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概述讲稿剖析

第一篇:中国国防概述讲稿剖析

       中国国防概述

       教学对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教学题目:中国国防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国防的内涵与基本类型,熟悉国防的基本特征,明确中国国防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共实施3个教学内容,计划2个课时。具体内容与时间分配如下: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动画、图片、表格、文字);课堂提问(随机抽点、学生自主回答、集体回答);答疑释惑(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员答,也可适当展开讨论)。

       突出重点的方法:本次课的重点是“中国国防历史回顾”。实施教学时,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措施突出这一重点。

       一是分四个阶段进行理论阐述,即:古代国防的兴衰,近代国防的屈辱,现代国防的生机,当代国防的发展。主要回顾中国国防历史进程,分析中国国防历史的兴衰原因,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树立忧患意识。

       二是通过分析中国国防历史启示,使学生明确只有开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国防才能巩固、才能强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是采取插播视频、播放音频、动画演示、图片展示、表格比较、文字说明等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同学们: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与兴衰荣辱的根本大计。进入新世纪以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时期,但潜在的安全威胁却从来没有消除,“天下仍很不太平”,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青年 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赢得战争、维护和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国防的含义和基本类型(一)国防的含义

       有国才有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源于“或”,“或”者,“邦”也,“邦”者,“国”也。“或”字结构中,“口”代表着人口,一横代表着土地,“戈”字代表着武力。它寓意着:一邦或一国,有人口、有土地、还需要有武力保卫。到春秋时期,在“或”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代表着一定疆域“□”,就形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國”字,于是战国时期便有了“诸候治疆域为国,大夫治疆域为家”的说法。1955年简化汉字,以“玉”代“或”而形成现代的“国”字。“玉”字既是吉祥美好的象征,也称“玉玺”,“玉玺”代表着国家的权力。

       什么是国防呢?1997年3月1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条规定界定了我国“国防”概念的基本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作为国家的防务,其根本职能就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利益是国防行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也正因为如此,不同性质、不同制度、不同政策和不同利益标准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防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扩张型。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打着防卫的幌子,对别国侵略、颠覆和渗透。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如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以实现其军事力量的“前沿存在”。足见其侵略扩张和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

       第二类,联盟型。也就是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所谓一元体联盟,就是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他国家则从属于他,目前的日本、韩国的国防属于此种类型,都是以美国为盟主建立的国防。所谓多元体联盟,则是各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如北 约组织和独联体组织。

       第三类,中立型。即采取和平中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建立相应国防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如瑞士、瑞典,就属于典型的中立型国防。

       第四类,自卫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属于全民自卫型国防。我们的国防目标是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的战略边疆与地理边疆相一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防,与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所谓“国防”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只会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平时,我们一提起“国防”,许多人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事,国防就是战备;国防就是打仗;国防力量等于军事力量,等等。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是一种狭隘的国防观。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应该是全社会的国防、全民的国防,是多要素综合并举的国防。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国家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在安全与发展两个方面。安全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生存和不被侵略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解决和平时期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而安全与发展权益的获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国防的强大。只有安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才能发展;只有发展,国家安全防务才有建设与巩固的基础。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特征之二,国防力量的综合性。国防力量,是国力在国家防务上的表现和运用。国力是一个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等因素的综合的系统概念。因此,国防力量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概念,其强弱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支撑国防力量的诸要素中,经济实力是基础,兵员潜力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国防力量的构成规模和发展水平。

       特征之三,国防手段的多元性。战争是国防斗争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表现形式,但国防斗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硬实力”较量,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心理等非武力斗争形式的“软实力”较量。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也只有强大的 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通过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显示应对战争的国防能力,可以给敌方造成一定的震慑,使其不敢以武相加,从而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特征之四,国防建设的统筹协调性。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现代国防斗争更重视质量优势,而不仅是数量优势,更重视整个系统的威力面而不是某些单元的作用。因此,各国普遍着眼于从宏观规划上合理调整武装力量的比重,科学规划国防建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使国防实力在国家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以军事力量为主,做到综合国防实力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国防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2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特征之五,国防事业的社会性。全面增强防卫能力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依靠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来建设国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随着国防内涵的扩展,国防已经不只是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是关系国家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每个公民的事情,已经形成了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据史书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便进入了奴隶制阶级社会,建立起了夏王朝,由此便有了国防实践活动。

       这里我们分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9以后)四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

       我国古代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当时,还没有中国与外国的概念,只有“中央王朝与诸候国”、“华夏与四夷”等概念,所以这一时期所谓的国防,还不能说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国防。但这一时期割据政权之间的互相兼并,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侵略与反侵略活动,对我们现在研究国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1、古代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我国古代兵制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王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那时的军队由夏王亲自率领。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领帅组成的军事机构。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2、古代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这里重点介绍边防、海防建设。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1)边防建设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早在2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负责,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以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千多公里(1.27万余华里)的长城。

       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臵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历史上著名的有“九镇”、“三关”。“九镇”指的就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后有内、外三关。外三卫指的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防维边塞。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起着直接屏障京师的作用;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互为犄角,形成防卫整体,以卫京师。

       (2)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我国元朝末年时,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封建领主下面失意的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臵卫、所,建立水军,有效的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

       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

       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

       海岸要塞有: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

       江防要塞有:江阴、江宁(南京)、营口等。

       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

       但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

       3、古代国防思想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国防思想反映着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

       (1)“兵者,国之大事”

       我国是一个兵学大国,兵书浩如烟海,最具代表性的是《武经七书》,既:《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统称《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古代将领必读之书,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作为共同的一个观点被推崇。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这之中就包含着既要“重战”又要“慎战”的国防思想。他强调:在战争问题上,不可以草率从事,鲁莽兴兵。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亡国不可以复有,死者不可以复生。”

       (2)“寓兵于农”

       “寓兵于农”,既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也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国防思想,在《汉书》、《六韬》、《兵制》等古代兵书中多有著述。其基本思想是“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意思是有战事时征集起来,成为战士,没有战士时则返回乡内,从事农耕作业,“由募还农,大费既省,守可以固,战可以克”。

       “寓兵于农”作为一种国防思想,它强调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行“平战结合,寓兵于民”这一国防政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足食足兵民信”

       “足食,足兵,民信”是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立论。它出自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句话涵盖了政治、经济、国防等重要方面的内容,用于国防就是要“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建设。同样比孔子早一个时期的齐相管仲在国防上提出相同的思想,“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这里折射出了“富国与强兵相统一”。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我们改革开放时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 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以战止战”

       “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是我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国防观念,它出自我国古代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书。他认为:战争是“除暴安人”的手段,要“安人”、“爱民”、推行“仁政”,就必须通过战争来消灭战争。在《仁本篇》中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土地革命时期,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实行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装打败反革命的武装,解放人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主张我国的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5)“屯垦戍边”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边防建设,而“屯垦戍边”则是中国古代历朝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举措。屯垦即屯田垦殖,戍边即保卫边疆。

       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组建的内蒙、新疆等建设兵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国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是:以天朝大国而自居,“重防非攻”、“重陆轻海”。

       重防非攻。我国国防思想主要来原于中原王朝的国防活动,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原王朝的经济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战争只能是对经济的破坏。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土地贫瘠、民众与中原风化不同,所以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成为古代的一个共识。所以,古代国防思想根深在其中的就是重防非攻,例如:“帥”字左边代表设防的城池,右边代表头包彩巾的首领,说明将帅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城池的防御作战。

       重陆轻海。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文明,“耕而食,织而衣”,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思想比较突出,而对开发海洋则缺少原动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另一方面,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进行的战争(包括分裂时期的内战)也主要是在陆上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防,历代统治者都把注意力放在陆上。

       历史地看,重陆轻海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到了后期,随 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已成为人类交往和贸易的主要通道,甚至成为主要战场的情况下,没能及时转变观念,提出面向海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相反,面对来自海洋的挑战,却实行了300多年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期。可以说,重陆轻海的农本思想,是中国未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成为海上强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清朝后期,落后的国防观念连同日益衰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最终使中国成为落伍者,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华民族蒙受百年屈辱的历史。

       (二)近代国防的屈辱

       翻开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l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中国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国防的每况愈下,造成了中华民族屡遭外敌的侵略、欺侮。

       帝国主义列强的频频入侵,不平等条约的连连签订,给近代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从1842年至l919年的77年间,外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709个。其中,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ll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共同签订的55个。赔款,仅仅《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八个不平等条约勒索的赔款竟相当于清政府l901年收入的l6倍,全国工矿产值的82倍;《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最大,本利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白银;日本政府通过《马关条约》向清政府勒索赔款两亿三千万两,与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倍相当。列强侵占我国国土达160多万平方公里。列强侵入中国后,不仅大肆劫掠财物,而且还烧杀抢掠,恣意杀人。

       (三)现代国防的生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揭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翻开了中国国防历史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l927年8月,人民武装得以创建,为中国国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时,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东北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于l936年12月12日联合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 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l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首战告捷,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l0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到1945年8月,解放区扩大到95万平方公里,人民军队上升到91万,民兵达220万,为转入全面大反攻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0日和11日,朱德连续发布受降及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等命令,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立即展开向日伪军的全面反攻,日伪军迅速土崩瓦解。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举行投降的签字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在八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军队抗击的日军,占侵入关内日军总数的56%;抗击伪军占其总数的95%。在12.5万余次的作战中,毙、伤、俘及投降的日军共计527422人,毙、伤、俘、及反正的伪军总计1186695人。解放区人口由l50万发展到l亿多,我军主力由3万多发展到120多万人,为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经过3年多的英勇作战,消灭了由美帝国主义支持和武装的800多万蒋军,解放了除台湾省和沿海若干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谱写了中国国防史的崭新篇章。(四)当代国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l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陆军军种逐步发展成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诸军兵种组成的合成军,其武器装备也由单纯常规武器发展成为不断改善了的常规武器加部分特种武器,在干部培养、教育训练、编制体制、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扬起了精兵振国的浩浩风帆。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鲜明标志,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军队除继续发挥人民民主专政柱石、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外,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服从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努力奋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富国强兵的伟大旗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江泽民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根本指导;必须充分肯定新形势下军队具有钢铁长城、坚强柱石、重要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科技强军、质量建设的战略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须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的总要求;必须坚持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不断深化改革的辩证统一;必须实事求是地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深入研究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必须坚持全党、全国、全民共同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等等。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并成功的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了新世纪。提出并要求必需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视野,更加自觉地从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时代要求,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途径,更加科学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前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高举富国强兵的伟大旗臶,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要求按照“能打战、打胜战”的要求,提升军队各项建设。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五)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数千年的国防史告诉我们: 1、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不难发现,凡是兴盛的时期和朝代,都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实行较为开明的治国之策。原本西陲小国的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修政治,明法度,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防日渐强大,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初建之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由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国家很快从隋末的战争废墟中恢复过来,很快成为国力昌盛、空前统一的大唐帝国。事实证明,凡是衰落的时期和朝代,无不因为政治腐败导致国防虚弱。唐朝中期以后,两宋乃至于晚清都是如此。2、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子则更直接地指出: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富国是强兵之本,强兵之急。如汉、唐、明、清各代前期国防的强盛,都是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结果;与此相反,以上各朝代的衰败,也都由于经济的衰落导致政治腐败和国防孱弱所至。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翻开几千年的国防史,人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国防就巩固、就强大;凡是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国防就虚弱、就衰败。

       4、军事技术优劣对国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悠悠数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聚散离合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的重大变迁,强弱兴衰的大起大落,折射着发人深思的国防文化与国防思想。回顾我国的国防历史,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有益的启迪和警示。希望同学们牢记历史,不负使命,为振兴中华发奋学习!

       [课终小结](略)

       思考题:

       一、国防的含义是什么?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有哪些?

第二篇:中国国防

       中国国防

       1.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包围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

       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放免得活动。目前,世界上的国防类型主要有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四种,我国是自卫型国防。

       2.总结中国数千年的国防史,主要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2)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

       (3)国家的统一的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数量足够、质量精良的常备军队是国防巩固的基石

       (5)武器装备的优劣对国家的强弱、战争的胜负起重要作用

       (6)强大的国防必需要有强大的海防

       3.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主要取得哪些成就?

       (1)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系

       (2)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3)国防科技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体系

       (4)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4.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国防法规主要包

       括:《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

       5.学生军训的意义:

       (1)是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2)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举措

       (3)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6.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

       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结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7.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包括:第二炮兵、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海军潜地战略导弹

       部队

       8.陆军是我军的重要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1)抗敌军事入侵

       (2)在一定地区和方向上打赢局部战争

       (3)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

       9.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上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我国海军的组建时间,使命是什么?

       (1)防御外敌海上入侵

       (2)收复敌占岛屿

       (3)保卫我国领海主权

       (4)维护祖国统一和海洋权益

第三篇:中国国防和我

       军事理论课期末论文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纺织G1101班

       中国国防和我摘要:2022年,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军事动态以及我过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词:国际格局 合作发展经济 竞争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该何去何从

       日本的存在如芒在背,让我们不得不时时警惕,鸠山由纪夫表现得再亲善,他也不会主动归还钓鱼岛;如果你对日本对我们犯下的罪行不以为然,请去看看大屠杀纪念馆;如果你还憧憬着中日友好的不远未来,请去看看靖国神社。我认为有的仇恨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去,而会因为血脉的传承而越发浓烈。不是我们偏激,凡事必有其代价。当然,和谐是我们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只是现在看着日本打着“两栖登陆舰”“护卫舰”的幌子大肆建造微型航母,而我们却却喊着造航母的口号无动于衷时,感触颇多。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 1

       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22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中华毫无疑问是礼仪大邦,君子之国,但欲立国必先立威,欲立威必先立武。在这点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台湾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所以把台湾问题归入国际形势,应为它的的确确还没有真正归入中国。尽管从个人来说我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但它却明摆在那儿,而且牵一发动全身。最近日本又在钓鱼岛上蹦弹,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也对南沙群岛蠢蠢欲动。如果台湾问题不早解决,国威难立,再大的国土也禁不起蚕食。屋后起火,我们就无法放手与其他大国竞争。始终

       被牵制着挨打。

       中菲历来是友好邻国,明朝时统治菲律宾的苏禄国国王甚至跟随郑和的船队到北京去朝见永乐皇帝,国王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最后在中国去世,现在山东德州还有苏禄国国王墓。菲律宾自宋朝以来就有华人移民,大部分时间都与当地人和平共处,曾经一起抗击西班牙,美国和日本侵略者。不过近期就不同了,70年代以后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诸岛问题上相持不下,中国虽然一再忍让,不断把国界向北迁移。但是菲律宾人心不足,经常趁中国需要和平之际不断非法占领南海诸岛。邓小平还曾经和菲律宾总统有直接冲突-菲律宾总统说争议岛屿离菲律宾更近,而邓小平却反击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导致不欢而散。中国现今国力不足,邓小平死后一心专著经济发展。所以有许多岛屿都被菲律宾占领了,最近菲律宾有攻占了几个中国岛屿,两国关系比较紧张,还需要以后慢慢解决。利益使人熏心,果不其然。

       而一直被外界称为中国友好邦联的朝鲜,走上了与世界对抗的局面。关闭的核设施又重新启动,并不断试射导弹。更放出狠话,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其内政,明确的表示出“谁惹我就打谁”的备战状态。最近又进行了一次地下核爆。谁也不希望邻国具有威慑自己的核弹。中国极力反对朝鲜进行核活动。并劝其继续参加六方会谈。另外联合国安理会也采取了对朝鲜的强硬措施。战备充足的美国更是虎视眈眈。朝核问题产生的国际影响极其重大。

       同样与朝鲜一个半岛,一个民族的韩国,却对中国抱有不小的敌

       意,因为自古他就是中国的属国,所以说我们侵略他们;因为抗美援朝我们的正义之举,说我们居心叵测阻碍他统一。韩国人自尊心很强,因为老受欺负,别人碰不得;别人的东西,老说是自己的,因为他们没有;他们好多人都没见过世面。认为中国的不好 其实他们都是井里的蛤蟆。出于人道主义,我们暂且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吧。这样的一个存在,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怜呢?

       中国的处境已经难堪,但第三世界的千年老二,印度也是纠缠不清。中国不是一个暴力的国家,但不意味着不懂暴力;当初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向从不存在的麦克马洪线那边推进了30万平方公里,初步显示了自己的武力,其中一些战役令人咂舌,竟有一个战士击溃印军一个炮连,缴获四门大炮;八个战士俘虏180印度士兵;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在邦迪拉外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印军,我们的军队一直打到距离新德里只有数百里的地方。把印度人打得吓破了胆,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一直对中国畏之如虎,也许印度到目前都没有全国统一计划生育,是想以人数取胜,只是如果还是那种作战能力的话,就是把国土堆满人也是不够的。其实从本质上,中印都是从数百年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有着同样庞大国土与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可谓是难兄难弟,欧美资本国家更倾向支持印度只是想利用它牵制住中国的脚步。而同样的,中国的强大也为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荫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成为众矢之的感觉可不怎么好。中国不存,印度焉附?这个道理并不是太难懂,所以中印之间和平发展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向。当然,如果印度想搞非主流,后果自负。

       对于邻邦小国巴基斯坦,中国在第二次印巴战争时除了为巴基斯坦提供了飞机,坦克大炮外,毛主席几乎决定派兵增援巴基斯坦,挽救了巴基斯坦,帮巴基斯坦保住了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于197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之中,除了做外交和道义上的对巴基斯坦支持外,以无力对巴基斯坦做军事上的支持,导致巴基斯坦失败,失去东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巴基斯坦能保住自己当前的领土完整和对巴占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是与中国的支持紧密联系的,巴基斯坦人民都知道着一点,绝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从上到下对中国都心怀感激,对中国友好这是中巴友好的原因。再者,去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在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十分严密的保护和极高的待遇,甚至国家元首级人物出席传递仪式,这就毋庸置疑的说明了一点:中巴友好。

       中尼之间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唐朝时,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元朝时,尼著名工艺家阿尼哥曾来华监造北京白塔寺。在尼看来,中国一直是强大的,而且又相邻,对待中国要保持着足够的亲和力,但另一方面就得罪藏独分子,尼是个小国,面临着被其颠覆的危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反藏独分子,中国也会考虑到利害关系,支持尼方,并与之加强联系。尼泊尔,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是中国可以信赖的伙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亚洲的形势瞬息万变,短短几张纸是无法概述的21世纪发展是主题。历史的任务落到了新一代的肩膀上,世

       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所缔造的国家绝对不容它人小觑,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对军事的反哺越来越明显,我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而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有关军事理论的课程,具有随时应对危机的心里准备。同时应该明白我们的国防事业是与全名族全社会息息相关的,所以提高自身的军事素养,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周边环境,是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应尽的义务与必须承担的责任。

       姓名:孙宇辰

       学号:1110140411

       完成时间:2022/12/11

第四篇:中国国防教案

       第一章中国国防

       教学内容:

       一、国防概述

       二、中国国防建设

       三、军队建设成就

       四、国防法规

       教学重点:中国国防历史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和国防法规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授课时间:3学时

       教学要求:同学们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激发为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热情。

       第一节 国防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历来与国防息息相关。生存与发展构成国家的两大基本利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生存是人类繁衍延续的第一需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是生存的条件,国不可一日无防,国无防不立,国离不开防,防是为国,防是保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

       现代国防主要包括国防体制、国防战略、国防政策、国防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工程、国防经济、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交通、国防法规以及与国防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一、国防的含义

       “国防”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在给皇帝上书时说:“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这里的“国防”是指为维护国体,严明礼义而采取的防禁措施。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防已与古代所说的国防有了根本的变化。也就是说,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而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国防是国家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目前,世界的国防类型大致有四种: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我国属于自卫型国防)(1)扩张型。该类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它们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幌子,将其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本国的势力范围,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如美国为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在全球各地实行军事力量“前沿存在”的国防,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同时对他国进行侵犯和干涉。

       (2)自卫型。该类国家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的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是自卫型的国防。

       (3)联盟型。该类国家为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以结盟的形式联合相关国家进行防卫。联盟型国防又分为两种:一是一元体联盟;二是多元体联盟。

       (4)中立型。该类国家为保障本国的安全、发展和繁荣,实行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施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和圣马力诺。/]所谓自卫型国防,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与支持,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开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侵略别国。在战略上采取防御态势。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我国属于自卫型国防。

       三、国防的基本要素

       国防的主体: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国防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的固有职能。任何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要固国强边,防备和抵御各种外来侵略,以保障国家安全,维系国家生存。因此,国防必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只能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国防的对象:国防的对象是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界定,国防的对象,一是“外敌侵略”;二是“武装颠覆”。课外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共有十二章、七十条,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依法治国的纲领之下,进人一个依法固防、依法治军的崭新阶段。

       四、国防的目的

       1.捍卫国家的主权。国家和主权不可分割,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如果丧失国家的主权,那么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的政治制度、社会准则和国家荣誉、尊严等都无从谈起。捍卫国家主权始终是一个国家国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2.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是指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对领土内一切居民和事物行使完整的管辖权,不允许另立政府或分割国家的管辖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历来是国防的重要任务。

       当外国敌对势力插手我国的民族事务、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危及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时,国防力量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发挥其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作用。

       3.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领土是指位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领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国家主权与国家领土具有密切关系,领土既是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空间,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没有领土,主权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行使的对象。

       国家的领土被侵占,主权必然要遭到侵犯。国防捍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必然要保卫国家领土完整。4.维护国家的安全。国家要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内外环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难以建设和发展,而且生存也会受到威胁。维护国家的安全也是国防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旦国家遭到外来侵略和颠覆,安全受到威胁,国防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能,抵御和挫败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确保国家的和平、稳定状态;当国内敌对分子勾结外国敌对势力进行武装**,危及国家安全时,国防力量就要采取措施,平息**,保卫国家安全。

       五、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指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我国国防的手段包括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军事手段: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采取军事手段。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构成国防手段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工作和政治宣传等。

       经济手段: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经济制裁等。

       外交手段: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称之为军事外交。国防外交主要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军事集团与军事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关系、军队关系、军事战略关系、军事科技关系和军事经济关系等。

       与军事有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

       六、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国防的基本特征。现代国防,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对抗。综合国力主要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国防力等组成。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

       国家的安全统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可靠保证。国无防不立。经济与国防,历来是国家独立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条件。巩固的国防担负着防备和抵抗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际权益的重要职能;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安全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没有人民和平劳动和各民族团结奋斗所需要的社会稳定条件。

       2、综合国力的对抗与较量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经济实力是基础,国防实力是支柱,民族凝聚力是灵魂。现代国防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和国防力量的总规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国防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3、多种形式的斗争和角逐

       现代国防虽然是以军事力量为主体,但它还要靠国家潜力转化为作战的实力。国家潜力包含: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形气候、生产能力、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如:南联盟战争的中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打击军事目标到向民用基础设施开火,以主要力量轰炸南联盟的制造工厂、炼油厂、发电厂、道路和桥梁等,其目的就是摧毁南联盟的战争潜力。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讲,就是彻底打垮南联盟的国防,“将其倒退到原始状态”,最后是剥夺南联盟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4、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政治、经济对现代国防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使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从内涵上,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目标:在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时,国防目标要首先解决存亡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情况下,要致力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同时还应努力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5、现代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更加紧密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军队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6、国防教育的普及与开展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以国防为目的、教育为手段的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教育的活动。

       第二节 国防法规

       国防法规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是调整国防领域中各种关系,坚持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做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一、国防法规定义

       国防法规,通常是指国家为加强国家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二、我国现行的国防法规

       根据我国的立法体制,我国国防法规在纵向结构上包括四个方面:国防法律、国防行政法规、国防行政规章及国防地方法规。

       国防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国防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国防地方法规是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制定的具体条令、行政规定。这四个层次的国防法律规范关系是,上一层次的法规要成为下一层次的法规的指导和依据,下一层次的法规不得与上一层次的法规相抵触。

       第三节 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含义 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紧急措施。

       国防动员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是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全面动员;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国防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国防交通动员等。国防动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国防动员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动员内容十分丰富。满足战争和应对各种危机的需求以确保国家安全是国防动员内容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

       (1)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遂行任务所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人民解放军动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动员和民兵动员。

       人民解放军动员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作战预案,拟制战时部队动员计划及各种保障计划;抓好平时现役部队预编满员和预备役部队组建的各项工作;在国家发布动员令后,根据需要立即实施相应动员,按战时体制编制,扩编和组建部队;根据战局发展,完成持续动员任务。武警部队动员的主要内容,包括武警现役部队人员动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后勤和技术勤务保障的动员。

       民兵动员的任务:一是保证部队兵员补充;二是配合军队作战,或单独执行敌后作战任务;三是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巩固后方,担负支前、抢救伤员等战争勤务。(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及其相应的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体制的措施和活动,是战争动员的基础。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是把和平时期的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充分调动国家经济力量,保障战争的物质需要。(3)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有的国家称为民防动员),是指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

       动员目的是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它重要目标安全,减少国家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4)国防交通动员

       国防交通动员是指在全国或部分地区调集交通力量,全力保障战争需要的紧急行动。国防交通动员,通常在国家动员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组织,协同政府、军队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国防交通动员准备包括,在平时制定完备的国防交通动员的法规和计划,健全国防交通机构和机制,建立国防交通保障队伍,储备必要的国防交通物资和器材等。

       三、国防动员的本质

       国防动员就是通过造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条件,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即“平战转换”的过程。所谓“平战转换”,既指社会管理体制由和平状态向战争状态的转换,又指改变国家部分综合国力的存在状态,即由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前者为后者服务。

       四、国防动员的组织体系

       国防动员组织体系是国防动员活动的行为主体,具有发起、控制和管理动员活动的作用,是国防动员体系中最活跃和最具有能动性的部分。它通常由动员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协调机构三部分组成。

       (1)决策机构,就是确定在整个国防动员体制中由谁来负责决策、决策什么、如何决策等。国防动员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一个拥有高度权威的机构,它在国家遭受侵略时,宣布战争状态,决定局部动员或者全国动员,发布动员令等。主要职责是:预测判断战略环境,适时做出国防动员准备决策;制定、颁布动员法律;发布动员令和复员令。

       我国的动员决策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有权“公布法律”,“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协调机构,是在各级政府中负责动员的计划、综合平衡等各方面的机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协调机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它对加强国防动员工作的领导,做好国防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1994年11月成立。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兼任)、部际协调机构、民间协调机构。(3)执行机构,

第五篇:浅谈中国国防史(精选)

       浅谈中国国防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古以来,山脉,海洋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而中国,作为一个多山临海的国家更是如此。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是 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长城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个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西汉文景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扰,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二是输粟实边。依百姓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至内地郡,县收藏。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的巩固了边防。三是徙民治边。在边境要害之处,组织徙民建立城邑。每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有效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时,为抵御金军南侵,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海军司令部——沿海制置司。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塞,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除了增强边防海防建设,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称霸之力“的政治主张。强调富国强兵。而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进一步阐明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根本是发展生产的思想。

       此后,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富国强兵思想,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

       直至19世纪以来,中国走进了近代史。

       从中国近代史中不难看出,中国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的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中国的“国防不牢,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对中国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先后有英、美、法、俄、普、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秘鲁、巴西、葡萄牙、日本、墨西哥、瑞士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损害我国的主权,整个中华民族美丽而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而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最终使中国真正的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切,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忽视国防安全是分不开的。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只注重对内的统治忽视列强对我国国防的破坏,从客观上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正确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明确了当前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保障国防安全。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抗争下,我们打退了敌人,保护了我国国防安全。中国当代国防史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说起,我国国防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到一九五三年。国家处在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治愈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我们解放了全国大陆和大部分沿海岛屿,肃清了国内各种非正规,不合法的军事力量的残余。加强了边防和海防,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健全了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确立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涉及军队容量,国防开支,国防工业工程,军事院校等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功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三阶段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们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保住了军队的稳定,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氢弹实验和人造卫星的发射。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随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的观点的产生,我国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性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人民解放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按照一定原则,对军队建设进行调整,增强军队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把推进我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实现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信息力整体提高。

       我国4000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因而不发,强掳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鳞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经济是政治,军事的基础。强大的军事实力需要靠雄厚的经济来支撑。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强兵,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由此看来,各朝各代的衰落,死亡,遭受外敌的入侵而不能自保,几乎毫无例外是这个王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结果动摇了国防的根基。例如清朝末期正因如此,不发展经济。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时,清统治者正忙于享受,防止国民与外国交流,闭关锁国,不发展经济,自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手里仍拿着冷兵器。当外来侵略时,却拿着冷兵器对抗外来的热兵器。由此可见,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这是国防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又一深刻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锐意进取的诸侯国就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变法图强,把尊贤厚士,举贤任能,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作为强国的根本大计。相反,秦朝实行暴政激起农民起义,终至推翻秦始皇梦想千秋万代,子孙相继的基业;明代晚期由于皇帝昏庸,宦官擅权,结党营私,始被起义军所败,后又为清军所亡。特别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朽,国防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使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中国人民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总之,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政治的昌明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造成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这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