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第一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通译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在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师引导、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抓住文中有关“修禊事”的介绍,结合和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句读、抑扬。

       2、生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自读课文

       三、检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

       1、重点词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茂林修竹:高高的一觞一咏: 喝酒

       所以游目骋怀: 使······开畅

       或取诸怀抱: 有的人

       向之所欣:以前、过去

       列坐其次: 旁边 信可乐也: 实在 趣舍万殊: 取、取向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重点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观望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繁多的地上万物。(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热闹盛大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可以畅叙幽藏心中的情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谬,把长寿和夭亡看作一回事是错误的。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边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也将对这篇文章有同样的感慨。

       三、合作探讨,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

       1、本文是一篇通过写景叙事来抒发人生感慨的散文,请在文中勾画出表达情感的句子,并精读相关内容,找出因何而“乐”、因何而“悲”,体会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悟。明确:

       ①、表达情感的句子 信可乐也。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②、“乐”的原因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板书:景美、人贤、事乐)③、“痛”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板书: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2、面对有限的人生,短暂的生命,同学们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走好明天的路?

       明确: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四、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结合汪国真的诗,再次强调时间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附: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五、乐

       景美、人贤、事乐 板书设计

       ↓

       痛(悲)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第二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青州三中

       一、程云香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这堂课主要是借助这篇文章了解一下王羲之的世界观和思想情感

       二、导语(展示课件)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十分精妙的文言文。此文32个4字,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广为后人传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又一优美的华章。这篇文章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三、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教学方法

       学生借助音乐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加生动、热烈,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介绍

       1、王羲之的籍贯和生平(课件展示)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成就(课件展示)

       3、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帖(课件展示)

       4、兰亭景点(课件展示)

       二、介绍文体“序”(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达成目标

       1、.找出读不准的字2.、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3、体会的情感变化。学生先自读然后找学生读最后齐读,教师针对学生读课文时出现的问题一一作出纠正。

       2、放录音(课件展示)

       达成目标(1)纠正自己读错的字音(2)欣赏优美的文章,听清文章的语气、节奏(3)体会的情感变化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齐读第一段,体会的情感,并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最后教师展示答案

       兰亭集会的盛况(图片展示)

       信可乐也(图片展示)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在写景当中抒发了乐的情感,现在我们来解读一下文章第二段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这一段可以介绍王羲之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二段,这一段,交代了哪几种人生态度?表现了什么心情?(用文中原句回答)

       2、、如何理解|的“痛”?

       六、分析课文第三段

       1、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三自然段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文中体现情感的词语“痛”。

       2、由乐而忧,由生而死,由痛而悲,在情感的不断升华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由个体的生命短暂,到整个社会的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

       3、学生讨论问题:比较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想一想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4、、在音乐的陪伴下朗读全文,体会由乐儿痛,由生而死,由痛而悲的情感。

       七、全文总结

       学生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

       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指引。)

       用略带神秘感的导语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视:

       “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字美感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书法作品。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是所有热爱书法的人心中的至宝,传说它的真迹已经随着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传下来的拓本也是人们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质兼美的《兰亭集序》。”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兰亭集序》的评价,让学生简单了解。

       2、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标划出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齐读时教师作诵读指导。

       3、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解释和工具书

       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比如第一段中的“修、毕、咸、修,长、高、引、信”等重点实词。学生在自主阅

       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尝试自己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对于学生自己处理不了的难点,教师做重点指导。

       4、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重点字词,找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落实文言文知识。

       5、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主解决了文言知识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涵意义

       进行探究。

       问题一: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

       问题二:在文章中,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让的感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让学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总结出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一:乐由何来?(天时地利人和“信可乐也”)

       问题二:“痛”在何处?(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问题三:由何转悲?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一、二两个问题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三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的体验去感受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思考讨论中就理解了的情怀。

       6、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

       人生犹如一场盛宴,欢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王羲之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他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人生的看法。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7、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最后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练习题的形式来梳理

       知识点,用多媒体展示。

       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A、说诗的产生:(“一觞一咏”)

       B、说诗集的由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说编集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B]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作业:(1)背诵全文(2)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3)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第四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精彩片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对高中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精彩片段)精雕细琢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女生:(大声齐读)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师: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师:美在哪里?生:景色写得美。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师:语言美不美?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生:节奏感强。生:清新。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生:不多。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精练优美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鉴赏第二段(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静)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躁)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痛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悲”。

       师:那么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第五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品味,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感受文章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②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②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之中。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是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去触摸他那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吧!(二)知识积累

       1.了解序的的体裁特点以及关于序的体裁常识(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师多媒体展示介绍)2.合作探究

       (1)试读,正音,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并指出需注意的句读。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粗读,正意

       指读,每位同学各读一段。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课本解释粗知句意。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知识。投影显示:

       ①一词多义:修,期,次,致 ②句式积累: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主语,状语后置句)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省略介词)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省略介词)当其欣于所遇(“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介词结构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

       2.自读全文,从每段中找出体现情感的词,并概括要点 明确:

       第1、2段:记叙宴集盛况(乐)第3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第4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教师总结:全文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四)深入研读

       教师点拨:本文语言洗练,清新有致,需细细品味,对特别优美的景语、情语、叙事之语,更要用心品味,对景语、叙事之语,要边品味边展开想象和联想。

       1.研读第1.2段

       老师:清自读课文,思考: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也。

       ①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相以江南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②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③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教师:打开幻灯片——明·文徽明《流觞赋诗图》,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感受。④赏心:

       此情此景,感到赏心悦目,他是如何表达的? 学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教师: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

       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

       教师总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的情性的体现。

       2.研读第3段

       教师:自读第3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中心问题。学生: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教师:自读第3段,了解心境变化,在谈论到生死问题时,的情感为何会由“乐”转而为“痛”呢?(学生立足文本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归纳)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明确: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中,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美好已经成为旧迹,人不能永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不免感慨横生,引出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3.研读第4段

       ①学生齐读第4段,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讨论:此段流露的情感是“悲”,“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因何而“悲”? 明确:不一样。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4.品味语言

       教师: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露,对此如何理解?(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五)探究感悟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灰尘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的心恢复

       官网:nm.zgjsks.com

       点击查看内蒙教师考试真题

       平静。兰亭集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而王羲之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大彻大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学作品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们是否能举出与此有关的名句? 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送应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六)作业布置

       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如对王羲之的认识,对生死的理解,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等等。

       (七)课堂总结

       教师: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的栖居。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更多关于内蒙古地区教师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