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告青年》教案
敬告青年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理清本文的论述脉络,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文章的六大观点。
二、学习要点
适应本文半文半白的文风,正确理解文意;
结合历史,体会文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三、生平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曾在抗战期间拒绝出任伪职,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四、思想
1、政治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主义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5年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民主思想,激烈地批判封建主义,首举打倒奴隶道德和破除偶像崇拜的义旗。他认为“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屑,固不得去此而取彼”(1918年《新青年》5卷4号)。
2、文学思想:提倡文艺改良,主张写实主义,反对无病呻吟,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他把“文学革命”看作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紧接着陈独秀进一步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论》)所谓“三大主义”,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又集中在提倡写实主义。这又是陈独秀的一贯主张。他认为中国的文学有一短处就是:“尚主观的‘无病而呻吟’的多,知客观的‘刻画人情’的少。”(《<儒林外史>新叙》)他推崇《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认为不应把《西游记》同以上诸书相提并论,因为它不是写实主义的,对社会改革无用。他说:“西洋近代文学,喜以剧本、小说实写当时之社会,古典实无所用之。实写社会,即近代文学家之大理想大本领。实写以外,别无所谓理想,别无所谓有物也。”(《答陈丹崖》)
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一方面坚决地支持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并且比胡适来得更彻底、更激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一班先进人物,群起响应,很快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文学革命运动,并使这一运动扩大到戏剧界和美术界。陈独秀一向重视戏曲的教育作用,早在1904年,他就指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并且批评了旧戏曲的缺点,提出要“采用西法”以进行“改良”(《论戏曲》)。到了“五四”时期,他更从写实主义出发,批评中国戏曲程式化、脸谱化的传统,认为这种传统“与美感的技术立于绝对相反的地位”,投有“文学上、美术上之价值”(1918年《新青年》4卷6号)。要改革戏曲,不能“囿于方域”,而要“旷观域外”,向欧洲学习。首先使戏曲具有文学、美术和科学上的价值。1919年,吕澂给陈独秀写信,提出要进行“美术革命”,陈独秀也极力支持,并认为改革美术也要向欧洲学习,采用写实主义。唯有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创造,不落古人的窠臼。(见1919年《新青年》6卷1号)陈独秀以革命民主主义和写实主义为武器,激烈地批判封建文艺旧传统和消极保守的文艺现状,为新文艺的产生扫清了道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也不难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艺采取一概否定,缺乏科学分析的态度,也是一大缺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陈独秀完全投身于政治运动,他的文艺思想和美学观点便很少有所表现。
五、课文分析
1.创作背景
—场革命过后,尤其是不彻底的革命,接踵而来的总有一股反动逆流。民国初年出现的尊孔复古的思潮正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
1912年10月由陈焕章、张勋等发起的孔教会成立于上海,不久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会。它的宗旨是“以讲习学问为体,以救济社会为用,„„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育读经传以学圣人。„„冀以挽救人心,维持国教”。1913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为孔教会作序,大肆宣扬尊孔,说什么“夫孔子道本于天,„„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出,”欲存中国,非赖孔教不可。他主张“定孔教为国教”,祭祀孔子必须行跪拜礼,准若是行鞠躬礼,谁就是“媚师欧美”,“中国人不敬天,不敬教主,不知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同年10月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本”。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尊孔祭孔令,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常新”。
尊孔复古的思潮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袁世凯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于1915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草约。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沦》,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实行共和制“断无善果”。23日,以杨度、孙毓筠为正副会长的筹安会成立,公开鼓吹帝制。各省的袁氏爪牙纷纷递交“请愿书”,要求变更国体。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明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封建君主制。
但是,在一场革命失败之后,也总会出现一批新的革命志士,他们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把革命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陈独秀去日本,妻子高君曼留在上海。据1915年《梦舟日记》(梦舟,即汪孟邹),4月25日,高氏“体气不佳,家中寂寞,甚为悲伤,竟至泣下”。5月15日“忽咯血”。18日,“咯血之症昨夕又发”。24日,孟邹“至同仁医院视志孟(即陈独秀)夫人病,其病状,似渐加重。渠自己亦极畏惧,一种凄凉之状,令人心悸。”于是孟邹给陈独秀“写信催返”。
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和易白沙从日本回国到达上海。陈独秀住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楼房,和阔别一年的妻子团聚一起。20日,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阵独秀等设宴洗尘。
陈独秀很早就想办个杂志,让亚东图书馆负责印刷和发行。他跟汪孟邹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要他“认真想法。”陈独秀胸有成竹,信心十足。袁氏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虽使陈独秀受到很大的刺激,但他认为现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这就是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他苦苦地沉思、求索所得出的结论: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亚东图书馆因生意清淡,经费困难,从5月间起又承担了《甲寅杂志》的印行,无力接受陈独秀所提出的任务。于是汪孟邹介绍同业老友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开办的群益书社承担。7月5日,陈独秀与群益书社商定,每月出一本,编辑和稿费200元。这个即将问世的杂志就是著名的《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海青年》(周报),他们写信给群益书社,说《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1916年3月3日,陈子寿征得陈独秀的同意,将《青年杂志》从这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正式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
2.主旨
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文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3.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5自然段)阐明青年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性,热情讴歌青年之美好,并痛斥“吾国之青年”的精神病象。
文章首先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之美好:“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之重要性,“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接着痛斥了“吾国青年的种种精神病象”:有种青年人的身躯,却思想陈腐守旧。“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共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真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
第五自然段带有承上启下的性质。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第二部分(剩余部分)具体论述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想,有假定而无实证„„”。
陈独秀着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
4.艺术特点
(1)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用说服力和生动性。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既是比喻,又是排比,很有气势,也很有形象性。“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用新陈代谢之于人身喻新旧更替之于社会,用人身之健康与死,喻社会之隆盛与亡。六个标题就带有对举排比的色彩,显得很有气势,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绪激昂地直接呼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处处赞扬近世欧洲文明,特别是法兰西文明。
(2)主线明确,以红线贯穿全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晰。
《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然后围绕中心主线,条分缕析成六个方面加以具体论说,且时时回应科学与民主的主线。
六、研习与思考
1.反复阅读,感受作品文辞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答:(1)舍弃讨论,“不由分说”,直接进入话题的核心;(2)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情绪激昂地直接呼吁,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与鼓动性。
2.从我们青年人的角度,谈谈读了本文的体会。
答:可以联系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现实进行思考。
3.思考本文所陈“六义”的现实意义。
答:略。
第二篇: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
那个军阀专制统治,保守派维新派冲突不断的年代里,中国在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徘徊,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一路走的太心酸,很多人走得太迷茫,陈独秀想改变青年的现状,于是有了这篇《敬告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当当众人都在迷茫时他是清醒的,他看清了社会的蔽陋,想要下一代回复他们应有的那份年轻人的朝气,那份活力,那些勇气。但当时的青年受的陈旧思想的腐蚀太深了,他感到悲痛。连未来的希望都是这样,中国该怎么办。
于是他把他对当代青年的希望写入了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六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希望我们的青年是独立自主的,追求科学进步,寻求改革开放。我觉得他说的这几点正是当时的青年所缺乏的,也是为什么当时中国落后而西方富强的原因。而在这几点中我觉得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给国人启迪最深的,也是启迪后世的。
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仿佛是根深蒂固的,陈独秀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理性的分析了中国现状,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思想。他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特别具有科学性,很多人只是对此愤恨,却没有做过多思考。他还说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至音”的覆辙,他也前瞻的看到了“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仍有一些瑕疵,比如他只强调学习西方,却没想到要学习好的,去其糟粕。但他切中时弊,指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弱点,对当时迷茫的青年乃至世人绝对是一副好的良药。
第三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当代现代之青年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来激励青年们“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关键词:青年、新陈代谢、自主、进取、科学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当代现代之青年——《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
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应考的遗传性》1919年
2、史海《陈独秀创刊敬告青年“自主而非奴隶 进步而非保守”》2022年4月
28日《人民日报》
3、马宁 《时代需要新青年,我们争做新青年——读〈敬告青年〉等文章有感》
2022年10月 《法制与社会》
4、5、
第四篇: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敬告青年》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本文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帮助青年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该文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有蓬勃的朝气,青年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青年敢于与陈腐的势力,不畏强暴,现在的青年,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那些现在的社会支柱,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多半十分顽固,难于接受新思想,纵使他们支持民主与科学,也因为没有青年那样的热血,不愿挺身而出反对桎梏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而林则徐这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避免不了本身封建性的制约及对世界认识的不足,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最终他们也只是默默支持着原来体系的运转。要改变当时的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已然陈腐的一代,“惟属望于新鲜活波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陈先生悲哀地发现,当时的青年“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于是他越发认识到唤醒青年的重要性,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要求。
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点集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欧洲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破坏君权,否认教权,均产兴说,女子参政。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深为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与推崇,而这自由的观念,也与中国封建制度冲撞最深。传承数千年的宗法制,忠孝节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遵从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从遵从对象处得到一丝奖赏就欢天喜地,殊不知所谓该与不该,荣与耻,都听命于他人,沦为奴隶。我很赞同陈先生说的:“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青年应该远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不应止步于这些努力的荣光。
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看中国当时的情况:“大梦未觉,固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曲拙”。封建帝制推翻了,而僵化的封建体制、封建文化继续深深影响着中国,并逐步将中国带向灭亡。
陈先生表达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只有不断变革,才有进步,然而他的观
点不免有些极端,“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这里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巴比伦人亡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当我们将所有的文化根基摧毁,我们又以什么自居,纵使我们学的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我们也只是丧失了传统被文化殖民的民族,我们现在的及将来的民族已经灭亡。巴比伦人灭亡了,但他们创造的文明依然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当初灭亡的是巴比伦文明,那现在那些巴比伦人的后代应该被称作波斯人、阿拉伯人、罗马人„„随便什么,总之不会是巴比伦人,因为他们找不到什么来证明自己是巴比伦人了。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固然要进步,他的落后的文化应该摒弃,但不能将他的文化全盘否定,有很多精粹是应该传承的,像我们的儒家文化。
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这一点着重于激励青年“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退隐是弱者不适竞争的选择,然而进取又谈何容易,当整个社会都陈腐朽败,那些进步的、超前的声音注定以悲剧收场。王安石主持变法,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当时最反对他的,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在变法失败后的八九百年,他一直背负着祸国殃民的骂名,直到近代;大思想家李贽,提出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却也只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狂人是疯子是异类。不过,即使不能在最前方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该逃遁为恶社会征服同化。
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辩证的看待自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封闭只能让自己慢慢落后,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对象。日本主动开放国门后,走上了迅速富强的道路,学得西方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积累下足够的力量打败大清王朝;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开始腾飞,到今天,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实现;相比朝鲜,仍然处在封闭当中,他们全力发展核武,发展军事,而他们的人民,还要靠他们的仇敌—美国的粮食救济才能生存。可见,主动融入世界的潮流是多么重要,无论是当时的青年还是现在的青年,都应该积极地去了解世界,去学习那些先进的思想,再回来改造业已落后的文化。
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陈先生倡导“厚生利用”,反对迷信,“诳人之事,虽祖宗时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里也有一些极端,迷信应该抛弃,但信仰不能。人们所信奉的上帝、佛祖、安拉,救赎、轮回,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过,但这给了许多人无穷的精神力量,甚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失去信仰,那是不可想象的,有宗教等教义确立的道德约束崩坏,社会秩序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里陈先生提倡纯粹的科学,抨击阴阳五行,“气”,及无理由的信仰。显然,这也有些极端与片面了,古人提出阴阳五行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其中也隐含着对立统一等科学的世界观,“气”也是在当时条件下提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但那样的认识在那时已经是一种突破,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太苛刻的要求古人。而且宗教存在的价值这里也不用赘言,不能将他们一竿子打死。温总理说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固然重要,但再先进的科学,也都是在实现着人类那些曾经不切实际的想象,飞机多少年都被认为是一种妄想,今天我们抬头便可时常看见航班飞过;计算在今天的发展更是我们曾经的想象都无法达到的。我们既要崇尚科学,也要有无穷的想象。
尽管陈先生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许极端与片面,但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放到今天,一样激励着我们这些青年,追求自主的理想,崇尚科学的力量,争取无上的荣耀。
第五篇: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切不可坐井观天,造成盲目,形成诸如“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