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5篇)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作为就业大军的中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沿革

       (一)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学一直实行统一分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这一制度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发出《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第一届大学生的分配意见,提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1951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1977年恢复高考,从这一年级的学生毕业起,国家沿袭了统一分配的制度。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要求对毕业生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其中,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部委主管院校,毕业生由各部委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省属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复苏的年代,学历文凭成为人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当时,各单位里的本科生可谓凤毛麟角,考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饭碗不愁。

       (二)双向选择

       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从“两包”到“两自”。“两包”,即考生上大学学费由国家包下来,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两自”,即学生上大学要自己缴费,毕业后要自主择业。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已开始酝酿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过程与收费制度基本一样,持续了较长时间。

       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同年,原国家教委推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当年全国共37所并轨试点院校,1997年全国大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并轨招生。

       (三)自主择业,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59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长47%。此后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年因为扩招而受益的学子,在4年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31.9万人,2022年增长到128.2万人,今年虽然增幅较往年有所

       减缓,但报考人数仍在不断增长中。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旧严峻。2022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当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上百所高校的6000名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随着就业难的加剧,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也一降再降,此次调查显示,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1%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供过于求,政策、教育和大学生自身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种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虽然早已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出生率仍然较高,导致新增劳动力数量仍居高不下。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引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加剧了就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目前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还有100多万人,2022年至2022年将涉及职工351万人;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2022年增加82万人;社会各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都互相交叠在一起,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互相冲突已经到了高峰期,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2、社会可供就业岗位较少,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因此,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与就业率增长却并不同步。形成这一不正常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就业总规模的扩大;企业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劳动力,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等。

       3、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传统的经营化模式向现代化大众化模式转变。自1998年高校批准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2022年毕业生145万、2022年毕业生212万、2022年毕业生280万,2022年毕业生338万,2022年毕业生413万,2022年毕业生495万,6年增加了350万,预计到2022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就业政策不适应和就业指导不足

       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实行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 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物而涉及到人,并且人在无对象物的领域内只是持存物的预定者,那么,人就走在 了悬崖的边上,即他本身只应该被视作持存物。”[6]

       技术由对物之物性的消除达于对人之

       人性的消解。

       2、结构失衡

       结构失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加速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市场实际及国家发布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脱离市场,盲目招生和设置专业,导致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等问题,这就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国家或几个国家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美国许多企业由于业务萎缩而冻结招聘,波音公司也要进一步裁员。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当然会影响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影响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但是见效果有一个滞后时间,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22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会受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卖压增加造成薪资下降。即便是不在上述的专业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也会由于市场的大环境而不得不接受较低薪资。

       对于已经就业困难的专业、地区和大学,这次经济萧条是雪上加霜。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应

       该调整求职心态和期待,渡过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与就业冬天。如果就业不行或没有理想就业,不妨以读研和留学来躲几年,待就业形势好转再行求职。要提醒大家是,经济不好时美国人读研的特别多,留学非常难录取和获得资助,同样国内考研竞争也会很激烈。希望教育部拿出政府四万亿救市的气魄来,马上把研究生招收名额大幅度增加。

       4、大学生主观意识偏颇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熟悉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

       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熟悉,没有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5、初期薪酬期待值偏高

       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并且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对于自己的初期月薪要求也普遍比较接近现实。大部分本科生的选择在1000元~4000元之间,而其中大部分人的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其次在1000元~2000元之间。同时,专科生对于初期薪金的要求相对于本科生而言较低。72%的高专学生的要求都在1000元~2000元之间,12%的人选择在2000元~3000元之间。大部分本科生的要求比大部分专科生的要求要高。同时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初期月薪的要求明显比三、四年级的高出许多。

       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并没有很清晰的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初次薪酬的期望值明显比较偏高,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薪酬明显下降。

       三、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从政府、社会和自身三个方面去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解决办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党中央对大学生就业的关心与支持 12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活动后,特地前往该校图书馆看望大学生,并与学生们一起就中国的飞机制造、金融危机、就业形势等话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面对大学生,温家宝总理说,请同学们放心,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在今年“两会”期间,保就业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就业不仅是党中央提交为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而且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也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强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完善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

       2、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到一线去工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不少大学生也渐渐转变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到基层去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经历。08届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葛湘玲告诉记者,她刚开始也是不太想到基层去工作,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觉得到基层去工作没什么意思,和自己最初的期望值有所差距。但

       是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一次一次严酷的考验后,通过各方面的比较,她渐渐有了更加务实的想法,觉得到基层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我还年轻,到基层就业可以锻炼自己。从小到大,我在家里都没怎么吃过苦,没体验过真正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愿意用三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重新认识自己和社会。基层也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去补充新鲜血液,有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实实在在动手去做。”

       而且,政府出台和落实的扶持政策,也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村官,都是享受事业单位编制的,有省委财政的保证,领导也非常重视和关心我们。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基层得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现在担任常州市戚墅堰区丁堰街道芳渚村委主任助理和团支部书记的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实并快乐着。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22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

       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22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得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二)社会方面

       1、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通过生涯设计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 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 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 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

       3、职业价值观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树立“三个观念”,即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 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

       4、心理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就业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和参与就业竞争。

       5、政策和信息指导

       加强学生择业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需求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广泛

       而深入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消除择业困惑,纠正择业中的片面认识。向学生提供社会需求信息,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需求毕业生的类型、人数以及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指导毕业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6、择业方法和技巧指导

       让学生了解自荐、面试、笔试的种类,掌握自荐信书写的格式、内容和写作技巧,以及面试和笔试的应试技巧和方法。要让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展示自己。通过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就业纪律,使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规范、有序地运行。开展“生涯设计”活动,形成以此为抓手的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7、开设专题系列讲座

       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作经济与教育发展趋势、就业形势、择业技巧、艰苦创业、奋斗成才等报告或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择业决策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

       8、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热点以及就业心理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教育与疏导。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聘请人事、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领导担任主考人员,与毕业生开展就业“双选”模拟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择业技巧和能力。

       9、开设学生就业指导讲座或选修课

       以专题讨论与集中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为实行网上求职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总之,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

       (三)自身方面

       1、以理性眼光看就业

       直接走向社会寻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能否接受市场。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仍然有许多公司在不断壮大,这就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招聘会上这些公司依然可能会门可罗雀。大学毕业生应当接受多元化社会的多种工作岗位,所谓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找一份理想的同时也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其他工作,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步努力之后;如若不然,多多积累社会经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也是个理性的选择。

       2、就业考研两不误”准备并非万全之策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才地位、价值的变迁,研究生的内在价值明显得到了提升。读研可以说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甚至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读研是否一定能改变命运?是否就意味着更容易找到理想职业?这就因人而异了。

       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学历文凭已不再是检验一个人所学专业知识状况的唯一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求职砝码。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仅以其曾经获得的学历来判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给其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更重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曾说:“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而内因起决定作用。”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身边的环境,那我们就要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适应这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环境中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所以先考研还是先就业,还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惑与对策,载于《中国成人教育》。[2]杨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成人教育》。[3]张强,赵万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理论误区的分析。[4]刘文伟,项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5]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22,(11)。

       [6]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2。[7]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11月06日。[8]程忠国。大学生指南图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09-01。[9]佚名。外国大学生就业面面观。香港文汇报 2022年4月28日

       [10] 杜宇.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形势更趋紧.北京新华网,2022-03-29

       [11] 09年陷就业低估,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中国教育在线校园招聘频道,2022-03-30。[12] 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22,(12)

       [13] 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4)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国际金融危 机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阐述了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分析了就业难 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由于高校的扩招, 导致了中国高等 教育从 精英化 进入 大众化 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 就业签约率下降。据调查数据显示, 2022 年的就业大军高达 1000多万人。2022年的 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 率仅为 87% , 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企业效益下滑, 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 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 9.4% , 中国已有 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 约有 67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 830万;三是劳动力供大于求, 工作岗位竞争激烈。金融危机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有记者采访招聘会了解到, 今年办公文员岗位的竞争最为激烈, 一个岗位居然有40多名求职者争抢;四是国家公务员考试, 招录比例再创新低。被称为 中国第一考 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 2022 年有 79万人参加 国家公务员考试, 比 2022参加考试的人数多了 14 万。招录比例与往年相比, 竞争尤为激烈;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争夺大学生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 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 出现了 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 的局面, 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就业弹性降低, 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负担。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不少大学生观念上还停留在 精英化 时代,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是在求职择业时喜欢与同学攀比, 出现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局面;二是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 将目光聚集在国家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上, 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三是有的大学生消极自卑, 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四是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 依赖父母和亲友;五是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六是有的大学生缺少创业的意识。这些观念如不转变, 势必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致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二是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 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高科技与先进设备, 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四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及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企业普遍采用保守的发展战略与紧缩的财务战略;五是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这些都是加大就业难度的原因。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校设置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是在快速的发展中, 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 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二是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 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实践能力弱, 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 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 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 缺乏实践技能。虽然有些高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 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 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 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五)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 卖方市场 转为 买方市场 , 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

       引人才 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 实行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 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 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上用人单位提高了招聘的条件和要求, 门槛越来越高,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和毕业生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有效解决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摆正心态, 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 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 市场范围较大。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各种渠道, 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 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发布的相关帮扶政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 主动推销自己,树立 先就业, 后择业 , 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 后管理 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综合素质, 注重 能力培养, 提升就业竞争力

       文化素质是基础, 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要珍惜大学里学习的宝贵时光,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 刻苦学习, 勤奋钻研, 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特别是在课余时间, 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 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等, 为今后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 提升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 有效促进就业公平

       就业指导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完善就业指

       导服务机构, 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促进就业公平。

       (四)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和城乡就业, 磨练意志,服务基层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西部计划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状况,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广大高校毕业生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 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 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也是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最佳成才道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 已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与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高校毕业生到农村 基层锻 炼,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就业机会。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 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 形成尊敬创业者和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鼓励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有所作为。

       (六)继续深造, 提升学历水平, 避开毕业生就业锋芒

       金融危机之下, 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 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是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二是加强考级、考证培训, 增加求职砝码, 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可以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 致力于 西部大开发 战 略, 展现出青年大学生 敢于担当责任的优秀品质;四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外继续读书 深造 , 从而有效避开就业锋芒。

       (七)大力拓展科研项目, 吸纳优秀毕业生就职

       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 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在户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并完善组织管理。鼓励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 有效减小就业压力。

       (八)深化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适应 市场 经济改革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是加强对就业能力框架进行研究, 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增强其适应社会变化的主动性;二是通过政策指引, 强化就业能力理念, 推进高校面向社会办学, 提高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三是以政策建议要求培训业和高等教育实现课程对接, 加快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路径建设;四是以考虑出台相关辅助性支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 使高等学校掌握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进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树立大学生个人正确的就业观念, 摒弃 等、靠、要 的 消极就业心理, 着力培养 专业素 质扎实, 非专业素质过硬, 个性特长突出 的成功学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职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 参考文献 ]

       [ 1 ]张玲 玲、张 芝 萍.大学 生 就 业 指 导 [ M ].北京: 科 学 出 版社, 2022.[ 2 ]丁敏.金融危机背 景下高校 提升大 学生就 业竞 争力的 对策[ J].教书育人, 2022(3).[ 3 ]张媛媛.当前大 学生就业 现状分析及 工作指导 [ J].考 试周刊,2022(28).[ 4 ]伊远标.浅谈大 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与 对策 [ J].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 2022(12).[ 5 ]姚慧文.大学生 就业困难 的原因分析 与对策研究 [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12).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1999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labor forc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employ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chine negative effect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aces a severe challenge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concern the whole society.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s important and urgent.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gh school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analyses the situation;strateg ies for solution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一)不利因素。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统计,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约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的50%。

       2、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劳动力增量需求明显萎缩。由于扩散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企业流失的岗位增多,新增就业岗位出现了萎缩态势。

       3、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城乡分布不合理。

       (二)有利因素。

       1、党和政府极其关心大学生就业。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2、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

       3、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创造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要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要积极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标准,要让他们认识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科学地、合理地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意识,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

       3、要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就业政策指导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制度、方针、政策、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就业信息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及时传播各种职业需求信息,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通过就业心理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使毕业生保持着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求职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应聘前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增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它的解决必须得到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

第四篇:理工科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理工科高校生物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理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国内的生物类行业迅速发展,促使高校培养了大批生物领域人才,在满足了国家需要的同时,又使理工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面临着这就业难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其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出对策。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生物科技经济发展起来是必然趋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代生物技术一直被应用到医药研究及医药产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是最大的一个领域[1]。生物科研人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人才,都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机构有200 多家,涉足生物领域的上市公司近160多家,由此看来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的就业前景是颇具希望的。

       一、目前生物技术类专业就业现状

       2022年六月份出炉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因就业率低且薪资低,生物专业连续3年成为“红牌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大挑战。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46所高校生物类专业1998~2022年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2],读研率为10%~70%不等,大多数为25%;就业率为30%~100%不等。谢倩对上海地区三所高校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1999~2022年,考取研究生23.43%;从事教育行业30.46%;出国 14.14%;从事生物方面工作在11%~13% 之间;9.04% 的生物专业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无法就业[3]。目前社会上生物类人才供大于求

       (尤其是一般本科毕业生),企业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就业困难的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1毕业生人数过多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生物技术热,我国的各大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200 多所院校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再加上其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暂时性过剩现象[4],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难题。

       2企业的规模和资源限制

       生物技术领域是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更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各种实验手段的集中应用,新兴技术在产业中迅速推广。虽然目前国内冒出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但是国内的技术体系则仅仅是个雏形,大部分都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特点[4]。生物技术具有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按照中国国情,短时间内,中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物产业集团。自然需要的人才就少,导致了新的毕业生无法投身于生物行业的建设。生物技术企业用人理念的偏差

       很多生物技术企业在用人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存在一些歧视和潜规则[5]。首先缺乏合理的用人规划,存在学历歧视,片面的追求高学历,过分关注文凭,造成人才的浪费,且所招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也造成企业的浪费,同时也加剧生物类一般本科生就业的困难。其次很多生物技术企业存在性别歧视,即使男女生同等条件,甚至男生的条件不如女生,他们也愿意接收男生,不愿意接收女生,造成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者还有工作经验、户口、家庭背景等,无形中使就业压力升级。

       4毕业生自身的条件限制。

       大部分企业要求生物技术本科生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一

       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生物技术特有的学科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二是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三是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四是动手操作能力。五是有科研创新意识。但是真正能达到这些要求的毕业生不多。企业除了专业能力外,往还往要求本科毕业生有以下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一是适应新工作快;二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能力;三是做事谨慎、细心、耐心、虚心请教;四是吃苦耐劳、随机应变;五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六是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能力;七是综合素质较强[5]。这些能力和素质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但是很多毕业生在校时没有不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待到毕业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才发现自己这些方面的欠缺。其次,毕业生的能力定位往往偏高于企业能力认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自己是中高级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精英”意识较强,期望值偏高,没有用平静的心态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盲目地追求高职位。企业也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学生实践不够,经验不足。一般来说,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初步认定学生的能力,并充分考虑后安排适当的职务,而对高职位需要的人数比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刚开始时还是需要到基层去锻炼,比如做普通的工人或是普通的技术人员等,即使真的有能力承担上层职务,也需要工作和时间来考验,不会直接安排新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在管理阶层或是高级技术人员。毕业生从主观上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目标太高,自然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三.实现生物技术类专业有效就业的对策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以下能力培养:一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二是学会阅读各种专业的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多动手操作,将实验技能锻炼好;三是学会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四是积极参加各种能力培养活动,增强个人修养及思想素质;五是有意识地拓展专业外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外语、交际能力等。

       2各大高校应该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应朝“专业教育 通才教育”“、理论教育 实践教育”的模式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专业课的教学深度,加强实验的开放性,让学生更多的独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分析实验,做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合理增加实习时间;多开展培训和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等;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工作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程序,就业辅导不仅应发挥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而且应充分地将就业辅导、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培训及心理辅导与治疗结合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的层面更有深度、广度和力度[6]。另一方面重视创业教育。毕业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职业创造者,实现独立自主创业[5]。

       根据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和目前行业的发展态势,学生自主创业具备一定优势,所以,我们提倡就业是基础,敬业是保证,创业为最终目标,给创业教育以应有的重视,把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思维。揭开创业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不再对创业觉得力所不能及,将创业行为与专业、行业优势相结合,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身上的专业技能、掌握的创业政策、信息,构成创业资本。

       3企业和学校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应有效扩展招聘空间,建立企校合作培养机制应充分评估本科生的能力和可塑性,增加就业机会,如增加招聘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消除一些偏见影响,多给学生锻炼和展现的机会。同时,可和学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去进行实践,配合学校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更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解决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忆思梦,张树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分析[J].温州医学院,2022,(27)

       [2]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战略发展报告.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22;20-21

       [3] 谢倩.生物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对高校生物教改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22;(S2):171-175

       [4] 师海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与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

       [J].讨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239012

       [5]詹萍.关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J].职业时空,2022,11.[6]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2(11):27-29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预期的工作很难。同时,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衡,导致行业间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状况。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到2022年就增至413万,增幅高达28%,但就业率却由82%降至为71.9%。据 统 计 数 字 显 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由2022年的532万人增至610万人。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一年待就业的 70万至80万人,2022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近700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就业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非常不易。而去年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又使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之路,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实乃当务之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扩招、人才过剩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深刻变化,这些都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相比较,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变化,有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而现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率必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明确了这个标准,就明确了当前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狭隘。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首先,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可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可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其次,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达到20%到 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再次,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毕业生素质有所欠缺。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分”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很多毕业生仍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贪“高”工资高、待遇高)求“好”区域好、环境好、岗位好),使毕业生就业难与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毕业生团队、职业、责任、行为、品格等意识不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毕业文凭,以致在应聘时因无真才实学而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三是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这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还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浙江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500 名杭州高校大三 学 生 开 展 的 一 份 调 查 显 示,3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高效。

       2.建立信息网络,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极为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3.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区域偏好明显、过于注重个人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此,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力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整个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偏差。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关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使之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入了解社会。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到一些部门、企业,为他们学以致用地解决这些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业实干精神。

       总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有效配置,不仅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2〕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22(1).〔3〕 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