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原理作业
四观漫谈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当代大学生四观研究
林嘉颖
工科试验0948班
390100768
作为一个人,我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思考自己对祖国的贡献与责任;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思考学习与生存发展能力管理之关系;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思考当今科学领域对人类的意义;作为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思考中国科技领域之现状与发展方向… …以上便是我对四观的一个总体看法,由于知识,经验缺失,观点显得稚拙,还请包涵.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这也应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一个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很大,像马克思一样写出一本超越时间空间维度,影响了全世界并具有遇见作用的巨著;这个目标也可以更小,想白求恩一样全心全意救助中国病人.无论是大是小,他们都怀有兼济苍生的心胸,都志存高远.国际主义观在我看来是一种人人生而平等,人们抛开国籍与肤色的差别,相互尊重敬爱,的观念.而这种理念便接近于孔子提倡的仁.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其普世价值理念是有理可循的。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认为发明出更优质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效率,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便是个人对国际主义观的一个具体看法。但是当遇到民族矛盾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国家间的科技资源共享问题,与战争遗留问题等,在我们选择铭记历史的同时,又该怎样兼顾国家安全与各国友好往来之间的平衡?也许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既需要以直报怨,在自己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也应该有宽阔的胸襟,跨越国家的鸿沟,增强国际间合作。
曾参加赢在中国节目并被认为是最牛选手的黄艳泽在我们学校演讲时,他的开阔的胸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被问及如今很多真人CS俱乐部都是模仿他的俱乐部建成,关于模仿与抄袭他怎么看待时,他淡然一笑:我成立这些俱乐部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让更多复员军人再就业,同时希望这个项目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许百年以后,它能替代常规射击项目成为奥运项目中极具观赏性的比赛。如今全国各地都纷纷建立了真人cs俱乐部,其中数百家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也招聘了许多复员军人,也让这项运动有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就足够了。当我们有很好的点子但我们却一时无法实现时,我们应该贡献出来,让这个点子能造福更多人,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许他对创造与分享的理念也无形中代表了我们应该拥有的国际主义观念:全人类有福同享,当然这是在保证自己国家的福利的基础上的。也就是首先我自己的真人CS俱乐部能维持我的生活。
如今的时代似乎并不单纯,我们马原班上的同学也做过两个有关爱国主义的讲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和在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他们都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在这两个大背景下我们当今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态度。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国,只不过太长的和平年代使我们淡化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风向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于是爱国主义就表现出空前多元化的趋势。就像一块去了磁的磁铁,但是一旦有一块吸铁石放在旁边,让磁铁重新磁化,那么他又会恢复很大的磁性了。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在集体主义观上似乎也有这样的磁针规律:前不久我们系组织参加学校的拔河比赛,赛前许多队员都有点不愿意,有的表示只是为纪实考评加分而来的,但是当我们拿起那根绳子的一刻,所有人都只想着胜利,每个同学都是尽全身的力气,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共同的目标——胜利。落后一场,我们赶紧讨论新战术,领先一场,我们相互鼓劲再接再厉,最终我们力压群雄夺得了冠军。那一刻,大家都疯狂的叫喊,像一群孩子一般,欢呼着来之不易的胜利。这一切都能体限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特有的集体主义观:也许我们不会将以集体利益为重挂在嘴边,但是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也许我们会对集体表现的不屑一顾,但是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这也许就是年少轻狂的我们吧。
泛泛而谈,胡言乱语,但这些也算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吧,希望老师指教!
第二篇:资本论第一卷感言 马克思原理作业
《资本论》读后感言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 1 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 2 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 3 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报酬使用货币支付的„„只有在国内现有的货币量足以适应流通和由流通决定的货币贮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得到加大规模的、比较深入和充分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前提。”(《资本论》第二卷381页)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解放初的中国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的必然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而当时全国人民高昂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及大批先进分子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奉献的豪情又为此提供了主观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没有现代工业技术、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 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其中我印象颇深的是以下两点。一个是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第二是道德的界限。确实是这样的。不论做什么,都得有个度。就如同我们现在上课学习一样,要劳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另一个就是资本家与劳动工人之间的关系。
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我认为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依靠降低工人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固然可行,但其社会成本更大,更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他们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先进制度,吸引、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通过对科学的创造、垄断和应用,保持并扩大他们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劳动价值量指数方面的差距,他们总是用少量的复杂劳动交换后者大量的简单劳动,用少量的工业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用少量的高技术信息产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初级工业品。但最后,如果劳动价值量指数的差异是人对人的剥削、或强者攫取弱者之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基础,那么经济学就是剥削技巧的总汇,是强者掠夺弱者的理论,•它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和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我认为《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科学是得意生产力,提高科技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在满足资源合理利用前提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资本论》读书笔记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生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生活水平。没有凝聚人类的劳动,所有商品都将以其初始的物质状态存在,谈物质财富也就失去了意义。商品的价值因劳动而产生。
再做个假设:从今天开始,全人类都消失,500年以后,现有的商品包括与吃穿住行有关的有形商品、与精神娱乐有关的全部载体都将恢复其最初始的物质状态,那么消失的又是什么呢?还是人类的劳动。没有了人类的劳动,随着时间的流失和自然界的力量,商品都将恢复其自然物质状态。
所以,将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作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另两个要素是思想意识、劳动工具),是完全合理的。
劳动具有价值,同时也是人类区别动物的开始和标志。没有劳动,没有钻木取火,没有对石头的改造,就没有文明的开端。
劳动的作用不仅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还在于帮助人类产生并发展了意识。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产生吃熟肉比吃生肉更有口感的意识。意识与劳动的关系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的出现,就不能够出现人类的意识。
先有劳动后有意识,意识活动的增加又促进人脑的发育,为意识活动的升华提供了物质基础,升华后的意识又被用来改造劳动工具,推动劳动向更广和更深度进展。劳动为因,意识的升华和劳动工具的升级为劳动实践的结果(另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商品的增加),互相推动,良性循环。
良性循环一旦启动,以劳动、意识、生产工具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人类生产力就不断向前发展,不能停止下来。
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能够说明上述三者关系及互动效应的,就是思想意识领域的“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大发现,生产工具领域的蒸汽机等机器的发明、电力煤炭及石油等二次能源的发现。
机器的发明、新能源的发现又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原来的个体生产者向资本家转变提供了生产工具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人类社会中的交换方式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的产品以个体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受人的体力限制,决定了其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水平不高的极限。这就是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生产成果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成果无法比拟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所讲,机器的出现为个体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大规模生产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机器生产靠原来的个体生产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一旦机器与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就为原来的个体劳动者从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为其占有雇佣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原来的个体劳动者,随着机器的开动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就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转变。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来的一般等价物角色,向一种能够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捆绑在一起,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的工具的转变。这种工具,就叫做资本。
这就是“蒸汽机”出现以后紧跟着“圈体运动”出现的原因,“圈体运动”使原来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产业工人,这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力。
机器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产业工人的出现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剩余价值来自哪里?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产业工人的劳动,没有产业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根据公式:单位商品的利润(剩余价值的货币化表现)=商品售价—劳动成本—生产资料成本
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在生产技术一定从而使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第二条:在不改变劳动成本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使单个商品凝聚的劳动成本降低,也能够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尽管在20世纪以前,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采用第一条办法,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但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出现工人故意破坏机器的原因所在。
依靠降低工人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固然可行,但其社会成本更大,更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采用第二条道路——提高生产效率,不以产业工人的利益牺牲为必要条件,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最优选择。劳动量不变,生产效率提高,单位商品凝聚的劳动量减少,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的差距拉大,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量增加,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同样增加。
这可以用来解释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总的来讲,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限制下,资本主义国家总的剩余价值增加主要依靠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相较以前也有提高,主要来源于工会的组织下工人与资本家斗争而争取来的。资本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丧失的部分剩余价值,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得到补偿。
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我们作为21世纪青年,也应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一种课外兴趣来研读。
第三篇:2022下学期马克思原理课程平时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自学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叶C.20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
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的运动变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真理就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 C.生产要素的总和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20.劳动力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大特殊性在于()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转移其他商品的价
值D.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2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竟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矛盾发展的结果
23.垄断价格()。
A.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不受产品价值的约束B.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C.要受到产品价值的限制,决不能高于价值D.通常是和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相一致
24.()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哥达纲领批判》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5.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A.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B.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D.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26.自由王国是指()。A.共产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贡献是()。A.唯物史观的创立 B.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C.进化论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E.剩余价值学说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3.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4.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思想观念 D.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E.文化制度
7.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的矛盾有()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C.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投资 D.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结合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货币全球化E企业经营全球化
11.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1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劳动成为纯粹娱乐手段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E.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四、论述题
1.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和生产价格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第四篇:马克思原理演讲稿
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矛盾
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来大学里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这本身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就个人而言,这样的同学我是很欣赏的,因为自称什么都没学到的他可能比某些学霸级的人物还要牛叉很多。比如说他学到了交友的方法,还有学习的方法。
我不喜欢听马克思原理这门课,我猜很多人也不喜欢。因为听这门课很矛盾,谁叫马克思原理分析的就是矛盾呢。今天我们还是直捣核心,讲唯物辩证法,学习一下分析矛盾的这种方法。希望能减少囤积在大家心里的那些矛盾。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有这么几条:
处理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
处理矛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处理矛盾还要意识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处理矛盾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处理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觉得这个能力每个人多少都具备一些,就不多说了。二:处理矛盾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跟我们友好的国家很多,不友好的也不少。我们领土争端中:印度方向,前阵子总理辛格过来访问,和我们签订了边界防御合作协议;菲律宾、越南方向,好像已经听不到他们挣扎的一些声音了;然而跟日本,自从钓鱼岛问题国有化以来,我们一直是跟他对着干的,从国防部、外交部的官方陈词中可见一斑。因为这是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我以为中国对钓鱼岛问题是这样定位的。三:处理矛盾还要意识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同学晚上怕黑的,反正我是怕的,至少小时候很怕。不过看了这段视频后,很多人就不会怕了。。。。。。视频。。。。。。。这里的怪物与恐惧是相互依存的,没了恐惧,这个臆想的怪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四:处理矛盾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运动会,跑步去了。我觉得自己表现得挺好的。不料一回来就有同学半开玩笑式地对我发火:“盼,看你在里面的时候,就想冲进来揍你一顿。跟在你旁边的那女生对你多好,帮你背了个那么大的书包不说,你还不停地对她指手画脚,然后又突然一个人跑开,你太过分了,我们都看到,后来那女生被你气走了。”我一听就懵了,我和那女生相处的挺好的啊。她是运动员助理,所以就帮我背一下书包;中间她问了我一些问题,什么200米起点、终点位置,还有我的道次等,所以我就比划给她看了;短跑热身还是挺重要的,赛前我就做了几个小冲刺,所以跑动可能有点多;最后她说要在终点处等我,那我也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事情我后来站在同学的角度分析了一下,觉得同学处理这个矛盾的时候真的是很有分寸的。换我在看台上瞅见这一幕,如果揍不到人我可能直接把自己给揍了。
希望大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矛盾时能灵活地、分主次地、适度地加以应对,照着试试看吧,或许这古董的原理真能让你事半功倍。谢谢大家!
第五篇:马克思原理讨论题
1.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答:作为一个学生,一个没有收入和足够能力独当一面的人,本职工作始终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断完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能力丰满羽翼,学会体验和学习快乐的生活本就是这个阶段的任务之一。学会明白有些事情应该交给前辈做,学会理解自己此时的自私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兼爱天下。但是能力不足不代表不作为,我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切,我们转发信息,发表见解,我们批判黑暗,挥斥方遒,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少出门,不出门。
2.如果当年“千年伟人”的投票选举活动你能参加,你会投给马克思吗?为什么?
答:会,因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极大的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为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也被人称为人的解放学,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覆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没有过时,因为马克思注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科学的分析,是思想的结晶,他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还是在改革中前进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都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言正确。
4.在你看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你更喜欢哪种哲学?为什么?
答:最大区别是西方哲学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和家庭为核心强调整体和共荣和谐。我更喜欢中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修为,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在开始修行。因此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人开始,是从人的修为角度理解对世界的探索。
5.谈谈你对芝诺提出“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看法。
答:说明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无限可分的,具有一个最小单位,飞矢不动则是相对性不仅仅是运动,也不仅仅是两物,相对性不局限于参照物。
6.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是否会出现有一天人工智能强大到取代人类智能?为什么?
答: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式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只能活动机械化。不会出现有一天人工智能取代人工,人工智能本质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但不可能代替人的意识。
7.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列举有一个案例,谈谈你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看法。
答:这就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运动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客观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时认识的主观辩证法。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象又不等于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8.运用你所学的理论分析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铿锵誓言更是清晰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这条路的选择来之不易,并且改革开放中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坚持这条道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结合所学规律,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看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
10.谈谈你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是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的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1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重要意义?
答: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中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得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12.运用所学理论,谈谈你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建党立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3.运用所学理论,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和看法。
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对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鉴定的信心,才能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担当起文化引领,传承和创新的责任,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出力献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是继往开来的发展,也是彰显党和人民开拓进取的决心。
14.请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客观依据一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力的反作用二是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于自己的发展。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谈谈你对科学像一把双刃剑的认识和理解。
答:科学是一种方法论,所以科学没有原生的道德属性,后世人一直在试图完善科学伦理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可惜是道德从来都要为时代让步,所以对于纯粹的科学和科学工来说,是没有所谓的道德底线的。道德的主要意 义在于让人活得好或者感觉自己活得好,那么没有这种道德羁绊的科学其实 就是完全中性的工具,谁去用,他就会为谁发光发热。科学是把双刃剑,金钱也是,世界上一切工具都是。
1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的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17.运用所学原理,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历史必然性,由于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只照顾极少数富人而不尊重所有人的经济福利,因此注定会面临重大的危机,而每次的危机都预示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革的开始,预示着以往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也预示着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场重大变革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