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合集5篇)

第一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1

       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

       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有以下想法: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被宣称与以前(辩证法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辩证法的扬弃理论确实与以前的哲学很不一样。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试图发现终极真理,辩证法宣称真理是一个扬弃和否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辩证法似乎用这种扬弃的理论来和之前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辩证法能否通过否定终极真理的存在,就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真理地位呢?它是否仍然是一种哲学(形而上学)呢?

       我对辩证法了解不多,我看到罗素仍然称辩证法为一种形而上学。我想,凡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对事物的解释,都应该归入形而上学范畴吧。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我觉得把历史简单解释成经济基础做推动,并且遵循一种决定论的轨迹,不能让我信服。促成历史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果仅仅是经济基础决定论,那么中国在明朝以前就是一直领先世界的经济,为什么没孕育出资本主义或县政制度?

       说明一下,从秦朝以降,中国都不是封建制度,而是集权制的小农经济。这也不符合马关于五阶段社会发展的划分。我认同罗素在解释历史上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

       三、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贡献

       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无疑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就其主要的经济观点价值理论而言,似乎无法充分让我信服。

       1、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否仅仅是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房价为例,房价长期与建筑成本不相干。它仅仅反应的是供求关系。成本因素仅仅在房价中占10%,如果其余90%都是剩余价值,那无疑在说:建筑工人应该每月赚5万元。那又怎么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吻合?

       2、马克思称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工所有。可是马克思从来没探讨过资本家亏损的情形。如果按马的理论,资本家亏损是否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事实是,美国和中国的创业者的生存周期

       平均只有3年。在法律公正的经济体中,他们的倾家荡产不能少给所雇工人一分钱。那这种情况下,算谁剥削谁?

       3、如果仅仅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那把生产资料赋予工人,让他们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看看他们能不能维持企业的运作。他们显然不能。仅仅劳动无法创造市场的价值,这毫无疑问。技术,管理,营销,风险都参与了市场价格的实现。

       4、自价值理论诞生以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过任何一次计算。那这个价值的概念是否有点纸上谈兵的解释性的味道?

       所以,我个人对马的价值理论持怀疑态度。

       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问题。从经济和人性的角度,我都不认为它可行。

       五、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

       包括异化理论等等在内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我个人理解的不多,就不多评论了。不过总体觉得马克思批判的有道理。

       六、马克思对后人的影响。

       无论是从经济基础接受历史演变,还是从人的社会性解释人的本质等方面,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思想家应该是有深刻影响的。而目前马克思中国化式的政治理念化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垄断现象对于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适合的时候应该让历史归位,并让马克思主义真正作为一门哲学,回到正常文化环境下其应有的位置上去。

第二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一下我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分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它是当时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马克思主义如何运行

       其实,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怎样运行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出列宁主义。在中国,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的国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以上就是我所认识的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010411103杨经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文革以后最强调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代更多是建立在欧洲的现实上,所提出的更多是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在欧洲的社会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思想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到中国这么一个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国度的无产阶级斗争以及建设中,其直接的结果很容易预想到,那就是失败。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在一次次的斗争与建设中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想要救中国,就必须实事求是,根据中国某个时代的国情来取马克思主义中适合中国的因素,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利器。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四个阶段无不是在分析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形势,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合理的中国化的例子。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中国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应该唯马克思主义中的每一个观点是从,盲目地生搬硬套,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家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发展,实现和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因此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第四篇: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在来谈谈。

       一.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四.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发展着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这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

第五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姓名:### #####学院: ##############班级:###########日期: ################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长达90年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应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续谱写新的华丽篇章。作为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边缘化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通过参加在天津城建大学开展的第二十三期业余党校,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组织给予我这几次党课学习的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积极参加讨论,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当中提到: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的态度的不同情况是,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有学习拟或是接触马克思主义读物,就发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时代意义的论断。我们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在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

       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日趋成熟走向顶峰,而社会主义社会还在成长探索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功利思想的侵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出国深造机会的增多,和一系列西方文化潮流来袭,青年一代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再愿意学习其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主导地位、影响范围、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学习上,一些领导干部更多的关注出国考察和经济增长指标,很少学习马列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经典著作,甚至在有些大学中课程中马列主义原理已被作为选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宣扬资本主义优势的著作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理论研究中,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以博得“理论创新”、“观点新颖”的名号。在学术的认同标准上,有些专家学者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照搬照抄的生拉硬拽的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参照物。从培养干部来说,各级党校在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思想指导下,在经济增长指数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之后,大量的实用性课程代替了马列经典著作,充斥培训班的内容规划中。新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程度和实际掌握的水平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是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再熟悉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不再将马列主义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旗帜。基层干部不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势必作风败坏,纪律涣散,安于现状不再奋斗思进取。

       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所引发的后果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期望的,亦是他们对中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破坏的根本目的。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韬光养晦的外交原则指导下,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条件下建设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在一心一意加紧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国家插足中国国内事务,他们花样繁出,用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国家内部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一些处心积虑地推动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人存在。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某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结论,拟或是在现实改革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不能提供解决的药方,就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过时论调。这些刻意宣扬“过时论”的人,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来源于: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理论的出现必然是迎合现实环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和发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当时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科学理论的形成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并非超然象外,他们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基础上,是在吸收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立发展。毛主席曾经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任何经验、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在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得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在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一大批真正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

       命斗争,经历了无数考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中建立了众多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古巴、中国等等。20世纪发生的最为震惊世界的事情莫过于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合并及其前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及其国内学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致使引导苏联的社会主义走向了歧途,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而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力于从理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遇到现实问题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合适宜的判断。正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可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以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使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中国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从而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