人更多的对人性、良知、善恶的思索。
欧亨利读后感
(二)“这个故事的结局简直离谱的出奇!”我说道。不由会心一笑,但却是带着涩涩的泪水的苦笑。
在一盏夜灯下,今夜终于拜读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好像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了块小石子,辗转反侧,有太多的感想。
或许晚上人的思想总是特别的活跃。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的小说充满了幽默风趣和诙谐机智。他的语言生动简练,留有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同时他小说的结尾显示了他惊人的独创性。他先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透露一些情况作为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却一直秘而不宣,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了意料不及﹑画龙点睛的结局。
《麦琪的礼物》这篇众所周知的短篇小说,文中说的是一对平穷的夫妇同时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为对方买了所相配的东西。可殊不知那礼物都不再完美,贵重的表链没了金表就丧失了作用,华丽的发梳没了头发就不知道该用来做什么,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的为了对方牺牲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方面,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读到最后有一点感动,又有点心酸,两位相爱的人为对方不惜一切,而贫穷让他们生活的如此艰辛。可他们却又如此快乐。
欧·亨利歌颂着小人物在贫困生存中的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品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他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他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戏谑;他赞美着草原上的健美﹑剽悍的生命体现,又暗中不无“逝者如斯”的喟叹……他的作品无一不让人在凄凉一笑后,反省深思。
《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衣食无着,想去监狱里挨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有意犯法,警察却不去抓他但当他在教堂外听到赞美诗,深为感动,想忏悔过去,改过自新时,警察却把他当作无业游民抓进了监狱。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
《警察与赞美诗》的妙处在于它的“合情合理的违背常理”。故事中主人公的很多遭遇却都不重复,语言生动形象,但在可笑的情节下却潜藏着一条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那样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荒唐可笑。
欧·亨利的小说可谓是“在平凡中见神奇”,用它那无穷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个读者的眼球。
欧亨利读后感
(三)打开第一页,你便会被欧·亨利,这样一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细腻的文字所吸引,又会被他那辛辣讽刺的描写所折服。
欧·亨利将社会上那些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上流人物”,“得意之徒”们的丑恶行径揭露无遗。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形象逼真,不拘一格地向读者展现了“文明社会”的黑暗与滑稽本质,弱肉强食与天良丧尽的现实,并喻示在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的异化和畸变。
然而在众多对丑恶人性的描写之中,也不乏许多使人肃然起敬的“小人物”,让人对荒诞,滑稽的故事漠然一笑之后,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故事讲了两位美国绅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称之为绅士,他只能说是一个常年受饥饿折磨的穷人。在他们之间有个奇怪的约定——每年感恩节,穷人便会坐在联邦广场喷水池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等待着老绅士的到来。老绅士来了之后,会带这位饥肠辘辘的穷人饱餐一顿。这就是他们之间神圣的约定。对老绅士而言,一顿饭钱简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却从其中找到了助人的乐趣。而穷人的目的也并不完全是在于那顿丰盛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愿。
这个传统延续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节,穷人照惯例走在去约会地点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半路上,穷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请进了门,并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原来住宅的主人——两位老太太,也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在正午把第一个饥饿的路人请进门,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但正因为穷人正在饱餐之时,他忘了和老绅士的约定。但穷人仍然去负约了,还装出很饿的样子狼吞虎咽起来。尽管穷人那时只剩下挪动身子和呼吸的力气。穷人吃饭后,老绅士付了账,两人便到了别。
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晕了过去,被送进了医院。穷人是因为吃得太撑,几乎撑破了胃,而老绅士,一位在前些日子还家财万贯的富翁则是因为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身体脱虚,而在路上倒了下来。
读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只橄榄,甜味中带了一丝酸涩,让人在漠然一笑之后,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过是两个“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却是那些“大人物”,“权贵们”所无法匹敌的。
那位绅士身上散发着诚信的光芒,而那个穷人,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受什么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过良好教育的“权贵”都充满魅力——那是人性的魅力,也许这很可笑,可是却是不是多么伟大,多么令人钦佩。不求活得轰轰烈烈,但求真真实实,充满意义,有所追求!
欧·亨利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人性的舞台,各种人性的善恶美丑都会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欧·亨利的作品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懂得了我们要去关爱别人,这样别人才会爱我们,正是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人与人之间才有温情。人与动物之间也是因为有了爱,动物才会信任人类,不伤害人类,与人类和平相处。爱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的,有一首歌里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