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乌恰镇中心小学新疆专用版五年级上册
6.《爬山虎的脚》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猜这两个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学生发言)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学生发言)葡萄 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他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不用架子就可以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它。
二、导入新课
大家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拟人)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指出不会的生字词,教师教学生认读新生字词。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课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板书:叶子、脚)
学生再次自读1-2自然段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
师:它的叶子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板书: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像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学生讨论)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多媒体)
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全班同学讨论)
6、师: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
8、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着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三、课堂练习新设计
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同学们把这6个自然段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四、拓展运用
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爬山虎了吗?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好。
板书设计
9.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拟人
颜色:嫩红,嫩绿 新鲜
对比:吹来、拂来
叶子特点:1.叶尖朝下 会爬墙 2.铺得均匀
触-变-弯-拉-贴
布置作业:
1.观察一种植物,写描写它的生长变化。2.第九课练习册写完。
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节课,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部分掌握的 较好,能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写法及读法正确掌握。新课部分;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课堂练习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的找出正确答案,学生能大胆积极的回答问题,“不怕说错,就怕不敢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回答。
对课文概括的掌握还有所欠缺,学生对课文的总结能力不是很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主要中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教学生一些概括课文的小技巧并且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提 高阅读量。这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部分同学可以掌握,仍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掌握不了,在下节课应该再次带领同学进行巩固复习。本课属于一篇观察细微的文章,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目的
1、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审美意识。
三、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2、学习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教学难点:
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激发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PPT
2、彩笔和画纸
四、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图片观察法和动画演示法。在本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了百度收索,收索了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长大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图片及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亲身感受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出示词语。生:认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两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读得怎样?你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继续指名)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课文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刚长出的叶子有什么特点,4、师:书上说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怎样?【百度搜索】爬山虎的长大的叶子的图片
(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同学们能不能试着造句看看?(学生造句)课文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板书:叶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
(1)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2)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拂过”和“吹来”进行比较指导,)
师: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二)、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像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的这段话。(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指名读)
6、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老师的指导)
8、师: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着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抒己见)
三、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四、观察植物并练习写作。附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炳的反面
美 静态美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样子: 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圆片)
颜色:嫩红
动态美
动作:脚怎么爬:触--→巴--→拉--→贴(牢固)
六、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二: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三:教学重点:
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二三段
探讨第二段: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探讨第二段: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4.了解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紧()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神奇,感受到鸟的天堂的勃勃生机,更惊叹于火烧云的多姿绚丽,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1、强调生词读音:
均匀(jun yun)空(kong)隙 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读)4.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词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结合这张图片,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背、齐背)
3.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出示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填空: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的颜色:
3.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注意比喻句,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画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齐读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准确、生动地用词。6.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横线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汇报交流。
7.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8.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 “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那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齐读。
9.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画线的句子,把()比作(),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同时也表达出了对爬山虎的脚的喜爱。10.齐读第五自然段,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1.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想一想,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具体?
1、首先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2、再(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 置 茎上
脚 怎么爬 触——巴——拉——贴 没触墙 萎了 变 化
触着墙 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