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转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多么伟大呀,圣人之道!洋洋大观,发育万物,继天立极。充足富裕,大的方面有三百,小的方面有三千。都供后人都实践施行。所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定的品德,是行不了圣人之道的。
从第二十六章以下,子思一面赞颂圣人之道,一面也继续阐述中庸之道的发挥问题。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慧,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朱子注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这则是强调既尊重固有的德性,又重视问学的积累,要求达到最高境界,又要保持中庸的原则。这里的“致”、“尽”、“极”都是动词,相当于“尽性”之“尽”、“致中和”之“致”。其实,这里的“道”亦为动词,应理解为“尽由之”。从明哲保身等角度看,君子也是需要仁智勇齐修的。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此处似乎说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抱残守缺。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
,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徵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者也。)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知天、知人,知其理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所以君子之道,从其自身的善性出发,从平民百姓那里检验自身的德行,用上古三王的言行考校自身的言行,独立于天地之间又不违背天理民意,与自然造化合拍,即使百世以后圣人复起了,自己的言行还经得住的考验。与自然造化合拍,是懂得了自然的规律;自己的言行经得住历史考验,是懂得了人情世故。所以君子的举动就成为天下世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行为是天下效法的楷模,他的话就是天下的法则。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孔夫子追崇尧舜之道(远),宗守文王武王之礼法(近);上应顺自然法则(时),下崇尚因地制宜(空)。譬如天地那样,地因博厚而无不载,天因高明而无不覆;又譬如四时那样交替运行,如日月那样日夜交互着明照大地。这里赞颂了圣人之德,继天立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朱子注曰:悖,犹背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见上文取辟之意也。
在“化育万物”的东方观念中,人类和社会、自然是一个大的生活共同体。所以,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应该“并育”而不相害,世上的各种“道”和思想、主义应该并立,使人类具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因此,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但这里提出的“不同”,并不是互不相关,各种“不同”因素之间,必须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和”在中国是一个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并非融合为一)。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
“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在中国,儒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立论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内探讨如何和谐共处的问题。“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庄子的最高理想是“太和万物”,使世界达到最完满的和谐。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德伦常观念,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义臣忠”等双方面的行为规范,力图找到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和适度。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它必须在和谐、适度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在“适度”的基础上,不断开放,不断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乐黛云语)在这里提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著名命题。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相生相克,相克相生,最终都将融入大道之中。它强调万事万物的同一性,不承认有绝对的对立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不会承认那种不可一世的仇恨和歇斯底里的疯狂。须知只有小人当道,才会竭力紊乱纲常,以其偏激,掀动人们的迷误与仇恨,将其导入一场又一场你死我活的无情争斗。我们做人,不能这样气急败坏,应该努力效法、遵循圣人之道,协助维系宇宙间的内在合理性与平衡。一个有道的人,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天地间的一切都能和谐有序,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兼收并蓄,允许别人用自己的理性、良知,独立地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胸襟与气度。(张景岗语?)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朱子注曰: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辩也。此处阐述并赞颂了圣、仁、义、礼、智五德的具体内涵。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只有天下至诚,才能够理清天下的主纲,建立天下的根本,懂得天地的化育。难道还会依靠外物才有所成就吗? 朱子注曰: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岂有所倚着于物而后能哉。
此章通过现象进入本质,强调穷理尽性。尽物性可知天,知天更知物;悟到自然一本散布万殊,万殊归一本,万事万物一了然。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经》上说“穿了漂亮的锦衣还应该罩一件外套”,也许因为讨厌它太耀眼了。所以君子之道,默默地进行却一天天显著;小人之道,像电光一闪却一天天消失了。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着,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朱子注曰: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古之学者为己,故其立心如此。尚纲,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淡、简、温,纲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远之近,见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著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此章赞颂了君子之德,实行中庸而在平凡中逐渐近道的过程。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朱子注曰:承上文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此处承接上节,照应首章之“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而又阐发之。
在这个部分中,对孔子的中庸之道赞扬备至。曾言仲尼远宗尧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广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时,光明如日月。具备圣(聪明睿知)、仁(宽裕温柔)、义(发强刚义)、礼(齐庄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足以有临、有容、有执、有敬、有别。言其大,则渊博如天;言其深,则渊泉如渊;言其用,见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扬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能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待责罚而民白化,以致“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万物,达到无声无臭的崇高境界。
应该说,《中庸》的思想,博大精深。她在一定程度上也融合了老子的《道德经》的观念,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能通融其他学派的思想观点,这是儒家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儒家之精髓――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取其中而用之的结果。她不象其他学说或宗教“有我无他”,而是具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我们要学习、要继承、要发扬光大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必将包融各种外来文化而再次辉煌的生长点!
因此,《中庸》(还有《大学》)应该成为我们中小学的必修教材。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中国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学习为人处事之正道:力求避免“过”与“不及”,固守在“激进”与“保守”的中间。最大程度利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精神资源,为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中国新文化打下功底。************** 跋 ***************** 杨庆中先生认为: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第二篇:高校课堂反思——极高明而道中庸
高效课堂反思——极高明而道中庸
五月初的南宁已是暖意融融,校园里的红花绿叶开始争奇斗艳,习习春风吹醒了沉寂一冬的思维。高效课堂节再次拉开帷幕。回首新课程改革的这两年,从摸石头过河的忐忑,到高效课堂无法常态化的困扰,至今天的信手拈来、甚而给兄弟学校传经送宝,虽疲累未敢忘忧学生。“厚德、尚实、勤勉、报国”这八个字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美丽知性聪慧的滕春华老师毅然担起领路人的重任,课题定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关于高效课堂作课教师的讨论终于尘埃落定。
今年高效课堂节的主题是“评价反思·高效课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师表,吾辈亦当且行且思:“为人师者而不尽职乎?站三尺讲台而不传道授业乎?传不高效乎?”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传承,过往的教训得到借鉴,未来的方向逐渐明朗,不断反思已成为我们逐步前行的最好方式。
一、高效课堂是这样“磨”成的
1、感悟高效:寓教于例,让深奥的知识走出高阁
思想政治课堂接地气、有活力,就必须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滕老师从调查学生的民族状况入手,到2022年全国人大的“最炫民族风”,逐步展开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课主题: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以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脉络清晰:探究一,《微博里的争论》,人口普查不足3000人的珞巴族也拥有一名人大代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我们应如何看待?探究二,珞巴族的居住地墨脱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然景色秀美、资源富足,我们应如何帮助其发展,有何意义?
从导入开始就把学生带进民族的世界中,通过对珞巴族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层层推进,在不觉间达成教学目标。课堂练习的最高境界是以练代教、“巧练”无痕,让学生感觉不到那是在接受训练,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思维的体操。滕老师通过“知识连连看”、判断对错等让学生及时巩固了知识,同时还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特别提醒”。整堂课让人如沐春风,遗憾的是,依然教师主导的传授型课堂,存在教师包办代办现象。
2、放眼课堂:“精神助产术”,助推课堂高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彩的教学过程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推理剧,不断地设置悬念,刺激你去思考、探索、解惑,让人欲罢不能。而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正如杨宗纬在《洋葱》里唱的:“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政治教学就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拨开迷雾,才能探寻知识最深处的秘密。
滕老师的课堂,一是语言生动,娓娓道来;二是逻辑清晰,循循善诱,引出真知。整堂课以递进式的问题层层推进:“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珞巴族作为全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是否应该有全国人大代表?”到“我们是否应该帮助墨脱县的发展,该如何帮助其发展?”卢老师与邓老师都表示,课上教师不能包办代办,课堂要高效就一定要让学生说。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一层一层剥开认识误区,最终引出确知的知识,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的“精神助产术”教学法。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传统“满堂灌”的课堂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型课堂转变。这不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还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质疑等方式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把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辨的学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3、回眸反思:用加法备课,用减法教学,高效是本真
高效的课堂源自于精心的准备。用加法备课就是备得越细越好,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课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力水平和知识储备;广泛搜集课例、习题,精心设计教学案,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然而,走进课堂的教学,则是简洁越精练越好。因为课堂上的生成会占用部分原定预设的教学时间,所以用30分钟的预设时间备40分钟的内容,让学生的生成来书写那10分钟的空白。备课所预设的,也不都需要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如果发现学生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或者学生的发言超前于预设,则预设中的内容,当舍则舍,有舍才有得。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关于民族的知识,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一课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滕老师根据大家的知识储备,以珞巴族贯穿整堂课,中间穿插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是否违背民族平等?”等问题,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实现对知识的总结升华。但是选用的材料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喧宾夺主,所以我们要用加法备课,但是用减法教学,高效才是本真。
二、高效之路,我们何去何从
日本的一位禅师南隐对来向他求教的人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这就是著名的空杯理论,我们只有以空杯的心态才能去学习新的事物,接受新的理念。与传统政治课相比,新课改环境下的政治课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面对这些改变教师要如何才能跟得上课改的步伐,提高课堂实效性呢?
《中庸》里有一句话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他认为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我们既要尊重固有的德性,又要重视问学的积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对高效课堂的最好回答。
有幸听过北京一些名校的老师上课,课堂的开放性和思想性很强,这样的课堂才不会是枯燥呆板的,而是深刻、趣味性并且生活化的。政治课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首先是信息量特别大,随时关注时事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其次是内容很丰富,从政治、历史、艺术到哲学,所有这些都被运用到政治课堂中;然后是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以往的政治课堂大多是老师的一言堂,而现在是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个个活动自己探究知识,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可感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进而生成知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能够把深刻的道理通俗讲是本事。
通过高效课堂的反复研磨,我深刻地感受到,一节高效的课堂应具备如下因素:
(1)以学生为主体。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应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许多年青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包办代办,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害怕学生答不出来,甚至是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开始自问自答。一位老教师曾告诉我:“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大胆地让学生说,不要害怕课堂失控。”学生思维的可开发性、可塑性非常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选材要遵循“三贴近”原则
秉承新课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关注的焦点、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典型、趣味性兼具的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提问的有效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一堂课的好与否,与问题的设置有莫大的关系,问题设置不好,学生没话可说,或者不知老师想问什么,更不知该怎样回答,影响了课堂效果。所以课上的问题应当让学生想说、敢说、愿说。这就要求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知道哪些问题需要问,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从学生认知角度来提问,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课堂上老师应尽量避免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既有话可说,且有话愿说。
(4)适当的留白
常见这样的课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可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往往三两分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成果的交流展示。学生还未来得及形成个人见解,又如何能够进行思想的碰撞?如果我们能给课堂适当留白,就可能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空间,让思想波涛汹涌在这留白中呈现。我想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可能会更有见地,更有成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我想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舒展,因为,有些知识,在学生慢慢地品悟中会自然生成。为人师者,多一分耐心,多一些等待,适当给课堂留白,也许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既博且专,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对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都应当有所涉猎,还要随时关注时政要闻,努力实现教学资源与课本的和谐,恰当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要领悟教学中的艺术,就必须深刻剖析日常教学中的不足,思考解决的对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韩愈的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依然在耳边回响。为人师者,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站好三尺讲台,上好每一堂课,为教育添一丝光一分热。一份春华,一份秋实,付出才会有收获。高效课堂是属于有准备的教师的!
第三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摘要:一个学校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这个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又决定在师资管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创建能够培养教师自信心的激励机制,激发其主动性。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师资队伍
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职能,即以高质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及自身发展的战略性工程。
下面本文就学校师资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师资管理的含义 师资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体教职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每个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各种决策的制定,而决策是学校师资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有目标性、可行性、动态性、人本性等特征,这几个主要特征为学校决策时的准绳,是学校决策科学与否的试金石。
二、师资管理的现状
学校的办学质量涉及多方面因素,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核心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权力的逐渐下移和学校组织的日益开放,当前学校师资管理决策封闭性、集权式、简单化的弊端愈加凸显。
(一)工作激励机制的缺失 在现今,大多数学校师资管理工作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人忙的晕头转向,加班加点;有人闲得静坐打盹,喝茶看报。出现这种责任不清,分工不均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在师资管理中工作激励机制的缺失,这种工作分配不均将严重影响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曾指出:“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实现自己的目的,总是希望在获得预期的成绩之后能得到一定的奖励来强化已有的行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正确评价工作业绩是至关重要的。那种不看业绩,不论贡献,利益均沾,“吃大锅饭”做法,会严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只有制度明确,奖罚得当,分配合理,不搞平均主义,才能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教师目标机制的缺失 约瑟夫M.普蒂在《管理学精要》指出:“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来决定,没有积极的态度,就不大可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目标机制,就是当员工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给予他实现其目标的机会,促使他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最大潜能地发挥他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的最高需求,作为学校管理者,下属实现目标后,管理者要兑现承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组织的重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尊重,获得事业的成就感。通过事业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良性竞争机制的缺失 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侧面。人人和睦,真正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调动起来。现实中,由于现行的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校园里人人自私,人人自危,感觉始终处于你争我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状态中,如此现象是学校管理中的障碍之一。
三、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鉴于新时期中学学校管理变化的需求,针对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共性弊端,笔者结合本校实际,在学校管理方面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切身利益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工作积极性,大力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作为管理者,校长要通过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引导其向前发展,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冲劲。
1.提高教师职称比例。笔者所在的学校现有500多名教师。这些教师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其中有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7人,国家级骨干教师9人,省市级骨干教师90余人,高级教师203人。拥有一支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管理高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那么,如何安顿好这些老师,使之安居乐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学校管理层一直努力探索。
学校以海口市2022年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调研,摸底排查,掌握情况后,决定以教师职称为突破口,把学校高级职称的比例,由25%提高到32%,至2022年争取提高到35%,中级职称教师达至75%,此外,通过向上沟通,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研究现行政策,利用好政策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为教师解决评聘结合后带来职称评审困难,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2.解决教师安居问题。俗话说安居方能乐业。因为寄宿制学校经常有晚修,若教师住宿远离校园,上下班会非常不方便,所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迫在眉睫。学校通过对教师的住宿情况进行摸底,基本上每位教师都安排了休息间,解除了上班路途的劳累。此外结合市教育局的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住房补贴的申请等措施,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为教师解决房产证办理等住房的历史遗留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增强教师工作硬件。我校早在2022年就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所有教室、会议室均配有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电教楼、体育馆、练功房以及学生的饭厅,宿舍,均配有电视、空调、电脑与各种功能现代的设备。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设备先进,器材齐全。各教室也配有多媒体设备,基本上一人一台电脑。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的校园网络已经完成。
如今大部分设备已经老化,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每一位教师更换新电脑和所有旧电教设备,办公桌椅也全部更新。此举赢得老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大大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美化教师工作环境。我校被评为海口市“花园式学校”。校园功能齐全,绿树成荫。或有林荫大道纵横前后,或有芳草幽径蜿蜒左右,更有八、九株百年大榕树,环抱一处,树冠如云,绿荫匝地,上有小鸟啁啾,下有石凳怡然,别是一方好去处。漫步校园,如入园林,诸多景致,相映生辉。
时恰逢学校迎接一级甲等学校复评之际,学校决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更舒适、更和谐,文化气息更浓郁的教师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工作幸福感,进一步美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二)完善制度建设,教师管理严而有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有了制度才会有章可依,才会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工作氛围。才能实现学校的愿景目标。制度乃一所学校的法,只有依法治校,学校才能形成正气,也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只有人们自觉地遵守制度,学校才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在执行制度时,要提倡规章制度第一,领导个人第二。在学校,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这是创建学校文化的根本和前提。
我校为了公平公正评价教师,专门制定了《教师量化考评办法》。职称评聘时实行竞争上岗,比如:评职称就需要给教师量化打分,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分为硬件分(职务、获奖职称等)、软件分(工作态度、纪律、工作能力等)、然后才是专业技术的评分。
这样有了制度的约束,就避免了消极怠工、层层推诿的工作现象。
(三)强化师资队伍,激发教师工作潜能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狠抓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一贯的工作思路,也是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师是学校财富,是学校最有价值、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因此要想办一流学校,就得培养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我校的具体做法:
1.积极打造名师工程。一是学校明确要求加强对校内已评上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荣誉的教师的管理,制定骨干教师深度培养和管理制度。并单独特级教师、8个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助推站设立办公室。二是多方筹划,利用校园网站、省市各级媒体,对我校现有名师进行推荐、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名师的知名度、影响力。三是创造条件,分批分层次推选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交流研讨,并在培训或外出考察等回校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介绍省内外知名学校、知名教师的先进经验等。四是与办学实力较强的兄弟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学期派4到10名骨干教师交流到对方学校跟班学习,同时与他们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以促进我校骨干教师更快地成长。五是发挥现有名师的带头作用,带领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课题的研究。学校在教师中积累后备力量,为名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创设和谐浓厚的研究氛围,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加快我校名师梯队的建设。
2.努力推动青蓝工程。我校自2022年扩建以来,教师、学生人数发展势头迅猛,短短10年,教师人数从原来的15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名专任教师,因扩招等多方面原因,学校的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0%以上。
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相当重大,是重点培养的群体,我们具体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学校提出了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成为教学骨干”的“1、3、5工程”,具体来讲就是建立青年教师一年上合格课,站住讲台、三年要上优质课,站稳讲台、五年争取上示范课,站好讲台的长效机制。
二是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式的传帮带制度。学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胜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由新教师拜有经验的老教师为师,确定师徒结对子进行帮扶,并签订帮扶活动协议书,对不担任班主任的,安排为副班主任,或者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拜有经验的班主任为师,进行跟班学习,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在“以老带新”的环节,学校规定指导教师要从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等多方面认真示范,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每学期到堂听课并评课不少于6节;青年教师必须先听课再上课,上课前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上课设想、步骤,由指导教师在教案上签字认可后方能上课。同时,要求青年教师不拘泥于学科和听课对象,力求博采众长。
四是努力创造青年教师成长的有利条件。省内外、市内外举行的各种优质课、说课、课件制作、教学技能等比赛,学校优先推选青年教师参加,使之在各种竞争中得到锻炼。
五是教研室制定优秀师徒评价细则。学校在每学年结束时根据考评评比出全校十佳师傅、十佳徒弟。在每年的外出培训、跟班学习、学科年会、国培计划之中,学校对优秀师徒予以优先考虑,优先选送优秀师徒外出参加培训、学习。
四、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中,师资人才越来越成为学校生存发展及更好地服务社会职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正确实施人本管理,全面考虑教师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要,这既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稳定和发展师资队伍的现实需要,也是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学校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要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因为教师的未来决定着学校的明天。
第四篇: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贞而不谅”
尽管没有完整地读完《论语》,但对于《论语》里边的一些经典的语句还是能够烂熟于心的,今天要谈的这句“君子贞而不谅”就目前而言,可以说是给我影响做大的一句话了。
何谓“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贞而不谅”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一般的解释是:君子坚定操守,但不必拘泥于小信。贞,本义是指卜问、占卜。其意(形)坚定、有操守。谅,本义指诚信。其意(形)诚信、信实。这段话似与孔子一贯主张的守信有些不同,孔子不是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吗?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诚信是维系社会相互交往的重要道德标准规范,也是儒家竭力推销的核心价值观念,那么为什么又变成“不谅”,可以不守信呢?
关键在于一个“贞”,为贞可以不谅。关于“贞”和“谅”,有很多的解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就解释说:“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解释说:“贞者,存于己而不变。谅者,求信于人。贞自可信,不待于谅。”尽管很喜欢钱穆先生,但就这一句话的解释,我更倾向于朱熹的解释。儒家虽然讲诚信,但这不是绝对的,诚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孔子并没有把目光紧紧局限在诚信上,在孔子看来,还有比诚信更重要的,或者说诚信只停留在“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在这里,孔子对君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所谓“贞,正而固也”说的是一个人坚守正道、真心是要做到永不改变的,这也接近于钱穆先生说的人不能欺骗自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诚信是可以退居二位的。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也就是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可见亚圣孟子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这个“正道”、“道义”,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在我看来,唯一能够坚持不变的东西莫过于信仰了。为了自己的信仰,或者是自己所坚守的自己的一套行为处事的原则,可以说,放弃了很多,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它,就要义无反顾,勇敢的去面对。
这两天在刻印章,室友看见了,想让我给他刻一个很奇怪的日本动漫(他很喜欢日本动漫)里的人的名字,我当场就给拒绝了,而且送给他一句话:“君子贞而不谅。”另一个室友听见了,反问了我一句,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我没有任何思考,没等他说完就直接说不行,而且声音很大。
可能会有人感觉我这个人书是不是看多了,怎么也像孔子那样这么迂腐,不就是一个印章,至于吗?不错,就是一枚印章,何必呢,但我想说的是,这是我追求篆刻艺术,以及书法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任何人都不能碰的,即使是我最好的朋友。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算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它不仅仅是在石头上刻几个字,用鲜红的印泥印出来图个好看。刻,仅仅是一个形式,作为一门艺术,它所要追求的是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含义,这个含义就体现在篆刻的内容里边,没有了其中所包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内核,篆刻,甚至书法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说,对篆刻的内容是十分讲究的。我虽然不是一个艺术家,仅仅是喜欢而已,但对书法、篆刻的喜欢,早已转化成自己心目中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这种神圣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的。就我而言,是绝对不会刻哪些古怪的字的,尽管刻得很差,但这一份赤子之心是纯洁的,绝对不会用非常低俗的或者是不符合传统(这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尽管也有人在刻,也刻得很好)去迎合某一类人的需要,即使是最好的朋友。
事后,跟室友道了歉,向他解释我的苦衷,我能理解他的心情,也请他理解我的心情。在这里,也再次向我的室友道歉。
这之后,想了很多,也许这样做是不对的,刻一个印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干嘛一定要这样无情?也许自己没必要这么认真,也许室友早已忘了这件事,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次是一个室友,下一次很可能就是一个朋友,再下一次,等所有朋友都走完之后,也许再没有下一次了。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的这一生,能够结识一些知心的朋友是多么的不容易,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认识的“朋友”不多,再这样固执,大学以来,就真的没有朋友了。有时候真的好想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一起谈一谈心、散散步、聊聊天;好想有一个懂你的、关心你的人,可以无话不说,尽享友谊的快乐,但这样的人太少了,高中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但到大学,自己完全一个另类了(还好有书在)。
也许是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太高了,大学中好多人说自己的收获时,提到的最多的就是认识了好多朋友,但在这方面,我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只能感叹在大学里找一个知心朋友真的太难了。但难归难,没有了朋友,还有书在,如果真的有一天连书都离我而去,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有关如何与人相处的,《论语》里边讲的太多了,但唯有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深。现在才发现,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多么难,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起码的底线还是不能触碰的。尽管很看重朋友,尽管希望身边时刻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尽管希望与更多的人交流,但在信仰与原则面前,任何人就要退而求其次了,尽管很多人不喜欢听,尽管因此会失去很多朋友,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原则,朋友又算什么?
这既是自己对朋友的理解,也是对“君子贞而不谅”这句话的理解。
突然发现,有自己追求的东西是多么的幸运,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尽管有苦有累,也要承受孤独与寂寞,但无论如何,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做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一切的准备,不能做到的,也只有“听天命”了,不管怎样只求一个心安。
连续两天刻了8枚印章,最后一枚,也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枚就刻了“君子贞而不谅”这几个字,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也为自己再确立一个行为处事的原则吧。
第五篇:务本而后生道
赤峰市巴林左旗
隆昌地区中学简介
隆昌地区中学于2022年10月根据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并而成,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986名,教职工123名。有标准的理化生多功能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校园闭路电视等设施。学校确立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倾情打造花园、学园、乐园式学校。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思路。即树立两个有所发展的教育思想: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打造三种组织类型:学习校园,和谐校园,人文校园;遵循三种管理原则: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构建两种教育教学模式:“推行成功教育,构建绿色生态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自我管理,互赖双赢”的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一个发展目标:办人民满意学校。
学校在“让每个学生都发展”的教育思想引领下,确立以人为本,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仅仅三年时间就获得: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寄宿制学校管理先进单位” 赤峰市教育局授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先进集体”、“赤峰市素质教育先进校”; 市团委授予“赤峰市优秀青年先进集体”;巴林左旗教育局授予“体育活动优秀学校”、“课改工作先进集体”、“宿舍管理示范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巴林左旗团旗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女排荣获全旗冠军,全市亚军。承担全旗“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和承担全旗初中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共接待外地和本地多所学校壹千多人次来我校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