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1、网站:.bbfs.cn.com
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
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
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
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
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
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
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
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导噬希?颐浅3
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罢嬷饕猓?偕塘俊倍?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br\/>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
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
“你想先学什么
“你想怎么学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
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
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
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
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
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
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
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
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
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
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
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
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
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
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语文教学中如何上好活动课教学反思
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
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
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反思: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
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
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
而只是说我认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
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
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
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
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
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
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
最终中国传统的教育培养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从众群体。
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
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意识,乱哄哄、热热闹闹这就是小组学习。
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
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习惯。
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
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教师在这里不经意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
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
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
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大矣。
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反思一:
词汇教学 方式怎么样。
教授新单词时出现的问题。
所以课堂效率较差,在下一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单词,以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
操练到位。
在教授新单词时,除了要求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标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大面积操练,可以采用全班读、小组读、竖排读、横排读等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会读所学单词。
在确定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好发音要点后,出示单词卡片并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实物、图片或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以便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当然在操练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
句情不离。
任何词汇的教学都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教学规律,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如果单词教学仅仅局限于单词,会使用与课堂变得单调无趣,间接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所以在教授新单词时我会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并加上妙趣横生的例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趣味教学。
有位著名的语言家曾经说过:“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
所以在单词教学过程中我不会再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
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学了就用。
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表达之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
如:一年级上册unit3 In my classroom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教室所配备的功能用具如灯、桌子、电脑等实物进行相应的教学及问答句的操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单词与句型。
反思二、
任务设计 深港版英语倡导以任务教学为基础,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
我觉得自己在上课时,很少介入任务型教学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经常是用“填鸭式”的方法,没有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好能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相关任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真实性。
既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又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如教授二年级上册unit1 My age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假设在一家动物园门口,当售票员问你的年龄时,你该如何回答,用英语又如何表示
如果你是售票员,你该如何问小朋友们的年龄,如何允许和拒绝
2、任务的可完成性。
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
3、任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构建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要注意 任务的合作性。
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反思三、
课堂控制 深港版英语很多内容都是需要学生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 和games等活动形式来完成。
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互相切磋,实现生生互动是深港版英语的最基本的活动。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活动一到高兴时课堂往往会出现失控。
如果一下子停下来,学生们不乐意。
进行下去吧,整个教室就乱哄哄。
解决方法可以如下: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控制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入深度。
2、要明确学习小组与小组长的职责,学习材料和用具被有秩序地发放,同时教师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所作所为。
3、要指导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而不是让学生立刻就仓促行动,然后再徒劳地大声呼喊着维持秩序。
4、要认真地计划教学活动,从而使之能在教师的控制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5、要及时捕捉和处理课堂内的“意外事件”。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与反思,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
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
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
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
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
“你想先学什么
“你想怎么学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
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
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
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
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
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
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
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
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
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小学语文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http:\/\/.jiaoxue.org.cn\/html\/202204\/8820.shtml
深入反思自己有没有讲政治,不守规矩
“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专题学习反思会讲话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最近有一些学者梳理了一下, -总书记执政以来提出了“一个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治国理念,简称“一二三四五”。
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作风建设,旗帜鲜明开展反腐败斗争,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塑政治生态的历史新时期。
省委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用力正风肃纪,标本兼治反腐倡廉,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省良好的政治生态正在加快形成。
市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9 X”专项整治和五项集中整治,查处了一批违反党纪政纪的“ -”案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一支走正道、干实事、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我们躬身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探索了“围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走访 大回访”“三个服务”“四送”“五个一活动”常态化等盐边特色的群众工作鲜活经验,把联系点建成了示范点。
同时,结合盐边实际细化了省委“两个决定”、“两个意见”、清单式细化了“两个责任”,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全县上下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干部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但是,认真对照 -总书记提出的“七个有之”、省委提出的“三个不可低估”、xx书记提出的“十类问题现象”、xx书记提出的“五类表现”,在盐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干部队伍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中的腐败问题还时有发生,正风肃纪的工作还需要弛而不息地坚决推进,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新时期从严管党的基本遵循,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不断加深对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的理解把握,时时处处坚持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当好政治的“明白人”,争做事业发展的“实干家”,践行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引领者。
一、“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些历史使命,“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是党员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遵循。
讲政治,结合省委《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十项规定》(以下简称《十项规定》),对每个党员就是讲政治信仰、讲对党忠诚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讲党内政治生活,增强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简言之就是讲方向,方向清楚目标才能明确,才能够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对县委来讲,就是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执政的理念在推动盐边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好落实好。
对县委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来讲,就是要以中央“一二三四五”的执政理念,结合盐边实际抓落实。
讲纪律,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班子团结,模范执行党纪党规,用纪律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党规定的范围活动,就是要结合全县实际认真落实《十项规定》的要求。
讲规矩,就是要讲行为规范,就是要用法治思维推动工作,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就是在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方针、政策、措施与盐边实际贯彻好,按照省委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抓好执行、抓好落实。
二、从“四真”做起,带头“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
古人云:君子用行言。
通过学习,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身上的责任,要认真履行职责,就要按照“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本质要求,认真落实。
现实生活中,一些违背党的宗旨,不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党员领导干部,走向了党的对立面,让我们反思。
“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我认为要做到“四真”:一要真学,下功夫学习 -、党规、党纪,学 -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法律法规,要解决学而不信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要真懂,懂得是什么
为什么
的问题,不能够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我们现在讲中国梦、讲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等问题,都是新常态下党建的重大课题。
在延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建设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大家要真学真钻真懂,解决学而不化和理论武装头脑的问题。
三要真守,守住底线,用 -和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矩谋事、办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要解决学而不用的问题。
真守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抱住条条框框不作为,而是要按照xx书记“依法依规、公开透明、集体决策”的要求,创新作为、主动担当。
要按照 -“法无授权不可为”、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治新常态,打破部门权力化、公权部门化的特权思想,真正做到既干净又干事。
四要真敬,要有敬畏之心,要解决知敬畏,明规矩,守底线的问题。
三、强化政治担当,始终做到心中有责
我们的南北发展战略符合党中央“一二三四五”的执政理念和省、市委战略部署,在新常态下,必须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胸怀与境界,坚定不移纵深推进。
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面临南部转型发展动力不足,北部跨越发展投入不够的现实问题。
所以南部一定要抓项目、抓企业、抓旅游,抓转型,着力巩固工业强县成果;北部一定要抓特色产业、抓规划落地、抓群众主体、抓政策支撑。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认为我们盐边各级领导干部最大的政治担当就是抓盐边的发展,把党的政策,围绕“两个百年目标”把盐边21万人民群众的发展抓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一要忠诚履责。
-总书记指出,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县委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把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放在县委从严治党的首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因工作重心的变化和转移而放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因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动摇。
县委各位领导要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肩负起“从严落实规矩、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惩治不廉洁”的责任,对全县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处理,不徇私、不护短、不迁就,以身作则做表率、做示范。
二要勇于担责。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为官本来就当有所为。
我们一定要牢记,遵守规矩绝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绝不能“为官不为”,绝不能把怕出事当做不干事的挡箭牌,必须恪守“三严三实”要求,既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又要敢于尽责、勇于担当,我曾经多次指出,凡是盐边的问题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当前的,县委都要担当。
同理,一个乡镇、乃至一个村一个社,不管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当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乡镇、村社干部也必须担当。
在这里,我再次表态,我们的干部只要没有以权谋私、没有腐败行为,就算在改革创新、推动工作中有些瑕疵,该县委、县 -承担的,县委、县 -一定会承担,对敢闯敢干敢打硬仗的好干部我们是包容爱护的;但如果有人搅浑水、磨洋工,一经查实,我们也绝不会手软,一定坚决追究责任
三要尽职尽责。
-总书记在上任之初就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已经召开了县委全委会、全县“两会”、县委工作会,目标任务已经层层下达。
现在是四月下旬了,今年的工作时间可以说过了三分之一了,对照我们年初提出的工作部署,哪些工作是尽职尽责的完成了的
请大家仔细思考清楚。
大家一定要把尽职尽责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工作习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尽职完成本职工作。
县委目标督查办要严格督查,以刚性目标倒逼工作流程,以时间节点倒逼工作进度,确保县委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措施要求能够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贯彻到基层中去,贯彻到群众中去。
四、严守政治底线,始终做到心中有戒
一是自警,“警”的是前车之鉴。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多次集中学习了各级纪委的案件通报,也组织观看了多部警示教育片。
我们要以案为镜,用违法乱纪者的“前车之鉴”警醒自己,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要以民为镜,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时刻以一个 -员的荣誉感激励自己,时刻以一个人民公仆的使命感鞭策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二是自省,“省”的是自身行为。
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该常常问问自己做了什么
为谁而做
做得怎样
坚持抓完一件事之后,一天下来,或每隔一个阶段,对自己说过的、做过的、想过的,或正在做的和正在想的,进行“回放”,看看自己的所说、所为、所思是否遵守党纪国法,是否清正廉洁,是否担当尽责,经得起党和人民的检验。
三是自励,“励”的是先进典型。
要对标先进典型激励自己,深入学习焦裕禄、兰辉、菊美多吉、毕世祥等同志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为标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查找差距,一项一项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承诺抓实,一项一项将“三严三实”的要求具体化,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勤政廉洁的务实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四是自律,“律”的是遵纪守法。
领导班子是决定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发展快慢、发展好坏的关键;“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是一个领导班子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号召力的前提。
我们必须用“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来解决各级领导班子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当好标杆做好表率,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心骨、铁脊梁。
县委常委会要为全县各级班子做表率,县级机关要为基层一线做表率,县领导要为全县干部做表率,不给出轨越界留“暗门”,不给不守纪律、不守规矩开“天窗”,不站在制度之外搞“特殊”,坚决做到“守纪如铁、执纪如山”,严守“红线”,不越“底线”,带动全县上下加快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总之,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三严三实”为抓手,努力做到“四真”。
必须结合盐边实际情况,把盐边的事情做好。
必须以“中国梦”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建设,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全县人民更好发展、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科学反思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立足核心素养,关注学科素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形成,并基于此目的,许多国家都研制了一系列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如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日本在2022年提出了“21世纪能力”,新加坡于2022年颁布“21世纪素养”。
在这些素养中得到国家社会普遍认可的是七大素养: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2022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八大曾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对人的树立和培养,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发扬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科学习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还依赖于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魅力的发掘,只有通过更富有活力和思想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作为教育工,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这即是顺应了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发展的要求。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这既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补充,也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优化和反思。
这五大方面具体如下:时空观念是指能够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前提条件。
史料佐证,是强调提取可信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历史理解,要求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全面理解过去发生的事,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解释,强调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历史价值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求真务实价值取向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要有“传授知识”到“培养素养”的转变。
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还应该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进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学科素养。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
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发展时期。
初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时较为单一,很难做到全面和理性。
从历史学科的学习,到人的个体发展都需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的人。
二、关注历史人物,培养学科素养
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来看,课堂活动多样,教学过程异彩纷呈,老师们能传递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从应试角度来说,老师对学生要求主要是完成历史知识的背诵,以致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知识就是死记硬背,学生不注意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不能形成自我的历史观,这种缺失导致历史教学效果的落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依然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成绩很难有较大提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东师范版的初中课本知识涵盖面广泛,涉及到了一些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每个历史人物都以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为背景,而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从历史事件中去发现,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是成熟还是幼稚,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去辨别信息提炼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都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形成了比照和冲突,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考察。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更需要通过思维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过程就是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注历史人物评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以为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提高认识。
许多历史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知识,传播知识,还应该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学科基本素养。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中考压力,我们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缺乏对人物的关注,历史课将是一节缺乏灵魂的课堂。
目前,国家通过专业研究团队,历时三年的考察,确定了“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改革页在稳步推进,教师必须有教育的前瞻性,提高认知。
2、依托课本,关注初高中衔接。
不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提出了解历史人物活动,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
初中课本中所出现的历史人物绝大多数与高中课本相重合。
学科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从小处着眼,克服课时少且学生重视程度不足等困难。
在备课中,关注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教学适当渗透学习方法和评价认识人物的方法。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不少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历史学科,也不愿意在历史学科上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必要的课外作业难以完成,需要搜集的资料无人去做,应该看的书籍学生不愿意看,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和家长,历史学习对开阔视野和深化思维的重要作用;2
选择历史人物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着眼,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自身经历曲折坎坷,他们的政治行为又对国家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这些人物通常耳熟能详,在影视作品中时常出现,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国时期的人物,近代史的李鸿章曾国藩,世界史中的拿破仑等,都是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时常遇到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3
学习上三分讲七分论。
历史是真实,三分讲,讲知识,是指历史的事件和人物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领;七分论,即讨论,是指在人物评说课的讲授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在不断讨论中收获知识与教训,经过充分的讨论,最终统一形成一种对历史的认识高度,以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和基本原则
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基本原则: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强调“协作学习”。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扩展资料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
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规范\/范例;学习参考资源;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化教学设计
检讨反思-从改革信心,安全意识,履职尽责,责任担当这四个方面,写个检讨反思,各位帮个忙
百度,然后每篇文章觉得不错的句子凑起来就好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教学反思
一、中西饮食的原料结构的不同
饮食的原料结构不同直接导源于农业结构。
在西方,其农业结构主要是农牧有机混合型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发展,食物既来自种植业,也来自养殖业,因此,欧洲人的食物中除了谷物蔬菜以外,肉奶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国则自春秋战国以后,农业结构成为种植业占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结构,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食物中谷物占主要成分,很少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肉。
中原地区在东周以后,只有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禄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们冠以"肉食者。
贫民百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较好,在有限的节日里也许能破例吃到肉。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瓦解。
历史上西方人饮食中肉的比重要大于中国人饮食中肉的比重。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来越明显。
到明清时期,当中国人纷纷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以解决粮食紧缺的矛盾时,西方人饮食中肉食的比重反而大大超过谷物类,谷物则主要用来饲喂家畜,以转化成肉、奶、蛋等高品质的食品。
时下中国人均食物消费换算成粮食大约为每年400公斤,而美国人均食物消费换算成粮食当在每年1000公斤以上。
中国人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中绝大部分直接由谷物计算得来的,美国人人均粮食消费总量中大部分间接由肉、奶、蛋等换算而来。
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不同
由于原料结构不同,中西饮食的成品结构也相应地有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人的饮食成品结构是由饭和菜相结合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菜则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
西方人贩饮食没有中国人的那种"饭菜结构",他们的饮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面包或蔬菜,没有严格的主副食之分。
中国人的饭菜结构中的饭是为了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劳作时的体力,使人们的日常行动、劳作得以进行;菜则主要助饭下咽,即俗称为了"下饭",因为单吃白饭不易进食,只好借助在菜肴使用调味品来完成"吃"进食物这一行为。
菜肴在中国的饮食中有重要位置,大量的调味品主要用于菜肴的调制,使菜肴可口好吃。
饥饿虽然是最好的刺激食欲的调味品,但不能永远凑效。
西方则因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这类食物天然地具有极强的香味,口感也不错,只要煮熟就容易"吃"进肚里,无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无中国人饮食中那种主副食之分,即便有副食,也不是担当为主食充当助咽的角色。
三、中西饮食的烹饪方式的不同
由于中西饮食原料构成的区别,直接导致中西烹饪方式以及烹饪意向或着眼点的不同。
饮食的主体人是杂食动物,食谱较广,既可食植物性食物,又可食动物性食物,但是食物的品质相对人来说是有优劣之分的。
具体来说是动物性食物具有天然的香味,简单地烹饪就能达到可口、好吃的目的;而植物性食品,相对动物性食品来说就显得粗糙得多,需要精心烹制,否则就不可口,或者说难以下咽,长吃生厌。
由于中西方饮食中动植物分别所占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中西方烹饪的功能或着眼点就各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中国人的饮食原料主要是来自种植业,这样就要求烹饪技术来装点食物,弥补食物不可口的缺陷,同时也给了烹饪技术展示其魅力的机会。
中国的烹饪技术自古以来,其主要发展方向是使食物可口,使不可口的原料变得可口。
在宫廷,饮食体现出色、香、味、形俱佳;在民间,烹饪的主要表现在增加花样方面,使粗糙的食物以多种花样出现,使人不致长吃生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舍此无它。
以红薯为例,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红薯原产南美洲,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它产量较高,并且要求土壤条件不高,因此曾大量种植,尤其是山区,取代小麦而成为主食之一。
但是红薯肯定比小麦要难吃一些,或者说比小麦担当主食角色要逊色一些,长期食用多有不满,但人们可以通过烹饪来改变其吃法。
河南伊川等地,那里的主食是玉米和红薯,红薯的作法不下二十种。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粮食紧张之际,杂粮就主动地大显身手,其烹饪方式也就相应的增加。
而在西方,由于食物相对来说比中国要充裕,饮食中肉食的比重较大,这些食物无需特意的烹饪,就是可口的美味。
因此西方人在其饮食生活中,对烹调的讲究远远落后于对餐具的讲究。
在烹饪中,可以大量使用现代化设备,但是烹调技术的进步,却是相当有限的。
由于中国饮食原料的品质十分粗陋,使得烹饪术在中国得以充分在展示其魅力,由此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西方,由于饮食原料的天然优势,限制了烹饪技术的发展。
因此当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盛衰交替时,即中国科学技术由盛转衰,西方科学技术由不盛转盛时,中国的烹饪技术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孙中山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
近代以后,当中西文明正面交锋以后,中国迅速处于落后的境地,吃败仗,割地赔款便是落后的直接反映。
然
勇于担当的写作素材5个
1:责任和担当
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
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3161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对过失负责。
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
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2:负荆请罪
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本就看蔺相如不顺眼,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马就火冒金星,不服气了,并且暴跳如雷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于是他拉下老脸,脱下战袍,心甘情愿的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负荆请罪”。
3:割发代首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
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4:列宁道歉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
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
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
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没有再说谎。
5:华盛顿砍樱桃树
一天,华盛顿的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小华盛顿很高兴。
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
我要试一试。
他看到花园边上有棵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华盛顿,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
小华盛顿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一下,两下…樱桃树倒在地上了。
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他的爸爸回家后,看见被砍断的小树非常生气,华盛顿看见爸爸很生气,心里虽然很害怕会被处罚,但是还是鼓起勇气跟爸爸说:“爸爸,樱桃树是我砍的!我只是想试试您送我的斧头是不是很锋利。
他的父亲看到华盛顿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没处罚他,反而大大称赞他:“好孩子,你的诚实让我很欣慰,因为即使是一万棵樱桃树也比不上一个诚实的孩子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