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概论期末考察试题1
美学概论期末考察试题
一.简述历代美学家对“美本质”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1.。美的历程。人类很早就开始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很早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的审美对象以取悦自己,不止于此,作为一种理性动物,自觉的生命形式,人类不止欣赏这个世界,还认识和思考这个世界,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回答,总结中西方美学家们的思维成果,可以发现,她们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1)客观定义,这是一种从审美对象方面解释人类审美行为的基本思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这个观点最早的代表,他提出“美是理式”。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美在于和谐(20世纪40年代中国美学家蔡仪先生提出“美是典型”)
(2)主观主义,这是从审美主体,即人类自身解释人类审美行为的思路。这一思维之首创者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开辟了一系列审美解释的新思路——他将美与善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于是他发现了人类价值观对于审美评价的决定性。
(3)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独辟新路径,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观点。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提出了“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2.关系论,这是从主客体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中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思路,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美在于关系。
3.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明确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对关系论的明确表达。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家周来祥先生重申“美是和谐”的观点,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关系说,显然,在形而上学下的具体审美观现象解释现象。
4.取消论,这是从根本上取消有关美的本质问题探索的思路。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得出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美是难的”。到20世纪,随着现当代西方哲学对古典思辨传统的反思,美学领域中的经验主义思潮勃然兴起,于是,美的本质问题取消论成为一时之尚,从根本上取消美本质问题思考不足为训。美的本质问题代表了人类在审美领域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宏观总结活动,体现了人类的哲学理性,永远自有其特殊价值。
就我个体而言
1.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于人才有意义。美是一种价值,是人的主观追求,美本质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审美价值问题。价值论是美本质问题思考的唯一正确方向:偏离了它,人们将永远是缘木而求鱼。
2.美的普遍价值,关于人类生命需求。功能的思考便成为人的本质问题的最终归宿,体现了人类的生命追求,这便是美学普遍性的价值。找到了美与人类生命追求的逻辑关系,界定了美的普遍价值,这是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最大理论收获,生命美学史其典型代表。
3.美的特殊价值,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的局限在于停留了美的普遍性价值内涵和依据,未能进一步确定审美价值的独特内涵。美的特殊价值寻找,始于德国古典美学。人类审美活动精神个性界定工作始于近代西方美学,从鲍姆嘉通开始。康德、席勒、黑格尔一直在做这种工作,其中,康德的贡献最大,只有完成了美的特殊价值界定,才能真正搞清楚美的基本问题。
4.美是人类生命的追求的即时精神感性形式,美体现了人类生命的追求,以人类生命需求为根本的内在依据,此是审美价值的普遍性,抓住了人类生命追求,也就是抓住了理解人类审美价值的根。美是人类特殊的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此是审美价值之特殊性。
最后,我们有必要指出:“美是什么”作为对人类审美价值的最抽象概括,只是规定了我们理解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方向,不能简单的拿“美是什么”的抽象规定硬套具体的审美活动。从“美是什么”的最抽象规定到具体审美解释,其间需要一系列的中介环节。
二.找舞蹈《飞天》或《雀之灵》,表述其中之一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在佛教中,娑婆世界由多层次组成,有诸多天界的存在,如三十三天、兜率天等,这些天界的众生,中文翻译为天人,个别称为天神,常简称为天,飞天即此意。道教常称作天仙。在中文里,天人之王亦常省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等。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是歌神和乐神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飞天》源于敦煌壁画。“飞天”失重、自由的美感,仅仅靠演员自身来控制、表现是很难实现的,地心引力无法使任何个重心自由倾倒,甚至失去重心,这也是自古以来人类向往自由、渴望飞翔的原由,人们总会有一个可以自身由翱翔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双像鸟儿一样的翅膀,可以在天地中自由的翱翔,不受任何的拘束,当人类发觉自己不可能抵抗地心引力,飞向蓝天的时慨人们就把这个美好的愿望放在了神仙的身上,认为神仙是与凡人不同的.他们可以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可以自由的来去飘飞,舞蹈《飞天》,既然是要表现七位“仙_女”的飘然“飞天”,无拘无束自由的腾空,就要赋予“仙女”与常人不一样的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_出“飞”这个宇、这个动作,才能真正的体现“仙女”的“仙”和“飞天”的“飞”。这时候就凸显了舞蹈编导_的非凡创意,借助道具,把舞者的右腿固定,所有舞姿只能用另一条腿和上身表演,用身体自由的倾倒去对抗地球引力,正是因为这样,演员才得以依靠固定物支撑_完成失重、翻转等动作,无拘无束的倾而不倒、自由飘飞,这样用倾斜的动势来代替腾空离地的真实,同样培观众强大的冲击和震撼,想象的空间这时候就帮助欣赏者去完成最后的“飞天”。这样倾斜的造型、舞姿、体态帮助舞者实现了敦煌壁画中“飞天”舞蹈的各种各样的高难度造型、舞姿.才能打造出敦煌壁画中仙女“飞天”的独特造型,舞者只是用舒展的双臂,柔软的腰睦和灵巧的左腿表达着飞翔,表达着人类向往已久的自由翱孙《飞天》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中国古典舞蹈的太美舞蹈艺术的太美。舞蹈古典韵昧十足,配合着舞台上盈取落的花瓣和台下喷涌而出的水花,幻化为千姿百的“飞天,形象,与敦煌壁画中的造型如出一辙,一时间,时空交错,有限的舞台空间似乎变成了无限的宇宙空间,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仙女”凌空飞翔·美轮美奂,“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第二篇:朱立元美学概论试题
美学概论考试题文法学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
2、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通《美学》D.黑格尔《美学》
3、美感产生于
A.游戏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
4、“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A.席勒B.柏拉图C.亚里土多德D.尼采
5、美感开始于
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招的崇拜
6、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人工制品D.自然物
7、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A.感性B.感染性C.愉悦性D.规范性
8、“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
9、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A.优美B.悲壮C.滑稽D.崇高
10、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A.言志说B.心生说C.缘情说D.表现说
11、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
12、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
13、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
1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5、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1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
17、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
1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
1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20、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空1分,共20分)
1、人生的基本活动模式有认知、和伦理。
2、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成分。
3、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他在1750年鲍姆加通系统地提出了“”的构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
4、美育思想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就已提出,18世纪在那里获得了最高表达。
5、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当人的存在进入他所说的时,已与审美境界相互沟通了。
6、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和。
7、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8、意境的具体审美内涵包括、、时空转换、有无相生四个层面。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概念是“”。
10、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演进是从中和————意境。
11、构成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有、情感、和理解。
12、艺术家的主体素质包
括、和技巧。
13、艺术作品划分为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
14、芬兰美学家希尔恩所说的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六种冲动有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战争、。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1、美育:
2、艺术:
3、审美体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简答中和的审美特征。
2、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3、阐述一下劳动说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4、从审美活动方面说说为什么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5、为什么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1分)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1D〃 2C 〃3D 〃4C〃 5C〃 6C〃 7D 〃8B 〃9A 〃10D 11C 12D〃13D 〃14A〃15B〃16A 〃17A〃18C 〃19A〃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空1分,共20分)
1、审美
2、艺术
3、“感性学”
4、席勒
5、天地境界
6、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7、惊异、体验
8、主客统一、情景交融、9、“境界”。
10、气韵
11、感知、想象
12、艺术敏感、想象力
13、时间艺术
14、劳动、巫术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1、美育:广义上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上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2、艺术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从狭义来说它指的是围绕艺术品的创造、生成、接受的全过程。广义上指所有的审美现象。
3、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四、1、简答中和的审美特征。①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既是情感的适中,也是人格精神的和谐。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③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2、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①感性直观性
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④自由无限性
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3、阐述一下劳动说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的看法。①“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②“原始狩猎的心理本性决定着他一般地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的生产力状况、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审美的趣味和概念。” ③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4、从审美活动方面说说为什么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①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它是人们在生存是逐渐意识到、并加以确认、加以培养而发展成的活动,审美活动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②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是人的整体性本质得到表达与自我确认的最佳方式。③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
④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地出现。
5、为什么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干?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现实影响的学说 ②马列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论域最广、也最具深度的学说,马列主义以宏大的气魄涉及人类历史、社会、知识、经济与文化等广阔领域;从思想深度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具备传统哲学深刻的理论思辨与洞察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应用了精密、透彻的分析方法;这两方面的结合加上马克思本人宏博的学识与对社会现实的丰富观察力,使他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独创而深刻的论述。
③也由于以上两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神与美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它理应包括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两个侧面。
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1)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于是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审美实践之中。(2)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我们不能说丑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也就是不能把丑等同于美。但另一方面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当然是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3)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而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联系。可以说,它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
(4)在这一百多年间,西方哲学、美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性主义的思辨哲学和美学从统治地位上被推倒在地,代之而起的后起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5)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这一百多年间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上述丑上升为审美形态的五个原因中,前两个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审美历史之中的,只是为丑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又决定了丑与其他的审美形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三个原因是我们就丑在这一百多年之间最终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所进行的分析。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 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 C.1740年 D.1750()。年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再造联想 D.对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比联想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 D.实14.通感是()。用关系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形态 的()。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 D.审美中的豁然贯A.主要方法 B.具体方法 C.次要方法 D.综通感合方法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普罗提诺 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 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 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 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 16.想象得之在瞬间()。A.与体验和修养无关B.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C.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D.但与体验和修养都息息相关17.《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D.透明性18.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A.是一致的B.有一些共同点C.根本不同D.差异很大19.悲剧性冲突源于()。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B.人物的过失C.自然的灾难D.日常生活的不幸20.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A.命运悲剧B.性格悲剧C.心理悲剧D.问题悲剧2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A.艺术品是人工制品B.艺术品是精神产品C.艺术品用意象思维创造意象世界D.艺术品主要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22.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了()。A.艺术直觉性B.艺术符号说 C.艺术模仿说D.艺术游戏说23.模仿说对艺术的界定立足于()。A.艺术本质角度 B.艺术价值角度C.艺术起源角度 D.艺术功能角度24.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A.思想内容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25.“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古诗十九首》)这诗中意象的类
型是()。A.仿象B.喻象 C.兴象 D.抽象
26.艺术的最高追求是()。A.创造有我之境B.创造无我之境C.创造有生命力的典型意象 D.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27.艺术存在的动态流程是()。A.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B.从艺术创造到艺术接受术美
三、名词解释
36.心理距离说 37。丑38.崇高 39。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
四、简答题
40.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1.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42.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C.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 D.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
2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情感教育 D.智慧教育
2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A.王国维B.蔡元培C.鲁 迅D.毛泽东
3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3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A.美的本制裁理论B.艺术本质理论C.美的规律理论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E.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32.“美是一个开放和系统”这一观念,包括()。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B.美在主客体交相作用中 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 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33.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D.物质性 E.历史性
34.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A.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C.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D.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E.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
35.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A.科学美 B.艺术美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
五、论述题
43.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44.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附:《月下独酌》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美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2.D3.C4.A5.D 6.B7.B 8.B9.B 10.C11.A 12.B 13.A 14.C 15.D 16.D 17.C 18.A 19.A 20.B21.C 22.B 23.A 24.C 25.C 26.D 27.C 28.C 29.B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CDE32.ABCDE33.ABE34.ABCD35.BCD
三、多词解释(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2)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37.(1)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2)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3)形式凌乱,不能怡人。38.(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
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
(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
和赞叹的情怀
(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39.(1)意象的物态化:把意象从心理层次
引出,赋予其一定的形式符号(即线条、语言、旋等),使之具有感性的物质外观,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实存的第一步。
(2)意象的物化:在意象物态化基础上,直接运用物质手段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凝定下来,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品
四、简答(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
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41.(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a.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c.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 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42.(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
43.(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44.[参考答案](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篇: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期中作业
姓名: 杨瑾 班级: 13税收一班
学号: ***7
2022年11月3日
1..你喜欢花吗?花是大自然的象征吗?你再什么情况下会送花给朋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别人送花?
答: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十分喜欢花。我曾经无数次幻想我走向礼堂的那瞬间,无论我怎么幻想我的手中一定会有一束鲜花,鲜艳欲滴。古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花,它们无时无刻地在每一个角落散发着各自的芳香。
我认为花是大自然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美的化身。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鲜花,让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花让人具体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花也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使者。人们根据花卉各自的特征,赋予其一种象征意义,进而用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通过赠送鲜花传情达意。
我会在亲朋好友生日的送花,我会选送百合花、一品红、石榴花等鲜花,表示火红年华和前程似锦。我也在老人寿辰时,选送百合花、长寿花、万年青等鲜花,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春节时,我会选择表示吉祥、喜庆、欢乐、富贵寓意的玫瑰、剑兰、红掌、水仙、百合、天堂鸟等鲜花送人。母亲节来临时,我会选择康乃馨或香水百合、玫瑰等鲜花献给母亲。父亲节来临时,我则选择表示威严意味的百合或飞燕草、剑兰等鲜花献给父亲。而且我觉得不仅仅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面可以送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也会在不经意间送好友一束花让彼此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我认为只要送花,我都会接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热爱美丽的花,我期待着给我送花。
2.古希腊的美学---古希腊的建筑美学
答:古希腊是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我认为要是面面俱到的阐述,就要写整整一篇论文了,所以我就简单的说说古希腊的建筑美学。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古希腊建筑美学思想的发端,据记载,是从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的。从毕达哥拉斯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止,这期间,古希腊建筑美学思想开始萌芽。而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
在此期间的希腊文化,经历了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过渡。神庙就是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早期是木制的。公元前6世纪,产生了第一批石砌的神庙,出现了多立克柱和爱奥尼柱的萌芽。希腊的雕刻也多附属于建筑,神庙的砌筑,也推动了雕刻艺术的发展。剧场,是希腊另一重要的建筑类型。古希腊的戏剧和音乐,脱胎于祭祀酒神狄奥尼斯的仪式。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取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沦为的废墟上重建了雅典卫城。这时希腊的多里克柱和爱奥尼柱已开始趋于成熟,一种匀称、明朗、典雅为主要特征的建筑风格成形。附属于建筑的雕刻艺术也达到了巅峰时刻。通常把这个时期称为“古典时期”。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帝国的建立,使希腊摆脱了小城邦的局限,建筑的主流开始由神庙转向会议室、图书馆、博物馆等世俗建筑。促进希腊文化与埃及、叙利亚文化的融合。华美的科林斯柱,是希腊式审美情趣的表现。
古希腊建筑的思想随着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思想家主要从感性的角度关注世界,他们把自然本源作为关注焦点,认为美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本质属性。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建筑美和宇宙的美的秩序,看作是一种“数”的自然属性。这阶段被称为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开始考虑自然、人和社会在内的本体,美便被赋予了社会属性。被称为“人文哲学阶段”。第三阶段发生在希腊化时期,随着马其顿的远征,希腊突破了小城邦的局限,自然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亚里士多德则在自然科学技术发达的基础上,让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得到了统一。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也表现出了时代的印记。而古希腊的建筑美学思想,也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实践土壤中酝酿和萌发出来的。在今天看来那些宏伟的古建筑无不在向我们叙说着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也让人们看到了古希腊人民的伟大智慧,感受到了自由的思想气息。
3.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答:自在与自为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专门术语。用以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前者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的美的看法,即“美是事物本身的美”;后者则是苏格拉底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事物适合使用者即美。结合黑格尔的论述,自在之美是事物潜在之美,本身就存在的。而自为之美则是被使用者揭露了的美。
老师在上课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网上也能找到,故事如下:
苏格拉底与他的弟子亚里斯提普斯的一段关于金盾和粪筐怎样才美的对话: 亚里斯提普斯:粪筐能说是美的吗?
苏格拉底:当然,如果粪筐适用而金盾不适用。
亚里斯提普斯:你是否说,同一事物既是美的又是丑的?
苏格拉底:当然,而且同一事物也可以同时既是善的又是恶的,例如对饥饿的人是好的,对发烧的人却是坏的。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共用的方面,它就同时是善并且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既是恶的又是丑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认为”实用决定一切”。一个事物,它算不算的上没,在于它能否给使用主体带来效用以及带来多大的效用。“自为之美”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自在之美”则是客观独立的。比如一朵花,用自在之美来说,它开在那里就是美的,这是这朵花本身的美。按自为之美来说,一个热爱花的人,比如我,对我来说,这朵花是美的。可是对于一个花粉过敏的人来说,花会导致他过敏,因此这朵花是不美的。这是自在之美和自我之美的区别,自在之美是形而上学的,自为之美则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自在之美与自我之美是无法割裂的,自在之美是自为之美的物质基础,自我之美是而自在之美则的进一步升华,是“美”这种物质的最终代表。在审美主体的客观实践之下,自在之美转化为自为之美,形成美的统一,使美得到极大的完善。因此我们要辩证统一的看待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答: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强调秩序是亚里士多德一贯的美学思想,他通过事物自身的秩序,对称和确定性来说明美的原因。他指出,自然是一切秩序的原因,秩序和确定性存在于自然、天体、人和社会中。
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他说:“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任何事物,不管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其形成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因可以最完满地体现在事物中,从而创造出美和合目的性的有机整体。如果它们在事物中的体现缺少某种尺度,过分或不及,那么,整体就受到损害,从而失去美、艺术性、效用和合目的性。美的范围包括神和人、人的躯体、社会、实物、行为、自然。美就是“整一性”。“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同时,他还指出,悲剧、史诗等叙事性艺术作品“整一性”的内在根据还是“可然律、必然律”。整一性”是个体中一种统一的运动,它以内在的有机性而使个体具有丰富而又一致的性质和特征。从事物的最高因来说,这种“整一性”的根源来自于最高的善。因此,“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根源。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
第三,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他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体感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一大贡献.整体不只是指艺术是对一个完整行为的摹仿,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内部各种成分的协调整合,以至于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第四,他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因此,说到底,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整个自然界显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5.学习美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美学概论,一听就觉的是一种很概括的一门学问,真的要去说清楚他恐怕很难。老师在上课讲了很多专业的东西,可能因为我的思想水平比较低,我不是很能理解。所以我只能自己说说什么是美了。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觉得大体可以分为2种感觉,一个就是视觉上的,也就是通常说得饱眼福吧,那样的美应该多了一些表观的感觉;还有一种就是精神上的感觉的美,我想那种美应该裹了一些欣赏在里面。因为感觉在变所以美也就在变。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认为相貌上的美是最重要最直观的美;有的人认为心灵上的美是最可爱最长久的美。无论哪种美,这些想法和个人对美德定义都是不无道理的。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菜肴美,是因为它色香味俱全,所以菜肴的美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一并体验得到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感官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我只学了9周的美学课,只是学到了美学的一点点皮毛,美学真的是一门很难得到一个统一说法的学问,就算专家也不能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我认为美学是在我们生活中逐渐发掘的,也就是说,只有渐渐的在生活中慢慢发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定义。所以要是真的要把“美”完全的弄清楚,是一向很艰巨的工程,但是我不会放弃对于美的发掘,我会在接下来的课里面加强对其的理解,加深对美的定义。
第四篇: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美
它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能引起人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一。A.美有主观性B.美有客观性C.美有社会性D.美有实践性 8.“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人的()情绪。
A.兴奋欢乐B.追忆C.思恋D.通感 9.人类的审美意识最早出现于
2.美学
它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产生于人类社会实
践中,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美,自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行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它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3.美感
它是人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4.审美素质
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方面的素质,也是人必须的一种文化素质,人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使之变成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 5.审美能力
是人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二〃单项选择
1.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首先提出并加研
究的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康德
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黑格尔C.休谟D.博克 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社会性 4.弗洛伊德认为,自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人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
A.母亲B.情人C.父亲D.自身 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
A.社会实践B.主观愿望C.主观意志D.生物本能
6.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明
A.耳朵很重要 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音律很重要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心灵去领悟
7.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说明()A.中古时代B.近古时代C.奴隶时代D.远古时代 10.“美是比例与和谐“的美学理论的提出者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毕达哥拉斯学派D.亚里士多德 11.《欧米哀尔》的是
A.罗素B.达芬奇C.罗丹D.米洛 12.“移情说”,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费希特B.丹纳C.克罗齐D.立普斯 13.《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它说明美具有
A.多样性B.客观性C.社会性D.相对性 14.某些原始人把上门牙敲掉而以为美,于是整个部落的人都将上门牙敲掉,这种现象说明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
A.愚昧性B.重复性和雷同性C.落后性D.跟风性
15.黄山一堆乱石头,在()的作用下,变成了“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4
A.直觉与感受B.想象与联想C.鬼斧神工D.冰川作用
16.风景画最早诞生于
A.荷兰B.法国C.西班牙D.英国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A.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B.以意象为主,意境辅之C.意境意象并举,无主次D.意境意象都不突出
18.“曲高和寡”“知音难求”反映了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的A.矛盾B.鸿沟C.不一致D.不协调 19.“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就是A.观B.悟C.品D.体 2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给人以优美感受的自然景观是
A.荷塘月色B.电闪雷鸣C.瀑布飞流D.春暖花开E.波涛汹涌
2.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
A.净化B.升华C.提高D.纯化E.美化 3.以下作品是从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是
A.果戈里的《死灵魂》B.罗丹的《老妓》C.米勒的《扶锄的农民》D.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联系:意境和意象都是主体与无相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具有主客一体,E.徐悲鸿的《奔马》
4.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鼓舞人们去
A享受美B爱美C欣赏美D追求美E创造美 6.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家运笔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是
A笔骨B.笔法C.笔锋D.笔势E.笔力 7.下列作品表现意象感性特征的名画是
A.八大山人的《猫》B.《向日葵》C.《思想者》D.《巴尔扎克》E.《文心雕龙》 8.以下给人优美感受的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命运交响曲》C.《春
江花月夜》D.《蓝色多瑙河》E.《欧米哀尔》
9.下列说法中说明美的多样性的是A.“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毫
无感觉”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C.“佳人不同体,那不同眠,而皆悦于目”D.“西施,王嫱状貌不同,世称其美好钧也”E.“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0.不可能出现在原始人所画的洞穴壁画中的是
A.山川树木B.晨雾晚霞C.野牛D.绿草如茵E.野马 四.简答题
1.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 2.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五.论述题
意象的孕育是意象生成的第一阶段,意象的孕育指艺术意象在艺术家头脑里的构思过程。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意象的孕育与产生,2)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体(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与主体情意结合形成头脑中的形象(意象),3)意象的产生,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得到物化(物态化)内在的情意转化成外在的形象(意象)
是以王维《鹿柴》为例,分析意境和意向的关系
物我合一的特征。
区别:1.意象主要是指审美的广度,意境主要指审美的深度。意境深邃,意象广阔。2.意象具有形而下的特征,以个别,特殊为表现形态,意境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指向一般性,普遍性。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3.意象主要属于艺术范畴,意境主要属于哲学范畴
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境界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如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简答题
美和美感的关系是,同时诞生,同时存在,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作为同一活动中的主客两方,美和美感就必须相互依存,同生同在,但是他们也不是绝对的主观和绝对的客观,而是相对来说,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此外,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也是历史传承的结果,所以我们的审美实践中的美感无意中都带有了前人的审美经验的总结,受到了前人的影响。历史传承的文明是客观世界中的存在,它的影响使我们的主观的美感中掺杂了客观的经验总结;人化的审美对象,相对的客观审美对象也相应产生了相对主观的美感。所以美感也是相对主观的。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2.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3.再则,我们已经被现行的理论给搞糊涂了。我们认为。丑对美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的对比性,而在于它最忠实的现实表现。我们认为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丑,不是对作品的解释,而且对事物的内容作出的解释。4.丑的美学意义非凡,也是在于它能够比视觉的美,触觉的神经,以及听觉的有序,更容易变化。
第五篇:美学试题(期末版)
一、名词解释
1.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
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 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
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 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
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3、游戏说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
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
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 “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
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 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社会美 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
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
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
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6.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它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
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 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8.崇高
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9.直觉说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
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 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10.生活艺术化 “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梭罗认为,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二、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5分)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分)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分)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3分)
2.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案要点: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3.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答案要点:(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4.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成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
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 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
5.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
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
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
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 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6.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7.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答:(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8.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答: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人生的意识。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
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三、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答: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 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一)人的外在美。外在美是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体现的,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1.形貌美形貌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的美,属于静态美。形貌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它是自然
界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意识和观念不断发展的结果。大体上讲,人体的形貌是否美,可以 从面貌、肌肤、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与配合、内在活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2.服饰美服饰美是指人通
过着装、发式、面部化妆修饰等产生的美感效果。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服饰美
主要体现为服饰造型与人的形体及性格的和谐统一,服饰造型与所处的环境的和谐统一、服饰本身的色彩
谐调、服饰配色与环境色调谐调四个方面。3.风度美风度美是指人的风采和气度的美,主要通过人的言
谈、举止来体现。风度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的外在反映。言谈举止作为人的精神的
表现,是体现人物美的重要方面。
(二)人的内在美。人的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人的精神
美和性格美:1.精神美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
操、丰富的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2.性格美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性格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的感性特征。性格
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与此相对的不良性格特征是为
人冷漠、暴躁、怯懦、虚伪、软弱等。
(三)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人的美侧重于美的内容。内 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
2.举例论述“艺术符号”说艺术观的特点?并论述它的局限?
答:(1)由卡西尔和苏珊·郎格提出。他们不满于以往的摹仿说及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2)其艺术本质观有两个特点。第一,这种符号说试图在传统的模仿说和表现说之外另寻他途,开拓一条探索艺术本质的新路,从艺术的符号性上规定艺术的本质,阐释艺术的特性。第二,这种符号论力图摆脱摹仿说和表现说的影响,但最终又对它们有所保留,承认了艺术模仿与表现的因素。
(3)局限:它主要仍是从艺术的符号形式方面来规定艺术本质的的,这就与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以及其他形式学派的艺术本质说殊途同归了;从他们对模仿说和表现说的部分认可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种理论传统的选择态度仍较含糊,并未能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3.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学说
答:(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
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 之父”。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 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
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 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
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
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 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3)“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
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 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 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
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
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 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
(4)“高峰体验”: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4.举例论述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
答:唐代诗歌艺术的繁盛,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基本范畴“意境”的诞生。“意境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王昌龄在《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龄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更明确规定“意境”的内涵与特征。皎然则把“境”与“情”联系起来,“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的概念。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并对“意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至宋元时期,美学沿着中唐以后的思想路径继续向前发展,整个民族特别是士大夫的审美观,基本上获得确立与完善。明清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在这一时期,诗文美学贡献最大的是王夫之和叶夔。王夫之提出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的“情景融合论”对诗歌的意象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近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他要求诗歌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如果说梁启超吹响了美学革新的号角,那么,真正在美学领域树立现代美学界碑的人则是王国维。王国维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境界说”。这是他在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理论的总结。他对传统“境界”或“意境”范畴的阐述,已经不是在原来古典美学的体系框架中作自然延伸,不是将前人点点滴滴的论述简单地加以条理化、体系化。同时,也不止于以西方美学的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容,而是试图寻找思维方式、知识范型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美学话语方式和理论形态与构架式自身的变化。但这一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失真与特殊价值遗漏的危险。这其中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5.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答: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
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 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
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 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
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2)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3)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2.苏轼的《题西林壁》,谈谈诗中蕴涵怎样的审美原则。
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1)应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观照审美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各个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就各不相同。
(2)从美在距离说看待这个问题。“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近看,看到的景象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在山中,没有远距离地看庐山,所以就不能观赏到庐山的全貌。
3.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特征。
附诗:《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被提高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崇高也是与优美相互并立的审美范畴,它们都具有肯定性的价值,都是人们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象。
与优美相比,崇高有着明显的特点,它往往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在心理效应上,总是令人惊心动魄,使人奋发向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崇高的典型之作。首先,开阔的美。作品一开头,就展示一个非常广阔的场面: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一片苍茫无际的雪原。其次,飞动的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飞动,高原奔驰,要与天公一比高低。第三,壮丽的美。写出了日出天晴,飞雪消停,在艳阳照耀下,万里江山,红妆素裹。十分壮观。第四,写出了惊愕-愉悦的感受。面对祖国如此壮丽的山河,情不自禁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第五,鼓励人奋发向上。笑傲历代群雄,然后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洪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