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起青春期。
2、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及如何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教学重点: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难点:
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找一找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没有变化,或开始有了什么变化。
2板书课题: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新授
1、讨论:
你们知道什么是青春期吗?
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3、课堂总结:
(1)迅速长高。
(2)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肌肉的发育十分迅速
(4)体重增加。
(5)神经兴奋性加强。
4、为了今后的强健的身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归纳:
(1)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
(3)不吸烟,不喝酒。
(4)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5)加强体育锻炼。
(6)保护好嗓子,不大声喊叫。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要做聪明一休哥
培养创新思维,改善学习方法
【活动理念】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明显感受到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一样,如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延长,学习内容系统化等,迫切要求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由于环境的改变、身心的变化,初一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而帮助学生提高入学适应性,顺利完成从小学向初中学习生活的转变,则是初一发展性辅导的重要内容,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更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思维是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过程的重要一个环节。本课试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刻感受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被固定的思维限制,能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本课活动,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只要开动脑筋,讲究方法,学习就是快乐的,所以,本课的课题就确定为《要做聪明一休哥》
【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动手演示等。
【活动准备】
各类思维训练题、游戏棒、磁条
【活动对象】初中一年级
【活动时间】45分钟
【活动过程】
【团体热身阶段】热身游戏“唱反调”
1、游戏规则:改变平时习惯,改变常规思维,做出与要求相反的动作。如教师说伸左手,学生要伸右手。
2、听教师口令,集体完成。
过渡(教师):这个活动,感觉怎么样?因为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要改变习惯很难。,我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自然的,学习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小学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初中生活的需要了。我们经常做做类似的活动,会使我们的头脑摆脱固定僵化的模式,开拓思维,越来越灵活。人人都成为聪明的一休哥。
【团体转换阶段】头脑风暴小鸡过马路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一个问题不是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通过各种办法:如改变思维方向,求助他人,与同伴切磋等,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规则:每一个问题都不要追求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新奇古怪的。
马路对面的草丛里有很多美味的虫子,但现在马路被太阳晒得很烫,还有很多汽车来来往往,可是虫子真好吃呀……
你这只聪明的小鸡,快说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小鸡要过马路,面临哪些难题?小鸡怎么样才能吃到马路对面的虫子?(让学生把办法写在便利贴上,一张便利贴写一个办法,贴在黑板上)
分享感悟:面对这么多办法,你有什么感想?
过渡(教师):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的,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只有一个办法的。人多办法也多,要善于求助别人,要善于和同学切磋等。而老师最近就收到小文同学的求助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团体工作阶段】一休哥来支招———小文同学的烦恼
设计意图:通过小文同学的来信,设置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帮助解决小文的烦恼,从而分享了彼此的学习方法。通过感悟,让学生思考自己和小文有哪些共通之处,从而自觉的吸取同学好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初中的文老师的讲课方法不像小学老师,最近有过两次语文单元测验,成绩很一般。数学、英语听起来很吃力,讲的不怎么听得懂,课后做不出作业,数学几次单元测验成绩很差,都不及格。英语单词老记不住,听写常不能过关。
我现在觉得在初中的这段日子,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倒霉的日子,很想回到从前,可是不可能的。这种无可奈何让我感到痛苦、焦虑、不安,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心情更糟糕,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从而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提高学习成绩。
讨论支招:
1、小文同学有哪些烦恼?
2、你有类似的烦恼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3、请你帮帮小文吧?
l活动后引导学生分享感悟:在帮助小文同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
l一看到小文的烦恼时,你怎么想?
l在看到大家帮助小文解决的办法时,你怎么想?
过渡(教师)就像小鸡过马路一样,问题的解决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的,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只有一个办法的,初中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找到很多办法。我们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坚信一定会有好多的学习方法用来解决我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动去想,积极尝试,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方法。
【团体结束阶段】一休哥显身手———我能组更多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最后不给出明确答案,可以促使学生更进一步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活动:用24根长度一样的游戏棒,可以组成多少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学生操作后,请组成最多的小组上讲台演示。
引导学生感悟:你一开始认为能组成几个?后来组成几个?当看到别的同学组成比你多的时候?你怎么想?从看到题目到同学展示,你有什么感想?
结束语: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同学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方法巧妙,让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希望各位同学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像今天这样积极开动脑筋,勤于探索,永远是聪明的一休哥,愉快的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为未来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老师还留下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里思考。
如何用一把尺子和一个圆规画出正十七边形。(画法附后)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3
发散思维创作
教学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手绘与学生思维的锻炼相结合。
教学难点:如何有规律的进行发散思维联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二.发散思维的特点
1.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2.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三.举例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四.发散思维锻炼
以“圆”为主题,让学生绘出更多和圆有关的物品。
五.点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发散思维的具体过程
教学总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画出很多和圆有关的物品,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展开,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原有思维的活跃性。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画“圆”的物体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在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手绘能力有限,有的物品虽然能想到,但是却不能用画笔描绘出来。所以以后还需多增加学生的手绘能力。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生在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重要原因,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思维进行专项训练。
2.本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构成了广度内容,聚合性思维构成了深度内容,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习逆向思维法选材。
3.了解几种创新文体。
教学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文素材多维构思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通过课外作业使之熟练运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小组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讨论、质疑和探究;同时,各组在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进行思维互动,形成丰富、准确、创新和生动的作文思路;优秀思路公开“发表”,使全体同学能有所顿悟。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近几次作文发现,多数学生作文不是思路混乱,就是口水话连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空话满纸;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故作深沉等等,老师总结同学们写作时最大的困难是“无话可说”和“不知怎么说”,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作文素材”和“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专门研究选材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拓宽选材思路。
二、作文素材再认识,发现规律
其实,同学们作文首先犯的错误是选材太大,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为什么“无从下手”?因为,天太大了。比如,上次半命题作文:走近 (伟人、名著、自然、科学??)有很多学生按命题人的提示选材过大,直接写“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走近学校”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所以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又是中学生作文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那么作文自然是低分了。此类文章可从小处入手,用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请同学们试着拟题。(先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
老师举例,结合学生举例归纳: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走近张老师”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也就是说作文材料来自生活,同学们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哪里?(家庭、学校、社会、书本),这样取材可以设立这样一个公式:(板书)
取材话题:
①社会(人际、竞争、合作、企业、市场??)
②家庭(父母关系、亲戚、邻里??)
③学校(班级、同学、师生、宿舍??)
④书本(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影视作品??)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公式再次补题(学生自由发言)
三、实践训练
这个公式可用于大部分的话题,自然起到化大为小的作用,有这样一篇材料:某建筑工地上有这样一条横幅:“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请以“质量第一”为话题作文。
按上述方法先确定话题的关键词语“质量”,再进行分析:
选材:质量
社会:企业竞争→商场的故事(商场的兴衰、诚信经营)
人的质量→骗子和诚实人的故事
家庭:家长、亲戚的为人修养??
学校:教学质量、作业质量、学校设施质量、朋友的情谊??
四、逆向思维法
这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它就是与上面既成的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其中主要包括反常规思维方法)。如:①“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与“假如狐狸吃到了葡萄仍然说葡萄是酸的”。“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
人的重大影响,“近墨者未必黑”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来抵制环境的影响,因此,这种见解是站得住脚的。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是,假如狐狸吃到了却仍然说葡萄是酸的(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甜),这正好说明了有些人贪欲无限,怎么会认为自己已经吃到甜葡萄呢?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逆向假设,就可以讽刺那种无止境的贪欲。同时,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却又担心别人来分享既得利益,他怎么会说自己已经吃到了甜葡萄呢?于是便在吃到了甜葡萄后说“葡萄是酸的”,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这种分析及见解便有了新意。
请同学们再以“走近 (伟人、名著、自然、科学?)”为题就刚才自己选材用“逆向思维法”再次选材,如“走近某某老师”,同学们都想到的是老师的优秀,那么可不可以写一位老师的不负责任、不文明呢?以“社会”为角度选材,多数人想到的是名人,那么我选择街头的一个小乞丐、一个修鞋的大爷、学校的门房大叔??了解他们的辛苦与幸福,不就有新意了吗?
五、文体的创新
上面已提到文章材料的出彩,是学生追求作文新颖的较佳方案,当明确的立意定下来后,便思考以何种形式表现为佳,除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老三篇,还有多种文体,引导将学生发言归纳:(板书)
1.①一般记叙文;②一般议论文;③一把说明文。
2.①抒情散文;②叙事散文;③并列式议论文;④人物传记;⑤通讯报道;⑥人物访谈节目。
3.①历史故事新编;②独幕戏剧;③寓言故事;④小小说;⑤科幻故事等。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总结的结构公式里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作时更顺手。在实际作文中,需要我们平日的精心分类积累与积极训练,从自己把握的材料中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立意、选材、文体,平时训练或考试时,打开思路,养成习惯,不死守老三篇。这样就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高水平作文。
七、作文布置
本次作文继续上次题目: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相信同学们会写出自己的高水平作文。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8226;费8226;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8226;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
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明确:
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5、6小节
提示:注意长句子朗读的停顿。
明确:“这种情况”指代“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它”指代“新的创意”。
追问:请你举例证明作者的这一观点。
学生答。
追问: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
学法指导: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明确:
①约翰8226;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②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来另举例子。
学生答,教师指导纠正。
小结: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需的要素。你觉得你身上一具备了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吗?(学生交流,引出下一个环节)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明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
①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教师点评。
五、赏读课文析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
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开篇: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它们大都以设问句式出现,作用有: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起承接、过渡作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
①“大多数”一词强调了获得灵感多数情况下并非轻而易举,但也有轻而易举获得灵感的时候。这一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不能删。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③“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的要素,如果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强调的效果。
④不能删,“之一”表示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除了这一根据之外,还有别的根据,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体现不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辨析完成,教师巡回参与交流。
六、拓展课文学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结束语: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人人都争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数学活动,积极动手操作。
2、感知、发现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一样多的种子排列时,大种子排得长,小种子排得短;队伍一样长时,大种子用得少,小种子用得多。
3、尝试用数字、标记等符号记录自己给豆子排队的结果,并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排列的结果与发现。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豆子,幼儿人手一份材料:一盘豆子(芸豆、蚕豆、红豆各8颗),2张排列卡。
2、磁性黑板,磁铁,记录单(人手1张),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出示豆宝宝,引导幼儿观察。
(1)出示豆宝宝,引导幼儿观察盘中有哪些豆宝宝?每种各有多少?
(2)师幼共同讨论记录的要求:在一张纸上要记录3种豆子的数量,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看清楚每种豆子有多少?(有标记、数字)
(3)请幼儿动手为豆子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在第一张排列卡上记录分类的结果。
(4)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活动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在记录中的标记及数量)
2、蚕豆排队。
(1)请个别幼儿尝试让蚕豆宝宝在第二张排列卡上排队。
(2)幼儿说一说:蚕豆宝宝的队伍有多长?
(3)请幼儿思考:如果蚕豆宝宝走了,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知道刚才它们的队伍排到了哪里呢?(讨论记录方法)
(4)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3、豆宝宝排队。
(1)请幼儿猜测:3种豆宝宝都在第二张排列卡上排队,3种豆宝宝都从短线处开始排队,一个接一个,哪一种豆宝宝的队伍最长?哪一种豆宝宝的队伍最短?为什么?(请个别幼儿述说自己的猜测)
(2)请幼儿将3种不同的豆子排列在记录单上并做记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排列结果)
4、展示讨论。
(1)展示幼儿记录单,请2~3名幼儿在集体中讲述各自记录单所展示的3种豆宝宝排列结果。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上讲述是否明白和正确。
(3)师幼共同讨论:为什么每张记录单上记的结果显示为芸豆排得最长,红豆排得最短?
(4)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物体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5)师幼共同总结:一样多的种子排列时,大种子排得长,小种子排得短;队伍一样长时,大种子用得少,小种子用得多。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手机来的其他豆宝宝、拾捡的树叶、体态差异较大的动物卡片等,并为它们排队,进一步感知物体大小与“队伍”长短的关系。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新闻活动是我园的特色活动,本学期我们引入了潼江幼儿园的思维训练,设计本次活动是尝试新闻活动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
幼儿进入大班,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加之幼儿在园内开展新闻活动,幼儿已经认识许多共识性的符号,这为本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幼儿思维训练活动是充分开发幼儿脑潜能的活动,本次活动设计读信和写信两个主要环节,让幼儿运用共识性的符号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信的内容,并能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写一封图加文的信,从而激发幼儿产生不同的想法,得出不同的答案。
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符号解读信的内容,并能用语言进行连贯的表述。
2、幼儿运用标记符号写信,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准备:
背景图一幅,一封信(大幅、幼儿人手一份),
幼儿人手一份记号笔及纸张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信
1、今天呀唐老师带来了一幅图片,等会呀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说有妈妈(“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猫妈妈的?”)“它在干什么?”
你观察得真仔细!
小猫在睡觉(“你为什么说它是小猫,而不是猫爸爸?”)
小结:你们看得真仔细,小朋友从穿着、打扮上看出它们是猫妈妈和宝宝,你们真聪明!
猫妈妈它背了包要出门了,可是猫宝宝还在睡觉,猫妈妈给猫宝宝留了一样东西,你们想想看,留了样什么东西?为什么?(信)
2、幼儿猜测信的内容
信上会写些什么?和旁边的好朋友商量商量。(幼儿讨论)
说说信上的内容?(个别幼儿)
二、幼儿解读信 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符号解读信的内容,并能用语言进行连贯的表述。幼儿运用标记符号写信,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刚才呀,小朋友说了很多猫妈妈可能在信上写的内容,可信里到底写了什么?想知道吗?唐老师把这封信准备了好多封,你们去看看信上写了什么?”
2、幼儿解读信,教师指导
3、幼儿个别读信
好了,我们都看好了这封信,快来座到自己的座位上,小猫已经竖起耳朵仔细听了,我请小朋友来念念这封信。
教师把信的格式讲给幼儿听
对了,第一行写上称呼,是写给谁的啊?(猫宝宝的),如果你们写给唐老师呢,那就在这写唐老师,你好,然后换一行写要说的内容,最后画上谁说的,和写这封信的日期)
三、幼儿写信
1、重点让幼儿了解写信的格式
“谢谢你们帮猫宝宝看懂了这封信,它在家玩啊,等啊,还是不见妈妈回来,这时小兔打电话叫小猫去它家玩,这可怎么办啊?小猫想了想,也给妈妈留封信吧!信上可以写些什么?(幼儿个别回答)
信的开头写上称呼,换一行写上要说的话,最后写上是谁写的和写信的日期,你们去写写看!”
2、幼儿写信,教师观察
对与幼儿在写信中创造出的新标记符号,加以肯定,予以表扬
3、介绍给大家听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减法的含义,学习10的减法。
2、尝试列减法算式。
活动准备:
演示版、棋子、减法算式卡3套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在黑板上出示10个棋子,请幼儿快速识记,拿走其中的几个,请幼儿观察。
提问:棋子有变化吗,你发现多了还是少了?少了几个?还剩下几个?你神怎么知道的?(玩2-3次)
小结:比原来的数多了,我们用到的是加法。比原来的数少了,我们用到一种方法,我们叫它减法。
尝试学习记录剩余的过程
你们想不想和张老师一起来玩减法的游戏?
(1)旺财狗狗有10个好朋友。今天是旺财狗狗的生日,他想邀请朋友们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看他的朋友来了,一共来了几个(8个)?想一想还有几个朋友没来呢?谁来说一说?
张老师还能列出减法算式呢,看:10-8=2
(2)旺财狗狗给朋友们准备了3道菜(绿色),可是2道菜的味道不好,有几道菜的味道是好的呢?说想来说一说?
减少了用什么方法?谁能列出减法算式?3-2=1
(3)旺财狗狗给朋友们准备了7根香肠(红色),朋友们吃掉了3跟,还剩几根?
减少了用什么方法?谁能列出减法算式:7-3=4
(4)旺财狗狗还准备了8块肉(蓝色),朋友们吃掉了5块,还剩几块?用什么方法?谁能列出算式:8-5=3
(5)还有10只鸡(黄色),吃掉了6只,还剩几只呢?用什么方法?谁想来列出算式?10-6=4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厉害,这么多的问题都没难住你们。
游戏《破译密码》巩固10以内的减法
今天张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任务呢,这些任务可不简单,因为他们是一些密码,只有解开了这些密码,我们才能知道里面藏着的一些秘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破译密码?如果你破译正确了,这道门就打开了,如果没破译对,这道门就打不开呀。咱们来试试吧?
小结:孩子们给自己鼓鼓掌,这么难的密码你们都破译出来了,真厉害。看孩子们学好减法和加法这么有意思,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4、延伸活动:纸牌游戏
今天张老师还带来了纸牌,以前我们都是用它来玩加法游戏,那么怎么用它来玩减法游戏呢?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好吗?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一、导入
二、什么是逆向思维?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正是,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方法。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三、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表面字意理解,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如《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精神,如果从愚公的做法这一角度思考,得出:移山不如搬家“这一结论,这是有悖于寓言的原意的。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反弹。
四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对椭圆方程的认识,巩固有关概念、性质。
2)能够根据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设置:例1:已知椭圆方程,回答下列问题:
(1)出该椭圆的长轴、短轴长,焦距,离心率
(2)写出该椭圆的顶点、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3)作出该椭圆的图形。
教学要求:
1)三位同学板演。
2)把1、2中涉及到的量在图中标出。
3)体会椭圆中的量与焦点的位置关系。
教学意图:1)检查、巩固,2)数形结合,3)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教学背景:根据性质求椭圆方程,能够强化对椭圆的几何性质认识,这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巩固椭圆的性质,熟练掌握求椭圆方程的方法和注意四项。
问题设置:例2.根据条件,写出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过点P(3,0),且长轴长是短轴长的三倍的椭圆。
(2)以直线3x+4y-12=0和两轴的交点分别作为顶点和焦点的椭圆。
(3)一个焦点把长轴分成长度为7和1两段的椭圆。
(4)已知长轴长与短轴长之比为2:1,一条准线方程为x+4=0的椭圆。
(5)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为,一条准线是x=3的椭圆。
(6)焦点在x轴上,其长轴端点与相近的焦点相距为1,与相近的一条准线距离为。
教学要求:
1)前三题学生板演。
2)要求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整合求椭圆的一般思路及注意事项。
3)后三题课外作业。
教学意图:
1、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激活思维。
2、整理知识,整顿习惯,整合思维。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1
○教学背景:对于椭圆方程,学生对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比较熟悉,解题时往往疏忽焦点在Y轴上的情形。于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以期引起学生重视。
教学目标:加强对椭圆方程的认识,在解题中注意焦点的位置。
问题设置:例:设方程,回答下列问题:
(1)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方程的准线与X轴平行,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方程的一个焦点坐标为(0,1),求m的值。
(4)方程的离心率e=,求m的值。
教学要求:四个组每组一题,选代表板演,并说出老师选这题的意图。
教学意图:引导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归纳。
【评析】
两相比照辨异同,举一反三旁类通。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能使我们认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即在比较中求异),也能够认识同类事物的共点特点(即在比较中求同)。通过这一题多问,反复强调求解时要考虑焦点位置,意识得到强化。同时告诉学生把椭圆方程换一下,课后在去做,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对题目的背景的改变,让学生不断思考,互相启发,总结归纳出解题规律。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通过“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中学生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了解大庆湿地文化节。
2.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庆湿地文化节视频。
2.一张日历,教师在湿地文化节期间做上标记。
3.绘画工具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观察日历上教师做的标记,引出大庆湿地文化节。
(1)教师:老师坐标记的这段时间是几月?这个月份应该是什么季节?在老师做标记的这段时间里,大庆要举行什么活动?
(2)教师:这几天是大庆第*届湿地文化节。
2.请幼儿观看湿地文化节视频,了解大庆为什么有湿地?及大庆湿地文化节的系列活动。
3.讨论:我知道的大庆湿地文化节。
4.引导幼儿画一画有关大庆湿地文化节的事。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争当汽车管理员”的游戏,引导幼儿记忆不同颜色、不同车号汽车的排列顺序。
2、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教室环境创设。
3、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师用汽车大卡片12张,汽车大指令卡6张。(教师自制)
幼儿使用材料:指令卡6张,游戏图一张,卡片(一)上的汽车卡片12张。指令电脑人手一份。
2、班级环境设计: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布置颜色、品牌、大小不同汽车的墙饰一块,通过感知体验,提高幼儿对汽车的兴趣,丰富相关经验。
活动流程:
谈话引入活动 → 游戏“争当汽车管理员”→ 分组比赛选拔“汽车管理员”。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入活动:
1、教师请幼儿听声音:“嘀嘀,嘀嘀, 嘀嘀, 嘀嘀 ……”
问幼儿:“哪来的汽车喇叭声音”。
2、汽车很多,请幼儿想办法我们让汽车停在哪呀?(引出“停车场”以及“汽车管理员”)
(二)、游戏: “争当汽车管理员”,选拔汽车管理员“需要闯三关”。
1、第一关:“看谁记得准”。
(在玩具架上摆放出三层分别是颜色不同、品牌不同、车号不同的三排汽车。)
玩法:教师带领幼儿在汽车城里看,找出哪辆汽车开走了,并找出记忆方法。
2、第二关:“看谁记得快”。
游戏(1)
玩法: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指令卡给汽车排队,“看谁记得快”,并找出记忆方法。根据幼儿实际和兴趣点,此环节可玩2—3次。
游戏(2)
玩法:幼儿自选一张汽车大卡片,四人组成一张指令卡,让其他幼儿观察、记忆排列顺序,片刻后转身背向其他幼儿,其他幼儿根据记忆进行排队,看谁记得快。根据幼儿实际和兴趣点,此环节可玩2—3次。
3、第三关:“看谁记得多”。
玩法:幼儿自选一个裁判,三人一组根据多张指令卡分别进行记忆,根据记忆进行排队“看谁记得多”、排的对。
(此环节规则,幼儿记对一次就得到一个指令卡,以得到指令卡多的幼儿为胜。)
(三)、根据以上的闯关成绩,选出今天的“汽车管理员”贴上标志给予鼓励。
活动延伸:
将游戏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幼儿在活动区中两人或多人一组继续进行记忆游戏。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准确记忆颜色和数字组合的排列顺序,通过游戏幼儿从一个层面上的记忆,逐步过渡到两个层面上的记忆,从而提高了幼儿对符号类信息的记忆能力。
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幼儿兴趣,教师结合中班幼儿对颜色已很熟悉特点,由颜色记忆排序再到颜色和数字同时记忆排序。使活动层层深入,最后选出今天的“汽车管理员”,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于每个幼儿的记忆方法有差异,,教师应在活动中,多关注、多强调幼儿记忆的方法,并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自己的记忆方法,形成互动,达到经验共享,提高幼儿。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
3.初步尝试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蒜臼、袜子、纸、连接线、乒乓球、小弹力球、羊角球、纸筒
活动过程:
一、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吴老师在纸上剪个洞洞,梅香作了改动)
(1)出示蒜臼,问: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一般拿它来做什么?在哪里把蒜捣碎?
(在这里,在这个洞洞里。我们用它来捣蒜,是因为中间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盛东西的小窝窝。)
(2)出示袜子: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干什么用的?(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里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我们用手来钻一钻,小手钻进袜子里,真呀真好玩。这是一种可以钻进去钻出来的洞洞。)
(3)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
(4)你还能在纸上变出其他的洞洞吗?我能!(这也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
从于艳的活动来看,孩子们对“洞洞”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在发散活动“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洞洞”的时候,由于孩子们不能把生活经验和概念很好的链接起来,所以孩子们回答有点困难。鉴于此,我在一开始,没有按吴老师的套路出招,而是出示三类具有洞洞的典型实物,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把生活中有关洞洞的现象和事物与“洞洞”这个概念链接起来。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疆界。帮助孩子打开思维,为第二个环节做好准备,帮孩子们把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出来。
小结:我给大家带来了这种可以盛东西的窝窝洞洞;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那么,你在哪里见过洞洞?
2.说说生活中的洞洞----你在哪里见过洞?
(1)我们教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它有什么用?(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
(2)除了教室里有洞,哪里还有洞洞呢?
小结:生活里,那么多的洞洞,而且,这些洞洞很多都有自己的用处。
3.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我们的身体上,有没有洞洞呢?它有什么用处?)
(游戏:××(吃饭、看东西、呼吸、听声音、拉巴巴、和妈妈连在一起的)的洞洞在哪里?---反应能力、快乐情绪)
4.小结:我们还可以和洞洞玩好玩的、钻洞洞的游戏。
二、玩玩、讲讲、钻洞洞:依次出示球:
1.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球?我请你们自己变出一个小洞洞,让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可以钻过去。 (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四个小朋友)
2出示弹力球:变大一点的洞洞(变洞洞让小球钻洞(腿):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四个小朋友、五个小朋友、六个小朋友…….)
3.大球钻洞洞(变大洞洞让大球钻洞---尝试合作:设置问题情境:球嫌洞洞小,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式---小朋友越多,洞洞越大。)
4.思考:其他变洞的方式
总结:我们在家里、教室里、自己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洞洞。小朋友自己变出了可以让小球钻来钻去的小洞洞,小朋友合作变出了让大球可以钻来钻去的大洞洞。我还可以和其他的东西一起变出很多洞洞,你们能吗?谁来试一试?哈哈,现在大家都来试一试吧!
5.活动结束。
评课记录:
梅香自评:
1.点子不错,内容太多;
2.几年不上课,语言明显退步。
于艳:
1.引出启发很大,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用这种实物的方式引出,非常适合自己。
2.合作的体现也挺好。
语言:不够精确。
梁晶:
1.王老师很有智慧。没有强拽着孩子走,而是跟着孩子走。
缺点:问得问题,太直接:比如,四只手的问题。腿的问题,都问得太直接。
姜杰:
1.扣题“好玩的洞洞”挺好的。
2.导入很好。
3.从哪里见过洞洞?----问题具体化----教室里有哪些洞洞?
缺点:
4.提问上:给孩子的启发少了一些?
5.对个别孩子的关注和鼓励不够。
朱玉萍:
1.随机应变的能力挺强。
2.后边启发性的东西少些。
徐世梅:
1.找洞洞:加上裤腿、袖口、脖领
李新颖:
1.语速挺快。
刘超:
1.思维跟着孩子走。
2.我感觉我自己挺紧张。环节有点过快。
孙晓方:
1.乒乓球如果提前确定滚的用场的话,应该换成沉一点的。
4.评价不准确。
高峰:
1.用实物引导出来比较好。
2.创新意识比较好一点。
缺点:内容比较多。
王月伟:
1.语言不够精确。
2.规则强调一些。
3.出示教具:从兜里掏出来听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挺有吸引力。
4.出示球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出示可能更好一些。
代珊:
1.有句话说得有点不合适:比如从头到脚看一看,头上有哪些洞洞?跳跃太快,逻辑上的错误。哈哈
康伟伟:
1.孩子一直挺活跃。孩子挺快乐。
2.孩子发现问题。
徐波:
1.目标的表述第一条可不可以改称“通过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培养语言表达或者其他的能力……”
2.问题:关于问题的抛出?----你在哪里见过洞洞?----适不适合在小班抛出这个问题,宽不宽泛?
3..导入的问题:可以加一点视频。
4.小班的问题,要具体,要直观,目标缩小。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做简单的统计表。
2.培养幼儿的归类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类帽子每组16顶。
2.大小统计表、笔每组各一份。
3.布置场景。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娃娃百货商店明天就要开张了,我是商店的经理,商店需要招聘一批营业员,你们想不想来做营业员?那我要来考考你们。
二.帽子分类。(考验第一关)
1、观察比较,帽子有什么不同。
师:帽子柜台进了一批帽子,请小朋友将这些帽子分一下,看看每种帽子有几顶,我们先看看可以按什么分。(颜色、大小、款式、价格)
2、分组合作将帽子分类。
师:现在请你们将这些帽子到黑板上来分,每组找一块黑板,而且商量好根据什么特点来分。
3、检查分类情况。
师:让我来看一下你们是按什么来分的。
三.学做统计表。
1、师:我们怎样把分好的帽子记录在纸上呢?我这里有一张统计表,上面一行是分类的特点用标记来表示,下面一行是根据标记填上相应的数量。
2、幼儿分组操作练习,做好后将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3、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四、复习巩固。(考验第二关)
师:商店其他柜台也进了许多东西,我要请小朋友布置柜台,不能把柜台布置得乱七八糟,先要想清楚按什么标记分,然后做好统计表,看看这张统计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增加了总数一栏)
幼儿进一步分组统计。
幼儿互相检查验证。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6
一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纵向思维进行写作
二 训练过程:
1. 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具有同时性和横断性,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以及“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是简单的训练过程
横向比较。纵向思维具有历时性,他是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一次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
2.纵向思维训练
A.阅读下面南宋词人将捷的《虞美人》一词,简要分析他的思维方式。
少年听雨歌楼上, 而今听雨僧庐下,
红烛昏罗帐。 鬓已星星也,
壮年听雨客舟中, 悲欢离合总无情,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人街前点滴到天明。
B.19世纪俄国有一位诗人,看到钟表店“修理钟表”的招牌,引发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他写道:“修理钟表,修理分秒,修理一周、一月。”按照这这种总线思维的方式,想一想诗人会写出怎样的语句。
C.蝴蝶是这样诞生的,起初它是一条蠕动的毛虫,为了能飞起来,他先结一个茧,把自己禁闭在内,他得从建中挣脱出来,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自由的翱翔于空中。请你一蝴蝶比喻某种人,写出他的成长过程。
3.师生共同训练
纵向思维训练: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臧克家 我们也以“三代”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一个中心思想。
三、作业;请将以上训练题分别整理在小作文上。
四、反思:作文,一定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的参与也很关键。通过一系列活泼有趣的专题训练,形成一套系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的行文思路的养成性教育,会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帮助的。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7
活动目标
1、了解图形的完整性,能观察形状的连续性与构成,并拼出完整的图案。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废旧挂历,把上面一些汽车、人、动物等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然后将其剪成4—5部分。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拼图部分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1、取一套拼图中的一块给幼儿看,请他们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并说一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发现图画中的线索。)
2、展示该套挂图中的其他几块,再请他们猜一猜,说一说可能是什么,为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幼儿讲、老师拼,共同合作完成拼图。
二、拼图。
1、发给每幼儿一份拼图图片,两人一组,进行拼图。
2、请幼儿相互交流,说一说拼出了什么?是怎么拼的?
3、幼儿之间相互交换拼图,继续其他物品的拼图。
4、将两幅拼图混合在一起,增加干扰项,让幼儿在更多条件下,寻找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完成两幅拼图。
三、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舞龙舞狮”,完成操作练习。
1、讲解作业要求:请参照左边的标准图,用图卡将右边的图案完整地拼出来。
2、教师指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3、讲评幼儿作业情况。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区分三种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图形宝宝图片、幼儿操作用的三种图形若干,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几幅画
2、固体胶、纸、奇妙箱、水彩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扮演图形妈妈,带图形娃娃(幼儿)做律动。(每个幼儿发放一图形板)
二、认知图形
1、游戏:摸一摸“奇妙袋”
师:老师这里有一只奇妙的口袋?(出示口袋)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
A、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摸看看是什么?摸出一本书,问:“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书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问: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启发幼儿说出)
B、再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C、老师:口袋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D、总结: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一样长;圆形就是圆圆的没有角的,边摸上去是光滑的。
2、游戏:捉迷藏
老师: 出示背景图,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分别说说有什么图形有几个?
3、游戏:图形找家
三、添画活动
1、交代要求,老师:现在请你们玩个“变戏法”的游戏。盘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等会儿请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上添画几笔变成其他有趣的物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变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2、幼儿发挥想象,自由拼图。
四、活动延伸:
将剩下的图形投放到区角活动中。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19
活动内容:大班语言思维活动:小猪找朋友
活动目标:
能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喜欢猜谜2、三张不同颜色的纸、笔、画写板等。
活动过程:
自编故事:《小猪找朋友》引出课题
1、请幼儿猜测:你认为三只小猪分别找到了谁做自己的朋友?为什么?
2、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纸,用简单的画帮助
幼儿进行合理的推断。
重点:要求幼儿能根据故事所提供的四条线索进行合理的推断猜测。
教师说出动物朋友的三个特征,请幼儿猜是什么动物?
幼儿用画写板画出自己的动物好朋友,再编出三个特征。请其他幼儿猜猜它是谁?
要求:幼儿不能说出好朋友的名字,只能说出好朋友三个最明显的特征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20
设计思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我们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研究内容。这学期来,我们将数学思维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并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本节活动就是结合中班主题活动《朋友越多越快乐>产生的。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影子的特点,知道影子是与实物外形一样的。
2.学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在此基础上判断并找出实物的影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操作卡上的内容难度具有递进性),笔一支;
3.教师的教学范图两大张,分别张贴于黑板两面,纸棒子一根,两只具有细微区别的毛绒熊玩具,红笔或粉笔一支;
4.影子知识的准备。
教学过程
1.语言激趣导入,引出影子朋友。
师:小朋友,我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和你们做朋友真高兴!今天我还带来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师稍作左盼右顾寻找状。)1、2、3我的好朋友请出来!(此时,投影光亮,师站在光下摆出个美丽姿态,墙上立刻呈现影子造型。)我的好朋友是谁呢?(你的影子。)对喽!我的好朋友就是我的影子(如图1)。
点评
教师充满趣味性的语言配以恰当的体态语言,一下子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当影子朋友突然出现于孩子眼前时,很多孩子们叫了起来,那样子兴奋极了。在幼儿开心的笑声中,活动自然导入到下一环。
2.玩一玩,说一说,感知影子与实物的关系。
(1)在玩中感知实物外形不同,影子也不同。
师:谁愿意上来请出自己的影子朋友?(一次请四位幼儿上来,反复两次。)
幼儿上来后,师念儿歌:1、2、3,影子朋友请出来!(当念到“请出来时”,打开投影灯光,墙上出现幼儿的影子。)
师:这是谁的影子朋友?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因为那个影子和他是一样的……
交换玩一次后师总结:原来影子朋友的形状和小朋友的样子是一样的;小朋友样子不同,影子朋友也就不一样 (如图2)。
(2)在玩中观察影子的细微变化。
师:谁来了?(两只小熊。)仔细找一找!黄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白熊的影子朋友在哪里?你们怎么知道的?
幼儿:黄熊大一点点,白熊小一点点;黄熊头上有一朵小花,白熊没花;白熊拿了一只小杯子,黄熊没拿杯子……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我们找影子朋友的时候,可以先看看它们的整体形状,然后再从上到下看一看它们身上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找出谁是谁的影子朋友了(如图3)。
点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趣的影子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3.运用观察方法,共同寻找影子朋友。
(1)师:小朋友,有只小狐狸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真着急!想请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你们看!(出现一只小狐狸和许多与其相似的影子。)请小朋友来仔细观察。
(2)稍等片刻后:“谁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
师指着幼儿一致不同意的影子说:为什么它不是?(形状不一样:前腿往后……)并将此影子拿到旁边。
师指着幼儿一致认同的两个影子(略有差异),说:“小朋友说这个是它的影子朋友,这个也是它的影子朋友,那让我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个影子(分别将两个影子放在小狐狸的下面以便幼儿比较观察),先来看一看它(指着不是的那个)是不是小狐狸的影子朋友?比较比较看,从头到尾仔细看。(幼儿说“不是”后)问:为什么不是小狐狸的朋友?
师:哦!小狐狸有长长胡须,而这个影子没有,所以不是它的朋友。那小狐狸的影子朋友就是谁呢?(幼儿齐指。)对,这才是它的影子朋友。(师用笔圈出来。)
师:原来这两个影子只有胡须一点点不一样,还真难发现。看来我们观察时可要仔细(如图4)。
点评
运用小狐狸寻求帮助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强者自豪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观察的专注力。为尽快帮助小狐狸找到影子朋友,孩子们很快运用了刚才学会的观察方法。
4.运用观察方法,幼儿独立操作思考。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狐狸,小狐狸真高兴!可是,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找不到它的影子朋友,也想请小朋友帮忙呢,你们愿意吗?(愿意。)
(2)提出操作要求。
师:你们看!是谁找不到影子朋友?(自行车、小蚂蚁、葫芦娃、小老鼠。)在找影子朋友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小朋友观察时要从上到下认真地看,还要一个一个比较地看,保持安静,自己想,这样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朋友。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后,用笔把影子朋友圈出来。别找锗哦!不然它们可不高兴呢!现在拿出你的操作卡开始吧!
(3)幼儿独立操作。(师要注意观察,暗示幼儿独立思考,并提醒动作快的幼儿注意检查。)
点评
在幼儿还沉浸于帮助小狐狸的热情中时,教师提供了人手一份操作卡,让幼儿继续发挥自己助人的积极性,独立运用观察方法操作思考。由于幼儿有委托帮助之任务,所以孩子们独立操作时非常认真,并能充分运用已有的观察方法左看右看,静心思考。
(4)评价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找出来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它们吧!
说第一个:师:快来告诉它,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同意吗?(画圈)为什么这个不是?(这一个没有座垫、铃的位置还和它不一样。)
说第二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二个)观察真仔细!小蚂蚁的影子朋友就是它,(画圈)为什么不是它?(少一只手。)
第三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第一个、第二个)现在有两种观点,先来看这个,它和葫芦娃一样吗?什么不一样?(头巾不一样。)这么一点点的地方不一样,找出来的小朋友真棒!
第四个:师:哪个是它的影子朋友?(有多种答案)先来看第一个,是吗?(不是,多条尾巴,耳朵不一样。打个叉。)再来看第二个,是吗?(不是,胡须不一样。)
小老鼠的影子朋友是第几个?(第三个。)
师:小老鼠的影子朋友可真难找,要在三个里面找一个。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以后我们会在区域里面放一些更难的,请小朋友从四个影子里找出它们的影子朋友。你们可以去试一试,看一看谁最聪明。
(5)修改自己的作业,教师作全面检查。
师:小朋友,你都找对了吗?如果你做错了,可以在原来的上面打个叉,然后重新找出正确的影子朋友。做对的小朋友可以去和自己的影子朋友玩游戏。
点评
运用幼儿集体评价的方法,使幼儿逐步学会在互动中掌握独立判断自己操作情况的能力。幼儿在互动评价中,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特别想第一个告诉你它们的影子朋友是哪个。
5.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地和自己的影子玩游戏。
完成的幼儿自由地去灯光下玩影子游戏。
活动反思
在欢快的笑声中,我和孩子们结束了本节活动。活动中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争着表述的焦急样、孩子们思考的安静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中,让我体会到了教的幸福,也使我深深反思起本节活动的得与失。
1.数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发展的。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我创设了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情境,如:活动开始时,我就运用情境性语言导入活动,接着我又让幼儿在玩中找自己的影子朋友、找小熊的影子朋友、找狐狸的影子朋友、最后找许多物品的影子朋友,使幼儿在玩玩、看看、找找中轻松地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活力。
2.活动过程梯度化。
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地四下看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看。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本节活动过程中,幼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细小的局部进行细致观察、比较观察的方法是在充满梯度的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幼儿先在与自己的影子朋友、与小熊的影子朋友游玩中初步了解观察的方法,接着幼儿又在共同寻找小狐狸的影子朋友中掌握观察的方法,最后幼儿是在独立寻找各种东西的影子朋友中巩固观察的方法。活动过程步步加深,层层递进。尤其是在幼儿的操作卡中我也将逐步加大难度的思想融入于卡片内容的设计中,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3.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本活动中,我始终让幼儿走在前面,在生生互动中逐步地概括和提练出观察和思维的方法。因此,幼儿在独立操作时,很多幼儿能很好地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操作过程中一直很专注,很投入,评价后的修改情况也非常好,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在为幼儿服务这一理念。
活动中的幼儿是开心的,投入的,活动中的教师是轻松的,自然的。不足之处是在设计幼儿的操作卡时体现了递进原则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个别幼儿的差异性就更科学了。
发散思维心理健康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1、 通过下棋活动,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 幼儿理解并能用语言描述下棋规则,能够按照规则要求下棋。
3、 幼儿喜欢棋类活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 演示板一套
2、 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教师插放律动音乐,幼儿有序取思维学具入座。
一、 情景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复习正方形,让幼儿说出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引入本课主题:今天我们用思维学具来学习一种棋类游戏,名字叫“方线棋”。
二、 操作探索
游戏一、背棋类儿歌,了解棋规
1、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棋规儿歌《课堂用书》P23
2、 教师讲解下棋规则
(1)棋盘:是一个四线四路组成的正方形;(教师展示穿好的棋盘)
(2)棋子:每人有6枚棋子
(3)下棋分为两个过程:布放棋子阶段和走子的阶段,即先布子,棋子全部放完后走子。布子阶段,双方轮流在空位上一次布放一枚棋子;走子阶段,一次沿线走动一枚棋子,走到相邻的空棋位上。
(4)有效棋形,主要有两类:四枚棋子形成直线或者四枚棋子形成正方形;(教师展示各种方线棋的有效棋形和各种线形的有效棋盘,具体见《课堂用书》P23
(5)谁最先成有效棋形或者把对方逼得没有办法走子,谁就获胜
游戏二;穿棋盘,并认识线路棋位坐标
教师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思维板上快速传出方线棋的棋盘,并让幼儿快速说出棋位路线坐标。
让幼儿熟悉线路棋位坐标,并能够根据线路棋位坐标来描述棋子运行路线。一枚棋子从一个棋位(如一路2)走到另一个棋位(如二路2),可以“一路2到二路2”
游戏三、下棋
教师先请两名幼儿到前面来表演下棋,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方线棋的下棋规则,然后进行集体的对局,教师请每组幼儿对弈,赢者得到一分,最后看谁得到的分数最多。教师在此过程中让幼儿注意记录。
三、 迁移运用
1、 幼儿玩棋熟练后,让幼儿在下棋过程中口述说棋。
2、 教师组织幼儿有序送思维学具。
延伸训练
1、 请幼儿回家后给家长讲述下棋规则,与家长一起玩棋。
2、 练习《家庭辅导用书》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