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第一篇: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案

       淮南第28中学 万其兵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循环的定义。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水循环的定义,类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 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五 教学过程 一 水循环的过程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教师讲解: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循环运动。过程是:海洋表层水分蒸发,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大气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然后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又进入海洋的过程。

       海上内循环则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在海洋上进行的; 陆地内循环则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在陆地上进行的。

       活动部分: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阅读黄河下游河段的段流的时间和段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的材料。

       思考: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小结: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的过程发生变化。二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小结: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它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的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六、板书设计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 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的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 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 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 3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案

       淮南第28中学 万其兵

       2022年4月

第二篇: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 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五 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教师活动:播放依云矿泉水广告,问生:观看水的变化,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常见存在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1.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PPT展示水圈定义)

       2.问生:既然水有三种形态,(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那么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活动:(看书可得)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教师活动:问生: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

       学生活动:(看书可得)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教师活动:问生: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 学生活动:(看书可知)冰川、2/3。

       教师活动:问生: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

       学生活动:(看书可知)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

       教师活动:问生: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

       学生活动:30.45%。

       教师活动: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下面一起来看:(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2.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咱们知道自然界中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那淡水是不是越用越少了呢?会不会就要枯竭了呢?

       学生活动:不会。

       教师活动:嗯,不会。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二)水循环的过程

       问题承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再回了吗?如果不回,它到那里去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水是怎样回家的吧。

       教师活动:(播放水循环图),提问: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图,在教师帮助下得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教师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图,在教师帮助下得出:1)海洋与陆地之间;2)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3)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教师活动:1.看一看: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帮助学生总结:1)海上内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陆间循环。

       2.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3.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4.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活动:海陆间循环

       教师活动: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循环运动。过程是:海洋表层水分蒸发,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大气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然后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又进入海洋的过程。

       海上内循环则是水的蒸发,降落都在海洋上进行的; 陆地内循环则是水的蒸发,降落都在陆地上进行的。

       活动部分: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阅读黄河下游河段的段流的时间和段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的材料。

       思考: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

       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活动:小节: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的过程发生变化。

       (三)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根据PPT的图来分别讲解四个意义,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它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的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最后总结归纳得出水循环的四点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四)课后小练

       组织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回答接龙,老师在PPT上显示答案。题目如下: 1.填空:

       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 和(D)_____ 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___循环,它 7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__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______。

       答案:A.蒸发B.输送C.降水D.地下径流F.地表径流 海陆间循环、补充、更新、再生

       2.简答:

       ①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诗词前半句描述的黄河主要的补给形式是__

       ②后半句的说法对吗? 3.课后思考题:

       试想如果没有水循环,地球将会怎样?水循环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二 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的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 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三 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 3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第三篇:水循环教案

       高二地理备课组《水循环》教案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 》 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第四篇: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案

       地理组

       高晶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运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绘图表示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环节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陆地各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前面展示这张图片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又被称为“蓝色星球”,因为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也是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正因为有了水,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这节课开始就学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首先来学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既然要学习地球上的水,首先我们来认识水。阅读P54第一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内容。(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认识水的三态以及按照分布空间水的分类。

       在各种水体当中和我们生活最紧密的应该是陆地水。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部分。(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介绍水圈的构成。

       展示幻灯片,刚刚学习的各种水体构成了水圈,而在第一章最后一节我们学习的外部圈层中,学习过水圈是一个什么但是不规则的圈层?(同学齐声回答)通过刚刚第二自然段的阅读,大家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同学齐声回答)什么叫补给呢?同学们读图3.2完成学案的第4题。同学们讨论。(提问)总结:展示幻灯片,大气降水、地下水、冰川水、湖泊水都可补给河流水。河流不仅可以接受其他水体的补给,还可为其他水体供应水源,比如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所以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之间是可以相互补给的。那么如何补给的呢?完成学案的5、6题。总结:展示两幅幻灯片,丰水期与枯水期时,当两者水位不同时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刚刚我们研究了河流水从哪来即来源,那么河流又将去向何处呢?我们刚刚说大气降水可以补给河流,那么大气降水是不是全部都来自陆地呢?还有来自哪呢?海洋,其实大气降水的水汽大部分都是来自海洋的,展示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出,河流来自海洋又回归海洋即形成了水循环。那么接下来我就学习一下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同学们看P55图3.3,并结合图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出我展示的这幅图片的箭头所代表的环节。(提问)由此陆地与海洋这个领域的水体就不停的循环往复。

       继续看图3.3有哪些箭头又能构成哪些领域的水循环呢?分别是哪些领域?分别称为什么?

       刚刚我们展示的水循环是静态图,那么其实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视频。讲解过程:首先海陆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为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运动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接下来,海上内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最后,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通过路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

       下面大家完成学案的第7题。总结整理。

       思考:在水循环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地球的外部圈层?(同学齐声回答)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此可以看出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当然也给全球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即水循环产生的地理意义。展示图片,比如,循环往复的水循环,水不断的运动,转化,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所以,全球水体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那么还有哪些影响呢?

       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看刚刚我们分析的这幅水循环图,探究: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同学们回答)首先太阳提供能量,通过水循环能量发生了转移,提示水体吸收热量蒸发,液态转为气态,通过大气运动进行了能量的输送,输送到了陆地上空,又形成降水,释放能量,那么水汽输送这一环节,即大气运动就实现了能量的交换,这个能量交换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看课本P33高低纬之间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那反过来说,大气运动也缓解了不同纬度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除了能量的交换,水循环还伴有物质的转移,展示幻灯片,由于黄河地表径流携带了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与此同时还会输送有机物,以及无机盐到海洋。所以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展示千沟万壑的地形,最后水循环也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所以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就了这样千沟万壑地形。故水循环的最后一个地理意义就是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整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在P56当中找到相应文字并标注。

       由此可知水循环对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而人类的一些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水循环,通过刚才的学习,水循环使水体不断的更新并不停的循环往复,但是如果我们人类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某个环节会不会出现问题呢?阅读P55活动并结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分组完成4个小题。总结整理。

       通过活动部分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影响,但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水循环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2、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第五篇:水循环教案

       课题:第二节

       水的运动——水循环

       一、设计指导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在地球上,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常识,学习新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采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和目标,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水循环教学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背景 学生在初中时普遍对地理不重视,地理知识相当贫乏,另外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基础较差,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将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学生生活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探究学习,认识水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在于认识水循环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内外流域知识入手,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旨在说明水资源更新的意义。这样可以注重课堂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及地理规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学习水循环过程,达到使学生能说明水循环过程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2、通过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生能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能绘制“海陆间大循环示意图”,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举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达到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知识点 水循环概念:水在各种水体之间的进行的连续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内陆水循环

       环节:蒸发、降水、输送、径流、下渗、蒸腾

       意义:各圈层相互联系;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不同地区的水热;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到更新和持续利用

       环节一

       知识准备: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范围。环节二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认识水循环类型。

       师生讨论:水循环的环节:(1)、海陆间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水循环。根据图:讨论,(1)、观察各类水循环的位置。(2)、观察参与三种水循环的水量是否一样?

       (3)、三个水循环类型中水量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降水量和蒸发量是什么关系?(4)、三个水循环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是什么?

       (5)、在水循环类型中,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干预和影响的环节是什么?怎样影响? 归纳:(1)、海上内循环——海洋上;陆地内循环——内陆;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和内陆之间。

       (2)、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蒸发大于降水;海陆间水循环——降水大于蒸发。(4)、范围最广的是:海陆间水循环。

       (5)、人类可以影响的是地表径流;修水库、开挖渠道、围湖造田、植树造林、毁林开荒等等。

       环节三

       2、水循环的概念。

       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总结概念。

       海陆间水循环时,对沿海和内陆两地影响有所不同。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

       环节四

       3、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作为纽带,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②促使各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化;

       ③调节不同地区水分和热量,使各地区之间冷热、干湿差异减少。④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提问: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的,所以说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水循环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应用了水循环、水平衡的这一原理。

       环节五

       小结: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各环节的名称、产生的地理意义。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2.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

       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 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

       3.属于陆地水循环的地理现象有()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夏汛

       D.海水蒸发 4.下列哪一环节不属于海陆间大循环()A.植物蒸腾

       B.水汽输送

       C.海洋蒸发

       D.下渗 5.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的各环节名称

       (2)下列能实现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① B.④ C.⑤ D.⑥

       (4)水循环的内因条件是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

       和。

       七、本次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较有何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八、课后反思:课堂教学——引导是前提,师生合作是关键,过程最重要。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怎样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我体会到: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师生合作是关键,学习的过程更重要。当教师给学生任务的时,不应该确定一个框框让他们去填写,而是要引导他们尽可能的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和意愿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至于学生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做”的本身,“做”的过程。学生如果不去做,那才是教学的失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只有我们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合作的桥梁,我们课堂教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