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沂蒙精神的认识1000字范文
学习沂蒙精神心得体会一: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
一、重温“红色沂蒙”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 -在这里撒播革命火种,领导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 -领导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众多伟大的成绩。
4月1日上午,我们首先乘车来到了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歼灭了 -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扭转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在人民战争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参观了第一、第二展馆的展厅,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走出纪念馆,松柏环绕着革命烈士墓区,学员们伫立在烈士英名碑前,向粟裕将军和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向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肃立默哀,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并聆听了陈若克为革命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
参观结束后,大家观看了《英雄孟良崮》教学片,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挑担子、推小轮车等现场体验式教学比赛,真切感受到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4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刚刚落成开放的沂蒙革命纪念馆。
该馆按照国内一流展馆的标准定位,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实物、雕塑、场景复原、声光电等多种更为直观的形式、高科技的手法全面展示沂蒙革命战争史。
在二楼沂蒙精神展区,大家认真倾听了讲解员的讲解,重温了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为了沂蒙人民的翻身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沂蒙人民义无反顾跟党走、舍生忘死投身斗争的革命历史,深刻认识了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培育形成的伟大的沂蒙精神。
在三楼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展馆里,大家详细地了解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月2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沂南县红嫂教育基地。
在这里,大家先后参观了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原型”明德英、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双肩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红嫂典型纪念馆,集体吟唱革命歌曲《跟着 -走》。
不同的事迹,不同的经历,给学员们带来的却是同样的感动,同样的震撼。
特别是听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所作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报告会,大家无不被王换于积极从事党的工作、冒死营救革命同志、舍己抚养革命干部子女的非凡事迹深深感动,思想和心灵得到了洗礼。
二、深刻领会沂蒙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喋血苦战,用生命保卫群众利益;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拥护、支持党和人民军队,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
“爱党爱军”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信念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艰苦创业”展现了沂蒙人民在艰难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隐忍负重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表明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价值取向。
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沂蒙精神的创生主体是沂蒙人民群众,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创生主体是党中央和人民军队。
由此可见,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群众”二字。
这是因为沂蒙精神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信仰。
正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老百姓才真正信任党、坚定跟着党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二是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党和国家事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集中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精神品格,形象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路线的宝贵经验。
三、以沂蒙精神为动力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红色沂蒙”四天的现场教育活动,使我们充分意识到,“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中国 -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我们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心灵上得到了洗礼,对如何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深思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找到维系党群血肉联系的感情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百姓家园,人民群众义无反顾跟党走,“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鲁南人民“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党政军民生死相依、水乳交融。
从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看,是共同信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命运,把党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结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这是今天党群关系的感情基石。
反思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就要系统学习党的历史,时刻牢记党之所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党始终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
把握沂蒙精神的深刻特质,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不竭动力。
沂蒙精神的根本特征是人民性。
学习和传承沂蒙精神,要重点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
一方面,要形成思想自觉,把践行群众路线内化于心。
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方面,要形成行动自觉,把践行群众路线外化于行。
就是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人民不愿见到的“ -问题”彻底查找出来、打扫干净,用切实有效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
倡树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投身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
学习传承沂蒙精神,关键在实践。
一要多到群众中去。
经常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自觉拜群众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二要自觉服务群众。
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要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目标”,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确保让群众满意,凝聚形成干群同心、合力发展的正能量。
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只有对人民群众有了真感情,才能自觉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从而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把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
我们相信,只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把为民谋利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胜利实现!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
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
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
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
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
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
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
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
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
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
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
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
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
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
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
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
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
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
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
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
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
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
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
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
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
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
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600字左右,谢了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特别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
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通过这次时空大转移的活动,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我们思考之后弄懂了:许多伟大的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他们有什么意义。
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
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
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江西是革命的摇篮。
这个说法主要缘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一片白色之中,它独具红色的耀眼标志,的确,这里是红色的土壤。
这是1927年到1930年之间的革命断代史—1930年之后,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因袁文才、王佐被错杀而丧失,后虽力图恢复均未奏效。
建国之后,人们提到井冈山,多是景仰的口吻,正是井冈山这个摇篮,才有后来的延续,于是有了种种类似我们这个团队性质的探访,执政者总希望我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中寻找到当年的力量,这的确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心目中,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典型意义,他们希望后人能够明白创业的艰辛,能够体会当时的浪漫。
我们一行50余人正是带着这样的崇敬心情上山的。
导游小姐说, -第一次上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是1927年。
第二次上山时 -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那是1965年,坐汽车只用了一天。
我们的时代是21世纪,高速公路异常发达,正常情况下,从南昌到井冈山只需要6个小时。
当年, -在湖南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
行军至罗霄山脉中段,听闻此处井冈山的两大地头蛇袁文才和王佐的经历,决定用他的雄才大略去拉拢他们,送给他们急需的枪支。
这二人对 -的个人魅力异常赞赏,接纳了这支队伍,让他们休养生息。
那时 -不满井冈山武装,数次围剿,伤员很多,于是有了我军的一个医院,小井红军医院。
我们在医院的药铺里,发现都是草药,原来 -对此区实行经济封锁,根本弄不到西药,只好完全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真正是靠山吃山,据史书记载这片大山里采出的药材不仅供给伤员用,一些居民也到这里来买药。
伤员的草铺挨着,条件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成功了,但时间仅有几天,8月7日即被迫离开,于是朱德部队遥遥来到井冈山,实现了伟大的汇合。
不管是赣南三整还是三湾改编,都不仅是历史课本的符号,而且是现实中我党我军领导管理的一次良好经验积累。
至于后来的九月“洗党”,由于三六九等的人物混进党内,使党的威信遭到质疑,他们毅然决定洗党,纯洁了队伍,锻造了作风,更是展现了高超的领导风范,对于党员的管理起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朱毛会师,队伍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也是在这段时间, -与 -的浪漫爱情在八角楼盛开。
导游饶有兴趣地讲起了他们的爱情与婚姻,说 -是当年永新一枝花,而且文武双全,是耍双抢的,甚至连他们之间的偶尔争执也描述得颇有兴味。
革命时期的浪漫不仅指戎马岁月中的爱情与婚姻,还有每个人心中存在的梦想,那便是土地—这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梦想,使耕者有其田。
打土豪,分田地,恐怕是支撑着这些穷苦士兵们英勇作战的原动力,而更为远大的目标则是建立自己的政权,改变几代人的面貌,并使全中国的穷苦人民得到解放。
因此,在全盛时期兴起了土地革命风暴,边界工农兵 -成立,后来还有造币厂等等。
革命的残酷,一方面在于险峻的生活和军事环境。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人们不得不互相厮杀抢夺,按照自己的伦理逻辑和思维习惯来区分是非、判断成败。
就说黄洋界战役吧。
我军设壕沟、用毒竹针来对付来势汹汹的 -士兵,并通过很多巧妙的办法击退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后来 -痛恨到骨髓,发誓不放过井冈山一根草,要井冈山人换种。
我们登临黄洋界,叹云海之美,纷纷拍照,又感慨山势之陡,即便站在防御工事面前,也无法想象当年战争之残酷。
革命的残酷,另一方面还在于人员的牺牲。
黄洋界保卫战役的指挥者,这些功臣,大多夭折于此后的战斗中,还有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中见到的诸多面孔,均殒命于战场,可见新中国的建立,有多少热血儿女铺路啊。
井冈山,天时地利人和,养育了革命队伍。
秋收起义失败后, -没有接受瞿秋白的邀请进城,而是进山当起了“山大王”,历史记载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
作为伟大思想的诞生地,井冈山拥有独特的人文资源。
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等课文从小就让我们感动。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我们在一个下午里参观了五龙潭,在参观五龙潭瀑布时,我和几个队友一起徒步上下,得山水灵秀,心情豁然开朗。
心想那时红军的革命激情,也许与这种锻炼有关。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吧。
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 -独立建立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
井冈山是中国 -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井冈山红色之旅结束了。
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
未来的红色旅程就是:高举 -思想和 -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 -”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
我们就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
作为一名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沂蒙有什么收获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 -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临大的一名学生,学习红色沂蒙有什么收获
做一名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优秀大学生
沂蒙精神是典型的革命精神。
如果把沂蒙精神与同为革命精神的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及
西柏坡精神等进行比较就能发现,
沂蒙精神与这些革命精神除了共有的精神价值之外,
其最
突出的特质便是这种精神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并且让人们感受到坚持奋斗的精神面貌。
沂蒙精神具有独到的精神风貌、
价值主体和文化特质。
如果说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以及
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因与 -的联系即精英之光而备受瞩目的话,
他们的创造主体则是中国
-的精英群体,
而沂蒙精神凸显的却是普通人即人民之魂,
她的创造主体是纯朴、
善良、
憨厚、
正直的沂蒙老百姓。
而在沂蒙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更多地体现了沂蒙人民的主体
价值、主体理念和主人翁姿态。
沂蒙大地
这是一片红色土地。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
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
血肉相连。
在长期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
沂蒙人民与山东党、
政、
军一起
共同锻铸和创
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概括了沂蒙人民
追求进步、
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
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
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
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我虽
不是地地道道的沂蒙人
但是自从来到沂蒙这片热土
我深深感受到了沂蒙革命区的
“红色
精神”
一首最有山东味的
《沂蒙山小调》在全运会上响彻天地
那优美的旋律
朴素真
切的歌词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
让沂蒙精神再一次站在时代的前面
引导着我们开拓创
新
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
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
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孔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宏人。
曾子说:
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
然而,在这
所谓的道义背后,
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
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
这便是
民族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来弘扬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精髓。
在临沂师院
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沂蒙的精神,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必须弘扬沂蒙精神。
弘扬沂
蒙精神,
最根本、
最主要的是将沂蒙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去,
并在实践中不继地发展沂蒙精神,
不断赋予沂蒙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建设事关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人
文基础和精神支撑。
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导,就不会有和谐社会的人文底蕴,一个社会、
一个地区、
一座城市就会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构建文明临沂,
就是要用先进理论武装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
用民族精神和沂蒙精神激励人,
用文明新风陶冶人。
我们是新时代
的主人,
一个大学生最根本的就是不能忘根,
不能忘记我们的精神,
永远铭记沂蒙的进取精
神。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做一名老区现代文明的使者。
《管子》中曾有过“以家为家,以
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沂
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老区的一种具体承载。
沂蒙精神的导向、
凝聚、
塑造和激励功
能,
在锻造优秀人文品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是沂蒙精神带领着沂蒙人创造了奇迹,
再也
不见屋不遮雨、
食不果腹的贫困,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的现代化城市的崛起
-曾经感
慨的写下“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经济”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
沂蒙精神的灵魂。
当前,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沂蒙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
人们的思想观念、
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变化,
为沂蒙精神不断地注入了新的内容。
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沂蒙精神之花,
已开遍整个沂蒙大地,
并结出丰硕果
实。
从
1938
年开辟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到
1989
年提出沂蒙精神的概念,沂蒙精神经历革
命战争、和平建设、改革开放三个特殊时期。
临沂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张学强认为,也正
是在这
51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沂蒙精神创造出了基于爱党爱军政治立场之上的无私奉献精
神,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这也是沂蒙精神不同于其他革命
精神的突出特征。
从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来看,
沂蒙精神形成于革命年代,
成长于和平建设时期,
发展于改
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形成过程远远长于其他的革命精神,
而且在这个形成过程中不断丰富
和发展,
并日益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个特征体现了中国革命逐步实践、
深入发展的
历史实际,
展现了中国现代革命精神逐步丰盈的发展趋势。
沂蒙精神的内涵来源于沂蒙人民
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依托沂蒙大地孕育、
生成和发展,数十年的形成过程,
也更为人们所熟
悉,
更易于融入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之中,
因此也为沂蒙精神赋予了持续存在和与时俱进的特
点。
“爱党爱军、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亲身感受
到党的英明伟大,
形成了爱党爱军的坚定政治立场,
这是沂蒙人民能够积极参军参战,
赴汤
蹈火、在所不惜,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根本原因。
沂蒙人民总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牺牲小家,顾全大家,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展示出崇
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张学强告诉记者,
沂蒙精神能够感天动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无私奉
献的特别品质。
在当今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
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和人生观、
价值观的培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红色老区的最高学府临沂大学
我接受着红色文化沂蒙精神的熏
我深知作为临大学
子
我们肩负着传承沂蒙精神的重任。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
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
年轻人
永远是最敏锐、最勇敢的。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
“青年应当有朝气
敢作为”
所以年轻的
我们为了老区的明天更美好
要传承沂蒙精神
做一名合格大学生。
传承沂蒙精神
在现
时代
我们最先做的应该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
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体现了沂蒙人民顾
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鲁迅先生说过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
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
发
一分光。
就像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
情操
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
奉献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的挺身而出
也融汇于人们日
常生活中的助人为乐
又蕴涵着我们青年一代在本职上的恪尽职守和兢兢业业。
奉献不是高
谈阔论哗众取宠
更不是怨天尤人得过且过。
奉献是朴素的
是始自脚下的。
胸怀理想、
做
好自我、立足本职
就是起点。
犹如
最美司机吴斌
最美妈妈吴菊萍
最美教师张丽
莉·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
人活着要学会奉献。
沂蒙精神是临沂的城市精神,
“大义临沂”是对临沂城市气质的高度概括与临沂市民的价
值取向与追求。
高明认为,
“大义临沂”旗帜,对内能凝聚人心,引导市民团结奋进,引领
城市不断发展;对外可树形象,
引导外界了解、加深对城市的印象,从而提高临沂的对内凝
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沂蒙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大爱”、“忠诚”、“正义”和“实干”品质。
沂蒙红色文化的
精髓就是“爱党爱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红色文化渊远流
长、
博大精深,
在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鼓舞、
推动作用,
“沂蒙红色文化”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弘扬、
再续新章。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在这个意义上
沂蒙精
神也是山东的、中国的、世界的。
“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
神和高尚的品格
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仰望中
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沂蒙红色精神正闪耀着沂蒙
人特有的坚忍不拔
不畏艰难的伟大精
神。
而且
正是这种不
屈的沂蒙精神
使落后贫困的革命老区从落魄中重新崛起
并再次
屹立于新的世纪、新的发展中。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的我们来说
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沂蒙
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地做到
弘扬沂蒙精神
建设沂蒙老区。
这不但是每个当代大学
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更是沂蒙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沂蒙精神这颗长寿
树浇水、施肥吧。
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
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因为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荣使命。
敬业是奉献的基础
乐业是奉献的前提
勤业是奉献的根本
而我作为临大一员
将在沂蒙精神的洗礼下
为建设临沂做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沂蒙精神做有担当少年作文450字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我们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
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在党的培养下,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这一时期,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情怀。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奇迹,开创了沂蒙老区崭新的发展局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加强阵地和载体建设
建设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是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为沂蒙精神发祥地,临沂市红色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临沂先后建立了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 -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等70多处沂蒙精神教育基地。
今后,应进一步整合沂蒙红色资源,规划和建设好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通过大力发展沂蒙红色旅游,切实发挥好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的导向作用。
我的家乡沂蒙山红色的故事 乳汁救伤员读后感
对于身在异乡的学子们,闲聊时谈论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事儿、家乡的人,似乎是永远扯不完的话题,“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这中秋佳节即将来临的时刻,不由勾起我对家乡沂蒙山的回望与遐想。
沂蒙山,乃沂河、蒙山之简称,凡与蒙山山脉相连、沂河流经之地,均属沂蒙山区,民间自古就有蒙山绵延八百里之说,因其海拔仅次于泰山,又有“亚岱”之称。
巍巍沂蒙山,积淀了厚重的东夷文化,孕育了仁孝尚德的儒家思想,蕴藏着敦厚重礼、仁爱诚信的精神内涵。
追导红色足迹,引扬革命精神一游什么有感
沂蒙山为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保留了大量革命遗址,成为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七一来临,裴红副校长带领教研人员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为主题的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
老区一行,虽只有短短一天时间,但许多老师都表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旅、感动之旅、收获之旅。
一、纪念馆里再现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
早上6点钟,我们的车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区的征程。
昨夜的雨未下透,早上停歇了很短时间,又哗啦啦得下起来。
与窗外雨声相伴的,则是车内热烈的交谈声,因为老师们前段时间忙于上课,已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聚在一起了。
从地图看,潍沂两地比邻而居,然而真正丈量起来却有5个多小时的行程,近11点我们才到达了地处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该馆于2022年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新落成,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共二层,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
走进纪念馆,才看到粗糙的红色外墙上,嵌满了成千上万颗子弹,这粒粒子弹,似乎在诉说着63年前那场战争的惨烈。
进入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组组雕塑,在解说员的动情解说下,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1947年4月,蒋介石在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
我人民 -著名将领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和大批的地方武装,以压倒一切的气慨,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经过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战斗,将 -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3万余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
此次战役扭转了当时的华东战局,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对推进解放战争的进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雨仍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解说员把我们带到了纪念馆后面的山坡上,只见山坡上密密地排满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银色五星的坟茔。
解说员介绍到,在那场战役中有五千余名英烈长眠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
20岁
多么鲜活的生命
按常理,他们的生命似乎没来得及展开,但他们却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热血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上绽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坟茔静静,细雨霏霏,诉说的是一段历史,感悟的是一种品质,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烈士们那种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那种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吗
二、小山村里重温感人肺腑的军民鱼水情
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往沂南的“红嫂革命纪念馆”。
窗外雨仍在飘飘洒洒,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梯田盘绕。
雨后的秧苗正恣意绽放着自己的青翠,耳边不觉回响起“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浪,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的经典旋律。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红嫂革命纪念馆”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沂南县委党校现场教学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马牧池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数十万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而纪念馆所在的常山庄村,不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
尤其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偏僻小山村摇身变为沂蒙山的“好莱坞”。
自2022年,沂南县又以整个常山村为展示场地,以沂蒙红嫂这一群体为展示主题,整合沂蒙红色资源,开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地,现已成为我省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现场教学基地之一。
细雨中我们在现场教学老师的带领下,顺着一条石板巷走进了这座曾经历过炮火纷飞,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谱写过沂蒙军民鱼水情的小山村。
沿着曲折小巷,两旁幢幢石头砌成、茅草披顶的老屋,诉说着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
当我们走进一座农家小院,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着伤员,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
这就是“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的在现。
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敌军走后,小伤员因失血过多,已处于缺水休克状态,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
随后,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数天,最终使其康复归队。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现代京剧《红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后“沂蒙红嫂”作为一个具有地理标志性特征的名称便闻名天下。
明德英作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进入茅草屋内,墙面展板上几位老大娘正盘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来往的人群。
老师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性英雄群体。
在那个战火纷飞岁月里,她们起早贪黑地为军队烙煎饼、逢军衣、做军鞋,颠着一双小脚,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军粮。
当时只有20岁上下的她们,面对国家民族的灾难,义无反顾,冲破世俗,勇敢担当。
眼前的照片拍摄于她们的晚年,岁月在这些当年的大闺女小媳妇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们仍能从老人们淡然的微笑中读出当年的那份从容、坚韧和刚毅。
面对这样伟大女性,怎会不叫人肃然起敬
现场教学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内,一幅“火线桥”的油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画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为首的32名妇女。
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有一支部队需要迅速渡过汶河,当时河上没有桥梁,青壮劳力又都上了战场,家里只有妇女。
“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时任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组织村里的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
当主力部队通过后,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个小时姐妹们累倒在河滩上。
她们当中有的已经怀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身残疾。
讲至此,老师哽咽了,我们好多同志也两眼含泪。
曲折的石板小巷连着一个个农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内的块块展板、幅幅图片,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沂蒙女儿对党、对人民军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爱:有用自己六岁女儿为战士们换口粮的大嫂,有为照顾公婆让未婚夫在前线安心作战而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远的新娘,因为她从未把新郎盼进家门…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动着所有的参观者,泪水和着雨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
最后,我们沐浴着细雨来到村中大戏台,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老师,用极朴实的语言追忆着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勇于抚养革命后代的英雄事迹。
于老师介绍说,奶奶王换于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里,因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
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两姓合在一起,被称为于王氏。
抗战爆发后,奶奶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
入党时,需要有名字才行,当时一位干部就说,既然你是余家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
年过半百的奶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还有了自己的名字。
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 -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到了东辛庄。
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
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
于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奶奶带着俺娘和俺婶子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
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没多少天。
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
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她们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抚养。
当时,俺娘和俺婶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
奶奶对她们说:“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给这些孩子喝吧。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健康成长,而奶奶则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
其中俺大哥当时都7岁了,已成为大人一个小帮手了,一次为躲避敌人“扫荡”,淋了雨,又受了惊吓,开始发高烧,由于大人都忙,没人顾得上他,结果转成肺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无私的爱换来诉不尽的情。
建国后,一位位当年喝过沂蒙母亲奶的“孩子”,来到她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一声声母亲的呼唤,一行行相思的泪水,洒在了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于老师的讲述质朴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里面蕴含的那种无私大爱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自己要不是因为与同事在一起,定会失声痛哭。
这就是沂蒙红嫂,这就是沂蒙母亲。
在这些平凡伟大的女性身上,彰显着沂蒙人民深厚的爱党爱军情怀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谈见闻说体会话感悟
带着感动,披着雨丝,我们登上返程车。
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短暂,但心灵所受的震撼却让每一位同志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大家不无感叹地说:这次党性教育活动确实深受启发、备受教育,不虚此行。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大地,这是一块壮怀激烈的热土。
忆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耸起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说着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看今日,那段战火纷纷、艰难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在中国 -的领导下创造出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却永驻人间。
这种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党性修养,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教育手抄报内容
红色教育红色教育指在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
呼唤有志青年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同时,革命老区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当年奉献出无数红军战士以致将军和元帅的革命老区正在涌现新一代风云人物,而且还在呼唤更多各方面的紧缺人才。
红色教育将以红土地教育下一代,以哺育人才建设红土地,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滋养绿色生命,实现革命老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教育,特别着力于鼓励大专毕业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建设革命老区求学、成才、创业。
红色教育,为全社会缅怀历史、坚定信仰、学习老区、支援老区,提供直接的便利与服务。
红色教育将帮助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数字化网络服务系统”,以便革命老区捕捉发展机遇,运用时代快捷手段,与外部交流互动。
红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
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红色教育的合理分层,细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在一二年级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主要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故事比赛等,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三四年级开展“明党史、知党情”教育,主要开展“革命歌曲”歌咏比赛、“我喜欢的红色格言”征集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传唱革命歌曲,确立人生格言,激励他们时常戒勉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五六年级开展“感党恩、跟党走”教育,侧重于开展针对性强、形式活泼、具有特色的“红色”主题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听革命传统报告,参加扶贫助残等丰富直观的教育形式,“感党恩、跟党走”,把自己的成长自觉的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力量》读后感,
《力量》观后感
在我们党课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观看了《力量》这部爱国红色教育片,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给我留下了很多感触。
这是一首谱写在战乱年代的雄歌,这是一段书写着血泪的历史,这是一种为了前线,为了胜利,为了大同,为了人民的精神,这是一种情操高尚的大爱无疆。
抗战八年艰难险阻,沂蒙军民鱼水情深,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
沂蒙山是中国 -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这之前,我印象中的爱国红色教育片都过于正式,在给人悲壮,雄浑之感的同时也让人感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也许是年代过于久远,时间的浪潮冲刷走了总总悲伤;也许是时代的脚步过于快速,记忆没来的急传承,红色电影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总是多多少少地打了折扣。
但是《力量》却给了人与众不同的清新感,拉近了我们与红色教育片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红色电影的成见。
沂蒙山作为中国 -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
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是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
同样, -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 -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现在我们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力量》充分展示出群众力量是无穷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核心基础,只有拥有了群众基础,只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心连心、肩并肩,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 -的执政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 -的未来同样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这是恒古不变的革命真理和中国 -员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与追求。
那一幅幅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的心灵。
沂蒙山区的红嫂,把原本局限于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大爱。
她们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为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这就是红嫂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
他们感人至深,让我们真正融入到那个时代中,感受到那些真挚情谊
摘自百度文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