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一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二
据统计,《红楼梦》中先后出场的人有七百多人,这些人人物性格鲜明。年轻时读这本书,总觉得里面全是一些既美丽又有才能的女子,于是想方设法去模仿,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尽了人世间的冷暖,才猛然发现,最应该学习的那个人竟然是刘姥姥。
刘姥姥是一个寡居多年的女人,因为女婿狗儿的一双儿女没有人照管,于是接刘姥姥和他们一起居住。这一年秋末初冬,天气冷了起来,狗儿因为一家人的冬衣没有着落,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在家里骂骂咧咧,刘氏也不敢说话。刘姥姥劝狗儿去京城找曾经连过亲的王夫人,狗儿心动,但觉得这样做丢脸,于是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决定到贾府走一遭。刘姥姥找到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由她带着见到了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王熙凤出于面子接待了她,并把准备给丫头做冬衣的二十两银子给了她。
投之以琼瑶,报之以木瓜。对于那点银子,王熙凤或许早就忘记了,因为当时正值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第二年秋天,刘姥姥背着两袋瓜果和一些野菜来了,说是家里采下的第一波送给府里的奶奶太太姑娘尝尝鲜,东西管不了几个钱,但难得的是那一份千里送鹅毛的情谊,王熙凤被感动了,于是主动留祖孙俩住一宿,刘姥姥的角色发生了360度的转变,由一个打秋风的穷亲戚一跃变成府上的座上客。在贾府,王熙凤给她把菊花插满头,鸳鸯让吃饭的时候出丑。当她的那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出口,引得贾府上上下下笑得前仰后合。她在贾母的陪伴下游览了大观园,见到了她从来没有见到的,尝到了想都想不到的用几只鸡才做出来的茄子。后来在她离开,王夫人给了她100两银子,王熙凤给她八两银子,东西堆满了大半炕。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大观园所见到的一切淡化成美丽的风景,刘姥姥考虑着王夫人的建议,用这些钱置上几亩地,做个小生意,一家人的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在以后的几年里,刘姥姥一直没有忘记恩人的情谊。当听到贾府落难的消息,刘姥姥丢下家里的一切,托关系找人想尽办法见到了被关在狱神庙的王熙凤,又带着孙子跋山涉水散尽家财和贾芸小红救出了被王熙凤的哥哥王仁卖为雏妓的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在营救巧姐的人中,最有实力,最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应该是李纨。她在贾家的收入是多少呢,从第四十五回王熙凤的话中可以得知: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些银子相当于知县十年,一等镇国将军一年的收入(知县一年四十五两,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曹家遭到劫难,皇帝以孝治天下,所以李纨和贾兰没有受到影响,仍旧住在大观园的稻香村。在曹雪芹的后八十回里,刘姥姥和贾芸小红曾经去找过李纨和贾兰,巧姐是李纨的亲侄女,贾兰的堂妹,这母女俩竟然见死不救,为了早些打发贾芸他们离开,贾兰说没有现银拿了几张银票给他们,结果发现这些都是死票,无法兑取。刘姥姥和巧姐仅仅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凤姐的帮助,她在贾府得到的那点银子和李纨的收入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在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关头,她远离贾府,完全可以视而不见,然而她不仅没有那样做,而是不顾个人安危解救巧姐,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那个为了钱把外甥女送进妓院的王仁,每天和巧姐朝夕相处的贾兰他们的所作所为禽兽不如。
在刘姥姥的身上,还有许多让人学习的地方。
分析透彻,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狗儿家居住的日子,刘姥姥没有像女婿一样因为家里用度没有着落发火撒气,也没有像现如今的很多丈母娘一味地数落女婿,她为女婿出主意,想办法。她清楚狗儿的祖父曾经和金陵王连过宗,可以攀得上一些关系,人家拔一根汗毛比他们的腰还要粗。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因为掌握了这些有用的信息,所以一切充满了希望。
刘姥姥遇事态度积极,看问题充满正能量。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已经七十四岁,按说已经过了拼搏的年纪,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可是她却人老心不老。她说: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还说: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刘姥姥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种精神着实可佳。有一些人做事情总是找借口,明明没有多大年龄却说自己老了。有一些人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不是怕做不好,就是怕别人说,于是计划了很久的事常常一拖再拖。试想刘姥姥如果没有第一次的迈出,哪里有两次进府那丰厚的回报。二十两银子是一个农户一年的费用,那么一百零八两和那些送的东西折成的银子将是多少年的费用呢?
刘姥姥大气,有长远的眼光。刘姥姥第一次在周瑞家的带领下见到王熙凤,得到二十两银子,拿了一两给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没有要)这一两银子应该够置一家人的冬衣和过年所需了吧?如果她吝啬钱,周瑞家的会第二次再引她进荣府?刘姥姥深知贾母是何等优秀的领导者,什么样的世面没有见过,她做事不是扭捏地从穿着打扮来刻意讨好贾母,而是说一些吉祥的故事,通过说笑来让贾母高兴。明知道王熙凤和鸳鸯有意让她出丑,但是她却很乐意地去配合。事后鸳鸯给她赔礼道歉她说: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我心里要恼,就不说了。贾母第一次这么开心,游了大半个园子(因为贾母每次游览大观园只走一两个地方),贾府上下无不被她逗乐。
刘姥姥知恩图报,不畏艰难的精神将激励我前行。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三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皆闻名于世,也在多个方面吸引了我。《西游记》吸引我的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经历;《水浒传》吸引我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个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和诸侯割据混战的历史场景;而《红楼梦》吸引我的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其所体现的深远的社会意义。
仅是宝玉、黛玉这几十号人物,组合起来便是说厚不厚,说薄也不薄的《红楼梦》一书。相比于其他三本名著而言,《红楼梦》的故事架构并不算复杂。其叙述地点主要是金陵城这一隅之地;叙述的对象主要是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曹公用一只笔,就把形色名异,包罗万象写在这本书里了。他写尽了皇权富贵,写尽了人情冷暖,写尽了风花雪月,也写尽了悲欢离合。
说到这里的人物,关于他们各自名称的设定,我读完之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也许是《石头记》这个名字不够吸到人吧,后来它被改名为《红楼梦》,但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时也好奇过为什么不改为《红楼》,而是要多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字呢?后来才知道,或许是因为这红楼诸事本就是一场梦吧!无论是开头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还是结尾的宝玉出家,黛玉身死,都是一场梦。大观园是梦,大观园里的爱恨情仇更是梦。至于宝玉的姓氏“贾”,依我看来,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一世的仙草用毕生的眼泪还了上一世的甘露,还完了,梦就醒了,所以宝玉出了家,黛玉跳了河。红楼梦醒,曹公笔停。
一读《红楼梦》,读的是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情;二读《红楼梦》读的是大门大户的无奈不幸;三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礼教的迫害约束。《红楼梦》的故事写于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那个将衰不衰的年代,那个政治不甚清明、思想不甚开放的年代。而在那个年代,却出了“混世魔王”与“多情才女”的故事,二人的结局注定是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以悲惨为结局的。
林黛玉自幼便有不足之症,在深闺中养着,未涉世事,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却也识得些许字,虽并非大家之后,但一身的气度却是丝毫不比其他人少上半分,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傲气。黛玉自知来到贾府虽未有人对她不敬,但却是打心眼里觉得这里的繁华并不属于自己。她总是有着一份深亡藏于心底的自卑,所以她在初到贾府时,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小心谨慎。她不得不学着察言观色,不动声色地去学会贾府的规则和礼数,这不仅仅体现了黛玉骨子里的那份高傲,更是让人不免唏嘘这封建时期的令人发愁的礼条。一味地小心翼翼,让本就多愁善感的女子变得更加伤春悲秋,所以在后来,哪怕是看见了再普通不过的落花她都忍不住联想到自己。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来到贾府后改变的自己,是封建礼条下备受迫害,苦不堪言却又无人可诉苦的那个苦命的自己。
至于宝玉,本就是大家族捧在手心上的贵公子,哪怕一世清闲,凭着贾府那庞大深厚的家业,他便可以一世无忧了。所以他在与黛玉初见时便说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放荡之语,甚至会因为姐妹们都没有玉而将自打出生以来便衔于口中,随身不离的玉佩随意地扔在地上,这般任性,却也让整个要府都拿他沒办法。他的任性却只有黛玉能懂,她懂他的“不想读书就不读书”,所以在所有妹妹中贾宝玉和黛玉相处得最是欢愉,也为后来两个人的情投意合作了铺垫。但终是天意弄人,一个“金玉良缘”将两人生生拆散,本来玉和锁是上天配好的一对,却被人们误会,让两人都合不了心意。这结尾不免让人对古代的封建家族产生不满。
后来我才明白这些不满不仅应该放在那些大家族上,更要放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上。作为一名21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少年,从我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制度确实是弊大于利,“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便是他们给部分群体制定的专门“规则”。以前写语文试卷,只要碰上与古代或者旧时代有关的题目,多会有“表现了封建制度/旧制度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压迫”这样一句话,当时还不明白。现在读完《红楼梦》,对这句话可能就会有更深地理解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宝玉没有错.黛玉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如果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可以自由恋爱的年代,两人的结局都不会是这么悲惨,更不会让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
《红楼梦》中除了宝玉、黛玉的悲剧爱情让人惋惜,还有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让人心痛。从中我们看出了时代变迁与王朝更迭。而这所有的事件几乎都显示出了颓败之势,让人在读的过程中就能预料到似乎是以悲剧结尾了。确实,统一是历史潮流,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无法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现在的科学、发展、平等与和平,更是全人类所希望看的。封建统治江所以会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断,战乱不停,更是因为没有谁能够真正做到专制制度下的“皇帝”。更何况,封建制度,不仅仅是束缚了人们的行为,更是将人们的思想都一并控制了。《红楼梦》中那些不愿向命运屈服,在“男权”社会没有话语权,一辈子无法摆封建礼教束缚的悲情女子地描写,更是把对封建社会多方面的控诉都体现出来了。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专制永远都无法实现。而我们现在的民主制度,是人民选择的,是历史选择的,自然也会的正确的。红楼一梦,梦醒了,就该回到现实。在现实中,我们依然要直面生活,但与红楼中的人物命运不同,在我们这个时代,通过努力奋斗,我们就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靠近“中国梦想”。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四
一曲红楼,说尽世间悲欢离合,叹息多少泪与辛酸,有多少故事在我眼前行走着,奔跑着……渐渐地,一个人的轮廓清晰的显现出来——时常掩面而泣,清秀的面庞在花下是那样娇艳,一头黑发雅致的盘在头顶,淡淡的柳叶眉挂在额下,眼睛开开合合,多了几分娴雅,一袭粉衣,加上白色闪着银光的绸缎,像是仙女。细长的手指轻轻攥起一块丝帕,眉间便多了几缕愁思……她,便是林黛玉。
捧心西子
即使曹雪芹没舍得用大量笔墨来勾勒黛玉的美貌,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我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无论是开篇“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的绛珠仙草,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让人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还是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我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艳”黛玉已跃然纸上。这黛玉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活脱个“捧心西子”。
林中玉带
这“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她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她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黛玉而言,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正是这“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还泪绛珠
人的一生为何如此短暂,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就已经到了尾端,黛玉是来还泪的,这已成无可否认的事实。前世的姻缘恩德未尽,后世又将他们牵扯到了一起,就似牛郎织女被永隔银河两岸。好冷酷,注定要分离,为何还要相守?
黛玉将对宝玉的爱视之位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所以黛玉是万万离不开宝玉的,更别说失去贾宝玉的心了。相对她的真心,是宝玉对其他纯真圣洁的少女的泛爱,无论是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还是贴心雇人的袭人、晴雯???怎能不让仙草流泣呢?即使是来还泪的,可这未免也伤心!
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黛玉没有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泪水不是永远哭不尽的,黛玉就是把泪水哭尽还了前世的灌溉之恩。如此悲痛的离别,如此凄楚的凉意就连潇湘馆外的斑竹们似乎也在哭诉,令人悲怜……
最后一滴泪流尽,诗稿焚化成灰,沁芳桥畔的桃花也为她落了一地。潇湘妃子,你是否肋下伸出双翼,随飘零的花瓣去了天尽头?那里,又可曾有一座香冢,是你一抔净土掩下的桃花艳骨?“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似乎我也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悲痛不能解决一切离与分。即使结束了什么,也不要悲观将自己锁压。沉默,悲伤,痛苦,只是上天一次玩笑的终止。结束了,不必再留恋什么,找什么能够让自己宣泄的方式,而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幻想破灭,追求也许正是人生中最好的魔法,比悲伤这些令人痛心的小角色好一千倍,甚至一万倍……昨天代表的是已消逝后的留恋,而明天象征的却是憧憬的希望。珍爱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让自己重新变得璀璨,变得辉煌!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五
红楼一曲,惊梦百年。温茶凉书,纵是书墨三干也不足为喻。而恰似王国维所言:“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书中的每一人,每一景,何遽不若卓然的主体?我欲于前人抒怀之罅隙,撷我最喜之人,捕捉二三事,抒全心之感。既掩卷,予以为史湘云及集人间至美,恍若人间惊鸿客。各位且看她是何等的——
无邪
朗日高照,清风拂袖,湘云如顽童,眸藏岫玉,盛满光华潋滟的笑意。纵然家道渐衰,身世坎坷,即便权贵世界的老花眼难以看惯钟灵毓秀的生命,湘云的身边依旧清歌笑语连绵四载,看罢荣辱唱舒怀。她的无邪,宛若山涧中皎净清透的融雪,一颗虎牙,一斛笑意,澄澈如斯。
读着《红楼梦》,看着湘云,我忽而想起《末代皇帝》中的一个场景:溥仪最后一次回到皇宫,不是眷恋昔日的繁华,而是到皇座下寻找旧日藏匿的蝈蝈笼子——繁花尽褪后唤醒的,竟还是心底的无邪。李卓吾曾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世相纷呈中不迷失荒径,以稚子之眼观物,以赤子之心察情,无邪始终,精心收纳此人间之至美,岂不快哉?
孩子们终会长大,可就算浮游人际,辗转四方,也别弄丢了这份至美——
年年岁岁,天真无邪。
无忌
戒防甚严的大观园,因有湘云的无忌无畏漾开旖旎的涟漪。她扮作男儿,俏丽中杂染风流隽逸,好似任疏狂趁年少的公子,俊朗逸仙。霜凝之时,芦雪亭篆烟染铜樽,蕊雪雀跃娉婷,而她任青衫绣成深碧,只一心在这琉璃世界中割腥啖膻。如其所愿,"是真名士自风流。”待到春光绰约,她又于酒暖花深间一壶醉清昼,欹倚凉石,枕簇芍药,天光云影,空水澄鲜,唯听见梦中人犹作呓语,亦有几分意气飞扬。
曾听人感慨,若少年无忌,老年不悔,人生何等圆满。可见无忌之美好珍贵。若无忌,便能从容应对红尘颠倒千秋寂寥;若无忌,便能将三干浮华皆付指间逍遥。倘若史湘云看见今有人在维护正义时噤声瑟缩,在捕捉理想时无奈地摊开将伸未伸的手,在心头眷念面前欲说还羞,她是否会不解,是否会嗔怪?
东曦既驾,少年风华,定当走一趟无忌之旅。想起曾在读罢刘再复先生曾说的"该说就说,该笑就笑,该骂就骂,一声声就像故乡林间的蝉鸣……全是天籁"会心一笑——
人间至美,无忌不悔。
无隔
前些日子在《人间词话》中读到"无隔"一词,顿时萌生出对湘云的思考——她是书里书外的雅俗共赏,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或许这便是曹公将海棠赋予湘云的缘由。无香的海棠不似空谷幽兰清冷,不似国色牡丹富丽,却自古以来与世人多了几分亲近,肆意的花姿灿若烟火。
人们素来喜爱林潇湘之孤高清丽,薛蘅芜之玲珑处事,而我偏以为史湘云身边别有洞天——红楼梦中至美的女子自然怀揣着至美的性情。
那么,我们作为行走世间真实存在的人呢?
无论是处于庙堂之高,还是行于江湖之远,无论我们是谈笑鸿儒还是往来白丁,我们都不应忘记无隔之美。依我一己之见,每个人都该如一卷行书,既不会潦草难认伤人心,又不会严谨端方而至于无趣,水墨卷轴下,是力透纸背的书写,一笔一字银钩铁划。
窗前茶香袅袅,水雾绕腾,窗外行云流水,曲水流觞。直抒胸臆的脱口而出,直陈风物的潇洒率真,江南塞北的携手遥济,均是无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写人性之清新,咏情怀之真诚,沁人心脾——
无隔相待,何等美好。
无双
记得湘云蘸毫融墨,落笔气象开,少顷和韵海棠诗二首;记得她清秀中透着剑气,笔端游龙,在菊花诗上落下“枕霞旧友”四字题款;记得她落落清癯,顺睫低吟柳絮词;记得她在芦雪庭以墨为缰争联即景诗,一举揽下诗魁宝座;记得她与黛玉同游凹晶馆,才情流动,摇曳星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能醉倒落花前,荒嬉狂涓,率性无惧;也能端坐磐石上,吟诗度曲,焚香啜茗。看似信马由缰,却又能"致虚极,守静笃”,然这丝毫无冲突之感。何也?
“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木心如是说。可谓诚哉斯言。反差极大的风调出人意料地糅合在一起,却彰显了人格的张力和气度的不凡。
那由这无数个体构筑的泱泱中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袤阔土,既容下了塞北大漠掷地有声的羌笛胡笳,也酵成了烟雨江南喁喁情长的吴侬软语;琴瑟箫管,既能演绎阳春白雪,也能谱成下里巴人;再如书法,运笔由心,外化于形,刚柔并济,忽而纤秀凛利,忽而书写恣意;又来看那画卷,这一隅是太古积雪,孤清沉寂,那一角是野鹤行空,狂傲难缚,桀骜不驯;看此时白衣公子温润如玉,遥指千军,顷刻间已倚马仗剑,浴血轮台;瞧那俏丽佳人今夕巧笑嫣然,明日已登上九五之尊,千古女帝何等霸气……
人格的张力,物性的多元,此乃我华夏之非凡气魄——
人间至美,天下无双。
红楼大梦,厚重的书页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砚盈鼻的玄香?金陵女子的音容笑貌,世家大族的盛衰荣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铺卷抒怀,而我也于此,暂且借了红楼梦中史大姑娘的颦笑言行,感一回人间瑰丽旖旎的至美风光。
我殷切期盼每位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别忘了留意枕霞旧友之至美,更别忘了多加思考,我们应怎样守住这些小美好。
千里之行,俯仰之间,不乱于形,不惑于心,坚守至美,追求本心。
愿每一人都能秉持无邪,葆其天真,宛若孩童;
愿每一人都敢与无忌,风华正茂,从心所欲;
愿每一人都心存无隔,偶值林叟,谈笑无归;
愿每一人都勇追无双,充盈人格,成就不凡;
愿每一人都欣于感悟“人间至美枕霞来”,与余同好,以此共勉。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完美无疑地将红楼梦写作意图展现出来,红楼梦在我眼里是四大名著中最为传奇的一本书,它将人间的人情世故、人民的柴米油盐、男女的真情、封建礼教的冷酷无不一一展现出来,让人读完,眼中不禁隐藏着几滴清泪,心中不禁隐隐酸涩……
很多人或许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着黛玉、宝玉、宝钗三人辗转反侧的复杂爱情故事,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曹公在红楼梦里向世人传达可不仅仅是一段苦虐的爱情故事,这未免太俗。曹公表达出了贵族生活的纸醉金迷,奴隶阶层的辛酸可怜,封建礼教之下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剧……
红楼梦宛如一樽醇厚的女儿红,初尝时,心中瞬间充盈着它的独特酒香;待神情微醺时,身若置于红楼之中,不舍分离;而后你大醉之时,心若随黛玉而去,一点点地沉浸在他们的爱恨情长之中;大梦初醒之时,心中不禁酸涩苦闷。当真好一杯女儿红,好一本红楼梦!待我遨游完红楼世界后,心中只为黛玉宝玉的爱而不得而悲愤,为那时“该死”的封建礼教而怨恨,心中顾不得其他了,我仿若成了一个悲天下之凄苦、悯人世之不幸的“圣人”,心中无限悲愤埋怨无处发泄,只得在这儿倾诉出来,还望诸公且听我一言,如若哪里不对,还望多多包涵。
红楼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若今日从方方面面来说,怕是用三天三夜都不能把开头说完。但当我读完红楼时,萦绕于我心头唯有黛玉、宝玉、宝钗二人悲剧爱情让我自陷其中,无法自拔,今日我便将从这三人说起吧。
曹公在这三人选择第一个出场的便是黛玉,她自小无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身体孱弱,却生得一副好面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正是曹公心中的黛玉,可见黛玉其人如何貌美了,也正是这样的一副好面貌方得宝玉一见倾心。黛玉与宝玉乃是前世仙缘,今日报恩的缘分,宝玉前世乃是神瑛侍者,黛玉则是受神瑛侍者日日灌溉之恩,今世来还恩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因思恋凡尘而投生贾府之子贾宝玉,绛珠仙草则随他而来,投生与林府之女黛玉前来还恩,光是这前世仙缘就注定了黛玉与宝玉恋情经天地之验证,最终却败于封建礼教之下。比起与其他女子之不同,宝玉更看重黛玉不为世俗所侵染,这一点就连宝姐姐也不能相比,书中有证“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也不是。”书中借袭人的话说明了宝玉不喜别人劝他念那些程朱理学的书,讽刺那些一心只在仕途的人为禄蠹,可见有多不喜别人劝他随波逐流,下文他有说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见宝玉视黛玉为知己,与旁人不能可比。
黛玉因自小无母亲,从小就有敏感谨慎的性格,在贾府更觉得无依无靠的,唯有宝玉才能给她一点慰藉,黛玉比起宝钗仿若一朵隐隐带刺寄人篱下的蔷薇,常常竖起保护自己的刺以作自己的保护罩,因此许多人不喜黛玉,黛玉性情冷僻,才情却让众人佩服,一首葬花吟惹得宝玉更我见犹怜,如痴如醉在这红颜凋残的凄苦之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藏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绝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啊!黛玉虽是个性情孤僻,常常会自艾自叹的人,但对宝玉却是真情相待,除了我上文所说她不劝宝玉“上进”,但也更对宝玉倾覆所有,第十八回,黛玉偷偷帮宝玉作诗,黛玉是何等人啊,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如若帮作诗一事被当时贾妃发现,只怕是个欺上的罪名吧,而那时宝钗却是稍稍提醒宝玉“绿蜡”之意,而这时宝钗仿若成了黛玉般谨慎,而在这段,曹公将黛玉描绘甚是灵动,像把黛玉另一面展现了出来。而在第四十四回,宝玉祭未拜死了的金钏早早离府,众人到处寻找,唯有黛玉知道宝玉去哪了,可见黛玉是最了解宝玉的人。这几点就已经知道黛玉是宝玉精神上的良配。
前言黛玉是下凡还恩的,那眼泪流完了是否会归去,曹公早早埋下了伏笔,见四十九回,黛玉道:“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心痛,眼泪却不多。”可见曹公从一开始就设下黛玉宝玉不能白首偕老的结局,黛玉还完了眼泪就会离去,而在黛玉的死去方式,高鹗则用了焚稿断情这一诗意化的方式奠定了黛玉宝玉悲剧结局,让人可悲可叹,“玉带林中挂”也终得了应验。
但黛玉与宝玉不能达到可喜的结局,其中最大的阻碍也是宝钗。宝钗可谓封建道德模范世人所倡导的良妇,判词“可叹停机德”正是描绘的是宝钗,“停机德”借用了一个典故,指一妻子见丈夫不认真读书,一刀划破自己纺织的布说,你若是不好好念书,我就与你决裂,故称停机之德。这被世人所倡导的妇女道德,在宝钗身上处处得到体现。可最终宝玉也未能与宝钗长相厮守,这与宝玉的叛逆性格息息相关,宝钗受封建礼教之荼害,即便日后成了她朝思暮想的“宝二奶奶”,但在婚后她与宝玉的生活并不快乐,她一味劝说宝玉“上进”,企图将宝玉拉进封建科举之中,成为追求仕途的“禄蠹”,但这一点使得她与宝玉渐行渐远。或许宝玉与宝钗可称得“三观不合”,最终导致了二人的悲剧结局。宝钗也是倾国倾城的面貌,却未能让宝玉动心,宝钗行事深得众人喜欢,行事处处谨慎,她送礼连赵姨娘一屋都能想到,可见其人行事多么圆润。她比起黛玉那朵蔷薇,她仿佛就是一朵芍药,落落大方。可她未像黛玉待她那般充满敌意,比如牙牌令那节,黛玉随口道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就让宝钗留意了,随后她悄悄劝说黛玉少看杂书,但也说了几句“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几个字,不过捡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听了只得垂头喝茶。可见宝钗循规蹈矩,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便是“蘅芜君”,可未有它的悠然潇洒。宝钗最后在宝玉悬崖撒手之后,抑抑而终,应了那句“金簪雪里埋”。
宝玉在于这二人的选择上,心里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心里不屑于众人的“金玉良缘”。可奈何他们生于贵族家族中,身上背负着壮大家族的责任,曹公将“吃人”的封建礼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将深受封建专制礼教荼害的人的悲剧人生大大方方的摊开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那时的人可悲可叹。
但我读时,却亦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比如为何平日慈祥和蔼的贾母会抛弃一向疼爱的黛玉,允许狸猫计这样荒唐的事,让宝钗嫁于宝玉,贾母性情的转变让人措手不及,这或许是高鹗所疏忽的。还有一点,宝玉婚后似乎与宝钗好一派和气景象,待黛玉死后,宝玉的痴已无处可寻,对黛玉的痴情更很难提及,难道这是高鹗所想表达出来宝玉的心其实已随黛玉而去,此时的宝玉已受封建礼教的荼害,早已成了众人所认同的“行尸走肉”。或许高鹗终是未能是曹公的知心人,也未能懂得曹公的红楼,因此世间红楼的版本多姿多样,而曹公后四十回的草稿何时能重见天日,无人可知。当真应了那句“绝唱之书必经绝世”。
因此《红楼梦》被誉为古典优秀小说实至名归,一本红楼向我们讲述了爱情之凄婉,倾诉了封建礼教之残忍,吟唱了时代之繁荣与古朴,但更处处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小说竟能包罗了中国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了建筑、饮食、服装、家具、诗词曲赋等各个领域。怎能不叫人叹服啊!
最后,我想说读一本红楼,品世间之情憾,思凄婉之时代。身处当今太平盛世,心念中国传统之文化,好一个曹公,好一本红楼!当真可喜可悲可叹。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七
《石头记》,即原《红楼梦》的书名,说的就是刻在那块补天顽石上的文字。
石头是与宝玉寸步不离的,那么《石头记》就是以贾宝玉为出发点记叙而成的。然而《红楼梦》这个题目,相比起原题来说更有味道。红楼,我想从字面可以有两种诠释。它可以指即指宝玉所居怡红院;也可以解释为金陵十二钗的居所,因为红在古时多指女性,红颜薄命,南柯一梦,这样也可以更加突出本书特色,就是注重对于基本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的刻画。
由此可以连想到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对于全书来说,想必起到的是“一滴水珠折射太阳的光辉”的效果。他将警幻仙姑的教诲置于脑后,光被“醉以美酒,沁以仙茗”,与可卿柔情缱倦,沉迷于幻境之风光,却终坠入虎狼迷津。这就是对于宝玉一生的影射。
在本回中更值一提的是《红楼梦》曲词。本身词韵凄婉,文本还描写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未见得好处”,更是凄凉,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宝玉的天真、宝玉的执迷不悟感到痛心。十多首曲词每曲都是悲哀伤感,与大观园之中人人寻欢作乐,繁荣富丽的景象产生极强的反差。我将结合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红楼梦判词和自己读本书的感悟,对于金陵十二钗中的多位女子进行简单分析。因为红楼梦判词丁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了,我主要来讲讲判曲、宝玉和这些薄命女子的生平。
这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曲,想必是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和贾宝玉怜惜之情最直白、露骨的表现,因为在全书中很难找到机会将自己的情感完完整整地穿插在情节中。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的感受到的悲叹。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里的雪与林所指非常明确:薛宝钗与林黛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对黛玉倾心,而这首诗中,“雪”暗指“薛”,金也指的是宝钗;“林”即是黛玉。从诗中可以做出判断,宝玉最后并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白头到老,而是落得个“到底意难平”的结局。诗中“齐眉举案”原本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表示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这侧面的描述即出宝玉的宝玉却始终惦记着“世外仙姝寂寞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情的忠诚,也可以看出他对圆满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纵然这种忠诚是值得钦佩的,但是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宝钗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子?看来即便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宝玉也不能做到那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因为他始终执着于黛玉而忽视了身边一个同样优秀并一心为他好的女人。纵使他对爱情的忠诚是值得读者们赞叹的,可是红楼梦里的少爷小姐们从未品尝过生活真正的味道,因为身边的一切琐事都可以让下人们去解决。终日为生计奔波的是别人,只会吟诗作画的是他们。他们,包括宝玉,把生活和爱情过于理想化了,一点不圆满就终日惦记着,终生悲叹着,枉自蹉跎。也包括生性敏感多疑的黛玉。
这让我想起2022年一部很红的电影《社交网络》,是以facebook创始人的经历进行改编的。主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天才小伙子,因为女友的分手而伤心愤怒,发泄性的创建网站,另整个学校的网络几近崩溃。在这过程总他的才能被人意外发觉。而在经历是非纠葛、朋友背叛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富有,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影片快要结束时,镜头对准了打开facebook的男主角,找到当初分手的女孩的主页,犹犹豫豫加了她为好友,再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刷新页面……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几乎拥有了一切。名气,财富青春……却无法挽回一个女孩的心。生活就是由各种缺憾所组成的,完美的人生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令宝黛二人的情感、令《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别看一座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繁华与享乐都只是表象。倘若抽去像凤姐这样支持家族的骨干,大观园整个内里就像被蛀空了一样不堪一击的。下人们是勾心斗角,公子少爷是寻欢作乐,而其余的人也过着天仙一般的生活。当灾难不幸地降临,又有几个人能自我保全呢?说他们是可怜人也好,说他们可恨也好。其中宝黛二人是最为无辜纯洁的,脱离世俗的,他们的爱情是最悲哀的牺牲品。他们是被物质光鲜亮丽的表象蒙蔽了的,就像书中提到宝玉对银两这样的东西都没什么概念,面对生活的悲剧、求黛玉不得的痛苦怎能自我合理地调解呢?在本书第五十七回中,黛玉的丫鬟紫鹃“试忙玉”,说黛玉将回家去,害的宝玉失魂落魄,伤心落泪。这的确是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的体现,但是在了解到时代背景,包括大观园里暗里的争斗,不难发现,这段情感是单纯的,盲目的,过于理想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水中月,镜中花”。宝玉的执迷不悟的确是给本书的悲剧色彩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想必《红楼梦》中最能体现贾探春心机抱负的就是她对赵姨娘,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所说的一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九省检点了。”本是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想问探春讨些下葬的银子。而探春不仅不给,话语中还透露出她才是主子,并想把自己的庶出身份撇的干干净净的意思。在二十七回中,她甚至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想法评价为“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在以“孝”为至高美德的古代,这些岂不是彻彻底底暴露了一个没有管教、不懂尊重的丫头的形象吗?而我们再来看贾环,发现这对姐弟还真是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心中的不平衡感促使他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在与丫鬟玩乐吃亏了时还大哭:“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可见,在当时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了吧。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固然是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忘本的,而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探春对王夫人是敬爱有加。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所以也可以算是她半个母亲了吧!而一向心高气傲的探春也一定不会甘于自己庶出的地位而会去努力争取的。这是探春挺可爱的一面。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探春难得担当了一回管理者的角色,也是办事利落,精明强干,掌握着主动权,在七十四回中更是痛痛快快的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骨气。就是这样一位女子获得了“红玫瑰”的称号,美丽动人而浑身带刺。可惜,这朵玫瑰却也未能躲过命运的捉弄。这一曲“分骨肉”描写的就是探春离别时的肝肠寸断。唉,谁知道这朵玫瑰是否已在风雨之中凋零了呢!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果。”
这写惜春的“虚花悟”同她几位姐姐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其中也不能说是有悲剧。因为惜春“将那三春看破”,完全放弃了三位姐姐曾经经历过的繁华生活,而只求自己的一片清净。从书中看,探春这个人就是请冷清冷的个性,待人接物也提不起什么大兴致来。相比起她的三位姐姐来说她的存在感是相对低的,因为她基本不习惯成为人群的中心,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呆在旁边看着罢了。她也很少出席诗社的活动,在父亲贾敬的葬礼上也几乎不露面。在抄大观园的那一回中,她冷冷地说:“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以后你们有事,好歹别累我。”这样一位冷漠厌世的姑娘,最终是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召唤,也说不出是幸还是不幸。
几位女子,一段繁华,成一场魂牵梦索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书心得2000字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