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慧供应链

第一篇:浅谈智慧供应链

       浅谈互联网 与智慧供应链

       摘要:以互联网为背景,结合智慧供应链特点的案例分析,通过智慧供应链的特点、效果、成就以及发展阶段等展开对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供应链管理与应用的探讨。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互联网 ,管理模式,供应链网络

       正文: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的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逐渐枯竭,在这种危机下,是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推动物流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供应链,商品也需要以来物流活动完成服务。

       正文:互联网 :“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① 互联网 的特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一、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只有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只有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二、创新驱动。中国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继续,必须利用创新。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互联网 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五、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 ,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六、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但是连接性也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相差是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 的目标。供应链的产生: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理论框架,成为供应链产生的前奏。1996年,詹姆斯P.沃麦克和丹尼尔T.琼斯结合美,德,日的案例,引出“供应链”以及“销售链”的概念,成为供应链的雏形。20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客户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剧,加上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巨大变化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强。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为供应链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先进的管理,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美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对供应链做出以下定义:供应链是指设计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格雷厄姆.史蒂文斯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就是供应链。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逐步深入,2022年,我国将供应链简化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智慧供应链的发展背景:

       在新的经济时代,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如JIT生产方式。在这些模式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的同时,供应链也出现了缺陷,如抵抗各类干扰事件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在这种环境下,智慧供应链应运而生。如何构建智慧供应链,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智慧供应链的特点:

       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后在2022年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

       “智慧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将技术和管理进行结合,将论述技术和管理系统化成综合集成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系统的指导现代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实践。

       “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技术的渗透性更强。管理者和运营者采取主动方式,系统地吸收各种现代技术,实现管理在技术变革中的革新。

       2、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利用多种形式表现数据,例如图片,视频等方式。采用智能化方式访问数据。

       3、更加人性化。

       4、信息整合性更强。借助于信息化网络,打破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信息系统的异构性问题,实现无缝对接。

       5、协作性更强。通过信息网络,更好的了解各成员的情况,根据情况的变化,实现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随时联系,并及时改变策略。

       6、可延展性更强。

       技术特点:智慧供应链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全面的产品体系;系统方面,融合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最具领先优势的“智慧供应链系统”。具备以下三个特色:

       (一)参数化的产品创新

       (二)智慧化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支持

       (三)定制化的行业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智慧型供应链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智能、互联和先进。

       智能:为协助管理进行交易评估,智能系统将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协助决策者模拟各种行动过程。

       互联:智慧的供应链将视线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不仅能与客户,供应商和IT系统实现交互,还可以与监控的对象,是真实供应链中流动的对象实现交互。

       先进:以前有人工创建的供应链信息将逐步由传感器、RFID标签、仪表、等其他设备和系统来生成,就可视性而言,供应链不仅可以预测更多的事件,还能见证事件发生的过程。

       互联网与智慧供应链: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过程将会更加智慧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将由传统意义上的静态供应链,逐渐经过职能部门整合、内部流程整合、外部协同整合后达到智慧的供应链。国家“互联网 ”战略全面实施,在这一背景下,C2B模式开拓越来越广泛,现有订单,后有生产。颠倒了供应链环节的先后顺序。而“互联网 ”及大数据的技术使这一顺序颠倒成为了可能。借助互联网将信息流与物流同步,来提高效率,加强透明度,供应链逐渐将需求驱动理念,扩展为如何与客户互动,做到深入理解并服务客户。C2B模式的核心保障在于供应链,传统模式下,供应链建设不健全,借助互联网,将上游与下游供销系统情况高效透明的反映在供应链中并加以管理,形成强大的柔性生产,运输,销售能力。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时间管理,环节管理以达到JIT生产、销售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要拥有稳定的高效的供应链营建。同时也要保证供应链成本控制,只有成功成本控制,才能在C2B的快速反应要求下,达到盈利的目的。

       互联网 模式下,C2B模式的发展前景是客观的,在快速反应的信息流背后,需要同样高效的物流作为承载。供应链将会是C2B企业的及时反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核心竞争力。

       以IBM为例,IBM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方案公司,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约1000亿美元。这样一家大型企业,如果供应链不能做到高效运作,对客户需求和全球化发展变化灵活响应,并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的话,其结果不堪设想。但IBM的供应链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能达到现在的运营管理水平。也是通过一步一步改进和革新发展而来。

       互联网如何推动智慧供应链发展:具体来说,智慧供应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即是深刻又是全方位的。首先从第二产业视角看,除了生产制造领域发生的供应链变革之外,智慧供应链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同样面临着许多很难解决的问题,例如媒介渠道复杂不融合,流通渠道冗长、混乱,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迟缓等问题,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商业云端化的“产业生态链”正在一步步形成、扩大,其商业化应用就是社会化商业新生态系统。这一商业生态系统推动了商业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商业智慧供应链具体表现为:

       第一,形成跨媒体、多要素的无缝整合平台。即传统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正在共享着同一媒介资源。

       第二,C2B新商业模式的确立。C2B是迎合客户追求个性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将高级定制变成了普通消费者都可以享受、体验的服务。同时C2B将激发设计师、众包、粉丝团认同设计等多种创意形态转化为真实的产品及服务。

       第三,营销/价值智能化。从商业智能发展而来的大数据技术里,逐步诞生的营销智能化技术,将网络营销、植入(插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跨媒体数据源处理、社交化销售等市场营销及服务过程整合在一起,提供智能化的客户搜索、培育、筛选管理,为导向最后的交易和服务提供“客户池”。实现智慧供应链的信息化其他途径:

       1、企业要实现产品创新管理的持续改进,需要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来支持增强的产品数据集成和协同。通过建立集成的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及执行的业务流程,实现集中的产品研发管理,通过集中控制生产工艺,制定生产标准,并在不同生产基地进行实施。

       2、构建完整的生产计划系统管理,确定不同产品所适应的计划模式以及物料需求及配送模式,拉动物料需求计划。紧密集成ERP系统与SCM系统,实现销售过程的可视化,构建覆盖客户交易全流程的执行与监控平台,及时掌控过程,掌握信息。

       3、质量管理应该与研发、采购、存储、生产、销售、服务等整个供应链业务过程全面集成。

       4、建立标准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五统一”。及时地通过财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态,利用ERP系统实现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传统记帐型财务向业务分析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在ERP实施成功后,依托数据仓库平台,进一步构建企业的数据分析及商业智能应用。

       5、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构建企业的KPI体系,与绩效考核相结合起来。

       结论:总之,“互联网 ”的核心不只是在于简单地讨论互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或着将企业的日常运营贴上“互联网 ”的标签,而是如何更好地结合新手段,新技术,新方法去改良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实现更好的供应链运作方案,更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效率、更开阔的供应链服务空间、更透明的供应链结构流程,这才是智慧供应链的本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企业深入思考产业或行业的状态、挑战、阻碍,以及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去探索创新的战略、工具、技术、流程和组织,真正带动产业、企业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①来自百度百科。

第二篇:同济大学召开区块链与智慧城市研讨会

       同济大学召开区块链与智慧城市研讨会

       2022年8月21日,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与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了区块链与智慧城市研讨会。作为应用程序块的有效探索连锁行业和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区块链的高端培训人才,这个研讨会的目的是收集领域的学者区块链和高管领域的智能城市进行高端,小规模的和高质量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在智能城市的建设。

       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系统,人口密集,场景趋同,它注定要建设一个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公众参与,降低社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社会管理治理水平。在城市系统中,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维度将分布式、开放的合作创新点注入智慧城市建设中,促进创新模式的发展。

       首先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施骞致辞。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优点和特点,他指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排名在全国学科评估的优点结合为特征的同济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业。希望在未来,产业链也可以在区块链领域进行聚合。

       同济大学校长、易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蔚瀛分享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一书。他擅长解释的重点建设一个智能城市、智能园区的系统结构、核心功能、智能园区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并指出建设公园2.0从智能化,智能化的特点“一起连接,共享和创造”。然后阐述了智能园区建设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建设。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智慧园区建设的核心在从数据中心向统一服务平台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智能化。

       苏州同济产业链研究院院长马小峰就区块链与智慧城市主题演讲。介绍了区块链的技术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和典型应用,并详细讨论了区块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同时马总统还表示,苏州同济的区块链研究所将继续促进基于研究所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梧桐链与智能城市土地的应用程序,以更好地促进行业应用的发展。

       最后,从行业理解的角度,参与者分享和讨论区块链和智慧城市建设。来自上海18个大集团的高管和政府代表,以及同济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分享各自的商业情况,探讨区块链和智慧城市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三篇:智慧城市应先示范后推广

       智慧城市应先示范后推广

       “IBM刚提出SmartEarth的概念不久,国内便跟风而起,其结果就是走向中国普遍的发展模式――一哄而起,一哄而上,出了问题再一哄而散。就我国来说,面上的事情大家都跟得比较快,但实际营养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吸收。”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智慧城市与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曲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较之前,智慧城市的很多事情开始落地,管理设计也好了很多,值得做下去。

       《经济》:请您谈一下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曲桦:智慧城市不是一个项目,而是用智慧的方法解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城市能够健康、有序、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体现城市服务的价值。智慧城市既是一个方法论,也是一个近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目标,要分阶段建设。因为各个城市的环境不一样,建设上不能千篇一律,加上资金短缺,智慧城市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建成,城市应该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先期进行投入,建一批示范性工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智慧。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工业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需要多方配合。智慧城市为四化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的建设一定要由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制定好科学体系,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看准方向重点投资,以此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和运营。

       《经济》:之前我们去城市调研,在数字中心体验时发现系统根本不反应,工作人员的回复是“该升级了”,这说明什么问题?

       曲桦: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为什么要申请智慧城市试点,因为它要戴一个合适的帽子,没有帽子,产业、资金是不能聚集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些城市急于做亮点当示范,就花些钱引进设备和系统,或者城市要搞什么项目,但是没有具体由头,就将其包装到智慧城市里,变成一种概念性而非体系的东西。当下,我们应该理智地去做一些比较实在的事情。

       《经济》: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一般比较单

       一、明确,比如英国的目标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建筑,但是我国的就比较泛、乱,原因是什么?

       曲桦:此前,多个部委都在搞智慧城市,科技部从技术进步角度入手进行立项研究;发改委以产业促进为主,支持相关项目发展;住建部制定发布标准体系,持续推出3批试点城市。住建部的优势是住房规划,工信部的强项是信息化,而智慧城市讲的更多的是深度融合,部委应该把各自的强项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提升城市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现在各国都在建智慧城市,虽然目前没有对比,但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会有比较的。中国的力度最强,参与的城市数量也最多,我们应该建设出几个样板城市,或者把整个国家的模式提炼出来,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修正,按照提炼出来的路线往前推进。同时,我们也可以把经验推广到世界各国,为他们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智慧城市不能一蹴而就,要一边研究一边往前走。一方面研究它本身是什么,如何与本地结合;另一方面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全国来看,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比较超前,不同于其他对智慧城市还不甚了解的城市,他们已经进入了融合操作阶段。

       《经济》: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城市的任务书和发展报告都存在虚假内容,有的数据甚至互相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曲桦:报告里都是面上的解释。从我们的角度理解,这些应该是政府计划要做但是全部落实难度又很大的项目,因此汇报时只能采用这种形式。项目之所以难以落实,最重要的原因是资金问题,城市有多少钱,钱从哪里来,类似PPP模式到底能吸引多少社会资本,这都与项目进程息息相关。

       此外,一个项目是要分派给不同部门实施的,这个部门管什么,那个部门管什么,职责不一样,实施的结果也会有差别,这种现象很正常。从局部不断推进,就不能拿结果来衡量,只能从初衷、出发点和中间的过程来看待这种情况。

       《经济》:调研时有个奇怪的现象:城市说没有钱,融资难;企业说有钱,但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对此,您如何看待?

       曲桦:城市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运营和盈利环境,钱怎么会往那里流动。这说明实际的物质性的东西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人的智慧,这也是智慧城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方、供应商能够为城市提供什么,城市管理者应该如何去配合产业发展,在城市发展中很少有人去想去做。哪怕只想到了30%,最终落实了5%―6%,也至少说明是做了,如果不想不做,那么连5%的结果都不会有。

       人在认识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这是正常现象,包括发展得不正常也都正常。各个部委做顶层设计、方案、标准时应该遍地开花,只要最终拿出中国特色的模式,这个钱就没有白花。也就是说既要有敲锣打鼓的,又要有卖鼓的,还得有鼓厂。抓住本质问题,把握好内在规律。

       智慧城市光靠运营商运营也是不现实的,应该建立一个专用网络,让城市自己来运营。城市不运营,就无法提供持续的服务,也不能推动产业发展,吸引投资。我们建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云系统把每一点的资源共享给城市所有人,这是最根本的。但是现在政府掌握的大数据却不愿意公开,逐渐形成数据孤岛,所以必须确立条例、规范,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必须开放,哪些不能开放,应该说绝大多数数据是可以共享的。

第四篇:发展冷链物流 新技术运用应脚踏实地

       发展冷链物流 新技术运用应脚踏实地 当前冷链物流装备除了面临供求矛盾外,更严重的问题是不适应性。很多商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有一个平衡,即人力跟技术装备方面的平衡。采用先进的设备,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更愿意采用相对投资较低的设备。从冷藏、保险、节能和自动化技术上来看,国际上普遍运用的冷藏、冷凝、气调、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先进的制冷技术在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经成熟应用,各类保鲜、先进的包装技术以及涉及节能方面的技术在国内大型的果蔬基地和冷藏基地已得到成功运用,我国投资商大量建造冷库,而实际的需求量没有投资商想像中的大。同样,在冷藏车行业也面临这个问题。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冷藏车和冷库,是冷链物流行业最重要的设备,所占的比例和投资都比较大。这两年,冷链是比较热门的行业,但是装备企业并没有感觉到这种热度。国内冷藏车的需求量和保有量并没有想像中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地增长。而且这几年,对市场的需求还有下滑的可能。

       据中国了解,从2022年到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建设冷库或冷链物流园区,而且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国冷库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作为市场来说,需求的增加是逐步的,在这种一哄而上的情况下,会造成供和求的矛盾。尤其是在广东,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可能这两年设备供应商的日子会比较好过,冷库行业反而会出现比较难维持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冷藏运输,以保证食品的质量。但是,一些食品虽然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却并不一定适合冷藏运输。比如水产品。水产品对于温度要求较高,但是对于湿度的要求同样较高。采用冷藏车运输,会容易造成水分流失。而采用冰块运输既能保证温度,又能保证其水分不流失。因此,让水产品冷链运输企业购买大量冷藏车是不现实的事情。很多近途的水产品运输,物流公司都喜欢采用普通厢式货车加冰块的运输模式。

       今年通货膨胀、对汽车购买融资渠道的限制、限行条例等,对汽车(包括冷藏车)的销量有不小的影响。从目前这个行业来说,冷藏车的销量并没有快速增长,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销量下降的趋势。

       据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的依赖于第一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更多的先进冷链物流技术,更多的动力是生产厂家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而生产企业需要给出比较高的价格,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够采用良好的温控系统和监控系统。而且,从长远的发展,物流企业也需要采用GPS等设备,才能够保证物流过程中良好的温度控制好记录。但在目前,食品价格占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有一些技术的应用还是一步一步的,否则物流企业难以承受成本的压力。

第五篇:冷链质量及仓储应遵循的原则

       冷链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即冷藏商品在仓储过程中遵循原则)

       1、加工过程应遵循3C、3P原则

       “3C原则”是指:冷却(Chilling)、清洁(Clean)、小心(Care)。也就是说,要保证产品的清洁,不受污染;要使产品尽快冷却下来或快速冻结,也就是说要使产品尽快地进人所要求的低温状态;在操作的全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产品受任何伤害。

       “3P原则”是指:原料(Products)、加工工艺(Processing)、包装(Package)。要求被加工原料一定要用品质新鲜、不受污染的产品;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成品必须具有既符合健康卫生规范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

       2、贮运过程应遵循3T原则

       “3T原则”是指: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产品耐藏性(容许变质量)(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冷藏食品的品质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冷藏食品的品温越低,优良品质保持的时间越长。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都有相应的产品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

       3、整个冷链过程的3Q、3M条件

       “3Q”条件:即冷链中设备的数量(Quantity)协调,设备的质量(Quality)标准的一致,以及快速的(Quick)作业组织。冷链链中设备数量(能力)和质量标准的协调能够保证农产品总是处在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卫生、包装)之中,并能提高各项设备的利用率。因此,要求产销部门的预冷站、各种冷库、运输工具等,都要按照农产品物流的客观需要,互相协调发展。快速的作业组织则是指加工部门的生产过程,经营者的货源组织,运输部门的车辆准备与途中服务、换装作业的衔接,销售部门的库容准备等均应快速组织并协调配合。“3Q”条件十分重要,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例如,冷链中各环节的温度标准若不统一,则会导致食品品质极大地下降。这是因为在常温中暴露1小时的食品,其质量损失可能相当于在-20℃下贮存半年的质量损失量。因此,对冷链各接口的管理与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3M”条件:即保鲜工具与手段(Means)、保鲜方法(Methods)和管理措施(Management)。在冷链中所使用的贮运工具及保鲜方法要符合农产品的特性,并能保证既经济又取得最佳的保鲜效果;同时,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冷链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转。

       在上述条件中,属于产品特性的有原料品质和耐藏性;属于设备条件的有设备的数量、质量,低温环境和保鲜贮运工具;属于处理工艺条件的有工艺水平、包装条件和清洁卫生;属于人为条件的是管理、快速作业和对食品的爱护。其中,有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如设备条件对处理工艺、管理和作业过程均有直接影响。

       4、质量检查要坚持“终端原则”

       冷藏食品的鲜度可以用测定挥发性盐基氮等方法来进行。但是最适合冷藏食品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办法,应以“感官检验为主”,从外观、触摸、气味等方面判定其鲜度、品质及价位。而且,这种质量检验应坚持“终端的原则”。不管冷藏链如何运行,最终质量检查应该是在冷藏链的终端,即应当以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冷藏食品的质量为衡量标准。

       5、建立现代化生产、加工、贮运、解冻、销售……等设备保证体系

       这是冷链的硬件保证条件之一。发展和建设冷链应该有合适的冷藏库。有专业生产企业,能生产国产的质优价廉的速冻装置、冷藏保温车、冷藏集装箱、冷藏柜、解冻装置、与生产冷冻食品相关的辅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