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舞蹈)

第一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舞蹈)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舞蹈名录

       1.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入选时间:第三批,2022年)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思为规范、聚会等意思,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众多民 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合歌、舞、乐为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中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朶、潘吉朶、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朶、依拉克等木卡姆。

       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时间:第四批,2022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蹈表演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蹈表演者随着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经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3、中国藏族的藏戏(入选时间:第四批,2022年)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故事。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教,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了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舞蹈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传统舞蹈(41项)

       1【汉族】京西太平鼓(北京市)

       2【汉族】秧歌(山东省鼓子秧歌、伞头秧歌;山西省凤秧歌、地秧歌)3【汉族】井陉拉花(河北省)

       4【汉族】龙舞(河北省摆字龙灯、曲周龙灯;辽宁省龙舞;上海市草龙舞;

       江西省骆山大龙;浙江省断头龙;福建省板灯龙;湖北省高龙; 湖南省香火龙、九龙舞;广东省火龙、人龙舞、纱龙、烟花火龙、醉龙; 四川省火龙灯舞)

       5【汉族】狮舞(北京市太狮;河北省狮舞;河南省小相狮舞、文狮子;广东省席狮舞;

       江西省丰城岳家狮、【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贵州省)

       6【汉族】花鼓灯(安徽省)

       7【汉族】傩舞(山西省寿阳爱社;安徽省傩舞;福建省傩舞;广东省傩舞;

       甘肃省池哥昼;甘肃省七月跳会)

       8【汉族】英歌(广东省)

       9【汉族】高跷(辽宁省盖州高跷、上口子高跷;山东省独杆跷;河南省高抬火轿)10【汉族】永新盾牌舞(江西省)11【汉族】翼城花鼓(山西省)12【汉族】拍胸舞(福建省)13【汉族】安塞腰鼓(陕西省)14【汉族】蹩鼓(陕西省)15【汉族】兰州太平鼓(甘肃省)16【汉族】余杭滚灯(上海市;浙江省)17【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18【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北省)19【藏族】弦子舞(四川省)20【藏族】锅庄舞(云南省)21【藏族】热巴舞(云南省)22【藏族】羌姆(西藏自治区)23【苗族族】芦笙舞(贵州省)24【朝鲜族】农乐舞(辽宁省)25【苗族】木鼓舞(贵州省)26【瑶族、苗族】铜鼓舞(云南省)27【傣族】孔雀舞(云南省)

       28【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自治区)29【蒙古族】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30【苗族】鼓舞(湖南省)31【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32【黎族】打柴舞(海南省)33【羌族】卡斯达温舞(四川省)34【藏族】舞(四川省)35【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36【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

       37【彝族】烟盒舞(云南省)

       38【基诺族】大鼓舞(云南省)

       39【藏族】卓舞(西藏自治州)40【土族】於菟(青海省)

       41【塔吉克族】鹰舞(新疆自治州)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传统舞蹈(55项)

       42【汉族】鼓舞(北京市花钹大鼓;河北省招子鼓;山西省武迓鼓;浙江省大奏鼓;

       山东省短穗花鼓、柳林花鼓、花鞭鼓舞、八卦鼓舞; 山西省横山老腰鼓、宜川胸鼓;甘肃省攻鼓子、旋鼓舞)

       43【汉族】麒麟舞(河北省;河南省;广州省)44【汉族】竹马(江西省大马灯、跑竹马)

       45【汉族】灯舞(浙江省鱼灯舞;福建省九鲤灯舞;江西省鲤鱼灯舞;广东省鱼灯舞;

       安徽省花灯舞;河南省龙凤灯舞)

       46【汉族】沧州落子(河北省)

       47【汉族】十八蝴蝶(浙江省)

       48【汉族】火老虎(安徽省)

       49【汉族】商羊舞(山东省)

       50【汉族】跑帷子(河南省)

       51【汉族】官会响锣(河南省)

       52【土家族】肉连响(湖北省)

       53【汉族】禾楼舞(广东省)

       54【汉族】蜈蚣舞(广东省)

       55【汉族】翻山铰子(四川省)

       56【汉族】靖边跑驴(陕西省)

       57【蒙古族】查玛(内蒙古自治区)

       58【朝鲜族】鹤舞(吉林省)

       59【朝鲜族】长鼓舞(吉林省)

       60【瑶族】长鼓舞(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

       61【傣族】象脚鼓舞(云南省)

       62【羌族】羊皮鼓舞(四川省)

       63【毛南族】打猴鼓舞(贵州省)

       64【瑶族】猴鼓舞(贵州省)

       65【高山族】拉手舞(福建省)

       66【藏族】得荣学羌(四川省)

       67【摩梭族】甲搓(四川省)

       68【藏族】博巴森根(四川省)

       69【彝族】铃铛舞(贵州省)

       70【彝族】打歌(云南省)

       71【彝族】跳菜(云南省)

       72【彝族】老虎笙(云南省)73【彝族】左脚舞(云南省)

       74【彝族】乐作舞(云南省)

       75【彝族】三弦舞(云南省)

       76【纳西族】热美蹉(云南省)

       77【布朗族】蜂桶鼓舞(云南省)

       78【普米族】搓蹉(云南省)

       79【拉祜族】芦笙舞(云南省)

       80【藏族】宣舞(西藏自治区)

       81【藏族】拉萨囊玛(西藏自治区)

       82【藏族】堆谐(西藏自治区)

       83【藏族】谐钦(西藏自治区)

       84【藏族】阿谐(西藏自治区)

       85【藏族】嘎尔(西藏自治区)

       86【藏族】芒康三弦舞(西藏自治区)

       87【藏族】定日洛谐(西藏自治区)

       88【藏族】旦嘎甲谐(西藏自治区)

       89【藏族】廓孜(西藏自治区)

       90【藏族】多地舞(甘肃省)

       91【藏族】巴郎鼓舞(甘肃省)

       92【藏族】螭鼓舞(青海省)

       93【藏族】则柔(青海省)

       94【蒙古族】萨吾尔登(新疆自治区)

       95【锡伯族】贝伦舞(新疆自治区)96【维吾尔族】赛乃姆(新疆自治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2022年)传统舞蹈(15项)

       97【汉族】跳马伕(江苏省)98【白族】仗鼓舞(湖南省)99【汉族】南县地花鼓(湖南省)100【汉族】跳花棚(广东省)101【黎族】老古舞(海南省)102【藏族】跳曹盖(四川省)103【哈尼族】棕扇舞(云南省)104【鄂温克族】萨满舞(内蒙古自治区)105【藏族】协荣仲孜(西藏自治区)106【藏族】普兰果尔孜(西藏自治区)107【藏族】陈塘夏尔巴歌舞(西藏自治区)108【汉族】巴当舞(甘肃省)109【土族】安昭(青海省)

       110【维吾尔族】萨玛舞(新疆自治区)111【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新疆自治区)

第二篇: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第一批(2022年)

       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第二批(2022年)

       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第三批(2022年)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22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第四批(2022年)

       在2022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16、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2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21、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2、粤剧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3、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22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24、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

       25、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第五批(2022年)

       1、中医针灸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有助于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患者带来健康。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用毫针等针形工具刺入穴位或患病部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临床上针法和灸法经常配合使用。中医针灸的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针灸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

       2、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有关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控制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发展。“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如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具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展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极简化,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麦西来普

       在维吾尔族人民中流行的麦西来甫,主要集中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是传递维吾尔传统习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麦西来甫主要包括丰富的传统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鼓乐民俗、杂技、口头的文学作品、饮食习俗和游戏。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是麦西来甫中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娱乐结合于一体。麦西来甫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传统习俗,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它扮演个“法庭”的角色,调解冲突,惩罚不守规范的人,维护社会道德标准。那些自愿参加的表演者,通过麦西来甫,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传承给所有的维吾尔族人。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的转变、国内外文化的冲击、维吾尔年轻人到城市寻找工作,表演者自身的生存严重受到威胁,数量急剧下降,同时那些懂得传统习俗和丰富经验的传承人数量也迅速减少。

       5、木版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术之一。木版活字印刷术主要传承于浙江省瑞安县,最早是用来汇编和印制族谱。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据稿件的需要把字模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取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此项技术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及精通中国古汉语语法。女人们负责裁纸和装订,直到将整个族谱制作完成。年复一年,木工匠将大批的木块和印刷设备带到当地祠堂,在这里他们手工编印族谱,最后举行一个仪式标志着族谱制作完成,然后制作人将其锁进一个盒子并保存。木版印刷技术的传承靠世世代代在制作过程中的笔记和口授传递,然而对于技术的熟练掌握、密集的训练要求、低廉的劳动回报、计算机普及对于印刷术的冲击和对编写族谱热情的减退,都导致了手艺人数量的骤减。目前,只有7位超过50岁的工匠还保留着整套印刷技术,如果再不加强保护,传统技艺将会很快消失。

       伊斯兰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头垒起,上插树枝、柳条。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

       举例:

       启蒙运动 法国革命 马赛曲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发生的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诉求,要求以理性判断任何一个事务,反对教会和君主专制、主张以法律规范人律社会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作了舆论准备。1789年发生的法国革命推翻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旧秩序,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和制度。(2分)革命时间,国内外贵族试图用武力推翻革命。法国人民奋起保卫革命,马赛曲就是马赛人民为保卫革命走上前线时创作歌唱的,这首歌曲长期被作为革命的象征,并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歌。(2分)

       1.美国独立宣言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美国联邦制度(6分)参考作案:

       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代表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2分)这个国家采取了邦联制,各个州的权力很大,而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小,对美国的内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2分),建立了中央政府与各州分权的联邦制度,联邦政府主管外交、国防和涉及全联邦及各州间的事务,其他事务由各州自行处理。(2分)1787年宪法为美国在其后两百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209个字)2.市场经济 公平效率(6分)

       3.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诺曼征服 现代英语(8分)4.论语 老子 佛教(6分)

       5.社会保险 新医改 扩大内需(6分)6.碳排放 温室效应 清洁能源(6分)7.好莱坞 美国电影学院奖 艾美奖(6分)8.进化论 达尔文 社会达尔文主义(6分)

       一、应用文写作(40分)

       根据下面的文字说明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应用文,要求包含标题、正文、结尾语、落款等几个要素。

       XX省教育委员会接群众反映,提出小学入学年龄不能卡得太死,不能以某一天,如8月31日作为可以入学的年龄标准,这样差一天就可以在学龄上差一年。该教育主管部门责成某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研究,看是否可以按心理年龄入学。经过研究调查,研究所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上报。请为此起草一份答复性的报告,说明两种入学年龄的优缺点、实施可行性、实施成本。注意要写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结尾语、落款等公文要素。

       (这一部分除上要应用文要素外(10分),要求主题鲜明(5分),思路清晰(5分),文笔流畅通顺(5分)。总体印象15分。

       二、现代汉语写作(60分)

       读下面短文,以“创新不易”为题,一篇现代文,题材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800字。

       既成的事物,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已被习惯所适应而不断坚持。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也会因不适应于旧的习惯而受到抵制。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很容易引起惊异的争议,却不易被接受和欢迎。

       (这一部分要求立意新颖(10分),写作主题明确(5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10),文笔流畅通顺(10分),具有一定文采(5分)。总体印象20分)

第三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22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历史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

       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概述

       斟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奈良文件》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以期贯彻世界遗产战略的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籲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

       提名过程

         寻求登记的地域的担当政府机关候选地推荐-暂定名单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要求;

       o 文化遗产候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现场调查报告;

       o 自然地遗产候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场调查报告;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判断登记推荐;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议;

       正式登记。

       一个国家需要首先对本国有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份详细的目录。这被称为预备名单,没有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不能进行申报。然后该国可以从预备名单中筛选出一处遗产,列入提名表中。世界遗产中心会对如何准备一份详尽的提名表提供建议和帮助。

       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的提名表会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这两个机构独立地审核。之后评估报告被送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将被提名的遗产录入到世界遗产列表中。有时候,委员会会延期作出结论并要求会员国提供更多的信息。一处遗产需要满足以下十个条件之一方可被录入世界遗产。

       入选标准

       截至2022年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满足六个条件,入选世界自然遗产需要满足四个条件。2022年,这些条件被调整为一组。被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并且满足以下十个条件之一方可被收入。

       文化标准:

            代表了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通过建筑或技术、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在一个文化区域中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人文价值的交流;

       独一无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别地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是一种现存或已经灭绝的文明;

       突出地代表了某一类建筑或技术的,并且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一段或几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突出地代表了一种或几种文化中人类传统的居住方式、利用土地或海洋的方式,或是代表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当这种关系在不可逆的变化下显得非常脆弱的时候;

        直接或明确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价值的事件、现实的传统、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艺作品相联系(委员会认为这条标准需要和其它标准和好地结合起来判别);

       自然标准:

           具有特殊的自然美或美学重要性的极致的自然现象或地区;

       突出地代表了地球历史上的主要阶段,包括生物记录、导致地形变化的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或是重要的地质或地形的特征;

       突出地代表了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的演化和发展中的重要的、正在进行的生态和生物过程;

       包含对在原址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那些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来看具有普世价值的受威胁的物种。

       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完成9个步骤:

       1、一个国家首先要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缔约国。

       2、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3、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4、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审。

       6、专家到现场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交评估报告。

       8、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提交推荐名单。9、由21名成员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的名单

第四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根据2022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22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22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22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22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其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2、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四.2022年申报成功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16、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8、《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2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

       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21、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2、《粤剧》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三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移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22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2、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

       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

       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第五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共189项)

       一 民间文学(1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格萨(斯)尔 甘孜州文化局 2、苗族古歌 宜宾市珙县文化体育局

       3、阿嫫妮惹 凉山州语委

       4、支格阿龙 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 5、月儿落西下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6、十里坪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7、毕摩经诵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8、彝族克智 凉山州美姑县人民政府 凉山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9、蚕丝祖神传说 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 10、安安送米传说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民政府 11、巴渠童谣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体育局 12、“苏济川”虫虫歌 宜宾市长宁县文化体育局

       二 民间音乐(34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3、薅秧歌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薅草锣鼓(※川北薅草锣鼓、川东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广元市青川县人民政府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局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局

       15、※巴山背二歌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局

       16、滚板山歌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7、高腔山歌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8、彝族阿都高腔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朵乐荷 凉山州普格县人民政府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20、顶毪衫歌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21、玛达咪山歌 甘孜州九龙县文化馆 22、康定溜溜调 甘孜州康定县文化馆、阿惹妞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24、川西藏族山歌 甘孜州文化馆、义诺彝族民歌 凉山州雷波县文化体育局 26、※川江号子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27、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 宜宾市屏山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28、永宁河船工号子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29、沱江船工号子 内江市东兴区文化体育局 30、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31、竹麻号子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32、巴山石工号子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33、抬工号子 眉山市仁寿县文化馆

       34、婚嫁歌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南充市蓬安县文化馆 广安市华蓥市文化馆

       35、南坪小调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局

       36、多声部民歌(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阿坝州黑水县文化体育局 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 阿坝州松潘县文化体育局

       37、※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阿坝茂县文化局 38、大竹竹唢呐及制作工艺 达州市大竹县文化馆

       39、唢呐艺术(咪苏唢呐、福宝贯打唢呐、苗族大唢呐、丹棱唢呐)泸州市叙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宜宾市筠连县文化体育局 眉山市丹棱县文化馆

       40、口 弦 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41、四川耍锣鼓(渠县耍锣鼓、李家耍锣鼓、象山花锣鼓、复兴耍锣鼓)达州市渠县土溪镇人民政府、达州市渠县临巴镇人民政府、广元市朝天区文化体育局、遂宁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眉山市洪雅县文化馆

       42、川中大乐(仓山大乐、蓬莱大乐)德阳市中江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遂宁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

       43、文昌洞经古乐 绵阳市梓潼县文物管理所 44、青城洞经古乐 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

       45、峨眉山佛教音乐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46、成都道教音乐 成都市道教协会

       三 民间舞蹈(2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47、龙舞(※泸州雨坛彩龙、安仁板凳龙、船山桃子龙、盐亭桃子龙、遂宁耍旱龙、马潭火龙、双流火龙、宜宾小彩龙)泸州市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遂宁市船山区文化体育局 遂宁市船山区南京路街道办事处 绵阳市盐县文化旅游局 遂宁市民间文化研究会 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文化体育中心 成都市双流县文化馆 宜宾市宜宾县文化体育局

       48、高台狮子 成都市金堂县文化馆

       49、巴象鼓舞 南充市阆中市文化局

       50、翻山铰子 巴中市平昌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南充市营山县文化体育局

       51、泸县百和莲花枪 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人民政府

       52、花灯(古蔺花灯、白龙花灯)泸州市古蔺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局

       53、罗城麒麟灯 乐山市犍为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54、云童舞 广安市广安区文化体育局 55、白马跳曹盖 绵阳市平武县文化旅游局 56、甲措 凉山州盐源县人民政府

       57、锅庄(达尔嘎、马奈锅庄、马尔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得荣学羌、丹巴阿克日翁[兔儿锅庄]、乡城恰热[疯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阿坝州金川县文化体育局、阿坝州小金县文化体育局、甘孜州石渠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甘孜州得荣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甘孜州乡城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

       58、扎坝嘛呢舞 甘孜州道孚县文化旅游局

       59、热巴舞 甘孜州巴塘县文化旅游局 60、甘孜踢踏 甘孜州甘孜县文化馆

       61、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甘孜州巴塘县人民政府 62、羌族羊皮鼓舞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63、哈玛(战神舞)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 64、金冠舞 阿坝州若尔盖县文化馆 65、博巴森根 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 66、※卡斯达温舞 阿坝州黑水县文化局

       67、※㑇舞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局

       四 传统戏剧(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68、※川剧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69、“泸州河”川剧艺术 泸州市川剧团

       70、四川皮影戏(阆中皮影戏、何家班皮影戏、高观皮影戏、巴中皮影戏、成都皮影戏)南充市阆中市文化局 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局、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成都市艺术剧院

       71、灯戏(※川北灯戏、岳池灯戏、峨眉堂灯戏、夹江麻柳堂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南充市川剧团、广安市岳池县文体局、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

       72、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手掌木偶戏、成都木偶戏)南充市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广安市邻水县文化体育局、成都市艺术剧院 73、射箭提阳戏 广元市射箭乡人民政府 74、旺苍端公戏 广元市旺苍县人民政府

       75、藏戏(德格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甘孜州德格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巴塘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色达县文化馆

       五 曲 艺(6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76、四川扬琴 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泸州市歌舞团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77、四川清音 四川省曲艺团 泸州市歌舞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78、四川竹琴 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79、金钱板 成都市艺术剧院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80、百汪说唱 阿坝州红原县文化体育局 81、飞刀花鼓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六 杂技与竞技(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82、拗棒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83、搬打狮子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84、大坝高装 宜宾市兴文县文化体育局 85、华蓥山滑竿抬幺妹 广安市华蓥市文化体育局 86、高亭 广安市岳池县文化体育局

       87、峨眉武术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88、五通桥龙舟竞技 乐山市五通桥区体育总会 89、青林口高抬戏 绵阳市江油市文化馆

       七 民间美术(11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90、唤马剪纸 广元市苍溪县唤马镇人民政府 91、麻柳刺绣 广元市朝天区文化体育局

       92、石刻工艺(白花石刻、雾山石刻、安岳石刻)广元市市中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绵阳市江油市李白纪念馆 资阳市安岳县文化体育局 93、江安竹簧工艺 宜宾市江安县旅游文化局 94、宜宾面塑 宜宾市翠屏区文化局 95、德格藏文书法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 96、夹江年画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97、※绵竹木版年画 德阳市绵竹年画博物馆

       98、※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 99、※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甘孜州藏画研究所 100、※蜀 绣 成都市蜀绣厂

       八 手工技艺(5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01、※蜀锦织造技艺 成都市蜀锦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02、自贡扎染工艺 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103、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凉山州昭觉县人民政府 104、隆昌夏布编织工艺 内江市隆昌县文化体育局 105、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制作工艺 甘孜州文化局 106、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工艺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馆 107、羌绣传统刺绣工艺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108、龚扇 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109、德阳潮扇传统工艺 德阳市旌阳区文化局

       110、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 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

       111、渠县刘氏竹编工艺 达州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112、青神竹编工艺 眉山市青神县文化馆 113、沐川草龙编扎技艺 乐山市沐川县文化体育局 114、道明日用竹编技艺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 115、瓷胎竹编工艺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116、※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旅游局 117、※竹纸制作技艺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局 118、徐氏泥彩塑工艺 遂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 119、珙县珙石雕 宜宾市珙县文化体育局 120、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 自贡市彩灯艺术协会

       121、高桩彩绘绑扎技艺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122、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 内江市资中县木偶剧团 123、藏族民间车模技艺 甘孜州得荣县文化旅游局 124、藏族建筑砌石技艺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25、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 绵阳市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126、※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市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 127、※(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遂宁市大英县文化局 128、※成都漆艺 成都市漆器工艺厂

       129、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 凉山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130、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131、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 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 132、银花丝技艺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133、荥经砂器 雅安市荥经县文化体育管理局 134、阿西土陶烧制工艺 甘孜州稻城县旅游文化局 135、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 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 136、邛陶烧造技艺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137、南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雅安市茶业协会

       138、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雅安市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39、※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40、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宜宾市、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141、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成都市、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 142、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德阳市、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3、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泸州市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4、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 遂宁市、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 145、民间藏酒酿造技艺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46、渠县呷酒酿造技艺 达州市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 147、中江手工挂面工艺 德阳市中江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48、富顺豆花制作工艺 自贡市富顺豆花文化协会

       149、东柳醪糟酿造技艺 达州市大竹县文化馆、达州市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150、护国陈醋传统酿制技艺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51、泸州市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52、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 宜宾市南溪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53、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成都市郫县文化馆 154、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 资阳市雁江区文化体育局 155、潼川豆豉制作技艺 绵阳市三台县文化体育局 156、糖画技艺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

       157、酥油花制作技艺 甘孜州道孚县文化旅游局

       158、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达州市文化馆、四川妙达饴美厨食品有限公司

       九 传统医药(4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59、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甘孜藏医院州 160、李仲愚针疗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61、成都中药炮制技术 成都中医药大学 162、成都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

       十 民 俗(27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63、彝族年 凉山州文化局 乐山市马边县教育文体局

       164、藏历年 甘孜州文化局 阿坝州文化局 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局 165、羌年 阿坝州茂县文化体育局 阿坝州汶川县文体局 阿坝州理县文体局 绵阳市北川县文体局

       166、※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凉山州文化局 167、新龙藏历十三节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

       168、苏布士(羌年庆典)阿坝州中国古羌释比文化传承研究会 169、※都江堰放水节 成都市都江堰风景名胜管理局 170、三汇彩亭会 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人民政府 171、文昌出巡 绵阳市梓潼县文物管理所 172、广汉保保节 德阳市广汉市文化体育局

       173、川南苗族踩山节 泸州市叙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74、硗碛上九节 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

       175、八月彩楼会 雅安市芦山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 176、※羌族瓦尔俄足节 阿坝州茂县文化局

       177、康定“四月八”跑马转山会 甘孜州康定县文化馆 178、赛马节(会)甘孜州理塘县文化馆

       179、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 凉山州盐源县人民政府 180、雅砻江河谷扎巴藏族母系氏族习俗 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 181、成人仪式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82、阿依美格 乐山市马边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183、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遂宁市射洪县青岗镇人民政府 184、环山鸡节 雅安市石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85、广元女儿节 广元市文化局 186、山岩帕措习俗 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

       187、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凉山州美姑县人民政府 188、峨眉山大庙庙会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189、新山傈僳族约德节 攀枝花市文化局 注:加※处 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