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第一篇:《新闻学概论》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二是根据新闻发生地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三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四是根据特定的报道要求和报道形式,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2、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根本依据和源泉,也即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这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决反对新闻造假或新闻失实。
3、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
1、记者采访;
2、通讯社电稿;
3、公众来信来稿;
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4、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新闻来源必须符合新闻本源的要求,新闻本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来源。两者的区别:新闻本源问题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新闻本体的一种思考,而新闻来源则是从专业意义上对新闻材料出处的一种描述。西方新闻媒体一般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5、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客观的陈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言论和行动,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包括一切具体细节,都必须用准确的文字作真实的交待,不得虚构、夸张和粉饰,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真实性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真实;二是总体真实。
6、新闻的新鲜性:只有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经验,即一切能给人们带来新消息、新意见的具有新意的新鲜事实才有资格成为新闻。新鲜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事实要新;二是报道手法要新。
7、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如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播,新闻就会成为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新闻报道总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传播给公众。正确处理“及时性”与“时宜性”的关系、“抢”与“压”的关系。
8、新闻的公开性:真实、新鲜的新闻事实只有公开报道出来,为公众所知晓,为社会所承认,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媒体制作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真实性使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鲜性使新闻区别于历史,及时性使新闻区别于普通信息,公开性使新闻区别于情报。
9、新闻法治: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10、五要素说或六要素说: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主要人物(何人,Who);新闻事件(何事、What);事件发生的时间(何时、When);事件发生的地点(何地、Where);事件发生的原因(何因、Why)。以上俗称五W。六要素是指再加上一个H,即事件发生的过程(如何,How)。全能型导语即五个W和一个H的高度浓缩。新闻要素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从而保持新闻的具体真实。二是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三是有助于编辑进一步核对新闻事实,及时发现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1、硬新闻:所谓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重大信息的报道。这类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可以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它有两个严格要求:一是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二是报道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12、软新闻:所谓软新闻,多指关于社会、市井、风俗、民情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的报道,也包括带人情味的特写。软新闻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其主要功能是为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时间性不强,但特别讲究写作技巧。
13、新闻选择:所谓新闻选择,就是新闻从业者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和挑选,以确定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行为。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新闻就是挑选事实的艺术。采访、写作和编辑这三个新闻制作的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是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法规标准。价值标准包括: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14、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的“五性”: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15、新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说法。它是新闻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二是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孰主孰次;三是迅速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为读者所关心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四是迅速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有关,从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一是靠理论的积累,二是靠实践的锻炼。
16、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17、新闻事业:所谓新闻事业,即专业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从新闻事业社会属性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新闻事业概括为:运用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及其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新闻事业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人际新闻传播活动,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二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三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四是拥有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专职从业人员;五是面向社会大众,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18、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及其组织者运用舆论对社会运行中一切有害现象进行批评、督察、预警的行为。舆论批评(表层位置);舆论督察(主导位置);舆论预警(深层位置)。
19、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传媒为主体进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1、新闻舆论监督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新闻舆论监督是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
4、对新闻传媒自身来说,也是履行社会职责,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的手段。
20、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指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的行为准则。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共产党对于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的总的看法,它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最早明确提出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是列宁。1942年,中共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新闻报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二,政治上正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进行舆论导向。第三,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各级党的机关报和各类新闻单位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新闻单位除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外,还必须遵守宣传纪律。在党领导之下的所有新闻单位,所有新闻事业中的党组织,所有在新闻事业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都不允许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公开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定、指示的报道或言论。有不同意见,应按照党章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党组织反映。
21、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有两种含义: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社会舆论特别是作为社会舆论主体的公众。
22、新闻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就是以新闻媒体为实施主体所进行的舆论引导。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一是要用受众信服的事实说话,充分发挥事实的作用;二是要在真实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言简意赅的解释点评;三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四是要在与受众的平等交流中实现引导。
23、邮发合一:自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实行的是“邮发合一”制度。其主要优点是:节约资源;布点全面迅速。其主要不足是:一是增加了一道中介环节,不但提高了报纸的发行成本,而且导致报社生产、销售之间的脱节;二是读者的订报费不能及时回笼,使报社缺少必要的流动资金。
24、自办发行:1985年,河南《洛阳日报》因为发行质量和费用问题与本地邮局交涉未果,率先打破了30多年一贯制的“邮发合一”制度,实行自办发行。此后,自办发行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报刊发行的两个主渠道之一。
25、广播收听率:计算受众中广播听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
26、电视收视率:计算受众中电视观众所占比例的一个概念,一般可用百分数计算。决定收听率和收视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有四个:一是节目的质量,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决定因素;二是节目安排的时段;三是声音或画面的质量(清晰度);四是节目编排的技巧(如要考虑地域文化因素等等)。
27、频道专业化:是目前国际电视传播业发展的一种明显倾向。电视频道专业化,指的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模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一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的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从全部是综合频道发展到将要大量出现的专业频道,是中国电视业进一步面向市场跨越的一大步。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如中央电视台除CCTV-1和CCTV-4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外,其余频道全部走专业化频道的路子。频道专业化的步伐在我国省级台和城市台走得也很快,许多台都已经开办的贴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音乐频道、外语频道等。(来自百度)
28、资本经营(资本运营):所谓资本经营,就是将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视为可以经营的资本,通过兼并、合并、收购、重组、控股、参股、投资等形式,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行为。资本经营的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各种合法融资渠道,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所需资金,以保证媒介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通过合理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按照最优风险收益比率,盘活资本存量或将闲散资金投向市场,增加收益。我国媒介进行资本经营的意义:第一,帮助媒体盘活可经营性资本,激活媒体的无形资本,扩大媒体的品牌价值,使媒体资本迅速增值,实现媒体的超常规发展;第二,帮助媒体克服产业结构单
一、经营空间狭小、利润来源过于集中的弊端,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第三,帮助媒体改革和完善经营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采编与经营两分开,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第四,帮助实力强、效益好的主流媒体兼并实力弱、效益差的小媒体,促进以市场手段为主来治散治滥,以资本为纽带来实现传媒业的跨地区、跨媒介、跨行业发展。
29、传媒集团化:传媒集团是适应市场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它在“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又跨出了一大步,表明传媒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可以理解为近年来新闻改革的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质性进展。传媒集团化发展的意义:一是可以整合传媒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使传媒更好地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部分传媒集团通过上市有望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快了中国媒介市场的整合,提高了中国媒介市场的集中度。
30、新闻自由:16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中提出这一概念。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和接受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它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新闻自由在本质上应该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公民不受限制地传播和接受新闻的自由,而绝不应该仅仅是新闻媒介的自由权。可是,作为个体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保障这种权利,这种权利常常必须借助于新闻媒介(事业)的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才能得到兑现。因此,新闻自由就同时涉及到公民个人与新闻媒介两个主体。
31、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该理论是在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方传统的、典型的报刊理论,在二次大战前的几百年中一直具有较大的市场。它认为:报刊活动不应受政府控制,记者可以自由采访,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不管其内容真伪,因为公众有理性对此进行鉴别;报刊作为理性的产物,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可以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行而成为“第四权力”。这种理论强调“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市场”,但不注意提供可靠的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界限。所以人们指责这一理论只是一种动听的口号,在现实中不具备真正的基础。实际上,自由报业的发展恰恰造成了观点自由市场的消灭。这是因为,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与大报竞争,最后只能被淘汰兼并。丧失了报纸的所有权,也就失去了发表意见的自由。
32、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并未完全抛弃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多家观点,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或限制。它是1947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中提出的;1956年,美国新闻传播学家施拉姆、赛伯特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使之完整化和系统化。社会责任论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的报刊,对社会承担公众通讯工具的主要职能,这种责任是其业务政策的基础。它的责任表现为:在传递消息时,应真实全面地叙述所发生的事实;在交流意见时,应表现并阐明社会目标和价值。为了确保报刊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政府应当干预报刊活动,“如果报刊不自动地负起责任,政府的权力将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强制它实行这种转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公众传播”。
33、新闻控制:新闻控制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的简称,通常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新闻控制的主体不仅有国家,还包括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新闻控制必须使社会规范被媒介人员“内化”,从而达到积极控制的目的。新闻控制的形式:按控制的途径,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前者是新闻自律的一种方式,后者即新闻他律。按控制的手段,可分为经济控制、政治控制和思想意识控制等。按控制的力度,可分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按控制的层次,可分为对媒介组织的控制和对媒介人员的控制。
34、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才能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3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
36、知察权:又称知晓权、知情权、了解权、采访权。在民主社会,公民的知察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闻传播者的公开报道才得以实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行为--收集、核实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活动不受阻碍,政府、公务员及一切有关方面人士不拒绝提供公民依法应知晓的信息,是知察权的主要内容。凡政府、公务员及有关人士有意扣压公共新闻信息,或有意传播虚假消息,便被认为侵犯了这项权利。
37、秘匿权:又称“取材秘密”、“消息来源秘密”、“保护新闻来源”、“保守职业秘密”,指新闻传播者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有的国家为确保真实报道和司法正常进行,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在取证程序中新闻传播者不得行使秘匿权。
38、新媒介:“新媒介”永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所说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核心的互联网等。
39、受众: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传播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40、核心受众:按传播对象的重要性,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虽然新闻媒体在总体上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但每个媒体以及媒体上设置的各类栏(节)目,都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个性风格,这是针对并满足某些相对比较固定、明确的受众的。
41、受众定位:所谓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节)目的核心受众的过程。在核心受众的确定过程中,着重要考虑四个因素:一是受众的区域定位;二是受众的职业、身份定位;三是受众的年龄定位;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定位。
4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4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4、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45、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46、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47、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48、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49、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50、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5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52、广播的特征?答:一迅速及时,时效性强;二突破空间限制,渗透性强;三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缺陷:一瞬即逝,过而不留和顺序收听,不能选择。
53、电视的特征?答:一是视觉为主,视听兼备;二是现场感强,可信度高;三是近距离观赏,亲切而自由;四是综合艺术,兼容并蓄。缺陷:除瞬间即逝,选择性弱之外,还包括它不大容易用画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许多背景材料,电视画面难以展示;其次是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记者赶到现场已经时过境迁,无法拍摄,即使现场拍摄,有的精彩场面稍纵即逝,抓拍不到就无法以重现。
54、互联网的特征?答: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交流方式和交往平台,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二是信息交流资源的分散性和共享性;三是信息交流方式的交互性和综合性;四是信息交流活动的协同性和实时性。
55、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点?答:大容量,高速度,立体性,互动性,选择性,全球性。缺陷: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由于大量信息垃圾的存在使人们在网上搜寻有用信息的效率降低。另外,在传播内容上网络媒体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抄袭,复制现象严重。再如在信息管理上由于管理的成本南宁市,技术难度过大,网络新闻的有序局面尚未建立。另外还有带宽瓶颈等问题。
56、受众意识的树立?答:首先要求传播者明确传播关系构成中,传播者对受众的依赖关系,受众越多其影响也就越大,传播的效果就可能越好。其次传播者既无法选择受众也不可能用任何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压力迫使受众就范,只有尽力改善传播质量以赢得受众的支持,对此传播者必须注意要了解受众,传播多样化,传播内容通俗易懂,传播形式生动活泼等。
57、如何理解受众需要?答:首先受众需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人为设定。其次受众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再次受众需要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无限多变性,虽然它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并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精神感受方式的影响,新闻受众对新的传播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者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勇于创新,以更为新颖,更为贴近受众的方式传播新闻。
58、受众满足的过程是怎样的?答:一,受众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受众心理过程的总体来看,它是由接收-寻求,被动-主动这样相反相成的心理活动啮合而成的一个有机过程。二,新闻受众处于新闻传播过程的终端,受众处于接收地位,是一个相对被支的角色。但是受众是一个个充满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迫切的需要对新闻信息作出鉴别和理解。于是受众由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变为新闻住处的寻求者,而产生了由被动向主动的心理转化。三,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内容的寻求和对新闻媒介的寻求。一般来说,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倾向在起作用:求知,求新,求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主动寻求是在一定的接收范围内的寻求,而不是脱离接收者的特定位置去进行凭空创造,更不是代替传播者采集,选择事实来制作新闻。
59、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经历了几个阶段?答:三个,第一阶段是接触阶段,指人们开始允看,阅读或收听新闻;第二阶段是意义转换阶段,受众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接触到的新闻进行归纳分析,作出各种价值判断;第三阶段是接受阶段,通过意义的转换,其中的部分新闻住处为受众所接受,并对他们的决策,认识和行为等等产生明显或隐约的影响。
60、舆论的特点?答:首先它总是针对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因此舆论具有社会客观性,是社会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次舆论是以意见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因而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再次舆论是完全出自舆论主体的自发或自觉的行动。因而具有非强制性特点。最后在同一社会中舆论形态总是丰富多样且非常复杂的。
61、舆论与新闻的共同点与区别?答: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公开传播的,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作出反应。区别:首先新闻以传播信息为第一要义,它着眼于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而舆论是众人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特定事实所表示的意见;其次新闻要以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反映事实,报道事实的真相,而舆论则带有鲜明突出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再次新闻寻求受众的共同兴趣,传播得越广泛越好,追求无差别的覆盖面,而舆论的传播则具有一定的影响企图,而且是在利益相近的人们中间传播,其范围往往被利益,地位,观念所框定。
第二篇: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2.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3.出版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4.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6.言论自由: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7.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行为。
8.隐私权: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9.新闻工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党政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10.新闻法治: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与手段。
简答
1.新闻法治应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P194
●新闻法治首先要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闻法治的法律基础是宪法指导下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应得到很好的执行。
●新闻法治的实现是国家机关通过对各类新闻主体权利、义务的具体调整而形成的。
●新闻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双重需要。
2.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P165
●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3.新闻报道的事实真实主要包含那四个方面的含义P39
●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P187-189
性质: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自由为前提 特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5.公民、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新闻工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公民、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6.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P60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媒体定位
7.简述我国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P195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立法、行政规章、司法解释
8.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P169-172
●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相结合●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9.新闻工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P105-107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立足于基本国情
●体现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10.简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P94-98
●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㈤论述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其报道或评论,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所谓的“分析定性”、“定罪量刑”,公开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公正性和权威性。媒体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出版自由干预司法,以道德评判代替法院独立的司法审判,其结果是误导公众,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同时也会曲解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导致新闻媒体角色的错位。
2.结合近几年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
这涉及公共利益与新闻价值关系的协调问题。对两者的具体协调要划清三种界限:首先,划清一般公民与政治人物的界限。政治人物的私人财产状况可以公开,其私生活中某些不良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不能算做隐私,政府官员家庭成员中涉及公共利益的私生活也不属于隐私范围。其次,划清普通公民与社会知名人士的界限。新闻媒体对社会知名人士的事业、生活情况的报道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但对其事业、社会活动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未经许可不能随意公开。第三,划清普通人在正常与特殊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隐私范围。正常情况下,普通人不与社会公共生活发生联系的,媒体要尊重其隐私权,对其违反法律或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公开报道不构成侵害隐私权。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更应以谨慎和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态度,做到没有新闻根据的、没有把握的,坚决不报道;对当事人不应公开身份和姓名的,不得公开;媒体刊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必须进行技术处理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考研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
※绪 论※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大众穿报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能看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
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第一章 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
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
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第二、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第三、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
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人体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第四、“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的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忠诚、工整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
第一、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what,when,where,why.第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第四、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上平经济的发展,报纸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4、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想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5、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特点是不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福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 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1665.11.16英国《牛津公报》(单页双面印)、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四开单张双面印)。
※第四阶段、周刊和日报的产生,因其整个过程工艺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使报纸正式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新闻事业。
6、广播电台的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么哦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7、电视的发展。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1953年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中国1958.5.1成立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
8、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情况: 第一、邸报。
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
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第二、近代中午内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本章重点:
l 16——18世纪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l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l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考查点:新闻体制定义、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制度看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西方报纸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为代表。
特点: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种体制,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为代表。
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宣传机构;节目严肃呆板。
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新闻媒介国家所有;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媒介;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比较复杂,特点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新闻媒介大多有政府政党背景;新闻媒介支持国家发展。l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②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③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④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l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 1)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现场感; 2)亲切感; 3)简洁明了;
4)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l 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了报纸多样化 考查点:报纸分类
1、从办报方针分
㈠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新闻为主。《人民日报》
㈡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速。《申报》、《每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㈢政治性的企业报——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
2、以报纸内容分
中国 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或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3、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
4、以发行范围分
①世界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等; ②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③地方性报纸《陕西日报》,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
5、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6、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和其他。
l 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考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1、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新闻
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 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立场、态度或观点
言论 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的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编后语、编者按:用简短的语言指出事件的要害,或作补充 新闻特写 新闻述评
杂交品种 调查报告 报告文学 杂文
2、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l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考查点:新闻教育史
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 ²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²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 ²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 ²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 ²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²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 ² 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本章重点:
l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l 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l 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l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l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l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l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l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l 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l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第九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本章重点:
l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l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一方面也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也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也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l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
媒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五项功能,都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核心受众,有边缘受众。基本组合方式:
1、信息 宣传 赢利型
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体。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属于此类型。
2、信息 赢利型
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亚类也很多。如:
一是提供各种各样全面信息的。《参考消息》《文摘报》等。
二是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等。
3、消闲 服务 赢利型
大众化通俗媒介和节目属于此。《太阳报》等。
4、知识 赢利型
我国的科技报纸属这类。
5、纯宣传型
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此类。l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² 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估计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第一阶段:40年代以前早期强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魔弹论”(“靶子论”)。第二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的中期的弱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第三阶段:70年代开始的适度效果理论,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
²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
1、心理学角: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
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l 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
我国新闻事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江泽民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是: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 3)监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 4)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5)传播知识,提供全方位信息,做好服务工作; 6)做好对外宣传、报道。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本章重点:
l 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l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l 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l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l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l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本章重点:
l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l 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
① 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 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记者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②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l 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
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
①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②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③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
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是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的。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及时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
① 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的特点,有一定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② 新闻中的观点和事实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③ 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4、新闻指导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致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
5、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 ①图解政策的做法
②公告式和命令式的做法 ③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 表现在:在宣传某一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时,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与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在典型宣传中,往往强调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l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层含义: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①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②办好党报是新闻事业的关键,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③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④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报纸工作。l 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的探讨。具体表现:
① 揭露、打击破坏安定团结、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的做法; ② 大胆揭露职务人员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劣迹; ③ 及时发觉和批评各个领域中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④ 及时反映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
2、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新闻的舆论监督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3、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特点:权威性 典型性 紧迫性 重效果
4、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独立负责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5、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 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 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 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l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1、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2、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的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 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3、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一致。第十二章 新闻选择
本章重点:
l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l 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定义 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 新闻法则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①时新性 ②重要性 ③新奇性 ④接近性 ⑤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① 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② 针对性 ③ 普遍性 ④ 典型性 ⑤ 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l 新闻选择的过程 回馈② D A B C1 E F G H C2 回馈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管理和经营 本章重点:
l 新闻媒介的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宏观管理指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微观管理是指新闻媒介内部的自身管理。l 宏观管理——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和规则,是国家对媒介实行管理的依据。
新闻法规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又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各个国家的新闻法规,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新闻自由,这是现代国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新闻法规。
在防止滥用新闻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也对新闻报道作了一定的限制。共同的是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
国家安全法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诽谤法: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借机诽谤诋毁; 隐私权:与社会无关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事情。l 微观管理——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1、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私营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营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① 董事会领导制
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② 社会化领导制
特点:理事会有广泛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③ 政府领导制 特点:政府通过政府的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由它们再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
2、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媒介采用政府领导制,各级党委是新闻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① 社长负责制
特点: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② 总编辑负责制 ③ 行政负责制
3、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业务机构设置基本要求: 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分层授权,责权合一; 分工明确,反应神速。
4、我国新闻媒介业务机构
报社业务机构设置特点: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报社就有相应部门。l 新闻媒介的经营
新闻媒介经营的范围包括:报刊的发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质供应。
1、报刊发行是决定报刊成败的基本标志,是报社收入的重要来源。决定报刊发行量的因素有: 报刊本身的质量;发行范围,及发行范围内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发行竞争程度;营销手段的采用。
目前报刊发行的趋势是:公费订阅逐年缩小,自费订阅逐年扩大。
2、视听率、收视率是电台、电视台经营的生命线。决定收听率、收视率高低的因素有:节目质量、时段安排、声画质量、编排技巧。
3、广告是新闻媒介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的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广告定价是以发行量(收视率)、受众情况、版面位置(播出时段)等因素决定的。发行量(收视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4、媒介经营的基本理念是规模经营,好处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新闻媒介集团化经营的好处: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人员可以合理流动,增加从业者积极性;资金可以合理调度;新闻、信息资源共享。第十四章 新闻工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本章重点:
l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的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献身的精神。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在现阶段,新闻工要熟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5)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唯真、唯实,不畏权、不为钱”。l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 第十五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本章重点:
l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l 媒介系统拥有的资源是信息,功能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l 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在于: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l 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第十六章 大众传媒与政治 本章重点:
l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l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1、发布政治信息
2、宣传政治主张
3、进行舆论导向 l 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2、参与政治决策;
3、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七章 大众传媒与经济 本章重点:
l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
l 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l 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收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不公正现象;
3、刊登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就业岗位。
l 中国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着力经营广告;
2、调整产品形态,扩容、创办通俗化大众报纸;
3、自办发行;
4、多元化经营。
第十八章 大众传媒与文化 本章重点:
l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象一致都是大众;
2、大众媒介的特点符合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都讲求“新”、“快”,电视最容易传播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有时追求感官刺激,正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电视的优势。l 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大众媒介特征相关: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
l 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l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1、大众媒介对文化的设限
大众媒介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大众媒介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大众媒介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2、文化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
第五篇: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1、指导新闻工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方法:
1、学习新闻理论要与新闻实践相结合。
2、学习新闻理论要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借鉴。
3、学习新闻理论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
4、学习新闻理论要把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吸收西方新闻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掌握:新闻学的定义、研究重心,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关系
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教学与讨论为主。新闻的起源、新闻的定义。新闻与信息的异同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教学手段以比较和分析为主)新闻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教学手段通过分组讨论形式学习为主)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教学手段以课堂讲解按新闻发展过程)
难点: 新闻的商品性与有偿新闻
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
新闻真实性:具体真实、本质真实,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的异同。关于“新闻与宣传”的讨论,舆论监督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四、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有三,一是真实,二是时新,三是公开。正是这样三个基本特性决定了它们与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以及内部情报的区分,也正是这样三个基本特性规定了新闻传播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真实性:
一般认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新闻报道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事实,即新闻报道的陈述必须有成真条件,报道天下雨,必须有天确实下雨做条件,不能无中生有,面壁虚构;第二,新闻报道反映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相符合,包括新闻事实的各种组成要素和所有相关细节,既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更不可搞合理想象;第三,要善于从社会生活的整体真实来把握个别新闻报道的真实,不应把局部的东西当作全局的、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把个别的当作一般的东西进行报道;新闻媒介则应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连续不断的报道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马克思把这种媒介运作称之为“有机的报纸运动”,他认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如果把经验事实的过程看作主体将对象意识转变为自我意识的过程,那么,报道事实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符号形式表达自我意识的过程。作为基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离不开经验事实的正确性;作为手段,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则离不开表达“自我意识”(作为结果的经验事实)的准确性。
二、时新性:
时效性客观上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新闻工自身要争时间抢速度,记者要赶在第一时间采访写作,编辑要赶在第一时间编排发稿。第二个因素是新闻
传播媒介的技术含量。传播媒介技术含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远距离传输的速度。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经历了从人体自身器官到印刷媒介在到电子媒介,具体说,经历了口头传播、新闻信、新闻书、周刊、日报、广播、电视、网络这样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远距离传输速度的提高。如今,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只能传播“昨天”或“今天早些时候”的新闻,而电子媒介的传播则能够做到与新闻事件保持同步。电子媒介为了发挥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已开始大量使用直播方式来报道新闻;印刷媒介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从过去对“短、快、新”的追求发展到对“深、广、强”的倾斜。
三、公开性:
新闻报道的公开性是由新闻传播的公共服务性决定的。新闻报道产生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共同的社会实践,人们必须了解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实际状况。尽可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是协调思想和行动、更加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规模较小,社会实践领域较窄的情况下,人的直接经验和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基本上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社会实践领域的拓展,直接经验开始无法满足上述需要,人们不得不依靠间接经验。为了更好地传播间接经验,各种技术手段被用于该领域。技术手段的介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
真实、时新、公开三方面的结合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使新闻报道与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内部情报等其他文本区别开来。新闻报道的这些特性也对新闻工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诚实、敏捷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时新性
时新性主要包括新闻时间发生的时间为近期,或内容比较新鲜两方面。
2、重要性
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没条新闻信息值不值得公开报导,详尽报导,还是简单报导,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常常是由该信息的重要程度决定的。
3、接近性
指新闻与人们在地理、心理、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兴趣等多方面的接近。越接近就越有新闻价值,人们总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格外感兴趣。从地理和心理上看,发生地点越近,与人们关系越密切,新闻价值越大。
4、显著性
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与发生地在人们心中名声越显赫,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可能就越大。
5、趣味性
趣味性也包括人情味,指的是新闻信息中包含的能打动人的感情的素质。
新闻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在各国的宪法中,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都被视为神圣的“第一权利”。新闻传播者职业权利的法源应来
自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权利是公民权利的延伸。职业的新闻传播者依法拥有的权利主要有: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监督与批评权,隐匿权(为消息来源保密)等。
一、采访权。
采访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个方面:
一、在公开场合和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
二、对负责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
二、编辑权和报道权
编辑权指新闻传播者独立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取舍的权利。报道权指新闻工自由选择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权利。编辑权和报道权在西方被称为“内部新闻自由”或“编辑部新闻自由”,主要针对的是当媒体内部编辑方针和媒体所有者的某些要求发生矛盾时,编辑部工作人员拥有对稿件的最终取舍和处理权。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新闻传播者的“新闻报道权”和媒体老板的“媒体所有权”、“媒体经营权”的分庭抗礼,以区别于媒体主要用来对抗政府管制的“外部新闻自由”。
三、监督与批评权
这是一种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媒体对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行为公开报道、评论和批评的权利。它的法律来源仍然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它的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51条。确切地说,它是新闻传播者代表公民对政府权力机构等公共组织和公众人物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
四、隐匿权
隐匿权又称“秘匿权”、“消息来源保密”、“保护新闻来源”等。指新闻传播者不公开消息提供者具体情况的权利。其主要的法律依据还是来自公众知情权,当记者与不愿公开身份的消息提供者之间建立的“契约”被破坏后,最大的受害者是公众。因为公众从此无法了解那些通过公开方式无法获得的信息。
五、、新闻传播者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统一的。公民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公民义务,同样,新闻传播者在享有职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首先,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在法律的轨道上进行,这是一种“他律”,也可以说是一种硬性的责任规定。其次,新闻传播者还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以新闻伦理为核心的“自律”规范,也可以说是一种软性的责任规定。
新闻受众
作为公民的受众在新闻传播领域,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在现代民主政治和法律领域,受众又是公民。具体而言,有以下权利是受众应该依法享有的:
一、知情权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也称知晓权、获知权、知察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指社会成员获知有关自身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知情权是人的生存权的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拥有的知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二、接近权
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学者J.巴隆。1967年,巴隆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接近权”概念。1973年,他又出版《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一书,进行系统论述。他认为,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受众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是传媒的私有财产权,应该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还给它真正的拥有者——读者、视听众。
除此之外,受众权利还有监督权、选择权等,监督权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活动和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选择权是指受众有通过不同信息渠道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当然,受众作为公民在新闻传播领域享有的最基本权利还是知情权和接近权。
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一、何为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就是指人类经常从事的、有专门的新闻采访和发布机构,在社会中发生重大作用的大规模的新闻活动。
今天的新闻事业是建立在古代新闻活动的基础上,但它是更高级的新闻活动。
二、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口头传播、图画传播、实物传播、信号传播、文字传播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
新闻事业产生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十六世纪最早在意大利出现手抄新闻
2、十六世纪在欧洲又出现了小册子(也称新闻书)
3、十七世纪初,西欧相继出现近代印刷报纸
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4、1660年莱比锡出版的周刊《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
受众需要决定新闻媒介的多样化:
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 雅俗共赏——雅俗分赏 综合频道——频道专业化
5、报道内容的扩展导致新闻题材的丰富多彩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中国青年报》四位记者从采访开始,就准备跳出“水火英雄”的老套,成就了1987年三篇最有分量的有关人与自然的新闻大特写——《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哲学 消息——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论文——理论——哲学 当前新闻报道的几种趋势 客观报道——寻求新闻本质 大特写——文学和新闻的嫁接 深度分析——新闻和评论的“合谋” 新闻故事——新闻娱乐化
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动态式、过程式报道——
新闻多元化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1、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共性)
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以真实,及时地反应现实变动为己任的社会舆论机关。
新闻媒介的一般属性:真实,及时地反应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自由
一、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自由主义是近代的学说,近代的意识形态,尽管可以从古希腊罗马社会找出自由观念的种子,但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往往以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为起点。
1、约翰.洛克(John Locke)
2、约翰.密尔顿(John Milton)
3、孟德斯鸠
4、卢梭
5、约翰.密尔(John Mile)
6、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
1、媒介自发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媒介应按自身规律运做,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社会对媒介主要的控制手段是司法体系,不应有较多的其他控制,尤其是政府不应干涉媒介。
2、监督政府权力的原则:在美国,这一原则被运用于实践中,独立的媒介成为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进行监督的“第四种权力”。当然,这种权力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软”权力,它的威力来自于道义和舆论。
3、“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原则:
4、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三、新闻自由的内涵:
采访自由(Free Access to the News):指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发掘新闻事实的权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给予方便,而不应进行任何干扰。
传递自由(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记者采访所写成的稿件,首先必须传送到所属新闻机构的编辑部,方能进行新闻传播的其他程序。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触犯和违反。
出版自由(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此条指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如果这方面受到限制或发行前受到检查,此项自由即遭破坏。西方各国对报纸的出版和发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一般采取四种办法:放任制、保证金制、申请制、登记制。
批评自由(Free Expression of Views):允许每个公民有思想、言论自由,可以自由表达各种意见,评论时政,批评政府的政策和官吏的不法行为。
新闻传播与宣传、舆论
新闻传播与宣传:
一、宣传的定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宣传的特点:
1、目的性
宣传活动是有一定意图的劝服行动,其目的是“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
2、社会性
(1)从宣传对象方面看,社会性意味着宣传要面对某个国家、民族、社会、阶层等集团的全体成员,而不是个别或少数人。
(2)从宣传者方面看,宣传这一行为的主体也不是个人,而是国家、集团或组织。
3、倾向性
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理论观点、道德规范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有强烈的阶级倾向性。
4、依附性 宣传这种活动既可以凭标语、口号、传单等形式独立存在,也可以依附于其他的社会行为(如教育、文艺、科研等)。但是,宣传在依附其他社会行为时,必须尊重这些社会行为自身的规律,否则就是对这些活动本身的异化。如文革中的“文艺宣传”曾无视文艺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将文艺作品等同于宣传品。
三、关于“新闻与宣传”的讨论
1、对立论
认为新闻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是阐述某种主张。新闻与宣传各有自己的规律,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2、等同论
认为新闻等于宣传,在新闻实践中,广大受众从来没有感到新闻与宣传有什么区别,新闻就是宣传。
3、种属论
这种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是一种宣传,但宣传不等于新闻;新闻包含于宣传概念之中。
4、交叉论
认为新闻与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新闻作品可以作为宣传材料,而有些宣传素材可以被写成新闻作品。新闻与宣传交叉重叠的部分是新闻宣传。
七、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
2、归宿点不同;
3、传播方式不同;
4、传播要求不同
八、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即在传播中既满足传者需要,又满足受者需要,既遵循新闻规律,又遵循宣传规律,既符合新闻价值,又符合宣传价值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用新闻来宣传。新闻宣传最大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此处之“事实”指报道事实(即新闻报道),“说话”指发表观点(宣传)。因此,“用事实说话”即“用新闻宣传”。
新闻传播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
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二、舆论的要素:
虽然人们对舆论的定义尚有争议,但对其基本要素还是大致认同。
1、舆论的主体——公众
2、舆论的客体——事实
3、舆论的本体——意见与态度的总和
4、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三、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
2、公共性
3、急迫性
4、广泛性
5、评价性
四、舆论的形成及其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舆论的衍生过程
1)、问题提出2)、社会讨论3)、社会协调4)、公开表达
2、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介入
1)、反映并代表舆论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
五、舆论监督:
1、何为舆论监督:
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意见和看法的客观效果。
2、新闻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我国媒介监督的主要问题
4、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1)、监视社会环境2)、社会调整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制衡功能
五、新闻学概论学期总结
总结本学期一学期以来,本着使学生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顺利地完成为了本学期的讲授使命。
从课堂教学与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出发,深刻体会大纲精神,反思自身讲授过程与探索追究的授课方法,慢慢树立起学生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的拓展思惟和创新理念,在讲授实践中踊跃摸索,勃发讲堂活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闻学的学习能力。以感知——探索追究——反思——延长为主线的重点篇目授课方式,以互动——探索追究——创造——立异为焦点的讲授引导方法等,收到了肯定的讲授经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