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篇:基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依托单位: 项目负责人:电子邮箱:可行性研究报告电话联系电话: 手机传真: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Word格式(可插入图片或公式),由标准封面和具体内容组成。报告各页面距要求设置为2.5厘米,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大小可参考本提纲。具体内容要求翔实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按以下提纲撰写。

       一、立项依据

       阐述项目所面向的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等有效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对解决重大需求问题的预期贡献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阐述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等。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

       四、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详细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五、项目计划目标

       详细阐述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和预期目标应从对解决城市发展重大需求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论述。预期目标要求有三年的具体的考核指标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项目计划进度:

       在项目实施期内,阐述每一阶段应该实现的具体目标,包括时间进度安排、学术指标、资金使用计划等。目标应该清晰、正确地定性或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组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重要研究基地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等。

       3.项目组近三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4.合作情况(若有)

       八、研究团队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

       2.项目负责人情况

       主要介绍项目负责人和核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情况,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第二篇:2022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模版)

       2022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一)理学领域

       1.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与数学。2.物理学:基础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光学、声学、力学、空间探测。

       3.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

       4.生命科学:生态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二)农学领域

       1.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2.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

       3.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预防和可持续控制。4.外来入侵生物发生机理及控制。

       5.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改良及利用。6.土壤养分转化规律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7.动、植物产品营养与安全。

       8.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的选育、营养调控机理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

       9.主要畜禽动物疾病和疫病的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10.生物、农药、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发生与代谢机理。

       重点支持:

       11.水稻、马铃薯、蔬菜等主要粮经作物和茶叶、烤烟、酒用原料、中草药、精品水果等特色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

       12.病虫害生物学、致病机制、流行规律。13.天然产物导向的绿色新农药创制。

       14.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遥感探测、抗病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15.生物多样性评价及生态补偿机理。

       16.生物种质资源重要功能基因发掘、克隆及鉴定。

       (三)医学领域

       1.公共卫生安全、生育生殖与优生优育、康复科学。2.中医苗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病中医苗医诊治。3.中药苗药活性成分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4.中药苗药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与功能性成份代谢。5.药食同源植物的理论基础。

       6.医用新型生物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基础。重点支持:

       7.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病因、发病机理。

       8.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9.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先导化合物的发掘与合成。

       10.中医药民族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基础理论;中药、民族药加工炮制、组方配伍、用药规律。

       11.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毒理学、药效学。

       12.肿瘤免疫学机理。

       (四)工学领域

       1.大数据基础理论与技术。

       2.网络工程与信息安全、可信计算理论、密码学与安全计算理论。

       3.计算理论及算法。4.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5.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嵌入式系统。

       6.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7.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

       8、生物信息处理理论与新技术。

       9.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处理理论与新技术。1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控制。11.信息获取方法与传感器技术。1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13.人工智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14.光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

       15.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

       16.金属及其合金、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

       17.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功能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及传统材料的改性。

       18.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材料可再生利用。19.制造系统、制造工艺、装备新方法与新技术。20.产品建模、设计理论和方法创新。21.冶金动力学与热力学。22.金属材料高效加工技术与理论。23.材料的表面改性、强化技术与理论。

       24.工程电磁、医学电磁理论与基础技术及电磁器件。25.电器可靠性、智能化与现代设计技术。26.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和保护及其信息技术。27.复杂土木工程结构等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及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

       重点支持:

       28.大数据研究:并行化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多源数据融合与可视化;图分析挖掘与深度学习;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向行业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29.智能制造:基于大规模定制的分布式制造;工业物联网基础与技术;智能工厂及工业物联网基础与技术;工业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质量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

       30.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现代木结构(用材,轻型木结构,重型木结构,木骨架组合墙体,传统民居改

       造)。

       31.微纳结构与材料:微机电系统;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纳米材料的本征结构与性能;新型微纳器件与材料(传感、光电转换、光波导、显示、压电电子等)。

       32.新型运输工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管理技术;直流高压电器灭弧机理;电动汽车、电力机车专用电力电子器件;无人机结构、飞控、导航、自动驾驶技术。

       33.智能控制: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基于现场操作数据的在线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故障在线诊断和评估技术。

       34.增材制造(3D打印):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制备技术;工业产品原型制造及民间工艺品(银饰)增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高性能、难加工零部件与模具增材制造技术。

       35.结构材料与服役安全:多载荷条件下材料及构件的可靠性与寿命;极端服役条件下材料力学与化学交互作用;材料跨尺度、多层次微观结构表征、相变规律与性能。

       36.绿色先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7.难加工材料高效成型。

       38.其他新材料: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效催化材料;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

       (五)资源与环境领域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储能、新能源、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低碳能源,低

       碳交通、低碳建筑。

       3.矿冶生态与环境、资源循环与利用。4.节能减排的新理论与新方法。5.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

       6.环境(大气、水、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7.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8.页岩气形成机理、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页岩气形成机理(页岩气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对页岩气形成的作用);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有机碳含量、有效厚度、成熟度及碎性矿物含量等);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及有利区块分析。

       重点支持:

       9.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组元特性与分离行为;多元多相矿物分离提取过程的矿相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

       10.贵州省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优势矿产资源(磷、锰、铝、重晶石等)成矿作用机制;优势矿产资源主要类型、成矿预测理论。

       11.浅层地温能的利用。

       12.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高原湖泊污染途径与修复;石漠化发生过程及治理;有害元素污染与人体健康;矿山环境污染途径与修复。

       13.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环境效应:岩溶地下水系统中

       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影响机制;岩溶地下水环境演化趋势。

       (六)专利战略分析

       对贵州省“五大新兴产业”、“五张名片”、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技术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经济活动进行专利分析和研究。

       重点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以及“十三五”期间贵州省重大投资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为在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

       2.课题主持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其中申报重点项目的主持人年龄在50周岁以下)。申请者应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人员,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凡不具备上述条件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

       “专利战略分析”项目不做以上限定。

       3.申报人承担在研项目超过两项以上(含两项)的、或承担有到期未验收项目的、同一主持人同年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或同一项目申报科技厅两个及以上计划项目(不包括人才项目),不予受理。

       4.支持方式:“专利战略分析”项目,支持经费每项10万元以上(实施期限1年);其他类别项目,一般支持项目经费每项

       10万元(实施期限2-3年),重点支持项目经费每项30万元(实施期限3-4年)。

       承担重点任务的项目采取招投标、一事一议等方式确定。5.除“专利战略分析”项目外,其余项目的各单位项目申报数分配另行通知,申请表格请见链接http://kjt.gzst.gov.cn/index.php?show-index-cid-22-id-20.html。

       三、申报流程

       1.网上填写申请书。在网上申报时间内登陆贵州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http://xmgl.gzst.gov.cn),进行网上申报并打印带科技厅水印的书面申请书。

       2.书面申请书需一式三份(A4纸双面打印、纸质封面,平装),由申请人撰写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合也需本人签字和单位(合作单位)盖章。

       3.书面申请书请于截止日期之前送或邮寄(以邮戳为准)贵州省科技信息中心材料受理室。联系人敖姣莉、杨敬:0851-85848680、85869134,项目申报单位逾期报送不予受理。

       四、政策咨询:

       1.“专利战略分析”项目请联系知识产权管理处张莹:0851-86867997。

       2.其余项目请联系发展计划处夏蓉、李煜:0851-85819247。

第三篇:如何撰写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

       如何撰写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

       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基础研究项目也不同于技术开发项目和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项目。一般来说,基础研究项目要求做纵深研究,要针对某一方面,围绕尚未明确的问题,设计一系列实验方案来验证或解决问题。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也是在各类项目中要求最高的,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的过程是科学思维凝练的过程,对于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好的申请书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同行专家也是仁者见仁。但总体上要求逻辑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下简要谈谈对申请书的撰写的个人理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基础研究项目申请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项依据(why)、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how)、研究基础(who)。申请书是写给同行评议专家看,要想获得资助要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要让同行评议专家认可你以前的工作,甚至感到钦佩;二是让同行评议专家感觉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可以实现你的既定目标。要做到这两点并不简单,有了创新思维后,还必须认真凝练,做些前期探索。同时要写好项目申请书,以期说服同行评议专家获得经费支持。

       一、关于科学问题

       撰写申请书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写基础研究申请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很显然,是科学问题。我理解的科学问题就是在阅读文献中,在生产实践(理论实验)中或学科交叉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尚未解决、尚未明确的问题或解决问题有更好的思路、方法,如果涉及到具体技术层面,要上升到科学层面。这是申请书的核心,整个申请书就要围绕如何解决科学问题来设计。

       二、项目名称与摘要

       项目名称与项目摘要是申请书的“脸面”。在同行评议专家心目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分量。项目名称非常关键,资深专家从题目中就能看出项目是否有创新型、技术方法是否先进、研究目标能否实现。一般来说,项目名称一般在25字内,要做到新颖性与科学性、规范性的统一,不宜过长,范围不宜过大。国内基础研究项目与国外基础研究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因文化、习惯、背景等不同,对项目名称的“口味”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国外回来的学者,在申请国内基础研究项目时要注意项目名称不能太直观,最好有让专家眼前一亮的感觉。项目摘要一般350—400字为宜,撰写的好坏是同行评议专家对项目内容评判的第一印象。项目摘要的撰写经常出现“头重脚轻”,申请者经常苦恼于,我才刚刚开始怎么就超字数了?我认为,项目摘要应十分精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意义。提出问题是开门见山地简要概括研究现状或研究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精练,建议不超过两句话。如,…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机理(机制)尚未明确;…已广泛应用于…,但在…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进而用一两句话提出前期研究的新发现,也需要精练。如申请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申请者已经(拥有…材料,或克隆出…)。

       解决问题即课题研究总体思路,是项目摘要的重点内容,一定要详细撰写。如,本课题拟通过(采用)…,分析(筛选)…,研究(获得)…,阐明(明确、揭示)…机理。最后是明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一两句话即可,起到“点睛”作用。如,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为…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三、立项依据

       立项依据就像讲故事,一定要引人入胜,切忌简单罗列。撰写时一定要体现逻辑性与水平,包括文献量,要注意参考文献要有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切忌将基础知识与理论长篇大论,评审专家基本上是小同行,不需要去给他普及基础科学知识。

       立项依据写作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门见山提出科学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来分析文献(即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如新的角度、新的技术平台、新的方法等;最后简要叙述整体思路,并明确意义,这部分可参考项目摘要中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一定要和项目名称紧密结合。研究内容要具体,在逻辑上讲,既要相关,又要相互独立。可以概括为几个部分,一般是3-5条,进而用简练的语言描述研究问题的思路。研究内容切忌简单罗列,切忌贪大求全,这样显得研究内容庞杂并缺少前期工作。如把前期简单实验作为第一个研究内容,同行评议专家可能会认为你一点前期探索都没做;如把很多实验作为研究内容,又把实验结果作为研究基础,专家也可能会认为项目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还要资助干嘛?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整个申请书撰写的难点,极易产生逻辑不清的问题。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要有清晰的逻辑层次关系。在宏观上,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探明…、阐明…、明确…、获得…,也可以加一句为…提供理论依据等。而关键问题是实现总体目标过程中,一些关键的环节,如果这些环节是技术,注意一定要上升的科学层面。如,一所大学“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大学。那么关键科学问题则是,在建成先进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如何获得稳定增长的资源投入、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耦合模式,如何建立激励卓越的考核机制等。以上仅是举例,关键问题要注意不能太多,一般在两个以内就够了。

       技术路线图是整体研究思路好的表现方式,技术路线图建议放在研究方案前,这样同行评议专家就会对这个课题的实施有个总体印象,便于他们了解感兴趣的重点部分。

       研究方案是研究内容的细化,即根据研究内容,选用什么研究材料,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一步一步怎么样做。研究方案一定要详细,常规和成熟的技术方法,可以表述为:采用某某文献中的方法即可。创新和重要的关键方法,应该详细阐述。当然如有顾虑,可将关键的步骤叙述得模糊一点。每个研究内容的也可以加上较为具体的技术路线图。

       关于项目特色与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凝练:理论的创新或丰富,如…尚未见报道;技术的先进性;体现学科交叉等。

       五、研究基础

       研究基础是回答同行评议专家“为什么让我”做这个问题。研究基础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较为宏观的基础,指的是申请者的个人条件,如学历、专业技术职务、高水平的科研训练经历以及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经历等;另一方面就是微观的基础,指的是根据你的项目研究内容,你是否做过一些探索性的前期工作,如资源的收集,基因的筛选等,这方面可以是实验数据,图片等。这些都需要体现在工作基础、工作条件和个人简历中去,撰写需注意扬长避短。

       工作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单位和研究平台的工作积累,申请者及课题组成员的工作成绩,前期研究的成果,如已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图片和数据等。

       工作条件是所在实验室和学科的研究条件,注意研究方案所涉及的仪器设备与工作条件,如本单位没有,一定要说服让专家,使其相信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申请人简介内容明确,撰写时最好做到“不卑不亢”。在介绍申请者时要客观陈述,不需要把与研究工作毫无关系的信息长篇大论,同时在撰写成果时尽量不要把一些在低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期刊列出。介绍主要参与者最好根据层次控制篇幅,如导师是“大牛”,也不需要吹得天花乱坠,显得自己“大树底下好乘凉”。

       六、经费预算与预期成果

       经费预算是“致命的小问题”。编制预算前,最好做个假设:你的基本研究条件已经具

       备,如装备条件、实验环境,有一个好的想法,好的题目,你想做研究,要申请经费支持。同时一定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来科学编制,若主观杜撰,则很容易出现漏洞。如课题组如没有研究生,但预算很多研究生劳务费

       基础研究项目属于探索性项目。撰写预期研究结果首先要对科学问题的解决程度作出表述,即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其次成果指标要留有余地,最好要有弹性,如发表论文3-5篇,其中1-2篇被SCI收录;培养研究生3-5名;申请专利1-2项等。

       七、关于选题

       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创新的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阅读文献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想法;二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又尚未解决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思路;三是在学科交叉过程中,有了新的方向。

       基础研究项目的选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性。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一,从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寻找科学问题。包括过去遗留下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未来有需求或当前需要研究或探索的问题。第二,从学科交叉点或面上选题。包括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等的应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本身的发展;开辟新方向、新视野、新角度等。第三,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对象或过程中提炼问题。确定了创新性的选题后,要千方百计寻求支持,开展一些前期工作,结果可以选择发表,也可以保留实验数据。这为撰写申请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四篇:2022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支持方向

       2022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支持方向

       本省基础研究计划分为9个领域,各领域支持研究方向如下:

       1.数理科学领域

       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原始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数理科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本领域优先支持面向实际问题开展的创新性研究。

       1.1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1.2非线性泛函分析理论与方法

       1.3代数与组合的基础理论

       1.4生物信息中的统计方法和工程中的科学计算

       1.5材料与结构失效机理及其应用

       1.6健康与医学领域的力学问题

       1.7激光物理与光量子器件的相关科学问题

       1.8低维度、小尺度系统(器件)的奇异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

       1.9微纳光子学、量子信息中的前沿物理问题

       1.10碳纳米材料上物质、电子输运性质的研究

       2.化学与化工领域

       化学与化工领域是研究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解决规模生产的方式和途径等过程问题的科学。优先解决面向山西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1煤炭分级转化利用基础

       2.2煤化工过程中的硫、氮、重金属等污染物控制

       2.3煤基多联产技术与工程基础

       2.4精细化学品合成、制备与应用

       2.5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和化学利用

       2.6催化新材料、新技术与新方法

       2.7生物质高效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

       2.8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9重要功能分子的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问题

       2.10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科学问题

       3.材料科学领域

       围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材料科学的需求,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材料,研究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结构材料,提出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制备方法,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材料科学体系,为突破材料产业的发展瓶颈提供科学支撑。

       3.1纳米材料及其工程化应用

       3.2新型稀土永磁、巨磁阻等磁性材料制备

       3.3高性能、低成本陶瓷制备、表征、性能检测

       3.4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其器件

       3.5高性能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碳基材料

       3.6重型装备中大型铸锻件用材料制备及成型

       3.7特种高性能轻合金焊接材料及工艺优化

       3.8环境友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及降解机理

       3.9材料服役特征及表征评价

       3.10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基础

       4.信息科学领域

       信息科学包含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其应用等基础研究领域,主要资助对我省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探索性研究,鼓励信息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4.1电路与系统中的设计、测试和验证、故障检测、可靠性

       4.2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处理

       4.3复杂系统的建模、优化、测试与控制

       4.4微纳米器件等新型传感器制备及应用基础

       4.5网络信息处理、利用、安全与可信计算

       4.6互联网、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4.7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

       4.8高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方法与高密度信息存储

       4.9虚拟场景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4.10生物信息处理与识别技术基础

       5.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制造与工程科学围绕装备制造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制造与工程领域的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推动从“山西制造”向“山西创造”转变。

       5.1大型复杂装备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5.2重型大型装备节能技术

       5.3重型大型装备液压及电器元器件关键技术

       5.4典型零件、结构的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设计

       5.5重型装备运行状态监控及故障预警

       5.6复杂机电系统协同设计

       5.7复杂机电系统运行稳定性与保障理论

       5.8高品质零件高效精密加工

       5.9高效精密切削磨削加工

       5.10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制造、检测

       6.生物与农业科学领域

       本领域主要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农学、林学、畜牧与兽医学、生理学、生态学等,主要解决我省生物科技、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生物农业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创制发明提供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

       6.1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

       6.2重要微生物、动物植物资源的生物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录组学研究

       6.3动物植物资源的转基因方法与分子育种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6.4作物产量品质的分子基础与环境关系互作响应机理

       6.5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应用基础研究

       6.6动物营养代谢、繁殖调控和免疫调节机制

       6.7林木优良性状与森林多重服务功能形成机制

       6.8生物间生长发育过程相互拮抗与协同机理及应用研究

       6.9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

       6.10山西特色小杂粮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7.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

       资源与环境科学涉及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与健康、地球科学、区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解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要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

       技术支撑,加快“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发展进程,促进“美丽山西”建设。

       7.1山西省特征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与控制

       7.2矿区污染物对土壤水体影响、迁移转化规律及控制

       7.3气候因素对生态系统影响及作用机理

       7.4节水灌溉、水肥高效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7.5重点煤炭基地煤-气-水共采的地质体信息化构建

       7.6煤系废弃物的结晶分离机理研究

       7.7城乡规划中的环境生态、节能减排及防灾减灾

       7.8山西裂谷带活动构造与可能震源体的地质构造

       7.9封山育林区生态现状、恢复演替规律及保护机制

       7.10特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结构可靠性、耐久性评价及除险加固

       8.能源科学领域

       针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煤炭等化石能源资源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清洁多元化能源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为深化新能源研究提供新路径。

       8.1特厚煤层、薄煤层及倾斜煤层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

       8.2煤层气与页岩气富集、开采、提纯与储运

       8.3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与储存

       8.4超高压输变电设备优化与传输机理

       8.5矿井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治

       8.6煤炭中有害元素的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

       8.7极难抽采煤层瓦斯快速预抽采机理与技术基础

       8.8极难分选煤的分选新原理、工艺与设备优化

       8.9残煤复采基础科学问题

       8.10储能材料制备与储能关键技术研究

       9.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

       针对山西省地方病和环境污染引发的地域性疾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鼓励开展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山西道地中药材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

       9.1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9.2高发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筛查、基因结构、功能和分子诊断、靶向药物治疗及生物综合治疗

       9.3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

       9.4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重要器官的组织纤维化机制及防治

       9.5老年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演变过程及防治

       9.6心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

       9.7创新药物设计、合成、药代动力学与作用机制

       9.8中药及确有疗效的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药性与配伍理论及作用机理

       9.9中医生理、病理及针灸穴位配伍的生物学机制

       9.10山西省道地中药材道地性特征、形成机理、优异种子发掘、特殊炮制工艺等基础研究

第五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97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973计划)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下简称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规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实施重点规划项目的目的是:

       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鼓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及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并藉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规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遴选。

       第五条 科技部根据各方面的推荐,选聘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的科学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充分反映科技界意见的科学家组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以下简称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受科技部的委托,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规划以及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项目遴选原则

       第六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编制重点规划项目的五年计划和计划。

       第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1. 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 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 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第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2.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

       3、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规划项目要特别注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及有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择优遴选。

       第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注意发挥重大科学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

       第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按照统一计划定期进行部署,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采用指南、定向申报的形式,分批立项,逐步实施。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部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制订并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或重要支持方向)。

       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个人或集体)根据指南提出项目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所在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

       第十三条 科技部设立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工作小组,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第十四条 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重点规划项目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分预审、初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进行。

       1.预审 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预审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与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公室遴选对每组项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应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专家若干人组成相应的预审专家组,负责相关项目的预审。

       2.初评 初评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初评专家组由联合办公室负责组建,其成员应是熟悉相关工作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必要时可聘请部分管理专家参加。初评专家组审议申报项目建议书,听取项目建议人的报告和答辩,进行民主评议后,对建议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及研究集体的情况等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初评意见,通过记名投票方式确定项目的排序,并由联合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形成初评报告,提交专家顾问组审定。

       3.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参加初评的专家代表等人员组成。综合评审会议由专家顾问组主持,在听取初评报告和申报项目建议人答辩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及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优先立项顺序。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专家顾问组对综合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和讨论,提出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建议,经科技部部务会审定后立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科技部公布立项项目后,由联合办公室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经专家顾问组咨询、科技部审定后开始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可根据专家顾问组的咨询意见分“直接启动”和“择优启动”两类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由科技部聘任,每个项目一般只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确实需要时,年龄放宽至65岁,同时可配备一名50岁以下的首席助理。超过65岁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可作为项目学术顾问。项目学术顾问的聘请由首席科学家自行决定。

       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人左右组成,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后报科技部聘任。

       第二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计划任务由科技部通过计划任务书下达。计划任务书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编制,经联合办公室审核、科技部批复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编制重点规划项目计划;

       2.制定重点规划项目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3.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

       4.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计划;

       5.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6.组织经费审定工作组,确定项目经费,分核定拨款;

       7.组织对重点规划项目进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的工作计划;

       8.组建咨询顾问组,对项目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9.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结题;

       10.其他需科技部决策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二十二条 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主要职责是:

       1.提议项目依托部门;商项目依托部门提名项目专家组成员;

       2.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项目专家组对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3.聘任课题组长;

       4.把握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课题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

       5.定期检查本项目各课题的工作,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6.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年终向项目依托部门和项目专家组作述职报告;

       7.及时向专家组成员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提供条件保障。主要职责是:

       1.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对首席科学家提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入选提出建议或意见;

       3.对项目专家组制定项目总体计划、课题计划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4.审核汇总本部门项目的经费预算和经费预算;检查、监督重点规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审查项目专家组提出的报告和题总结报告,提出部门意见后报科技部。

       6.受科技部的委托,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成果管理;

       7.如一个重点规划项目委托二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第一依托部门应负责部门之间的协商工作。如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有争议,由科技部裁决。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报告;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若固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第二十五条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所承担的项目负责,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可以担任课题组长。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因各种情况不能或不应继续执行的课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科技部批准后进行调整。对已经批准撤销的课题要停止拨款,已用经费须说明理由,所余经费一律追回。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项目资助或更换首席科学家等重大调整措施,由联合办公室报专家顾问组审核、科技部审批。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

       第二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

       第三十条 项目的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它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项目依托部门及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第六章 结题总结与成果

       第三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项目依托部门应督促项目专家组提出结题总结报告,并于结题前三个月向科技部提出评估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评估工作由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主持,咨询顾问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专家组成员或项目承担人员不能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

       第三十三条 结题评估工作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的基本要求,注重项目的整体研究水平、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业绩。

       第三十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成果由项目或课题组依据国家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奖励等。

       第三十六条 重点规划项目形成的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行使使用权和经营权。成果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