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
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主题
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
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教法建议
教学本文可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
⑴ 整体把握:即整体疏通了解文句,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个别疑难处可用圈点勾画法标出,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从而达到能准确无误、熟练地通读全文的目的。
⑵ 思考领悟:引导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思考感悟,体味文章的精妙处。
⑶ 深入探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
⑷ 迁移运用: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外交场合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语,如:“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力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者 更道 闾 张袂成阴 比肩接踵 缚 赐 熙
⒉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延 更道 挥汗成雨 张袂成阴 比肩接踵 诣 固 坐 避席 莫非
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⑸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晏子故事两篇》中的故事。
⑹学生复述故事。
⑺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①学生简要概括两篇故事的内容。
②明确: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⑻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播放应掌握句子的幻灯片。
幻灯片二:
根据文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⑼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⒉精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播放思考问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运用媒体播放深入探究问题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