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鲧禹治水(推荐五篇)

第一篇:1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

       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五、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

       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教学难点:

       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

       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⑴鲧治水的方法。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看拼音。写词语。

       dà yǔ xī rǎng wāng yánggǔn tànghàn liú jiā bâi()()()()()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教学重点:

       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

       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 “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板书设计: 鲧禹治水 鲧——偷宝物

       禹治水前: 走遍 摸清 禹治水开始: 身先士卒

       禹治水过程: 大山横当 烈日当空 毒虫猛兽 天寒地冻 治水后: 安定幸福

       勤劳 智慧 勇敢

       坚强

       奉献

第二篇: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

       嫦娥

       “嫦娥如何机智地和逢蒙周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周旋”一词时,虽然课前预习学生已查过词典,但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周旋”这个词语的意思,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对话表演,引学生“上路子”了,才放手让他们自己发挥。学生参与比较积极,也在趣味表演中理解了“周旋”,并体会了嫦娥的机智勇敢。

       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后半截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教学语言缺乏渲染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够娴熟等。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今后还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品位,多去钻研学术类的著作,还要注意对课本的挖掘,综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夸父逐日

       本节课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了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切中教材的知识点,把握住教材的人文因素,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中我注重

       (一)学法指导,在翻译课文之前,我把“译文六步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根据方法行之有效地翻译课文;

       (二)强化基础训练,字音、重点实词词义、证据的含义一一落实,绝不含糊;

       (三)重视知识积累,在学习本则神话故事之时,举一反三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

       6课

       在对联训练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4个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可因为前面环节的时间安排稍有松散,本环节没能充分体现,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方面,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得不好,本节课没有很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缺憾。如果在读文、译文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既能达到全员参与又可节省时间。而在问题研讨中,设计时有研讨,课上却没能组织学生探究。总之,这节课的得与失都是我经验的积累,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篇课文由邓琮琮写的讲述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气体、液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这篇文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教学时,我采取了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意思。我认为,一篇文章,如果你连词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谈什么理解。

       出色的老师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感悟语言,领悟主旨。我决定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中的关键词,“牵一发动全身”,主要想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词语,阅读、感受、思考,潜心的触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对话,产生共鸣。按着这个思路,我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当然,课堂中的失误也不少。例如:在教学黑大哥送还手表又告发后我的情感变化的段落时,在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内心想法和黑大哥当时的内心世界这一复杂的情感时,没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把我的情感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些地方是本节课留下的一些遗憾。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种瓜得豆》

       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是说明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在分组、个别等形式下,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列好阅读提纲的前提下,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学习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把基因比作“大管家”,发号施令,让学生结合影视经验,来理解基因的作用,又联系班里许多同学家搬家的切身经历,来帮助学生理解转基因技术,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课文在愉快中进行,也许课堂应该结束,可是我没有停止我的课堂,又列举了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造福人民的事迹......《童年的发现》

       虽然是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 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篇: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教案

       第一课时

       1.课文小结: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2.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 yǔ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hàn liú jiā bèi()()()()()

       3.形近字组词。

       禹()旺()壤()汤()陕()

       寓()汪()嚷()烫()浃()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1.大禹描述: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2.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鲧禹治水 教案

       1.《鲧禹治水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容易读懂。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课件)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

       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讲一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三、拓展升华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1、鲧禹治水

       鲧

       →

       偷宝物(息壤)

       禹

       →

       治水前:走遍

       摸清

       治水开始:亲自

       率领

       治水过程:大山横挡

       烈日当空 毒虫猛兽 天寒地冻

       治水后: 安定幸福

第五篇:《鲧禹治水》教案

       鲧禹治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

       ①出示生字“壤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②比较字形:壤

       嚷

       攘 4.理解词语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拯救——挽救;救济。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根据学生的要求理解词语,注意不要孤立得解释,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

       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课件)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

       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指导。】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

       (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洪水的资料片。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

       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 ④ 你怎么评价鲧?

       【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A.治洪前:

       句子: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住“走遍”“摸清”“引洪水入大海”等词语,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水开始::

       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才赢得人们的相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水过程: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b.参考资料:

       三过家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D.治水后:

       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E.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④小结: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三、拓展升华

       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

       一、领悟写法 1.引言: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那么课文中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是离奇的想象? 2.交流。

       (让学生抓住主要情节谈出感受,例如: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出事”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3.小结: 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xiexiebang.com

       二、讲述故事。

       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注意讲述后的评价与鼓励。】

       三、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三过家门》的故事。

       板书设计:

       1.鲧禹治水

       鲧

       偷宝物

       治水前:

       走遍

       摸清 禹

       治水开始:

       亲自

       率领

       治水过程:

       大山横当

       烈日当空 毒虫猛兽

       天寒地冻

       治水后:

       安定幸福

       勤劳 智慧

       勇敢

       奉献

       坚毅不屈

       万众一心

       课后练习: 1.读写词语。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2.用词造句。

       继承—— 推举——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___________到了晚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神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补充建议:

       1.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2.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加深对鲧禹治水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

       3.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教师相机的引导,点拨,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4.注意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读出对大禹治水的敬佩,体会大禹的智慧、勇敢、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