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第一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的:1.让学生对元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诗画相通原理.3.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重点: 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题 意境.3.诗画相通原理.难点: 1.课文意境把握.2.游子心情的感受.【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 老树 人家 枯藤 小桥 昏鸦 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

       二﹑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

       三﹑破题: [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被推为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四 ﹑概况: 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 马致远 字千里 号东篱 元大都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简称“关 白 马 郑”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五、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自由朗读.现(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一)分析课文: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为什么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那么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

       (二)总结: 整首小令语言纯朴﹑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运用了中国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 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秋景的描绘,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柔和之美。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 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古西瘦断肠人等 3.诗中有画,画面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 4.真情含蓄,情景交融,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不是孤立 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 心情融入景色之中。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 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六﹑课后作业 : 1.改写课文--春.夏.秋.冬均可 2.画一幅课文意境图(秋景图)3.背诵课文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秋思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读得很好,读出了秋天灵动的美。请同学们闭上眼,想想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想到的同学告诉我。(丰收,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二.介绍体裁

       (过渡:在看具体内容之前,先来看看题目。)1.我们来看一遍解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2.曲牌名也就是曲的音乐谱式,它表明一首曲的曲调,也就是说这首诗在古代是可以配乐唱的。又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唐代有唐诗,宋代有宋词,元代有元曲。

       3.“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秋思”。所以“秋思”才是这首曲的题目。

       小结:我们一起来带着各自对题目的理解读一次题目,“天净沙 秋思”。

       读得很整齐!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思,是思绪的意思。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自由读,注意断句。个别读,再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一起来看。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本曲,并思考: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

       明确前四句为写景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来看这些景物。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呢?(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但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这样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乌鸦栖息在树上,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学生评价,再班级齐读。②这里还有哪些词也让我们感受到秋的气息?(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马为什么而瘦?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学生评价,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但是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种氛围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孤村落日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再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用断肠来形容自己,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

       而在这里,之所以断肠就是因为思念家乡,亲人。

       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也愁自己满怀抱负,无法实现。

       (板书)景

       乡 愁 情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在我们分析过课文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曲,看看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自由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读,再齐读这首曲,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四.改写元曲

       经过分析,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六.对比阅读

       马致远他用了哀婉 凄切的笔调述说了游子的断肠天涯,接下来,我们来对比欣赏几首诗词,看看同样是写秋,我们所看到的这几首诗与马致远的有什么不同呢?

       秋词(其一)

       :刘禹锡 年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这两首有什么区别呢?预设:一悲一喜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马致远用诗歌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和思绪,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用诗,用歌,用画„„

       七.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李 兰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小桥下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飘出屋外。这句为下文埋下伏笔,并与最后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言简意丰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2、多方映衬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景物烘托;写“西风”与“古道”,烘托出道路苍凉;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八、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关于思乡思亲的诗句,并一起走进古往今来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收集整理思乡思亲的诗句,并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